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种批评方式的生成与其文化背景有关,它们规约着人们对文艺本质的认识。西方传统学批评以哲学为逻辑起点,通过哲学观照文学,讲究逻辑、体系与思辨。而中国传统文化缺乏那种建立在逻辑演绎基础上的哲学,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对文学是一种直觉式、总体性观照,生动空灵、意蕴丰赡,常用比喻阐述理论,强调妙悟,表现出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与生活旨趣。同时,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式也表现出抽象、模糊、神秘与不确定的特点,正如叶嘉莹所说:“传统文学批评往往喜欢用一些意思模糊的批评术语,在中国文学批评述作中,往往充满了“‘道’‘性’‘气’‘风’‘骨’‘神’等一些颇具神秘性的批评的准则。”这种东西方文学批评方式的不同也与民族的思维特征有关。正如黑格尔所说:“东方人是实体的直观,而欧洲人是反思的主体性。”这些都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重具象直觉而不重推理分析的特质。在《文心雕龙》《诗品》《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经典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的批评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常以充满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对批评对象进行总体性概括。如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用“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等词对诗歌风格进行提炼,言简意赅而意蕴丰厚,一锤定音又捉摸不定,这是一种敏锐的审美直觉的诗意判断。对批评对象进行形象化描述,常以山水日月、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以及玉、镜等人文器物来比喻文学特色。比如,钟嵘在评范云、丘迟的诗说:“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宋朝谢杭得评韩愈的文章:“有顿挫,有升降,有起伏,有抑扬,如层峰叠峦,如惊涛怒浪。”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言:“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这里,批评家用玄远自然、意趣盎然的形象来表现作家的个性风采、诗文风貌,以自然界和生活中美的事物所营造的意境来表达批评家的审美感受,并让读者在其中获得想象与回味。把诗文生命化,如钱锺书说的“人化传统”。《文心雕龙•附会篇》中说:“夫才童学文,宜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颜氏家训•文章篇》中云:“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把文学与人视为异质同构的评价特色,与六朝时期文学评价与人物品评基本一致的时代风气有关,展现出一个审美自觉时代批评方式的勃勃生机。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眼中,文学艺术是一种鲜活的生命存在,文学批评与其说是一种审美考察,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对话,批评家由此来把握批评对象的整体生命。在这种批评方式中,他们以自己的直觉、经验、想象参与批评对象审美世界的建构,他们既是美学世界的阐释者,也是美学世界的参与者。通过历代批评家的传承与发展,古典时代的文学批评传统得以形成。(摘编自明飞龙《让传统文论焕发现代风采和时代活力》)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语言上的以少言多、极具暗示性的特质给文本带来极大阐释空间的同时,也增加了翻译和阐释的难度。很多传统文论思想在西方诗学中找不到匹偶,因而在阐释中产生相互错位的意义切割或肤表不切的错误定位,又会导致海外读者对中国文论的误读,这是中国文论海外阐释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建基于中国文化内在的有机世界观之上的“比兴”观,强调事物和范畴本体间的关联性和融合性,是内在主体与外部世界、情与景的关联中主体的情志表达,其修辞结构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宇宙图式中的自然生成性和本然性,而根植于西方摹仿论基础上的主客二元对立先验思维模式,西方诗学中的修辞更强调其独特的认知功能,即是主体对外拓展新知的一种手段,具有人为性。海外汉学界将“比兴”的语义解释为隐喻、寓言或象征,一定程度上都是一种误读。此外,周英雄、高辛勇和戴为群等海外学者对“比”“兴”区分标准的讨论虽从形式分析入手,试图将中西文论观念相关联,却忽视了中西诗学内在哲学传统和诗学范式的根本差异。他们在将“比兴”与西方修辞手法等量齐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语言外壳的替换,而意义内涵却不相符的附会。因此,译释中一贯以西释中的求同思维,会遮蔽中国传统文论特有的异质性价值。又如“定势”这一极具中国民族特色及文化内核的理论范畴,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论中具有深刻意义的美学范畴。刘勰采用大量譬喻性、意象性的概念解释“定势”,使“定势”这一范畴符号本身承载起远超出其字面的抽象含义。“势”的独特性在于它能化解“理论”与“实践”两者间的对峙关系,并将执行的概念转变成一种随着正在运作的情势而发展的过程。“定势”之“势”蕴含“风格”和“趋势”这两层含义,而西方译者仅取“势”的风格(style)之意,就是从西方思想中动静对立的观点来诠释“势”的一个典型症候。这种依赖母语文化进行似是而非的比附,机械解读“势”意的行为,满足的不过是在其他文化中寻找回声的癖好而已,难以使这一美学范畴在跨文化语境中以正确的言述方式推展。再如“情”的解读,受柏拉图迷狂说影响,西方表现理论家倾向于重视激情(passion),认为它是艺术创作的先决条件。而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中很少有学者有过相关理论的论述,虽然我们认可“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但在非虚构诗学的基础上,中国文论中的“情”须以性情之真为前提。因此,葛瑞汉所言中国早期“情”义中含有“激情”成分,则属误读。可见,海外汉学家们并不认为因为自己是外国人而同中国作品间就有一种离间的、异己的关系,也不认为他们的分析不如中国人自己来得深刻。他们借鉴中国学者的观点,但立足点还是自己的感受。所以一定程度上,他们的感受不可避免地夹杂着西方诗学传统的烙印。(摘编自戴文静《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海外传播与接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早熟的民族在文学批评上会使用比喻来说理强调妙悟,并使用一颇有神秘性的批评术语。B.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雄浑”等充满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可以用来概括文学作品的风格。C.海外读者不能理解中国传统文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文论的语言指涉广泛,内涵不明。D.西方学者为了从其他文化中寻找西方文化的身影,故而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势”翻译为“风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文学作品比喻成美好的自然景物或人文器物的现象时常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文献中。B.中国的文学批评不重视逻辑,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建立在逻辑演绎基础上的哲学。C.中国传统文论与西方文论中的观念不能一一对应,海外学者对中国传统文论的误读难以避免。D.语言会附着一定的思想文化,被翻译成西方语言的中国传统文论可能会附带上西方的观念。