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2024-03-0发布关于发布《绿色小城镇建设技术导则》的公告1 2 4 4 4 7 7 7 8 8 10 10 10 12 12 12 2 17 17 18 19 19 19 20 20 21 21 21 22 22 24 24 24 3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 2Terminologies 23BasicProvisions 43.1BasicRequirements 43.2Approaches 44SuitableEcologicalEnvironment 74.1Water 74.2ForestandGrass 74.3Farmland 4.4DamagedLand 5Intensive-usedandRecycledResources 5.1LandResources 5.2WaterResources 5.3SolidWastes 6SavingandLow-carbonEnergy 6.1EnergySavingandCarbonReductionRetrofit 6.2ApplicationofRenewableEnergy 6.3Micro-energyGrids 7PracticalandCompleteInfrastructure 7.1TransportationFacilities 7.2AgriculturalandWaterConservancyFacilities 7.3WaterSupplyandDrainageFacilities 7.4SanitationFacilities 7.5CleanHeatingFacilities 7.6ComprehensiveDisasterPreventionFacilities 8CleanandEfficientIndustry 8.1Agriculture 8.2Industry 8.3ServiceIndustry 8.4IndustryC49EcologicalandLivableVillagesandTowns 9.1EnvironmentalGreening 9.2PublicServiceFacilities 9.3ResidentialCommunities 9.4OpenSpaces 209.5RuralCulturalHeritages 2010GreenandDurableBuildings 2110.1PublicBuildings 2110.2Small-townResidentialBuildings 2110.3RuralHousings 2110.4IndustrialBuildings 2210.5AgriculturalBuildings 11IntelligentandCollaborativeManagement 2411.1DigitalInfrastructure 11.2IntelligentSystems 2411.3DigitalGovernment 24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26ListofQuotedStandards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1.0.1为推动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提升小城镇绿色低碳、安全韧性、生态宜居1.0.2本导则适用于除县政府驻地镇和非县政府驻地特大镇以外的建制镇,其1.0.4绿色小城镇建设除应符合本导则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现行有22.0.2镇区Built-upareasofsmalltowns指实际已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2.0.5全域土地综合整治Comprehensivelandimprovementinthewho在一个相对较小且边界明确的区域内建设的既可独立运行也可互联互通的2.0.7光储直柔Photovoltaics,ene2.0.8生态停车场Ecologicalparkin采用透水铺装、间隔栽种植物等环境友好类技术措2.0.9统仓共配物流系统Unifiedwarehousedistributionlogist2.0.10畜禽生态养殖小区Ecologicalanim2.0.11社区生活圈Communit2.0.12绿色旅游景区Greentouri343基本规定3.1.1绿色小城镇必须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开展生态系统保护,系统3.1.2绿色小城镇应明确镇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控范围,合理优化生物多样3.1.3绿色小城镇应在生态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节3.1.4绿色小城镇应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利用可再生能源,科学合理3.1.5绿色小城镇应完善镇域基础设施建设,采用经济实用绿色低碳技术对交3.1.6绿色小城镇应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传统生产工艺、技术、装3.1.7绿色小城镇应推动镇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科学开展环境绿化建设,优化社区生活圈配置,建设生态型居住社区,3.1.9绿色小城镇应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接入市县智慧管理平台或搭3.1.10绿色小城镇应推进绿色建造,减少施工场地废水、固体废弃物、噪声和3.2.1绿色小城镇应结合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对生态环境、资5领域指标1生态环境良好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湿地保护实施率乡土植物比例、生态驳岸/护岸占比高标准农田比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矿山生态修复率2资源循环利用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率、工矿废弃地复垦治理率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废旧农用地膜回收利用率、