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①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使之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②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③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着、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材料二:①艺术创作的灵感源自于创作者的生命体验,艺术创作的素材同样源自创作者的生活体验。曹雪芹一生主要生活在北京、江浙一带,《红楼梦》中的建筑创作素材也主要取自于这两地。大观园类似于江南园林,它以“间”为构成特点,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构成单个庭院,进而由单个庭院构成错落有致的院群,主次分明,不拘一格,在直线和曲线的相结合下,呈现出多维的美感,院群空间变化丰富,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融为一体。②《红楼梦》中对于建筑位置的设定极为讲究,它将主要的建筑安置在对称轴上,而次要的建筑则安置在中轴线两侧的位置上,这种平面设计的布局原则来自于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四合院,它更是我国古代封建宗法和等级观念的集中体现。《红楼梦》中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是最高等级,为贾母起居处,其他建筑则按照尊卑、长幼、男女、主仆等关系依次排列。每个房屋外部都有界限分明的围墙,前院有倒座,后院有东西厢房,厢房院落左右对称,次要的其他殿阁则以正厅为圆心环绕排开。③我国自古有“天圆地方”的自然观,认为自己处于天地的中心,所以“中”字特别能代表古代中国人的处事态度,儒家文化更把这种“中”的概念升华提炼,创造出“中庸”思想。“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因此《红楼梦》中的建筑在空间布局和平面设计上都遵循了对称的规则,以中轴线对称均等布置,严谨规整,恪守强者居中、等级严格的儒家之“礼”,这样不仅使建筑在构图上取得一种均衡,给人以天然的安全感,而且建筑的对称之美,更突出了中国人民崇尚家庭团聚,国家统一的文化观念,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④《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例如贾母等在缀锦阁吃酒,命梨香院的女孩子们在藕香榭奏乐,贾母说“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实现了建筑和水的有机结合,实乃精妙。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现在更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建筑要想获得整体和谐的美感,也必然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自然环境为建筑起到点缀和烘托的作用,建筑赋予自然环境新的生机与颜色。《红楼梦》就是贯彻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艺术与美学的原则,从而塑造了一副和谐美丽的豪门巨宅画卷。⑤另外,《红楼梦》中的建筑不仅仅只有居住价值和审美价值,更是一种媒介和桥梁。它用姿态万千的府邸和园林来描绘纷繁复杂的人物性格,刻画人物的性情和行为,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个性更深入人心。(摘编自原孝颖、宋国庆《论<红楼梦>建筑文化中的美学意蕴》)材料三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曹雪芹《红楼梦》选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独特的建筑体系之一,形成于公元前15世纪,积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世代经验。B.路头的影壁、跨街的牌楼也被认为是中国建筑,是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遵循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C.艺术创作的素材源自于创作者的生命体验,曹雪芹一生主要生活在北京、江浙一带,《红楼梦》中的建筑创作素材主要取自于江南园林。D.对称规则被广泛运用在中国古代建筑,这不仅体现了建筑在布局设计上的美学追求,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遵循一定的“文法”,所以构件与构件之间,以及建筑物和建筑物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B.不同的民族在建筑实践中,运用各自独特的“文法”规则和“词汇”,创造出迥异的建筑物,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解决不同的问题。C.中国人民用梁、柱、斗栱、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建筑的“词汇”组织喜欢的建筑形式,形成中国的特性和特色。D.《红楼梦》中描述的园林建筑遵循“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美学原则,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相得益彰。(3)下列选项中不支持材料二第④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B.再进数步……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C.其槅各式各样,或天圆地方,或葵花蕉叶,或连环半璧。真是花团锦簇,剔透玲珑。D.可知当时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高之处,就叫凸碧,山之近水低洼处,就叫凹晶。(4)材料二第⑤段认为,《红楼梦》中的建筑“更是一种媒介和桥梁”。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材料三有关荣国府的描写,体现了哪些中国建筑的布局特征和民族文化观念?试结合材料二作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湖底阿城后半夜,人来叫,知青们都起了。摸摸索索,正找不着裤子,有人开了灯,晃得不行。