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2010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这种高阅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众接受度的差距一目了然。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全民的关注,并且延伸成为研究的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聚焦点。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在非虚构写作潮流中,“野生的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是专业化写作的报告文学难以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正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摘编自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材料二:在2003年“非虚构”并未流行之时,评论家们便已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理由也似乎十分充分: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又“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那么同样为舶来品的“非虚构”又如何有信心在此间驻足。虽然报告文学是舶来之物,但在本土语境中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是事出有因:报告文学既是写实传统的赓续,也是述史传统的现代表达。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所言“伤害”不如说是一种周全,报告文学既有其报告性(新闻性),又有其文学性,这也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纪实、小说、散文等体裁而独立门户的原因。在和平年代及“非虚构”挑战下,报告文学是否已经丧失内在活力,这一质疑也似乎成为报告文学给“非虚构”让位的理由之一。马泰•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说:“审美现代性意味着宏大叙事的解构,意味着平面化、琐细化、去深度。”这似乎预示承载着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的报告文学注定要被狂欢的现代主义抛弃。但现实是优秀报告文学作品的题材却呈现着多样姿态,如张子影的《试飞英雄》关注中国空军试飞员的忠诚无畏,纪红建的《乡村国是》记录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赵遐秋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里说:“伟大的时代需要优秀的报告文学,优秀的报告文学产生于伟大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发展。”在远离战火和号角的和平时代,仍有着不见硝烟的伟大,仍有着激荡卓越的不凡。报告文学在快餐化、娱乐化、媚俗化的文学生态格局中更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在解构的狂欢之中,报告文学将情感宣泄的碎片捡起,力图重新建构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实际上,在现代主义的狂欢之下,焦虑感如影随形,人们比以往更加渴望生活的真实、生命的真实。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2019年年初咪蒙团队所写的“非虚构”作品《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指造假,撕破了“非虚构”的堂皇。这时,长于个人经验叙事引起大众共鸣的“非虚构”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敌人并非报告文学,两者之间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借助新媒体蓬勃发展的“非虚构”为独立性摇旗,暗合现代主义“忠于当下鲜活的个人经验”的命题;但这也意味着在某些时候,“非虚构”极力逃离主流,刻意回避积极,从而陷入消极悲观等情绪之中,借渲染以共情,点燃更广的社会负面情绪,而报告文学却常可“以光明的心地和远大的眼光”安抚个人的焦虑和不安。从“非虚构”的发展之中,报告文学也应取其长处,躬亲自省。在宏大叙事之中如何避免陷于“言不及物”的尴尬境地,以及在媚俗和颓废猖獗的名利场中如何自持,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无法引起共鸣的“言不及物”的尴尬,一来可能是因为大而空的书写内容无法切中肯綮,二来可能是呆板滞塞的书写方式不够形象生动。这两点恰恰丢失了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并重的文体原则。“非虚构”的警钟敲响,正是报告文学的自救契机。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回归初心和本真。(摘编自丁佳雯《在“非虚构”挑战下的报告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从而引起热烈响应,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也就不会被“非虚构”写作消解。B.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决定了它的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而报告文学因底气不足正好相反。C.报告文学传到中国后,延续了中国的写实传统和述史传统,并非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D.材料一中提到的“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与材料二中提到的“非虚构”“长于个人经验叙事”,两者内涵相同。(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报告文学是专业化写作,不能像非虚构写手那样写切身的经历和感受,生命体验的“带入性”相对处于劣势。B.名为“非虚构”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受到批评,文章以此证明人们渴望生活及生命的真实的观点。C.报告文学需要克服自身“言不及物”的问题以保持“新闻性”和“文学性”,也需要克服外部名利场的不良影响。D.报告文学要认准“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这个方向和目标,否则难以自救。(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A.美国学者索尔•贝娄:“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B.艺术评论家:“作家要立足生活的真实,因为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没有真实的生活,就没有艺术的真实。”