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行业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方案_第1页
交通行业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方案_第2页
交通行业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方案_第3页
交通行业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方案_第4页
交通行业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交通行业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方案TOC\o"1-2"\h\u15464第一章:无人驾驶技术概述 2229681.1无人驾驶技术发展历程 2321541.2无人驾驶技术分类及原理 3262261.2.1无人驾驶技术分类 357971.2.2无人驾驶技术原理 3197851.3国内外无人驾驶技术发展现状 3320811.3.1国内发展现状 3133901.3.2国外发展现状 412619第二章:无人驾驶车辆感知与定位 4120072.1感知技术概述 423092.2激光雷达技术 4122272.3视觉识别技术 4211062.4定位技术 517181第三章:无人驾驶车辆决策与控制 5201383.1决策与控制技术概述 572413.2算法优化 619893.2.1深度学习算法 663263.2.2强化学习算法 6149523.2.3优化算法 6111873.3控制策略 663613.3.1路径规划 64543.3.2速度控制 670603.3.3避障控制 6244073.4车辆协同控制 6296293.4.1车辆编队控制 776633.4.2车辆协同避障 755983.4.3车辆协同路径规划 71134第四章:无人驾驶车辆安全与隐私 7183864.1安全性问题分析 7230054.2隐私保护措施 7130044.3安全评价与认证 820414第五章:智能交通系统概述 8171165.1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历程 820675.2智能交通系统架构 9100875.3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 923670第六章:智能交通信号控制 993066.1信号控制技术概述 9304426.2信号控制算法 1087566.3信号控制系统 104697第七章:车联网技术及其应用 1169317.1车联网技术概述 11101987.2车联网关键技术与标准 11136697.2.1车载终端技术 11141107.2.2无线通信技术 1184347.2.3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技术 1130527.2.4车联网标准 11126257.3车联网应用场景 12120557.3.1车辆协同驾驶 12187077.3.2智能交通管理 12270417.3.3车辆远程诊断与维护 128027.3.4车辆导航与位置服务 12125627.3.5车辆保险与金融服务 1213342第八章: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融合 12204378.1融合发展趋势 12275978.2融合模式与应用 13290538.3融合面临的挑战 137892第九章: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政策法规 14148649.1政策法规概述 1490329.2政策法规制定原则 1422539.2.1科学性原则 14161039.2.2公平性原则 14189559.2.3安全性原则 14153519.2.4促进发展原则 1564329.3政策法规实施与监管 15251039.3.1实施步骤 15149629.3.2监管措施 1523143第十章: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未来发展展望 153049610.1发展趋势分析 1585810.2市场前景预测 162839210.3发展建议与对策 16第一章:无人驾驶技术概述1.1无人驾驶技术发展历程无人驾驶技术作为现代交通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美国、苏联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开始着手研究自动驾驶技术。以下为无人驾驶技术的主要发展历程:(1)1950年代:美国及苏联展开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2)196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发出第一辆自动驾驶汽车,但仅限于实验阶段。(3)1970年代:日本、德国等国家开始投入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4)1980年代:自动驾驶技术逐渐从军事领域转向民用领域,美国、欧洲等地区开展了一系列自动驾驶项目。(5)1990年代:自动驾驶技术取得显著进展,出现了搭载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的无人驾驶汽车。(6)2000年代:无人驾驶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各国纷纷开展相关研究和应用。(7)2010年代:无人驾驶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谷歌、特斯拉等企业纷纷加入竞争,推动了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进程。1.2无人驾驶技术分类及原理1.2.1无人驾驶技术分类无人驾驶技术按照自动驾驶等级可分为以下六类:(1)L0级:人工驾驶,无自动驾驶功能。(2)L1级:单一功能自动驾驶,如自适应巡航。(3)L2级:部分自动驾驶,如车道保持、自动泊车。(4)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如高速公路自动驾驶。(5)L4级:高度自动驾驶,如城市道路自动驾驶。(6)L5级:完全自动驾驶,无需人类干预。1.2.2无人驾驶技术原理无人驾驶技术的核心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感知: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等传感器,获取周围环境信息。(2)决策:利用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算法,对获取的环境信息进行分析,制定行驶策略。(3)执行:通过驱动系统、制动系统等,实现对汽车的精确控制。(4)通信:与车联网、路侧设备等进行通信,实现车辆与外部环境的交互。1.3国内外无人驾驶技术发展现状1.3.1国内发展现状我国无人驾驶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政策层面,高度重视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在技术层面,我国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无人驾驶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如百度、腾讯、巴巴等企业均开展了相关研究和应用。