浑身刺痒,就横着竖着斜着挠,都挠,咔哧咔哧的。说,你说今儿打得着吗?打得着,那鱼海了去了。听说有这么长。可不,晾干了还有三斤呢。闹好了,每人能分小二百,吃去吧。人又来催。门一开,凉得紧,都叫,关上关上!快点儿快点儿,人家司机不等。这就来,也得叫人穿上裤子呀!穿什么裤子,光着吧,到那儿也是脱,怎么也是脱。不但裤子穿上了,什么都得穿上,大板儿皮袄一裹,一个一个地出去,好像羊竖着走。凉气一下就麻了头皮,捂上帽子,只剩一张脸没有知觉。一吸气,肺头子冰得疼。真冷。玩儿命啊。吃点子鱼,你看这罪受的。都说着,都上了车。车发动着,呼的一下蹿出去,都摔在网上了,都笑,都骂,都不起来,说,躺着吧。草原冻得黑黑的,天也黑得冷,没有一个星星不哆嗦。就不看星星,省得心里冷。骑马走着挺平的道儿,车却跑得上上下下。都忍着说,颠着暖和。天却总也不亮,都问,快到了吧?别是迷了。车也不说一声儿,一下停住。都滚到前头去了。互相推着起来,都四面望,都说,哪儿哪?怎么瞅不见呀?车大灯亮了,都叫起来,那不是!草原不知怎么就和水接上了。灯柱子里有雾气,瞅不远。都在车上抓渔网,胡乱往下扔。扔了半天,扔完了。都往下跳,一着地,嗬,脚腕没知觉,跺,都跺,响成一片。车转了个向,灯照着网。都择,择成一长条,三十多米,一头拴在车头右边。刚还黑着,一下就能看见了,都抬头,天麻麻亮。都说,刚才还黑着呢。先拢起一堆火。都伸出手,手心翻手背,攥起来搓,再伸出去,手背翻手心,摸摸脸,鼻头没知觉。都瞅水。说是湖,真大,没边儿。湖面比天亮着几成。怪了,还没结冰。都说,该结了,怎么还没结呢?早呢,白天还暖和呢,就是晚上结了,白天也得化。这才刚立秋。刚立秋就这么冷。后半夜冷。关外不比关里。北京?北京立秋还下水游泳呢!霜冻差不多了,霜冻也没这疙冷。酒拿出来了,说,都喝。喝热了,下水。火不能烤了,再烤一会儿离不了,谁也不愿下了,别烤了,别烤了。都离开了,酒传着喝。天一截比一截亮。湖纹丝不动。都甩了大羊皮袄,缩头缩脑地解袄扣子。绒衫不脱,脱裤子。都赶紧用手搓屁股,搓大腿,搓腿肚子,咔哧咔哧的。搓热了,搓麻了,手都搓烫了,指尖还冰凉。都佝着腰,一人提一截网,一长串儿,往水里走。都嚷,这水真烫啊!要不,鱼冻不死呢,敢情水里暖和。你说人也是,咋不学学鱼呢?嘿,人要学了鱼,赶明儿可就是,鱼打人了。把人网上来,开膛,燧毛,抹上盐,晾干了,男人女人堆一块儿,鱼穿着袄,喝着酒,一筷子一筷子,吃,有熏人,有蒸人,有红烧人,有人汤。都笑着,都哆嗦着,渐渐往深里走。水一圈儿一圈儿顺腿凉上来。最凉是小肚子,一到这儿,都吆喝。水是真清。水底灰黄灰黄的。脚碰到了,都嚷,嘿,踩着了!别嚷别嚷,鱼一会儿跑了。网头开始往回兜,围了一大片,人渐渐又走高了,水一点一点浅下去,水顺着腿往下流,屁股上闪亮闪亮的。都叫,快!快!冻得老子顶不住了!天已大亮,网两头都拴在车头后面。司机说,好了没有?都说,好了好了,就看你的了!半天没动静。司机一推门,跳下来,骂,妈的,冻上了,这下可毁了!都光着屁股问,拿火烤烤吧?司机不说话,拿出摇把摇。还是不行,就直起腰来擦一下头。都在心里说,嘿,这小子还出汗了。司机的胳膊停在脑门上,不动,呆呆的。都奇怪了。心里猛的一下,都回过头去。一疙瘩红炭,远远的,无声无息,一蹿,大了一点儿。屁股上都有了感觉。那红炭又一蹿,又大了一点,天上渗出血来。都噤声不得,心跳得咚咚的,都互相听得见,都说不出。还站在水里的都一哆嗦,喉咙里乱动。听见那怪怪的声音,岸上的都向水里跑。湖水颤动起来,让人眼晕,呆呆地看着水底。灰黄色裂开亿万条缝,向水面升上来。都是鱼。(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一个地出去,好像羊竖着走”,突出了知青们穿着皮袄鱼贯而出的样子。B.“吃点子鱼,你看这罪受的”,以叙述人的评价表现知青“玩命”的行为。C.“草原不知怎么就和水接上了”,表现知青们得知到达捕鱼之湖时豁然的感觉。D.“一疙瘩红炭”是上文“先拢起”的“一堆火”随时间推移而燃烧变化的结果。(2)下列选项对小说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选取知青生活的一个横截面,以时间为序展开内容,行文思路清晰。B.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意在塑造集体群像,所以虚化了所有的个体形象。C.从半夜的“凉气”,写到湖水“凉上来”,再到车“冻上了”,“冷”意贯穿全文。D.文章以判断句结尾,高潮时戛然而止,表面平淡,实则蕴含着振奋和欣喜之情。(3)全文用了许多“都”来修饰表行为的谓语动词,请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加以梳理概括。(4)汪曾祺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请从语言运用上给划线语段的短句作点评。(要求选择三个不同角度,每个角度不超40字;可参考示例。)示例:运用字数的参差变化,在情感的快慢中,拨动叙述的节奏,富有节奏感。①。②。③。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材料二: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郑有备矣,不可冀也。孟明灭滑而还。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孟明、西乞、白乙以归。文嬴①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晋襄公许之。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青掩大德。”(选自《左传•秦晋杀之战》,有删改)【注】①秦穆公之女,晋文公之夫人(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郑商人弦高A将市B于周C遇之D以乘韦E先F牛十二G犒师。(2)下列对材料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B.“秦伯”之“伯”指爵位,“穆公”之“公”是尊称。材料中二者为同一人。C.“掌北门之管”的“管”,指钥匙,与成语“管窥之见”的“管”含义不同。D.“既东封郑”可解释为“向东”,与“秦师遂东”中的“东”字用法一致。(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惠公允诺秦伯焦、瑕二城,但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侧面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往往先利后义。B.烛之武游说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郑国利益,又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让秦伯高兴地与郑国同盟。C.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主动征求蹇叔的意见,但为野心所驱使,不听劝谏,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武断决定出师袭远。D.