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专题训练(含解析) (二)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专题训练(含解析) (二)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专题训练(含解析) (二)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专题训练(含解析) (二)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专题训练(含解析) (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

区别。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

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

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

“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观全篇,其所涉用

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

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有人

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二者一

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

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诸”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

为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

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

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间而得其

遗世独立之精神;若不能意会禁忌之“度”,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难得独我之幽趣了。一犯

在违制。如“墓汀花淑”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出“背谬了”,桃花源之典

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无疑暗藏着对政治

的不满。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

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三犯在“颓丧”。在衡芜苑一处拟联,有人

道,“廉兰芳霭科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熊芜

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丧,颓丧!”

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

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前者如怡虹院之处,有人提出“蕉鹤”,有人提“崇光泛彩”,

宝玉就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

蕉亦无着落”。后者如在衡芜苑中清客们的“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程香风飘

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

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

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

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

念和比拟中打转。在这一回中,尤其彰显宝玉才华的,或者说特别表露出“雅”的含义的,是连贾

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以及“衡芷清芬”的对联。“沁芳”之名拟出后,贾政的态度是

“拈须点头不语”,脂评“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宝玉在评价前人时已提出,“雅”虽要切景,

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之所以“含

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对眼前景致的一般描述或比拟,而要将自我的生命经验沉浸于作为整体的

园中世界,并前追古人之生命,将之也化入此刻自我的生命中来。

所谓“无有一字入俗”,其实就是将自我作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

的比刻的显现。然而古今鲜有人可做到极致,又知这一“真实”是极难寻找的。这一回的叙事展现

出,对真实的意义的寻找乃是基于对许多“不真”的表达的涤除与反省,在这种反省之后重新回归

到本真的存在中来,回归到在此的自我中来,世界的“真”使从被遮蔽的俗套和成见中显露现身了。

(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

材料二:

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

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

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

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

《渔父》中的典故,园中临水的“观鱼处”得名于《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颐和园后山“看

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拙政园“留听阁”用李商隐《宿骆

氏¥寄怀崔雍崔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中的对联、刻石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留园

五峰仙馆题有“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这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

房宫赋》《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

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

(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

材料三: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烟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

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

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

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

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

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泻玉'二

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

'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蟀别墅,亦当入于应制

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籍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

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

“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之辨。

B.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准。

C.“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

【).”稻香村”拟题“杏花村”获赞赏,贾政却认为不宜用“杏花村”这类已有实指的名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关于匾额和对联命名的记述,展现了园林命名是如何在种细致的审思

及体悟中诞生的过程。

B.园林中匾额和对联为了追求文辞华美,从而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这不应该归于“俗”的

命名方式。

C.衡芜苑处宝玉化用旧联拟对“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藤梦亦香”是为了证明“编新不如述

旧”的观点。

I).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因为出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会引起游人“不

中”的感受。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

A.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人独乐园,则衣之”,表达对董仲舒、陶渊明、王子默,

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

B.“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培养园林类

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C.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亚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造

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

D.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学,

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5.《红楼梦》第|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芳”。

请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文学与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仅因为建筑和文学在美学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还因为建筑

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场景和空间。

在中国文学中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描写亭台楼阁的诗文和

辞赋。古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时,也建起了建筑文学宝库。历代文学都留下了许多生动地描写建筑的

篇章,有关古建筑的文献有诗词、曲赋、游记、题记等。这些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文学的体裁、题材、

手法或是风格和意境上,都丰富多彩,不仅在艺术水平上,而且在建筑论述上也有很大的成就。

《诗经》有许多关于建筑的篇章,《诗•小雅》有一篇歌颂周王宫室落成的诗《斯干》,诗中

写道:“如践斯翼,如矢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晕斯飞,君子攸跻。”意思是说宫室建筑

的势态好像人抬起脚跟望远那样高峻,又有的像箭羽那样周正挺括,屋顶四角如飞鸟展翅,像鸟那

祥飞翔。这些描写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

有许多可以列入建筑专业文献的文学作品,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

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后代的文人墨客赞颂或追思的作品也会流传下来。唐代诗人王勃的《滕

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散文家欧阳修的《解翁亭记》

等,都是千古绝唱。北京人民大会堂大报告厅顶棚的设计就受到《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长

