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0-2021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0-2021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0-2021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0-2021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0-2021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25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家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材料二:如果要解释差序格局,那么就不得不牵扯到孔子的礼仁义中的“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并解释说“仁”就是“爱人”。求“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这就是差序格局,从个人出发,如同水纹一样自内而外推出格局的圈子。那么费孝通先生认为,在这样的格局中,是以“己”作为中心的,这是一种自我主义,因为没有“团体”意识的存在,所以不能构成“个人主义”。那么,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到底有没有“团体”的存在?其实这很难界定。儒学自汉代以来就逐渐成为了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那么从儒学的起源即孔子开创儒学的目的看来﹣﹣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变革转型的阶段,孔子针对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救国治世的主张。从这里可以看到,儒学起初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重建周礼来达到安定天下的目的。如果把整个社会看做整体,那么人人就是团体中的个体,所以无论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或是“本立而道生”,看似以“己”为中心,实则是要求世人做好“小我”来达成“大我”,也就是集体。正是因为个人的存在,故而形成团体的意义。而费孝通先生却因为没有所谓的“团体”而否认了“个体”的意义,将之贬为“自我”。而我却是承认“个体”,将更大的范围视为团体,个中理由,因为角度不同,实在难以界定对错。(节选自“寒门教育”)(1)下列对“差序格局”的理解,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A.差序格局是指从个人出发,如同水纹一样自内而外推出格局的圈子。B.我们乡土社会中的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都属于传统的差序格局范畴。C.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的特点,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D.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解释差序格局的概念,费先生以西方社会结构作为参考点,通过比喻的形式进行说明。B.俗语“一表三千里”是指表亲关系可能极为生疏,是从亲属关系网络推出来较远的关系。C.贾府大观园和苏秦的例子,说明了差序格局形成的社会圈子是有大有小、各不相同的。D.现代保甲制度与西方社会结构是相同的,都属于团体格局,具有平等观念和宪法观念。(3)对“个人”与“团体”的问题,两位作者有不同的观点。双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分歧?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百合花(节选)茹志鹃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儿,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地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1)结合以下句子,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情况。①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②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2)伏笔是文章中前文对后文的提示或暗示。关于新媳妇的身份,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两处。(3)简要梳理节选文字的行文思路,概括主要内容。(4)结合节选部分内容,分析《百合花》人称视角的表达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3.(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彭端淑《为学》)(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中:合乎。B.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性。C.不逮人也逮:及,达到。D.西蜀之去南海去:前往。(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B.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C.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D.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彭端淑在文章最后把为学之人分成了四种类型,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4.(6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江上(一)王安石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江上(二)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上》(一)中“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两句描写诗人江上行舟所见:江水在风中荡漾着粼粼的微波,江花纷纷飘着落瓣,一股秋天肃杀的气息扑面而来。B.《江上》(二)中“晚云含雨却低徊”一句,将黄昏时的云霞写活了:“低徊”本来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却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情趣横生。C.