蹇叔得知穆公潜师袭击计划后,直陈“郑必知之”;送子“与师”时,指出秦军此行不败于郑国而败于晋国:可见其深谋远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②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5)“崤之战”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作为《烛之武退秦师》中没有爆发的战争的延续,秦军以灭亡收场。请结合材料二,概括秦军“袭远”失败、覆没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大雾北宋•苏舜钦欲晓霜气重不收,余阴乘势相淹留。化为大雾塞白昼,咫尺不辨人与牛。群鸟啁啾满庭树,欲飞恐遭罗网囚。四檐晻蔼下重幕,微风吹过冷自流。窃思朝廷政无滥,未尝一日封五侯①。何为终朝不肯散,焉知其下无蚩尤?思得壮士翻白日,光照万里销我之沉忧!【注】①西汉成帝时,外戚王氏执掌朝政,汉成帝悉封诸舅为侯。(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思”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政治混乱、赏罚不明的不满。B.“何为”两句,“何为”“焉知”强化了疑问语气,增强诗人的担忧之情。C.最后两句,诗人希望壮士让太阳照射万里,驱散迷雾,消除心中的忧患。D.后六句纵横议论,关合政治现实,有我之情显着,是诗言志,也是讽谕。(2)诗歌前八句是如何写雾大的?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面对广袤无边壮阔无比的八百里洞庭,孟浩然感慨“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登岳阳楼》则用“,”描绘。(2)孔子问志,曾皙用“,”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逍遥游乐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3)《游园•皂罗袍》中,杜丽娘看到花园中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在春色满园无人欣赏的感叹中夹杂着深深的伤感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刚健自强有密切关系的,是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孔子认为,为了仁德,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决不_____。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在自己致力于河清海晏的治国平天下方略不为统治者接受的时候,并不改变初衷,_____,而是遵行“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原则。他始终坚持“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人生准则,决不与黑暗统治同流合污,因而广泛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成为后世坚持以独立人格和高尚气节为追求的榜样。孟子明确表示生存和道义,都是可贵的,但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则“舍生而取义”。他认为“大丈夫”应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范缜,坚持真理,不“卖论取官”,便是在传统的独立人格思想_____下的结果。这种坚持独立人格注重“大丈夫”气节的思想,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苟且偷生耳濡目染曲意逢迎B.委曲求全忍气吞声潜移默化C.苟且偷生忍气吞声耳濡目染D.委曲求全曲意逢迎潜移默化(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请在句子AB之中,选择一个答案填入文中括号处,并说明理由。A:这种不被物质利益所诱惑的不被暴力所屈服的而坚守气节的顶天立地的精神,成为烛照中华民族奋燃前行、迄立心灵的义理。B:这种精神不被物质利益所诱惑,这种精神不被暴力所屈服,这种精神坚守气节,这种精神顶天立地,烛照中华民族奋燃前行,成为迄立心灵的义理。选择,理由:。(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谪居黄州,虽是苏轼人生命运的滑铁卢,却是其词作艺术的高峰时期。标志有二:一是词作数量最多,二是①。为什么在人生低谷困顿时期,苏轼能创造词作的辉煌?②。从外在的客观条件来看,当时诗尊词卑的词体观念,为苏轼提供了自由作词的适宜环境。苏轼因写诗而酿成“乌台诗案”,所以在谪居黄州期间,他不敢多写诗,以免再惹事端。作词在北宋被当作一种娱乐方式,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不敢写诗,却可以放心大胆地作词,作词成了苏轼宣泄苦闷、挥洒才情的方式。从内在的主观条件来看,在痛苦的磨砺中,苏轼的思想境界、人格精神逐步走向成熟,从而为作词提供了新的情思。黄州词作全面立体地展现了苏轼在痛苦中挣扎、探求、超脱的心路历程,提升了词的思想深度、情感力度和艺术精度。苏轼的黄州词,标志着其词体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深刻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开启了词作的新路向,提供了新的抒情范式。黄州与苏轼成就了彼此:黄州成就了苏轼及其词作;③,让小城黄州声名远扬。(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乌台诗案”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有句古老谚语:“了解了一切也就原谅了一切。”但生活中,人们很难了解一切。B.种了颗理想“种子”在心里,然后不断地去浇水、施肥,才有能看到理想开花。C.绍兴“臭豆腐”外焦里嫩,吃起来令人唇齿留香,是声名远播的舌上的家乡味。D.看了这个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幸福了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①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使之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②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③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着、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材料二:①艺术创作的灵感源自于创作者的生命体验,艺术创作的素材同样源自创作者的生活体验。