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限时规范特训
新闻阅读(含访谈)
(满分:122分时间:9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
——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
辛阳何勇白天亮
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II月25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17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
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
光。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
11月18日晴初登“辽宁舰”
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II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
始执行歼一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
8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他曾嘱咐罗阳,上
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
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
“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褚晓文回忆说:“他很
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晴基建日
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
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
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
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
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褚晓文,无,
罗阳能走上10到12图,“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
11月23日、24日晴海试日
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
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
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每次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
位置。
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
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
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
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
位置。
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
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歼一15海试,不能失误,
更不能失败。
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
就要首飞,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脸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
研发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看舰莪机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
轰鸣声,更是宸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
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兴奋。激动得忘了病牖。
11月24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
“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
是最后一次也话。
11月25日阴霾返航日
成功,离舰,鲜花。
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
罗汨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
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
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
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辛苦了。”
舰载机——歼一15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
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
(选自2012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结合文本概括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的品质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有强烈的爱国情怀。②有执着的信念。③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④无私奉
献(或“爱岗敬业”),一丝不苟(或“认真负责”)。
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
略带疲惫的微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罗阳的表现与庆祝的现场热烈构成对比,体现压力和病痛己使罗阳疲惫至极;
②此时罗阳是冷静而客观的,这表现了他强烈的事业责任感。
3.简要分析这篇文章语言的主要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运用短句,简洁有力。如“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突出强调了人物所面临的
压力之巨大.(分析“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成功,离舰,鲜花”等亦可)
②运用整句,句式整齐,语流贯通。如“他向海军询问……向空军询问……向总设计师
孙聪询问……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使用排比句式,表现了罗阳工作的紧张繁忙,
体现他强烈的责任心。(分析“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人们在拥抱,在
欢呼,在庆祝”等亦可)
③形象生动。如“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
压力之巨大。(分析“罗怔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等亦可)
4.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日记的形式,你认为这样写作有什么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以日记的形式,便于展开叙述,使文章条理清晰。②突出时间的紧迫性,渲染
强调人物工作的紧张和面临的压力之巨大。③回记这一段时间中人物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便于更全面地表现罗阳,表达对他的追忆与缅怀。(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红山嘴,大雪即将封山
北出阿勒泰,记者乘坐的越野车在万山丛中颠簸螭动,下午2时抵达红山嘴边防连。
登上哨楼远眺,对面红山梁上已覆盖着厚厚的融雪。冬天来了,大雪就要封山!
这天是9月22日,正是北京秋高北爽的时候。
大雪封山,对新疆阿勒泰军分区红山嘴边防连官兵来说,是“天大的事”。每年
10月到来年5月,在长达8个月的封山期,这里银装素裹,积雪一人多深,陆路交通完全
中断。
大雪封山,给守防官兵留下太多的痛。
会晤站副站长王兴民断断续续给我们讲了他的一段经历。
2008年4月的一天深夜,王兴民接到住在山下的妾子高玮的电话:“我病了,医
生说很重...快点下山,看看我吧。”
结婚8年了,通情达理的妻子从未提过类似要求。
王兴民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渴望马上回到妻子身边。可由于大雪封山,道路不通,
即使插上翅膀,也无法越过这重重雪山,王兴民急得用拳头直插自己的胸口。
实在等不及了,高玮把女儿托付给邻居,只身一人从边城回到老家,住进了河南医
科大学附属医院。
5月12日,高玮被确诊为胃癌晚期。消息传来,如晴天寄雳。
5月25日,红山嘴开山了,王兴民日夜兼程,26日晚赶到妻子病床前。他不敢相
信,去年深秋分别时,那个容光焕发的年轻妻子,居然会变成这般模样。
第二天,王兴民独自一人,背起行囊,抱着虚弱的妻子,紧赶慢赶挤上西去的列车,
奔赴兰州军区总医院。
夜行火车沉闷的节奏,让疲惫不堪的丈夫沉沉睡去,高玮从丈夫的手提包里部出病
历,确认了自己的预感。她哭了。
抽泣声惊醒了王兴民,妻子拭去眼角的泪水,立静地说:“兴民,我剩下的日子不
多了,有3件事你要答应我:一,家里买房借亲友的钱,你要一分不少地还上:二,我走后,
你要常去看望我的父母;三,照顾好女儿也照顾好自己,再找一个,成家……”
7月26日,王兴民年仅29岁的妻子,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永远离开了人
世,身后留下一个不满6岁的女儿。
短短两年中,王兴民先后失去了3位亲人,除了妻子,还有母亲和祖父。
边防的夜静极了,王兴民第一次向外人倾诉这瘠断肝肠的经历,在座的全都落泪了,
而蒙古族连长麦黎明竟哭出声——
2010年1月20日,龚黎明的妻子金兰查出卵巢肿瘤,急忙绐丈夫打电话:“肿块
有拳头大,医生说一天都耽误不得!”
