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4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和答案_第1页
语文-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4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和答案_第2页
语文-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4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和答案_第3页
语文-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4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和答案_第4页
语文-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4年高一12月月考试题和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一12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命制单位:新高考试题研究中心考试时间:2024年12月16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上的答案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上的答案均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典型人物报道通常分为先进人物报道、英雄人物报道、杰出人物报道与平凡人物报道等。步入新时代以来,典型人物报道的主体身份越发多元,来源更加广泛,向基层下沉得更加明显,快递小哥、一线医务人员、在校大学生等各行各业的平凡人物得以出现在报道中。如《人民日报》推出的“青春派”系列报道,主动触及受年轻群体关注的小众群体,在“大”社会背景下对“小”个人观察与解构,使小人物与大时代之间形成共振,激励更多人主动担当使命,坚守不忘初心。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强调对于人物生活“本色”的还原。在记录时,不回避人物的缺点与性格上的缺陷,即便是党员干部,也愿意在报道时还原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惑与苦恼。在视角层面,抛弃了往常典型人物报道所惯用的“全知视角”与“外视角”,转而使用以事件当事人或亲历者为主体的“内视角”作为主要叙事视角。叙事视角的转变有效消除了受众同典型人物之间的疏离感,为二者间的心灵沟通搭建了桥梁,使典型人物完成了从“道德圣人”向“自然人”的现代形象转变。先前的典型人物报道话语逻辑较为单一,多采用宏微观结合(宏观社会背景+微观人物故事)的叙事路径。此种报道方式虽在反映时代特点上有一定优势,但普遍存在着报道套路化、人物扁平化等问题,越来越难以满足当下融媒体时代的传播需求。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体现在叙事语言上的亲和感与细节化,善用短句,增加引语,一改往日的说教气息,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摹,带领读者重返第一现场,对人物的精神气质的描绘更加传神,加强生活的呈现,生活化气息扑面而来,更易使读者与典型人物之间形成情感上的共振。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即时性、片段化的人物报道难以发挥出持久的影响力,难以积攒足够的用户关注,难以烘托出正能量传播的声势。《人民日报》近些年的典型人物报道主动延伸报道链条,策划大型、长期的新闻行动,构建系统化的典型人物报道体系。2019年5月,《人民日报》对先进人物杜富国的报道进入第二阶段,此时距离他受伤已时隔半年,《人民日报》从细节入手,通过对其周围人物细致入微的访谈,二次深挖英雄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将平凡而伟大的中国军人形象刻画得更加全面与具体。《杜富国:勇于担当的时代楷模》《90后士兵杜富国以雷场壮举作答时代之问》等文章将英雄人物高调事迹与低调生活之间反差展示得淋漓尽致,使受众对于杜富国的认知不断深化。对于英雄人物个人事迹的持续耕耘,就好像挖掘一座永不枯竭的油矿,通过对人物“细水长流”的动态展现,让人物身上所展示的时代精神传播得更加深远。全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需要全新的思维与技术上的支持,主动融合多元视听符号来集中展示人物风采,能在最短时间内寻求与受众之间的信息共鸣点。碎片化阅读主导的网络环境,典型人物报道的成功通常并不取决于对人物事迹的完整再现,而是依靠“闪光点”与“高光时刻”的精准捕捉。一个关键特征、一个最佳角度,往往就能引发网友集体“破防”,造就出一篇“出圈”的优质新闻报道。新时代的典型人物报道,“大而全”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指标,如何从细节入手,用亲切的语言精准捕捉人物身上的“人性闪光点”,构建出立体可感的人物形象显得越发重要。