C.作家胡平:“报告文学能够写实、写全时代精神,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并促进对历史真相与历史现象的还原和反思。”D.作家丁晓原:“人生历程丰富多彩,个体生命跌宕起伏,报告文学关注其中的故事性、传奇性,会使叙事充盈饱满。”(4)材料二第一段针对报告文学消亡理由的反驳,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5)有人说:“非虚构作品是报告文学消亡的推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一小时的故事【美】凯特•肖班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正是他在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那上面“死亡者”一项中,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名字排在第一。他一直等到来了第二封电报,把情况弄确实了,然后才匆匆赶来报告噩耗。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她不要人跟着她。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口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上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张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强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⑧朱赛芬跪在她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她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⑨有人在用弹簧锁的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雷特里•马拉德,略现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注】凯特•肖班(Kate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中女主人公“悲伤——解脱——喜悦——绝望”的心路历程在一个小时内得以充分的展现。B.对于丈夫去世,马拉德夫人的不近人情的淡然说明她是一个对爱情、婚姻以及家庭的不忠之人。C.布兰特雷•马拉德对妻子“一向含情脉脉”关心、爱护她,但是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妻子,使其屈从,是专制、无视妻子人格的男人,他代表了男权社会的规范。D.马拉德夫人并不是极度高兴致死的,而是由于极度失望和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引发了心脏病的复发,使她最终走向了死亡。(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突然的“丧夫”事件使心脏有毛病的马拉德夫人备受打击,而丈夫的“死”而复生又给她以极度的高兴,这些突然的变化使马拉德夫人猝不及防而死。B.理查德看见“死亡者”名单中马拉德的名字,又通过电报确认,但并未见到马拉德的尸体,这为后文马拉德“死”而复生埋下了伏笔,使情节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C.马拉德夫人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就一屁股坐进了那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这时她全身的精疲力竭是由“丧夫”后的过度悲伤和放声大哭所致。D.马拉德夫人眼中透露着炽热的凯旋般的光芒,她不自觉地摆出了一副胜利女神的姿态,心情欢愉并且不知掩饰地紧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去。(3)小说对布兰特雷•马拉德和他夫人的描写一暗一明,请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形象。(4)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曲关于人性解放的挽歌,也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声人生无常的吁叹,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文本二: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代指车轮或车。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D.《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B.文本一中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C.文本二中《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D.文本二中《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②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5)文本一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题老学庵壁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5.(6分)名篇名句默写。(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2)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自勉。(3)《礼记》中强调,无论地位高还是地位低的人,都要强化自身的修养,这两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圣峰”珠穆朗玛,巍峨雄壮,攀登者________。有人来征服,有人在守护。登山向导次仁旦达,从2002年至今,已经参加了无数次珠峰清理工作。他是最________的环保卫士,仅2018年就清理了8吨垃圾。在这人类最后的净土,恶劣的气候环境已让人自身难保,皑皑白雪之下________着的垃圾更让人揪心。食品包装袋、食品罐子、酒瓶等生活垃圾,旧登山绳子、旧登山帐篷、旧瓦斯罐等登山垃圾________。在珠峰5000米、6000米甚至7000多米的高处攀登,掉入裂缝、遭遇雪崩等危险已难以预料,更不必说每一次清理垃圾的行动,都像在刀尖上跳舞,随时可能丧命。“世界只有一个珠峰,她的美丽和纯净,是对所有历尽艰险的登山者们最好的奖赏和慰藉。”今年4月30日,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珠峰大本营正式成立,确立了高山环保的长效机制的运行,推进了高山环保制度化、常态化的进程。在次仁旦达等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和民间力量,正在逐渐参与到高山环保项目中。这项工作,拒绝顺其自然,拒绝怨天尤人,拒绝意志薄弱。