《江上》(二)中三、四两句写江行的特殊感受,景中有情,蕴深邃哲理于寻常景物中;陆游“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这两句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D.《江上》(二)一诗意象丰富,有秋阴,有含雨的晚云,有青山和江上影影绰绰的风帆;诗人摄取了各种近景,为我们勾勒出秋江暮云图和青山帆影图,雄健豪迈。(2)两首诗虽同题,但所表达的主旨与情感完全不同。请作具体分析。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态度。②杜甫《登高》中“,”两句,从时空两方面着笔,高度概括了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沉郁顿挫。③《赤壁赋》中,苏轼认为,造化所为,非吾所有,不可强求,“,”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可以尽情享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我们家的下一代都为上一代的家乡(辩解/辨解)过,为地理位置,为语音所属方言,出于虚荣心,或者就是出于恼怒。当你为父母的口音感到恼怒时,你如何能体会“故乡”这两个字带来的荣耀?相反,下一代体验的是一种与故乡①的艰难。说到底,孩子们是没有故乡的,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农村移民的孩子。失散,团聚,再失散,是我母亲的家族在扬中、苏州两地(迁徙/迁徒)生息的结局,没有土地的家族将永远难逃失散的命运。我母亲的家族在几十年的艰难时世里一直(聚和/聚合)在一起,是一个亲密的家族圈的生活。但最终,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里,一切②,这个家族的第一代、第二代,还有第三代,最后还是失散了。五年前,随着苏州齐门外大街的拆迁重建,我的大舅和三舅妈都被安置在了别的居民小区。同样的,由于亲戚关系不可避免地日渐(疏远/梳远),我甚至从来没有去过他们的新家。我在苏州城里有好多表姐表哥,但我不知道他们住在哪个地方。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③了,家族对于我来说,仅仅是由直系亲属组成,每次回到苏州,我的足迹仅限于我父亲的家和我兄弟姐妹的家,甚至他们都不在一个(屋沿/屋檐)下生活,每两家之间的距离都很遥远,远远超过八百米。对我来说,超过八百米,故乡便开始模糊,开始④,至此,我的八百米的故乡已经(漂忽不见/飘忽不见)了。(节选自苏童《八百米故乡》)(1)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辩解迁徙聚合疏远屋檐飘忽不见B.辨解迁徒聚合梳远屋檐漂忽不见C.辩解迁徙聚和梳远屋沿漂忽不见D.辨解迁徒聚和疏远屋沿飘忽不见(2)文中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①隔绝②灰飞烟灭③收缩④隐匿B.①隔离②烟消云散③收缩④藏匿C.①隔绝②烟消云散③萎缩④隐匿D.①隔离②灰飞烟灭③萎缩④藏匿(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在文中哪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更好些。①当你为父母的口音感到恼怒时,你如何能体会“故乡”这两个字带来的荣耀?②当你为父母的口音感到恼怒时,你就很难能体会“故乡”这两个字带来的荣耀。7.(3分)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内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燕麦竟然也有“眼睛”?燕麦的“眼睛”其实是构成燕麦植标的细胞睥光感受器。依靠自己的“眼睛”,燕麦不仅能“看见”光,而且还能感受到光的波长、光照的强度和时间。。正因为如此,植物才能适时控制开花,变换叶子和根的生长方向。A.燕麦的“眼睛”就是所有植物的“眼睛” B.不仅燕麦有“眼睛”,所有植物都有“眼睛” C.其实,所有植物的“眼睛”都是相同的 D.同时,所有的植物都有像燕麦那样的“眼睛”8.(5分)请对下面这则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本报12月4日讯每年1月1日杭州最热闹的活动﹣﹣新年祈福走运大会推出线上赛了,现在开始只要完成徒步打卡,就有机会赢取1月1日的走运大会名额。2021年中国(杭州)新年祈福走运大会之“123,走运啦”线上徒步挑战活动昨天下午启动。2021年中国(杭州)新年祈福走运大会延续了之前的“运河文化”概念,打造独具运河特色的国潮风韵。通过“亚运+祈福”、“线上+线下”多元化互动参与,带来“走运”新体验。活动将充分体现“全面小康”的生活品质,预热杭州亚运,让格调与艺术、运气与健康并存。本届走运大会分为“线上+线下”两个阶段举行,第一阶段为“123,走运啦”线上徒步挑战活动,第二阶段为2021年1月1日在京杭大运河杭州景区举行的新年祈福走运大会。本次活动由2022年第19届亚运会组委会担任指导单位,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9.(5分)根据提供的《青春》诗歌,在空格处填写两小节诗句,使全诗句式相似,衔接自然,内容完整。青春①青春是蓝色的,像深远的晴空,像迷人的海洋。悠远辽阔,富于幻想。②______③______④青春是白色的,似雪似浪,如云如月,洁白无瑕。犹如一张白纸,爱画最新最美的图画。⑤青春是无色的,像风变幻无穷,像雾绚丽迷人。放纵它,遗憾终生;驾驭它,乘风破浪。⑥青春是彩色的,拥有了它,便拥有了七彩人生。⑦青春是一首美丽的诗,是一支动听的歌。让我们真诚地把握住它,让青春之花绽放四季。四、写作(45分)10.(5分)微写作。运用下列词语,描写校园雪景。要求:①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方法;②不少于80字。欢呼雀跃银装素裹纷纷扬扬五.从以下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个作文。(40分)11.(40分)李煜的《虞美人》通过具体的物象,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寄寓其中。请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7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2.有时候,父母亲的一句话可以成为光,温暖你,激励你;也可以成为伤害,刺痛你,打击你。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验。请以《父亲(母亲)的那句话》为题,写一篇散文。或夹叙夹议,或情景交融,或叙事抒情。不少于700字。

