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20T 29.3-2024感知信息共享应用规范 第3部分:物联感知平台接入管理_第1页
DB5120T 29.3-2024感知信息共享应用规范 第3部分:物联感知平台接入管理_第2页
DB5120T 29.3-2024感知信息共享应用规范 第3部分:物联感知平台接入管理_第3页
DB5120T 29.3-2024感知信息共享应用规范 第3部分:物联感知平台接入管理_第4页
DB5120T 29.3-2024感知信息共享应用规范 第3部分:物联感知平台接入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5.240.01L70DB5120DB5120/T29.3—20242024-12-12发布2024-12-27实施资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IDB5120/T29.3—2024前言 II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总体架构 6接入方式概览 7设备通信能力要求 8设备接入协议 9设备物模型 10设备鉴权方式 11应用侧访问与接入方式 附录A(资料性)Topic对应的业务参数及开发指南 附录B(资料性)JSON格式转换示例 附录C(资料性)设备属性应用示例 附录D(资料性)请求URI示例 附录E(资料性)鉴权认证示例 参考文献 IIDB5120/T29.3—2024本文件对资阳市物联网存量、新建时,物联网设备统一接入资阳市物联感知平台提出技术规范,包括设备接入方式、通信能力、安全要求、数据规范、应用接入要求等内容。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资阳市政务服务管理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资阳市政府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资阳市大数据服务中心、资阳乾耀信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桄序、刘光乾、李天祥、胡颖梅、李沙、戢培全、邵柏华、张亚琴、杨建康、袁嘉、邓森林、彭国林、任良华、戢昕蕾、曾毅伟、陈杜宇、刘云峰、卓先德、夏荣、张润泽、郑雪梅、李强、苏熠。1DB5120/T29.3—2024感知信息共享应用规范第3部分:物联感知平台接入管理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物联感知设备接入物联感知平台的管理规范,包含术语和定义、缩略语、整体架构、接入方式概览、设备通信能力要求、设备接入协议、设备物模型、设备鉴权方式、应用侧访问与接入方式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资阳市行政区域内政务组织、非政务组织和个人拥有可能接入的物联感知及视频采集端的要求管理和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8181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36620面向智慧城市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指南GB/T36478.4物联网信息交换和共享第4部分:数据GB/T37024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层网关安全技术要求GB/T37093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层接入通信网的安全要求GB/T38624.1物联网网关第1部分:面向感知设备接入的网关技术要求GB/T38606物联网标识体系数据内容标识符GB/T38656特种设备物联网系统数据交换技术规范GB/T40688物联网生命体征感知设备数据接口GB/T40687物联网生命体征感知设备通用规范GB/T42196公安物联网视频图像元数据分析技术要求GB/T42197公安物联网视频图像内容元数据描述规范GB/Z41294物联网应用协议受限应用协议(CoAP)技术要求3术语和定义2DB5120/T29.3—2024以上“规范性引用文件”中所引用标准界定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设备提供安全可靠的连接通信能力,向下连接海量物联网设备,支撑物联网设备数据采集上云和远程控制;向上提供云端API,供业务应用调用,快速实现高效、低成本、易扩展的物联网支撑平台。