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镇区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3能源节约低碳节能高效农业设备使用比例、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率、农房节能改造后的综合能效降低比例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乡村能源站覆盖率4设施实用完备农田灌溉保证率镇区集中供水普及率、农村集中供水入房率、镇区/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率、公厕有专人管护的行政村占比镇区/村庄清洁取暖率避难场所覆盖率、有消防队的乡镇占比、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公共充电设施覆盖率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站覆盖率5产业清洁高效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工业“三废”循环利用率实施减量包装措施的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和快递企业占比绿色新兴产业占比已开展绿色化改造的传统产业占比6镇村生态宜居乡村生态绿道长度社区生活圈覆盖率居住区/新型农村社区绿化覆盖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数量7建筑绿色耐久镇区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镇区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镇区新建6层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积占比、村庄新建3层及以下农房面积占比新建建筑房屋顶光伏/光热覆盖率8管理智慧协同百兆光纤入户率、行政村5G通达率县镇两级智慧管理平台和系统实现基本联动政务办公信息化覆盖率63.2.2绿色小城镇建设应制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与实施方案,确定绿色建设领3.2.3绿色小城镇建设应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相关要求,统筹利用集体经营性建3.2.4绿色小城镇应积极拓展建设资金来源,统筹利用政府预算内资金、财政3.2.5绿色小城镇宜结合自然资源禀赋与地方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开展综合性3.2.6绿色小城镇建设应融入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动多元主体共谋共建、共74生态环境良好4.1.2绿色小城镇应严格保护地表水、地下水及水源地周边环境,集中式地表4.1.3绿色小城镇应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选择地下水作为生产生活水源时,4.1.4绿色小城镇应加强天然湿地和湿地生物保护,湿地面积不得减少,湿地4.1.5河道生态修复应保障河流行洪功能,按现行行业标准《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导则》SL709和《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SL/T8004.1.6滨海地区的小城镇应开展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宜采用生态护岸改造、4.1.7景观水体建设应对水体、植被缓冲带、滨水游憩空间、功能性工程构筑4.1.8污染水体应优先采取近自然修复措施,因地制宜实施生态补水、曝气增4.2.1绿色小城镇应保持天然林地资源的完整性,注重原有生态资源的延续与4.2.2绿色小城镇必须落实基本草原控制要求,确保基本草原面积不减少、质1.严重超载过牧地区,应采取禁牧封育、免耕补播、松土施肥、鼠虫害防2.已垦草原地区,应按照规划有计划83.水土条件适宜地区,宜建设人工草地和优质储备4.2.3绿色小城镇应因地制宜、科学开展林草地保护修1.干旱半干旱地区,应坚持以水定绿,采取以草灌为主、林草结合方式恢2.林草交错地区,应避免过分强调集中连片和高密度造林,采取林草复合3.森林地区,应对林地实行分级保护和合理利用,适当保留林间和林缘草4.草原地区,应对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区位重要的退化草原,加强生态修4.2.4退化受损林地应采用树种更替、择伐补植、林分改造、抚育透光、林带4.2.5退化受损草地宜结合草地类型和退化程度,因地制宜选择自然修复措施4.3.1绿色小城镇必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耕地用途管制,保护永久基本4.3.3绿色小城镇宜应用现代保护性耕作新方式,以绿色生产为导向选择绿色4.4.1受损土地应根据污染物及污染程度评估结果,采用系统性、针对性、长4.4.2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宜采取堆体边坡整形、渗滤液导排处理、堆体4.4.3矿山应实施分类综合治理,宜与地质安全隐患消除、建筑垃圾消纳协同95资源循环利用5.1.2绿色小城镇应在权属清晰前提下,对镇区内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5.1.3绿色小城镇宜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对5.1.4绿色小城镇宜对历史遗留的工矿、交通、水利等废弃地,开展复垦或原5.2.1绿色小城镇应对小型水源、输水灌渠等开5.2.2位于大中型灌区的小城镇应开展农田灌溉用水和退水水质监测,农田退5.2.3绿色小城镇规模以上企业应安装生产用水计量在线监测系统,用水量较5.2.4镇区和村庄宜开展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普及工程,镇区户用用水计量器5.2.5镇区生活污水经过处理达标后宜就近回补自然水体,或再生用于工业生5.3.1固体废弃物应遵从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实施分类投放收集、5.3.2畜禽养殖场应配套建设畜禽粪污处理和利用设施,采用堆沤肥还田、液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应达到95%以上。