因为大雪封山,龚黎明同样回不了家。几天后,坚强的金兰只身起程,从祖国的西
北边陲回到东北老家。
“做手术那天,是妻子金兰代我签的字。”龚黎明说,术后,妻子长时间直不起腰,
身体弯得像一张弓,购物、买菜,样样都得自己干,连邻居看了都觉得心疼。可她倒挺乐观,
说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也许是因为爱得太深,也许是因为愧疚太多,从得知妻子患病那天起,身处“雪海
孤岛”的龚黎明,每天都要用一个心形巧克力盒子当模具,用洁净的清泉浇冻一颗“冰心”,
以寄托对爱妻的思念。这个冬天,他总共浇冻了九十多颗“冰心”。
龚黎明说,他是幸运的,妻子经过一年多的调理,身体基本康复,还怀上了孩子。
从2008年至今,龚黎明在连队度过了3个封山期。
红山嘴军人对家人怀有深深的愧疚,却无愧于军人的使命,无愧于祖国的重托。
在荣誉室,记者数了数,自组建以来,红山嘴边防连年年出色完成守防任务,11
次被两级军区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连队”,3次荣立二等功。
大雪即将封山,严冬就要来临。
15名下山士兵的名单基本确定。在即将告别连队的叶候,他们默默为军马准备了
足够的草料,把狗圈羊舍清理得干干净净,把烤火煤堆得方方正正。还有那一排排晾在院子
里的咸肉、干鱼、干鸭、扮条,无不体现着老兵对连队的留恋!
大雪即将封山,严冬就要来临。
新疆军区给红山嘴边防连配备的全地形车和新型雪棍车,静静地停在营院里。连队
干部介绍说,全地形车性能优良,可以满足冬季巡逻所需;军分区派人维修了光伏发电设备,
水业暖设施保养一新;连队的网络视频也已启用,战士们又多了一条和亲友沟通的渠道。
指导员刘占绛的感言颇有诗意:身在边关有人落!