曹雪芹一生主要生活在北京、江浙一带,《红楼梦》中的建筑创作素材也主要取自于这两地。大观园类似于江南园林,它以“间”为构成特点,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构成单个庭院,进而由单个庭院构成错落有致的院群,主次分明,不拘一格,在直线和曲线的相结合下,呈现出多维的美感,院群空间变化丰富,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融为一体。②《红楼梦》中对于建筑位置的设定极为讲究,它将主要的建筑安置在对称轴上,而次要的建筑则安置在中轴线两侧的位置上,这种平面设计的布局原则来自于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四合院,它更是我国古代封建宗法和等级观念的集中体现。《红楼梦》中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是最高等级,为贾母起居处,其他建筑则按照尊卑、长幼、男女、主仆等关系依次排列。每个房屋外部都有界限分明的围墙,前院有倒座,后院有东西厢房,厢房院落左右对称,次要的其他殿阁则以正厅为圆心环绕排开。③我国自古有“天圆地方”的自然观,认为自己处于天地的中心,所以“中”字特别能代表古代中国人的处事态度,儒家文化更把这种“中”的概念升华提炼,创造出“中庸”思想。“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因此《红楼梦》中的建筑在空间布局和平面设计上都遵循了对称的规则,以中轴线对称均等布置,严谨规整,恪守强者居中、等级严格的儒家之“礼”,这样不仅使建筑在构图上取得一种均衡,给人以天然的安全感,而且建筑的对称之美,更突出了中国人民崇尚家庭团聚,国家统一的文化观念,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④《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例如贾母等在缀锦阁吃酒,命梨香院的女孩子们在藕香榭奏乐,贾母说“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实现了建筑和水的有机结合,实乃精妙。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现在更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建筑要想获得整体和谐的美感,也必然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自然环境为建筑起到点缀和烘托的作用,建筑赋予自然环境新的生机与颜色。《红楼梦》就是贯彻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艺术与美学的原则,从而塑造了一副和谐美丽的豪门巨宅画卷。⑤另外,《红楼梦》中的建筑不仅仅只有居住价值和审美价值,更是一种媒介和桥梁。它用姿态万千的府邸和园林来描绘纷繁复杂的人物性格,刻画人物的性情和行为,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个性更深入人心。(摘编自原孝颖、宋国庆《论<红楼梦>建筑文化中的美学意蕴》)材料三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曹雪芹《红楼梦》选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独特的建筑体系之一,形成于公元前15世纪,积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世代经验。B.路头的影壁、跨街的牌楼也被认为是中国建筑,是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遵循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C.艺术创作的素材源自于创作者的生命体验,曹雪芹一生主要生活在北京、江浙一带,《红楼梦》中的建筑创作素材主要取自于江南园林。D.对称规则被广泛运用在中国古代建筑,这不仅体现了建筑在布局设计上的美学追求,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遵循一定的“文法”,所以构件与构件之间,以及建筑物和建筑物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B.不同的民族在建筑实践中,运用各自独特的“文法”规则和“词汇”,创造出迥异的建筑物,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解决不同的问题。C.中国人民用梁、柱、斗栱、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建筑的“词汇”组织喜欢的建筑形式,形成中国的特性和特色。D.《红楼梦》中描述的园林建筑遵循“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美学原则,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相得益彰。(3)下列选项中不支持材料二第④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CA.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B.再进数步……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C.其槅各式各样,或天圆地方,或葵花蕉叶,或连环半璧。真是花团锦簇,剔透玲珑。D.可知当时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高之处,就叫凸碧,山之近水低洼处,就叫凹晶。(4)材料二第⑤段认为,《红楼梦》中的建筑“更是一种媒介和桥梁”。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材料三有关荣国府的描写,体现了哪些中国建筑的布局特征和民族文化观念?试结合材料二作简要分析。【解答】(1)A.“形成于公元前15世纪”错误,结合“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可知,把原文的约数变成确数。C.“主要取自于江南园林”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二,建筑创作素材主要取自于“北京、江浙一带”。D.牵强附会。对称规则是建筑本身的特征,不是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不能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故选B。(2)A.因果倒置。