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数学的起源、特点和作用,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第一章数学教育与学前儿童的发展第一章数学教育与学期儿童的发展第一节数学的特点(一)数学的起源数和数学是人类的发明。数学起源于人类生产实践的需要。儿童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人类数学概念发生过程的浓缩。(二)**数学的特点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1.抽象性
2.逻辑性3.精确性
4.应用性一、数学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正确地认识世界在儿童的生活中,数学关系既是普遍的存在,又是抽象的存在。数学教育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准确地、概括地认识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二、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数学思维的特点:数学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以及在实践中广泛的应用性,决定了数学教育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其意义就是指,数学能够锻炼人的思维。
数学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将具体的问题归结为模式化的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的方法寻求解决。数学将具体的事物和问题加以模式化,使之成为抽象的问题。它帮助我们透过具体的、表面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的、共同的特征。
数学思维追求的是逻辑上的合理性,而不是事实上的合理性。
三、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数学兴趣的特点和表现。数学教育能够激发学前儿童的数学兴趣和理智兴趣。数学教育能够促进学前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发展。(一)数学教育能培养儿童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二)数学教育能培养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任务意识、规则意识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第二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和原则第二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和原则第一节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一)儿童思维抽象性的发展表现出从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学前儿童的思维建立在丰富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基础上,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具体形象和表象的束缚,进行初步的抽象思维。(二)儿童思维逻辑性的发展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是以其对动作和具体形象的依赖为特点的。二、**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一)一一对应观念(二)序列观念(三)类包含观念一一对应关系、序列关系和类包含关系是数学中普遍存在的逻辑关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为他们学习数学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学前儿童学习数学具有从具体动作向抽象思维逐渐过渡的心理特点。三、**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一)从具体到抽象(二)从个别到一般(三)从外部的动作到内化的动作(四)从同化到顺应(五)从不自觉到自觉(六)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第二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一、现实生活是学前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源泉(一)现实生活为儿童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二)现实生活帮助儿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二、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构建数学概念儿童的活动就是和环境之间的主动的相互作用。它既包括和物(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和人(教师、同伴等)的相互作用。数学知识是一种逻辑知识。儿童的数学知识来源于自己的活动。学前儿童依靠自己的经验建构数学概念。三、教学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最近发展区理论已经对教学和发展的关系做了生动的说明实践已经证明:提供环境氛围教师指导、启发第三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一、发展儿童思维结构的原则
依据:是学前儿童数学概念的发展和他们的一般思维能力的发展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要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不仅要给儿童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发展他们的一般思维能力即思维结构。二、让儿童动手操作的原则
依据:是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往往开始于对材料的兴趣,对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的兴趣。教师如提供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操作材料,能够吸引幼儿操作的兴趣,进而将兴趣转移到操作的内容。在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中,让幼儿自主操作,充分地和材料相互作用,能够满足幼儿操作的愿望,培养幼儿对数学操作活动的兴趣。
有的活动还让幼儿通过操作完成一个小小的作品或作业,也能强化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当幼儿在具体操作活动中真正体验到数学内在的魅力,就会使这种对数学操作活动的外在的兴趣转变成对数学本身的内在的兴趣。这种兴趣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更是一种对理智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趣。如果幼儿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和学习的乐趣,幼儿园的数学学习必将成为他们学校生涯的良好开端。而如果幼儿真正获得一种全面的学习准备,而不仅仅是一种数学知识上的准备,他们将终生受益。
具体要求: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以动作和操作层面的学习为基本内容2.以儿童的操作活动为基本的教学方法。
三、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原则依据是数学学科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具体要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安排应考虑数学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并遵循儿童学习的逻辑性。四、联系儿童生活的原则
依据: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具体要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和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同时让儿童感受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依据: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具体要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考虑不同儿童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让每个儿童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制定的依据,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应着力于促进儿童发展,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和层次,学习分析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内容,学习制定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掌握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要求,能为幼儿园各年龄班数学教育活动选择恰当的内容。第三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第一节目标和内容的制定依据**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体现并规定了向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是向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的依据和准则,也是进行教育评价的依据。
一、儿童
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需要、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规律是教育目标和内容制定的依据之一。数学与学前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儿童认识世界需要数学经验。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这阶段的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有其自己的特点。二、社会