天一色”的启发。

《红楼梦》可以称之为“建筑文学”,一种根据建筑演绎的文学,而同时也呈现了一种“文学

建筑”,文学生成的建筑。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关于大观园和荣国府、宁国府的描述,激起了多

少文人墨客和建筑师的遐想,他们努力从书中去寻找被历史淹没了的建筑,并试图去重建作者虚构

的“大观园”。《红楼梦》塑造了一个综合了南方和北方园林与建筑特点的大观园,用文学艺术语

言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园林艺术、造园手法等。小说《红楼梦》将建筑融入文学作品

之中,描写建筑空间的变化,书中涉及的建筑及景物有82处,建筑及建筑空间、构件、家具等共

155种,门30余种。

(摘编自《文汇报•这部浪漫小说启发了凡尔赛宫的园林设计》郑时龄,有删改)

材料二:

余志成(《文学报》记者):人类能够流传千百年的智慧之花,应该非文学与建筑莫属了!但

要系统探究起来,似乎又很不筒单。那么,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建筑?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又表

现在哪里?

赵丽宏(著名作家):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智慧高度的两个标识:一是文学,二是建筑。文学展

现了一个时期或几代人的生活与内心情感;而建筑则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精美能成为时代的里程碑。

文学和建筑,是人类的智慧之花。余志成:赵老师,记得你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我向往的城市之美》,

你认为的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呢?

赵丽宏:那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我骑着自行车,沿复兴中路由东往西。无意中抬头远望,视野

中出现的美妙景象使我吃了一惊。一轮已经失去耀眼光芒的落日,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喷射着暗红

色的火焰,静静地悬挂在天地之间。天空是蓝灰色的,有几缕金色的云霞飘浮在落日周围。使我吃

惊的美妙,是落日下的城市轮廓。建筑犹如层叠的山峦,犹如起伏的波澜,让人产生遐想。

我想,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最好是依山傍水。依山,自然是靠山而建,城在山里,山在城里,

街道盘旋起伏,房屋层层相叠,入夜之后,城市的灯火和天上的星月交融为一体。傍水,当然是指

江海湖泊与城市为伴。水是生命的源头,也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城市如果建在海边,那是得天独厚,

大连、青岛、烟台和威海这样的城市,沐浴在海风中,视野开阔,景色清朗。

楼房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一个城市是不是有魅力,和城市的建筑有没有自己的风格大有关系。

上海曾经被世人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和上海的独特的历史有关,上海是中国最早大规模向

世界开放的城市,人类创造的各式各样的文化都涌进了这个城市。其中最显眼、最持久的,便是建

筑。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上海的建筑风格,我想,大概只能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外滩那些

欧式建筑,向世人展示的是西方人的智慧和文明,是殖民时代的纪念,尽管它们所代表的岁月是中

国人的耻辱,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它们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功。这些用石头垒起的楼房,是那个时代智

慧和才华的结晶,直到今天,它们依然是上海的标志。

我认为,一幢成功的建筑物,往往汇集综合了各种艺术手段,建筑如同岁月的纪念碑,一个时

代的建筑中,镌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沉积着那个时代的情感,也汇集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眼光和趣

味。建筑又如同时代的接力棒,我们可以从城市建筑风格的演变中,探知文化眼光、社会习俗和经

济水平的进展变迁。(摘编自《文学报•文学与城筑的城市智慧》,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游记、题记中都有关于古建筑的佳作,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

建筑论述的角度考虑,都成就很高。

B.《红楼梦》是在大观园、荣国府、宁国府等建筑基础上演绎而成的文学,它将中国古典园林

的审美理论以文学艺术语言传达出来。

C.依山傍水是一个城市具有魅力的先天优势,而城市的主体一楼房建筑,有没有独特的风格也

是衡量城市有没有魅力的重要元素。

D.赵丽宏认为上海建筑风格是“千姿百态”的,外滩的建筑虽然让人想到殖民时代耻辱的岁月,

但作为建筑艺术,我们必须承认它的成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斯干》一诗,歌颂了周王宫室的落成,较全面地反映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充