珠峰是一片无止无休的洁白,是一望无际的孤独,唯拥有艰苦卓绝的精神,才能忍受这份孤独,承担这份重任。最令次仁旦达骄傲的,便是用一己之力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从一个人弯腰捡起脚下的一片方便面包装袋,到几十个人打包上百斤垃圾并扛起推上卡车,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谁说一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世界?谁说每一步的平凡,不能成就伟大?(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纷至沓来坚强隐藏俯拾即是B.摩肩接踵坚强堆积比比皆是C.纷至沓来虔诚隐藏比比皆是D.摩肩接踵虔诚堆积俯拾即是(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珠峰大本营正式成立,确保了高山环保的长效机制的运行,推进了高山环保制度化、常态化的进程。B.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珠峰大本营正式成立,确立了高山环保的长效机制,推进了高山环保制度化、常态化的进程。C.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珠峰大本营正式成立,确保了高山环保的长效机制,推进了高山环保制度化、常态化的进程。D.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珠峰大本营正式成立,确立了高山环保的长效机制的运行和高山环保制度化、常态化的进程。(3)文中画波浪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远行的游子,人在他乡,经历了春秋代序、斗转星移,看惯了霜霑林木、北雁南飞,遭际了江湖秋水、世情况味,在与家疏离的漂泊中感受着乡愁的苦痛。对于涌起乡愁的人来说,周遭无一不是可感之景,无一不是可触之情。冬去春来、物候变化、时空间隔,①。不论是(甲),还是(乙),不论是(丙),还是(丁),不管你走了多久、走了多远,乡愁一起,失魂落魄。“乡”的繁体字是“鄉”,甲骨文写法中,左右是二人,中间是食物,像两个人相对用餐的样子。相对用餐意味着关系亲近、和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有人与土地的和谐,有人与环境的和谐,②。“乡”是那一片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家乡的土地养育了千千万万的民众,是人们生存的根基。“家”“宁”“宜”“宴”等汉字形体都有表示住在家乡的房子里,获得宁静、安居的生活的涵义,而离开家乡就是他乡之“客”,就是“寄”人篱下。而一旦客居在外,从地缘上、心理上都会感觉漂泊。这时往往会回忆起那一份和睦的温情,为孤寂冷清的生活带来慰藉,这就是乡愁巨大的文化张力。乡愁是我们最根本的血脉,是我们民族的印记。没有了乡愁,我们不仅身体远离了家乡的土地,③。乡愁是中国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基础,乡土的厚重与和谐能分别消除无根的漂泊与对立的异化,生态的和谐被乡土的顺天应时所维护,其家国同构也能维系国家社会的稳定。中国人带着乡愁走进了工业文明、走进了新世纪,相信我们还会带着它一直走向更美好的未来!(1)文中(甲)(乙)(丙)(丁)处,对应地填上下列四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离家十年的吴文英②与故乡仅一水相隔的王安石③离家万里的王维④少小离家的贺知章A.①③②④B.④①③②C.②③①④D.③①④②(2)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事物所遵循的法则,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被称为天道;人事活动所遵循的规律,被称为人道。然而有意思的是,“道”这个字本身,由一个“走”字底和一个首要的“首”字构成,似乎想告诉我们,要想走出一条人生之“道”来,首要的,是迈开脚去走。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2010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这种高阅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众接受度的差距一目了然。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全民的关注,并且延伸成为研究的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聚焦点。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在非虚构写作潮流中,“野生的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是专业化写作的报告文学难以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正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摘编自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材料二:在2003年“非虚构”并未流行之时,评论家们便已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理由也似乎十分充分: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又“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那么同样为舶来品的“非虚构”又如何有信心在此间驻足。虽然报告文学是舶来之物,但在本土语境中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是事出有因:报告文学既是写实传统的赓续,也是述史传统的现代表达。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所言“伤害”不如说是一种周全,报告文学既有其报告性(新闻性),又有其文学性,这也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纪实、小说、散文等体裁而独立门户的原因。在和平年代及“非虚构”挑战下,报告文学是否已经丧失内在活力,这一质疑也似乎成为报告文学给“非虚构”让位的理由之一。马泰•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说:“审美现代性意味着宏大叙事的解构,意味着平面化、琐细化、去深度。”这似乎预示承载着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的报告文学注定要被狂欢的现代主义抛弃。但现实是优秀报告文学作品的题材却呈现着多样姿态,如张子影的《试飞英雄》关注中国空军试飞员的忠诚无畏,纪红建的《乡村国是》记录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赵遐秋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里说:“伟大的时代需要优秀的报告文学,优秀的报告文学产生于伟大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发展。”在远离战火和号角的和平时代,仍有着不见硝烟的伟大,仍有着激荡卓越的不凡。