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五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a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五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a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五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a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五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a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五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a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五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A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长期共存,形成既对立又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C.所谓“国学”是以儒道为根基,儒道互补,后来又加上中国化的佛教,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国学”。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但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道家”思想的一项是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D.兵贵胜,不贵久。(4)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5)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在异乡①(美)海明威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②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③,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回美国。”“结婚了吗?”“没有,但很想。”“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为什么,少校先生?”“别叫我少校先生。”“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真实可信,同时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B.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表情可怕,少校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达了他的无限悲愤。D.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作者精心对死狐、死鹿和一串串的死鸟进行逼真描绘,意在与四肢残疾的伤病形象形成对照,具有生动的象征意义。B.少校因遭受悲痛的丧妻之苦,所以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才流露出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显得非常恼怒。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D.小说以《在异乡》为题,揭示了战争的创伤导致那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主题。(3)小说开头所描写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4)小说的标题“在异乡”含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3分)3.(3分)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克己复礼(约束)致知在格物(推究)自伐者无功(夸耀) B.其脆易泮(分离)复众人之所过(重复)自贼者也(伤害)天下归仁焉(称赞) C.文胜质则史(浮夸)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种植)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攻击)与尔同销万古愁(排遣)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发端)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考虑)今一朝而鬻技百斤(卖)4.(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辄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遭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曾臭专政,丁谧、邓题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选自《三国志》)(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B.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C.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D.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2)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为阼,践阵即走上阼阶主位,意为君王即位,登基。B.太尉,秦汉时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统帅兵马大权,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C.邑,指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的领地,唐宋时亦作为一种赐予官员的荣誉性加衔。D.谥,指古代皇帝、皇后以及大臣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评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蒋济深通谋略。他用计使孙权主动撤兵,保全了合肥,又游说太祖,使计分化孙、刘联盟,保全了樊城。B.蒋济敢于直言。他在朝为官时,文帝向他询问天下风教的状况,他直接作答,丝毫不惧文帝忿然的脸色。C.蒋济淡泊名利。凭着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他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未答应。D.蒋济忠诚奋发。他文韬武略,极尽节操,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能尽忠职守,任劳任怨,为人主所器重。(4)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②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5)文中“骨鲠之臣”的意思是什么?结合文本概括明帝时蒋济“骨鲠”的具体表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鹧鸪天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贪啸傲③,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④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①玉瀣(xiè):一种美酒的名称。②《黄庭》:是道家著作,论养生之道。③啸傲:放歌长啸,傲然自得。④造物:创造万物的上天。(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阙前两句赞美自己住地的环境极优美,把大自然所赋予的美融入其中,暗示纷繁的人世所无法比拟。B.上阙写词人饮美酒,逛竹林,读道经,赏山中美景,动静行止无不惬意,生活环境高洁而极令人向往。C.下阕开头三句表明生活态度:就要理直气壮地贪图这种自在的生活,即使身体衰残也要尽情畅快一番。D.全词尽写作者的闲情逸致,笔触潇洒豁达,语言简洁平易,基调清新明快,堪称隐居闲适诗作的典范。(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如何理解?它在词中有何作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句1分,共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指出“质”与“文”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在《礼记•大学》中,阐述无论天子还是百姓,都应该修身养性的句子是“,。”(3)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的句子是“,。”(4)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两句则浸透了人事变化、江月永恒的哲理。(5)在《将进酒》中,诗人举曹植为例,表面上是在谈喝酒,实际上是表达了和曹植一样遭人排挤、有志难展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6)高适《燕歌行》中,“,”两句描写边塞的广漠苍凉壮美,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2分)7.(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续写”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聚焦。面对《聊斋志异》里的经典故事,人工智能竟然创作出了“蒲松龄笔下的狼袭击了多个城市却无人能敌”的现代式情节。