清晨,我们漫步山上。两个停机坪分别坐落在山顶和半山腰,快两年没用过了,落
满了厚厚的秋霜,在阳光下晶莹闪烁。尽管连队物资储备十分充足,什么也不缺,官兵们还
是吩望过年时有慰问的直升机在这里降落。
大雪即将封山,记者与红山嘴边防连告别,越野车又一次颠簸螭动在万山丛中。
(选自《解放军报》,作者黄国柱等,有删改)
5.点明时间“9月22日”时,文章为什么要插入“正是北京秋高气爽的时候”这句
话?(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插入这句话,使得两地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处是秋高气爽,一
处却已是大雪封山,两相映照,突出了红山嘴边防连所处环境的恶劣和艰苦,给读者以感性
和深刻的卬象。
6.文章要报道的是边防部队的生活,却用大半的篇幅表现王兴民和龚黎明个人的人生
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王兴民、龚黎明和他们的家人为祖国的边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们是边防
连官兵的典型代表,文章以点带面,通过他们个人来表现边防战士的整体形象。②用较大篇
幅具体地展现两人的人生经历,避免了对边防连整体的抽象性描述,使边防官兵的可贵品质
变得亲切可感。
7.有关王兴民的内容中,文章突出运用了时间性词语,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记述王兴民的内容中,时间性词语具体明确,强化了新闻报道的真实可信。
②由于事关疾病和生命,时间性词语强调了紧迫感,突出了人物的焦虑、无奈、愧疚、悲痛
等情感。
8.文中反复强调“大雪即将封山”这一环境特点,请从主旨表达和结构安排两方面对
其表达效果进行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旨表达)①强调了红山嘴自然环境的恶劣,突出了边防官兵戍边生活的艰苦。
②营造出一种严酷而豪壮的氛围,衬托了边防战士卫国守士、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结构安排)①选取大雪即将封山这个极具代表性的时段,将红山嘴边防连官兵的感人故
事巧妙地串在一起.②前后内容呼应,使全篇结构圆满,浑然一体.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亮出最有价值的青春
王汉超
他是高考状元,他是天之骄子,他有勾画自己青春的无数种可能。可他偏偏选择了农
村,如今他是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岗街道办事处文楼村党支部书记。他叫魏华伟,2008
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也一头扎进了河南的文楼村一一个他眼中“青春用得最有价值的
地方“。
一张被日头晒黑的脸,一个高八度的大嗓门,讹也想不到魏华伟曾是文质彬彬的高
考文科状元。这天是周末,他骑辆破电动车,照例走村串户。
华伟来自农村,第一次做出人生选择时,想都无用想,考出去,走出农村。第二次
做出人生选择时,而对报名当大学生村官的机会,他心动了。
“去就去一般人不去的地方,因为那些地方最需要人。”下定决心后,他一头扎进
农村,更主动要求去国家重点帮扶的文楼村。文楼村辖6个自然村、17个村民组,3000多
名村民里面,艾滋病病毒鹰带者占1/10。一般人看到文楼村的人都躲着走,外村的亲戚甚至
和他们断了来往。
去这样的村子当村官,你不怕?无数人问过魏华伟。300多名艾滋病患者散落全村,
刚来时不是没有担心。有天从别人口中得知,一个患病村民想请他吃饭,却始终张不开口。
魏华伟考虑再考虑,咬咬牙,走进了这个家庭。饭桌上,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一次性卷具,
每一个菜,旁边都摆放着一双“公筷”。魏华伟扭过脸就哭了。“一旦在朴朴实实的村民中
间,你就没有了怕。”他说。
在其他乡村,干部不吃群众的饭是廉洁自律。但在文楼,不吃乡亲们的饭就会让大
家心里有“疙瘩”。魏华伟没想到,工作竟然是从尽量满足村民的“吃请”开始的。
刚调解完一起邻里纠纷,魏华伟被一个村民拦腰抱住。“魏书记,这一次,你可得
给我个机会了!”定睛一看,说话的是一个患病村民。去年夏天,他的女儿考上了大学,但
学费让全家犯难。魏华伟几经周折,联系到了资助项目。9月,孩子上学报到那天,夜里两
点,这个村民含泪打来电话:“魏书记,没别的事,我就想请您喝个酒。”这样的吃请,魏
华伟不能拒绝。魏,华伟知道,敢吃他家的饭,才说明你不躲他,不嫌他,工作才开展得下去。
现在村民把魏华伟当成了主心骨,大事小事都愿意找他说。因为他懂法,他见过世
面,他热心,他是“自己人”。刚来村里时,魏华伟听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不少人问,你
是来镀金的吧?话语中充满了不信任。一个村民更是直栽了当:“小魏,干好了,你走时我
们敲锣打鼓送;干不好,你不走,我用砖头砸你走。”
信任靠的是点滴枳累。一次,村民正在聊天,魏华伟走过去。一个老人起身要给他
搬凳子,魏华伟却一屁股坐到了砖头上。就这样,魏华伟和大家越来越“对味儿”。入村两
个月,他已走遍了17个村民组。
到文楼村不久,村里几个年轻人敲魏华伟的门:“魏书记,我们病号,出去打工受
歧视,重活又干不了,你能不能给俺弄个营生?”
