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桐庐中学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一位诗人说过,“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诚然,物质财富可以满足生存,但是精神庙宇才能安放心灵。一个国家,要有共同捍卫的信念天空;一个社会,要有一起坚守的核心价值。每一个人,在满足口腹之欲后,也深沉呼唤更加富足而充实的人生。“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信仰,否则社会上什么‘恶性肿瘤’都会长出来”,有志之士的呼吁,折射出我们时代的精神需求。如车轮围绕中轴才能转动、苍鹰振动双翼才能飞翔,社会拥有核心价值观,才能产生凝聚力的强大磁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的基本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和行为操守。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精神道统”,人们得以从中寻求生命意义,寄托终极关怀。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追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5000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敬畏,也有“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理想情怀。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孕育出中华儿女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价值取向,己达达人、兼善天下的行为方式。时至今日,当代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拜金主义在一些人那里颇有市场,一些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一些价值底线被弃守。“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物欲追求,“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的道德拷问,毒奶粉、地沟油带来的良心失守……如果利益的巨浪吞噬价值关怀,那么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尽头,必然是良知的出局和信任的崩塌。在哲人看来,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原则的政治,这是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一些经济学家更看重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力量,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的确,缺少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可能异化为巧取豪夺的原始丛林;没有公正法治,现代社会也可能堕落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今天,随着物质财富不断累积,富裕起来之后的价值追问,更加峻切地摆在国人面前;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同样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出国旅游,能否用自己的行为,展示一个大国的文明?汽车时代,能否遵守规则,让社会多一份法治意识?网络普及,能否尊重隐私,向他人释放出诚信和友爱?若从这些点滴努力中,一个人能够获得升华自我,那一个国家何尝不能实现从物质现代化向精神现代化的飞跃?总有一种情怀,能够让人超越争名逐利;总有一种追求,能够让人舍弃一时得失;总有一种感动,能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物质匮乏的时代,精神的力量可以弥补物质的不足。物质丰裕的时代,精神的星光则能照耀我们走得更高更远,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收获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选自2014年4月9日《人民日报》)材料二:《新周刊》杂志曾经做过一个有关成功的专题,指出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性自由、消费主义和成功学。在我看来,这里的三粒毒药实际上是两粒,如果将成功学与消费主义合二为一,就是流行性物欲症。物欲症使人们放弃了时间而选择了金钱,擅长谋生却不会享受生活。美国追求的是“麦当劳”而不是“麦当闲”,中国人因为勤劳的禀赋常常忘记最真实的生活。人们起早贪黑,仿佛大家每天都很忙,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里的小兔子一样,不停地看表,不停地嘀咕:“没时间说你好,没时间说再见,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物欲症带来的是“时间荒”,人们因为物欲而丢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就这样,人为物所奴役,人为物所谋杀。速度,永远是速度。物欲横流的社会,恐惧几乎成了贪婪的同义词。在物欲高涨的年代,糟糕的并不只是贪婪,还有害怕。害怕在别人眼里显得不成功,害怕自己赶不上邻居。早已经衣食无忧的人们,总在为自己不如他人富有而悲叹不已。有人说,中国现在有两种人,一种人已经坐稳了房奴,另一种想做房奴而不得。没房子的自然想着有房子,处于焦虑之中当属正常。然而,那些有房子的人,同样活得忧心忡忡,因为,他们想要更大的房子。如《新周刊》所说,按照现在的成功学逻辑,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那么,你就犯了“不成功罪”。需要追问的是,当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换回一堆死后并带不走的东西,在我们和这些东西之间,究竟谁占有谁?是我们占有物品,还是物品占有我们?如何超拔于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这样的时代常常让我想起亨利•梭罗,那位在瓦尔登湖畔离群索居的思想者。梭罗坚称:“如果我像大多数人那样,把自己的上午和下午都卖给社会,我敢肯定,生活也就没什么值得过的了。”梭罗同样看透人类文明的悖谬与困境:“如果一个人因为喜欢树林,每天在树林里度过半天时光,那他,可能被人看作是流浪汉;可要是,他全天做个投机者,锯光树木,让大地光秃秃,人们却把他看做是勤勉进取的好公民。”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像流浪汉一样自由?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碎步徜徉于梭罗笔下那郁郁葱葱的树林?在那里,简单生活不被视为一种堕落,勤劳的人节制勤劳。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在那里,你可以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在那里,你可以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枝系苍穹。(选自熊培云《梭罗的树林》,《自由在高处》,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周刊》做过一个有关成功的专题,指出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作者认为可将其合并为“流行性物欲症”。B.人们起早贪黑,牺牲时间,追求速度,但是高速度的改造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全然舒适的生活,人们依然感到恐惧和焦虑。C.“流浪汉”的特点是生活简单,心灵自由;“好公民”的特点是索取无度、是物欲的奴隶,心灵不自由。两者形成对比。D.在梭罗看来,终日奔波,每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是不值得的,生命短暂,应该享受真正的生活,追求心灵的自由。(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人们被“流行性物欲症”所支配,很可能导致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物极必反。B.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茅草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黄金栖息着奴隶。”