一时间,围绕着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产生了不少讨论。有人大胆预测:人工智能可能会代替人类进行文学创作。其实,①,前几年流行一时的“AI写诗”就曾颇受舆论关注。文学创作是一种饱含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通过艺术加工创作文学作品的精神生产,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深刻的个人思想情感,人工智能的“创作”背后则是严密的逻辑与计算,人工智能仅凭数据计算不足以②,其创作的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作”——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属于真正的创作。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当下人工智能写出来的作品就算再“像样”,③。利用人工智能服务我们的生活,这个思路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夸大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即便有一天,科学进步到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开展几乎所有繁重劳动的地步,文学创作仍会是人类精神力量的宝贵园地。(1)下列诗句所用修辞与文中划横线句子使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A.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B.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D.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4分)8.(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中国》中认为的“伦”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是类别、条理、秩序的表现。《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伦”的反抗者,是封建伦理的叛逆者。请结合《红楼梦》具体内容,从《礼记•祭统》里讲到的“十伦”中任选两种,分析贾宝玉突破了哪些“伦”,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四、写作(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进”者向前,“退”者向后,“达”者通达、豁达。“进”“退”“达”这三字包含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深蕴为人处世之道,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五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A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长期共存,形成既对立又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C.所谓“国学”是以儒道为根基,儒道互补,后来又加上中国化的佛教,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国学”。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但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道家”思想的一项是B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D.兵贵胜,不贵久。(4)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5)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B.“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错,根据原文“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的思想。故选B。(2)A.“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错,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不一。B.“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错,文中强调“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并没有把两种思想进行比较。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错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D.正确。故选D。(3)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根据原文“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眉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可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符合“儒家”思想。B.“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指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根据原文“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可知“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符合“道家”思想。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指崇尚和尊敬贤才是为政的根本。贤才是国家的栋梁,是成就事业的关键,这符合“墨家”思想。D.“兵贵胜,不贵久”指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持久消耗,这是古代一种战争指导思想。故选B。(4)根据原文“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可知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根据原文“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可知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根据原文“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5)根据原文“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可知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根据原文“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可知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根据原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综合以上分析,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答案:(1)B(2)D(3)B(4)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5)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③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在异乡①(美)海明威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②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③,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回美国。”“结婚了吗?”“没有,但很想。”“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为什么,少校先生?”“别叫我少校先生。”“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真实可信,同时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B.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表情可怕,少校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达了他的无限悲愤。D.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第一段作者精心对死狐、死鹿和一串串的死鸟进行逼真描绘,意在与四肢残疾的伤病形象形成对照,具有生动的象征意义。B.少校因遭受悲痛的丧妻之苦,所以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才流露出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显得非常恼怒。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D.小说以《在异乡》为题,揭示了战争的创伤导致那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主题。(3)小说开头所描写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4)小说的标题“在异乡”含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3)本题主要考查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分析。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4)本题主要考查标题的意蕴。