一次次甩开膀子干,魏华伟却一次次被泼了冷水。2010年,馥华伟通过校友联系
了一家节能灯企业。这家企业最后关头还是退回去了。外人为啥就不能改变对文楼固有的
态度?”挫折更坚定了魏华伟让村里人致富的决心。
“外面的企业不愿来,自己只有闯条路出去。”魏华伟说,只要动起来,走得就快
了。现在,文楼年年有新的致富项目落地,村民观念也在悄然转变。2010年,魏华伟在外
学习时,发现种白金瓜周期短、见效快,就与武汉一家公司合作,签订了一个最低保护价,
鼓励村民试种30余亩,实现每亩增收1500元。接下来,建菌种厂,解决了50余名村民的
就业问题;建造饲料厂,30多名群众就近打工。希望,让一个被病魔折磨了20多年的村子
泛起了生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9.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回答该题,先概括出文章第一段
的主要内容,分析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然后从这一段与题目及后文的关系的角度分析语
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第一段主要交代了两个方面的内容:①魏华伟是高考状元、清华大学硕
士毕业生,在就业上有很多选择,但他选择了农村;②魏华伟认为这个地方是“青春用得最
有价值的地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交代了魏华伟的身份和精神追求等。从结构上看,这一
段照应了题目,引出下文有关内容的叙述等。
答案:①交代了魏华伟的身份:高考状元、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②点明魏华伟的选择:
到农村去,并且到最困难的地方去。③写出魏华伟的精神追求:把青春用到最有价值的地方。
④照应题H,并且引出下文对魏华伟事迹的叙述。
1().文章写魏华伟尽量满足患病的村民的“吃请”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
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分析魏华伟到患病
的村民家吃饭的背景等,因为文楼村有很多人患艾滋病,很多人对他们避之不及,而魏华伟
敢到他们家吃饭,体现了魏华伟对这些患病村民不歧视及与他们关系亲密等,由此可以得出
答案。
答案:答应到患病的村民家中吃饭,表现了魏华伟对他们不歧视,表现了魏华伟与村民
亲密无间的关系。
11.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下列两句话的理解。(4分)
(1)魏华伟扭过脸就哭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老人起身要给他搬髡子,魏华伟却一屁股坐到了砖头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理解语句的意必要注重把握语句
出现的具体语境,即这句话的前后句的内容等。比如,第(1)句话,是对魏华伟看到每一个
菜的旁边都有一双“公筷”时的描写,这一描写体现的关魏华伟的感动之情,由此可以得出
答案。
答案:(1)通过对魏华伟动作的描写,表现了魏华伟对村民纯朴、善良性格的感动。
(2)通过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魏华伟已经与当地百姓打成•片,把自己当作了他
们中的一员。
12.请结合魏华伟的成长历程,谈谈你对“亮出最有价值的青春”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回答问题时要注重分析魏华伟的思想、做法以及这种做法带
给文楼村的变化等。比如作为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可以做的工作很多,但他偏偏选择来文
楼村这个特殊的地方为百姓服务,这就体现了他不怕艰难困苦、敢于承担重担的品格;在文
楼村,他替一位家长筹集女儿的学费,自己想办法寻找致富项目等,体现了他一心为百姓、
敢于创新的品质等。这些都是他“亮出最有价值的青春”的体现。
答案:①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青春有着无数的可能,但要“亮出最有价值的青春”,
就是要到祖国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做实际的工作,魏华伟就选择到一个他眼中“青春用得
最有价值的地方"。②不怕艰难困苦,敢于到最困难的地方工作。担任文楼村书记的魏华伟
脸被口头晒得很黑,每天都骑着破旧的电动车走村串户。③与百姓心连心,做有益于百姓的
事情。魏华伟在文楼村一直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为患病村民的孩子筹集学费等。④敢于
创新,带领大家走发家致富的道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态度是对百姓的关爱,但担任书记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魏华伟带领文楼村百姓自己闯出一
条路子,让文楼村有了生机。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假课改应付不了考查能力的高考
李新玲
今年北京地区高考分数每个批次均上张几十分,一本录取比例由于指标缩减而略有下