报告文学在快餐化、娱乐化、媚俗化的文学生态格局中更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在解构的狂欢之中,报告文学将情感宣泄的碎片捡起,力图重新建构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实际上,在现代主义的狂欢之下,焦虑感如影随形,人们比以往更加渴望生活的真实、生命的真实。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2019年年初咪蒙团队所写的“非虚构”作品《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指造假,撕破了“非虚构”的堂皇。这时,长于个人经验叙事引起大众共鸣的“非虚构”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敌人并非报告文学,两者之间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借助新媒体蓬勃发展的“非虚构”为独立性摇旗,暗合现代主义“忠于当下鲜活的个人经验”的命题;但这也意味着在某些时候,“非虚构”极力逃离主流,刻意回避积极,从而陷入消极悲观等情绪之中,借渲染以共情,点燃更广的社会负面情绪,而报告文学却常可“以光明的心地和远大的眼光”安抚个人的焦虑和不安。从“非虚构”的发展之中,报告文学也应取其长处,躬亲自省。在宏大叙事之中如何避免陷于“言不及物”的尴尬境地,以及在媚俗和颓废猖獗的名利场中如何自持,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无法引起共鸣的“言不及物”的尴尬,一来可能是因为大而空的书写内容无法切中肯綮,二来可能是呆板滞塞的书写方式不够形象生动。这两点恰恰丢失了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并重的文体原则。“非虚构”的警钟敲响,正是报告文学的自救契机。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回归初心和本真。(摘编自丁佳雯《在“非虚构”挑战下的报告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从而引起热烈响应,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也就不会被“非虚构”写作消解。B.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决定了它的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而报告文学因底气不足正好相反。C.报告文学传到中国后,延续了中国的写实传统和述史传统,并非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D.材料一中提到的“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与材料二中提到的“非虚构”“长于个人经验叙事”,两者内涵相同。(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报告文学是专业化写作,不能像非虚构写手那样写切身的经历和感受,生命体验的“带入性”相对处于劣势。B.名为“非虚构”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受到批评,文章以此证明人们渴望生活及生命的真实的观点。C.报告文学需要克服自身“言不及物”的问题以保持“新闻性”和“文学性”,也需要克服外部名利场的不良影响。D.报告文学要认准“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这个方向和目标,否则难以自救。(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CA.美国学者索尔•贝娄:“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B.艺术评论家:“作家要立足生活的真实,因为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没有真实的生活,就没有艺术的真实。”C.作家胡平:“报告文学能够写实、写全时代精神,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并促进对历史真相与历史现象的还原和反思。”D.作家丁晓原:“人生历程丰富多彩,个体生命跌宕起伏,报告文学关注其中的故事性、传奇性,会使叙事充盈饱满。”(4)材料二第一段针对报告文学消亡理由的反驳,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5)有人说:“非虚构作品是报告文学消亡的推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A.假设推导错误。依据原文“2010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并不一定导致“‘非虚构’写作对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的消解”。B.因果倒置,依据原文“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是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决定了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与之相反,使报告文学底气不足。C.正确。D.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一“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材料二“实际上,在现代主义的狂欢之下,焦虑感如影随形,人们比以往更加渴望生活的真实、生命的真实。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前者是“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后者是“生活的真实、生命的真实”,“内涵相同”错。故选:C。(2)B.依据材料二“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2019年年初咪蒙团队所写的‘非虚构’作品《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指造假”,文章以此证明“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的观点。故选:B。(3)A.说的是现代主义的特点。B.说的是作家如何艺术创作。C.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报告文学在当代仍是伟大、不凡的,能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力图构建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本项符合这个观点。D.说的是报告文学要关注个人的故事性、传奇性。故选:C。(4)①依据材料二“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那么同样为舶来品的‘非虚构’又如何有信心在此间驻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归谬法),指出逻辑错误。