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时代背景和文章的主旨分析。【解答】(1)B.结合文本内容“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的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分析可知,“‘我’感到很伤心”无中生有,故选B。(2)C.“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无中生有。(3)对景物描写的特点的概括,要抓住关键词,如“深秋冷飕飕”“天黑得很早”“很冷的秋天”。这些词语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营造了深秋清冷的氛围;为整个故事的展开奠定了沉重的感情基调。(4)标题《在异乡》,可以结合作者的身份和故事分析:意大利的米兰城对一个受伤的美国兵而言,是异乡;战争的前方和作为后方的医院,是异乡;“我”的希望“在异乡”,“少校”“向着窗外,凝望着”的也是情感上的“异乡”。答案:(1)B(2)C(3)环境特点:深秋迟暮、寒冷凄凉、萧瑟阴郁。作用:营造了深秋寒冷萧瑟、满目沧桑的阴郁氛围,烘托出人物的迷茫、苦闷、消沉、绝望,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沉重的悲情基调。(4)(示例)①战火纷飞的意大利,对于故事的叙述者“我”﹣﹣一个美国人来说,是异国他乡;②远离战场的米兰,对于经历了血与火的伤病员来说,是另一个世界,是“异乡”;③战争的创伤导致这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3分)3.(3分)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克己复礼(约束)致知在格物(推究)自伐者无功(夸耀) B.其脆易泮(分离)复众人之所过(重复)自贼者也(伤害)天下归仁焉(称赞) C.文胜质则史(浮夸)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种植)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攻击)与尔同销万古愁(排遣)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发端)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考虑)今一朝而鬻技百斤(卖)【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解答】A.全都正确。B.句意:补救众人经常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C.句意: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攻:治疗。D.句意: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虑:用绳结缀。故选:A。4.(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辄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遭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曾臭专政,丁谧、邓题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选自《三国志》)(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A.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B.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C.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D.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2)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为阼,践阵即走上阼阶主位,意为君王即位,登基。B.太尉,秦汉时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统帅兵马大权,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C.邑,指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的领地,唐宋时亦作为一种赐予官员的荣誉性加衔。D.谥,指古代皇帝、皇后以及大臣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评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A.蒋济深通谋略。他用计使孙权主动撤兵,保全了合肥,又游说太祖,使计分化孙、刘联盟,保全了樊城。B.蒋济敢于直言。他在朝为官时,文帝向他询问天下风教的状况,他直接作答,丝毫不惧文帝忿然的脸色。C.蒋济淡泊名利。凭着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他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未答应。D.蒋济忠诚奋发。他文韬武略,极尽节操,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能尽忠职守,任劳任怨,为人主所器重。(4)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②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5)文中“骨鲠之臣”的意思是什么?结合文本概括明帝时蒋济“骨鲠”的具体表现。【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吾为不知人也”为判断句,中间不可断,排除BD。“乐乱”的主语是“愚民”,要连在一起,排除C。译文: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故选:A。(2)B.“太尉,秦汉时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有误。太尉,在秦汉时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故选:B。(3)B.“他在朝为官时,文帝向他询问天下风教的状况”分析有误,原文为“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出”是出京为官,所以是外出为官时文帝向他询问天下风教的状况。故选:B。(4)①“遣”,派遣;“蹑”,偷袭;“封”,赐封。译文: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②“故”,所以;“恶得”,怎能不;“劝”,鼓励;“治”,安定、太平。译文: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5)“骨鲠之臣”中“骨鲠”比喻刚直,“骨鲠之臣”指刚正忠直的大臣。从原文“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来看,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直言劝谏君王不能让大臣权利太大,不能太过宠幸近臣;从原文“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遭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来看,景初年间,劳役兵役过重,蒋济直言劝谏君王要爱惜百姓,安抚他们的疾苦。答案:(1)A(2)B(3)B(4)①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②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5)“骨鲠之臣”意思是刚正忠直的官员。①中书监、令专有大权时,蒋济直言劝谏君王不能让大臣权利太大,不能太过宠幸近臣;②景初年间,劳役兵役过重,蒋济直言劝谏君王要爱惜百姓。参考译文: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蒋济劝阻太祖说:“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帝下诏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明帝下诏表扬说:“如果没有护军,我听不到这样的话。”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邑七百户。蒋济上疏说:“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坚决地推辞,齐王不答应。这一年蒋济死了,皇上给他的谥号是“景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鹧鸪天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贪啸傲③,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④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①玉瀣(xiè):一种美酒的名称。②《黄庭》:是道家著作,论养生之道。③啸傲:放歌长啸,傲然自得。④造物:创造万物的上天。(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上阙前两句赞美自己住地的环境极优美,把大自然所赋予的美融入其中,暗示纷繁的人世所无法比拟。B.上阙写词人饮美酒,逛竹林,读道经,赏山中美景,动静行止无不惬意,生活环境高洁而极令人向往。C.下阕开头三句表明生活态度:就要理直气壮地贪图这种自在的生活,即使身体衰残也要尽情畅快一番。D.全词尽写作者的闲情逸致,笔触潇洒豁达,语言简洁平易,基调清新明快,堪称隐居闲适诗作的典范。(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如何理解?它在词中有何作用?【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基调清新明快”错误,词的基调应该是苍凉悲壮的,暗含不能为国效力的惆怅失意。(2)“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两句写出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白白地计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饱令讥讽和悲愤,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不重用人才,致使自己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虽极写隐居之闲适,也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感慨。