降。在这样的情况下,北京东城区考生的高考成绩和上线率均好于去年,一本上线率连续3
年保持六成以上,本科上线率连续3年保持九成以上。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的课改专家发出
感叹:”这归功于扎实的课改。面对考查能力的高考,假课改行不通!”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减轻学生负担,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
第八次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公众对需课改寄予的期望。但是在很多地方,
教师反映新课改后教学难度加大,学生课业负担加重。也出现过一些怪现象,比如一个地区
或者学校推行素质教育或者教学改革,往往是有头没尾,或者是在高考这一关上败下阵来。
在课改专家看来,这是因为教师没有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是走偏了的''课改"。
今年是北京市高中实行新课改的第6个年头,而义务教育的课改也正好走过了12
年,完成了基础教育的一个完整批次,今年的考生都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进入了新课程改
革的实践。所谓“假课改”是指有的学校虽然进行了课改,但课程形式、教学方法仍没有真
正改变,老师还是课堂的主角,填鸭式满堂灌,大量作业重复训练。
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常务副主任郑克强介绍,在东城区已经基本上找不到传统课
堂,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比比皆是,不仅是高考的9大科目,音、体、美等学科也在探索自
主课堂。
有一所这几年高考成绩和社会声誉提高较快的学校,它创建了“五步自主高效课
堂”,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在家完成“自学案”,之后在课堂上分为五步走:
第一步课堂上组内交流讨论,第二步按小组进行答案讲解,第三步同学相互提问讲解,第四
步教师进行进一步的讲解,第五步完成“检测案”。
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改变在于,将传统的教师教学为主改为学生在家自学为主,这在
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鼓励
学生发言,还制定了分数奖励制度,每次发言加1分,每次上台展示加2分。分数由组长记
录,放学之前交给班长,由班长进行每个小组的分数统计,评出优秀小组。
研修中心对该校教师教案进行抽查发现,这所学校的教师每堂课讲课的时间都不会
超过20分钟,其余是学生提问题或者师生共同讨论时间。这套教学改革方案的成效在高考
中得到体现,在今年的高考中,这所学校近八成的学生总分超过600分,创历史新高,一本
上线率连续3年突破99%。
北京朝阳区教袤近日也对榕区各校高考成绩进泞了统计与分析,无论是一本上线率
还是其他分数段比例,今年的均是历年来最高的,有8所学校本科上线率达到100%。他们
发现,不管是这8所学校还是其他高考成绩有所提升的学校,它们都是课改有尝试、有作为、
有成果的学校。
在北京各区总结课改成效与高考关系的同时,山西一所一直坚持“起课改”的学校
-山西运城市新绛中学也传来好消息。一本、二本上线率均比去年有所提升,这已经是这
所学校连续4年一本二本上线率上升。起点就是2008年山西开始的高中课改,“问题解决
式”学习是新绛中学课改的精华。
从实行课改以来,这所学校的升学率一直在提升,前两年每年提升10%,2011年的
高考二本上线率一下子提升了30%,2012年和今年,一直在延续上升的势头。
新绛中学校长宁致义认为,这是坚持真正课改,坚持把新课改的目标“自主、探究、
合作”落实到每节课,落实到每个教师和学生身上的结果。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对所辖各高中高考成绩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今年辖区内所有的
高中高考成绩都有所提升,升学率都有所提高,这些成绩说明了新课改的成果。
B.“五步自主高效课堂”将学生预习、小组讨论、同学相互提问、老师课堂讲解等内
容放在课堂上分为五步走,课堂变得更加民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C.因为坚持课改,北京东城区各学校、山西运城的新绛中学都取得了连续三年•本、
二本上线率上升的好成绩,特别是新绛中学,四年来升学率一直上升。
D.实行新课改的学校,为保证课改的深入进行,积极进行各种有益的探索,比女「进行
“问题解决式”学习方法、启发式和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等。
E.在新课改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比如,通过小组活动和回答问题奖成分数
制度等培养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积极发言的兴趣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不管是这8所学校还是其他高考成绩有
