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驿站建设与管理规范_第1页
零碳驿站建设与管理规范_第2页
零碳驿站建设与管理规范_第3页
零碳驿站建设与管理规范_第4页
零碳驿站建设与管理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零碳驿站建设与管理规范本文件规定了零碳驿站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建设要求、管理要求、监督改进的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零碳驿站的建设和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17217公共厕所卫生规范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25058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1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314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97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966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GB55014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规范CJJ14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JGJ/T163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零碳驿站zerocarbonstation零碳驿站是一种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实现零碳排放的综合场站,以“分布式光伏、集约化储能、智能充换电设备”为核心,植入休闲、游乐、汽车后市场服务等业态场景,实现能源多元互补和“绿电”2供应,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提高绿色能源转换效率,减少用电成本,实现能源生产与用能负荷基本平衡,最终达到“零碳排放”目标。4基本要求4.1零碳驿站的建设和管理应以人为本,并遵循文明、安全、卫生、方便和节能的原则。4.2零碳驿站建设和管理应通过科技创新和精细化管理,使驿站功能完善、使用舒适、服务优良、运行安全、标识统一。4.3零碳驿站的运行管理应符合城市社会治安管理要求。4.4应制定并实施管理制度,宜采用智慧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提升零碳驿站的管理效能,并方便其使用。5建设要求5.1选址与规划5.1.1零碳驿站规划区域应考虑实际服务人员数量、空间分布、太阳能资源、接入电网和公共设施状况等外在条件。5.1.2选址时应考虑国土空间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区域,宜编制专业布点规划。5.1.3可根据布点规划选址新建或结合城市公建配套,市政、环卫设施建设改造建设。宜优先使用城市管理部门产权所有的公用事业管理配套用房。5.1.4宜设置在城市道路、公共空间等人流较为集中区域附近,每座驿站服务半径宜为2km~3km。5.1.5可根据需要设立光储充一体化区、生活配套区、商业服务区等。5.2设计5.2.1建筑屋面材料及颜色应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不应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不良影响。5.2.2建筑节能设计应按照被动措施优先的原则,优化建筑空间布局,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降低建筑的供暖、空调等能耗。5.2.3出入口的设置与城市道路的设置相结合。5.2.4室内外宜优先采用通过节能认证的高效节能光源和灯具。不同区域的照明应进行分级设计,夜景照明的设计应符合JGJ/T163的有关规定。5.2.5通风系统、空气调节系统的设计应符合GB50736的有关规定。5.2.6给水排水设施应符合GB50015的规定。5.2.7饮用水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规定。5.2.8防火与抗震应符合GB50016和GB50011的规定。5.2.9防雷接地设计应符合GB50057、GB50343等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5.2.10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设置应符合GB50314的有关规定。5.2.11供配电系统的设计、电能监测与计量等操作应符合GB50189的有关规定,供配电系统宜独立设置。5.2.12充电区各系统的设计与配置应符合GB50966的要求。5.2.13光伏区的设计与配置应符合GB50797的要求。5.2.14停车场至公共卫生间、其他功能区等设施宜考虑无障碍设施设计,并应符合GB50763的规定,应在醒目位置设置无障碍求救电话及紧急呼叫装置。35.2.15应设置导向牌及标识标牌,宜按统一形式设计。5.2.16工程质量不满足设计及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不应投入使用。