(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关于中国传统文论风格的观点的一项是A.清人张世炜评杜甫《登高》:“四句如千军万马,冲坚破锐,又如飘风骤雨,折旆翻盆。”B.曹丕在《论文》评价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C.钟嵘评价曹植的诗作:“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D.英国诗人本•琼生说:“繁词曲譬,理不胜词,曰多肉之文;词不该理,曰多筋骨之文。”(4)两则材料在分析中国传统文论时,有的观点一致或接近,请简要分析。(5)材料二中提到中国传统文论在海外传播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请提出你的解决办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扬着灰尘的路上刘白羽一到黄昏,接近前线的那些公路就紧张忙碌起来了。六月,这个时间,朝鲜是又凉爽又干燥的,灰尘像一团一团烟雾一样飞扬着,运输汽车就从这滚滚灰尘中间穿过去。就在这样一天,我坐着一辆吉普车上前线去。我们的驾驶员是一个活泼、勇猛的青年人。他一次又一次地从路边上超过前面的卡车,超过之后,他就非常愉快,嘴巴就啧啧响着,夸奖他手里这辆小吉普,他还总不断地哼着一个朝鲜歌子,他反复地唱着。下面就是他跟我讲的关于他的战友杨从芳的事情:“那是去年五次战役的时候,……咱们火线上的同志们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跟敌人战斗着,……在最紧张的关头上,前线一连三五个电报拍来,要弹药,要弹药,要弹药。我们三十几台车,装满弹药,出发上前线去了。”“前边的车停着了,——有人下来打着招呼:‘瞧瞧这是不是地方,咱们上点水,加点油呀!’大家就把车都顺在路边,一辆挨一辆停下来。正在这节骨眼上,飞机一下子来了,——嗡嗡响着来了。”“一霎时,一点火光都没有了,连抽烟的也把烟头赶忙塞到脚底下碾碎了。”“谁知道,就在山背后那片稠稠的树林里突、突、突升起一串红信号弹。同志:你是去年到朝鲜来过的,你知道敌人常常拿降落伞空降特务,这些特务们藏在背阴地方,专门给飞机打信号。……飞机马上奔着红信号弹闪亮的地方飞过来,它要是发现这一大批运输车,它不把炸弹扔光是不会松手的,它一定还会用无线电再招呼更多的飞机来呢!”“这工夫,我听见我后边那台车,不知干什么,把火踩着了,突突响起来。”“这台车的车头和我的车头拉平,我看见——那不是杨从芳吗?!他可呼的一声闪过去了。”跟我谈话的这个年轻人,现在谈起这件事,心情一定还相当紧张,他停下来,沉重地喘了口气,才又说下去:“谁也不明白,杨从芳为什么要这样干。”“正在紧张万分,忽然一阵雪亮的亮光在前边唰地亮了起来。是杨从芳,……他开出几十码,刚刚离开我们,他就一下子把他的头灯扭开了,……”我忍不住插问:“这不是很危险吗?!”他的脸色紧张,声音比平时要低要细:“是啊,危险极了——我吓得从座位上跳起了来。他这不是找死吗?”“我看得清清楚楚,那灯光一低一扬地闪动,他这孤单单一台车飞快地往前面那个平坝子上跑去。立刻一阵机枪子弹火亮火亮地跟着撵过去,那一阵扫射可真激烈呀!这时候,我们大家都跳出来,都提着自己的心,紧紧盯着那向远处跑去的雪亮的灯光。飞机疯狂地怪叫着,打得满天都是红火星子,可是这台车的雪亮的灯光还是亮着。灯光一下往上闪去,那是汽车冲上高岗;一下又不见了,那是翻过了高岗;一会又在更远的地方出现。飞机扎下来打了一梭子又翻上天空,转过翅膀再扎下来预备猛扫,这时灯光却不见了,一下子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了。飞机扑了空乱扫一阵,可是它刚飞上天空回头一看,——电灯又亮了,那台车还在公路上飞跑呢。一回又一回,飞机上的美国人完全疯狂起来了,它向下扎得更低,简直灯光里都看得见那斜斜的黑翅膀,紧擦着卡车顶上呼地掀过去,子弹火溜子紧跟着就一阵黑又一阵亮。往后呢,不知道是杨从芳的车打坏了,还是转到山那面走远了,反正雪亮的电灯一霎眼不见了。那飞机嗡嗡——嗡嗡又兜了两个圈子就往远处飞去,慢慢地,天空上连一点颤动声音也听不到了。”“那晚上那段紧张时间,从头到尾也不过十几分钟。飞机飞远了,我们都上了车往前开。”“赶过一个山岗,我看见那面路边上有几棵松树,松树底下有一台车一点动静都没有,黑兀兀地停在那里。”“后面上来的车都停下了。同志们全围上来。我把他肩膀抱着,这工夫我的脸擦着他左肩膀,我觉得那儿一片湿糊糊的,——他负伤了,血还在流呢!……经我这样一摇动,他醒过来了。”这一夜,我们到了前线,我就和我这可爱的同伴分手了。至于杨从芳呢,我始终没有机会看到他。可是我每一次坐在吉普车上或是卡车厢里的驾驶员旁边,我从他们身上,不断看见杨从芳的那种精神呢。我知道,就当我现在这样想着的时候,在那接近前线的运输道路上,我想得到,他们还是怎样的从滚滚的灰尘中,唱着歌,勇敢地飞快地前进着呢。(1955年6月发表于《人民文学》,有删改)文本二:车轮滚滚永向前(节选)【注】罗义翀赵佳庆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正在激烈地展开,前线急需粮食弹药。志愿军汽车一团八连司机杨从芳接到任务,与战友们趁着夜色出发,拉着粮食开往前线。子夜时分,车队开到了芒岩里小山冈附近。前方道路狭窄,一辆弹药车坏在了路中间,堵住了七八台车,围了一圈司机在帮忙修理。后方又上来了30多台车,一条“长蛇”蜿蜒了一里多长。“啪、啪、啪”远方的夜色中,传来三声防空枪声。这是在敌机飞临时,团里向几条重要运输线路途派守的哨兵鸣枪示警,提醒区域内车辆注意隐蔽。但此时的小山岗已被围得水泄不通。空中的轰鸣声越来越近,照明弹已经落到了临近山头,车队危在旦夕。杨从芳果断发动汽车向着敌机方向冲去。下一颗照明弹亮起前,他打开大灯,高声呼喊着:“为了前线胜利!”,将3架敌机引向平原封锁区……【注】本文系作者为报道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旅传承“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而采写的新闻通讯,2020年10月22日发表于《解放军报》。(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以“嗡嗡”形容飞机声,用“突、突”形容信号弹的发射声,两处拟声词的运用渲染了战场氛围,让人如临其境。B.文本一通过“我”的插问和对青年驾驶员的神态描写,中断了杨从芳故事的讲述,这样处理能舒缓小说叙事节奏,冲淡紧张气氛。C.文本一描写敌机攻击时,运用拟物和拟人手法,这既能表现青年驾驶员讲述的生动,也能让读者从中体会到讲述者对敌人的憎恨。D.两个文本关于杨从芳智斗敌机的叙写,在若干细节上有出入,如车辆装载的物品等,这正说明文本一作为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2)关于文本一中的青年驾驶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比杨从芳,他的战斗经验和应变能力要稍微逊色,但这无损于他的军人本色。B.他是杨从芳故事的见证人和讲述者,在小说中具有作为线索、推动情节的作用。C.他是作者正面描写的人物,是杨从芳形象的“影子”,也是志愿军战士的缩影。D.作者有意不交代青年驾驶员的姓名、籍贯等,这样处理使这一人物更具普遍性。(3)文本一首尾都写到运输汽车在前线公路上前进的场景,这一场景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文本一与文本二对杨秋芳故事的叙写,由于文体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写作特色,请对此作简要分析。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楚庄王见天不见妖,而地不出孽,则祷于山川曰:“天其忘予欤?”此能求过于天,必不逆谏矣。安不忘危,故能终而成霸功焉。或谓赵简子曰:“君何不更乎?”简子曰:“诺。”左右曰:“君未有过,何更?”君曰:“吾谓是诺,未必有过也,吾将求以来谏者也;今我却之,是却谏者,谏者必止,我过无日矣。”韩武子田,兽已聚矣,田车合矣,传来告曰:“晋公薨。”武子谓栾怀子①曰:“子亦知吾好田猎也,兽已聚矣,田车合矣,吾可以卒猎而后吊乎?”怀子对曰:“范氏之亡也,多辅而少拂,今臣于君,辅也;畾②于君,拂也,君胡不问于畾也?”武子曰:“盈,而欲拂我乎?而拂我矣,何必思哉?”遂辍田。齐人弑其君,鲁襄公援戈而起曰:“孰臣而敢杀其君乎?”师惧③曰:“夫齐君治之不能,任之不肖,纵一人之欲,以虐万夫之性,非所以立君也。其身死,自取之也。今君不爱万夫之命而伤一人之死,奚其过也。其臣已无道矣,其君亦不足惜也。”司城子罕相宋,谓宋君曰:“国家之危定百姓之治乱在君之行赏罚也赏当则贤人劝罚得则奸人止赏罚不当则贤人不劝,奸人不止,奸邪比周,欺上蔽主,以争爵禄,不可不慎也。夫赏赐让与者,人之所好也,君自行之;刑罚杀戮者,人之所恶也,臣请当之。”君曰:“善,子主其恶,寡人行其善,吾知不为诸侯笑矣。”