如果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会消亡,那么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同为“舶来品”却结局不同,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②依据材料二“虽然报告文学是舶来之物,但在本土语境中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是事出有因:报告文学既是写实传统的赓续,也是述史传统的现代表达”,破立结合。批驳他人认为报告文学消亡的理由的同时,也说明报告文学立足的依据。③依据材料二“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所言‘伤害’不如说是一种周全,报告文学既有其报告性(新闻性),又有其文学性,这也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纪实、小说、散文等体裁而独立门户的原因”,用辩证思维阐明问题本质。“伤害”换一种角度看,其实是“周全”。(5)同意。①依据材料一“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这种高阅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众接受度的差距一目了然”,“非虚构”恶化了报告文学的生存环境,它抢夺了报告文学的受众,使报告文学受到冲击。②依据材料一“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正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非虚构”写作的冲击使报告文学的创作主体产生不自信,影响报告文学的存续发展。③依据材料二“在宏大叙事之中如何避免陷于‘言不及物’的尴尬境地,以及在媚俗和颓废猖獗的名利场中如何自持,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无法引起共鸣的‘言不及物’的尴尬,一来可能是因为大而空的书写内容无法切中肯綮,二来可能是呆板滞塞的书写方式不够形象生动。这两点恰恰丢失了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并重的文体原则”,“非虚构”写作的鲜明特点,凸显放大了一些报告文学内容和样式的缺陷,更使其失去竞争力。不同意。①依据材料二“虽然报告文学是舶来之物,但在本土语境中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是事出有因:报告文学既是写实传统的赓续,也是述史传统的现代表达”,报告文学承继了中国文学写实和叙史传统,有在“非虚构”写作冲击下的立足根基。②依据材料二“在远离战火和号角的和平时代,仍有着不见硝烟的伟大,仍有着激荡卓越的不凡。报告文学在快餐化、娱乐化、媚俗化的文学生态格局中更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在解构的狂欢之中,报告文学将情感宣泄的碎片捡起,力图重新建构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报告文学承载的社会职能并没有丧失,能有效消除社会负面情绪,安抚焦虑不安,这是“非虚构”写作不能替代的。③依据材料二“‘非虚构’的警钟敲响,正是报告文学的自救契机。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回归初心和本真”,“非虚构”写作的冲击对报告文学是警钟,会唤醒它的自信,进行自救。答案:(1)C(2)B(3)C(4)①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归谬法),指出逻辑错误。如果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会消亡,那么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同为“舶来品”却结局不同,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②破立结合。批驳他人认为报告文学消亡的理由的同时,也说明报告文学立足的依据。③用辩证思维阐明问题本质。“伤害”换一种角度看,其实是“周全”。(5)同意。①“非虚构”恶化了报告文学的生存环境,它抢夺了报告文学的受众,使报告文学受到冲击。②“非虚构”写作的冲击使报告文学的创作主体产生不自信,影响报告文学的存续发展。③“非虚构”写作的鲜明特点,凸显放大了一些报告文学内容和样式的缺陷,更使其失去竞争力。不同意。①报告文学承继了中国文学写实和叙史传统,有在“非虚构”写作冲击下的立足根基。②报告文学承载的社会职能并没有丧失,能有效消除社会负面情绪,安抚焦虑不安,这是“非虚构”写作不能替代的。③“非虚构”写作的冲击对报告文学是警钟,会唤醒它的自信,进行自救。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一小时的故事【美】凯特•肖班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正是他在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那上面“死亡者”一项中,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名字排在第一。他一直等到来了第二封电报,把情况弄确实了,然后才匆匆赶来报告噩耗。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她不要人跟着她。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口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上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张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强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⑧朱赛芬跪在她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她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⑨有人在用弹簧锁的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雷特里•马拉德,略现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注】凯特•肖班(Kate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小说中女主人公“悲伤——解脱——喜悦——绝望”的心路历程在一个小时内得以充分的展现。B.对于丈夫去世,马拉德夫人的不近人情的淡然说明她是一个对爱情、婚姻以及家庭的不忠之人。C.布兰特雷•马拉德对妻子“一向含情脉脉”关心、爱护她,但是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妻子,使其屈从,是专制、无视妻子人格的男人,他代表了男权社会的规范。D.马拉德夫人并不是极度高兴致死的,而是由于极度失望和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引发了心脏病的复发,使她最终走向了死亡。(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BA.