所提升的学校”说明高考成绩提高和升学率提高的不是朝阳区所有的高中,而是部分。B项,
课堂的“五步走”中不包括“学生预习”这一内容。C项,“北京东城区各学校”“取得了
连续三年一本、二本上线率上升的好成绩”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北京东城区“一本上线
率连续3年保持六成以上,本科上线率连续3年保持九成以上”。
答案: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得分。
14.实行新课改之前E勺传统教学有哪些弊端?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问题时,要找到答题区间,筛选文章
中与新课改形成对比的传统投育的表现。第二、三、五、六段是用对比的手法,写新课改前
后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老师表现、学生表现等方面的区别。如第二段第一句“改变
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减轻学生负担”,讲述了两个内容,一是传统教学课
程内容“繁、难、偏、旧”,二是学生课业负担重。由此分析,可以得出实行新课改之前传
统教学的一个弊端。
答案:①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学生课业负担重。②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方
式以填鸭式满堂灌为主,有大量作业重复训练。③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学习,不能主动探索
学习内容。④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合作能力等。(答出三点即可)
15.文章主要写北京地区的新课改,为何要在结尾部分写山西新绛中学的课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文章第一段介绍了北京市因为新
课改的原因,高考分数每个批次均上涨了几十分,上线率也高于去年,由此得出结论:如今
高考注重能力的考查,假课改行不通了。而文聿最后三段主要介绍上西新绛中学坚持“超课
改”获得的成果。由此可以分析出新绛中学的课改的具体原因,即点明该中学今年高考取得
骄人成绩与该校的“超课改”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北京市新课改一起证明了文章表达
的主要观点:假课改应付不了考查能力的高考,只有真真正正实行新课改,学生的高考成绩
才能提高。
答案:①列举了新绛中学近几年的高考成绩,说明新绛中学取得的骄人成绩来自“超课
改”。②写新绛中学的“超课改”是对叙述北京地区课改的有效补充,使课改更具普遍意义。
③用新绛中学的“超课改”再次证明文章的观点“假课改应付不了考查能力的高考”。
16.北京市新课改取得成功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进行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回答问题时应注重分析北京市在实行新课改时的具体做法和
这些做法体现出来的新课改精神,同时注重分析与之对比的没有彻底进行新课改的做法等,
以此把握北京市新课改体现出的学校、课堂、学生等有关方面的特点,从而探究北京市新课
改取得成功的原因。比如第二段中,写了很多地方推行新课改后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有些地
区新课改有头无尾等,这些例子从反面体现了北京市新课改的成就。
答案:①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北京市高中在课改方面能够深刻理解改革的实质,
在不加大教学难度、学生的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多方面的能力。一
方面,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五步自主高效课堂”从独立完成“自学案”开始,到课
堂的讨论、提问、完成“检测案”等都凸显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改变教师
角色。教师不再满堂灌,而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②贵在坚持。北京
市高中班行新课改已经有6年,坚持走课改的道路,不走形式,坚持实实在在的课堂改革。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对话杨振宁先生
他是华人世界无人不知的一代学术大师,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贡献最大的物理学家。
今天,令人惊叹的是,他的学术活动依然旺盛,他的爱国情怀愈加深邃。
7月I日,清华园青藤掩映的静谧一角,杨振宁先生在家中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
专访。
记者:现在无论是清华还是北大,以及中国其他众多的一流大学,都在为培养拔尖
创新人才而苦恼而努力,我想您知道“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
人才?),破解“钱学森之问”您有没有好办法?