教育目标的制定受许多因素的制约,社会要求是制定学前数学教育目标的依据之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社会发展的要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是学前儿童教育总目标的一个部分。三、学科
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它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有着特殊的价值。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制定要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结构和层次
教育目标具有一定的可供分析的结构。从横向角度分析,数学教育目标具有几个方面的分类结构;从纵向角度分析,数学教育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一)教育内容角度:德智体美几方面的教育要求;(二)从儿童身心发展角度:认知、情感和态度、身体动作技能等方面发展的要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几个方面目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及其分析:对数学教育目标的最概括的陈述,也是制定其它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1.激发儿童认识和探索环境中数量、形状等的兴趣——情感态度目标2.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数、形、量、时间和空间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形成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数学)知识目标3.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初步能力,并学习独立选择数学活动的内容和按要求检查自己活动的情况、活动的结果——能力目标4.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技能和习惯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各年龄阶段目标及其分析
各年龄阶段目标是总目标在三个不同年龄班的具体分解和落实。**1.小班2.中班3.大班
教师应能将高层次目标准确地转化为低层次目标。在数学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应能较好地把握各层次教育目标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教师应能按教育目标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及其分析
**数学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目标是指某一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其目标表述具体,操作性强,所期望的教育成果基本上是可以观察或测量到的。第三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及其分析一、分类、排序和对应
**分类:是把具有相同特点的物体进行分组。
排序:根据物体的差异按一定的次序或规则进行排列。
对应:指在两个集合中,一个集合的任何一个元素按照确定的对应关系在另一个集合里都有一个或几个因素和它相对。
分类、排序和对应活动可为儿童建构类、序及对应的心理运算结构奠定基础,为儿童学习数学作好准备。具体要求是:1.学习按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2.按物体内在的包含关系进行层次分类,3.学习按物体的差异及按某种规律进行排序,
4.学习将相关物体进行匹配,感知和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二、数、计数及数的运算**计数:就是数数,学会手口一致的点数实物并能说出总数。是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活动(P147)。计数的过程就是把要数的那个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建立起一一对应的(P147)。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关于数、计数和运算的教育内容包括:感知物体的数量,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理解数与数之间的数差关系,体验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认识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整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技能,运用加减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三、几何图形认识几何图形的意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关于几何图形的教育内容包括辨认常见的平面图形,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认识立体图形,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四、量和计量学习量和计量的意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关于量和计量的教育内容包括感知和区别物体量的差异,运用一些自然物(非标准的单位)进行自然测量,用数学方法记录测量结果。(五)空间和时间
认识空间和时间的意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教育内容包括认识空间关系,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上下、前后与左右关系,辨别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知道早上、晚上,白天、黑夜,理解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含义,认识时钟第四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研究一、*数量关系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中起着发展思维作用的核心因素。数量关系反映了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儿童在感受和体验现有数学大纲内容中的数量关系时,要求他应具有相应的思维水平,而这一过程也就成为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的过程。二、*按照儿童智慧运算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组织数学教育的内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确定和安排,应该遵循儿童智慧运算结构形成的特点和规律。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应该具有启蒙性、生活性和可探索性(一)启蒙性(二)生活性(三)可探索性引起儿童学习的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数学教育活动的各种类型,明确数学教育活动是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儿童发展的重要一环,掌握各种数学教育活动的特点、设计要求和组织领导的方法。第四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学前儿童是通过积极主动的活动,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感知、体验有关的数学概念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类型包括数学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活动区角的教学活动。第一节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一、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价值(一)什么是教学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质。(二)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特点1.数学教学活动一般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2.一般以以下方式进行,即教师提出问题或设置情境,激起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开展活动,解决问题,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3.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过程就是幼儿学习的过程,也是游戏的过程。(三)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首先,这是有目的、有计划对幼儿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其次,数学教学活动引导幼儿注意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学习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第三,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是对班级全体幼儿的发展施加影响。二、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方法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根据当前幼儿园教学的实际,教学方法一般分为:直观的方法;口语的方法;以实际练习为主的方法二、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方法(一)操作法
1.*定义: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学具,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进行探索和学习,获得数学感性经验、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2.要求:
(1)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2)教师应指导幼儿操作活动。**如何指导幼儿的操作活动?
