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河北省部分学校联考(一)新高考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除《红楼梦》夕卜,尚有《三国演义》《水许传》
《西游记》《儒林外史》等,为什么《红楼梦》又独独高居于其他名著之上而被
推崇为最伟大、艺术成就最高的巨著呢?
在《红楼梦》之前,我国的长篇小说,总是在述说前人的故事,或取材于史
书,或据传说演绎,即便有取自当代社会的,也多为奇闻轶事之类,仍属不相干
者在说他人的故事。所以小说是小说,作者是作者,读者、评论者也只看小说写
得如何,却没有人去关心小说的作者,因为谁都知道那些作者,不论是罗笥中、
施耐庵或吴承恩,都与诸葛亮、宋江、孙悟空等拉不上任何关系。所以,当时人
索隐《红楼梦》写的是谁的故事时,总从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纳兰明珠与纳兰性
德、张侯家事或康熙间的一批名人名臣的事去比阿,再也想不到作者在取材上会
有全然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思路,开始用现实题材进行创作。
《红楼梦》一反从前只取古人或他人故事来编写小说的旧方法,它是在作者
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切的生活素材基础上创作的。但
《红楼梦》写的不是一家一事一人,它不是自传体小说,也不是小说化了的曹氏
一门的兴衰史,虽则在小说中毫无疑问地融入了大量作者自身见闻、经历和自己
家庭荣枯变化的种种可供其创作构思的素材。只是作者搜罗并加以提炼的素材的
来源和范围都要更广泛得多,其目光和思想,更是从几个家庭扩展到整个现实社
会和人生。
《红楼梦》一出来,传统的写人的手法都打破了,不再是好人都好,坏人都
坏了。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
的。这一看法,是鲁迅先生首先提出来的。
诸葛亮在小说中是一个十足理想化的甚至神化了的人物,成了智慧的化身,
你很难从他身上找出什么缺点来;高俅先是流氓无赖,后成奸邪权臣,你也找不
到他还有哪一点可以肯定的,除了踢得一脚好球;倒是神话人物孙悟空、猪八戒
还复杂一点。贾宝玉、林黛玉、贾探春、史湘云、晴雯,都非十全十美;贾琏、
薛蟠、贾雨村,也并未写成十足的坏蛋。至于像王熙凤那样的人物,更不能简单
化地将她归之于好人或坏人之列。所以,用“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的文艺理
论去套《红楼梦》,是完全行不通的。
《红楼梦》综合体现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小说的主体文字是白话,但又
吸纳了文言文及其他多种文体表现之所长。小说中写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辞
赋、歌谣、联额、灯谜、酒令……做到了真正的“文备众体”,且又都让它们成
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拟写小说人物所吟咏的诗词作品,能“按头制帽”,
做到诗如其人,——适合不同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特点。同样是咏白海棠,
林黛玉的纯洁高傲、孤独伤感,薛宝钗的朴素淡雅、矜持内敛,各有自己的特点,
互不相犯,这一点尤为难得。还有些就诗歌木身看,写得或平庸、或幼希、或笨
拙、或粗俗,但从模拟对象来说,却又是惟妙惟肖、极其传神的作品,又可看出
作者在小说创作上坚持“追踪蹑迹”地忠实摹写生活的美学理想。
《红楼梦》写到的东西太多了。诸如建筑、园林、服饰、器用、饮食、医药、
礼仪典制、岁时习俗、哲理宗教、音乐美术、戏曲游艺……无不头头是道,都有
极其精彩的描述。故小说曾被比作“百科全书”。
(摘编自蔡义江《红楼六家谈》)
材料二:
曹雪芹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去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故事,而是从日常生活
中去发掘艺术的宝藏。他不仅在所谓“家常琐屑”“儿女痴情”中深刻地揭露了那
一社会的丑恶和黑暗,而且还找到了埋藏在生活中的美和诗意。
不仅如此,曹雪芹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许多性格鲜明而又复杂的人,一扫过
去那种单线条式的或脸谱化的手法。他继承了宋元以来许多以爱情为题材的戏,曲、
小说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打破了那些幻想的、不现实的虚构(如“还魂”“离魂”
之类),使《红楼梦》充满了现实生活的气息和深刻的时代内容,环绕着爱情描
写了广阔的社会现实。
曹雪芹还打破了一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难打破的现象。这就是一反中国古典
戏曲小说题材因袭(虽《水浒传》亦不可免)的顽固现象,完全从现实生活中提
取人物和情节。《红楼梦》中的人物,不像许多古典戏曲小说可以在前代文学作
品中找到他们的原型,而是曹雪芹独立把他们创造出来的。或者说,许多生活中
的人,曹雪芹第一次把他们带进了文学的领域。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又是第一次作为一部带有某种自传色彩(而
非“实录”)的长篇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它虽然取材于作家自己所经历
过的生活,并可能在作品的主人公身上留下自己的影子,但它是对生活加以提炼、