5.2.17材料使用和设施选购上应满足低碳环保要求,宜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后期使用、维护、管理。5.3功能区建设5.3.1光储充一体化区5.3.1.1光伏区5.3.1.1.1应充分利用零碳驿站建筑屋顶、绿地、停车棚等空间资源,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5.3.1.1.2光伏区按照零碳驿站站址的太阳辐射量、气候特征、铺设面积合理选择光伏组件等光伏系统设备,匹配站区用电需求。光伏支架应结合工程实际选择,保证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要求,并符合抗震、抗风和防腐要求。5.3.1.1.3光伏区安装在停车棚和站房屋顶不应降低相邻建筑物的日照标准,有必要时事先与邻近地域业主协商。5.3.1.1.4在既有站房和停车棚(防爆危险区域外的部分)上增设光伏发电组件,应进行建筑物结构和电气安全复核评估,避免对既有建筑物造成不利影响,并应满足建筑结构及电气的安全性要求。5.3.1.1.5接入公共电网的光伏发电系统,还应符合当地电网接入要求。输出电力的电能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5.3.1.2储能区5.3.1.2.1应根据项目地块内各功能板块用电负荷需求合理配置储能设施。5.3.1.2.2储能单元的配置和电池布置独立于其他区块,应设置无高温、无潮湿、无振动、少灰尘、避免阳光直射且有良好通风的专用储能电池室,储能电池室应安装防爆型照明灯。5.3.1.2.3在电能较多时将电能储存在储能系统中,在电能不足时通过储能系统的放电进行电能补充。5.3.1.3充电区5.3.1.3.1除配电设备以外,充电区块应独立于其他区块,根据地块周边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合理布置充电桩系统。5.3.1.3.2充电机、交直流充电桩宜采用户外布置,防护等级不小于IP54。5.3.1.3.3充电区应实现配电、充电、监控、计量和通信等基本功能,宜扩展计费功能。5.3.1.3.4变配电系统应根据充电车位数量及项目其他用电负荷的总量进行选配,确保满足零碳驿站内用电需求。5.3.1.3.5充电区块选用主流的充电方式,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选用最新的充电方式,并与光伏区块的储能合并进行整体优化配置。5.3.1.3.6充电桩与充电车位相邻的一侧,应设置防撞柱或防撞栏。5.3.1.3.7充电区应安装防雨雪设施,并采取防积水措施。5.3.2生活配套区5.3.2.1停车场5.3.2.1.1停车场停车区应与商业服务区、其他配套管理用房分开设置。5.3.2.1.2停车场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地面硬化,设有雨水、污水排放系统,排水系统进水口处应设置沉沙池。停车坪的排水坡度(纵、横坡)不大于0.5%。45.3.2.1.3路面应采用划线标志指示停车位置,并设有相应的行车标志和照明设施。5.3.2.1.4车辆的停放方式宜采用垂直式布置。5.3.2.1.5电动汽车在停车位充电时不应妨碍其它车辆的通行。5.3.2.1.6应有智能化停车设施,支持停车场电子收费和先离场后付费无感停车。5.3.2.2餐饮休闲区5.3.2.2.1宜设置供来往人员休闲的公共休憩区、餐饮区等,通过铺装的颜色、材质、体量的有序变化和植物绿化、景观小品设置对公共空间进行适当划分。5.3.2.2.2宜设置儿童活动区、健体运动区、科普宣传区等多样化的主题休闲功能区,休闲设施的材质宜使用舒适、耐久的新型环保材料。5.3.2.2.3可设立以绿色科技、零碳技术等为主要体验目标的绿色生活体验馆,为群众提供亲身感受低碳、零碳、负碳的场馆。5.3.2.2.4应设置饮水服务设施,提供健康、卫生、免费的饮用水服务。5.3.2.2.5应提供24小时收集充电服务。5.3.2.2.6餐饮区环境应符合GB/T18883的规定,光线良好,温度适宜,空气清新、无异味。为过往人员或周边居民提供各类卫生、健康、便捷的餐饮服务,并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5.3.2.3商业服务区5.3.2.3.1应在零碳驿站核心公共区域内铺设无线访问接入点设备,实现驿站公共WiFi全覆盖和提供免费WiFi接入服务。5.3.2.3.2应在零碳驿站主要出入口配置24小时不间断提供便利服务的自助服务设施,提供驿站导览、广告发布、车位查询、公共服务信息查询等服务。5.3.2.3.3提供零售服务时,应保证产品质量,不应销售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以及无生产厂家的产品。不同性质的商品宜分区摆放,不同类的商品宜分类陈列。5.3.2.3.4在商业服务区合理位置投放智能化商品贩卖小车,与自助售卖柜共同形成“静态+动态无人售卖组合。5.3.2.3.5零碳驿站内宜提供车辆急修、洗车等汽车服务。5.3.2.3.6零碳驿站内宜提供急救药品,夏季宜提供防暑降温用品。5.3.2.3.7宜整合零碳驿站内车位资源,提供停车场数据监控、智能化管理车位等服务。5.3.2.4卫生间5.3.2.4.1应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相应规模的公共卫生间,公共卫生间的建设宜符合GB/T17217、CJJ5.3.2.4.2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的平面设计应将大、小便间和盥洗室分室设置。5.3.2.4.3应设置第三卫生间,并配置紧急呼叫系统。宜设置母婴室,各室应具有独立功能。5.3.2.5附属用房5.3.2.5.1配套附属用房主要为配电房、物业服务用房、垃圾收集清运点等。