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苏轼专题练习合集 (含解析)_第1页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苏轼专题练习合集 (含解析)_第2页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苏轼专题练习合集 (含解析)_第3页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苏轼专题练习合集 (含解析)_第4页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苏轼专题练习合集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苏轼专题练习

合集(含解析)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苏轼专题练习合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

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C料

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年生死两茫茫”写出了曾经的夫妻巳经生死永别,诗人倏

忽之间经历了十年的茫茫岁月,梦中朦胧很难看清“千里孤坟二

B.“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个句子,以假设引发

想象,将容颜的憔悴与衰老,和别后的深深忧伤融合在一起。

C.此词以“记梦”为标题,明确写出了做梦日期,并通过对所

梦细节的描写展现出自己的心境,抒发了对亡妻的无限深情。

D.此词以悼亡为主题,借生与死、故土与异乡、相逢却不识、

相对而又无言等内容,写尽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

2.“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是如何表达愁情的?请

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岁(节选)

苏轼

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注】选诗是苏轼写于嘉祐七年(1062)冬末的组诗《馈岁》《别

岁》《守岁》中的一部分。组诗的原题为:“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

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

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运用互文手法,通过对冻邻西舍酒熟肉肥的正面描

写,来突出浓厚的新年氛围。

B.三四两句中,“一日欢”与“穷年悲”对举,表现了诗人内心

的悲喜变化,情感细腻,令人动容。

C.组诗虽是诗人因为在外做官,过年时思念故乡和亲人不得归

而作,但其主旨却远不止于此。

D.选诗虽然语言平易,但画面感强;虽然情感充沛,但表达含

蓄;虽写吃喝小事,但含义丰富。

4.本诗后四句以议论为诗,给我们怎洋的人生启示,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①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亦木搀②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③。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④。

【注】①李思训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c画中绝岛即大孤山、小孤

山,此画作已失传。②搀(chdn):直刺、插入。③低昂:俯仰。

④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

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

读者自然引入画境C

B.画中的主体客舟也是诗歌的中心,一叶不知何处来的扁舟,

带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C.“崖崩”写出山的险峻,“搀”写出乔木的气势,两个词语都赋

予了诗歌动态美。

D.“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大

小孤山的清秀美丽C

6.后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东坡的“奇思谐趣”,请结合诗句对此

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各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鹏鹄啼。比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沈约体弱多病。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连用“压”“贴”“飞”三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赋予

画面动感和蓬勃生机。

B.次句将时空交织在一起描写,季节是春天,天气是初晴,地

点是池馆内外。

C.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虽弱不禁风,但面对春景仍心

情振奋。

D.“沙上”二句,“沙上”“竹间”分别为鸿雁和鹏和的栖息之地,

也可能为词人举目所见之景。

8.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宝鸡县斯飞阁①

苏轼

西南归路远萧条,倚槛魂飞不可招。

野阔牛羊同雁鹫,天长草树接云霄。

昏昏②水气浮山麓,泛泛③春风弄麦苗。

谁使爱官轻去国?此身无计老渔樵。

【注】①本诗为苏轼于嘉祐七年作于陕西凤翔府签判任上。诗人

故乡眉山,在任所西南方。②昏昏:朦胧貌。③泛泛:流动貌。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往故乡的道路,遥远而寂寞,诗人倚阑远眺,好像魂魄已

飞走,不可招回。

B.旷野广阔,牛羊犹如雁鹫,草树似接云霄,这是以天地之大

反衬自身的渺小。

C.是谁让“我”留恋官场,随意离开京城?尾联运用反问句式,

强化迁谪之悲。

D.“我”这一生,大概再也无法流连山水,享受归隐生活。渔樵,

是隐居的代称。

10.颈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归去来兮

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①邻里二三君子,

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②。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③,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④。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①雪堂:苏轼在黄州的居所名。②岷峨:四川的岷山与峨

眉山,此代指作者故乡。③黄州再闰:苏轼谪居黄州五年,阴历三年

一闰,故称“再闰二④秋风洛水: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

想起故乡死羹、第鱼脍,便弃官而归。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引用陶渊明诗句,贴切地表达了词人思归西蜀故里的强