于是宋君行赏赐,而与子罕刑罚。国人知刑戮之威,专在子罕也,大臣亲之,百姓附之,居期年,子罕逐其君而专其政。故曰:“无弱君无强大夫。”老子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借人。”此之谓也。(节选自《说苑•君道》)【注】①栾怀子:即栾盈,晋平公时为下卿。②畾:人名,未详姓字。③师惧:人名,鲁国乐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相应位置的划斜线进行标注。在君之行赏罚也赏当则贤人劝罚得则奸人止赏罚不当(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何不更乎”与“良庖岁更刀”(《庖丁解牛》)两句中的“更”字含义相同。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等。C.寡人,寡德之人,即“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D.“专在子罕”与“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两句中的“专”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国风调雨顺,楚庄王却极为忐忑,觉得上天忘记了他;赵简子没有过错却接受劝谏,他认为这是为了寻求进谏的人。B.韩武子去打猎,晋公去世的消息传来,但他不想停止,栾怀子以范氏的灭亡为例,劝谏他要停止打猎,否则会因为沉溺娱乐而亡国。C.鲁襄公听到齐君被杀,援戈而起,师惧进谏,他认为齐国的国君没有能力治国,也没有任用有才华的人,伤害了很多人,他的死是咎由自取。D.子罕建议宋国国君去赏赐好人,自己去惩罚那些坏人,最终大臣亲近他、百姓依附他,子罕驱逐了宋国国君而掌握了政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子亦知吾好田猎也,兽已聚矣,田车合矣,吾可以卒猎而后吊乎?②老子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借人。”此之谓也。(5)君道,即为君之道。请简要概括材料中有哪些“为君之道”。(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江天暮雪陈孚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渲染了天地间万里雪飘之景,“长空”“汀洲”分别扣住诗题中“天”“江”二字“玉花”写出雪态之美,“浩浩”展现雪境之阔。B.第三句极言雪势之大,其意境与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有异曲同工之妙。C.第五、六句将笔触由江天雪景转到写孤舟渔翁,天气寒冷,渔翁欲归,但大雪蔽江,竟一时难辨归路,渔翁显得忧愁无奈。D.全诗首尾照应,动静相间,意境高远,于浩浩苍茫中尽显清逸神妙的韵致。(2)赏诗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师说》中韩愈认为,即使年龄比自己小也能以之为师,他给出的理由是“”;然后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从师不需计较长幼:“?”(2)坚守干净正直的节操,传承古代圣贤的美德,屈原在《离骚》中发出“,”的慨叹,启发当代青年思考守正不阿的重要性。(3)设问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往往起到增强情感表达力量的作用,有利于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走进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正在展出。头戴斗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展厅起点处明代朱之蕃所绘的苏轼像轴,让不少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这是苏轼流放儋州时的生活写照,尽管极其艰苦,他仍①_____,以著书为乐。以《苏轼宦游图》为引,展览利用大量文物、图像和诗文串联起苏轼人生中的亮点。陕西凤翔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他深入民间与百姓一起抗旱救灾,著名的“喜雨亭”“凌虚台”皆有图文展示,生动直观。借助视频技术,西湖一角被“搬进”展厅,苏轼两入杭州赈灾放粮、疏浚运河的故事娓娓道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了解苏轼在密州惩治盗贼、整顿军政的事迹后,观众重读这首词,内心激荡,豪情②_____。()中年以后苏轼接连被贬,远至海南岛。四海飘零中,他进入创作高峰。展览展出了明代许光祚书《记承天寺夜游》、清康熙款青花后赤壁赋笔筒等文物,苏轼影响之深远,③_____。展览还围绕苏轼的爱好专设了一个单元,穿行在展厅中,看苏轼纵情山水、饮茶品酒、制作美食,琳琅满目的展品叙说着“此心安处是吾乡”。宋代四川的产业兴旺,催生了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局面。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揭示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身处繁华盛世,恰逢最美青春。某校团委组织“青春•献礼”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各题。(1)任务一:推介候选人校团委正在寻找新一代青年楷模,现有两组候选人,请你选择一组,并说明推介理由。要求:理由恰当,语言贴切,120字左右。扶贫攻坚青年群像:他们,甘愿把自己最好的时光献给扶贫工作,在深度贫困山区“拔穷根”。航天科技青年群像:他们,是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我推介,理由是。(2)任务二:书写青春感悟①上面的任务让你产生了哪些感悟?请写下你的青春宣言,要求不超过20字。②校团委邀请你为青春智库建言。请针对“作为青年,应该怎样去实现自己的青春价值”这一问题向智库提供两条建议。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每。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张岱《夜航传序》张岱说,“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所以,他用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故命其曰《夜航船》”。读圣贤书的书生,竟不知道尧舜这样的两个圣人,亦不知道澹台是复姓。从这个故事中你读出了什么?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考语文二模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种批评方式的生成与其文化背景有关,它们规约着人们对文艺本质的认识。西方传统学批评以哲学为逻辑起点,通过哲学观照文学,讲究逻辑、体系与思辨。而中国传统文化缺乏那种建立在逻辑演绎基础上的哲学,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对文学是一种直觉式、总体性观照,生动空灵、意蕴丰赡,常用比喻阐述理论,强调妙悟,表现出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与生活旨趣。同时,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式也表现出抽象、模糊、神秘与不确定的特点,正如叶嘉莹所说:“传统文学批评往往喜欢用一些意思模糊的批评术语,在中国文学批评述作中,往往充满了“‘道’‘性’‘气’‘风’‘骨’‘神’等一些颇具神秘性的批评的准则。”这种东西方文学批评方式的不同也与民族的思维特征有关。正如黑格尔所说:“东方人是实体的直观,而欧洲人是反思的主体性。”这些都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重具象直觉而不重推理分析的特质。在《文心雕龙》《诗品》《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经典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的批评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常以充满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对批评对象进行总体性概括。