分体现了文学与建筑的密切关系。

B.《阿房宫赋》是唐代杜牧描述古代建筑阿房宫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是因为它

兼有文学价值和建筑专业文献价值。

C.成功的建筑往往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从城市的建筑风格演变中,

可以感知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变化。

D.采访者结合赵丽宏的作品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能让被采访者有一定的熟悉感,而且也使其回

答得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更加深亥h

3.材料一中说:“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这样描写“稻香村”:“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

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步入菊堂,里面纸窗木榻,富

贵气象一洗皆尽。”

下列选项中,诗句所描绘的对象和这一建筑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B.菱存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C.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D.进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4.当被问及“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时,赵丽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详细描述了一个

秋日黄昏的情景。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4分)

5.赵丽宏创作《我向往的城市之美》,在某些方面体现出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请联系材料一中

的相关论述,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作为文艺批评的重要术语,意象在新时期以来的文艺评论中运用得更为泛化,很多论者甚至言必称“意

象”。依笔者看,在很多当代论著中,“意象”取代“形象”成为处处可见的“主角”,有时并非必要,

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对文艺批评来说,未必是好事。这两个就念尽管多有交叉重叠,却又有内在区别。

因此,有必要从木体意义上对“意象”概念正木清源,对“意象”“形象”之间的区别进行深入分析。

“意象”的本义是什么?“意象”是“意”中之“象”,这个基本含义虽有些古老,但至今仍未“失

效”。真正将“意象”作为一个完整的、纯粹的文学理论范畴加以使用的,是中国著名文论家刘娓。他在

《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的命题是:“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无论如何引申理解,刘勰此语都是

对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描述和概括,这是确定无疑的。整篇《神思》都是在讲作家创作思维的运行规律和

过程。

关于“神思”,或者称之为“灵感”“想象”“构思”,无论何种说法,论者都是在艺术创作思维方

式的层面上分析的。笔者认为:“神思”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包括文学创作

的准备阶段、创作冲动的发生机制、艺术构思的基本性质、创作灵感的发生状态、审美意象的产生过程以

及作品的艺术传达阶段等,它是一个动态的运思过程及思维方式,而非静态的概念。“独照之匠”意谓作

家独到的观照能力,“窥意象而运斤”指作家根据自己内心生成的形象进行“郢人运斤”般的艺术表现。

“意象”是在作家的内心生成和运化的,这对文学创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神思》篇的赞语中,刘勰

又有高度概括:“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就是说,文学创作的运思是以“意象”作为基本元素进行连通

和运行的,是由情感的变化所孕育的。

“形象”是指体现在作品文本中的艺术形象。如果说“意象”是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那么“形

象”则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大多将“形象”作为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出发点,认为

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而“文学形象”是专指作品文本所呈现出的形象,这恰恰是“形象”与“意象”的区别。“文学作品

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这就是说,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包括

抒情作品中的抒情主体)是一个形象,每个自然景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环境也可以是一个形象;而

把这三者综合地进行描写,使人物、景物、场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活画面,也是一个形象。还

有,抒情性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虽然主观因素更浓,但往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此,意境实质上

也是一种艺术形象。”(十四院校本《文学理论基础》)这已经把“形象”的性质说得很清楚了。“形象”

寓于作品文本之中,需待读者的育美阅读,可以呈现在读者的审美经验中。

笔者认为,体现在文本中的形象还是由“形象”这个概念承担它的主要功能,它的特定含义是“意象”

无法全部承担的;而“意象”作为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的含义,也是“形象”所无力负荷的。

(摘编自张晶《从“意象”看审美范畴的规范使用》)

材料二:

在《红楼梦》的人物创造中,诗化的意象思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书中常常围绕一个艺术形象出现

许多对其性格命运身份起映带、点缀或暗喻作用的诗化意象。它们像艺术人物身上投射出来的一块块影子,

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它们在书中不是散漫化的随心所欲地放置,

而似一面面小镜片,各有各的投射点,它们有规则地与人物形象的“本体”构成“对应”的艺术关系,产

生比兴意义的互补互射的效应。

譬如,书中有一类意象与艺术形象构成“类性联系”。为人物性格命运服务的诗化意象,一般都考虑

到形象木身的基调特质,都从特质出发,往往构成相对的联系性或类同性。比如蕉玉这个悲剧人物,围绕她

出现了两个系列性的诗化意象:一个是由历史化的人物构成的诗化意象,如明妃、虞姬、湘妃、杜丽娘、红

拂、绿珠等;另一个是自然意象,如斑竹、桃花、柳絮、秋菊、芙蓉等。两个系列的意象都含有一种红颜

薄命的悲剧性内蕴,所以这些意象之间就构成了一种类性联系。

但在人物创造中,随情节发展和场面推移,也出现一些随机拈来的诗化意象,它们对人物在特定场合

中的性情、情趣也起到映带作用。把这些随机安设的诗化意象罗列起来,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或