杨振宁:学问是有传统的,而这个传统是要一步一步坚持下来的,所以你刚才讲“钱
学森之问”,我觉得他问得好,我的回答就是不能着急,第一流的学术的发展不是一天两天
就能够成功的,在外国是200年,至少是100年累积起来的。中国要想在一二十年内就赶上
去,是很难的:着急也没用,所以要慢慢来。
记者:最近十几天,中国在科技领域又创造了两个纪录,“神九”升天,“蛟龙”
入海。记得您在1999年曾经说过,“中国人的土地上发展出得诺贝尔奖的工作,应该是20
年之内的事”,现在已经过了13年了,您还坚持这样的说法吗?
杨振宁:我还坚持。不过你现在只给我7年时间来兑现,我不敢讲一定能成功,你
要说17年之内,那我相信一定会成功。当然,十几年前我讲的20年,不是一个数字,而是
一个大概的时间。
说起这个事情,我还可以从另外一个立场来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就已经
派人出去了,当然数目没有现在多,可是当时也有很大的争议,说我们把这些最精英的人都
派出去了,这不是人才外流吗?现在看,这些人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你看现在中国的大学
校长,多数都是那个时期派出去的,他们对中国今天的教育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可是他们出
去的时候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了,他们学到的知识不能和一个年轻人比,因为你想接触到现代
的科技前沿,得二十几岁出去,这就好像一个40岁的人要和一个20岁的人比赛百米赛跑,
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呢,从现在看,当年派出去的人是发挥了作用的,可是他们没能在科
技前沿走上很高的位置。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出去的年轻人都是跟外国的学生同一个年纪的,跟外国的同龄
人在科技前沿竞争,他们就很成功。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清不能急,可以说头15年是为下个
15年做准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下面的15年该是收获的时候了。
记者: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谈创新,科技领域更是如此。但不得不说,急功近利、浮
躁之风仍然盛行,您说过做科学研究要成功,有三个必要条件:眼光、坚持、能力。现在中
国的科研体制,哪些有助于成功?哪些会阻碍创新,阻碍成功?
杨振宁:科研体制确实有很多问题。这个我想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可是我更
讲的是照现在这样发展下去的话,中国前沿科技的研究能力是在稳步提高的。像我刚才说的,
我认为17年之内肯定会有好的成绩,比如说现在实施的“千人计划”,就能发挥很大的作
用。
记者:您认为在环境和制度方面进行什么样的改善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平台?
杨振宁:中国尖端科技的发展,一个非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质跟量的把关不够。
现在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拿了很多科研经费,招了很多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对量比较重视,
对质不重视。这样会后患无穷。有一年我到新加坡去,会见他们的教育部长,他问我,杨教
授,你在中国好几年了,你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说,我认为最大的问
题是重要机构的人太多。
不过我还是想说,我回到国内多年,清华的变化非常大,当然这个变化主要是因为大环
境变了,之前的中国跟现在的中国完全不一样。从教育发展、科技人员等方面来讲,清华、
北大等中国好的大学都是有重大贡献的。比如“神九”飞天,参与的研究人员不知道有多少
是从清华毕业的。在前沿科学研究方面,也跟之前完全又一样了。不过,就是不能着急,前
沿科学研究的道路不像奥运会。有人说你们做科学研究国家给了那么多的钱,为什么到现在
都没拿到一块“金牌”?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科学研究比较复杂,不能一蹴而就。不过
正如我讲的,我认为现在已经有非常好的环境促使中国一流科学家脱颖而出,比如清华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的施一公教授,他的研究绝对是世界一流的。所以我相信我的乐观态度,是一
个正确的态度。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7.文章中杨振宁对记者的回答主要集中在哪三个方面?(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或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办法;(2)对中国何时出现获得诺
贝尔奖的人这一问题的看法;(3)科研体制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18.杨振宁为什么坚信中国一定会出现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现在出去的人很年轻,跟外国的同龄人在科技前沿竞争,他们就很成功。⑵
照现在这样发展下去的话,中国前沿科技的研究能力是在稳步提高的。(3)现在中国已经有
非常好的环境,促使中国一流科学家脱颖而出。
19.“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杨振宁认为该如何破解这一问题?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能着急,要慢慢来。因为学问是有传统的,而这个传统是要一步一步坚持下来
的;第一流的学术的发展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成功的。(言之成理,即可得满分)
20.杨振宁认为做科学研究要成功,有三个必要条件:眼光、坚持、动力。请就这三个