概括并通过艺术的想象和虚构(即所谓"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所创造出来的一
部文学作品。它的出现,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上表现了这样的一个重要特色,即发
扬了以亲身体脸过的生活为创作基础的现实主义原则。
由此可见,曹雪芹是一个自觉的现实主义者。这一自觉是中国文学长期发展
的结果,是作家天才地继承了前代的艺术成果而又打破了许多传统束缚的结果;
同时也是与当时文学上所存在的公式化、题材因弟等不良倾向斗争的结果。而现
实生活则是促成这一自觉的最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蒋和森《红楼梦论稿》)
【小题1】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红楼梦》之前,中国长篇小说中的人物与作者没有关系,而《红楼梦》
则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创作的。B.中国的长篇小说,在《红楼梦》之前,
取材于古人或他人的故事,而《红楼梦》则是取材于历史上的一批名人与名
臣。C.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去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故事,而是从“家
常琐屑”“儿女痴情”中发现生活的美和诗意.D.在《纤楼梦》之前,许多中
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在前代文学作品中找到原型,《红楼梦》人物则是作者
的独创。
【小题2】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红楼梦》之前,中国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好人都好,坏人都坏,这些人
物形象的塑造是不成功的。B.《红楼梦》中拟写小说人物所吟咏的诗词不是装
饰品,而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C.宋元以来,许多以
爱情为题材的戏曲、小说,往往有一些幻想的、不现实的虚构,《红楼梦》中则
没有虚构。D.第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红楼梦》取材于曹雪芹亲身经历过的生
活,主人公身上留下了作者的影子。
【小题3】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使用疑问句,引发读者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思考,从而引
出下文。B.材料一的第二段和第五段,都与其他名著进行比较,论证《红楼梦》
不同于其他作品的艺术成就。C.材料二在论述《红楼梦》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
多方面的贡献时,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D.材料二采用“总一分一总”的
论证结构,先提出观点,再从不同角度论证,最后总括上文。
【小题4】
1.材料一谈到了《红楼梦》诗词的特点,请指出下面这首诗是哪个红楼人物所
写,并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
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结袂,秋闺怨女拭啼痛。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
夜已昏。”
【小题5】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这首《咏白海棠》是林黛玉所写。
理由: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借高洁的梨蕊和傲骨的梅花,
表现出林黛玉的纯洁高傲;②“月窟仙人缝缩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带有愁
戚伤感的感情色彩,表现出林黛玉的孤独伤感)分析其他诗句言之成理亦可)
【小题5】相同点:都强调了《红楼梦》取材于现实生活,打破了传统的写法。
不同点:材料一强调的是《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主要表现,材料二强调的是《红
楼梦》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意义。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红楼梦》则是取材于历史上的一批名人与名臣”错。当时的人用历史名
人名臣去比附,还是以传统的思路理解《红楼梦》,没有认识到《红楼梦》的
艺术创新。
故选Bo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不成功的”错。“好人都好,坏人都坏”,并不意
味着“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不成功的”,否则就不是名著中的典型人物了。
C.“《红楼梦》中则没有虚构”错。《红楼梦》是有虚构的,只是“打破了那
些幻想的、不现实的虚构”。
D."第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错。《红楼梦》“是第一次作为一部带有某种自
传色彩(而非“实录”)的长篇小说”,“可能在作品的主人公身上留下自己
的影子,但它是对生活加以提炼、概括并通过艺术的想象和虚构,所创造出来
的一部文学作品”。