如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用“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等词对诗歌风格进行提炼,言简意赅而意蕴丰厚,一锤定音又捉摸不定,这是一种敏锐的审美直觉的诗意判断。对批评对象进行形象化描述,常以山水日月、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以及玉、镜等人文器物来比喻文学特色。比如,钟嵘在评范云、丘迟的诗说:“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宋朝谢杭得评韩愈的文章:“有顿挫,有升降,有起伏,有抑扬,如层峰叠峦,如惊涛怒浪。”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言:“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这里,批评家用玄远自然、意趣盎然的形象来表现作家的个性风采、诗文风貌,以自然界和生活中美的事物所营造的意境来表达批评家的审美感受,并让读者在其中获得想象与回味。把诗文生命化,如钱锺书说的“人化传统”。《文心雕龙•附会篇》中说:“夫才童学文,宜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颜氏家训•文章篇》中云:“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把文学与人视为异质同构的评价特色,与六朝时期文学评价与人物品评基本一致的时代风气有关,展现出一个审美自觉时代批评方式的勃勃生机。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眼中,文学艺术是一种鲜活的生命存在,文学批评与其说是一种审美考察,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对话,批评家由此来把握批评对象的整体生命。在这种批评方式中,他们以自己的直觉、经验、想象参与批评对象审美世界的建构,他们既是美学世界的阐释者,也是美学世界的参与者。通过历代批评家的传承与发展,古典时代的文学批评传统得以形成。(摘编自明飞龙《让传统文论焕发现代风采和时代活力》)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语言上的以少言多、极具暗示性的特质给文本带来极大阐释空间的同时,也增加了翻译和阐释的难度。很多传统文论思想在西方诗学中找不到匹偶,因而在阐释中产生相互错位的意义切割或肤表不切的错误定位,又会导致海外读者对中国文论的误读,这是中国文论海外阐释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建基于中国文化内在的有机世界观之上的“比兴”观,强调事物和范畴本体间的关联性和融合性,是内在主体与外部世界、情与景的关联中主体的情志表达,其修辞结构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宇宙图式中的自然生成性和本然性,而根植于西方摹仿论基础上的主客二元对立先验思维模式,西方诗学中的修辞更强调其独特的认知功能,即是主体对外拓展新知的一种手段,具有人为性。海外汉学界将“比兴”的语义解释为隐喻、寓言或象征,一定程度上都是一种误读。此外,周英雄、高辛勇和戴为群等海外学者对“比”“兴”区分标准的讨论虽从形式分析入手,试图将中西文论观念相关联,却忽视了中西诗学内在哲学传统和诗学范式的根本差异。他们在将“比兴”与西方修辞手法等量齐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语言外壳的替换,而意义内涵却不相符的附会。因此,译释中一贯以西释中的求同思维,会遮蔽中国传统文论特有的异质性价值。又如“定势”这一极具中国民族特色及文化内核的理论范畴,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论中具有深刻意义的美学范畴。刘勰采用大量譬喻性、意象性的概念解释“定势”,使“定势”这一范畴符号本身承载起远超出其字面的抽象含义。“势”的独特性在于它能化解“理论”与“实践”两者间的对峙关系,并将执行的概念转变成一种随着正在运作的情势而发展的过程。“定势”之“势”蕴含“风格”和“趋势”这两层含义,而西方译者仅取“势”的风格(style)之意,就是从西方思想中动静对立的观点来诠释“势”的一个典型症候。这种依赖母语文化进行似是而非的比附,机械解读“势”意的行为,满足的不过是在其他文化中寻找回声的癖好而已,难以使这一美学范畴在跨文化语境中以正确的言述方式推展。再如“情”的解读,受柏拉图迷狂说影响,西方表现理论家倾向于重视激情(passion),认为它是艺术创作的先决条件。而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中很少有学者有过相关理论的论述,虽然我们认可“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但在非虚构诗学的基础上,中国文论中的“情”须以性情之真为前提。因此,葛瑞汉所言中国早期“情”义中含有“激情”成分,则属误读。可见,海外汉学家们并不认为因为自己是外国人而同中国作品间就有一种离间的、异己的关系,也不认为他们的分析不如中国人自己来得深刻。他们借鉴中国学者的观点,但立足点还是自己的感受。所以一定程度上,他们的感受不可避免地夹杂着西方诗学传统的烙印。(摘编自戴文静《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海外传播与接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早熟的民族在文学批评上会使用比喻来说理强调妙悟,并使用一颇有神秘性的批评术语。B.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雄浑”等充满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可以用来概括文学作品的风格。C.海外读者不能理解中国传统文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文论的语言指涉广泛,内涵不明。D.西方学者为了从其他文化中寻找西方文化的身影,故而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势”翻译为“风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将文学作品比喻成美好的自然景物或人文器物的现象时常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文献中。B.中国的文学批评不重视逻辑,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建立在逻辑演绎基础上的哲学。C.中国传统文论与西方文论中的观念不能一一对应,海外学者对中国传统文论的误读难以避免。D.语言会附着一定的思想文化,被翻译成西方语言的中国传统文论可能会附带上西方的观念。(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关于中国传统文论风格的观点的一项是AA.清人张世炜评杜甫《登高》:“四句如千军万马,冲坚破锐,又如飘风骤雨,折旆翻盆。”B.曹丕在《论文》评价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C.钟嵘评价曹植的诗作:“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D.英国诗人本•琼生说:“繁词曲譬,理不胜词,曰多肉之文;词不该理,曰多筋骨之文。”(4)两则材料在分析中国传统文论时,有的观点一致或接近,请简要分析。(5)材料二中提到中国传统文论在海外传播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请提出你的解决办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观点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则材料,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会使用比喻来说理强调妙悟,并使用一颇有神秘性的批评术语”错误。由原文“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对文学是一种直觉式、总体性观照,生动空灵、意蕴丰赡,常用比喻阐述理论,强调妙悟,表现出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与生活旨趣”可知,原文中是“常用比喻阐述理论,强调妙悟”,选项绝对化。