物联网设备IoTdevice处于物联网感知控制域,具备与外部系统双向通信能力,用于收集物理世界的信息并能够发送或接受处理外部命令的装置。4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5总体架构物联感知平台(以下也称IoT平台、IoTDA(IoTDeviceAccess包括以下3种接入平台的方式:设备直连、网关接入、平台对接。新建物联网设备应按设备直连平台或通过网关接入两种方式接入。3DB5120/T29.3—2024图1物联感知平台接入架构6接入方式概览总物联网设备接入平台,可以通过消息,命令,属性的方式和设备进行通信。设备要提供详细的位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经纬度、街道等,相关信息可以由设备信息上的资产属性和扩展信息承载。物联网设备接入平台不接入视频感知源设备。设备命名要符合业务要求,设备名称只允许中文、字母、数字、以及_?'#().,&%@!-等字符的组合,建议不少于4个字符。具体命名要符合项目要求,要尽可能体现该设备的基本能力和该设备的一些必要根据设备所处网络情况,以及设备使用的接入协议,需要灵活选择设备接入方式。物联网接入平台有设备直连接入方式与网关接入方式;使用Mqtt/Coap/http协议接入的设备,可以采用直连接入方式,此方式为物联网平台的标准接入方式,使用对应的设备侧标准sdk,在云端定义好物模型,在设备侧进行开发适配,以物联网设备接入平台标准的数据格式接收上报数据,即可完成设备接入。网关接入方式,由于涉及场景较为复杂,与具体接入场景关系紧密,往往需要专门进行适配和开发,为非标准接入方式,具体实施需项目组单独评估规划。推荐接入策略如下:a)设备使用CoAP/LWM2M方式接入,建议采用设备直连方式接入物联感知平台。该方式为物联网接入平台的标准接入方式,使用标准的IoTDeviceSDKTiny接入即可;b)设备使用Mqtt协议,建议采用设备直连方式接入物联感知平台,设备也可以采用网关接入方式。该方式为物联网接入平台的标准接入方式,使用标准的IoTDeviceSDK接入即可。实施需项目组单独评估规划并申请经费。d)设备数据,需要通过查询第三方系统api,或者查询第三方数据库才可以获取,推荐采用网关接入方式。具体实施需项目组单独评估规划并申请经费。e)设备本身无法直接连接到物联感知平台,建议在设备周围部署一个可以和平台直连的网关,将设备与网关对接,然后网关统一上报到物联感知平台。此场景,建议采用网关接入方式接入物联感知平台。具体实施需项目组单独评估规划并申请经费。f)如设备无法主动上报数据,需要采用特定方式,采集设备相关数据,推荐使用网关接入方式对4DB5120/T29.3—2024接物联感知平台。具体实施需项目组单独评估规划并申请经费。g)设备数据使用plc上报,推荐使用网关接入方式对接。具体实施需项目组单独评估规划并申请经费。h)设备数据是先汇聚到scada系统,则推荐采用网关方式对接。具体实施需项目组单独评估规划并申请经费。j)设备是采用其他非标准协议,如jt808(应用于交通领域),hj212(应用于环境领域),sl651(应用于水里领域)等,且希望与平台直连,则可以采用泛协议接入方式对接。具体实施需项目组单独评估规划并申请经费。平台提供了两种SDK,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表1两种SDK区别SDK种类SDK集成场景SDK支持的物联网通信协议面向运算、存储能力较强的嵌入式设备,例如网关、采集器等。面向对功耗、存储、计算资源有苛刻限制的终端设备,例如单片机、模组。7设备通信能力要求物联网设备主流接入方式有固网、2G/3G/4G/5G/NB-IoT、WLAN,用户可以根据物联网应用场景从覆盖面、时延、部署方式、组网形式等方面来选择通信方式对接物联感知平台,并在项目规划阶段选择合适的设备厂商进行合作。固定网络接入(如通过RJ45有线网口、光模块等需要用户将物联网设备的网络接入到整个工厂、园区或交通设施等应用场景中。固定网络能够带来稳定可靠的网络连接,网络带宽、时延可以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按需综合设计与实施,但固定的网口也限制了设备的种类和用途,适用于部署位置可以相对固定的设备,如充电桩、中央空调、门禁闸机等等。设备网络接口要求如表2所示。