突然的“丧夫”事件使心脏有毛病的马拉德夫人备受打击,而丈夫的“死”而复生又给她以极度的高兴,这些突然的变化使马拉德夫人猝不及防而死。B.理查德看见“死亡者”名单中马拉德的名字,又通过电报确认,但并未见到马拉德的尸体,这为后文马拉德“死”而复生埋下了伏笔,使情节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C.马拉德夫人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就一屁股坐进了那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这时她全身的精疲力竭是由“丧夫”后的过度悲伤和放声大哭所致。D.马拉德夫人眼中透露着炽热的凯旋般的光芒,她不自觉地摆出了一副胜利女神的姿态,心情欢愉并且不知掩饰地紧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去。(3)小说对布兰特雷•马拉德和他夫人的描写一暗一明,请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形象。(4)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曲关于人性解放的挽歌,也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声人生无常的吁叹,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对人物的相关描写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是观点加分析。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解答】(1)B.“说明她是一个对爱情、婚姻以及家庭的不忠之人”错误,她淡然是因为可以脱离丈夫的强权,不能说明她不忠。故选B。(2)A.“丈夫的‘死’而复生又给她以极度的高兴”错误。从文中来看,“极度的高兴”是因为她可以获得自由,而不是“丈夫的死而复生”。B.正确。C.“是由‘丧夫’后的过度悲伤和放声大哭所致”错误,应该还包括一直以来在丈夫专制下的屈从生活。D.“不知掩饰地紧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去”错误,“紧紧搂着姐姐的腰”就是一种掩饰。故选B。(3)分析马拉德夫人的形象时可以重点抓住⑤~⑦段,这几段通过对马拉德夫人的心理描写揭示了她觉醒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看到马拉德夫人心灵深处对专制意志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强烈向往。丈夫活着时,屈从丈夫的意志;丈夫死后,虽然也为此悲伤,但经过理智的思考,痛苦的挣扎,马拉德夫人战胜了内心的软弱,摆脱了丈夫强加于她的专制阴影,开始享受了心灵自由的快乐。而从马拉德夫人的身上又可以看出马拉德的形象特点,马拉德夫人的逆来顺受说明马拉德是专制的,说明马拉德对妻子的所谓关心爱护其实是变相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妻子身上,是男权社会的代表。(4)如果认可“人性解放的挽歌”,这显然是针对马拉德夫人而言,那就要分析马拉德夫人追求人性解放的过程或表现,从文中来看,马拉德在世的时候,马拉德夫人一直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即使有追求个性解放的念头也没有表现出来,等到丈夫“死去”,马拉德夫人“看到希望”,接着因丈夫的“复活”,她“喜极”而亡,所以可以说本文是“追求人性解放的挽歌”;如果认可“人生无常的吁叹”,考生就要到文中找到“人生无常”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文章标题为“一小时的故事”,马拉德夫人经历了从痛苦到欢愉,又从欢愉到死亡的过程,这都发生在一小时内,显示出世事难料与人生无常;最后布兰特雷•马拉德居然回来了,而且泰然自若,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的“死”而复生,显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主题上,通过“一小时的故事”表现人生变化的无常。答案:(1)B(2)B(3)①布兰特雷•马拉德是男权社会的代表。他表面对妻子关心爱护,实质上却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妻子并使其屈从,是无视妻子人格的专制男人。②马拉德夫人逆来顺受,曾屈从于夫权而不能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个性得不到张扬,也没有自己的爱恨,毫无自由可言。丈夫的“死”让她失去了逆来顺受的环境,唤醒了她的反叛意识,她开始呼唤自由,祈祷为自己而活并且要活得长久。(4)观点一:我同意“挽歌”一说。①在得到丈夫“死讯”前,马拉德夫人也许曾有过追求个性解放的念头,但从来没有付诸行动,而是一直处于不自由状态,没有爱与安全感。②得到丈夫“死讯”后,马拉德夫人呼唤的自由又因丈夫“死”而复生而失去,导致了马拉德夫人“喜极”而亡。③小说主题也表现出人性解放道路的坎坷与漫长,甚至需要付出死亡的代价。观点二:我同意“人生无常的吁叹”一说。①短短一小时内,马拉德夫人经历了从痛苦到欢愉,又从欢愉到死亡的过程,显示出世事难料与人生无常。②布兰特雷•马拉德之死从故事本身来看已千真万确,但在短短一小时内他居然又“死”而复生,显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③在主题上也展示出人生变化的无常,一小时也能发生人生的重大变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文本二: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代指车轮或车。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D.《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A.文本一中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B.文本一中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C.文本二中《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D.文本二中《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②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5)文本一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文言文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解答】(1)B.观察本句的句式是对称的,“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这三个相同的句式形成排比,所以应在这三个句子之后停顿。且句子的主语分别是“鸟”“鱼”“兽”,谓语分别是“吾知其能飞”“吾知其能游”“吾知其能走”,所以可以在“鸟”“鱼”“兽”三个主语后停顿。排除A、C项。“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句式也对称,主语分别是“走者”“游者”“飞者”,所以应在三个主语前停顿。排除D项。