由原文“传统文学批评往往喜欢用一些意思模糊的批评术语”可知,原文中是“往往喜欢用一些意思模糊的批评术语”,选项绝对化。B.正确。C.“海外读者不能理解中国传统文论”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可知,海外读者可能会误读中国传统文论,并非“不能理解中国传统文论”,另外,西方读者误读中国传统文论,与文化背景的差异有关,并非中国传统的语言指涉广泛内不明。D.“西学者为了从其他文化中寻找西方文化的身影”以偏概全,根据原文,西方学者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势”翻译为“格”,可能有从其文化中寻找西方文化的身影的目的,但主要原因是“很多传统文论思想在西方诗学中找不到匹偶”。故选B。(2)B.“中国的文学批评不重视逻辑”扩大范围,文章论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故选B。(3)由原文“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式也表现出抽象、模糊、神秘与不确定的特点,正如叶嘉莹所说:“传统文学批评往往喜欢用一些意思模糊的批评术语,在中国文学批评述作中,往往充满了‘道’‘性’‘气’‘风’‘骨’‘神’等一些颇具神秘性的批评的准则”可知,材料一认为中国传统文论往往喜欢用一些意思模糊的批评术语。A.张世炜对杜甫《登高》的评价将杜甫诗形象话,而不是具有抽象、模糊的特点。故选A。(4)由原文“一种批评方式的生成与其文化背景有关,它们规约着人们对文艺本质的认识。西方传统学批评以哲学为逻辑起点,通过哲学观照文学,讲究逻辑、体系与思辨。而中国传统文化缺乏那种建立在逻辑演绎基础上的哲学,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对文学是一种直觉式、总体性观照,生动空灵、意蕴丰赡,常用比喻阐述理论,强调妙悟,表现出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与生活旨趣”可知,材料一开篇谈到文化背景对文学批评的影响。由原文“建基于中国文化内在的有机世界观之上的‘比兴’观,强调事物和范畴本体间的关联性和融合性,是内在主体与外部世界、情与景的关联中主体的情志表达,其修辞结构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宇宙图式中的自然生成性和本然性”可知,材料二论述传统文论中的“比兴”观蕴含着“天人合一”思想。所以两则都认为文化背景影响着文学批评。由原文“同时,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式也表现出抽象、模糊、神秘与不确定的特点”可知,材料一第二段明确提出中国传统文论表现出抽象、模糊等特点。由原文“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语言上的以少言多、极具暗示性的特质给文本带来极大阐释空间的同时,也增加了翻译和阐释的难度”可知,材料二提到中国统文论具有“以少言多、极具暗含性的特质”。所以两则材料都认为传统文论中的某些概念具有模性、不确定性或多义性。(5)由原文“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语言上的以少言多、极具暗示性的特质给文本带来极大阐释空间的同时,也增加了翻译和阐释的难度”可知,用中国现代文论的语言对古代文论进行准确的、全面的阐述,揭示出古代文论中暗示性、模糊性的内容。由原文“很多传统文论思想在西方诗学中找不到匹偶,因而在阐释中产生相互错位的意义切割或肤表不切的错误定位,又会导致海外读者对中国文论的误读,这是中国文论海外阐释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可知,对中国传统文论进行翻译时,尽可能找到与之匹偶的语言,并进行细致阐释,保证表意准确。答案:(1)B(2)B(3)A(4)①两则都认为文化背景影响着文学批评。材料一开篇谈到文化背景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材料二论述传统文论中的“比兴”观蕴含着“天人合一”思想。②两则材料都认为传统文论中的某些概念具有模性、不确定性或多义性。材料一第二段明确提出中国传统文论表现出抽象、模糊等特点,材料二提到中国统文论具有“以少言多、极具暗含性的特质”。(5)①用中国现代文论的语言对古代文论进行准确的、全面的阐述,揭示出古代文论中暗示性、模糊性的内容;②对中国传统文论进行翻译时,尽可能找到与之匹偶的语言,并进行细致阐释,保证表意准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扬着灰尘的路上刘白羽一到黄昏,接近前线的那些公路就紧张忙碌起来了。六月,这个时间,朝鲜是又凉爽又干燥的,灰尘像一团一团烟雾一样飞扬着,运输汽车就从这滚滚灰尘中间穿过去。就在这样一天,我坐着一辆吉普车上前线去。我们的驾驶员是一个活泼、勇猛的青年人。他一次又一次地从路边上超过前面的卡车,超过之后,他就非常愉快,嘴巴就啧啧响着,夸奖他手里这辆小吉普,他还总不断地哼着一个朝鲜歌子,他反复地唱着。下面就是他跟我讲的关于他的战友杨从芳的事情:“那是去年五次战役的时候,……咱们火线上的同志们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跟敌人战斗着,……在最紧张的关头上,前线一连三五个电报拍来,要弹药,要弹药,要弹药。我们三十几台车,装满弹药,出发上前线去了。”“前边的车停着了,——有人下来打着招呼:‘瞧瞧这是不是地方,咱们上点水,加点油呀!’大家就把车都顺在路边,一辆挨一辆停下来。正在这节骨眼上,飞机一下子来了,——嗡嗡响着来了。”“一霎时,一点火光都没有了,连抽烟的也把烟头赶忙塞到脚底下碾碎了。”“谁知道,就在山背后那片稠稠的树林里突、突、突升起一串红信号弹。同志:你是去年到朝鲜来过的,你知道敌人常常拿降落伞空降特务,这些特务们藏在背阴地方,专门给飞机打信号。……飞机马上奔着红信号弹闪亮的地方飞过来,它要是发现这一大批运输车,它不把炸弹扔光是不会松手的,它一定还会用无线电再招呼更多的飞机来呢!”“这工夫,我听见我后边那台车,不知干什么,把火踩着了,突突响起来。”“这台车的车头和我的车头拉平,我看见——那不是杨从芳吗?!他可呼的一声闪过去了。”跟我谈话的这个年轻人,现在谈起这件事,心情一定还相当紧张,他停下来,沉重地喘了口气,才又说下去:“谁也不明白,杨从芳为什么要这样干。”“正在紧张万分,忽然一阵雪亮的亮光在前边唰地亮了起来。是杨从芳,……他开出几十码,刚刚离开我们,他就一下子把他的头灯扭开了,……”我忍不住插问:“这不是很危险吗?!”他的脸色紧张,声音比平时要低要细:“是啊,危险极了——我吓得从座位上跳起了来。他这不是找死吗?”“我看得清清楚楚,那灯光一低一扬地闪动,他这孤单单一台车飞快地往前面那个平坝子上跑去。立刻一阵机枪子弹火亮火亮地跟着撵过去,那一阵扫射可真激烈呀!这时候,我们大家都跳出来,都提着自己的心,紧紧盯着那向远处跑去的雪亮的灯光。飞机疯狂地怪叫着,打得满天都是红火星子,可是这台车的雪亮的灯光还是亮着。灯光一下往上闪去,那是汽车冲上高岗;一下又不见了,那是翻过了高岗;一会又在更远的地方出现。飞机扎下来打了一梭子又翻上天空,转过翅膀再扎下来预备猛扫,这时灯光却不见了,一下子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了。飞机扑了空乱扫一阵,可是它刚飞上天空回头一看,——电灯又亮了,那台车还在公路上飞跑呢。一回又一回,飞机上的美国人完全疯狂起来了,它向下扎得更低,简直灯光里都看得见那斜斜的黑翅膀,紧擦着卡车顶上呼地掀过去,子弹火溜子紧跟着就一阵黑又一阵亮。往后呢,不知道是杨从芳的车打坏了,还是转到山那面走远了,反正雪亮的电灯一霎眼不见了。那飞机嗡嗡——嗡嗡又兜了两个圈子就往远处飞去,慢慢地,天空上连一点颤动声音也听不到了。”“那晚上那段紧张时间,从头到尾也不过十几分钟。飞机飞远了,我们都上了车往前开。”“赶过一个山岗,我看见那面路边上有几棵松树,松树底下有一台车一点动静都没有,黑兀兀地停在那里。”“后面上来的车都停下了。同志们全围上来。我把他肩膀抱着,这工夫我的脸擦着他左肩膀,我觉得那儿一片湿糊糊的,——他负伤了,血还在流呢!……经我这样一摇动,他醒过来了。”这一夜,我们到了前线,我就和我这可爱的同伴分手了。至于杨从芳呢,我始终没有机会看到他。可是我每一次坐在吉普车上或是卡车厢里的驾驶员旁边,我从他们身上,不断看见杨从芳的那种精神呢。我知道,就当我现在这样想着的时候,在那接近前线的运输道路上,我想得到,他们还是怎样的从滚滚的灰尘中,唱着歌,勇敢地飞快地前进着呢。(1955年6月发表于《人民文学》,有删改)文本二:车轮滚滚永向前(节选)【注】罗义翀赵佳庆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正在激烈地展开,前线急需粮食弹药。志愿军汽车一团八连司机杨从芳接到任务,与战友们趁着夜色出发,拉着粮食开往前线。子夜时分,车队开到了芒岩里小山冈附近。前方道路狭窄,一辆弹药车坏在了路中间,堵住了七八台车,围了一圈司机在帮忙修理。