这句话形象地表明了文中为物所奴役的人们的生活状态。C.鲁迅说,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那么在这个全民创富、围着钱转的时代,因谋财而自害其命的事情时常在发生。D.互联网时代,过多的信息摄入或过度的信息依赖让人不自由,我们应该像梭罗一样追求简单、自由的生活方式,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当代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同时,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很多价值底线失守。B.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孟子有关“义”的观点态度充分证明这一点。C.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公正、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D.物质富裕时代,精神星光作用之大,它能够照耀我们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4)文中的“庙宇”和“恶性肿瘤”各喻指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毕生的梦想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江西“夺刀少年”柳艳兵,为了乘客的生命安全,不顾高考在即,勇敢地夺下歹徒手中的刀。山东老人刘盛兰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爱心和执着感动着身边的人。(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哥伦比亚]马尔克斯海面上渐渐漂过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先发现的孩子们炫耀说那是一艘敌船。过了一会儿,他们又发现那件漂浮物上没有挂旗帜,也没有桅杆,于是又认为是一条鲸鱼。一直到它漂到岸边,他们从它身上取下那些黑乎乎的马尾藻、水母和遇难船只的碎片后,才发现是一个淹死的人。孩子们跟这个尸体玩了整整一下午,他们在沙滩上把他埋好,然后再挖出来,后来被大人看见了,便给村子里报了信。村子里男人抬尸的时候,人们发现这具尸体比所有的死人都庞大,都沉重,重得像一匹马,男人们互相议论着,可能是因为他在水里泡得时间太长了,水都浸到了骨头里。当天夜里,女人们用芦絮擦掉死人身上的污泥,她们发现这死者曾是一个很傲慢的人,因为他的脸上没有其他那些在海上淹死的人那种孤独的表情。最后直到她们给他完全擦洗干净了,才发现他是那么漂亮,于是都惊讶地憋住了呼吸。他不仅是她们从没见过的那种最高大、最强健而又最具有男性美的人,而且是连在想象中都不曾见过的男人。村子里找不到一张那么大的床来停放他。女人们把村子里身材最高的男人在节日里穿的裤子拿来也穿不进,最肥大的衬衣他也嫌窄,最大的鞋子还是小。女人们都为这短小的服装和他的美不相称而感到难过,于是她们决定用大块帆布和一件新娘子的粗线衬衫给他做衣服,以保持他死后的尊严。女人们幻想如果那漂亮的男人住在这个村子里,他的女人一定是最幸福的。她们暗自拿他跟自己的男人比,内心里都在咒骂自己的男人,觉得他们是世界上最污秽而又没有本事的人。这时她们当中最老的一个叹口气说道:“他长的多么像埃斯特温。”那些给他穿衣服、梳头、剪指甲和修胡子的女人,在把他放倒在地上时都抑制不住难受的心情。当她们用块手帕为他盖脸,免得阳光打扰他时,见到他是那样永远的安息了,像所有的男人一样,无法抗拒这自然规律的安排,都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先是她们当中最年轻的一个女人开始抽泣,其他人强忍着,只是悲伤地叹着气,可到后来,越来越想哭,因为这个被淹死的人越发使她们回想起埃斯特温,这位世界上最无人帮助的可怜人,他是那么温柔,而又助人为乐。她们在痛哭之余都感到了一种莫名的空虚。“上天啊,他是我们的。”她们哭泣着说。男人们认为这些言过其实的话只不过是女人的轻浮。他们只想立即处理掉这个额外的累赘。一个女人走过去取掉盖在死者脸上的手帕,这下连男人们也都惊呆了。是埃斯特温。人们为他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有些妇女去邻村找花,把这件事讲给另一些妇女听,她们不相信,也跟来看看。当她们见到那死者后,就又去弄来更多的鲜花,人和花越来越多,挤得几乎无法走路。在把那具尸体抛下深渊以前的片刻间,所有的人都憋住呼吸。他们不需要相互去看,就知道彼此都不是完美的,永远也不可能是完美的。真遗憾,这个漂亮的傻瓜死了。他们将在房前墙上涂上明快的色彩,借以永远纪念埃斯特温。他们还将凿开岩层,在石头地上挖出水源来,在悬崖峭壁上栽种鲜花,为了在将来每年的春天,让那些大船上的旅客被这海上花园的芳香所召唤。连船长也下到甲板上,身穿节日的服装,胸前挎着望远镜,佩戴着金星肩章和一排战争中得的奖章,指着这坐落在加勒比海地平线上满是玫瑰花的海角,用十四种语言说道:“你们看那儿,如今风儿是那样平静,太阳是那么明亮。连那些向日葵都不知道此刻该朝哪边转。是的,那儿就是埃斯特温的村子。”(选自《意林》,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了一群村民居住在一个荒凉偏远的海边渔村,过着灰暗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一具漂亮的死尸从海面上漂过来,开始照亮每一个人的生活。B.小说描述了一个美到极致的溺水者,他的容颜不仅令镇上的女人们在对比中看到了自己身边不堪的丈夫,还映衬出了她们日复一日的破败不堪的生活。C.“埃斯特温”是一个美的代名词,是神与美的化身,是不可侵扰与伤害的美的存在。正因如此,小镇上的人为溺水者举办了盛大隆重的葬礼。D.先是女人,后是男人,他们被溺水者的漂亮折服,这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虽然现实不能使人满意,但仍要追求生活中的美。(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死尸是一艘敌船、一条鲸鱼都是为下文写“埃斯特温”的高大做铺垫。这个故事看上去有些荒诞,却与生活的内在逻辑并不相悖。B.文章营造了一种过去与现在交织的幻觉。人们通过溺水者的脸想象出了他过去的经历,甚至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C.文章通过对比、白描、夸张、借代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既传神又逼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D.小说将真实与虚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正是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一种独特表现。(3)请分析溺水者形象的象征意义。(4)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结合这篇小说和课文的有关情节,从“魔幻”与“现实”的关系角度简析这种写作特点。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乙]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妆。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B.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C.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D.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妣,文中指已经去世的母亲,也可以称先母、先慈。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文中的“先大母”指已经去世的祖母。B.“归宁”一词起源很早,在《诗经》中就有“归宁父母”的记载。“归宁”指回家省亲,多指在外的游子回家看望父母。C.“亭、台、楼、阁、轩、榭”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几种类型,其中“轩”指的是有窗的长廊或小屋,多为高而敞的建筑,但体量不大。D.“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甲文中,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的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另外,作者还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静物,达到“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B.甲文的语言委婉含蓄,不加藻饰。