故选B。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错。材料二第五段论述了《红楼梦》对中国现
实主义文学的贡献之一,即“发扬了以亲身体验过的生活为创作基础的现实主
义原则”,没有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故选C。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咏白海棠》出自清代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是小说人物林黛玉所作的一
首七言律诗。
理由:
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在林黛玉笔下,白海棠绝没有世俗
的污浊,却有梨蕊的高洁、梅花的傲骨。白海棠的这种精神品格,其实就是具
有诗人气质的林黛玉纯洁高傲的思想性格的体现。
②“月窟仙人缝缰袂,秋闺怨女拭啼痕”,虽仍写海棠的高洁白净,带有愁戚
伤感的感情色彩,是林黛玉乖僻孤傲、多愁善感性格的流露。
【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相同点:材料一“它是在作者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
切的生活素材基础上创作的”“《红楼梦》一出来,传统的写人的手法都打破
了”、材料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去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故事,而
是从日常生活中去发掘艺术的宝藏”“曹雪芹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许多性格鲜
明而又复杂的人,一扫过去那种单线条式的或脸谱化的手法”都强调了《红楼
梦》取材于现实生活,打破了传统的写法。
不同点:材料一“《红楼梦》一反从前只取古人或他人故事来编写小说的旧方
法,它是在作者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切的生活素材
基础上创作的”“小说的主体文字是白话,但又吸纳了文言文及其他多种文体
表现之所长。小说中写入了大量的诗……”强调的是《红楼梦》艺术成就狗主
要表现,材料二“曹雪芹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它的出现,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上表现了这样的一个重要特色,即发扬了以亲身体验过的生
活为创作基础的现实主义原则”强调的是《红楼梦》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意
义。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坐对一山愁(节选)
张拓芜
日日夜夜他坐对一幅彩色的黄山照片,他们相对无语,却似乎隐隐约约地沟
通;①他喃他对它诉说一些相思和向往,仿佛那那绿的松梢会摇动,那奔泻的松
涛就是答复。实际上,黄山对他来说还真陌生,他从没到过太平县境,他所看到
的黄山只是一小幅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劣质印刷品。也不知翻照多少遍了,粒子粗
糙,影像模糊,一幅摄影却变成一张点画,但就这样,还珍宝似的压在玻璃的正
中央。
别无他故,只因为黄山是皖南的一部分。他是泾县人,泾县离黄山还远着,
还有300来里地;但是他贪婪而霸道地据为他故乡的一部分。为的就是那份日思、
夜念、难以排遣、无法诉说的浓浓乡愁。
长时日地坐对,凝视、仰望那迷漫云雾,鼠氮岚气,那朝瞰夕晖的金光灿烂,
不就是自家后门边河对面的四顾山?一声无来由的汽车喇叭惊扰了他,再仔细些
一看,才不是!四顾山圆泗、敦厚、婉约、士气,怎比得这峻峭、挺拔、瑰丽、
秀逸的黄山?他有些泄气,燃起一支烟卷,又陷入沉思;还是比得的,黄山虽好,
毕竟不是我泾县后人的;四顾山也有黄山的不及之处,比如朴拙、野趣、憨土之
气等等。
四顾山,他总共上去过两回。两回都是懵里懵懂,上山时都是漆黑的深夜,
虽然都打着火把,火把的光亮只及一两丈远,要不是跟着大队人走,恐怕连下山
的路都找不着。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比山中。
②如果把黄山比作相府千金,则四顾山就是采薪的村姑。如此一比,他就释
然些了。
如今老了,有了些微常识,才知道四顾山在全中国诸大山岳中一千名以内是
排不上榜的。和五岳相比,只不过是座小丘;在他的心中,世上没有一座山比得,
因为四顾山是他最熟悉、最亲切的家山。
把黄山故作四顾,是极其勉强无奈的;从来名山胜水,要得诗人名士咏吟品
题,四顾山地处偏僻,无此福气;好像现代的地理学家和摄影家也从未履临斯土,
为了养我乡愁,暂把黄山借来一用罢,那天晚上,他陪好友去和明晨离台的摄影
家话别,那摄影家正在装箱打包,他看到其中一幅似曾相识,心中大动,忙说:
“那幅不是黄山吗?”“正是。”“卖不卖?”“先生你要吗?”
既然买不到四顾山画,那就弄幅黄山来解解馋罢!虽不是泾县的,但至少是
安徽的。
他根本没有考虑到售价问题,以平常的常识判断,摄影总是照片,是可以一
再复制的,售价总不会高出油画、国画和水彩,三两千元大概够了。下楼后好友
告诉他每幅售价1万整,吓得他舌头半晌缩不回去!
如今这幅摄影作品已在好友手中提着,他也只好咬着牙关认了。好友知道他
经济情况很不好,说由她付款,他坚决不答应。
挂在电视机的上方,对面的长椅正是他平常阅读、看电视以及玄思冥想的座
位。自从有了黄山图,他的头颅开始15度的抑扬,夜以继日地读啊、认啊的,
这以后竟成为他日常正规的课业。虽是相对无言,却能互通讯息,不管山岚云霭、
谷风松涛,都能了然它们的语意,如比手画脚的手语一样,聪人懂得;图若有灵,
当也能从泪眼中读出他的思念与狂恋!