5.3.3绿色小城镇应开展农村生物质能收集储运和利用设施建设,综合采用肥5.3.4农业生产宜选用加厚高强度农膜或全生物降解农膜,宜建设废旧农膜专5.3.5绿色小城镇应建设村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点),实行单独5.3.6绿色小城镇宜建设污泥卫生化、稳定化处理场(站),镇区污泥无害化5.3.7绿色小城镇宜建设建筑垃圾消纳点和转运站,镇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5.3.8镇区厨余垃圾、园林垃圾等可降解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分户消纳或在6能源节约低碳6.1.1绿色小城镇应开展农业设备节能降碳改造,推进老旧农机、渔船等设备报废和更新改造,提高节能高效和可再生能源6.1.2绿色小城镇应针对工业项目的生产工艺、设备设施、生产流程等开展节6.1.3绿色小城镇应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开展镇区居住建筑和村庄农6.1.4绿色小城镇宜推广户用节能设备,可再生能源自发自用比例较高地区可6.2.1绿色小城镇应因地制宜开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6.2.2绿色小城镇宜实施可再生能源生产与牧草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态6.2.3小水电项目改造宜与农村电气化建设、农网改造、以电代替燃料项目等6.2.4绿色小城镇宜将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与有机生活垃6.2.5绿色小城镇可采用浅层地源热泵、水热型供热、中深层地埋管等技术,6.3.1镇区、村庄宜建设可再生能源微电网和储能系统,建设工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微电网工程设计标准》GB/T51341和《微电网接入配电网运行控制6.3.2镇区、村庄宜结合规模化种养殖集中区、有机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等建6.3.3绿色小城镇宜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用于供暖和制冷,北方供暖地区的镇6.3.4绿色小城镇宜配套建设能源信7设施实用完备7.1.2道路改扩建宜综合利用旧路资源,对各类7.1.3县域城乡公共交通宜向镇区和村庄延伸,合理设置停靠站点,开通镇村7.1.4绿色小城镇应建设生态停车场,宜配7.1.5镇域应建设物流统仓共配网7.2.1绿色小城镇宜统筹建设生态型防洪排涝设施和水利灌溉设施,农田排涝7.2.2田间道路建设应控制路面宽度,建设材料宜就地取材,集中连片耕作田7.2.3农田防护林建设应与路网、水网建设协同布局,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7.3.2镇区应采取就近集中联建、城旁接管等方式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宜配套7.3.3村庄污水应因地制宜选用分户处理、村庄集中处理、纳入城镇管网等处理方式,推广使用经济型生态化污水处理设施。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不宜低于7.3.4镇区、村庄宜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应用污水7.4.1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应设置规范、整洁卫生,服务半径应符合现行行业标7.4.2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规模、服务半径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环境卫生设7.4.5村庄应结合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至少1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厕所卫生规范》GB/T17217的规定。村民户厕应实现“一网统一处理,暂不具备条件的村庄宜建造就地7.5.1绿色小城镇应推动清洁取暖设施建设,东北地区的镇区和平原村庄清洁7.5.2绿色小城镇供暖方式应与本地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相匹配;不能采用可再生能源供暖的小城镇,宜采用“生物质成型燃料+专用炉具”、“洁净型煤+2.生物质资源丰富的小城镇,宜采用生物质热解气集中供暖,或利用生物3.地热资源丰富的小城镇,宜采用地热能4.其他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宜采用天然气、工业余热、超低排放清洁化燃5.农村应结合当地资源条件,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7.6.1镇村建设应避让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易发区,村庄整治和新7.6.2镇村建设应明确当地抗震设防烈度,建设7.6.3镇区应设置固定避难场所,村庄应设置紧急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和紧急避难场所建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的7.6.4绿色小城镇应落实洪涝风险控制线的管控要求,防洪治涝工程建设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7和现行行业标准《治涝标准》SL/T723执防设施通用规范》GB55036的规定,村庄宜设置消防点,结合农村7.6.6绿色小城镇应建设农业林草有害生物应急防治设施。