1.3.2国外发展现状在国际上,美国、欧洲等地区在无人驾驶技术方面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果。美国谷歌旗下的Waymo公司,特斯拉等企业均在无人驾驶领域具有较高的竞争力。欧洲各国也纷纷投入巨资开展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如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无人驾驶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发展,有望为未来交通领域带来革命性变革。第二章:无人驾驶车辆感知与定位2.1感知技术概述无人驾驶车辆的感知技术是指通过各类传感器获取车辆周围环境信息,为车辆提供决策依据的技术。感知技术主要包括激光雷达、视觉识别、超声波传感器、毫米波雷达等。这些传感器相互协作,共同构建起无人驾驶车辆的感知系统。2.2激光雷达技术激光雷达(LiDAR)是一种利用激光脉冲测距的传感器,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远距离探测等特点。激光雷达通过向目标发射激光脉冲,测量激光脉冲返回时间,从而计算出目标距离。在无人驾驶车辆中,激光雷达主要负责实时获取周围环境的三维信息,为车辆提供精确的障碍物检测、地形分析等数据。激光雷达的技术优势在于:(1)测量精度高:激光雷达的测量精度可达厘米级别,满足无人驾驶车辆对环境信息的需求。(2)抗干扰能力强:激光雷达采用激光脉冲,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适用于复杂环境。(3)数据丰富:激光雷达获取的三维数据包含丰富的信息,有利于车辆进行环境解析和决策。2.3视觉识别技术视觉识别技术是无人驾驶车辆感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摄像头获取车辆周围环境的二维图像,然后通过图像处理算法提取目标信息。视觉识别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信息量大:摄像头能够获取丰富的环境信息,包括道路、车辆、行人、交通标志等。(2)实时性高:视觉识别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图像数据,满足无人驾驶车辆的实时需求。(3)成本较低:相较于其他传感器,摄像头成本较低,有利于降低无人驾驶车辆的制造成本。视觉识别技术主要包括目标检测、图像分割、车道线检测等。这些技术在无人驾驶车辆中的应用,有助于实现车辆的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行人检测等功能。2.4定位技术无人驾驶车辆的定位技术是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实时获取自身在地球坐标系中的位置信息。定位技术对于无人驾驶车辆的安全行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GPS定位:通过接收卫星信号,实时获取车辆在地球坐标系中的经纬度信息。GPS定位具有全球范围内的高精度定位能力,但受天气、地形等因素影响较大。(2)惯性导航:利用加速度计、陀螺仪等传感器,测量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加速度、角速度等参数,从而推算车辆的位置。惯性导航具有抗干扰能力强、自主性高等优点,但长期定位误差较大。(3)视觉定位:通过摄像头获取车辆周围环境图像,利用图像处理算法提取特征点,结合地图数据进行匹配,实现车辆的定位。视觉定位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和实时性,但受光照、天气等因素影响较大。(4)融合定位:将多种定位技术相结合,取长补短,提高无人驾驶车辆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例如,将GPS定位与视觉定位相结合,可在GPS信号丢失的情况下,通过视觉定位辅助车辆行驶。第三章:无人驾驶车辆决策与控制3.1决策与控制技术概述无人驾驶车辆决策与控制技术是无人驾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处理车辆的行驶决策、路径规划、速度控制以及避障等问题。决策与控制技术涉及多个领域,如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计算机视觉、传感器技术等。无人驾驶车辆通过感知周围环境,结合自身状态和预设的行驶策略,实现对车辆的自主控制。3.2算法优化算法优化是无人驾驶车辆决策与控制技术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算法优化方法:3.2.1深度学习算法深度学习算法在无人驾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主要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和对抗网络(GAN)等。通过大量数据训练,深度学习算法能够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感知、目标检测和识别等功能。3.2.2强化学习算法强化学习算法在无人驾驶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尝试和调整策略,强化学习算法能够使车辆在复杂环境中实现最优决策。典型的强化学习算法包括Q学习、深度Q网络(DQN)和PolicyGradient等。3.2.3优化算法优化算法在无人驾驶控制策略中起到关键作用。如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等,这些算法能够有效解决路径规划、速度控制和避障等问题。3.3控制策略无人驾驶车辆的控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3.1路径规划路径规划是指根据车辆的当前位置、目的地和周围环境信息,一条安全、高效的行驶路径。常见的路径规划算法有A算法、Dijkstra算法和RRT算法等。3.3.2速度控制速度控制是指根据道路状况、交通规则和车辆功能,对车辆的速度进行合理调整。常见的速度控制策略有PID控制、模型预测控制(MPC)和自适应控制等。3.3.3避障控制避障控制是指当车辆遇到障碍物时,通过调整行驶路径和速度,保证车辆安全避开障碍物。避障控制算法包括基于规则的避障、基于深度学习的避障和基于优化算法的避障等。3.4车辆协同控制车辆协同控制是指多个无人驾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通过相互通信和协作,实现整体行驶效率的提升。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车辆协同控制策略:3.4.1车辆编队控制车辆编队控制是指多个车辆按照一定间距和速度行驶,形成车队。通过车与车之间的通信,实现车队的稳定行驶和整体效率的提升。3.4.2车辆协同避障车辆协同避障是指多个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通过相互通信和协作,共同应对道路上的障碍物。