③读图的时候,也很有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浑然境界,心中
好生舒畅通泰。但两者层次悬殊,李白是诗人与哲人的情境,他是个极其俗鄙的
游子,只为了抒发、诉说浓烈的乡愁,所以要故意地“疑将黄山作后山”了。
他常搜索枯肠地写些故土风物的小文,别人或许觉得无甚足观,而他却慎重
将事,摊开稿纸之前,几乎有沐浴斋戒、焚香顶礼的虔敬,一如抄经;他把平日
的朝思暮想、感恋怀念发展成一种感恩的反刍。那宛如一坛陈年老酒,愈久愈甘
洌香醇,愈久愈平和醪厚。其实家山对他来说应是模拗的,自12岁那年离开故
乡,就再没有机会踏进斯士半步。12岁只是个少不更事的小不点,因为身在此
山中,也不曾对山川草石多做深入的了解,而且足迹所及也只是附近几个村庄,
离家25里的县城,总共只去过一回,但他对故乡似要比他住了30多年的台湾还
熟稔,第一眼看到那幅照片,就认出是黄山。
那幅图的取景只是黄山一个小角落,不是名气响亮的天都峰、始信峰、蓬莱
三岛、飞来石等等的名胜;但他竟一眼认出,好似老朋友久别重逢。这就是故国
家园给予他的精神感召!
他没有跟家人联络过,看到别人接读家书的欣喜和悲愁,他的心头更是酸湖
翻搅。主要原因是他这40年来一直坎坷蹭蹬,一事无成,乏善可陈,没脸向家
人报告近况;二则故乡亲人都已年迈凋逝。
新近从同乡处辍转得悉,他的老父业已作古,由于消息来源九转十八弯,又
欠详尽,强迫着自己不去相信。回到家立即抻开一叠纸,恭恭正正地写下:“父
亲大人膝下……”
离开父亲膝下已达44个年头,1万多个日子离乱分别,有多少话语、多少思
念要倾吐诉说?但父亲业已作古,这封和着血泪的家书竟是欲寄无从寄了。也罢,
我就用依稀的,不标准的,几乎遗失了的泾县土话读给壁上的黄山听,山山相连、
血脉相通,请你转达给四顾山听,父亲的坟墓一定葬在四顾山脉的某个小丘的山
麓。④父亲啊,你听得到不肖游子遥远的呼唤吗?!
(有删改)
【小题1】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顾山虽是家乡的山,却记忆模糊,有些土气,没有黄山的峻峭、瑰丽,所
以“他”将黄山的照片挂在墙上。B.“他”的经济情况很不好,却坚决不让好
友付款。“他”买的不仅仅是一幅摄影作品,更是一帖解愁药。C.“他”4()年
来没有跟家人联络过,得知父亲去世,却要写一封欲寄无从寄的家书,表现出游
子的心酸与思念。D,最后一段运用第一人称“我”和笫二人称“你”,抒发的
感情更加真挚强烈,进一步增强了作品感染力。
【小题2】
1.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摇动”“答复”,化静为动,让人感到似乎隐隐约约的“沟通”,
表现“他”对故乡浓厚的感情。B.句子②将黄山比作相府千金,将四顾山比作
采薪的村姑,两座山形象鲜明,各有其美,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热爱。C.句
子③引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人与山“相对无言,却能互通讯息”的境界,“他”
的心里悠然自得,舒畅通泰。D.句子④表层的意思是儿子对去世的父亲的愧疚
与呼唤,深层意思是漂泊的游子对故国、家园、亲人的呼唤。
【小题3】
1.“他对故乡似要比他住了30多年的台湾还熟稔,第一眼看到那幅照片,就认
出是黄山。”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4】
1.作品以“坐对一山愁”为题目,有什么含义?以此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
合文本分析。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示例:①朝思暮想,感恋怀念,彼此相通,是故国家园给予他的精
神感召。②对黄山照片的迷恋,就是对故乡的迷恋,就是对故乡亲人的迷恋。
③这种诚挚纯真的乡土情怀,正是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赤子情怀。
【小题4】含义:
①从内容上看,“他”“坐对”的,是黄山(也是四顾山),更是故国家园。
②从主题上看,“愁”就是“他”日思夜念、难以排遣、无法诉说的乡愁。
好处:
①从结构上看,全文以“一山”为线,连接今昔,沟通两岸,形散而神不散。
②从手法上看,本文寓情于物,将浓浓的乡愁巧妙地寄托在“一山”之上。
③从表达效果上看,简短五个字,充满诗情画意,为全文奠定了一种哀婉的感
情基调,吸引读者阅读。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没有黄山的峻峭、瑰丽,所以‘他’将黄山的照片挂在墙上”错误,“黄
山的照片”已经成为故国家园的象征,”将黄山的照片挂在墙上”,并不是因
为四顾山土气,黄山峻峭、瑰丽。
故选A。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他’的心里悠然自得”错误。虽然也有“相对无言,却能互通讯息”的
境界,但“图若有灵,当也能从泪眼中读出他的思念与狂恋”可知,“他”的
心里不是“悠然自得”,而是思念与狂恋。
故选C。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文章中描绘的远离故土的人对故乡黄山的依恋之情,虽然“自12岁那年离开
故乡,就再没有机会踏进斯土半步”“而且足迹所及也只是附近几个村庄,离
家25里的县城,总共只去过一回”,但是对故乡似乎比住了30年的台湾却要
熟悉,就是因为朝思暮想,感恋怀念,彼此相通,是故国家园给予他的精神感
召才能做到虽身不在此,但神和心却无时无刻不在故乡。
“一事无成,乏善可陈,没脸向家人报告近况;二则故乡亲人都已年迈凋逝”
“离开父亲膝下已达44个年头,1万多个日子离乱分别,有多少话语、多少思
念要倾吐诉说?但父亲业已作古,这封和着血泪的家书竟是欲寄无从寄了”,
故乡不仅有风物,更让他魂牵梦绕的是故乡的亲人,对亲人的思念使他对黄山
的画面一眼就认出了,对黄山照片的迷恋,就是对故乡的迷恋,就是对故乡亲
人的迷恋。
文中的主人公“他”远离家乡,可又时刻依恋着家乡,“为的就是那份日思、
夜念、难以排遣、无法诉说的浓浓乡愁”“为了养我乡愁,暂把黄山借来一用
罢”“既然买不到四颐山画,那就弄幅黄山来解解馋罢!虽不是泾县的,但至