①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合适、充足的操作材料。②在活动前,教师要向幼儿作必要介绍,使幼儿了解做什么、怎样做,明确操作目的及具体操作方法
③操作后,引导幼儿讲述、讨论、整理、归纳。
(二)演示、讲解法*演示法:教师把实物、教具和幼儿的学具展示给幼儿看,或通过示范的动作,经过选择的范例来说明所介绍的知识、技能和规则,使幼儿明确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一种方法。讲解法:运用口语说明或解释向幼儿展示教具、范例、学具的一种方法。要求:(三)游戏法1.定义:是使数学教育活动游戏化的一种方法。2.*两种运用方式(1)教师为幼儿创设符合教学目标的数学环境,为幼儿提供多层次、多样的数学活动材料,引起、支持和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行为。(2)直接组织和带领幼儿玩各种数学游戏,使其获得有关数学经验①运用多种感官的数学游戏;②竞赛性的数学游戏;③组合音乐、体育活动形式进行的数学游戏。(四)观察比较法
1.定义(1)观察: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地感知物体的数、量、形的特征的一种方法。(2)比较:是在教师引导下,对两个或以上物体进行分析、比较,感知和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异同点的一种方法。
2.观察、比较的要求(1)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引起幼儿注意,并指导其观察和比较(2)运用比较法时,所比较的物体应确实有联系并在同一标准下进行。
3.比较的类型①**对应比较重叠比较、并放比较、②非对应比较单排比较、双排比较三、**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一)集体活动形式(二)小组活动形式(三)集体与小组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第二节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一、学前儿童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数学操作活动设计的6要素(一)目标(二)材料(三)规则(四)形式(五)指导(六)评价二、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要求:教师应明确每一数学活动中有关数学概念的内涵,活动内容应有系统性和层次性,应能引起儿童解决问题的愿望和探索的兴趣,活动过程应明确、有序。**五部分(一)活动名称两种取名方法:用数学术语命名;用生活语言定名称(二)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的四个方面(维度)(1)知识概念的学习;(2)认知能力的学习;(3)操作技能的学习;(4)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学习2.教学活动目标的表述(1)用教师所做的事来表述;(2)用幼儿的行为变化来表述(三)活动准备
1.学习经验的选择:教师为幼儿选择2.幼儿的经验准备
任务分析3.数学教学活动所需教具、学具和环境创设等方面的准备(四)活动过程1.活动过程一般分为三部分活动开始,活动进行,活动结束应当注意:(1)教师应当以各种方式方法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主动积极地学习(2)教师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充分地尝试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感受和发现其中的数学关系(3)对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教师应当帮助他们归纳整理,并可通过提问讨论使其系统化
2.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对话行为的分析(1)教师发问(2)先让学生思考,再请幼儿回答(3)教师积极反应,多肯定幼儿(4)帮助幼儿回答好问题(五)活动建议和活动延伸1.活动建议:一般是针对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2.活动延伸:指这一活动与下一个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第三节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一、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数学活动的价值(一)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数学活动的特点。1.生活中的数学,让幼儿能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获得有关数学经验。2.幼儿在学习经验的选择上有较大的自主权3.其间教师的作用是创设环境,提供材料,支持鼓励(二)日常生活中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给幼儿提供了主动学习的机会,为幼儿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创设了条件;2.使幼儿有机会去建构数学知识二、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一)生活活动(二)游戏活动三、活动区角数学活动的组织领导1.活动空间的设置和准备2.活动材料的提供和摆放3.活动的组织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对数学学习的意义,了解学前儿童集合概念发展的特点,掌握幼儿园集合教育的要求和教育指导要点。第五章学前儿童集合概念的发展和教育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集合: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的全体。一、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开始于对集合的笼统感知对集合的笼统感知即对数量的模糊认识,儿童不能精确地说出一组物体的数量,只能辨别它们的多少。二、集合概念的发展是儿童数概念形成的必要的感性基础儿童对集合中元素的确切感知和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的元素,是儿童形成最初数概念的必要的感性基础。三、儿童对集合中包含关系的感知和理解,为儿童数概念的形成和建立作了准备。四、集合与集合中元素的对应关系,有助于儿童感知和体验两集合间的数量关系。