这种策略能够提高避障效率和安全性。3.4.3车辆协同路径规划车辆协同路径规划是指多个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通过共享路况信息和路径规划结果,实现整体路径的优化。这种策略能够提高车辆的行驶效率和道路利用率。第四章:无人驾驶车辆安全与隐私4.1安全性问题分析无人驾驶车辆技术的快速发展,安全性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无人驾驶车辆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感知系统安全性:无人驾驶车辆依赖于各类传感器进行环境感知,如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感知系统的准确性、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直接关系到车辆行驶的安全性。(2)决策与控制系统安全性:无人驾驶车辆的决策与控制系统负责对感知数据进行处理,合适的行驶策略。决策与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取决于算法的健壮性、实时性和适应性。(3)通信系统安全性:无人驾驶车辆需要与其他车辆、基础设施等进行通信,以实现车联网功能。通信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包括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隐私保护和抗攻击能力。(4)硬件设备安全性:无人驾驶车辆硬件设备的安全性包括车辆本身的机械结构安全、电气系统安全以及关键部件的可靠性。4.2隐私保护措施无人驾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收集大量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如行驶轨迹、位置信息等。为保障用户隐私,以下措施:(1)数据加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泄露。(2)数据脱敏:对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进行脱敏处理,使其无法直接关联到特定个体。(3)数据访问控制:限制对敏感数据的访问权限,保证授权人员才能访问。(4)数据存储与销毁:规范数据存储和销毁流程,保证数据在规定时间内被妥善处理。4.3安全评价与认证无人驾驶车辆的安全评价与认证是保证其安全性的重要环节。以下为安全评价与认证的主要内容:(1)功能安全评价:评估无人驾驶车辆各项功能的安全性,如感知、决策、控制等。(2)功能安全评价:评估无人驾驶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行驶功能,如速度、加速度、制动距离等。(3)环境适应性评价:评估无人驾驶车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如光照、天气、道路状况等。(4)通信安全评价:评估无人驾驶车辆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如数据传输、隐私保护等。(5)认证与监管:建立无人驾驶车辆认证体系,对符合安全标准的车辆进行认证,并加强监管力度,保证车辆在实际运行中的安全性。第五章:智能交通系统概述5.1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历程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ITS)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单点应用阶段,主要在20世纪5080年代。这一阶段,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通信号控制、出行信息服务、车辆导航等方面。第二阶段为网络化应用阶段,主要在20世纪8090年代。这一阶段,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的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开始向网络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如城市交通监控系统、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等。第三阶段为智能化应用阶段,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这一阶段,智能交通系统在感知、决策、执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无人驾驶、车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不断融入智能交通系统中。5.2智能交通系统架构智能交通系统架构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层次。感知层:负责收集交通信息,包括车辆、道路、环境等。感知层设备主要包括传感器、摄像头、雷达、卫星等。网络层:负责传输感知层收集到的交通信息,以及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网络层技术主要包括无线通信、有线通信、物联网等。平台层:负责处理和分析交通信息,为应用层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平台层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层:负责实现智能交通系统的各项功能,如交通信号控制、出行信息服务、车辆导航、自动驾驶等。5.3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感知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摄像头技术、雷达技术等,用于实时获取交通信息。(2)通信技术:包括无线通信、有线通信、物联网等,用于实现交通信息的传输和共享。(3)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用于对交通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4)控制与优化技术:包括交通信号控制、自动驾驶、车辆导航等,用于实现交通系统的优化和调度。(5)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包括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等,用于保障交通系统的安全和用户隐私。(6)系统集成与协同技术:包括系统集成、协同控制等,用于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和整体优化。第六章:智能交通信号控制6.1信号控制技术概述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技术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交通信号灯的控制,实现交通流的优化调度,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降低交通拥堵。