少是安徽的”,身在他乡,心却怀念故土,对故乡,对祖国充满无限赤子之情。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含义:
结合原文“日日夜夜他坐对一幅彩色的黄山照片,他们相对无语,却似乎隐隐
约约地沟通”“但他竟一眼认出,好似老朋友久别重逢。这就是故国家园给予
他的精神感召”可知,从内容上看,“他”“坐对”的,是黄山(也是四顾山),
更是故国家园。
“坐对一山愁”中的“愁”即为“那份日思、夜念、难以排遣、无法诉说的浓
浓乡愁”,“他是个极其俗鄙的游子,只为了抒发、诉说浓烈的乡愁”,从主
题上看,“愁”就是“他”日思夜念、难以排遣、无法诉说的乡愁。
好处:
全文以一山而勾连起来,“坐对一幅彩色的黄山照片”“不就是自家后门边河
对面的四顾山”“因为四顾山是他最熟悉、最亲切的家山”“自从有r黄山图,
他的头颅开始15度的抑扬,夜以继日地读啊、认啊的”“第一眼看到那幅照
片,就认出是黄山”,从结构上看,全文以“一山”为线,连接今昔,沟通两
岸,形散而神不散。
文章抒发了远离故土的游子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借助故乡的山,“实际上,
黄山对他来说还真陌生,他从没到过太平县境,他所看到的黄山只是一小幅从
报纸上剪下来的劣质印刷品。也不知翻照多少遍了,粒子粗糙,影像模糊,
幅摄影却变成一张点画,但就这样,还珍宝似的压在玻璃的正中央”“如果把
黄山比作相府千金,则四顾山就是采薪的村姑。如此一比,他就释然些了”“既
然买不到四顾山画,那就弄幅黄山来解解馋罢!虽不是泾县的,但至少是安徽
的”“但他竟一眼认出,好似老朋友久别重逢。这就是故国家园给予他的精神
感召”,从手法上看,本文寓情于物,将浓浓的乡愁巧妙地寄托在“一山”之
上。
标题“坐对一山愁”,为读者营造出一个枯坐山前苦思冥想的游子形象,所思
所想皆是故土的风物和亲人,心中愁肠百结,使得标题从表达效果上看,简短
五个字,充满诗情画意,为全文奠定了一种哀婉的感情基调,吸引读者阅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范文正公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
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
岁衣,人一绿。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
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
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搴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
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
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
之义,遗其子而已。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
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
为大夫,为士,縻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已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
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义田记》,有删改)
材料二:
范仲淹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
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仲淹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
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
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
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注】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
【小题1】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
案标号涂黑。
公既殁A后B世C子孙修D其业E承F其志G如公H之存也。
【小题2】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意为都,与《兰亭集序》“少长咸集”中的“咸”意思相同。B.活,使
动用法,与《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意思相同。C.沃,浇,
灌,与《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沃”意思相同。D.食,意为
食物,与《马说》“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食”意思相同。
【小题3】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买了靠近外城能常年丰收的一千亩良田,叫作“义田”.用它来养活、
周济众多同族的人。B.范仲淹去世的时候,遗体没有好衣服装殓,儿子也没有
钱办好丧事。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C.许多身居三公高位的
人,享受着优厚的俸禄,可他们族里的人却不能进他们的大门,与范仲淹形成了
对比。D.范仲淹为政多年,到过的地方留下了恩德,范仲淹死后,当地百姓都
画上他的像建立祠堂祭祀他。
【小题4】
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2)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小题5】