2020-2021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25分)1.【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D.无中生有。“每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于文无据。故选:D。(2)C.曲解文意。“说明了差序格局形成的社会圈子是有大有小、各不相同的”错,依据原文“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要说明的是“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故选:C。(3)双方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造成了分歧的产生。依据原文“那么费孝通先生认为,在这样的格局中,是以‘己’作为中心的,这是一种自我主义,因为没有‘团体’意识的存在,所以不能构成‘个人主义’”,材料一认为,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而中国传统思想里是以“己”作为中心的,没有“团体”意识的存在,所以不能构成“个人主义”;依据原文“如果把整个社会看做整体,那么人人就是团体中的个体”,材料二认为,每个人都是团体中的个体,因为个人的存在,故而形成团体的意义。答案:(1)D(2)C(3)双方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造成了分歧的产生。材料一认为,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而中国传统思想里是以“己”作为中心的,没有“团体”意识的存在,所以不能构成“个人主义”;材料二认为,每个人都是团体中的个体,因为个人的存在,故而形成团体的意义。2.【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心理的能力。做题时要注意人物的神态描写、动作变化、语言表现等,抓住关键字词,结合语境分析,从而得出人物心理特征。(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情节构思技巧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结构思路、概括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构思和人称安排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不同角度细致分析,准确理解,重点把握即可。【解答】(1)①这是对通讯员的一处神态、动作描写,前面的情节是通讯员自己去借被子,新媳妇没有借,“我”带他再次去借时,新媳妇借给了,结合“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可知,通讯员“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这种神态和动作,表明他心里闹着别扭,有对“我”的不服气,也有对新媳妇的一丝不满。②这是通讯员的一处动作和语言描写,相关情节是通讯员知道了“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这时,“那!……那我们送回去吧!”他急于将借来的被子送回,说明他对自己之前的抱怨充满了歉意,他的内心是愧疚的。(2)本题要求找出关于新媳妇的身份的伏笔描写,关于新媳妇的身份,结合前文“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暗示这是新婚的装饰和穿戴;“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暗示新媳妇面对男同志借出婚被是难为情的;“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暗示这是一条新被子,“百合花”的寓意与新婚有关。结合以上内容找出两处分析即可。(3)节选部分以通讯员为主要描写的对象,分为前后两个层次,前半部分主要围绕“借被子”的主要情节,叙写了“我”与通讯员第二次借被子,并得知新媳妇身份的事件,着意表现通讯员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和思想的转变,表现其善良、可爱的一面;最后两段,写通讯员出发回团部,“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送给“我”馒头的情节,以及“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描写通讯员走前给“我”留下的独特印象,为下文通讯员牺牲,“我”的遗憾和敬意作了铺垫。(4)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写,“我”在小说中是一个女性的角色,“我”作为叙述的线索,串联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以女性观察的细致,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了情节的生动性和叙述的真实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我”是小说中的“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内心变化和性格丰富的见证者,通过“我”敏锐的感觉,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并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答案:(1)①通讯员心里闹着别扭,既有对“我”的不服气,也有对新媳妇的一丝不满。②通讯员觉得很为难,心里过意不去。(2)①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②“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③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3)前半段写“我”与通讯员一起去新媳妇家借被子的全过程;后半段写到了通讯员送给“我”两个馒头,“我”发现他肩上的步枪筒里多出一枝野菊花,以及他被撕坏的肩头衣布,为下文作了铺垫。(4)以第一人称为视角,即以“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叙述范围是“我”的所见所闻。能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3.【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D.四川距离南海。去:距离。(2)B.“其”为代词,指代“屏弃而不用”,作下一句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C;“然则”为固定结构,“这样,那么”的意思,也可翻译成“如此看来”,不可断,排除D。句子翻译为: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3)①之:两个“之”都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爪子和牙齿;上、下:向上(下);用:因为;一:专一。句子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劲的筋骨,(能)向上吃尘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因为心思专一。②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顾:难道;鄙:边境。句子翻译为: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4)原文对应的信息为“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意思是“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据此可以概括出答案。