信号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信号控制策略、信号控制算法、信号控制系统等几个方面。信号控制技术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交通信号灯的实时优化调整,以满足不同时段、不同地点的交通需求。信号控制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人工控制到自动化控制,再到智能化控制的过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的发展,信号控制技术逐渐向智能化、网络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6.2信号控制算法信号控制算法是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决定了信号灯的实时调整策略。以下几种常见的信号控制算法:(1)固定周期算法:根据历史数据分析,为每个交叉口的信号灯设置固定的周期,按照周期进行信号灯的切换。该算法简单易实现,但无法适应实时变化的交通流。(2)自适应算法:根据实时交通流数据,动态调整信号灯的周期、绿信比等参数。自适应算法包括:最大流量算法、最小延误算法、车流平衡算法等。(3)智能优化算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如遗传算法、神经网络、蚁群算法等,对信号控制问题进行建模和优化。这类算法具有较强的自适应性和学习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交通流的变化。(4)多目标优化算法:在保证交通流顺畅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能耗降低等多目标。多目标优化算法需要综合考虑多个目标,实现交通信号控制的综合优化。6.3信号控制系统信号控制系统是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1)数据采集:通过交通流量计、摄像头、地磁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交通流数据,为信号控制算法提供输入。(2)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交通流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融合等,提高数据质量。(3)信号控制决策:根据实时交通流数据和信号控制算法,信号灯的控制策略,包括周期、绿信比等参数。(4)信号控制执行:将的信号控制策略发送到信号灯控制器,实现信号灯的实时调整。(5)监控与评估:对信号控制效果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为信号控制系统的优化提供依据。信号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是向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交通信号控制的精细化管理,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降低交通拥堵。第七章:车联网技术及其应用7.1车联网技术概述车联网技术是现代交通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将车辆、道路、行人及交通设施通过信息通信技术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共享。车联网技术主要包括车载终端、无线通信、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旨在提高道路运输效率,降低交通发生率,提升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水平。7.2车联网关键技术与标准7.2.1车载终端技术车载终端技术是车联网系统的基石,主要包括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硬件设备,以及嵌入式软件系统。车载终端负责实时采集车辆状态、周边环境信息,并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其他车辆和交通设施进行数据交互。7.2.2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是车联网系统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专用短程通信(DSRC)、蜂窝移动通信(LTE/5G)等技术。DSRC技术具有低时延、高可靠性的特点,适用于车与车、车与路之间的实时通信。而LTE/5G技术则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适用于车与云平台之间的数据传输。7.2.3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技术是车联网系统实现智能化决策的重要手段。云计算技术可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大数据处理技术则通过对车辆、道路、环境等多源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车联网系统提供决策支持。7.2.4车联网标准车联网标准是保障车联网系统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的关键。目前我国已发布了一系列车联网标准,包括车载终端、通信协议、数据接口等方面的标准。国际上也正在制定统一的车联网标准,以促进全球车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7.3车联网应用场景7.3.1车辆协同驾驶车辆协同驾驶是车联网技术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重要应用。通过车与车、车与路之间的实时通信,车辆可以共享周边环境信息,实现协同行驶,降低交通发生率。7.3.2智能交通管理车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交通流量的实时监测与分析,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通过智能交通管理,可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问题。7.3.3车辆远程诊断与维护车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车辆远程诊断与维护,提高车辆运行安全性。通过车载终端实时采集车辆状态数据,传输至云平台进行分析,可以为驾驶员提供故障预警和维修建议。7.3.4车辆导航与位置服务车联网技术可以为车辆提供精准的导航与位置服务,帮助驾驶员规划最优行驶路线,降低行驶风险。车联网技术还可以实现车辆间的位置共享,为出行者提供实时交通信息。7.3.5车辆保险与金融服务车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车辆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为保险企业提供风险控制依据。