表2网络接口要求类型项目规格备注必选带宽大小可根据承载的数据类型选择IP类型优先IPv6可选支持简化现场布线7.3运营商传统蜂窝网络(2G/3G/4G/5G)运营商网络接入(2G/3G/4G/5G)要求设备提供商选择合适的运营商,并购买对应的物联网SIM卡。设备则需要有能支持选定网络制式的基带芯片。运营商网络接入依托现有的基站网络,有着广覆盖、快速接入的特点。可根据物联网应用场景选择对应网络制式,2G到5G带宽性能、时延性能依次升高,但相应设备芯片成本也相应提升。设备网络制式要求如表3所示。表3网络制式5DB5120/T29.3—2024项目规格备注网络制式4G:TD-LTE/LTEFDD具体制式可根据场地运营商支持情况、带宽时延要求、功耗成本要求选择网络制式具体制式可根据场地运营商支持情况、带宽时延要求、功耗成本要求选择对于高带宽、低延迟以及高可靠场景,推荐采用5G网络切片构建虚拟专网,结合物联感知平台下沉的混合云方案,从而提高可靠性以及保障极致性能。2G网络正在逐步退网,不推荐使用,建议采用4G网络的Cat.1替代。7.4运营商窄带网络(NB-IoT)在物联网领域,NB-IoT比传统蜂窝网络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则明确要求推动2G/3G物联网业务转网,能够迁移到NB-IoT等技术生态上来。NB-IoT相较传统蜂窝网络在同频段下,可以获得20dB更多的增益,因而拥有更强的覆盖能力。NB网络单扇区可以支持10万个连接,时延敏感度低,同时设备成本及功耗低,适合远程抄表、智慧农业、资产跟踪等业务。设备通过NB-IoT网络需实时控制设备时,需组建专线网络:设备通NB-IoT网络连接,推送CoAP下行消息,需要等待NB设备主动连线后才能下发,因此下行消息根据CoAP心跳时间会有不同的延时。这是由于运营商公共地址池和NB-IoT设备的映射表会老化,平台无法找到消息下行时刻的设备地址。在NB-IoT要求消息下行能够实时送到的场景,需委托电信运营商组建专线网络。在平台和NB设备所在EPC之间搭建专线或建立基于公网的VPN(GRE/IPSec)等,以保证平台消息下行时能够正常地进行设备寻址。7.5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局域网(WLAN)在物联网行业使用较为广泛的接入方式,主流物联网设备对WLAN的支持非常充分,可根据用户需求选择部署在专网或者公网,根据物联网应用场景可自定WLAN覆盖范围。但是WLAN不适合高密覆盖,高密场景下邻同频干扰将导致时延和带宽性能下降,并影响传输可靠性,需要用户在网规网设阶段合理设置WLAN覆盖容量。设备WLAN接入规格要求如表4所示。表4WLAN接入规格类型项目规格备注必选频段信道信道使用需符合当地法规标准带宽可选支持简化现场布线频段获得更高的带宽,但牺牲覆盖7.6通过网关接入网络要求6DB5120/T29.3—2024在实际应用场景,基于功耗、成本的考虑,如某些温湿度传感器、烟雾报警器等超低功耗、低带宽等进场通信协议接入。此场景需要经终端的网关做数据转换对接到物联感知平台。8设备接入协议8.1MQTT/MQTTS协议接入终端设备通过原生MQTT/MQTTS接入物联感知平台,物联感知平表5所示。表5MQTT/MQTTS协议描述与标准MQTT协议的区别单个设备最大MQTT连接数1单个MQTT连接每秒的吞吐量,即带宽,包含直连设备和网关MQTT单个发布消息最大长度,超过此大小的发布请求将被直接拒绝MQTT连接心跳时间建议值秒8.2LwM2M/CoAP协议接入目前LWM2M/CoAP协议主要用在NB-IoT场景上,业务数据交互端口是物联感知平台的5684端口,5684端口走DTLS+CoAP协议通道接入,NB-IoT设备端接入时提供必要的数据凭证,并支持标准DTLS协议。设备在登录平台前,需将设备对接平台的端口设置为5684(即走DTLS加密通道)。将设备出厂前的PSK秘钥预置到物联感知平台中,PSK秘钥的数据类型为String型,长度范围为8-32位。8.3泛协议设备接入目前平台支持基于MQTT/LWM2M等标准协议接入,为解决用户自定义处理设备数据以及自定义协议设备快速接入IOT平台的诉求。华为云IoT提供泛协议适配机制,您可使用泛协议对接SDK,快速构建桥接服务,搭建设备或平台与IoT的双向数据通道。8.4使用场景设备只支持某种类型协议,而平台目前不支持该协议。设备与其接入服务器之间已有通信网络,您希望在不修改设备和协议的情况下,将设备接入IOT平由于设备硬件资源或者网络限制,设备无法直接接入IOT平台。7DB5120/T29.3—20249设备物模型9.1物模型概述设备物模型用于描述设备具备的能力和特性。为统一各设备厂家的设备模型,方便应用与设备解耦,要求设备都使用物模型的方式接入。