结合“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可知。故选A。(3)材料二第④段的观点是:建筑要想获得整体和谐的美感,也必然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C.写隔板雕刻的特点,未写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故选C。(4)①结合“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可知,以石狮、兽头大门、牌匾等为“媒介和桥梁”来衬托贾家的权势大、身份贵、地位高。②结合“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可知,正大门与边角门、正房大院与小厅等为“媒介和桥梁”来暗示人物之间尊卑分明。③结合“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可知,雕梁画栋、游廊、(挂着)鸟雀等为“媒介和桥梁”来说明人物富贵闲适。(5)①结合“《红楼梦》中对于建筑位置的设定极为讲究,它将主要的建筑安置在对称轴上,而次要的建筑则安置在中轴线两侧的位置上,这种平面设计的布局原则来自于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四合院,它更是我国古代封建宗法和等级观念的集中体现”可知,“当中是穿堂”,“两边是抄手游廊”;正面是上房,“两边穿山游廊厢房”等,体现了中轴线两边对称的建筑特征,对称居中关系体现了中庸的文化观念。②结合“每个房屋外部都有界限分明的围墙,前院有倒座,后院有东西厢房,厢房院落左右对称,次要的其他殿阁则以正厅为圆心环绕排开”可知,“三间小厅”后就是“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两边穿山游廊厢房”等说明建筑除了对称关系之外,还有主要次要的区别,主次关系体现了封建宗法和等级观念。③结合黛玉等“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可知,说明正门、边门的设置有尊卑的区别,体现儒家之礼的尊卑秩序。答案:(1)B(2)A(3)C(4)①以石狮、兽头大门、牌匾等为“媒介和桥梁”来衬托贾家的权势大、身份贵、地位高。②正大门与边角门、正房大院与小厅等为“媒介和桥梁”来暗示人物之间尊卑分明。③雕梁画栋、游廊、(挂着)鸟雀等为“媒介和桥梁”来说明人物富贵闲适。(5)①“当中是穿堂”,“两边是抄手游廊”;正面是上房,“两边穿山游廊厢房”等,体现了中轴线两边对称的建筑特征,对称居中关系体现了中庸的文化观念。②“三间小厅”后就是“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两边穿山游廊厢房”等说明建筑除了对称关系之外,还有主要次要的区别,主次关系体现了封建宗法和等级观念。③黛玉等“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说明正门、边门的设置有尊卑的区别,体现儒家之礼的尊卑秩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湖底阿城后半夜,人来叫,知青们都起了。摸摸索索,正找不着裤子,有人开了灯,晃得不行。浑身刺痒,就横着竖着斜着挠,都挠,咔哧咔哧的。说,你说今儿打得着吗?打得着,那鱼海了去了。听说有这么长。可不,晾干了还有三斤呢。闹好了,每人能分小二百,吃去吧。人又来催。门一开,凉得紧,都叫,关上关上!快点儿快点儿,人家司机不等。这就来,也得叫人穿上裤子呀!穿什么裤子,光着吧,到那儿也是脱,怎么也是脱。不但裤子穿上了,什么都得穿上,大板儿皮袄一裹,一个一个地出去,好像羊竖着走。凉气一下就麻了头皮,捂上帽子,只剩一张脸没有知觉。一吸气,肺头子冰得疼。真冷。玩儿命啊。吃点子鱼,你看这罪受的。都说着,都上了车。车发动着,呼的一下蹿出去,都摔在网上了,都笑,都骂,都不起来,说,躺着吧。草原冻得黑黑的,天也黑得冷,没有一个星星不哆嗦。就不看星星,省得心里冷。骑马走着挺平的道儿,车却跑得上上下下。都忍着说,颠着暖和。天却总也不亮,都问,快到了吧?别是迷了。车也不说一声儿,一下停住。都滚到前头去了。互相推着起来,都四面望,都说,哪儿哪?怎么瞅不见呀?车大灯亮了,都叫起来,那不是!草原不知怎么就和水接上了。灯柱子里有雾气,瞅不远。都在车上抓渔网,胡乱往下扔。扔了半天,扔完了。都往下跳,一着地,嗬,脚腕没知觉,跺,都跺,响成一片。车转了个向,灯照着网。都择,择成一长条,三十多米,一头拴在车头右边。刚还黑着,一下就能看见了,都抬头,天麻麻亮。都说,刚才还黑着呢。先拢起一堆火。都伸出手,手心翻手背,攥起来搓,再伸出去,手背翻手心,摸摸脸,鼻头没知觉。都瞅水。说是湖,真大,没边儿。湖面比天亮着几成。怪了,还没结冰。都说,该结了,怎么还没结呢?早呢,白天还暖和呢,就是晚上结了,白天也得化。这才刚立秋。刚立秋就这么冷。后半夜冷。关外不比关里。北京?北京立秋还下水游泳呢!霜冻差不多了,霜冻也没这疙冷。酒拿出来了,说,都喝。喝热了,下水。火不能烤了,再烤一会儿离不了,谁也不愿下了,别烤了,别烤了。都离开了,酒传着喝。天一截比一截亮。湖纹丝不动。都甩了大羊皮袄,缩头缩脑地解袄扣子。绒衫不脱,脱裤子。都赶紧用手搓屁股,搓大腿,搓腿肚子,咔哧咔哧的。搓热了,搓麻了,手都搓烫了,指尖还冰凉。都佝着腰,一人提一截网,一长串儿,往水里走。都嚷,这水真烫啊!要不,鱼冻不死呢,敢情水里暖和。你说人也是,咋不学学鱼呢?嘿,人要学了鱼,赶明儿可就是,鱼打人了。把人网上来,开膛,燧毛,抹上盐,晾干了,男人女人堆一块儿,鱼穿着袄,喝着酒,一筷子一筷子,吃,有熏人,有蒸人,有红烧人,有人汤。都笑着,都哆嗦着,渐渐往深里走。水一圈儿一圈儿顺腿凉上来。最凉是小肚子,一到这儿,都吆喝。水是真清。水底灰黄灰黄的。脚碰到了,都嚷,嘿,踩着了!别嚷别嚷,鱼一会儿跑了。网头开始往回兜,围了一大片,人渐渐又走高了,水一点一点浅下去,水顺着腿往下流,屁股上闪亮闪亮的。都叫,快!快!冻得老子顶不住了!天已大亮,网两头都拴在车头后面。司机说,好了没有?都说,好了好了,就看你的了!半天没动静。司机一推门,跳下来,骂,妈的,冻上了,这下可毁了!都光着屁股问,拿火烤烤吧?司机不说话,拿出摇把摇。还是不行,就直起腰来擦一下头。都在心里说,嘿,这小子还出汗了。司机的胳膊停在脑门上,不动,呆呆的。都奇怪了。心里猛的一下,都回过头去。一疙瘩红炭,远远的,无声无息,一蹿,大了一点儿。屁股上都有了感觉。那红炭又一蹿,又大了一点,天上渗出血来。都噤声不得,心跳得咚咚的,都互相听得见,都说不出。还站在水里的都一哆嗦,喉咙里乱动。听见那怪怪的声音,岸上的都向水里跑。湖水颤动起来,让人眼晕,呆呆地看着水底。灰黄色裂开亿万条缝,向水面升上来。都是鱼。(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一个一个地出去,好像羊竖着走”,突出了知青们穿着皮袄鱼贯而出的样子。B.“吃点子鱼,你看这罪受的”,以叙述人的评价表现知青“玩命”的行为。C.“草原不知怎么就和水接上了”,表现知青们得知到达捕鱼之湖时豁然的感觉。D.“一疙瘩红炭”是上文“先拢起”的“一堆火”随时间推移而燃烧变化的结果。