答案:(1)D(2)这两句诗外表是说本来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不把英雄衰老当一回事(使英雄无所作为地衰老就像是对待平常一样),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满。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译文:我家住在有着苍茫如烟的云气和夕阳晚照的乡间,与世上的事情毫不相关。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贪图的是任意放纵,蔑视世俗的生活,任凭自己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中衰老,别妨碍自己的处处开心,本来就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就是使英雄无所作为地衰老就像是对待平常是一样。赏析:上阕开头二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把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写得是如此的优美而又纯净。“苍烟落照”四字,不禁让人联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蔼蔼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一经讽诵便难以忘怀。“苍烟”犹青烟,字面已包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落照”这个词里虽然没有表示颜色的字,但也有色彩暗含其中,引起读者的多种的联想。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点缀自己居处的环境,意在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所以在第二句中就直接点明住在这里与尘事毫不相关,可以一尘不染,安心地过着隐居的生活。这也正是陶渊明《归园田居》里“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体现。三、四句对仗工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玉瀣”是一种美酒的名称,明人冯时化在《酒史》卷上写有:“隋炀帝造玉瀣酒,一年不败。”陆游在诗中也不止一次写到过这种酒。这两句的大意是说: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一二句写居处环境的优美,三四句写自己生活的闲适,动静行止无不惬意。下阕开头:“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啸傲”,指作者歌咏自得,形容旷放而不受拘束的样子。不单是陆诗用了“啸傲”此词,其他诗人也经常用此词,比如郭璞《游仙诗》:“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陶渊明《饮酒》其七:“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词人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呢?这几句可以说是旷达到极点也消沉到了极点,可是末尾两句陡然一转:“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这两句可以说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作出了解释。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句1分,共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指出“质”与“文”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在《礼记•大学》中,阐述无论天子还是百姓,都应该修身养性的句子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的句子是“为之为未有,治之为未乱。”(4)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两句则浸透了人事变化、江月永恒的哲理。(5)在《将进酒》中,诗人举曹植为例,表面上是在谈喝酒,实际上是表达了和曹植一样遭人排挤、有志难展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6)高适《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描写边塞的广漠苍凉壮美,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解答】故答案为:(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重点字:野)(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重点字:壹)(3)为之为未有治之为未乱(重点字:治)(4)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重点字:已)(5)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重点字:谑)(6)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重点字:腓)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2分)7.(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续写”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聚焦。面对《聊斋志异》里的经典故事,人工智能竟然创作出了“蒲松龄笔下的狼袭击了多个城市却无人能敌”的现代式情节。一时间,围绕着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产生了不少讨论。有人大胆预测:人工智能可能会代替人类进行文学创作。其实,①,前几年流行一时的“AI写诗”就曾颇受舆论关注。文学创作是一种饱含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通过艺术加工创作文学作品的精神生产,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深刻的个人思想情感,人工智能的“创作”背后则是严密的逻辑与计算,人工智能仅凭数据计算不足以②,其创作的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作”——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属于真正的创作。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当下人工智能写出来的作品就算再“像样”,③。利用人工智能服务我们的生活,这个思路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夸大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即便有一天,科学进步到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开展几乎所有繁重劳动的地步,文学创作仍会是人类精神力量的宝贵园地。(1)下列诗句所用修辞与文中划横线句子使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AA.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B.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D.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辨析修辞手法。首先要对基本常见的修辞手法加以掌握,其次,分析句子,确定修辞手法;最后明确表达效果。(2)本题考查的是改写句子。首先明确句子的成分,把握主干和枝叶,再进行梳理,得出答案。(3)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连贯。解答此题要注意六个一致原则:陈述对象一致,陈述话题一致,陈述逻辑一致、陈述句式一致,语言风格一致,内容衔接一致。【解答】(1)例句将“文学创作”比作“宝贵园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A.比喻。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B.拟人。“知”来说“草木”,使之有了人的情态。C.借代。“杜康”代指酒。D.对偶。“芳树”对“春山”,“无人”对“一路”,“花自落”对“鸟空啼”。故选:A。(2)将长句划分为短句,要注意找出主干和修饰语。首先找主干:文化创作是一种精神生产。然后分析特征关键词:审美体验,主观色彩,艺术加工。然后再切分句子,“饱含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通过艺术加工创作文学作品”。最后整理顺序并适当增删词语。故答案为:①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生产,②它通过艺术加工创作文学作品,③饱含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④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3)第一空,根据前文“人工智能可能会代替人类进行文学创作”说明了一种现象,后文提到“前几年流行一时”,说明这类现象早已经发生,故可填“人工智能写作现象早已有之”。第二空,根据“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深刻的个人思想情感”可知,通过对比说明人工智能还不足以具备这一特点,故可填“赋予文学作品以个人的思想情感”。第三空,根据“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属于真正的创作“说明的是人工智能创作的局限性;前句“当下人工智能写出来的作品就算再'像样’”,此处应用“也”承接,且内容要强调它们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