同时车联网技术还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车辆信贷、租赁等金融服务,促进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八章: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融合8.1融合发展趋势科技的进步,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的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无人驾驶技术的核心在于实现车辆自主行驶,而智能交通则侧重于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二者的融合,旨在构建一个高效、安全、环保的交通体系。我国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融合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扶持力度加大。高度重视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2)技术创新不断突破。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领域的技术创新持续涌现,如激光雷达、人工智能算法、车联网通信等。(3)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技术的成熟,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吸引了众多企业投身于相关领域。(4)产业链日益完善。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产业链逐渐形成,涵盖了技术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等多个环节。8.2融合模式与应用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的融合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车路协同。通过车与路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自主决策和协同控制。(2)车联网。利用通信技术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换,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3)无人驾驶公共交通。在公共交通领域推广无人驾驶技术,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4)物流配送。无人驾驶技术应用于物流配送领域,提高配送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融合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1)城市交通。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技术在城市交通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2)高速公路。无人驾驶技术应用于高速公路,可以提高行驶安全性,减少交通。(3)港口物流。无人驾驶技术应用于港口物流领域,可以提高装卸效率,降低运营成本。(4)矿区、农场等特定场景。无人驾驶技术在这些场景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8.3融合面临的挑战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融合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以下挑战:(1)技术难题。无人驾驶技术尚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感知、决策、控制等多方面的技术难题。(2)法律法规。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需要建立相应的法规来规范产业发展。(3)信息安全。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系统涉及大量数据传输,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4)市场竞争。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领域竞争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市场竞争。(5)人才培养。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领域人才短缺,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第九章: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政策法规9.1政策法规概述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政策法规的制定成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行业标准及规范等。这些政策法规旨在规范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系统的研发、测试、应用及运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9.2政策法规制定原则9.2.1科学性原则政策法规的制定应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成果,保证法规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9.2.2公平性原则政策法规应公平对待各类市场主体,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在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诉求,保证政策法规的公平性和公正性。9.2.3安全性原则政策法规应突出安全性,保证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系统在研发、测试、应用及运营过程中的安全可靠。在制定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车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问题。9.2.4促进发展原则政策法规应积极推动无人驾驶与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为行业创新创造良好环境。在制定过程中,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