(2)下列选项对小说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选取知青生活的一个横截面,以时间为序展开内容,行文思路清晰。B.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意在塑造集体群像,所以虚化了所有的个体形象。C.从半夜的“凉气”,写到湖水“凉上来”,再到车“冻上了”,“冷”意贯穿全文。D.文章以判断句结尾,高潮时戛然而止,表面平淡,实则蕴含着振奋和欣喜之情。(3)全文用了许多“都”来修饰表行为的谓语动词,请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加以梳理概括。(4)汪曾祺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请从语言运用上给划线语段的短句作点评。(要求选择三个不同角度,每个角度不超40字;可参考示例。)示例:运用字数的参差变化,在情感的快慢中,拨动叙述的节奏,富有节奏感。①在“啊、呢、嘿”等语气的转换及拟声的转折中,别有一番情绪波动的滋味。②重动词,如“开膛,煺毛,抹上盐,喝,吃”在连动中给人粗犷的力量之美。。③口语化,通俗简明,具有朴实之美;口语化,随意灵活,给人举重若轻之感。。【解答】(1)D.红炭指“太阳”,与“火”无关系。故选D。(2)B.“虚化所有的个体形象”错误,司机是个体人物。故选B。(3)①“后半夜,人来叫,知青们都起了”“门一开,凉得紧,都叫”“呼的一下蹿出去,都摔在网上了,都笑,都骂,都不起来”“都忍着说,颠着暖和。天却总也不亮,都问,快到了吧?”“都笑着,都哆嗦着,渐渐往深里走……最凉是小肚子,一到这儿,都吆喝”中“都”,是突出知青们捕鱼过程中不畏寒冷的辛苦、勇敢无畏的坚忍;②“不但裤子穿上了,什么都得穿上”“都说着,都上了车。车发动着”中“都”,表现知青们听从统一安排、不拘小节,互相配合、互相安慰的精神;③“车也不说一声儿,一下停住。都滚到前头去了。互相推着起来,都四面望,都说,哪儿哪?怎么瞅不见呀?车大灯亮了,都叫起来,那不是!”“都在车上抓渔网,胡乱往下扔。扔了半天,扔完了。都往下跳,一着地,嗬,脚腕没知觉,跺,都跺,响成一片”“都择,择成一长条,三十多米,一头拴在车头右边。刚还黑着,一下就能看见了,都抬头,天麻麻亮。都说,刚才还黑着呢”中“都”体现了知青们的共同动作、言语、心理,以此强调那一代人的集体共性和思想共性;这所有的集体性、群体性行为你也在另一层面上暗示作者对独立人性的呼唤。(4)赏析画线句“都嚷,这水真烫啊!要不,鱼冻不死呢,敢情水里暖和。你说人也是,咋不学学鱼呢?嘿,人要学了鱼,赶明儿可就是,鱼打人了。把人网上来,开膛,燧毛,抹上盐,晾干了,男人女人堆一块儿,鱼穿着袄,喝着酒,一筷子一筷子,吃,有熏人,有蒸人,有红烧人,有人汤”。根据示例可知,点评语句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语言特点,一是表达效果阐释。如在语气词的使用上,“这水真烫啊!要不,鱼冻不死呢”“咋不学学鱼呢?嘿”等句,用“啊、呢、嘿”等语气词语,富有情感变化,让人回味。再如,“把人网上来,开膛,燧毛,抹上盐,晾干了,男人女人堆一块儿,鱼穿着袄,喝着酒,一筷子一筷子,吃”,大量、连续动词使用,给人粗犷的力量之美。整句全是口语化,通俗简明,具有朴实之美;口语化,随意灵活,给人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之感。再如句式参差中有整齐,比如四个“有”的排比,读来有不可阻挡的气势。短句叙述的内容之间没有严密性和逻辑性,反而营造一种生动的非理性的文学效果。答案:(1)D(2)B(3)①“都”,有突出知青们捕鱼过程中抵御寒冷的辛苦、勇敢无畏的坚忍;②“都”,有表现知青们听从统一安排、不拘小节,互相配合、互相安慰的精神;③“都”体现了知青们的共同动作、言语、心理,以此强调那一代人的集体共性和思想共性;④暗示作者对独立人性的呼唤。(4)示例:①在“啊、呢、嘿”等语气的转换及拟声的转折中,别有一番情绪波动的滋味。②重动词,如“开膛,煺毛,抹上盐,喝,吃”在连动中给人粗犷的力量之美。③口语化,通俗简明,具有朴实之美;口语化,随意灵活,给人举重若轻之感。④句式参差中有整齐,比如四个“有”的排比,读来有不可阻挡的气势。⑤短句叙述的内容之间没有严密性和逻辑性,反而营造一种生动的非理性的文学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材料二: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郑有备矣,不可冀也。孟明灭滑而还。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孟明、西乞、白乙以归。文嬴①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晋襄公许之。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青掩大德。”(选自《左传•秦晋杀之战》,有删改)【注】①秦穆公之女,晋文公之夫人(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郑商人弦高A将市B于周C遇之D以乘韦E先F牛十二G犒师。(2)下列对材料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B.“秦伯”之“伯”指爵位,“穆公”之“公”是尊称。材料中二者为同一人。C.“掌北门之管”的“管”,指钥匙,与成语“管窥之见”的“管”含义不同。D.“既东封郑”可解释为“向东”,与“秦师遂东”中的“东”字用法一致。(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晋惠公允诺秦伯焦、瑕二城,但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侧面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往往先利后义。B.烛之武游说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郑国利益,又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让秦伯高兴地与郑国同盟。C.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主动征求蹇叔的意见,但为野心所驱使,不听劝谏,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武断决定出师袭远。D.蹇叔得知穆公潜师袭击计划后,直陈“郑必知之”;送子“与师”时,指出秦军此行不败于郑国而败于晋国:可见其深谋远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②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5)“崤之战”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作为《烛之武退秦师》中没有爆发的战争的延续,秦军以灭亡收场。请结合材料二,概括秦军“袭远”失败、覆没的原因。