森林防火工程建设7.6.7绿色小城镇应设置镇区卫生院和卫生防疫应急隔离点,加强公共卫生业务用房建设和设备改造升级;镇区应设置动7.6.8绿色小城镇应至少具备一种稳定、可靠的气象信息接收终端,村庄应建8产业清洁高效8.1.1农业种植应实施生态循环农业改造工程,控制化肥的合理施用量、采用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和农8.1.2畜禽养殖生产宜建设相对集中和封闭的畜禽生态养殖小区,渔业养殖生产宜开展标准化养殖池塘改造、尾水达标治理、鱼菜8.1.4绿色小城镇宜开展农业物联网建设,可包括农田灌溉和养殖节水、农田8.1.5绿色小城镇宜推进老旧蔬菜大棚、畜禽养殖场和水产养殖池等设施农业8.2.1工业生产应采用绿色制造工艺,减少有毒有害原料使用,降低生产过程8.2.3绿色小城镇宜围绕本地特色农产品资源和市场需求,就近发展农产品初8.3.1仓储物流项目新建或改造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绿色仓储与配送要求及评估》GB/T41243执行,宜采用环保型仓储8.3.2农贸市场新建或改造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8.3.3旅游景区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造,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应最大限度减少对8.4.1绿色小城镇应围绕当地资源与产业特色,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流8.4.2绿色小城镇应联动发展产地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具有规模效益和质量保8.4.3绿色小城镇宜联动农业生产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开发田园综合体、乡8.4.4绿色小城镇应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同绿9镇村生态宜居9.1.1绿色小城镇宜结合地形地貌,串联镇域山体、林地、农田、水系、道路9.1.2河道、沟渠绿化宜选用水土保持功能强、耐水湿的植物种类,结合河岸9.1.3镇村道路绿化宜以乔木种植为主、灌木为辅,建设林荫型道路,乔木高9.1.4居民庭院绿化宜采用兼顾生态、经济和景观效果的乔木、果树、花草品9.1.5古树名木、古树群应采用设置护栏、树牌、砌石等方法进行保护,可在9.2.1绿色小城镇应根据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配置镇村两级社区生活圈,9.2.2绿色小城镇应统筹镇村居民生活、生产所需的各类服务功能,在镇区集9.2.3绿色小城镇应根据村庄分布特征,按照步行可达的空间尺度,就近集中9.3.1镇区应建设生态居住区,新建居住区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的规定,老旧居住区改造应保护周边生态环境,集约用地、布局紧凑,绿化覆盖率宜达到30%以上。3.绿化应采用乡土植物,绿化覆9.4.1镇村应根据居民分布和防灾避险需求布局公园绿地、小微绿地、口袋公2.场地内宜配置座椅、体育健身、文3.地面铺装宜就地取材,表面应做防滑处理,应保持良4.植物配置宜考虑季相变化,根据气候、土壤及场地条件合理配置乔灌草种类,乡土植物使用比例不宜低于70%;5.宜结合降雨特征合理布局下凹式绿地、3.宜选用地域性乡土材料或生态1.结合街道类型、道路等级和建设条件,优先保障慢行交通、公共交通的2.宜通过多种绿化方式增加街道绿量和彩化效果9.5.2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开展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各类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时,应严格9.5.3绿色小城镇应定期对历史建筑进行维护修缮,新建建筑宜采用当地材料9.5.4绿色小城镇应对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传统手工业遗产和非物10建筑绿色耐久10.1.2镇区的行政管理、商业服务、金融邮电、文化体育等公共建筑,宜按其10.1.3公共建筑应综合考虑安全耐久、节能减排、易于建造等因素,宜采用大10.1.4公共建筑宜设置电、气、热等用能设备监控系统,实现建筑能耗可知、10.1.5公共建筑应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宜采用太阳能光热光伏建筑一体10.2.1镇区居住建筑的选址、布局、平立面设计应按照气候分区进行选择,执1.位于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居住建筑,应有利于冬季日照、冬季防风和夏季2.位于夏热冬冷地区的居住建筑,应有利于夏季通风,3.位于夏热冬暖地区的居住建筑,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和式住宅,6层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积占比不应低于70%;改造10.2.4镇区居住建筑宜采用绿色建材,10.3.1农房建设应尽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减少高填、深挖,不占用周边耕地和林地,避让地表水体、行泄洪通道、滞蓄洪10.3.3新建和改扩建农房应节约集约利用宅基地,优先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10.3.4新建农房应控制在3层及以下,宜采用装配式农房,宜就地取材使用可10.4.1工业建筑选址应靠近水源、电源和交通运输线,应接近生产基地,防止10.4.2镇区新建工业建筑布局应有利于冬季日照、夏季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等10.4.3新建工业建筑宜采用可再生、可循环建材和绿色建材,宜采用装配式钢10.4.4工业建筑增设或改造太阳能光热或光伏发电系统时,宜采用光热或光伏10.5.1农业建筑布局应紧凑、节约用地,可变换功能空间灵活隔断比例不应低10.5.2畜禽养殖建筑布局应符合动物防疫条件,长轴方向宜与当地冬季主导风格分开,选址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畜禽场场区设计技术规范》NY/T682的规10.5.3农业温室建筑布局应考虑内外交通和工艺流程,合理设置管理控制区,11管理智慧协同11.1.2绿色小城镇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宜联动共享,政府服务、农村电商、11.2.1绿色小城镇应衔接市县级智慧管理平台,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数据上传和11.2.2绿色小城镇宜衔接市县级环境监测系统,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