1.范仲淹身上有哪些高尚品质?请根据两则材料概括。
[知识点]
史传文,脱脱等
[答案]
【小题1】AEG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做官的人则停止供
给。
(2)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
【小题5】①乐于施舍、周济族人;②自甘清贫,生活俭朴;③勤奋好学,不
怕艰苦;④治理国家,崇尚忠厚。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
候一样。
“既殁”是“公”的谓语,句子结构完整,“既殁”后断开,即A处;
“后世子孙修其业”中,“后世子孙”是主语,“修”是谓语,“其业”是宾
语,句子结构完整,宾语后断开,即E处;
“承其志”与“修其业”结构一致,承前省主语“后世子孙”,在“其志”后
断开,即G处。
故在AEG三处断句。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都予以帮助。/年轻的年长的都聚在一起。
B.正确。都是使动用法,使活下来,救活,养活。句意:他只是把救济贫寒、
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孙罢了。/项伯杀人,我让他活了下来。
C.正确。句意:就用冷水浇脸。/仆人给我灌下热水。
D.错误。名词,食物:动词,给吃,喂养。句意:有时无东西吃。/喂养它不
能让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故选D。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范仲淹死后,当地百姓都画上他的像建立祠堂”错误,由原文“邠、庆二
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可知,应是“范仲淹活着的时
候,邠、庆二州百姓及归属的羌人都画上他的像建立祠堂”。
故选D。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俟”,等待;“与”,供给;“仕”,出仕做官。
(2)“知"掌管;“闻”,听说;“召”,召请。
【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由原文“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可知,乐于施舍、
周济族人;
②由原文“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可知,自甘清贫,生活俭朴;
③由原文“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
堪,仲淹不苦也”可知,勤奋好学,不怕艰苦;
④由原文“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可知,治理国家,崇尚忠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范文正公,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
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
当他尊贵显达之时,购置近城保收的一千亩良田,称作“义田”,用来养
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
丧葬都予以资助。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账目,经常总计收入
和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
女的发给五十千钱,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钱;娶儿媳妇的发给三十千钱,再
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钱
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
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羯之时。退居在家、等待
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
当初,范公还未尊贵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而无力实现长达二十年
之久。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
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
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他虽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
贫的生活。逝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儿子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
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孙罢了。
唉!当今世上那些身居三公职位,享受万钟禄米的人,他们宅第雄伟、车
驾华丽、歌妓众多、妻儿富有,仅是为了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
亲人不能登门的,难道还少吗?何况说帮助疏远的贤者呢?地位在他们以下的
是卿,是大夫,是士,禄米充裕、享用丰富,也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
而已。本族的亲人,等着破碗讨饭,成为沟中的饿殍的,难道少吗?何况对于
其他的人呢?这些人都是范文正公的罪人啊!