【解答】(1)“市于周”为句子后置状语,其后断开;“遇之”省略主语“弦高”,主谓宾完整,“之”后断开;“乘韦先”和“牛十二”并列,应在“先”后断开,综上应在CDF三处断开。句意: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2)D.有误,“秦师遂东”中的“东”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句意: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于是秦国军队东行。故选:D。(3)B.“既充分考虑郑国利益”有误,原文“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一句说明“未考虑到郑国的利益”。烛之武之所以能够劝退秦军,是烛之武完全站在秦国利益的角度。故选:B。(4)①鄙,当作边邑;焉,怎么,哪里;陪,增加。译文:(您)越过别国(晋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难办的,哪里用得着使郑国灭亡来增加你邻国的土地呢?②构,挑拨,使……结怨;厌,通“餍”,满足;辱,屈尊,使自己受辱。译文:他们的确是挑拨离间两国国君(的关系),寡君(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都不满足,您何必辱没(自己)去处罚他们呢?(5)从秦军的角度:原文说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秦军长途奔袭,军队疲劳,军心易涣散;从郑国的角度:文中说到“秦师过周。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商人通风报信,郑国消除内患,迎战准备充分;从晋国角度:原文说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山陵地理,形势利于晋国伏击,对秦军不利;从正义的角度:文中说到“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孟明灭滑而还”。自恃武力,孟明灭滑,秦军不得人心。答案:(1)CDF(2)D(3)B(4)①(您)越过别国(晋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难办的,哪里用得着使郑国灭亡来增加你邻国的土地呢?②他们的确是挑拨离间两国国君(的关系),寡君(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都不满足,您何必辱没(自己)去处罚他们呢?(5)①秦军角度:秦军长途奔袭,军队疲劳,军心易涣散;②郑国角度:商人通风报信,郑国消除内患,迎战准备充分;③晋国角度:山陵地理,形势利于晋国伏击,对秦军不利。④正义的角度:自恃武力,孟明灭滑,秦军不得人心。参考译文:材料一: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材料二:冬季,晋文公去世了。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杞子逃到刘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孟明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毅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晋文公的夫人)文赢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撤职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大雾北宋•苏舜钦欲晓霜气重不收,余阴乘势相淹留。化为大雾塞白昼,咫尺不辨人与牛。群鸟啁啾满庭树,欲飞恐遭罗网囚。四檐晻蔼下重幕,微风吹过冷自流。窃思朝廷政无滥,未尝一日封五侯①。何为终朝不肯散,焉知其下无蚩尤?思得壮士翻白日,光照万里销我之沉忧!【注】①西汉成帝时,外戚王氏执掌朝政,汉成帝悉封诸舅为侯。(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窃思”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政治混乱、赏罚不明的不满。B.“何为”两句,“何为”“焉知”强化了疑问语气,增强诗人的担忧之情。C.最后两句,诗人希望壮士让太阳照射万里,驱散迷雾,消除心中的忧患。D.后六句纵横议论,关合政治现实,有我之情显着,是诗言志,也是讽谕。(2)诗歌前八句是如何写雾大的?请简要分析。【解答】(1)A.“表达了对朝廷政治混乱、赏罚不明的不满”有误,从“政无滥”“未尝”看出诗人认为朝廷并没有政治混乱、赏罚不明。故选A。(2)诗前八句咏雾,先描述雾起的原因是早晨霜气太重,阴气笼罩,以至于大雾弥漫。次写雾气中即使很近的地方也无法分辨很大的形体,只听见群鸟在树上喳喳地叫,不敢飞动。屋檐下昏暗不清,犹如挂上了层层帷幕,风儿吹过,雾气流动。这八句很形象地写出雾气浓重的情况,“咫尺不辨人与牛”通过视觉写,“群鸟啁啾满庭树”通过听觉写,“微风吹过冷自流”通过触觉写,把一场大雾写深写透,使人如亲临其境。群鸟不敢飞动是侧面描写,借动物写雾大。修辞角度“四檐晻霭下重幕”运用比喻,写雾大。答案:(1)A(2)①多角度多感官写雾大。“不辨人与牛”通过视觉写,“群鸟啁啾”通过听觉写,“微风吹过冷自流”通过触觉写,把一场大雾写深写透,使人如亲临其境。②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余阴”烘托雾大,通过群鸟不敢飞衬托雾气凝重。③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四檐晻蔼下重幕”把雾霭比喻成重重帷幕,写出雾气之大。译文:天快亮了,浓重的霜气还没有收去,阴霾之气乘机在世上滞留。化作漫天大雾,使得大白天咫尺间也难分辨是人还是牛。成群的鸟儿在庭院的树上叽叽喳喳地乱叫,它们想要飞去,可又怕陷身罗网,难逃虎口。四面屋檐下昏昏沉沉,像是挂上了重重帷幕,微风吹过,冷气自流。我心中暗想朝廷的政策并没有什么过分的地方,也没有滥赏官爵,一日间分封五侯。为什么整天迷雾不散,怎能肯定臣子中没有恶人蚩尤?我盼望有人驱散迷雾推出白日,让阳光普照万里,消除我心中沉埋的忧愁。赏析:诗前八句咏雾。先描述雾起的原因是早晨霜气太重,阴气笼罩,以至于大雾弥漫。次写雾气中即使很近的地方也无法分辨很大的形体,只听见群鸟在树上喳喳地叫,不敢飞动。屋檐下昏暗不清,犹如挂上了层层帷幕,风儿吹过,雾气流动。这八句很形象地写出雾气浓重的情况,“咫尺不辨人与牛“通过视觉写,“群鸟啁啾满庭树“通过听觉写,“微风吹过冷自流“通过感觉写,把一场大雾写深写透,使人如亲临其境。诗人描绘的雾景,又是他自己对政局感受的写照。“霜气“、“余阴“,均影射朝廷的政治气氛。“塞白昼“、“咫尺不辨人与牛“对写雾来说是很平常的句子,诗人在这里用于隐喻奸臣掌权、贤人与不肖难辨,赋予深刻的意义。“群鸟啁啾满庭树,欲飞恐遭罗网囚“,是写实,开辟了写雾的新意,同时又是以群鸟比拟自己所属的改革集团,说好人遭受禁锢,不敢有所作为,稍微一动,便遭打击,生动地反映了朝中贤臣的处境。后六句转写感慨,表面上仍凭藉大雾。