环境监测11.2.3绿色小城镇宜衔接市县级能源管理系统或碳资产管理系统,开展节能降11.2.4绿色小城镇宜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全过程管理系统,配置农业生产流程传11.2.5绿色小城镇宜进行旅游服务智慧化升级,景区景点、酒店民宿、旅行社11.2.6绿色小城镇宜建设人居环境监测系统,利用高清视频监控、物联网、人11.2.7绿色小城镇应衔接市县级应急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小城镇易发灾害区域和公共安全卫生重点区域情况,多渠道发布11.2.8绿色小城镇宜采用智慧化手段,监测工程建设项目的建材使用、能耗、11.3.1绿色小城镇宜接入市县级政务云平台建设智慧政务系统,政务办公信息11.3.2绿色小城镇宜建设融媒体系统,及时回应绿色建设热点问题,积极宣传11.3.3绿色小城镇宜接入市县级数字素养培训平台建设绿色建设数字化培训系本标准用词说明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可采用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引用标准名录 33 34 35 36 36 37 37 38 40 40 41 42 42 49 49 50 50 50 52 52 53 54 54 56 56 571.0.3本条明确本导则的编制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尊重自然、顺应自3基本规定3.2.2绿色小城镇建设目标应聚焦生态、生产、生活等物质环境建设领域,并3.2.3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指国土空间规划确定为工业、商业等经营性3.2.4绿色小城镇建设工程项目的资金来源,可考虑(1)统筹利用政府预算内资金、财政补助,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业和专项资金2)针对小城镇的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3.2.5绿色小城镇建设领域包括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基础设施、产业、人4生态环境良好4.1.2水源保护不仅能够维持生态平衡、维护人类健康,还能够促进可持续发4.1.3利用地下水资源时,应取得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许可,严禁超量开采等4.1.4湿地保护实施率是指镇域范围内实施保护的湿地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的百4.1.5自然河湖形态保护与恢复有助于改善水生态状况,保护生境多样性和生植物类、石笼类、木材-块石类、多孔透水混凝土构件、组合式等不同形式的驳4.1.6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措施可参照《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退缩建坝是指拆除原有海堤,并在向陆侧新海堤开口是指为使海堤两侧海域具有连通性,拆除海域湿地自然恢复,同时整治修复堤围内的岸线4.1.7在保障行洪安全、维护水体健康的前提下,结合城镇人居环境改善和湿4.1.8污染水体应根据污染类型、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等因素选择适宜的自然4.2.2基本草原是指重要放牧场;割草地;用于畜牧业生产的人工草地、退耕4.2.3统筹推进林草生态治理,是指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4.2.4退化受损林地是指林权明晰4.2.5退化受损草地应避免过度放牧、高强度刈割利用和草原开垦,实施自然4.3.1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意为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4.3.2退化耕地分区分类治理可依据区域内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碱、4.3.3现代保护性耕作新方式是指通过恰当的机械化耕作和土壤保护技术,同冬种绿肥、秸秆还田、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4.3.4受污染耕地修复宜选用适生生物物种,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行行业标准《耕地污染治理效果评价准则》NY4.4.1受损土地修复评估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污染场地风险评25.3执行,受损土地修复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4.4.2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5资源循环利用5.1.1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可通过土地利用率、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土地生5.1.2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以城中村和低效5.1.3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要在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原5.1.4开展复垦或原址再利用工程是指对因采矿损毁、交通改线、水利设施调5.2.1节水配套设施建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GB/T50363、《微灌工程技术标准》GB/T50485和现行行业标准《节水农业技术规范总则》NY/T2625、《水肥一5.2.2农田退水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田外排的积水和降雨径流。由于农业生道富养化,因此应对农田退水做暂时拦截,经生态5.2.3工业节水技术包括串联用水、梯5.2.4镇区公共及民用建筑节水型用水器具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164的规定。