后方又上来了30多台车,一条“长蛇”蜿蜒了一里多长。“啪、啪、啪”远方的夜色中,传来三声防空枪声。这是在敌机飞临时,团里向几条重要运输线路途派守的哨兵鸣枪示警,提醒区域内车辆注意隐蔽。但此时的小山岗已被围得水泄不通。空中的轰鸣声越来越近,照明弹已经落到了临近山头,车队危在旦夕。杨从芳果断发动汽车向着敌机方向冲去。下一颗照明弹亮起前,他打开大灯,高声呼喊着:“为了前线胜利!”,将3架敌机引向平原封锁区……【注】本文系作者为报道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旅传承“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而采写的新闻通讯,2020年10月22日发表于《解放军报》。(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本一中以“嗡嗡”形容飞机声,用“突、突”形容信号弹的发射声,两处拟声词的运用渲染了战场氛围,让人如临其境。B.文本一通过“我”的插问和对青年驾驶员的神态描写,中断了杨从芳故事的讲述,这样处理能舒缓小说叙事节奏,冲淡紧张气氛。C.文本一描写敌机攻击时,运用拟物和拟人手法,这既能表现青年驾驶员讲述的生动,也能让读者从中体会到讲述者对敌人的憎恨。D.两个文本关于杨从芳智斗敌机的叙写,在若干细节上有出入,如车辆装载的物品等,这正说明文本一作为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2)关于文本一中的青年驾驶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对比杨从芳,他的战斗经验和应变能力要稍微逊色,但这无损于他的军人本色。B.他是杨从芳故事的见证人和讲述者,在小说中具有作为线索、推动情节的作用。C.他是作者正面描写的人物,是杨从芳形象的“影子”,也是志愿军战士的缩影。D.作者有意不交代青年驾驶员的姓名、籍贯等,这样处理使这一人物更具普遍性。(3)文本一首尾都写到运输汽车在前线公路上前进的场景,这一场景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文本一与文本二对杨秋芳故事的叙写,由于文体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写作特色,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场景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场景描写在文中的运用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写作特色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篇文本,结合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B.“冲淡紧张气氛”错,“跟我谈话的这个年轻人,现在谈起这件事,心情一定还相当紧张,他停下来,沉重地喘了口气,才又说下去”“我忍不住插问:‘这不是很危险吗?!’”,“我”的插问和对青年驾驶员的神态描写,能舒缓小说叙事节奏,但不是冲淡小说的紧张气氛,恰恰相反,这样写更能渲染出当时的紧张气氛。故选B。(2)B.“作为线索”错,青年驾驶员只是故事的见证人和讲述者,小说并非围绕他讲述,他不是线索人物。故选B。(3)小说开头写“一到黄昏,接近前线的那些公路就紧张忙碌起来了。六月,这个时间,朝鲜是又凉爽又干燥的,灰尘像一团一团烟雾一样飞扬着,运输汽车就从这滚滚灰尘中间穿过去”,结尾写“我知道,就当我现在这样想着的时候,在那接近前线的运输道路上,我想得到,他们还是怎样的从滚滚的灰尘中,唱着歌,勇敢地飞快地前进着呢”,两部分都写到了运输汽车在扬着灰尘的前线公路上前进的场景,结构上照应标题“扬着灰尘的路上”,且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圆合;小说开头写“一到黄昏,接近前线的那些公路就紧张忙碌起来了……运输汽车就从这滚滚灰尘中间穿过去”,展现运输战线的紧张忙碌,而在前线,这样在路上奔跑运输,随时都有遭受敌机轰炸的危险,突出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结尾写“他们还是怎样的从滚滚的灰尘中,唱着歌,勇敢地飞快地前进着呢”,“唱着歌”写出战士们高昂的战斗热情。此句景中含情,巧妙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高昂士气和战斗热情的讴歌。(4)①文本一是小说,重在塑造杨从芳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表现志愿军战士的战斗精神。小说采用了详细描述和战友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形式,在保证故事基本真实的基础上写得曲折生动。如小说通过青年驾驶员的讲述展开故事,“谁知道,就在山背后那片稠稠的树林里突、突、突升起一串红信号弹”“正在紧张万分,忽然一阵雪亮的亮光在前边唰地亮了起来。是杨从芳,……他开出几十码,刚刚离开我们,他就一下子把他的头灯扭开了,……”,青年驾驶员是杨从芳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者,从侧面展现、塑造杨从芳的形象。同时小说采用大量详细描写,如“我看得清清楚楚,那灯光一低一扬地闪动,他这孤单单一台车飞快地往前面那个平坝子上跑去。立刻一阵机枪子弹火亮火亮地跟着撵过去,那一阵扫射可真激烈呀!”“灯光一下往上闪去,那是汽车冲上高岗;一下又不见了,那是翻过了高岗;一会又在更远的地方出现”,这样写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更能感受到杨从芳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精神。②结合注释“本文系作者为报道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旅传承‘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而采写的新闻通讯,2020年10月22日发表于《解放军报》”可知,文本二是新闻通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正在激烈地展开,前线急需粮食弹药。志愿军汽车一团八连司机杨从芳接到任务,与战友们趁着夜色出发,拉着粮食开往前线”“子夜时分,车队开到了芒岩里小山冈附近。前方道路狭窄,一辆弹药车坏在了路中间,堵住了七八台车,围了一圈司机在帮忙修理”“这是在敌机飞临时,团里向几条重要运输线路途派守的哨兵鸣枪示警,提醒区域内车辆注意隐蔽。但此时的小山岗已被围得水泄不通。空中的轰鸣声越来越近,照明弹已经落到了临近山头,车队危在旦夕。杨从芳果断发动汽车向着敌机方向冲去”,重在介绍杨从芳等志愿军汽车兵的战斗经历,“下一颗照明弹亮起前,他打开大灯,高声呼喊着:‘为了前线胜利!’,将3架敌机引向平原封锁区……”,展现革命精神,以及某汽车运输旅对“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的传承,语言平实、简洁。答案:(1)B(2)B(3)①照应标题,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圆合;②展现运输战线的紧张忙碌,突出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③景中含情,巧妙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高昂士气和战斗热情的讴歌。(4)①文本一是小说,重在塑造杨从芳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表现志愿军战士的战斗精神,采用了详细描述和战友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形式,在保证故事基本真实的基础上写得曲折生动。②文本二是新闻通讯,重在介绍杨从芳等志愿军汽车兵的战斗经历和革命精神,以及某汽车运输旅对“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的传承,采用了作者以第三人称概述的形式,语言平实、简洁。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楚庄王见天不见妖,而地不出孽,则祷于山川曰:“天其忘予欤?”此能求过于天,必不逆谏矣。安不忘危,故能终而成霸功焉。或谓赵简子曰:“君何不更乎?”简子曰:“诺。”左右曰:“君未有过,何更?”君曰:“吾谓是诺,未必有过也,吾将求以来谏者也;今我却之,是却谏者,谏者必止,我过无日矣。”韩武子田,兽已聚矣,田车合矣,传来告曰:“晋公薨。”