外在的类性联系,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例如与黛玉形象对应的意象除了上面列举的以外,还有仙草、司

与牛、玉带、渔婆等。它们出现在人物活动的具体过程中,对人物的气性、命运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有

具体的指示或暗寓。但是,若硬要寻找它们之间的“类性联系”,就不免附会了。

(摘编自王政《论〈红楼梦〉中“形象本体”与对应意象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代论著中,有时可用“意象”取代“形象”,但不能把二者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

B.《文心解龙》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刘勰在该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意象”这一词语。

C.读者若想获得作品文本中的形象,需要阅读作品文字,并形成自己的审美阅读经验。

D.仙草、司马牛等几个意象之间虽无类性联系,但是对黛玉形象都有•各臼的映带作用v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神思》中的语句以清楚阐释“意象”的内涵,据此可以判断,对文学作品而言,意象

比形象更重要。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江水以及磅礴阔大的意境都是杜甫为后世读者留

下的文学形象。

C.《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运用了

诗化的意象思维。

D.《红楼梦》中的诗化意象有着透示人物性格命运作用,读者借助这些意象可以推断出对应人物形象

的具体特征和遭遇。

3.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人物形象与意象不构成“对应”艺术关系的一项是(3分)()

A.贾宝玉:绛珠仙草、通灵宝玉、补天顽石

B.薛宝钗:牡丹花、冷香丸、金锁

C.贾探春:风筝、海船、杏花

I).史湘云:芍药、海棠、金麒麟

4.根据材料一,如何理解“意象”和“形象”?(4分)

5.两则材料在提出论题之后,分别是怎样展开论述的?(6分)

【答案】

1.B

B.“因为……张岱提出了……”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一段只是说“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

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

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可见张岱提出这一标准与是否认识到园林命名关键并无因果关系。

2.A

B.“这不应该归于'俗'命名方式”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

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可知,这种为了追求文辞华美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也应该归于“俗―

C.“是为了证明'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错误,由第四段“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

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如

在葡芜苑中……'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

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

出来的”可知,衡芜苑处宝玉化用旧联拟对“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靡梦亦香”是为了证明用典

要“中”,即根据景来命名。

D.”……因为……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错误,根据材料二“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

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

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知,应该给人“中”的感受。故选A。

3.C

A.是司马光对先贤的敬慕,与园林造景无关。B.是“园林文学”的概念知识,与园林造景和诗

文关系无关。C.洞门“穿越性”是以“桃花源”意境有关,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D.是对园林

设计建造者的要求,与园林造景和诗文关系无关。故选。

4.

①首先通过引用张岱名言以及与现代“主题园”的对比,表明园林命名的关键在于雅俗;

②然后以“曲径通幽”和“沁芳桥”两处命名为例驳斥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的认识,指

出《红楼梦》第十七回所涉园林命名用典之俗有三个角度。

5.

(1)“翼然”有“不中”的缺点,不如“泻玉”更切合实际;

(2)“泻玉”粗陋不雅,犯在违制;

(3)“沁芳”既切景又没有太“实”,做到了“蕴藉含蓄”,体现出了“雅”的真意。

1.D

[]“外滩的建筑虽然让人想到殖民时代耻辱的岁月”分析有误。材料二倒数第二段原文“外

滩那些欧式建筑,……是殖民时代的纪念,尽管它们所代表的岁月是中国人的耻辱”只是说欧式建

筑代表中国人的耻辱岁月,而选项则将概念扩大成外滩的建筑。

2.C

【】A项,”较全面地反映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分析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原文为

“这些描写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B项,“是因为它兼有文学价值和建

筑专业文献价值”分析错误。《阿房宫赋》不具有建筑专业文献价值。D项,“而且也使其回答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