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真情。叠词的运用也为文章增添了形象性和音乐美。C.在乙文中,作者把抒情、叙事、议论结合在一起,从家常之事入手,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D.乙文一反传统祭文的固定模式,形式上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这种自由化的写作形式,使作者如同与死者对话,边诉边泣,吞吐呜咽,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②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5)“悲”是《项脊轩志》和《祭十二郎文》两篇文章表达的共同情感,试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在两篇文章中作者各自表达了哪几种悲?(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①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梧桐半死:晋崔豹《古今注•草木》:“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则所谓“合欢树”似即连理梧桐。古诗文中例以“梧桐半死”比喻丧偶。(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词中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B.苏词中“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刻画了诗人的外部形象,表现出其内在的复杂的思想感情。C.《鹧鸪天》一词,“同来何事不同归”劈头一问,看似无理,却极有情,道出了诗人失去妻子后强烈的悲苦之情。D.《鹧鸪天》下片,运用对比手法,“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诗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2)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鹧鸪天》均为悼亡之作,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虽然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含意却极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2)《将进酒》中,诗人以否定权贵来表达自己郁愤情绪的诗句是“,”。(3)洞庭湖烟波浩渺,壮阔无边,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描写洞庭湖景色的诗词名句有“,”。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I)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美国前驻华大使博卡斯指出,佩洛西的举动是一种“挑衅”,是在玩火,美方将会为之付出代价。佩洛西在新加坡期间,新方领导人当面强调了稳定的中美关系对地区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性。佩洛西在韩国遭受“冷遇”,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分析普遍认为,佩洛西搅乱地区局势的恶劣行径,让自己成了名副其实的①_______。地区国家的态度充分说明,美方将台湾问题引入地区战略,渲染紧张、挑动对抗,是逆地区发展潮流而动,同亚太人民的期待②_______。中国实现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中方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如果外部干涉势力和“台独”分裂势力挑衅逼迫,甚至突破红线,我们将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面对国家统一的民族大义,中国人民有不信邪、不怕鬼的骨气,有吓不倒、压不垮的志气,有③_______的决心,更有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能力。任何人、任何势力、任何国家若在台湾问题上挑衅滋事,企图迟滞中国发展壮大,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不将碰得头破血流?(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句式整齐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II)语言文字运用II(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海螺拥有一双对光敏感但分辨率极低的眼睛,①_______。相比用眼睛这个词来称呼它这一视觉器官,其实叫它“光感受器”更合适。如果有一只鱼从它面前游过,估计它的眼睛就只能看到一个黑影划过。不过这点视力足够它用了。只要它感受到外面的光影发生了变化,②_______。人家压根不需要逃跑,只需在觉察到危险的时候龟缩。扇贝的眼睛和海螺的眼睛功能也差不多。但扇贝的眼睛虽小,数量却多得多,一只扇贝大约有两百多个眼睛,所以相比于海螺兄来说,它的感光范围更广。并且,它觉察到危险后,会马上鼓掌一样游开,在逃跑能力这一方面上,只能说扇贝略胜一筹。此外,海螺的眼睛还有一个你想不到的特异功能,它会再生。2018年,有科学家对海螺做了一个实验,把它的两只眼睛切掉了,但过了八周之后,它就长了一对新眼在眼柄上。由此看来,在再生这点上,③_______。(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句子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那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到处宣扬它们的价值,结果一鉴定,一幅真迹也没有。B.阅读学术著作,要关注其中“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C.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D.宋徽宗所创的“瘦金体”,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在中国书法史上独具特色。(2)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作文(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社会或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不仅可以健全个体的人格素养,提升自我的生活品质,同时也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然而,当下社会中,有人特别是一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崇尚所谓的颜值至上、消费至上、娱乐至上的生活理念,这与他们审美的偏狭不无关系。鉴于此,有人说审美的偏狭是一种智力的缺陷,也有人说审美的偏狭是一种教育的缺陷,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作为当代青年,你如何看待“审美的偏狭”现象?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桐庐中学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一位诗人说过,“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诚然,物质财富可以满足生存,但是精神庙宇才能安放心灵。一个国家,要有共同捍卫的信念天空;一个社会,要有一起坚守的核心价值。每一个人,在满足口腹之欲后,也深沉呼唤更加富足而充实的人生。“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信仰,否则社会上什么‘恶性肿瘤’都会长出来”,有志之士的呼吁,折射出我们时代的精神需求。如车轮围绕中轴才能转动、苍鹰振动双翼才能飞翔,社会拥有核心价值观,才能产生凝聚力的强大磁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的基本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和行为操守。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精神道统”,人们得以从中寻求生命意义,寄托终极关怀。