译文: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故选:B。(2)D.“《老子》又名《南华经》”错误,《庄子》又称《南华经》,《老子》又称《道德经》。故选:D。(3)A.“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错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老子的思想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不完全相同。相同的是得志时做官,但是不得志时是不同的。儒家主张不得志时要加强个人修养,老子认为不得志时像草一样漂泊,也即顺其自然。故选:A。(4)①“贾”,商人;“虚”,什么东西都没有;“盛”,高尚。译文: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②“余食”,剩饭;“行”同“形”,形体;“处”,做。译文:(“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做。(5)解答本题先理解题目中“老子,隐君子也”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子,是一位隐者”。然后从文中找到体现老子隐逸情怀的句子,进行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原文“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意思是: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原文“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意为,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原文“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意为,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据此依据原文表述即可。答案:(1)B(2)D(3)A(4)①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②(“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做。(5)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②见周之衰,乃遂去。③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参考译文:文本一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文本二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老子》第十一章)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老子》第二十四章)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老子》第三十三章)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题老学庵壁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解答】(1)C.“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错误,颈联其实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2)“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是说自己日夜读书的缘由。两个原因,一是“太平时期”老百姓只有高兴而无愁叹,二是自己年岁大了,晚上本来就睡不着觉。这两句有的客观的因素,也有着诗人的忧虑。陆游所处的时代是金兵已经占领宋国的北方领土,宋国统治者偏安江南,绍兴一带自然是“太平”无战事的,但是陆游是个杰出的爱国者,内心一腔热血,想的就是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身临抗敌前线的生活经历是他终身的骄傲,因此他对偏安江南的所谓“太平”是忧心忡忡的。但是他又改变这种状态,诗人拳拳爱国心、报国志无处伸展,无奈只有寄情于诗书之中。“衰老形枯少睡眠”应该说的是实况,陆游退居山阴时已是七十岁上下了。说“衰老形枯“也不过分,至于“夜读”则已经是陆游的读书习惯了,陆游诗中写到“夜读”的诗实在太多。此不仅反映陆游好学的生活场面,而且透过此联,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当时极端郁闷的心情。答案:(1)C(2)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赏析:老学庵是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书斋的名字。“初归誓墓老乡邦,手结茆茨近小江。”(《庵中晨起书触目》)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陆游辞官返回故里山阴,建起了这个“竹间仅有屋三楹,虽号吾庐实客亭”(《题庵壁》)的书斋,以师旷“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为自己的书斋取名为“老学庵”。陆游建成老学庵之后,还是非常兴奋的,于是就在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这也是他首次提到“老学庵”的诗。老学庵在镜湖之滨,背绕青山,面临碧水,空气新鲜,环境安适。陆游很喜欢他这个书斋,他在另一首《题庵壁》诗中写道:“万叠青山绕镜湖,数椽最爱野人居。”但陆游并非闭门读书,不问世事,而是一直关心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他的《老学庵》诗写道:“老学衡茅底,秋毫敢自欺?开编常默识,闭户有余师。大节艰危见,真心梦寐知。唐虞无在眼,生世未为迟。”这与他一生刻苦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相一致。他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在读书和写作之中度过的。老学庵成了陆游晚年生活的精神家园。5.(6分)名篇名句默写。(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2)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自勉。(3)《礼记》中强调,无论地位高还是地位低的人,都要强化自身的修养,这两句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重点字:已)(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点字:弘、毅)(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重点字:庶、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圣峰”珠穆朗玛,巍峨雄壮,攀登者________。有人来征服,有人在守护。登山向导次仁旦达,从2002年至今,已经参加了无数次珠峰清理工作。他是最________的环保卫士,仅2018年就清理了8吨垃圾。在这人类最后的净土,恶劣的气候环境已让人自身难保,皑皑白雪之下________着的垃圾更让人揪心。