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概念的发展一、2~3岁左右儿童已产生了对集合的笼统知觉二、3~4岁儿童已能感知集合的界限,对集合中元素的感知也逐渐精确三、4~5岁儿童能准确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能通过计数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四、5~6岁儿童对集合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扩展第三节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概念的教育一、物体分类的教育(一)*分类活动的教育意义1.分类活动可帮助幼儿感知集合并逐步形成关于具体物体的集合概念.2.分类是计数的前提,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3.分类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二)小、中、大班分类活动的教育要求小班1.探索物体的特征,学习讲述物体的异同2.学习按物体的某一外部特征进行分类3.学习与分类有关的词语中班1.学习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2.学习概括物体的两个特征3.学习并掌握有关的词语大班1.学习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讲出某种事物所不具有的特征2.学习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和在表格中摆放图案3.学习把集合分成若干组成部分,比较集合与子集的数量,初步体验集与子集的关系(三)**分类教育的指导要点1.明确各种分类活动的特点,引导幼儿进行分类活动(1)按物体的一个特征分类(2)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3)多角度(多重)分类(4)层级分类2.引导幼儿认识分类标记,让幼儿按标记进行分类(1)认识分类标记的意义(2)引导幼儿认识和学习运用分类标记3.在分类活动中,教师可选择不同材料、不同的表现形式,组织幼儿进行活动4.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教师应结合各种情境,引导幼儿学习分类二、区分“1”和“许多”的教育(一)区分“1”和“许多”的教育意义(二)区分“1”和“许多”的教育要求1.能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物体2.**感知和体验“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知道1个、1个……合起来是许多,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3.在日常生活中会运用“1”和“许多”词汇(三)区分“1”和“许多”教育的指导要点1.教师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学习“1”和“许多”,感知和体验“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2.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比较物体数量关系的教育“1”和“许多”。3.引导幼儿在周围环境中寻找“1”和“许多”。三、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关系的教育(一)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关系教育的意义(二)比较物体数量关系教育的要求1.学习用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知道多、少、相等;2.会表述两组物体数量比较的结果3.学习不受物体大小、排列形式的影响比较多、少和相等(三)*比较物体数量关系教育的指导要点1.引导幼儿学习用重叠和并放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是否相等;2.在比较两组物体时,应要求幼儿用手指着实物,同时用语言讲述正在做的事情;3.教师利用日常生活的情景,引导幼儿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儿童掌握数概念的标志,掌握幼儿园各年龄班认识10以内数的要求,明确进行认识10以内数的教育的指导要点。第六章学前儿童10以内数概念的发展和教育第一节学前儿童10以内数概念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数概念掌握的指标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比掌握实物概念更晚、更难。**儿童数概念的掌握:
①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②理解数的顺序;③理解数的组成二、*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发展的过程与特点(一)**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1.口头数数2.按物点数3.说出总数4.按数取物(二)幼儿对数序的认识1.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为幼儿学习数序、形成数列概念做了最初的准备。2.认识数序,即要能按序的观念排列10以内的自然数列。3.幼儿对数的序列的认识,还包括对序数的认识。(三)幼儿对数的守恒的掌握**数的守恒:指幼儿对数的认识能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认识10以内的数。数的守恒标志着儿童概念的发展水平,也是儿童思维过程结果的一种表现。(四)幼儿对数的组成的认识三、数概念发展的阶段和转折点的问题(一)**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的阶段性问题1.对数量的感知阶段(3岁左右),2.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4~5岁左右),3.数的运算初期阶段(大致相当于5岁以上)(二)**学前儿童数概念的转折点
5~6岁阶段第二节认识10以内基数、序数的教育一、认识10以内基数的教育(一)小、中、大班认识10以内基数教育的要求小班:5以内中班:10以内大班:会10以内倒着数,知道相邻数等(二)小、中、大班认识10以内基数教育的指导要点1.引导幼儿感知10以内数量,理解数的实际意义;2.引导幼儿感知和认识10以内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3.在10以内基数教学中,重视数守恒观念的渗透。二、认识10以内序数的教育(一)小、中、大班认识10以内序数教育的要求1.理解序数的含义,会用序数词2.学习从不同方向正确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二)*小中大班认识10以内序数教育的指导要点
1.学习序数,首先应让幼儿明确从哪个方向开始数,开始的一个物体称第一个;2.运用教、学具引导幼儿确定物体的位置3.教师应为幼儿序数学习提供操作的材料三、1~10数字的认识和书写教育