必要条件中的一个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科学研究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在科学研究中,不能浅尝辄止,要具有长
远的眼光,只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取得成功。
示例二:科学研究需要坚持。因为前沿的科学研究大多时候都面临种种困难,这时候就
需要对正确的道路坚持不懈。
示例三:科学研究需要动力。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的、艰难的探索工作。这项工作需要
研究者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有强大的动力支撑。(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即可得满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要写出潜伏在河流下面的东西
—著名作家高建群访谈录
马召平:首先祝贺你的长篇小说《大平原》出版。作为长达16年积聚后的喷发之作,
你说这部作品是“唱给精神家园的挽歌",那么你能具体说说这部作品的特别之处吗?比如
在风格和主题方面。
高建群:为中国文学写点东西,一直是我的梦想。中国文学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已经
90年了,在这期间,小说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被提出来以后,
出现过很多优秀的小说,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郁达夫的《还乡记》、柔石的《为奴隶的母
亲》以及巴金、茅盾的小说等。但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了,小说要为紧迫的时势服务,“为人
生”的文学主张被中断。建国初期的文学,受到政策的影响,必须为政治服务,从而限制了
文学的发展。“文革”结束后,新时期文学重拾“为人生”的文学主张,随之出现了一些好
的小说。《大平原》是我吸收了这些营养以后所创作的作品。
马召平:我常常听到评论家评价你的作品以及你这个人时,说你的作品具有古典精
神和史诗风格,说你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你怎样看
待别人对你的这种评价?
高建群:说我具有崇高感的话是评论家阎纲在鲁迅文学院讲希腊悲剧时说的。我喜
欢大气、厚重的作品。从语言上讲,如郭小川所说,像闪闪发光、叮咚作响的河流,中国的
方块汉字在作品中跳跳蹦蹦,闪闪发光,就是那种感觉:从内容上讲,如高洪波所说,高建
群是一个善于在历史与现实两大空间中从容起舞的作家。我喜欢站在高处,把历史拉进来,
把人间的大喜大悲拉进来,奏成我的交响乐。我追求一种崇高感。
马召平:众所周知,陕西作家喜欢深入生活。我也注意到了你的几部重要作品都是
在你挂职期间完成的,比如《最后一个匈奴》就是你在陕西省黄陵县挂职期间的成果,新作
《大平原》是在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挂职期间完成的。除了生活上的经历外,你的作品是否
还跟个人的某种情感倾向有关?比如兵团情感、高原情感。
高建群:我去过艰多地方,经历了很多别人没有经历的事情。年轻的时候,我一直
在祖国的边疆游历,尤其是在新强。从那里出发,我一边走,一边从大地上汲取营养。我到
过阿尔泰山、楼拦、敦煌,一路走来,不断从这些地方吸收营养。
马召平:那你觉得你所吸收的这些东西是否过时?是否与当下的文学主题相悖?
高建群:好作家永远都在学习,只有这样,他才不会过时。换句话说,我永远不会
过时。因为我每天都在学习,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学习。我今年56岁,我一路走来就像
块磁铁一样,不断地吸附加识、智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体验店行业市场营销总结
- 2025-2030全球无DEHP分隔膜无针输液接头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基因组注释服务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酚醛彩钢板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隧道安全监测系统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燃气轮机仿真软件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自动水力平衡阀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办公室文件柜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4-苯氧基苯酚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太空级电机控制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护理人文知识培训课件
-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课件
- 2025年春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7.2.3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
- 安徽省合肥市2025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新合同管理工作计划
-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阅读指导 学案(含练习题及答案)
- 风光储储能项目PCS舱、电池舱吊装方案
-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下册教材的解读
- 产业链竞争关联度
- TTJSFB 002-2024 绿色融资租赁项目评价指南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区域地理填图+亚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