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追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5000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敬畏,也有“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理想情怀。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孕育出中华儿女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价值取向,己达达人、兼善天下的行为方式。时至今日,当代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拜金主义在一些人那里颇有市场,一些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一些价值底线被弃守。“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物欲追求,“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的道德拷问,毒奶粉、地沟油带来的良心失守……如果利益的巨浪吞噬价值关怀,那么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尽头,必然是良知的出局和信任的崩塌。在哲人看来,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原则的政治,这是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一些经济学家更看重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力量,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的确,缺少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可能异化为巧取豪夺的原始丛林;没有公正法治,现代社会也可能堕落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今天,随着物质财富不断累积,富裕起来之后的价值追问,更加峻切地摆在国人面前;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同样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出国旅游,能否用自己的行为,展示一个大国的文明?汽车时代,能否遵守规则,让社会多一份法治意识?网络普及,能否尊重隐私,向他人释放出诚信和友爱?若从这些点滴努力中,一个人能够获得升华自我,那一个国家何尝不能实现从物质现代化向精神现代化的飞跃?总有一种情怀,能够让人超越争名逐利;总有一种追求,能够让人舍弃一时得失;总有一种感动,能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物质匮乏的时代,精神的力量可以弥补物质的不足。物质丰裕的时代,精神的星光则能照耀我们走得更高更远,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收获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选自2014年4月9日《人民日报》)材料二:《新周刊》杂志曾经做过一个有关成功的专题,指出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性自由、消费主义和成功学。在我看来,这里的三粒毒药实际上是两粒,如果将成功学与消费主义合二为一,就是流行性物欲症。物欲症使人们放弃了时间而选择了金钱,擅长谋生却不会享受生活。美国追求的是“麦当劳”而不是“麦当闲”,中国人因为勤劳的禀赋常常忘记最真实的生活。人们起早贪黑,仿佛大家每天都很忙,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里的小兔子一样,不停地看表,不停地嘀咕:“没时间说你好,没时间说再见,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物欲症带来的是“时间荒”,人们因为物欲而丢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就这样,人为物所奴役,人为物所谋杀。速度,永远是速度。物欲横流的社会,恐惧几乎成了贪婪的同义词。在物欲高涨的年代,糟糕的并不只是贪婪,还有害怕。害怕在别人眼里显得不成功,害怕自己赶不上邻居。早已经衣食无忧的人们,总在为自己不如他人富有而悲叹不已。有人说,中国现在有两种人,一种人已经坐稳了房奴,另一种想做房奴而不得。没房子的自然想着有房子,处于焦虑之中当属正常。然而,那些有房子的人,同样活得忧心忡忡,因为,他们想要更大的房子。如《新周刊》所说,按照现在的成功学逻辑,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那么,你就犯了“不成功罪”。需要追问的是,当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换回一堆死后并带不走的东西,在我们和这些东西之间,究竟谁占有谁?是我们占有物品,还是物品占有我们?如何超拔于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这样的时代常常让我想起亨利•梭罗,那位在瓦尔登湖畔离群索居的思想者。梭罗坚称:“如果我像大多数人那样,把自己的上午和下午都卖给社会,我敢肯定,生活也就没什么值得过的了。”梭罗同样看透人类文明的悖谬与困境:“如果一个人因为喜欢树林,每天在树林里度过半天时光,那他,可能被人看作是流浪汉;可要是,他全天做个投机者,锯光树木,让大地光秃秃,人们却把他看做是勤勉进取的好公民。”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像流浪汉一样自由?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碎步徜徉于梭罗笔下那郁郁葱葱的树林?在那里,简单生活不被视为一种堕落,勤劳的人节制勤劳。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在那里,你可以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在那里,你可以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枝系苍穹。(选自熊培云《梭罗的树林》,《自由在高处》,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新周刊》做过一个有关成功的专题,指出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作者认为可将其合并为“流行性物欲症”。B.人们起早贪黑,牺牲时间,追求速度,但是高速度的改造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全然舒适的生活,人们依然感到恐惧和焦虑。C.“流浪汉”的特点是生活简单,心灵自由;“好公民”的特点是索取无度、是物欲的奴隶,心灵不自由。两者形成对比。D.在梭罗看来,终日奔波,每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是不值得的,生命短暂,应该享受真正的生活,追求心灵的自由。(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如果人们被“流行性物欲症”所支配,很可能导致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物极必反。B.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茅草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黄金栖息着奴隶。”这句话形象地表明了文中为物所奴役的人们的生活状态。C.鲁迅说,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那么在这个全民创富、围着钱转的时代,因谋财而自害其命的事情时常在发生。D.互联网时代,过多的信息摄入或过度的信息依赖让人不自由,我们应该像梭罗一样追求简单、自由的生活方式,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A.当代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同时,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很多价值底线失守。B.中华文化向来注重崇德尚义,孔子、孟子有关“义”的观点态度充分证明这一点。C.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公正、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D.