主流媒体应当创新报道文风、打通传播渠道、优化情感体验、主动融入用户视角,塑造出新时代情真意切、鼓舞人心的典型人物形象。——摘编自《新时代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创新刍议》材料二:矿工组长的551条短信2月28日上午10时50分,阳煤集团一矿更衣室,刚刚散了班前会的综掘三队职工鱼贯而入。队里检修班电工组长梁林勇来到自己的衣柜前,脱下上衣,身旁的工友打趣着梁林勇:“过年吃得不错呀,又贴了新膘。”大伙七手八脚地换起了衣服,脱下平日穿的衣裳,梁林勇用力紧了紧贴身的护腰:“井下风大,落下这么个毛病。”内衫、马甲已黑得看不出原先的纹理图案。棉裤塞满胶鞋鞋筒才能不进砂石,厚重的棉裤有些潮湿僵硬,梁林勇用跪着的姿势,使尽全力把胶鞋拽到裤筒上。梁林勇趁着下井前的一小段时间,赶紧给妻子发了条短信,因为从入井到升井差不多要14个小时,再发信息就要到明天了。系统显示这是他从去年1月以来,发给妻子的第550条短信。翻看内容,大致相同。“我马上下井了,你早点睡别等我。”“刚上井,洗了澡就回去。”“干活小心点,早回家。”“路上慢走,锅里留了饭。”“下井,早睡。”“上井平安。”信息虽短,情意绵长。开水房里,大伙排队灌满随身的保温壶。记者掏出相机按下快门,面前的师傅被闪光灯一惊,开水马上溢出水壶,师傅把手在身上擦擦,笑着朝井口走去。地下300米深处的工作面上,机械的轰鸣填满了身边的每一寸空间,降尘喷雾把机头罩在一片朦胧中。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在防尘面罩和安全帽间眨动着,记者无法辨认他们谁是谁,只知道远处那顶红色的安全帽是属于梁林勇的,那是党员先锋的象征,那里的活儿一定是最脏最重的。每项操作前大伙都仔细确认着设备和身边的状况,显得有些呆笨、有些迟缓,但大伙知道,安全面前,再多的工作都不嫌多;安全面前,再繁琐的流程也得认真做。晚上8点半,班中餐送到工作面上。大米过油肉,大伙吃得特别香。难得的休息时间,大伙嘴里说的、聊的,依然没有离开安全。此时的安全,不只是挂在墙上的制度,更是家人的惦念。午夜1点半,梁林勇坐倒在衣柜前,第一件事情就是掏出手机,输入熟悉的字眼——上井平按下发送,梁林勇给妻子的第551条短信,飞跃在城市的夜空之巅。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时代以来,诸如《人民日报》这类主流媒体,越来越多关注小众群体,不再着意报道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杰出人物。B.为了完成典型人物从“道德圣人”向“自然人”的形象转变,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不回避人物的缺点与性格上的缺陷。C.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注重描摹生活细节,在反映时代特点上不及先前典型人物报道采用的宏微观结合的叙事路径效果好。D.全媒体时代,融合多元视听符号集中展示人物风采,构建出立体可感的人物形象,能快速寻求人物与受众之间的信息共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需要尊重时代特色,创新报道话语,反映时代前进的脉搏,加强对社会主义正能量的宣传。B.主流媒体采用跟踪报道、动态展现等形式报道典型人物获得成功,这证明对典型人物的报道是可以多角度切入的。C.新时代优质的典型人物报道都不再完整再现人物事迹,只精准捕捉人物的“闪光点”与“高光时刻”即可。D.材料二原标题是“梁林勇的551条短信”,将“梁林勇”改为“矿工组长”,使典型人物的身份特征更突出。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面不符合“新时代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的一项是(3分)A.《一句承诺,二十三年坚守》:“赵光怀是泗县屏山镇老山村秦集圩庄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但赵光怀有个响亮的名号:文物保护员。他脚下方圆150多亩的土地,埋着洼张山汉墓群。从发现到今天,赵光怀已经守护了23年。”B.《从沙漠到大海》:“3个月大的儿子患了急性肺炎,因放不下记谱工作,万桐书夫妇软磨硬泡求大夫给孩子开药,带回家服用。第二天一早,那个肉嘟嘟的小男孩再没有醒来……(安葬了孩子)当晚,一来电,夫妻俩又在各自的机器前坐下,继续记谱。”C.《“燃灯校长”送1600多名女孩出深山》:“每天5点15分,她都会准时从女生宿舍的铁架床上爬起,忍着全身的疼痛,乘坐宿管员的电摩托来到教学楼,颤巍巍地从一楼爬到四楼,把每一层楼道的电灯点亮。”D.《“探界者”钟扬》:“‘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材料二曾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如果你是评委,请综合材料给出获奖理由。(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把斧头的记忆赵明山①改变我命运的人叫储国恩,是冀中抗日根据地文新县大队的大队长。他个子不高,方脸阔嘴,黝黑粗壮,不像个带兵的队长,倒像个卖苦力的。