食品包装袋、食品罐子、酒瓶等生活垃圾,旧登山绳子、旧登山帐篷、旧瓦斯罐等登山垃圾________。在珠峰5000米、6000米甚至7000多米的高处攀登,掉入裂缝、遭遇雪崩等危险已难以预料,更不必说每一次清理垃圾的行动,都像在刀尖上跳舞,随时可能丧命。“世界只有一个珠峰,她的美丽和纯净,是对所有历尽艰险的登山者们最好的奖赏和慰藉。”今年4月30日,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珠峰大本营正式成立,确立了高山环保的长效机制的运行,推进了高山环保制度化、常态化的进程。在次仁旦达等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和民间力量,正在逐渐参与到高山环保项目中。这项工作,拒绝顺其自然,拒绝怨天尤人,拒绝意志薄弱。珠峰是一片无止无休的洁白,是一望无际的孤独,唯拥有艰苦卓绝的精神,才能忍受这份孤独,承担这份重任。最令次仁旦达骄傲的,便是用一己之力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从一个人弯腰捡起脚下的一片方便面包装袋,到几十个人打包上百斤垃圾并扛起推上卡车,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谁说一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世界?谁说每一步的平凡,不能成就伟大?(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A.纷至沓来坚强隐藏俯拾即是B.摩肩接踵坚强堆积比比皆是C.纷至沓来虔诚隐藏比比皆是D.摩肩接踵虔诚堆积俯拾即是(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A.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珠峰大本营正式成立,确保了高山环保的长效机制的运行,推进了高山环保制度化、常态化的进程。B.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珠峰大本营正式成立,确立了高山环保的长效机制,推进了高山环保制度化、常态化的进程。C.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珠峰大本营正式成立,确保了高山环保的长效机制,推进了高山环保制度化、常态化的进程。D.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珠峰大本营正式成立,确立了高山环保的长效机制的运行和高山环保制度化、常态化的进程。(3)文中画波浪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所给词语(包括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判断。(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分析画线句子,找出其中的语病,然后针对语病利用排除法加以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常见修辞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需找出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解答】(1)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摩肩接踵:形容人很多,很拥挤。第一空强调来登珠峰的人接连不断地到来,应选“纷至沓来”。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坚强: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第二空是说登山向导次仁旦达对“圣峰”珠穆朗玛心怀敬意,因而对珠峰环境清理工作很尽力,应选“虔诚”。隐藏:指藏起来,不让发现。堆积:指成堆地聚集。第三空是说雪覆盖了垃圾,而不是说垃圾堆积在一起,应选“隐藏”。比比皆是:到处都是。俯拾即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第四空强调的是登山垃圾到处都是,应选“比比皆是”。故选:C。(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语病在于“确立了……的运行”搭配不当,应该改为“确保了……的运行”,据此排除BCD三项。故选:A。(3)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明喻这种修辞,本体为“在珠峰5000米、6000米甚至7000多米的高处攀登”,喻体为“在刀尖上跳舞”,有典型而明显的比喻词“像”连接,相似点为难以预料的各种“危险”,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化陌生为熟悉,突出了生命危险,彰显了不惧危险捡拾垃圾的环卫行为是无比高尚、令人敬重的,表达了赞美和崇敬心理。答案:(1)C(2)A(3)①构成:把“在珠峰5000米、6000米甚至7000多米的高处清理垃圾的行动”比作“在刀尖上跳舞”,运用了比喻的手法。②效果:使表达生动形象,突出在珠峰清理垃圾的危险,表达对珠峰环保卫士的崇高敬意。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远行的游子,人在他乡,经历了春秋代序、斗转星移,看惯了霜霑林木、北雁南飞,遭际了江湖秋水、世情况味,在与家疏离的漂泊中感受着乡愁的苦痛。对于涌起乡愁的人来说,周遭无一不是可感之景,无一不是可触之情。冬去春来、物候变化、时空间隔,①也有人与人的和谐。不论是(甲),还是(乙),不论是(丙),还是(丁),不管你走了多久、走了多远,乡愁一起,失魂落魄。“乡”的繁体字是“鄉”,甲骨文写法中,左右是二人,中间是食物,像两个人相对用餐的样子。相对用餐意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一)含答案
- 血管源性水肿的临床护理
- 数学上册可能性课件西师大版
- 肠梗阻的护理
- 孕期腹部损伤的健康宣教
- 急性肺脓肿的临床护理
- 舌下神经损伤的临床护理
- 甲沟炎的临床护理
- 粘连性中耳炎的健康宣教
- JJF(陕) 088-2022 三维运输记录仪校准规范
- 《凤凰大视野》经典人文纪录片合集
- Q∕SY 201.2-2015 油气管道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第2部分:系统安全
- 精神科出科考试试题及答案
- 外研版四年级上册英语(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之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工作方案
- 《易碎品包装》
- DB36T 1295.1-2020 钨冶炼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技术指南 第1部分水泥窑协同处置
-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液晶显示的数字钟的设计与实现
- 贵阳市普通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考试试卷高一数学(含答案)
- 《香包的制作》教学设计(优质课比赛教案)
- 《中国诗词大会》原题——九宫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