设备物模型在物联感知平台构建一款设备的抽象模型,使平台理解该款设备支持的服务、属性、命令等信息,如颜色、开关等。当定义完一款设备物模型后,在进行注册设备时,就可以使用该模型详见图2所示。图2设备物模型设备物模型包括产品信息和服务能力:a)产品信息描述一款设备的基本信息,包括厂商ID、厂商名称、设备类型、协议类型。协议类型为“CoAP”。b)服务能力描述设备具备的业务能力。将设备业务能力拆分成若干个服务后,再定义每个服务具备的属性、命令以及命令的参数。9.2物模型接入的方式9.2.1基于具体设备定义好物模型后,就可以基于物模型接入物联感知平台。MQTT协议设备支持平台标准接口接入、编解码插件接入,而NB-IoT设备只支持编解码插件接入。9.2.2平台标准接口接入:物联感知平台预置了数据、消息、事件上报,以及命令、消息、事件下发等典型场景的MQTTTopic,设备厂商可根据业务特点按需实现集成。9.2.3平台标准接口数据格式。a)设备命令平台命令下发:用于平台向设备下发设备控制命令。平台下发命令后,需要设备及时将命令的执行结果返回给平台,设备没回响应,平台会认为命令执行超时。命令下发和消息下发的区别,请查看消息通信说明。b)通过编解码插件接入平台为实现非标接口和数据格式兼容,以及非MQTT的物联网协议兼容,支持设备厂商开发编解码插件(JavaScript),设备厂商应在编解码转换层,将特定设备的接口和数据格式转换为平台标准的格式类型。8DB5120/T29.3—202410设备鉴权方式a)通过设备密钥方式鉴权。通过物联感知平台注册设备后,获得的DeviceId和Secret将用于设备南向鉴权。设备侧应支持MQTT协议的connect消息接口,接口规范参考MQTT标准规范,鉴权通过后建立设备与平台间的MQTT连接,参考的参数表6所示。表6密钥方式鉴权参数可选类型参数描述必选设备clientId由3个部分组成:设备ID、设备身份标识类型、用户标识ID(ScopeID)。通过下划线“_”分隔,设备身份标识类型固定值为0。其他场景:设备clientId由4个部分组成:设备ID、设备身份标识类型、密码签名类型、时间戳。通过下划线“_”分隔,设备身份标识类型固定值为0密码签名类型:长度1字节,当前支持时间戳:为设备连接平台时的UTC时间,格式为必选设备ID。必选认证接入(SECRET)可填写该字段。b)通过X.509设备证书方式鉴权。设备使用证书认证鉴权,除满足ClientId要设备能够支持X.509证书方式与平台鉴权。设备通过LwM2M接入需实现Register功能进行南向接入鉴权,各参数参考如表7所示。表7Registe接入规范参数名参数位置可选/必选说明必选生命周期设备版本必选设备支持的对象和实例11应用侧访问与接入方式9DB5120/T29.3—2024物联感知平台把自身丰富的管理能力通过API的形式对外开放,包括产品管理、设备管理、设备组管理、标签管理、设备CA证书管理、设备影子、设备命令、设备消息、设备属性、订阅管理、规则管理、批量任务等,帮助用户快速构筑基于物联感知平台的行业应用。11.2API约束物联感知平台提供了RESTful风格API,支持用户通过HTTPS请求调用。为保障物联感知平台与其他信息系统对接的功能完整性与可靠性,应用侧接入系统需要满足以下要求:a)API的演进会保持前向兼容性,若接口升级了版本,其旧版本接口可以继续使用,但功能不再做增强,新增功能仅在新版本接口中提供。b)应用在接收处理物联感知平台发送的响应消息和推送消息时,需要兼容或忽略消息中的新增参数,不能因为消息中的新增参数导致应用的处理异常。c)在应用侧调用API的同步接口时,诸如“下发设备命令”,“查询设备属性”,“修改设备属性”等,需要在设备在线后订阅对应的平台下行Topic,对平台下行指令进行回复响应。否则应用侧同步接d)在应用侧调用API的异步接口时,诸如“查询设备消息”,“下发设备消息”等,允许设备在线后订阅对应的平台下行Topic,对平台下行指令回复或不回复响应。也支持设备不在线,应用侧异步接口执行不会超时。11.3API调用方法构造请求:本节介绍RESTAPI请求的组成,并以调用物联感知平台的查询产品和创建产品接口说明如何调用API,该API可用于获取用户的指定产品信息。11.4认证鉴权调用接口有如下两种认证方式,用户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认证鉴权。