用水计量器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冷水水表》5.2.5镇区生活污水回用应符合本地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提升、水生态改善要5.3.1减量化是指通过合适的技术手段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主要5.3.2畜禽粪污处理和利用设施应根据养殖场规模、畜禽种类等选择适宜的技术模式,处理利用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5.3.3秸秆是农村生物质能主要来源之一,秸秆利用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秸秆纤维基聚丙烯改性料》GB/T36941和现行行业标准《秸秆气化供气系统5.3.4农用地膜使用及废旧农用地膜回收利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聚乙烯吹5.3.5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和处理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GB4284和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泥质》CJ/T309的规5.3.7建筑垃圾的处理利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CJJ/T134的规定,根据建筑垃圾材质选择适宜的处理和利用技术。建筑垃圾再5.3.8镇区生活垃圾可按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或6能源节约低碳6.1.1农业设备节能降碳改造措施,包括淘汰老旧农机和渔船,开展降低油耗6.1.2工业余热回收利用是指将工业过程产生的余热再次收集并重新利用。工6.1.3镇区居住建筑节能降碳改造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1141执行,农房节能降碳改造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农村居住建筑6.1.4户用节能设备包括户用光伏设备、太阳能热水器、光电热水器、光电采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约25%。绿色小城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应符合地6.2.2可再生能源生产与牧草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态修复等一体化复合6.2.3水电站最小生态下泄流量是指水电站应泄放一定的水量,满足下游河道6.2.4生物质供气的废渣可加工做有机肥,实现就地消纳。生物质热电联产需6.2.5浅层地源热泵建设工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6.3.1镇区、村庄微电网包括工业绿色微电网、新能源电力直供电、新型交直6.3.2生物天然气是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餐厨垃圾、农副产品加工废水6.3.3可再生能源供暖(制冷)是指应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中深层地6.3.4小城镇能源信息网点应依托基层电信网点、农机服务网点、制造企业维7设施实用完备7.1.2在道路改扩建和修复养护工程中,应积极应用路面材料循环再生技术。下种草”环保效果。停车场内树木枝下高度应符合小型汽车为2.5m7.1.5镇域物流统仓共配网点可融合管理、养护、客运、货运、物流、邮政、地丘陵地区应达到90%以上。7.2.3农田防护林宜与护路林、护岸林、环村林以及成片造林结合建设,应选7.3.1在缺乏实测资料时,小城镇人均用水定额和供水设施规模可参考现行行7.3.2就近集中联建是指距离较近的镇区联合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城旁标准》GB18918的规定,同时还应满7.3.3分户污水处理是指单户或多户农户(牧户)的污水通过设施就地处理;准》GB/T51347、《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导则》GB/T37071和现行行业标准《村7.3.4源头减排类设施包括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生7.4.1绿色小城镇应推动镇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推动易腐烂垃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的规定,分类标志由4个大类标7.4.2镇区宜设置生活垃圾转运站,垃圾转运站的设计日转运能力,可按规模7.4.3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7.4.4市场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应设立在市场外的垃圾中转密闭间与市场出入7.4.5农村公共厕所建设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充分考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要因地制宜选择厕所技术模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村三格式户厕建设技术规范》GB/T38836的规定,7.5.2可再生能源供暖设施应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用能需求选择,宜建设可再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和现行行业标准《村镇建筑清洁供7.6.1镇区建设应达到在遭遇不高于设防标准的灾害时,建设工程主体结构不致严重破坏、围护结构不发生倒塌性灾害、生命线系村庄整治和新建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村庄整治技术标准》GB/T50445对《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冻7.6.2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有关法律GB18306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7.6.3固定避难场所是指具备避难住宿功能和相应配套设施,用于避难人员固或临时避难的场所,也是避难人员集合并转移7.6.5村庄消防点的类型选择,应综合考虑村庄规模、区域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及火灾危险性等因素。