储国恩把我掂在手里,用大拇指试着我的舌刃,他的表情渐渐严肃起来,突然抡起我劈向一根木头。在我深深嵌进木头的那一刻,奇袭姜庄子的作战方案已经成竹在胸。②很快,我和另外15把斧子别在了16名战士的腰里,这些战士来自县大队和二区小队,我们要去执行一项神圣的任务。文安城南姜庄子据点刚刚住进一群鬼子,我们要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村,给鬼子的脑袋搬搬家。大队长在动员会上说,论武器装备,论兵力部署,县大队都明显处于劣势,姜庄子据点不仅有25个日本鬼子,还有百十号伪军协防,硬拼代价太大,只能智取,出奇制胜。③他们开会商量的时候,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时间是一九四二年阴历正月初八,春节刚过,天空像黑黢黢的锅底压下来,零零星星的雪花像锅里掉下来的米粒儿。他们开会的村子叫牛各庄,在文安城东北方向,距姜庄子30多里。16名战士在夜色掩护下潜入姜庄子,伺机行动。④漆黑的夜,漆黑的路,寒风卷着雪花抽打在战士们的脸上,也打在我的身上。我躁动不安,内心有一种情绪在奔涌,大队长觉察到了,安抚着我,摸摸我的头,让我冷静。⑤我数了数,他们16个人除了每人一把斧子,只带了7支短枪。这不是去玩儿命吗?要知道姜庄子据点里有一门野炮、两挺机枪、30来支三八大盖儿和短枪,一屋子的弹药。这还不算伪军的装备。那天有个孩子送来情报,据点里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孩子是县大队的眼线,为据点里的鬼子扫地,把犄角旮旯都给扫描了。⑥研究作战计划时,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步棋太险,孤军深入,敌众我寡,恐有不测。储国恩马上接过话茬:我们唯一的胜算就在于冒险。如果连日本鬼子都认为我们不敢冒这个险,我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等出了正月,鬼子建了岗楼、挖了封锁沟,再想下手就难上加难了。大家心里明白,大队长也是被逼的,县委和县大队已经没有了退路,姜庄子据点像一根毒刺楔入了抗日根据地,建成半个月,县里的工作就受到很大影响,上下不通,左右不畅,不及时剔除这根毒刺,损失不可估量。⑦我们是正月初八前半夜进入的姜庄子。战士们头上冒着热气,嘴里吐着热气,我们身上闪着寒气。⑧我们杀进鬼子据点是正月初九的凌晨,天似亮非亮,站岗的哨兵偷偷回屋取暖,做早饭的伙夫刚刚打开门。战士们像从地底下突然冒出来,伙夫当时就晕成了一摊泥。日本鬼子睡觉很讲究,每人一个睡袋,三九天也脱光了,像头煺了毛的猪钻进去。我们的到来终结了他们的美梦。要不是有个鬼子开了枪,这场战斗会更漂亮,会成为一场更为经典的斧头战,不用一颗子弹就把鬼子们送上西天。伴随着鬼子的枪声,一名战士倒下了,他手里的斧子掉在了地上。即使最后是激烈的枪声为胜利画上句号,这场战斗仍被传颂为“姜庄子斧头战”,受到冀中军区司令员通令嘉奖。那是我第一次尝到血的滋味,侵略者的血。因为这场战斗,我被载入史册。时至今日,在华北地区一提起“姜庄子斧头战”几乎无人不晓,人们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⑨战斗结束后,大队长指挥打扫战场,我在他手里左顾右盼,生怕漏掉一个喘气的脑袋。院子里躺着21具鬼子的尸体,仓皇逃跑的4个鬼子也在村边被“报销”了。我一不留神碰到了那门三八野炮,发出响亮的金属之声。我的面前,横躺竖卧着缴获的武器,野炮、机枪、步枪、弹药。我在它们面前昂首阔步,它们向我低下了头,连那门向来仰着脖子不可一世的野炮,也跪在我的脚下。我轻轻敲击着它们,有几分胜利的快感。⑩从腊月二十三鬼子进驻,到正月初九被县大队一锅端,姜庄子据点只存在了短短半个月的时间,这大概是中国战场上最短命的日军据点了。鬼子万万没有料到,他们煞费苦心构筑的堡垒,连同他们的脑袋,被十几把斧子砍得七零八落,不到一个小时,灰飞烟灭。⑪当敌人的援军赶到时,县大队的战士们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连县委机关都转移了。鬼子也不是白跑一趟,收尸的活儿正等着他们呢。村边协防的伪军脚底下抹油,差不多跑光了。⑫一场战斗,让我名垂青史,但我不愿过多分享文新县大队的荣誉,我不能喧宾夺主,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战士张广寿,年轻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姜庄子。我没有走进历史博物馆,战争结束后,我悄悄回到农民家里,继续劈柴。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讲述的是著名的“姜庄子斧头战”。面对敌强我弱的不利态势,我军战士出奇制胜,展现了不畏强暴、敢想敢干、英勇顽强的大无畏英雄品质。B.小说中交代了精确的时间、地点、人数,如“牛各庄,距姜庄子30多里”“正月初八前半夜”“21具鬼子的尸体”等,极大地增强故事的真实性。C.文章开篇写“改变我命运的人叫储国恩”,但是从结尾“战争结束后,我悄悄回到农民家里,继续劈柴”的情节可以看出斧子的命运并没有改变。D.小说两次写到了牺牲的张广寿,一次写他牺牲的现场,一次交代其姓名,既表达了对革命战士牺牲的惋惜,又赞颂了其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借助“漆黑的夜,漆黑的路,寒风卷着雪花抽打在战士们的脸上”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紧张的战争气氛。