DB5120/T29.3—2024附录ATopic对应的业务参数及开发指南A.1Topic对应的业务参数及开发指南应符合表A.1规则举例:资阳市雁江区住建局互联网扬尘检测点位:中心编码(资阳市雁江区641300、基层接入单位暂定00)、行业编码(环境接入11)、类型编码(扬尘检测感知终端600)、网络标识(Internet网7)、表A.1Topic对应的业务参数分类主题生产者订阅者用途设备消息相关设备平台设备消息上报平台设备平台下发消息给设备设备命令相关平台设备平台下发命令给设备设备平台设备返回命令响应设备属性相关设备平台设备上报属性数据设备平台网关批量上报属性数据平台设备平台设置设备属性设备平台属性设置的响应结果平台设备平台查询设备属性设备平台属性查询响应结果,这个结果不会对设备属性和影子产生影响设备平台设备侧主动获取平台的设备影子数据DB5120/T29.3—2024(续)表A.1Topic对应的业务参数分类主题生产者订阅者用途设备属性相关平台设备设备侧主动获取平台设备影子数据的响应设备事件相关设备平台设备事件上报平台设备平台事件下发DB5120/T29.3—2024附录BJSON格式转换示例B.1示例低配置且资源受限或者对网络流量有要求的设备,不适合直接构造JSON数据与物联感知平台通信时,可将原始二进制数据透传到物联感知平台。通过开发编解码插件实现二进制数据到平台定义JSON格式的转换。上行:{request_id}用于唯一标识这次请求。设备侧收到下行请求的topic带该参数时,上行响应的topic需要将该参数值返回给平台。设备侧订阅带{request_id}结尾的topic时,可以使用通配#,设备侧订阅平台命令下发的topic为:下行请求参数说明字段名必选/可选类型参数描述可选命令对应的目标设备ID,命令下发对应的最终目标设备,没有携带则表示目标设备即topic中指定的设备。可选设备的服务ID,在设备关联的产品模型中定义可选设备命令名称,在设备关联的产品模型中定义。可选设备命令的执行参数,具体字段在设备关联的产品模型中定义。上行响应参数说明命令应答的json格式,具体字段在设备关联的产品模型中定义。字段名必选/可选类型参数描述可选标识命令的执行结果,0表示成功,其他表示失败。不带默认认为成功。可选命令的响应名称,在设备关联的产品模型中定义。可选命令的响应参数,具体字段在设备关联的产品模型中定义。下行请求示例数据格式:{DB5120/T29.3—2024}上行响应示例数据格式:{DB5120/T29.3—2024附录C设备属性应用示例C.1示例a)设备属性上报:用于设备按产品模型中定义的格式将属性数据上报给平台。属性上报和消息上报的区别,请查看消息通信说明。说明:低配置且资源受限或者对网络流量有要求的设备,不适合直接构造JSON数据与物联感知平台通信时,可将原始二进制数据透传到物联感知平台。通过开发编解码插件实现二进制数据到平台定义字段名必选/可选类型参数描述必选设备服务数据列表(具体结构参考下表参数说明字段名必选/可选类型参数描述必选设备的服务ID。必选设备服务的属性列表,具体字段在设备关联的产品模型中定义,可以设置多个字段。可选设备采集数据UTC时间(格式可选:秒级别:设备上报数据不带该参数或参数格式错误时,则数据上报时间以平台时间为准。示例数据格式:{},},DB5120/T29.3—2024{},}}b)网关批量设备属性上报用于批量设备上报属性数据给平台。网关设备可以用此接口同时上报多个子设备的属性数据。属性上报和消息上报的区别,请查看消息通信说明。参数说明字段名必选/可选类型参数描述必选设备数据字段名必选/可选类型参数描述必选设备ID必选设备服务数据列表字段名必选/可选类型参数描述必选设备的服务ID。必选设备服务的属性列表,具体字段在产品模型里定义,可以设置多个字段。可选设备采集数据UTC时间(格式可选:秒级别:设备上报数据不带该参数或参数格式错误时,则数据上报时间以平台时间为准。示例数据格式:{{DB5120/T29.3—2024{},}},{{},},{},}}}c)平台设置设备属性用于平台设置设备属性。设备的产品模型中定义了平台可向设备设置的属性,平台可调用此接口设置指定设备的属性数据。设备收到属性设置请求后,需要将执行结果返回给平台,设备没回响应平台会认为属性设置请求执行超时。说明低配置且资源受限或者对网络流量有要求的设备,不适合直接构造JSON数据与物联感知平台通信时,可将原始二进制数据透传到物联感知平台。通过开发编解码插件实现二进制数据到平台定义JSON格式的转换。DB5120/T29.3—2024下行:上行:说明{request_id}用于唯一标识这次请求。设备侧收到下行请求的topic带该参数时,上行响应的topic需要将该参数值返回给平台。设备侧订阅带{request_id}结尾的topic时,可以使用#,设备侧订阅平台设置设备属性的topic为:下行请求参数说明字段名必选/可选类型参数描述可选属性设置对应的目标设备ID必选设备服务数据列表。字段名必选/可选类型参数描述必选设备的服务ID。必选设备服务的属性列表,具体字段在产品模型里定义,可以设置多个字段。