室外消防给水管道管径不宜小于DN100,消防水池容7.6.6绿色小城镇应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优先、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形式,备、虫情测报设备、高效植保机械和无人机、7.6.8气象信息接收终端是指集气象测量技术、互联网技术、微电子技术、物8产业清洁高效8.1.1生态循环农业改造工程宜采用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绿色8.1.2标准化养殖池塘改造是指通过对集中连片老旧池塘开展修埂清淤、给水8.1.4农业物联网是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农业物联网建设应符合行业标准《农业物联网平台基础数据元及采集规范》DB8.1.5老旧蔬菜大棚绿色化改造升级宜使用新型复合保温墙体、热浸镀锌钢架8.2.2工业绿色化改造宜对工业项目的空间布局、产业链设计、能源利用、资8.2.3农产品精深加工主要包括食用农产品(粮食、果蔬和畜禽等)加工、乡8.3.1绿色仓储物流项目建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子商务物流可循环包装8.3.2绿色农贸市场是指经认证机构按照有关绿色市场标准或者技术规范要求认证,并允许使用绿色农贸市场标牌(志)的农副产8.3.3在旅游景区的建设、施工和设施维护过程中,应对周边地貌、水体、动8.4.1与农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包括共享农业、创意农业、定制农业、康养农业、体验农业、中央厨房、特色手工艺、社8.4.2产地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宜参照《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的规定。主要8.4.3田园综合体是指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区为开的复合体。乡村民宿建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乡村民宿服务质量规范》GB/T8.4.4绿色小城镇宜对照《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明确重点发展的绿色产业项9镇村生态宜居9.1.1乡村生态绿道宜结合道路建设、水系整治等工程同步建设,因地制宜进9.1.2河道、沟渠绿化应在维护河渠完整生物生境、不影响防洪的基础上,按9.1.3镇村道路绿化树种应避免选用带刺植物,宜根据空间尺度种植乔木、灌9.1.4居民庭院绿化可根据实际情况,栽植本地特色经济果木、花卉或灌木,9.1.5古树名木保护可在保护基础上,结合本地文化特色,通过在周边区域设置活动场地、休憩座椅、景观小品、植物造景,建设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要求》GB/T29315的规定。文化体9.2.2镇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应辐射周边行政村,宜配置卫生院(站)、老年9.2.3村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要求,符合9.3.1镇区居住区建设结合周边生态环境采取合理的社区规划与建设策略,合),9.4.1镇村开放空间宜优先利用空闲土地、街头巷尾、房前屋后的闲置空间与9.4.2广场选址宜近邻现有林地、空地、河流、水塘等生态景观良好区域,可9.4.3绿视率是指人们眼睛所看到的绿色植物在视野中的占比,强调立体的视9.5.1绿色小城镇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特色保护往往同特定的物质环境和人9.5.2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指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传统村落是指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从2012年起组织评选传统民居是指2013年起住房和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抗疫的广播稿
- 感恩父母主题演讲稿集合15篇
- 年会发言稿合集15篇
- 收银员岗前培训
- 志愿者核酸检测心得体会
- 二零二五年度保姆聘请与雇主权益维护合同2篇
- 预血管化多孔β-磷酸三钙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效应评价
- 塔式太阳能定日镜场纠偏方法研究
- 2025版特殊教育学校乐器采购及辅助教学合同2篇
- 应急预案协同作战
- 土法吊装施工方案
- 商法题库(含答案)
- BLM战略规划培训与实战
- 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连接副 编制说明
- 沟通与谈判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移动商务内容运营(吴洪贵)项目四 移动商务运营内容的传播
- DB43T 2457-2022 烤烟采编烤分收包一体化作业规范
- GB/T 15945-1995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
- GB 32311-2015水电解制氢系统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国家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领域(三级目录)08
- 理论力学-运动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