5.3.2.5.2各区块供配电系统的布置在零碳驿站配电房内,变压器采用干式变,与低压开关柜设置在同一房间,当场地受限时变压器可采用户外箱式成套配电房。5.3.2.5.3物业服务用房可与商业用房合并内建设,垃圾收集清运点应单独设置。5.3.3环境绿化55.3.3.1零碳驿站应注重提升绿地碳汇能力,通过优化场地布局增加绿地面积,绿化率宜高于15%。5.3.3.2绿化种植应与建筑等设施相融合,并注重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及观赏性,满足GB55014的相关要求。5.3.3.3绿化植物种植应乔灌草相结合,构建立体植被群落,植物种类优先选择环境适应性强、碳汇能力强、抗逆性强、维护需求低的乡土植物及多年生植物。5.3.3.4零碳驿站内绿地宜根据需要配备浇灌系统,绿地的坡向、坡度应符合排水要求并与市政排水系统结合,防止场地积水和水土流失。5.4管理平台建设5.4.1应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满足零碳驿站需求的智慧化管理平台,必要时与上级主管部门管理平台打通,实现互联互通、数据资源共享。5.4.2应至少包括驿站的能源使用情况、碳排放量、设备运行状况、用户使用情况、日人流量、报警信息、数量站点分布监控子平台、空调设备子平台、现场画面回传、驿站导航与管理、实时管理数据、进出门记录等功能。5.4.3应实现公众通过手机端(APP)实时查找、导航和使用驿站功能。5.4.4应实现工作人员实时查看驿站的运行状态、安全状况功能。5.4.5应实现监控、管理驿站的运行数据并能实现动态信息化管理、可视化管理。5.4.6应实现驿站数据分析、信息交互和决策辅助管理功能。5.5设施设备配置5.5.1基础设施零碳驿站的设施设备应满足光储充一体化、生活配套、商业服务等需求,设施设备配置参见附录A。5.5.2智能设施5.5.2.1零碳驿站智能设施应至少包含智能化门禁、监控、感应器等数据采集、监控、互动等智能物联设备。5.5.2.2智能化门禁应能满足授权式管理、开放式管理、登记式管理等多种管理模式,应满足紧急状态下内部逃生和外部救援机械化开合。5.5.2.3监控应能满足远距离对驿站运行可视化管理和安全巡查的功能,应具备实时回传等功能,监控数量和位置应能覆盖驿站管理空间。5.5.2.4感应器应能智能感应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指标及烟雾等安全指标,为驿站本地管理及设备调节、远程管理提供数据采集与支撑。5.5.2.5智能设施应具备物联网管理及数据远传功能,应能识别专用数据网络并保证连接可靠、畅通。6管理要求6.1机构和制度6.1.1驿站的运行管理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工作团队,负责驿站的管理、运维等日常工作。6.1.2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人员管理、日常值班、活动开展、人员培训、安全应急预案、设备设施及运维管理等制度。6.1.3应建立碳管理机制,完善碳管理制度,推动对零碳驿站的碳排放、碳交易和碳资产等的科学管66.2人员管理6.2.1驿站工作人员的配置应满足驿站服务需要,遵守驿站的管理制度。负责物品保管、日常保洁、正确安全使用各项设施设备等工作。6.2.2人员宜统一着装、佩戴服务标识牌。6.2.3工作人员上岗前应经过岗位培训与考核,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6.2.4应掌握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操作熟练。6.2.5应具备基本的急救常识和技能,能够应对突发事件。6.3功能区管理6.3.1应在功能区醒目位置明确提供以下信息:导引标志、安全警告标识等。6.3.2应对功能区内的各类设备、设施及场所应进行标识。6.3.3功能区内保持干净、整洁,设施设备摆放整齐。6.3.4应定期清理垃圾,并按零碳驿站内垃圾转运要求进行处理。6.3.5宜定期在功能区内开展常规巡检,重大节假日前宜开展特殊巡检,巡检范围应包含供配电系统、充电设备、光伏设备、储能设备、监控系统、消防器具、标识标牌及光储充设备运行环境等。6.4平台管理6.4.1应规范零碳驿站智慧化管理平台的运行管理,提高平台的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保障平台的安全和稳定运行。6.4.2应根据实际需求配置数据安全管理系统,确保网络传输和信息安全。管理平台信息安全保护应按GB/T25058的规定执行。6.4.3应对关键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并对访问权限进行控制。6.4.4定期对平台基础数据进行更新、完善。6.4.5定时更新升级系统、管理权限、丰富功能、升级增加设备等。6.4.6应满足数据存储的冗余要求,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6.4.7应满足断电存储要求,掉电数据不丢失,数据库可记录历史数据。6.5设施设备管理6.5.1应定期对零碳驿站内的光储充设备、休息设施、信息发布系统设备设施、消防设施和安全设施等进行检测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6.5.2零碳驿站内控制系统、信息通信系统等应设不间断供电电源。6.5.3光储充设施出现故障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应急抢修。应做好抢修进度、抢修质量和抢修安全管理。对于可用率低的设备宜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