(一)1~10数字的认识和书写教育的要求中班正确认读1~10,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大班正确书写1~10,写字姿势和握笔正确(二)1~10数字的认识和书写教育的指导要点1.结合基数的学习,引导幼儿认识1~10数字,让幼儿知道数字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数目;2.引导幼儿辨认每个数字的字形;3.数字书写的指导要求第三节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的教育一、**学前儿童学习数的组成的意义*数的组成:包括数的分解与组合。又称作数的分合。是指一个数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数,几个部分数有可以合成一个数(总数)。一、**学前儿童学习数的组成的意义
(一)数的组成学习,有助于幼儿对组成中蕴涵的数量关系的感知和理解;(二)数的组成的认识是理解加减运算的基础(三)数的组成的学习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二、学前儿童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教育的要求(一)10以内数除了1外,都可以分为两个小数;合则为原数(二)知道一个数和它分出的两个较小数之间的关系;(三)能感知和体验到一个数所分的两个较小数之间的互补、交换关系。三、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教育的指导要点(一)在内容上可分为3个单元5以内;6,7,8;9,10。(二)教师应重视幼儿自己的操作和探索(三)通过多种活动和游戏形式,巩固幼儿对数的组成的认识。。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概念发展的过程和特点,明确向儿童进行加减运算教育的意义,掌握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概念教育的要求和指导要点。第七章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和教育
第一节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一、**学前儿童加减运算概念发展的三种水平(一)动作水平的加减运算(二)表象水平的加减运算(三)概念水平的加减运算
二、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
(一)3岁~4岁(二)4~5岁儿童已能借助动作进行加减运算。(三)5~6岁儿童能够运用表象进行加减运算。儿童从逐一加减到按组加减。
三、*学前儿童学习加减运算的特点(一)学习加法比学习减法容易;(二)学习加小数、减小数容易,加大数、减大数难;(三)理解和掌握应用题比算式题容易
四、**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运算中的作用
(一)口述应用题是学前儿童掌握加减运算的工具和基础。(二)口述应用题有助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1.促进了幼儿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2.促进了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三)学前儿童解答和自编应用题的心理特点1.常受题目中内容和情节影响而忽视数量关系2.因为对应用题的结构理解、掌握较差,有一定困难第二节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育一、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教育的要求(一)会解答简单的加减口述应用题(二)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理解加减的含义,认识加号、减号、等号,认识加减算式并知道其含义。二、*10以内加减运算教育的指导要点(一)10以内加减教学活动的安排(二)教师通过口述应用题,帮助幼儿理解加减含义和应用题的结构(三)教师提供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和体验加减运算的含义和应用题的结构(四)引导幼儿运用组成经验学习加减(五)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加减运算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特点和几何形体概念的发展过程,掌握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教育的要求和指导要点。第八章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概念的发展形状是物体的一种空间存在形式,几何形体是对客观物体形状的抽象和概括,几何形体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一、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特点(一)学前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对几何形体积累了最初的感性经验。(二)儿童认识几何形体不仅需要视觉的感知,还需要通过触摸的动作,并借助语言表达来实现。二、**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概念发展的年龄特点
(一)3~4岁儿童对平面图形有较好的配对能力;能准确辨认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二)4~5岁儿童知道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认识的平面图形更多,对相似的平面图形能进行比较,能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三)5~6岁的儿童能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三、**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图形的难易顺序(一)先平面后立体。(二)学前儿童认识平面图形的难易顺序:先圆形,后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等(三)学前儿童认识立体图形的难易顺序: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第二节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图形的教育一、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教育的要求小班——中班——大班二、*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教育的指导要点