上行响应参数说明字段名必选/可选类型参数描述可选命令的执行结果,0表示成功,其他表示失败。不带默认认为成功。可选属性设置的响应描述。下行请求示例数据格式:{}},{}DB5120/T29.3—2024}上行响应示例数据格式:{}d)平台查询设备属性用于平台向设备查询属性信息。平台可调用此接口查询设备的属性数据。设备收到属性查询请求后,需要将设备的属性数据返回给平台,设备没回响应平台会认为属性查询请求执行超时。说明低配置且资源受限或者对网络流量有要求的设备,不适合直接构造JSON数据与物联感知平台通信时,可将原始二进制数据透传到物联感知平台。通过开发编解码插件实现二进制数据到平台定义JSON格式的转换。上行:说明{request_id}用于唯一标识这次请求。设备侧收到下行请求的topic带该参数时,上行响应的topic需要将该参数值返回给平台。设备侧订阅带{request_id}结尾的topic时,可以使用#,设备侧订阅平台查询设备属性的topic为:下行请求参数说明字段名必选/可选类型参数描述可选属性查询对应的目标设备ID。可选设备的服务ID。上行响应参数说明字段名必选/可选类型参数描述可选设备服务数据列表。字段名必选/可选类型参数描述必选设备的服务ID。必选设备服务的属性列表,具体字段在设备关联的产品模型里定义,可以设置多个字段。可选设备采集数据UTC时间(格式:DB5120/T29.3—2024字段名必选/可选类型参数描述设备上报数据不带该参数或参数格式错误时,则数据上报时间以平台时间为准。下行请求示例数据格式:{}上行响应示例数据格式:{{},}}e)设备侧获取平台的设备影子数据用于设备向平台获取设备影子数据。用户可以通过应用服务器或物联网控制台修改设备属性,设备上线时订阅该topic,可以获取到平台设备影子数据,以此来同步设备属性值,从而完成设备属性值的修改。下行响应:说明{request_id}用于唯一标识这次请求。设备侧发起的消息带该参数时,需要保证设备侧该参数值的唯一性,可以用递增的数字或者UUID来实现。上行请求参数说明DB5120/T29.3—2024字段名必选/可选类型参数描述可选需要获取设备影子的目标设备ID。可选需要获取设备影子的设备服务ID,不带的话查询所有服务ID的设备影子数据。下行响应参数说明字段名必选/可选类型参数描述必选设备影子的目标设备ID。可选服务影子数据。字段名必选/可选类型参数描述必选设备的服务ID。可选可选可选设备影子版本信息字段名必选/可选类型参数描述必选设备服务的属性列表,具体字段在设备关联的产品模型里定义,可以设置多个字段。可选设备属性数据的UTC时间(格式:上行请求示例数据格式:{}下行响应示例数据格式:{{DB5120/T29.3—2024},},},},]}注:具体开发流程可以参考《IoT设备接入开发指南》->“脚本化开发插件”章节。DB5120/T29.3—2024附录D请求URI示例示例D.1示例请求URI由如下部分组成。尽管请求URI包含在请求消息头中,但大多数语言或框架都要求用户从请求消息中单独传递它,所以在此单独强调。URI-scheme:表示用于传输请求的协议,当前所有API均采用HTTPS协议。Endpoint:指定承载REST服务端点的服务器域名或IP,不同服务不同区域的Endpoint不同,用户需要根据实际区域填写。resource-path:资源路径,也即API访问路径。从具体API的URI模块获取,例如“查询产品”API形式为“参数名=参数取值”,例如“limit=10”,表示查询不超过10条数据。1)请求消息头附加请求头字段,如指定的URI和HTTP方法所要求的字段。例如定义消息体类型的请求头如下公共消息头需要添加到请求中。具体接口中专门说明。接口获取,接口返回的响应消息头中“X-Subject-Token”就是需要获取的用户Token。添加消息头后的请求如下所示。2)请求消息体请求消息体通常以结构化格式发出,与请求消息头中Content-type对应,传递除请求消息头之外的内容。若请求消息体中参数支持中文,则中文字符必须为UTF-8编码。每个接口的请求消息体内容不同,也并不是每个接口都需要有请求消息体(或者说消息体为空GET、DELETE操作类型的接口就不需要消息体,消息体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具体接口而定。对于创建产品接口,用户可以从接口的请求部分看到所需的请求参数及参数说明。将消息体加入后的请求如下所示,加粗的斜体字段需要根据实际值填写,如:其中name为产品名称,device_type为设备X-Auth-Token:********DB5120/T29.3—2024{DB51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