答案:(1)D(2)B(3)①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劲的筋骨,(能)向上吃尘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因为心思专一。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4)①天资聪敏而又肯下功夫学习的人;②自恃天资聪敏而不肯下功夫学习的人;③天资昏庸却肯下功夫学习的人;④天资昏庸而又不肯下功夫学习的人。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4.【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进行比较鉴赏的能力。在全面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比较诗歌的主旨与情感。【解答】(1)D.“近景”“雄健豪迈”错,“近景”应为“远景”,“青山缭绕”“千帆隐映”都为远景,“雄健豪迈”应为“悠然淡远”。(2)第一首,“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意思是,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第二首,写泛舟江上所见的景物。写了秋阴,写了云、雨,写了青山和远处影影绰绰的风帆,都是很开阔、很宏大的物象。“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重重叠叠的青山似乎阻住了江水的去路,船转了个弯,眼前又见到无尽的江水,江上成片的白帆正渐渐逼近过来。这两句写江行的待殊感受,不仅有景,而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意,表达了诗人萧散恬淡的心绪,蕴深邃的哲理于寻常景物之中,启人遐思,耐人寻味。答案:(1)D(2)《江上》(一):虽题为《江上》,其实写的是离别之情,这种离别之情被笛声吹着走,深沉而久远。《江上》(二):诗歌描写了泛舟江上所见的景物,在幽远淡雅的意境中表达诗人萧散恬淡的心绪,蕴含着前途遥远,道路无穷的哲理。《江上》(一)译文:江上秋风阵阵,水波荡漾连绵,江岸上的红花也脱下红妆,渐渐凋谢。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蓦然发现船只已到乱山的东面,再不见分别的渡口。赏析: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的例子。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就写过他的《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锻炼,让句子显出不寻常的曲拆。《江上》(二)译文:大江北面,秋天浓重的云幕一半已被秋风撕开;含着浓浓雨意的云,缓慢地移动着。两岸青山曲折重叠,似要阻挡江水去路,船转了个弯,眼前又见到无尽的江水,江上成片的白帆正渐渐逼近过来。赏析:王安石晚年寓居金陵钟山,“诵诗说佛”(苏轼语),追求心境的宁静。与此相适应,他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雅丽工致的绝句,在这种凝炼轻巧的形式中,他表达了自己萧散恬淡的心绪,这首小诗就是这样的例子。诗写泛舟江上所见的景物。写了秋阴,写了云、雨,写了青山和远处影影绰绰的风帆,都是很开阔、很宏大的物象,然而整首诗造成的艺术境界却不是雄健豪迈,而是空明幽淡,其关键便在一个远字。诗人摄取了各种远景来构成他的画面,“江北秋阴一半开”一句,雨过天晴,阴云半开,一抹蓝天已带上了晚霞的辉光,给人一种悠远的感受。“晚云含雨却低徊”一句,将黄昏时的云霞写活了。“低徊”本来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却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情趣横主,静中有动。诗人在这两句中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图。它颇有米家山水的朦胧含蓄之美,画面并不是明快清晰的,而好象是有意追求一种半明半暗,神光离合的境界:阴沉的秋空不是全部开朗而是“半开”,可见光线并不太亮;向晚的云霞也不璀灿明艳,而带着雨意,它不是暴风雨之前翻滚的黑云,却是低徊容与,悠然静穆。所以幽远淡雅便成了这幅画面的基调。三、四两句从云转到江边的青山,山是纠结盘曲的,像是要挡住诗人前行的去路,然而远处忽隐忽现的点点帆影,正告诉诗人前途遥远,道路无穷。这两句写江行的待殊感受,不仅有景,而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意,蕴深邃的哲理于寻常景物之中,启人遐思,耐人寻味。后来陆游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由此生发出来的名句。这里青山的回环曲折,帆影的时隐时现,也都构成了淡远的画面,与上面两句浑然一体,融汇无间。此诗的深层意义不是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反抗阴暗,便能开通千帆竞渡的视境,这就是诗人借山光水色的变化所体验到的某种人生哲学、或政治哲学。因此,此诗是以富有辨证法的思理取胜。苏轼评王维的诗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讲法,把诗境与画意结合在一起谈。诗与画的紧密结合,在唐朝的山水诗、画中得到完美的结合。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都带有画的气质与风韵。唐人的山水诗画重点突出自然的美。宋人的山水画强调质,通过时序节令和布局,表现真实的生活,山水诗也提倡清新蕴藉,要求把真情实感通过客观描写表达出来。王安石的山水诗,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这首写江行的诗,在灰暗的底色上布置了一幕开阔的画图,辅以幽深的笔调,与米芾山水画笔法相吻合,表现一种含蓄朦胧的美。同时,诗人又经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示出对路途遥远、风云变幻的惆怅,把主观思想加入了山水诗中,丰富了诗的主题。5.【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摧、事)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重点字:作、登)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重点字:惟)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6.【分析】(1)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形题从表面上是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候也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和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有对举、组词、形旁辨形。(2)本题考查词语和成语的理解和正确运用。