B.小说通过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多种正面描写方法,塑造了储国恩强壮、果敢、坚毅、足智多谋的抗日队长形象。C.“战士们头上冒着热气,嘴里吐着热气,我们身上闪着寒气”的细节,既体现了战士们的战斗热情,也暗示了战斗的严酷性。D.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平实而生动。如“黑黢黢的锅底”一样的天空、“米粒儿”一样的雪花,既生动形象又富有生活气息。8.请分析小说第五段画线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9.小说就是讲故事的艺术,请简要分析本文在讲故事时有何特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大宗伯乔白岩先生将之南都,过阳明子而论学。.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阳明子曰:“学贵正”。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阳明子曰:“可哉!学弈则谓之学,学文词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惟精惟一’。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毋以老耄.而弃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注]?”(节选自王守仁《送大宗伯乔白岩序》)材料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注]交警,以交情之深而给予忠告。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夫道广矣A大矣B文词技能C于是乎出D而以文词技能E为者F去G道远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之南都”的“之”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之”意义不同。C.知,通晓,与《师说》“句读之不知”的“知”意义相同。D.“毋以老耄而弃予”的“以”,与《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的“以”意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守仁在阐述自己为学主张的同时,也与礼部尚书乔白岩探讨了如何做学问的问题。B.王守仁认为不管学习什么都是学习,只要做到“专”“精”“正一致。C.王守仁认为如果不明大道,只在如辞章、下棋这类技艺上用功,不能算是一个明智的人。D.文章中王守仁引用卫武公九十犹诏国人的话,意在说明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学习。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14.两则材料都写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请分别加以概括。(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湖口送友人时的所见,极言江面宽阔、空旷广袤,境界阔大,气象雄浑。B.颔联中“云梦雪”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意境颇为相似,都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C.颈联描绘了友人登船后看见了洞庭湖波翻浪涌、奔流不息、星河璀璨、水天一片的景象。D.尾联写临近新年,诗人送友归去,既自伤不能同归,又自然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依恋。16.本诗虽为送别诗,却大片写景不见伤别字眼,而是将一片离情融入景中。请结合诗歌对此进行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借用两种动物的声音,描写登山途中惊骇之景的两句是:(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写出琵琶女弹奏琵琶时动作的熟练,用“”写曲终后相邻船的反应,从侧面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3)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文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咏“酒”的诗词不胜枚举,比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眼下,多地出现漫山红叶的美景,令人A。为何天变冷树叶才会变得有红有黄、色彩斑斓?原来,树叶变色与气象条件B,光照和气温条件起着重要作用。