漫天大雾,遮蔽天日,在古时是作为一种灾异现象,古人往往将它与朝廷失政相联系,诗人通过写雾来寄托不满,也许就是受这传统观念的启发,认为是天变垂戒。但诗在写时却有意否认这点,说朝廷政令没有什么地方不符合天意的,天子也没有滥用奸臣,于是唯一的结论就是有人蒙蔽圣聪,一手遮天,这雾不是上天不满而降,而是有像蚩尤这样的坏人在作怪。因此,诗人疾呼,要想有澄清天下的壮士,来驱散迷雾,让太阳照射万里,消除自己心中的忧患。这一段写得很巧妙,诗人明明对朝廷不满,却利用蚩尤布雾的典故,突出权奸作乱,为皇帝开脱,既集中了批判的火力,又保持了为尊者讳这一诗家温柔敦厚的宗旨,得讽谕诗的正体。全诗语句朴实,表面上是咏物,实质是寓言式的讽谕。前半段在咏雾上着意渲染,写得低沉惨淡,后半段纵横议论,语句雄健奔放。诗处处关合现实,抒发愤慨,但又不显得刻露叫嚣,所以被认为是政治诗中的上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面对广袤无边壮阔无比的八百里洞庭,孟浩然感慨“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登岳阳楼》则用“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绘。(2)孔子问志,曾皙用“浴乎沂,风乎舞雩”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逍遥游乐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3)《游园•皂罗袍》中,杜丽娘看到花园中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在春色满园无人欣赏的感叹中夹杂着深深的伤感的句子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解答】故答案为:(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重点字:坼)(2)浴乎沂风乎舞雩(重点字:雩)(3)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重点字:垣)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刚健自强有密切关系的,是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孔子认为,为了仁德,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决不_____。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在自己致力于河清海晏的治国平天下方略不为统治者接受的时候,并不改变初衷,_____,而是遵行“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原则。他始终坚持“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人生准则,决不与黑暗统治同流合污,因而广泛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成为后世坚持以独立人格和高尚气节为追求的榜样。孟子明确表示生存和道义,都是可贵的,但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则“舍生而取义”。他认为“大丈夫”应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范缜,坚持真理,不“卖论取官”,便是在传统的独立人格思想_____下的结果。这种坚持独立人格注重“大丈夫”气节的思想,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DA.苟且偷生耳濡目染曲意逢迎B.委曲求全忍气吞声潜移默化C.苟且偷生忍气吞声耳濡目染D.委曲求全曲意逢迎潜移默化(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请在句子AB之中,选择一个答案填入文中括号处,并说明理由。A:这种不被物质利益所诱惑的不被暴力所屈服的而坚守气节的顶天立地的精神,成为烛照中华民族奋燃前行、迄立心灵的义理。B:这种精神不被物质利益所诱惑,这种精神不被暴力所屈服,这种精神坚守气节,这种精神顶天立地,烛照中华民族奋燃前行,成为迄立心灵的义理。选择A,理由:①A为长句,逻辑严密,与整段的以长句为主的表达风格相吻合。②与上句,句式相似,语义相扣,共同阐述大丈夫“舍生而取义”的道义与精神。【解答】(1)苟且偷生,指得过且过,只求勉强生存下去;委曲求全,指曲意迁就,以求事成。第一处语境侧重“曲意迁就”而不是“得过且过”,故选“委曲求全”。曲意逢迎,指违背自己的本心迎合别人;忍气吞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第二处语境讲“不改变初衷”即不“违背自己的本心”,故选“曲意逢迎”。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和影响而不知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超市经营合同三篇
- 医用电子仪器设备相关行业投资方案范本
- 市场定位与品牌战略计划
- 新型地热用热交换器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
- UV激光切割机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范本
- 大孔烧结空心砖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
- 结合地方文化的艺术课程设计计划
- 汽车厂生产线升级改造工程合同三篇
- 葡萄运输合同三篇
- 设计优化培训
-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完全教案(教学计划-进度计划-共14节课时)新疆有
- 四川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辅导员招聘考试真题2023
- 第1课《北京的春节》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 2024版国开电大法律事务专科《民法学(1)》期末考试总题库
- 山东建筑大学混凝土结构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
- 永康电动工具市场行业报告
- 护理病例报告范文5篇
- 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模拟情景题及参考答案汇编(小学组)
- 儿童房间管理制度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8年化工原理(含答案)考研真题
- 湖南课件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