理解词语要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中有关生词和新生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正确理解与运用常见成语则需要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的故事意义,辨析常见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辨析常用成语的感情色彩等。(3)本题考查比较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以从在句子的语言、句式特点、修辞、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等方面答题,要结合原文对原文句子赏析,注意语言表达。【解答】(1)第一个词语应是“辩解”,意思是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强调通过语言解释。而“辨解”则是分辩解释,多了分辨这一层意思。语境是我们家的下一代都为上一代的家解释。第二个词语应是“迁徙”,是迁移的意思,语境是家族迁移。“迁徒”这个词是生造的,是错误的。第三个词语应是“聚合”,语境是强调家族聚集在一起,“聚合”正是这个意思。“聚和”这个词是生造的,是错误的。第四个词语是“疏远”,语境是形容亲戚关系冷淡了,“疏远”就有关系、感情不亲近,冷淡的意思。“梳远”这个词是生造的,是错误的。第五个词语是“屋檐”,是房屋前后坡的边缘部分,语境是大家在一起生活。“屋沿”这个词是生造的,是错误的。最后一个词语是“飘忽不见”,强调故乡的模糊缥缈。“漂忽不见”这个词是生造的,是错误的。故选A。(2)①隔绝:阻隔;隔断;断绝。隔离:断绝接触;断绝往来。语境是与故乡阻隔的感觉,故选“隔绝”。②灰飞烟灭:比喻事物消失净尽。烟消云散:像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语境是形容家族的消散,故选“烟消云散”。③收缩:(物体)由大变小或由长变短;紧缩。萎缩:干枯;(身体、器官等)功能减退并缩小;(经济)衰退。语境是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干枯了,故选“萎缩”。④隐匿:隐瞒;隐藏;躲起来。藏匿:藏起来不让人发现。语境是故乡越来越模糊,隐藏起来了,故选“隐匿”。故选C。(3)比较两个句子可以发现,两个句子的不同在于后半句,第①句采用了反问的句式,第②句采用了陈述的句式,很明显,第①句采用的反问句式更好,因为语气更为强烈,虽然是反问,但是表达的是肯定的观点,让读者去思考答案,更能强调父母口音曾经带给作者的恼怒和困惑,发人深省。答案:(1)A(2)C(3)第①句表达效果更好。这一句用反问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比第②句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强调父母口音曾经带给作者的恼怒和困惑。7.【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解答】语段介绍了燕麦“眼睛”的相关知识。根据“正因为如此”推断,横线上的句子应该是解释原因的,语段从燕麦说到植物,应该表示递进关系,横线前面一句话说燕麦依靠自己的“眼睛”能完成的任务,横线上的句子应该是说植物也有“眼睛”。故选:B。8.【分析】本题考查提炼语意,提炼语意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或图表,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或句子。本题要求压缩语段,注意理清语段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注意字数限制。【解答】综合语段可以发现,语段围绕“2021年新年祈福走运大会”展开,应提取与2021年新年祈福走运大会相关的关键信息,活动形式是“线上+线下两个阶段”,应表明活动时间,线上活动时间是2020年12月3日,线下活动时间是2021年1月1日,主办方是“杭州市人民政府”。最后将提取的信息整合成句即可,注意语意连贯和字数限制。故答案为:由杭州市政府主办的2021年新年祈福走运大会分“线上+线下”两个阶段举行:线上活动2020年12月3日启动,线下活动2021年1月1日举行。9.【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目的是考查学生灵活使用各种句式、表情达意的能力。仿句要仿形式,句式结构一致,手法修辞相同。仿句要仿写内容,语意切合语境,情感色彩统一。需要联想寻找相关材料,语言得体简明连贯。本题要求根据语意仿写,注意句式一致,注意内容贴切。【解答】仿写的对象是青春,应写出青春的色彩,写出青春的特点,注意运用比喻的修辞。仿写的句式是:青春是……色的,像……的……(比喻),像……的……(比喻)。……,……(特点)。仿写应注意语意连贯。故答案为:②青春是绿色的,像滴翠的青竹,像坦荡的草原。充满生机,活力四射。③青春是红色的,像燃烧的火焰,像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充满希望。四、写作(45分)10.【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的时候要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抓住所给的词语,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词语添加枝叶,对景象进行细致的描写,扩写好后,再按照题目的要求来检查。本题中,提供了三个词语,分别是欢呼雀跃、银装素裹、纷纷扬扬。由“银装素裹”可以定位为具体的场景,下雪的时候。“欢呼雀跃”可以写人们看到的世界所抒发出的情感。“纷纷扬扬”突出的是雪花场景的特点。表达的时候要结合这些要点分析,具体表达即可。【解答】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到人间来了,世间真是一片银装素裹。飞鸟大部分藏到安全的巢里去了,从缝隙间露出个小脑袋,赏雪。偶尔低头啄一下羽毛,再啄一下。只有喜鹊依然欢呼雀跃,享受着这白色世界的无限美好。五.从以下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个作文。(40分)1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材料,先理解李煜《虞美人》这首词,此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审任务,李煜的《虞美人》通过具体的物象,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寄寓其中。请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7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文学点评,是指对各种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作品、文学发展史、文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章。高中学生写文学点评,一般只要求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这种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