深秋到初冬时节,白昼缩短、日照减少、气温下降,植物无法形成新的叶绿素。①随着叶绿素减少,叶黄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其他色素作用开始显露,②树叶逐渐变黄变红。③一般来讲,④当日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2摄氏度的天数达到3天以上,⑤我国大部分红叶树种的叶子就会开始变红。此外,昼夜温差大于10摄氏度也有利于红叶“上妆”。(甲),不同树种树叶的变色时间和颜色都有所不同。深秋、初冬时节,银杏、胡杨、悬铃木等的叶片会变为金黄色或橙色;而五角枫、鸡爪槭、漆树等树种的叶片会变为红色,这是树种自身的生理特性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气象条件差异明显乙)。秋冬季北方降温较快、昼夜温差大,光照强度减弱,有利于叶绿素的分解和花青素的合成,导致树叶变黄、变红;南方降温较慢、昼夜温差较小,树叶变红的现象相对较少。不过,只要气象要素变化满足树叶变色条件,南方地区也会出现红叶景观,只是红叶的最佳观赏期比北方略晚。全球变暖会不会对树叶变色产生影响呢?目前尚不存在树叶变色现象明显向更北地区移动的情况。这是因为相比全球气候变化,树木生长地的局地小气候因素对树叶变色的影响更大。例如,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深秋、初冬时节城区街道的气温高于远郊,昼夜温差相对较小,温差无法达到10摄氏度以上时,这些区域红叶树种的叶子很难呈现出鲜艳的红色。18.下列各句中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这样,问题来了,谁来“接盘”?B.阅读《乡土中国》要特别关注其中的重要概念,如“礼俗社会”“差序格局”等。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D.“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针对树叶变色现象,文中使用了哪些方法解释说明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批判了“送去主义”,明确了“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的观点,该观点在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确实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今天为了让世界看清中华文化,让世界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我们越来越重视送出去。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年高一12月月考高一语文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A项,于文无据。原文“步入新时代以来,典型人物报道的主体身份越发多元,来源更加广泛,向基层下沉得更加明显”,不能得出“……不再着意报道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杰出人物”的信息。B项,因果倒置且张冠李戴。原文“叙事视角的转变……使典型人物完成了从“道德圣人”向“自然人”的现代形象转变”。C项,曲解文意。原文“先前的典型人物报道……多采用宏微观结合(宏观社会背景+微观人物故事)的叙事路径。此种报道方式虽在反映时代特点上有一定优势……”,并不能理解为“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注重描摹生活细节,在反映时代特点上不及先前典型人物报道采用的宏微观结合的叙事路径效果好”。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推理判断的能力。C项表述绝对化。原文“典型人物报道的成功通常并不取决于对人物事迹的完整再现”“新时代的典型人物报道,“大而全”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指标”,选项中“新时代优质的典型人物报道都不再完整再现人物事迹,只精准捕捉人物的“闪光点”与“高光时刻”即可”,表达过于绝对。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观点、正确使用论据的能力。A项《一句承诺,二十三年坚守》报道的基层文物管理员,照应材料一“典型人物报道的主体身份越发多元,来源更加广泛,向基层下沉得更加明显”,C项《“燃灯校长”送1600多名女孩出深山》中张桂梅早起的细节,照应材料一“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摹,带领读者重返第一现场,对人物的精神气质的描绘更加传神”,D项《“探界者”钟扬》,直接引述钟扬生前原同事的话语,“通过对于其周围人物细致入微的访谈”来发掘人物的精神。B项《从沙漠到大海》选取万桐书因忙于记谱工作,而耽误孩子救治并导致其最终丧生这个事迹,有刻意将典型人物塑造成“道德圣人”之嫌,造成受众同典型人物之间的疏离感。