(一)几何形体教育应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二)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几何形体时,应让幼儿运用视觉、触觉、动觉感知形体的特征(三)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感知和体验几何形体的基本特点(四)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幼儿感知几何形体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五)提供幼儿接触多种变化图形的机会,渗透图形守恒的教育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学前儿童量的概念的发展特点,掌握学前儿童量的概念教育的要求和指导要点。第九章学前儿童量的概念的发展和教育第一节学前儿童量的概念的发展*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通过测量等手段加以认识的属性。*量可以分为不连续量和连续量两种。本章只介绍学前儿童对连续量的认识和教育。一、学前儿童对物体的量的认识特点(一)幼儿辨认物体大小能力的发展3岁左右的儿童一般已经能知觉到物体的大小差异,但对其它量的差异(如高矮、粗细、厚薄等)还不能认识,也不会用语词表示。4~5岁儿童已能较精确地区分出高矮、粗细、长短等,并学会用不同语词表达不同的量,能判断相等量,但还没有达到量的守恒。5~6岁儿童能准确地认识物体的各种特征,并会用下相应的语词表达,对量的相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二)学前儿童重量感知的发展二、学前儿童测量技能的发展量的一个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可以测量的。测量就是将要测定的量与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学前儿童对测量的理解及测量技能的掌握存在较大的困难,发展较缓慢。儿童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差异;5岁左右的儿童有可能学习用工具进行测量,但这类工具大多为自然物,而非标准量具。对于不同性质的量,儿童测量观念的发展也不一致。儿童对长度、重量的测量较易理解和掌握。第二节学前儿童排序能力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排序能力的发展儿童认识物体大小、长短的次序要比认识实物(包括直观图形)的数序发展得早,对实物的数序的掌握又比抽象的数序的掌握早。二、*学前儿童的几种排序活动(一)按规则排序(二)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三)按数量和数排序。第三节学前儿童量的概念的教育一、学前儿童量的概念教育的要求
小班——中班——大班二、*学前儿童量的概念教育的指导要点(一)提供幼儿学习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和比较物体量的特征(二)引导幼儿学习排序的方法(三)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比较物体量的差异和学习排序(四)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量的守恒(五)引导幼儿学习自然的测量的方法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学前儿童初步空间和时间概念的发展特点,掌握向学前儿童进行初步空间和时间概念教育的要求和指导要点。第十章学前儿童初步空间和时间概念的发展和教育第一节学前儿童初步空间概念的发展和教育
一、空间概念的特点
空间是客观物质存在的形式。任何物体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中,并且和周围的其它物体存在着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也就是空间方位关系。
狭义的空间概念,即空间方位概念,是指对客观物体的相互位置关系的认识。*空间方位概念具有相对性、可变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二、学前儿童初步空间概念的发展(一)儿童空间概念发展的过程学前儿童对空间方位关系的辨别,既有赖于他的空间知觉能力,也有赖于思维的相对性的发展。学前儿童初步空间概念发展的趋势:从绝对的空间概念逐步过渡到相对的空间概念;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定向逐渐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定向。(二)学前儿童空间概念发展的年龄特点小班、中班、大班儿童初步空间概念发展的特点。三、学前儿童初步空间的教育(一)小、中、大班儿童初步空间概念教育的要求(二)**初步空间概念教育的指导要点1.帮助儿童学习并理解方位词的意义2.充分利用儿童的身体和身体动作3.以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境为素材,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教儿童认识空间4.鼓励儿童观察、预测和描述物体的空间关系,善于引导儿童的冲突和讨论。第二节学前儿童初步时间概念的发展和教育一、时间概念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锥齿轮轮座课程设计
- 销轴可调夹具课程设计
- 超级课程表课程设计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计划2025
- 2025至2031年中国水果包装袋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宫腔镜数码成像系统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水杨酸硅烷醇C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制动绳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生态旅游研学旅行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农业机械销售及租赁服务合同
- 一年级上学期20以内加减法混合运算(不包含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 湘美版七年级上册美术 2.卡通故事 教案( )
- 单位档案三合一制度怎么写范文
- 【课件】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 GB 30254-2024高压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房地产企业岗位招聘笔试题题库之四(含答案)营销副总经理
-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与相关事故案例培训课件
- 某集团下属子公司年度经营绩效管理办法全套
- 2024-2030年中国汽车防撞梁行业发展动态与市场需求研究报告
- 高中语文新课标必背古诗文72篇
- 大学俄语一级课程考试试卷 (A 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