武子谓栾怀子①曰:“子亦知吾好田猎也,兽已聚矣,田车合矣,吾可以卒猎而后吊乎?”怀子对曰:“范氏之亡也,多辅而少拂,今臣于君,辅也;畾②于君,拂也,君胡不问于畾也?”武子曰:“盈,而欲拂我乎?而拂我矣,何必思哉?”遂辍田。齐人弑其君,鲁襄公援戈而起曰:“孰臣而敢杀其君乎?”师惧③曰:“夫齐君治之不能,任之不肖,纵一人之欲,以虐万夫之性,非所以立君也。其身死,自取之也。今君不爱万夫之命而伤一人之死,奚其过也。其臣已无道矣,其君亦不足惜也。”司城子罕相宋,谓宋君曰:“国家之危定百姓之治乱在君之行赏罚也赏当则贤人劝罚得则奸人止赏罚不当则贤人不劝,奸人不止,奸邪比周,欺上蔽主,以争爵禄,不可不慎也。夫赏赐让与者,人之所好也,君自行之;刑罚杀戮者,人之所恶也,臣请当之。”君曰:“善,子主其恶,寡人行其善,吾知不为诸侯笑矣。”于是宋君行赏赐,而与子罕刑罚。国人知刑戮之威,专在子罕也,大臣亲之,百姓附之,居期年,子罕逐其君而专其政。故曰:“无弱君无强大夫。”老子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借人。”此之谓也。(节选自《说苑•君道》)【注】①栾怀子:即栾盈,晋平公时为下卿。②畾:人名,未详姓字。③师惧:人名,鲁国乐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相应位置的划斜线进行标注。在君之行赏罚也赏当则贤人劝罚得则奸人止赏罚不当(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君何不更乎”与“良庖岁更刀”(《庖丁解牛》)两句中的“更”字含义相同。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等。C.寡人,寡德之人,即“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D.“专在子罕”与“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两句中的“专”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楚国风调雨顺,楚庄王却极为忐忑,觉得上天忘记了他;赵简子没有过错却接受劝谏,他认为这是为了寻求进谏的人。B.韩武子去打猎,晋公去世的消息传来,但他不想停止,栾怀子以范氏的灭亡为例,劝谏他要停止打猎,否则会因为沉溺娱乐而亡国。C.鲁襄公听到齐君被杀,援戈而起,师惧进谏,他认为齐国的国君没有能力治国,也没有任用有才华的人,伤害了很多人,他的死是咎由自取。D.子罕建议宋国国君去赏赐好人,自己去惩罚那些坏人,最终大臣亲近他、百姓依附他,子罕驱逐了宋国国君而掌握了政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子亦知吾好田猎也,兽已聚矣,田车合矣,吾可以卒猎而后吊乎?②老子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借人。”此之谓也。(5)君道,即为君之道。请简要概括材料中有哪些“为君之道”。【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也”为句尾语气助词,其后断开;“赏当则贤人劝”与“罚得则奸人止”结构一致,在它们前后分别断开。故在“也”“劝”“止”后句读。译文:在于国君实行的赏罚制度,赏赐合适那么贤能的人就勤勉,惩罚得当就能制止奸邪的人作乱;赏罚不得当。(2)A.“含义相同”错,根据句意“您为什么不改正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更”分别解释为“改正”“更换”。故选:A。(3)B.“栾怀子以范氏的灭亡为例,劝谏他要停止打猎”分析有误,由“范氏之亡也,多辅而少拂,今臣于君,辅也;畾于君,拂也,君胡不问于畾也”可知,栾怀子认为自己是辅佐的人而非劝谏的人,敢于直谏的人是畾。故选:B。(4)①“子”,您;“卒”,完成;“吊”,吊唁。译文:您也知道我喜欢打猎,野兽已经聚集在一起了,打猎车已经合围了,我可以打完猎之后再去吊唁吗?②“脱”,从……脱离;“利器”,权柄;“此之谓也”,宾语前置,说的就是这件事啊。译文:老子说:“鱼不可以从深潭中脱离,国家的权柄不可以借给他人。”说的就是这件事啊。(5)由“安不忘危,故能终而成霸功焉”可得出:要居安思危;由“吾谓是诺,未必有过也,吾将求以来谏者也;今我却之,是却谏者,谏者必止,我过无日矣”可得出:要接受进谏;由“范氏之亡也,多辅而少拂”可得出:不能一意孤行;由“今君不爱万夫之命而伤一人之死,奚其过也”可得出:要爱护万民的生命;由“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借人”可得出:不能把刑罚杀戮的权力交给大臣。答案:(1)在君之行赏罚也/赏当则贤人劝/罚得则奸人止/赏罚不当。(2)A(3)B(4)①您也知道我喜欢打猎,野兽已经聚集在一起了,打猎车已经合围了,我可以打完猎之后再去吊唁吗?②老子说:“鱼不可以从深潭中脱离,国家的权柄不可以借给他人。”说的就是这件事啊。(5)①要居安思危;②要接受进谏;③不能一意孤行;④要爱护万民的生命;⑤不能把刑罚杀戮的权力交给大臣。参考译文:楚庄王见上天未降示怪异,地上也没有发生灾祸,就向山川祷告说:“上天难道忘记我了吗?”这说明他能向上天请求谴责,这种人一定不会拒绝忠言谏劝。居安能够思危,所以最终能够建立霸王的功业。有人对赵简子说:“您为什么不改正呢?”赵简子说:“好。”左右的人说:“您没有过失,改正什么呢?”赵简子说:“我回答‘好’,不一定有过失,我将用它来寻求进谏的人;如果今天我拒绝了,这是让进谏者退却,进谏的人一定会停止进谏,我的过失不久就会产生了。”韩武子打猎,野兽已经聚集在一起了,打猎的车已经集合了,驿使传来消息说:“晋公去世了。”韩武子对栾怀子说:“您也知道我喜欢打猎,野兽已经聚集在一起了,打猎的车已经合围了,我可以打完猎之后再去吊唁吗?”栾怀子回答说:“范氏的灭亡,是由于辅佐的人多而直言敢谏的人很少,现在我对于您来说,是辅助的人;畾对于您来说,是直言敢谏的人,您为什么不问问畾呢?”韩武子说:“栾怀子,你想要劝谏我吗?你已经劝谏我了,何必再问畾呢?”于是停止打猎。齐人杀死了他们的国君,鲁襄公听到消息拿起戈站起来说:“哪有臣子敢杀害他的国君呢?”师惧说:“齐国的国君没有能力治国,任用没有才华的人,放纵自己一个人的欲望,来虐待万民的天性,不是应该成为国君的人。他被人杀死,是咎由自取。现在您不爱护万民的性命却为一个人的死而伤心,多么错误啊。齐国的臣子已经不守臣道,那齐君也不值得惋惜。”司城子罕做宋国的相,对宋国的国君说:“国家的危险和安定,百姓的安定和动荡,在于国君实行的赏罚制度。赏赐合适那么贤能的人就勤勉,惩罚得当就能制止奸邪的人作乱;赏罚不得当,那么贤能的人不会勤勉,奸邪的人就不会停止作乱,周围都是奸邪的人,欺骗蒙蔽君主,来争夺爵位俸禄,不可以不谨慎啊。那奖赏、恩赐、推举之类的事,是人们喜欢的,国君自己可以推行;惩处杀伐之类的事,是人们厌恶的,我请求承担它。”宋国国君说:“好,您判决那些恶人,我表彰那些好人,我的机敏不会被诸侯耻笑。”于是宋国的国君推行赏赐,而交给子罕施以刑罚。国人知道了刑罚杀戮的权力独霸在子罕手中,大臣亲近他,百姓依附他,过了一年,子罕驱逐了宋国国君而掌握了政事。所以说:“没有懦弱的君主就没有强权的大夫。”老子说:“鱼不可以从深潭中脱离,国家的权柄不可以借给他人。”说的就是这件事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江天暮雪陈孚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歌开篇渲染了天地间万里雪飘之景,“长空”“汀洲”分别扣住诗题中“天”“江”二字“玉花”写出雪态之美,“浩浩”展现雪境之阔。B.第三句极言雪势之大,其意境与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有异曲同工之妙。C.第五、六句将笔触由江天雪景转到写孤舟渔翁,天气寒冷,渔翁欲归,但大雪蔽江,竟一时难辨归路,渔翁显得忧愁无奈。D.全诗首尾照应,动静相间,意境高远,于浩浩苍茫中尽显清逸神妙的韵致。(2)赏诗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时可从意象、手法、炼字、人物形象和结构布局角度进行赏析。【解答】(1)C.“忧愁无奈”错。天气寒冷,渔翁欲归,但大雪蔽江,竟一时难辨归路,于是,渔翁干脆“坐睡”任船“自流”,那船越行越远,渐隐于暮雪之中。表现的是一种自在随意,淡泊闲远的心志。故选C。(2)诗歌最后两句是“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大意是,因为渔翁乏困自任孤舟漂流,白云深处闪出一点蓑衣背影。赏析时可从意象、手法、炼字、人物形象和结构布局角度进行赏析。先看意象。此句承接上文,天气寒冷,渔翁欲归,但大雪蔽江,竟一时难辨归路,于是,渔翁干脆“坐睡”任船“自流”,那船越行越远,渐隐于暮雪之中。面对无法回家的困境,渔翁随遇而安,竟然在舟中躺卧安眠坐睡,任凭小船漂流,隐现于层云之间,一种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画面中有“船”“云”“蓑”三个意象,构成了一幅自由漂浮的江雪泛舟图,营造了一种淡泊、安宁、幽静的氛围。