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参考答案:①采用了分总的论证结构,文章前五段分别从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聚焦基础人物、转换叙事视角、强化生活叙事、动态延伸报道、善用全媒渠道等角度分析了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方法,最后一段加以总结,分总结构,逻辑清晰。②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有力。③论证语言形象生动,富有力量。如“对于英雄人物个人事迹的持续耕耘,就好像挖掘一座永不枯竭的油矿”“细水长流”等句中运用比喻,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闪光点”“高光时刻”“破防”“出圈”等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极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满分4分,每点2分,任答其中两条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即可酌情给分)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运用文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参考答案:①聚焦基层典型人物,突显时代精神主题。作者选择煤矿矿工组长与妻子之间的551条短信报平安的典型事件,反映“安全生产”时代主题。②采用亲历者的视角,真实展现人物生活。本文中作者亲自到采矿现场,历时14小时,通过亲身的见闻和感受,展现了矿工工作的日常,充满生活的气息。③细节刻画生动,挖掘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只知道远处那顶红色的安全帽是属于梁林勇的,那是党员先锋的象征,那里的活儿一定是最脏最重的。”这里突出强调红色的帽子,体现了基层矿工、党员先锋们在一线默默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④语言丰富,感情充沛。文章第一句话,“2月28日上午10时50分,阳煤集团一矿更衣室,刚刚散了班前会的综掘三队职工鱼贯而入”,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地点明了新闻描写的场景、时间、人物。“工友打趣着梁林勇:‘过年吃得不错呀,又贴了新膘’”,既口语化又形象生动,接地气、具有吸引力的。再如文尾这段“按下发送,梁林勇给妻子的第551条短信,飞跃在城市的夜空之巅”,表达鲜活,能引发受众强烈情感共鸣。(满分6分,每点2分,任答其中三条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C项“从‘战争结束后,我悄悄回到农民家里,继续劈柴’的情节可以看出斧子的命运并没有改变”错误,文中多处“因为这场战斗,我被载入史册”“一场战斗,让我名垂青史”。7.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开篇没有心理活动描写。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中重要句子作用能力。参考答案:①前后照应,使情节连贯紧凑。上文交代“论武器装备,论兵力部署,县大队都明显处于劣势……硬拼代价太大,只能智取,出奇制胜”,此处详细介绍了据点里敌人的武器装备,进一步明确双方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强调了智取的必要性;下文写战斗结束之后,我军收缴了敌人的全部武器。聚焦武器装备这个细节,使文中情节连贯紧凑。②突出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此处详写了敌人武器装备之多、之精良,跟我方战士“每人一把斧子,只带了七支短枪”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抗日战士们的胆识和智谋。如此多而精良的武器最终“低下头”“跪在我脚下”,表明决定战斗胜负的关键还是人,突出了对抗日战士们的大无畏英雄精神的赞颂,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满分4分,每处2分,指明作用1分,分析1分)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特征的综合分析的能力。参考答案:①叙事视角独特。本文以一把斧头的视角,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情节,新颖别致,能引起读者兴趣。②叙述条理清晰。本文以“一把斧头”的回忆为线索,以作战时间为序自然展开,情节结构清晰,叙事脉络分明。③叙述语言通俗易懂,幽默诙谐。文中有大量口语,如“给鬼子的脑袋搬搬家”“犄角旮旯”等,通俗易懂;“仓皇逃跑的4个鬼子也在村边被“报销”了”“鬼子也不是白跑一趟,收尸的活儿正等着他们呢”等,幽默诙谐,充满讽刺的意味。④叙述中注重细节描写,使小说的叙事更细腻、生动、传神,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感染力。