物质富裕时代,精神星光作用之大,它能够照耀我们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4)文中的“庙宇”和“恶性肿瘤”各喻指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毕生的梦想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江西“夺刀少年”柳艳兵,为了乘客的生命安全,不顾高考在即,勇敢地夺下歹徒手中的刀。山东老人刘盛兰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爱心和执着感动着身边的人。【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相关语境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的语段,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作者认为可将其合并为‘流行性物欲症’”说法错误,材料二原文说的是“在我看来,这里的三粒毒药实际上是两粒,如果将成功学与消费主义合二为一,就是流行性物欲症”,并不是将三粒毒药合并为“流行性物欲症”。故选A。(2)D.“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说法错误,过于绝对。依据材料二结尾段可知,作者提倡梭罗的生活方式,但并非要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故选D。(3)A.“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很多价值底线失守”说法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说的是“一些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一些价值底线被弃守”,前面是用“一些”加以限制。B.“充分证明这一点”说法错误,夸大事实。“充分”在句中是“足够”的意思,“向来”是“一贯如此”的意思。仅凭“孔子、孟子有关‘义’的观点态度”不可能“足够”证明中华文化“一贯”注重崇德尚义。C.“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说法错误,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一“一些经济学家更看重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力量,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的确,缺少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可能异化为巧取豪夺的原始丛林;没有公正法治,现代社会也可能堕落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可知,“公正、自由平等”是作者论及的内容,而不是“一些经济学家”观点中的内容。D.正确。故选D。(4)文中的“庙宇”和“恶性肿瘤”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均为喻体,理解其含义需要结合文章内容找到其本体。“庙宇”:原指供奉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结合材料一“‘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诚然,物质财富可以满足生存,但是精神庙宇才能安放心灵”“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精神道统’,人们得以从中寻求生命意义,寄托终极关怀”可知,“庙宇”指的是精神层次;再结合“一个国家,要有共同捍卫的信念天空;一个社会,要有一起坚守的核心价值。每一个人,在满足口腹之欲后,也深沉呼唤更加富足而充实的人生”来看,“庙宇”喻指“信念”“信仰”“时代精神”“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等“精神道统”;“恶性肿瘤”:结合“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信仰,否则社会上什么‘恶性肿瘤’都会长出来”可知,“恶性肿瘤”指的是丑恶的社会现象;再结合下文的“拜金主义在一些人那里颇有市场,一些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一些价值底线被弃守”“如果利益的巨浪吞噬价值关怀,那么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尽头,必然是良知的出局和信任的崩塌”“市场经济就可能异化为巧取豪夺的原始丛林;没有公正法治,现代社会也可能堕落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可知,“恶性肿瘤”喻指拜金主义、唯利是图、巧取豪夺、腐化堕落等丑恶现象。(5)首先要明确作者在文中观点是什么,然后用文中的观点来分析所给文段,再用文段内容来证明文中观点。由文本中“一个国家,要有共同捍卫的信念天空;一个社会,要有一起坚守的核心价值”“社会拥有核心价值观,才能产生凝聚力的强大磁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的基本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和行为操守。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精神道统’”等语句可知,本文中心内容是强调人应有精神追求,一个社会应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精神道统。由文本“总有一种情怀,能够让人超越争名逐利;总有一种追求,能够让人舍弃一时得失;总有一种感动,能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可知,所给文段中的人物事迹正是文中这种观点的证明与写照。“物质丰裕的时代,精神的星光则能照耀我们走得更高更远”,袁隆平的事迹是“总有一种情怀,能够让人超越争名逐利”的生动写照;柳艳兵见义勇为的精神告诉人们:总有一种追求,能够让人舍弃一时得失;刘盛兰的高尚情怀令人感动,这种感动能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答案:(1)A(2)D(3)D(4)“庙宇”喻指“信念”“信仰”“时代精神”“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等“精神道统”;“恶性肿瘤”喻指拜金主义、唯利是图、巧取豪夺、腐化堕落等丑恶现象。(5)示例:精神的星光能照耀人们走得更高更远。袁隆平的事迹是“总有一种情怀,能够让人超越争名逐利”的生动写照。柳艳兵见义勇为的精神告诉人们:总有一种追求,能够让人舍弃一时得失。刘盛兰的高尚情怀令人感动,这种感动能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哥伦比亚]马尔克斯海面上渐渐漂过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先发现的孩子们炫耀说那是一艘敌船。过了一会儿,他们又发现那件漂浮物上没有挂旗帜,也没有桅杆,于是又认为是一条鲸鱼。一直到它漂到岸边,他们从它身上取下那些黑乎乎的马尾藻、水母和遇难船只的碎片后,才发现是一个淹死的人。孩子们跟这个尸体玩了整整一下午,他们在沙滩上把他埋好,然后再挖出来,后来被大人看见了,便给村子里报了信。村子里男人抬尸的时候,人们发现这具尸体比所有的死人都庞大,都沉重,重得像一匹马,男人们互相议论着,可能是因为他在水里泡得时间太长了,水都浸到了骨头里。当天夜里,女人们用芦絮擦掉死人身上的污泥,她们发现这死者曾是一个很傲慢的人,因为他的脸上没有其他那些在海上淹死的人那种孤独的表情。最后直到她们给他完全擦洗干净了,才发现他是那么漂亮,于是都惊讶地憋住了呼吸。他不仅是她们从没见过的那种最高大、最强健而又最具有男性美的人,而且是连在想象中都不曾见过的男人。村子里找不到一张那么大的床来停放他。女人们把村子里身材最高的男人在节日里穿的裤子拿来也穿不进,最肥大的衬衣他也嫌窄,最大的鞋子还是小。女人们都为这短小的服装和他的美不相称而感到难过,于是她们决定用大块帆布和一件新娘子的粗线衬衫给他做衣服,以保持他死后的尊严。女人们幻想如果那漂亮的男人住在这个村子里,他的女人一定是最幸福的。她们暗自拿他跟自己的男人比,内心里都在咒骂自己的男人,觉得他们是世界上最污秽而又没有本事的人。这时她们当中最老的一个叹口气说道:“他长的多么像埃斯特温。”那些给他穿衣服、梳头、剪指甲和修胡子的女人,在把他放倒在地上时都抑制不住难受的心情。当她们用块手帕为他盖脸,免得阳光打扰他时,见到他是那样永远的安息了,像所有的男人一样,无法抗拒这自然规律的安排,都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先是她们当中最年轻的一个女人开始抽泣,其他人强忍着,只是悲伤地叹着气,可到后来,越来越想哭,因为这个被淹死的人越发使她们回想起埃斯特温,这位世界上最无人帮助的可怜人,他是那么温柔,而又助人为乐。她们在痛哭之余都感到了一种莫名的空虚。“上天啊,他是我们的。”她们哭泣着说。男人们认为这些言过其实的话只不过是女人的轻浮。他们只想立即处理掉这个额外的累赘。一个女人走过去取掉盖在死者脸上的手帕,这下连男人们也都惊呆了。是埃斯特温。