再看手法。“云深一蓑小”,这是远景,小船越飘越远,云层中只露出一个小小的“蓑”,这“蓑”是渔翁所穿之物,此处用来代指渔翁或者小船,是运用了借代手法。不直接说人或船,而代之以“蓑”,增添诗歌的意境美。另外,“云深一蓑小”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云深”写出云海苍茫广阔,“蓑小”写出相比之下船与人都显得渺小,这一大一小,一动一静,意境高远,韵味清逸。此外,“坐睡船自流”是近景,“云深一蓑小”是远景,由近及远,写出动态之美;“云深”是背景,是面,“蓑小”是主体,是点,点面结合,画面富有层次感。然后看炼字。“坐睡船自流”中一个“睡”字写出渔翁此刻的状态,给人一种安闲之感;再结合上文“不记巴陵道”可知,因雪大失路,渔翁不能回去,但他却能在这样到境况下安然“坐睡”,实在是有大智慧的人;而一个“自”字,写出渔翁不再管理小船,任凭它在水面上漂浮,船与人都有自在洒脱之感,写出渔翁在不记归路时仍能因美景而产生的一种悠然洒脱的情感。接着看人物形象。这位渔翁在不记得归路之时不着急恐慌,反而悠然安坐在小船中欣赏美景,困了之后还能“坐睡”,可见其能够随遇而安,更有一种洒脱的隐者风范。最后两句塑造了渔翁顺适而安、淡泊洒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闲适淡泊心境的追求。最后看结构布局。诗歌开头写“长空卷玉花”,从长空写起;结尾“云深一蓑小”,以“云深”收尾,构成了浑然一体的唯美境界。答案:(1)C(2)①意象角度:诗人选取“船”“云”“蓑”三个意象,展现出渔翁怡然于舟中,层云间只见一艘小船(一个渔翁)自由漂浮的美好的江雪泛舟图,营造了安宁、幽静的氛围。②艺术手法角度:最后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将“蓑”代指小船或渔翁,增添诗歌的意境美。③艺术手法角度:最后一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苍茫云海与江中一蓑形成对比,一大一小,一动一静,意境高远,韵味清逸。(写景由近及远、点面结合,抒情以景结情等分析合理即可)④炼字角度:“睡”“自”两字紧承上句“不记巴陵道”,表现出渔翁在不记归路时仍能因美景而产生的一种悠然洒脱的情感。⑤人物形象角度:最后两句塑造了渔翁顺适而安、淡泊洒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闲适淡泊心境的追求。⑥结构布局角度:这两句与诗歌开篇相照应,以“长空”起笔,以“云深”收尾,构成了浑然一体的唯美境界。译文:风吹荡汀洲白茫茫一片,远远望去像天空席卷着如玉雕的浪花。天空中再不见大雁的身影,傍晚时分的千山如破晓时宁静。渔翁已感受到寒意准备归家去,却发现已不记得来时路。洒脱的躺在船上,放任船只自在漂流,被厚厚云层笼罩的江面上只隐隐看见一艘小小的渔船。赏析:本诗的前半四句,传神地绘出了一幅潇湘江上的雪景图。“玉花”化用梁昭明太子<黄钟十一明启>“玉雪开六出之花”意,形容绝妙,“卷”字见出了雪花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态。“长空”切“天”,“汀洲”切“江”;“卷玉花”是细部的、动态的观照,“白浩浩”是总体的、静景的印象:语简而意象丰富。“雁影”句表明已届隆冬的时令,又隐用雁度潇湘的本地风光来暗示“江天”所属的地域。最妙的是第四句,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字,而且写出了暮雪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胧胧、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后半部分,诗人在画面中安排一名生活在巴陵地区的渔翁,这名渔翁已登返棹,“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巴陵道”既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又见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船自流”的结果,是在视野中留下了一抹渐行渐杳的痕影;这一余韵袅袅的结尾,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纵深感,传现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风韵。全诗首尾映照,动静相间,意境高旷。诗中的渔翁因天“寒“已登返小船,却因为大雪弥漫遮住江路,忘记了回返的道路。这位渔翁索性坐睡舟中,任凭小舟随江流漂荡。由此可以看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师说》中韩愈认为,即使年龄比自己小也能以之为师,他给出的理由是“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然后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从师不需计较长幼:“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坚守干净正直的节操,传承古代圣贤的美德,屈原在《离骚》中发出“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的慨叹,启发当代青年思考守正不阿的重要性。(3)设问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往往起到增强情感表达力量的作用,有利于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重点字:庸)(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重点字:伏)(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重点字:往)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走进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正在展出。头戴斗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展厅起点处明代朱之蕃所绘的苏轼像轴,让不少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这是苏轼流放儋州时的生活写照,尽管极其艰苦,他仍①_____,以著书为乐。以《苏轼宦游图》为引,展览利用大量文物、图像和诗文串联起苏轼人生中的亮点。陕西凤翔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他深入民间与百姓一起抗旱救灾,著名的“喜雨亭”“凌虚台”皆有图文展示,生动直观。借助视频技术,西湖一角被“搬进”展厅,苏轼两入杭州赈灾放粮、疏浚运河的故事娓娓道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了解苏轼在密州惩治盗贼、整顿军政的事迹后,观众重读这首词,内心激荡,豪情②_____。()中年以后苏轼接连被贬,远至海南岛。四海飘零中,他进入创作高峰。展览展出了明代许光祚书《记承天寺夜游》、清康熙款青花后赤壁赋笔筒等文物,苏轼影响之深远,③_____。展览还围绕苏轼的爱好专设了一个单元,穿行在展厅中,看苏轼纵情山水、饮茶品酒、制作美食,琳琅满目的展品叙说着“此心安处是吾乡”。宋代四川的产业兴旺,催生了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局面。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揭示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A.“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解答】(1)①处根据“流放儋州”“极其艰苦”“以著书为乐”推断,应该是说苏轼被流放后面对困境仍然沉着镇定,可以用“泰然处之”。泰然处之:形容毫不在意,沉着镇定。②处根据“了解苏轼在密州惩治盗贼、整顿军政的事迹后”“内心激荡,豪情……”推断,应该是说观众了解了苏轼的政绩再读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内心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豪情壮志,可以用“油然而生”。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