材料二:
范仲淹前往应天府.依从成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
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
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
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
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范仲淹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显贵,
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
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与,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死
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息。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
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归属的羌族部
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供奉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数百人,
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头城⑷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性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
宋・刘翰
禹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石头城,位于今南京市,曾为昊、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
【小题1】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的题目都是“石头城”,但刘禹锡重在表达被贬多年的失意,而刘翰
重在表达故土沦丧的悲哀。B.“旧时月”的“旧”有“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意,
“旧苑东”的“旧”则是在绿草映衬下的破败荒凉。C.“空城”直接点明城的
荒芜寂寞,“空江”写江面空空荡荡,以江空映衬城空,两个“空”异曲同工。D.石
头城是六朝兴亡的见证。两首诗都是作者有感而发,文字朴实,意蕴丰富,引人
深思。
【小题2】
1,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知识点]
刘禹锡(772-842),咏史怀古
[答案
【小题1】A
【小题2】①寓情于景。刘禹锡的《石头城》中有“山”“潮”“月”等,刘
翰的《石头城》中有“草”“江”“月”等,寓情于景。②今昔对比。两首诗
都写出了石头城今日之荒凉,也都暗含了昔日之繁华,形成今昔对比。③动静
结合。刘禹锡的《石头城》中“山”为静,“打”“过”为动,刘翰的《石头
城》中“芳草”“明月”等为静,“雁声”为动,动静结合。(答“视听结合”
亦可)④虚实结合。两首诗都实写石头城今日之荒凉,也都虚写(暗含)昔日
之繁华,有实有虚,虚实结合。⑤借古伤(讽)今。两首诗重在抒发昔盛今衰、
物是人非的感慨,同时也是借古讽今,隐含了对家国命运的担忧。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A.“刘禹锡重在表达被贬多年的失意”“刘翰重在表达故土沦丧的悲哀”错。
两首诗都重在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故选A。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寓情于景。刘禹锡的《石头城》在群山、江潮、淮水和月色中凸显古城的荒
凉和寂寞;刘翰的《石头城》写到的景有离离芳草、寥落吴宫、台城旧苑、烟
波寒江、明月雁声,寓情于景。
②今昔对比。刘禹锡诗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
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刘翰诗通过对
这些具有很强感伤意味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繁华凋零、故城萧瑟的
感慨,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③动静结合。刘禹锡的《石头城》中“山”为静,“打”“过”为动,描写潮
水和夜月,视听结合:刘翰的《石头城》中“芳草”“明月”等为静,“雁声”
为动,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④虚实结合。两首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离离芳草满吴宫,
绿到台城III苑东”都实写石头城今日之荒凉,也都虚写(暗含)昔日之繁华,
结合注释“石头城,位于今南京市,曾为昊、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
可知,石头城为六朝时古都,繁华可以想见。有实有虚,虚实结合。
⑤借古伤(讽)今。两首诗都是怀古诗,借咏怀石头城,抒发昔盛今衰、物是
人非的感慨,同时也是借古讽今,隐含了对家国命运的担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句子,白居易《琵琶行》中也
有写到杜鹃的诗句:“①?②。”
(2)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论述了五代后唐由盛转衰的原因,说
“③,④”,这是自然的道理。
(3)临近高中毕业,小刚在同学的留言簿上写了两句古诗“⑤?⑥”
祝福同窗好友明天更美好。
佚口识点]
名句名篇默写
[答案]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
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暮""猿""逸豫"〃沧”"疾〃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是指鼻腔暴露在过敏原的环境下,刺激到
免疫系统产生反应,引起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症,生疾病。
—A—:一种是常年性过敏性鼻炎①,一般冬季易发病②,常同全身其他
变态性疾病并发③。一种是季节性过敏性鼻炎④,多在春秋两季发病⑤,迅速出
现症状⑥,发病时间可为数小时⑦,数天至数周不等⑧,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
过敏性鼻炎常见症状主要有发作性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塞、鼻痒等,通常
在早间和晚间会加重。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一些全身症状,像乏力等身体不适。
临床可通过变应原皮肤试验、鼻黏膜激发试验等辅助检查进行确
诊。―B—,其中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抗组胺的药物、减充血剂、白三饰
受体拮抗剂、鼻用糖皮质激素。
—C—?一是避免接触过敏原,二是经常佩戴口罩,三是均衡营养。
【小题1】
1.文中第二段的标点符号有两处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加以修改,使整段语言
逻辑严密。
【小题2】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知识点]
标点符号,情境补写
[答案]
【小题1】③处,句号改为分号;⑦处,逗号改为顿号。
【小题2】示例:A.过敏性鼻炎分为两种B.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有很多C.