人们为他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有些妇女去邻村找花,把这件事讲给另一些妇女听,她们不相信,也跟来看看。当她们见到那死者后,就又去弄来更多的鲜花,人和花越来越多,挤得几乎无法走路。在把那具尸体抛下深渊以前的片刻间,所有的人都憋住呼吸。他们不需要相互去看,就知道彼此都不是完美的,永远也不可能是完美的。真遗憾,这个漂亮的傻瓜死了。他们将在房前墙上涂上明快的色彩,借以永远纪念埃斯特温。他们还将凿开岩层,在石头地上挖出水源来,在悬崖峭壁上栽种鲜花,为了在将来每年的春天,让那些大船上的旅客被这海上花园的芳香所召唤。连船长也下到甲板上,身穿节日的服装,胸前挎着望远镜,佩戴着金星肩章和一排战争中得的奖章,指着这坐落在加勒比海地平线上满是玫瑰花的海角,用十四种语言说道:“你们看那儿,如今风儿是那样平静,太阳是那么明亮。连那些向日葵都不知道此刻该朝哪边转。是的,那儿就是埃斯特温的村子。”(选自《意林》,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写了一群村民居住在一个荒凉偏远的海边渔村,过着灰暗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一具漂亮的死尸从海面上漂过来,开始照亮每一个人的生活。B.小说描述了一个美到极致的溺水者,他的容颜不仅令镇上的女人们在对比中看到了自己身边不堪的丈夫,还映衬出了她们日复一日的破败不堪的生活。C.“埃斯特温”是一个美的代名词,是神与美的化身,是不可侵扰与伤害的美的存在。正因如此,小镇上的人为溺水者举办了盛大隆重的葬礼。D.先是女人,后是男人,他们被溺水者的漂亮折服,这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虽然现实不能使人满意,但仍要追求生活中的美。(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开头写死尸是一艘敌船、一条鲸鱼都是为下文写“埃斯特温”的高大做铺垫。这个故事看上去有些荒诞,却与生活的内在逻辑并不相悖。B.文章营造了一种过去与现在交织的幻觉。人们通过溺水者的脸想象出了他过去的经历,甚至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C.文章通过对比、白描、夸张、借代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既传神又逼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D.小说将真实与虚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正是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一种独特表现。(3)请分析溺水者形象的象征意义。(4)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结合这篇小说和课文的有关情节,从“魔幻”与“现实”的关系角度简析这种写作特点。【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3)本题考查小说中形象的象征意义。象征意义,要分析这个形象的特点,更要联系文章的主旨思考。象征一般是由具体的形象象征抽象的东西。答题时注意先要列举形象的特征,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该形象的象征意义。(4)本题考查把握文本基本特征和创作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一般在题干中会给出思考的方向,考生首先要理解题干中提示的词语的含义;然后回到原文找出相关情节,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概括。【解答】(1)D.“文章的主旨﹣﹣虽然现实不能使人满意,但仍要追求生活中的美”理解错误,文章的主旨是:生活真的不同凡响,是美唤起了对美的渴求。故选D。(2)C.“文章通过……白描……的手法来表现人物”错。文章并没有运用白描手法来表现人物。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有对比,如“她们暗自拿他跟自己的男人比,内心里都在咒骂自己的男人,觉得他们是世界上最污秽而又没有本事的人”;还有夸张,如“他不仅是她们从没见过的那种最高大、最强健而又最具有男性美的人,而且是连在想象中都不曾见过的男人”等,但没有白描手法。故选C。(3)本题要求分析溺水者的象征意义。先来看他的形象,“他不仅是她们从没见过的那种最高大、最强健而又最具有男性美的人,而且是连在想象中都不曾见过的男人”“这个被淹死的人越发使她们回想起埃斯特温,这位世界上最无人帮助的可怜人,他是那么温柔,而又助人为乐”“她们暗自拿他跟自己的男人比,内心里都在咒骂自己的男人,觉得他们是世界上最污秽而又没有本事的人”,可见这是一个完美的形象。他的象征意义,可结合情节“他们将在房前墙上涂上明快的色彩,借以永远纪念埃斯特温。他们还将凿开岩层,在石头地上挖出水源来,在悬崖峭壁上栽种鲜花,为了在将来每年的春天,让那些大船上的旅客被这海上花园的芳香所召唤”,和文章结尾“连那些向日葵都不知道此刻该朝哪边转”分析得出,溺水者的美唤起了人们对美的渴求,他是给人间带来幸福、觉醒、希望、文明的使者,他推动着人们去改变落后、愚昧的生活现状,走向光明、美好的未来。(4)从“魔幻”与“现实”的关系角度简析本文的写作特点。小说虽然是魔幻小说,但是依然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魔幻主要是奇特的想象、象征等手法的运用,现实可以从虚构背后真实的细节、情感表达的真实等角度思考。答题时需结合小说中有关情节说明作品是如何体现“魔幻”“现实”二者之间的关系的。比如魔幻小说中情节和细节的真实,“海面上渐渐漂过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先发现的孩子们炫耀说那是一艘敌船。过了一会儿,他们又发现那件漂浮物上没有挂旗帜,也没有桅杆,于是又认为是一条鲸鱼”,这段描写很符合现实中从远处观察海上的漂浮物的观感;“人们为他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有些妇女去邻村找花,把这件事讲给另一些妇女听,她们不相信,也跟来看看。当她们见到那死者后,就又去弄来更多的鲜花,人和花越来越多,挤得几乎无法走路”,这段举行葬礼的描写描写真实生动,让读者如临其境。而魔幻的事物和现象象征、暗示了现实生活,如这位完美的溺水者带来了人们对美的觉醒和追求,“他们将在房前墙上涂上明快的色彩,借以永远纪念埃斯特温。他们还将凿开岩层,在石头地上挖出水源来,在悬崖峭壁上栽种鲜花,为了在将来每年的春天,让那些大船上的旅客被这海上花园的芳香所召唤”,“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象征了给人间带来幸福、觉醒、希望、文明的使者,他照亮了这个荒凉偏远的海边渔村中每一个人的生活。答案:(1)D(2)C(3)溺水者的美唤起了人们对美的渴求,他是给人间带来幸福、觉醒、希望、文明的使者,他推动着人们去改变落后、愚昧的生活现状,走向光明、美好的未来。(4)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根据。比如课文中出现的“失眠症”会通过食物传染,现实中很多病症是通过食物传染的。魔幻的细节生动逼真,与现实没有违和感。如这篇小说中人们为“埃斯特温”举行隆重的葬礼时,“人和花越来越多,挤得几乎无法走路”“所有的人都憋住呼吸”,描写真实生动,让读者如临其境。魔幻的事物和现象象征、暗示了现实生活。(或“表现心灵的真实”)如这篇小说中的“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象征了给人间带来幸福、觉醒、希望、文明的使者,他照亮了这个荒凉偏远的海边渔村中每一个人的生活。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乙]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妆。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B.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C.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D.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先妣,文中指已经去世的母亲,也可以称先母、先慈。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文中的“先大母”指已经去世的祖母。B.“归宁”一词起源很早,在《诗经》中就有“归宁父母”的记载。“归宁”指回家省亲,多指在外的游子回家看望父母。C.“亭、台、楼、阁、轩、榭”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几种类型,其中“轩”指的是有窗的长廊或小屋,多为高而敞的建筑,但体量不大。D.