(满分6分,每点2分,任答其中三条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即可酌情给分)10.BDF【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道又广又大,辞章和技能虽也从道中来,但若只以辞章和技能卖弄,距离道就远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词汇的能力。A项错误。“将之南都”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任蜀州”中的“之”意义相同,均为“到”。它们与学道的结果大都一致。”错误,原文“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它们的结果不太一样,且后文中“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也说明它们与学道的结果很不相同。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道(就像)是大路,此外便是荆棘丛生的小路,很少有人能够到达大路。(道大路也:判断句,道就像是大路;蹊:小路;克:能够;每点1分,句意1分)(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黄泉:地下的泉水;用:因为;每点1分,句意1分)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对比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①材料一明确了学习贵在专注、精通、正统;强调研究学问要专注于道、精通于道、诚心诚意;学无止境,要终身学习。(3分)②材料二指出学习要重视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2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礼部尚书乔白岩先生将去往南都,到我处来论学。我说:“学习贵在专注。”乔先生说:“对。我少年时喜欢下棋于是)食不知味,上床不想睡,眼睛不看别的,耳朵不听别的。在一年内让全乡的人折服,三年内国家之中没有和我相当的人,学习果真贵在专注啊!ℽ我说:“学习贵在精通。”乔先生说:“对。我长大后喜欢辞章于是)字字推敲,句句收集,研究各种史传,核实诸子百家,由此而始则追踪于唐宋,终又深入于汉、魏。学习果真贵在精通啊!ℽ我说:“学习贵在正统。”乔先生说:“对。我中年时喜欢圣贤之道,对下棋我后悔了,对辞章我惭愧了,我对它们都不再放在心上了。您以为怎样?ℽ我说:“行啦!学下棋也叫作学,学辞章也叫作学,学道也叫作学,但是它们的结果大不一样。道就像大路,此外便是荆棘丛生的小路,很少有人能够到达大路了。所以专注于道,这才叫作专注;精通于道,这才叫作精通。只是专注于下棋而不专注于道,这种专注便成为沉湎;精通于辞章而不精通于道,这种精通便成为癖好。道又广又大,辞章和技能虽也从道中来,但若只以辞章和技能卖弄,距离道就远了。因此不专注就不能精通,不精通就不能明智,不明智就不能真心。所以说‘用功精深,用心专一’。精,是精粹的意思;专,是专一的意思。精通以后明智,明智以后真心,所以明智是精粹的体现,真心是专一的基础。专一,是天下最大的本源;精粹,是天下最大的功用。连天地万物生成发育的大道都明白了,何况是辞章、技能那些无关轻重的事情呢?ℽ乔先生说:“对极了!我将终身记住,只是可惜已经晚了。”我说:“这岂是容易的啊!在高位上的人不讲究学业很久了。从前卫武公九十岁时还向全国人告诫说,‘不要因为我老朽而丢掉我’。先生的年纪只有武公一半,功业却可以成倍。希望先生无愧于武公啊!我岂敢忘却国士的忠告。”(节选自王守仁《送宗伯乔白岩序》)材料二: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项表述“友人登船后看见了洞庭湖波翻浪涌、奔流不息、星河璀璨、水天一片的景象”错误,“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为虚写,是由“洞庭船”引发的想象,而非眼前之景。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①首联、颔联中诗人借暮霭、芦苇、田野、飞雪、去雁等景象,渲染了凄凉清冷的送别氛围,融情入景,抒发诗人送别友人的伤别、孤独之情;②颈联中通过想象友人离别后独对洞庭风波的画面,表达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之情;③尾联中腊月里零落的梅花,既是眼前之景也是诗人自况,诗人将自己比作零落的梅花,既包含了自伤落寞之意,又表现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如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可酌情给分)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1)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2)轻拢慢捻抹复挑东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