如何预防过敏性鼻炎呢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③处,“一种是常年性过敏性鼻炎,一般冬季易发病,常同全身其他变态性疾
病并发”“一种是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多在春秋两季发病,迅速出现症状,发
病时间可为数小时,数天至数周不等,发作间旅期完全正常”两个句子是并列
关系,但因分句中只出现了逗号,因此两个大并列之间间隔用分号即可,把此
处的句号改为分号;
⑦处,此处介绍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发病季节、出现症状、发病时间之间是大
并列,而“发病时间可为数小时,数天至数周不等”都属于发病时间,是小并
歹|J,因此此句中的逗号改为顿号。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由冒号可知,此句为总领句;由“一种是常年性过敏性鼻炎”“一种是季节
性过敏性鼻炎”可知,这是吧过敏性鼻炎分为了两类。可填:过敏性鼻炎分为
两种。
B.由“其中以药物治疗为主”可知谈的是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且由“为主”可
知治疗方法很多。可填: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有很多。
C.由“?”可知这是一个关于过敏性鼻炎的问题;由“一是避免接触过敏原,
二是经常佩戴口罩,三是均衡营养”可知这是讲如何预防这种病。可填:如何
预防过敏性鼻炎呢。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亮慢慢地藏到了树的那边,人们散去了。耳边静下来,只有碾坊里传出“吱
吱”的听惯了的声音,显得分外悦耳,像小提琴奏出的田园曲。流水般的月光透
过树隙,激起了一朵朵浪花,零星地溅在我身上,凉丝丝的。石桌上也印着一片
斑驳的影子,这影手里分不出什么是叶片,什么是果子。一阵微风吹来,带着落
英的香气,像是从月光里浸透出来的。树上的叶儿动了,地上的影子乱了,月光
像皱起一层细细的波纹。又一阵风凭空扑来,树枝开始来回地摆晃,月亮在中间
忽明忽灭,光影在身旁摇曳不定,犹如跳烁着阳光的水面,耳边也似乎响起了钢
琴上清脆而激烈的旋律。我甚至担心起那只在石桌上跳跃的水杯,伸手去抓,抓
住了,光与影却又在我手上来回飘荡。真有点“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了。
站起身,走到院中,望望明月,依然像张微笑的脸,在天宇中一动不动。
【小题1】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石桌上也印着一片斑驳的影子,这影子
里分不出叶片和果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小题2】
1.月亮的光与影本来没有声音,为什么作者说“耳边也似乎响起了钢琴上清脆
而激烈的旋律”?
【小题3】
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依然像张微笑的脸”的“像”,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项是()
A.天上乌云密布,像要下雨的样子。B,小姑娘长得真漂亮,就像她妈妈小时候
一样。C.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像置身于烂漫的童年。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
亭的舞女的裙。
[知识点]
一般词语,语句(语段)表达效果,修辞手法
[答案]
【小题1】①原文重复“什么是",形成两个短句,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
②原文用了两个“什么是”,语意得到了强化,突出了影子的斑驳迷乱。
【小题2】通过想象,运用通感,将月亮的光与影写成“钢琴上清脆而激烈的
旋律”,形象生动,突显了月亮的忽明忽灭、光影的摇曳不定。
【小题3】D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杳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什么是叶片,什么是果子”句子形式属于短句,使语言更有节奏感和韵
律美;改句“叶片和果子”用的是并列短语,没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原句“什么是叶片,什么是果子”重复使用“什么是”的句式,使“影子里分
不出”的内容得到强调和突出,突出了影子的斑驳迷乱;改句没有强调和突出
的效果。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月亮的光与影,本属于视觉描写,而“耳边也似乎响起了钢琴上清脆而激烈的
旋律”此处把视觉与听觉打通,用形容听觉的钢琴旋律来描写视觉形象,突显
了月亮的忽明忽灭、光影的摇曳不定,属于通感修辞,使描写对象更加形象生
动。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A.“像”表示猜测。
B.“像”表示比较。
C.“像”表示想象。
D.“像”与“依然像张微笑的脸”的“像”都是喻词,构成比喻。
故选D。
四、写作(60分)
1.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学小天才的成长故事征文
- 音乐小故事读后感
- 仪器仪表在智能医疗健康监测系统中的发展考核试卷
- 企业多元化与创新管理考核试卷
- 企业级项目管理服务开发合同
- 小狗钱钱课程设计
- 地质勘查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考核试卷
- 建院工程造价课程设计
- 广播电视接收设备智能化与物联网应用考核试卷
- 折叠桌课程设计功能要求
-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考点 清单04 基本平面图形(12个考点梳理+题型解读+提升训练)
- 物流运输双氧水安全应急预案
- 2025年上半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金催化研究中心(2302组)招聘1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项目方案】合同能源托管模式下开展校园综合能源建设方案-中教能研院
- 2024-2030年中国抗菌肽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功能科提高动态心电图检查人次PDCA
- 气球活动布置合同范例
- 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 2024粤东西粤北地区教师全员轮训培训心得总结
- 服务类验收单
-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师新技能进阶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