“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在甲文中,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的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另外,作者还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静物,达到“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B.甲文的语言委婉含蓄,不加藻饰。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真情。叠词的运用也为文章增添了形象性和音乐美。C.在乙文中,作者把抒情、叙事、议论结合在一起,从家常之事入手,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D.乙文一反传统祭文的固定模式,形式上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这种自由化的写作形式,使作者如同与死者对话,边诉边泣,吞吐呜咽,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②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5)“悲”是《项脊轩志》和《祭十二郎文》两篇文章表达的共同情感,试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在两篇文章中作者各自表达了哪几种悲?【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情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两篇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比较和分析。【解答】(1)句意: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终”为“终究”的意思,修饰后面谓语,“终”后不应断开,排除BC;“故”为“所以”的意思,其前应断开,排除A。故选D。(2)B.“多指在外的游子回家看望父母”错。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故选B。(3)C.“作者把抒情、叙事、议论结合在一起”错。文章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没有议论成分。故选C。(4)①“若”,你的;“竟日”,整天;“类”,像。译文: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②“业”,继承家业;“克”,能,能够;“蒙”,承受。译文: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5)《项脊轩志》:由“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凡再变矣”可知,悲家境衰败;由“先妣抚之甚厚……妪亦泣”可知,悲慈母早逝;由“大母过余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可知,悲祖母厚爱;由“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可知,悲爱妻薄命。《祭十二郎文》:由“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告汝十二郎之灵”可知,悲侄儿之死;由“吾上有三兄……形单影只”可知,悲家族人丁不兴;由“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吾又罢去”可知,悲自己仕途失意。答案:(1)D(2)B(3)C(4)①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②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5)《项脊轩志》:悲家境衰败;悲慈母早逝;悲祖母厚爱;悲爱妻薄命。《祭十二郎文》:悲侄儿之死;悲家族人丁不兴;悲自己仕途失意。参考译文:[甲]但是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情,也有许多悲伤的事情。在这之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伯父、叔父们分家,内外设置很多小门,墙到处都是。分家以后,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客人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后来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里有个老婆婆,曾住在这里。这个老婆婆,是我已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非常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去世的母亲曾来过这里。老婆婆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道:“你姐姐在我怀里,呱呱地哭;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道:‘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道:“我的孩子,很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离开的时候,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说道:“我们家读书人很长时间没有得到功名了,这个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道:“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将来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项脊轩的东边曾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我写这篇文章以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但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庭院子里有一棵枇杷树,是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的,如今已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乙]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以后的第七天,才能够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让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灵位:唉,我从小丧父,等长大了,不知父亲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兄长正当中年的时候死在南方。当时我和你都还小,跟着嫂子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然后又跟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丁,没有一天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兄长,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韩家子孙两代都只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子曾抚摸着你的头对我说道:“韩氏两代,就只剩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还小,当然不记得了;我当时虽能记事,但是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我十九岁的时候,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家乡,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然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所以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来寻求微薄的俸禄。如果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意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唉!这是真的呢?还是我在做梦呢?还是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假如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假如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啊!也许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继承家业的,如今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这正是所谓苍天实在难以揣测,而神意确实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能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即使这样,我从今年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要脱落了,身体越来越衰弱,精神也越来越差了,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假如死后有知,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假如我死后无知,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唉!话有说完时,而哀痛的感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悲哀啊!希望享用祭品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①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梧桐半死:晋崔豹《古今注•草木》:“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则所谓“合欢树”似即连理梧桐。古诗文中例以“梧桐半死”比喻丧偶。(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苏词中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B.苏词中“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刻画了诗人的外部形象,表现出其内在的复杂的思想感情。C.《鹧鸪天》一词,“同来何事不同归”劈头一问,看似无理,却极有情,道出了诗人失去妻子后强烈的悲苦之情。D.《鹧鸪天》下片,运用对比手法,“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诗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2)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鹧鸪天》均为悼亡之作,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两首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比较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首诗,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D.“‘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错误。应是“旧栖”“新垅”形成对比,用旧居和新坟对比,更显物是人非之感。故选:D。(2)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整首词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贺词,“重过阊门万事非”领起眼前之景,到“空床卧听南窗雨”都是实写,通过旧地重游抒发感情,追念了作者与亡妻在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谁复挑灯夜补衣”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这一句是想象昔日之景,是虚写。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苏词,“小轩窗,正梳妆”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这一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亲切而又熟悉,她的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这句细节描写,抓住人物“卧听”的动作,表达自己长夜不眠之思。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苏词,“明月夜,短松冈”借助凄冷幽独的景物描写,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贺词,“原上草,露初晞”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鬓如霜”鬓发如霜,这是一句明喻,借助“霜雪”的颜色写出了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与对亡妻的思念。贺词,“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形象地刻画出了诗人的孤独凄凉。答案:(1)D(2)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的上片是写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贺词由实入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如苏词中“小轩窗,正梳妆”,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苏词的“明月夜,短松冈”,贺词的“原上草,露初晞”,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的“鬓如霜”,把鬓发比作寒霜,把自己的辛苦遭逢与对亡妻的思念交融在一起。贺词上片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刻画出作者的孤寂、伤悲。译文:苏词: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昨夜在梦中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贺词: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物是人非。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什么不能与我同归呢?自己如同霜打的梧桐半死半生,又像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原野里绿草嫩叶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我流连于旧日同住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从今以后还有谁替我在深夜挑灯缝补衣衫呢?赏析:苏词: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志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常怀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息产业结构》课件
- 《放电加工机》课件
- 《防坠器培训》课件
- 《数位家庭影音标准》课件
- 《修订职业病防治法》课件
- 剥脱性唇炎的临床护理
- 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建设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 孕期尿路感染的健康宣教
- 结节性脆发症的临床护理
- 材料力学课件:压杆的稳定性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专题01 信息类文本阅读(知识清单)
- 2025年上半年厦门市外事翻译护照签证中心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方案
- 2025年营销部全年工作计划
- 新《安全生产法》安全培训
- 【MOOC】油气地质与勘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物理 含答案
- 2024二十届三中全会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成人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专家共识 解读
- 机器学习(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财经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