烈愿望,乡情浓郁感人。

B.上片后半部分笔锋一转,撇开满腔愁思,抒发了词人对黄州

之地山川人物的深情厚谊。

C.下片在叹息人生不定、仕途坎坷中透露着豁达,对西晋张翰

弃官归乡的行为并不认可。

D.本词与《江城子(十年生死〉》均借助想象来表达情感,开拓

了诗歌意境,耐人寻味。

12.有人评论说:“结尾的临别告语,于奇峰突起中将全词的感

情推向高潮”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重阳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①,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

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娇②,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

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③。

【注】①翠微:指山上的小亭。②云崎:耸入云霄的高山。③牛

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

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

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B.“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

插”形成因果照应C

C.上片即景生情,下片以酒助兴,作者在上下片所表达的情感

明显不同,形成鲜E月对照。

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

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14.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

何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鹏鸽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

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②昨夜三更雨,又得浮

生一日凉。

【注】①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②殷勤:劳驾,有劳。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由近及远,写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景

物,描绘了词人的生活环境。

B.“红蕖”这里指荷花。“细细香”,措写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

香味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C.在太阳将落山时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漫步,这是词人自我

形象的写照,耐人寻味。

D.最后两句,饱含着词人的感慨:天公作美,一场雨让漂泊不

定的他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16.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⑴

苏轼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

久废山行疲牵确,尚能村醉舞淋浪。

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

杀马毁车⑵从比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注】(1)疲茶(nie):困惫。(2)《后汉书•周燮传》教:

一个叫冯良的人,三十岁,为县尉,奉命去迎接上官,他“耻在厮役,

因毁车马、裂衣冠”遁去,跑到犍为跟一个叫杜抚的学者学习去了。

家里人以为他死了,过了十多年他才回到家乡。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明时令、景物。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重阳将近,

溪边野菊已开出耀眼金花。此景与后文的捕蝗之事形成巨大的反差。

B.“人间忧患长”是由捕蝗而产生的感慨,诗人身处逆境,身心

疲惫,但也不忘民生的疾苦,体现其忧国吮民的博大情怀。

C.“杀马毁车”之意源于“人间忧患长”,想到今天这种疲于奔走、

形同厮役的处境,诗人真想像冯良似的杀马毁车,从此遁去,至于所

谓用行舍藏那一套,不必再去管它,你也用不着再来和我讨论了!体

现诗人与官场的决裂。

D.这首诗写的是现实生活给诗人思想感情上的一次巨大冲击,

用事精切,写出了内心深处的难言之情,也是亲兄弟间推心置腹的肺

腑之言,真切动人C

18.这首诗抑扬顿挫,感慨遥深,请结合中间两联对其抑扬进行

赏析。

19.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官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

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

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

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民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和乐观的情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

苏轼

昨夜霜风入秋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元年(1078)八月。是时,苏轼知徐州,

因抗洪胜利而建黄楼,落成后邀友人于重阳节来此聚会。《续资治通

鉴长编》载,王定国好作文章,夸诞轻易,臧否人物,无所顾忌,以

是颇不容于人。熙宁八年(1075),王定国因故受到朝廷停职处罚。

②南台,指徐州城南的戏马台。《太平寰宇无徐州》:“重九日,公(刘

裕)引宾佐登此台,命将佐百僚赋诗以观志。作诗者百余人,独谢灵

运诗最工。”③义黑,刘裕为宋公,在义熙十四年时镇徐州。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是诗人写给王定国的应和之作,“次韵”即按照原诗的韵

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B.首联写友人昨夜受了风寒,晓来原本多病受损的身体更为不

适,“霜”字表明了时令。

C.“疏狂”一话既点明苏王二人豪放、不受拘束的性格,又交代

了他们不被世人所容的原因。

D.尾联化用丸裕在重阳日携将佐百僚登南台赏菊赋诗的典故,

畅想王定国在诗会上的表现。

21.有人认为苏轼诗歌善用比较思维来深化诗歌的思想内容。请

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嘲子由①

苏轼

堆几尽埃筒,攻之如蠹虫。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

【注】①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②《庄子•天道》中,

工匠轮扁嘲笑读书的桓公,理由是“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即自

己制作车轮的本领不是简单地理论传授,儿子就能学会的。

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堆”“攻”两个动词,生动勾勒出子由

埋头苦读古代典籍的形象。

B.作者将子由比作专门啃食书籍的蠹虫,虽为调侃,但也传达

出了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

C.“曲尽弦犹在”,诗句在“曲尽”与“弦在”的反差中,提示读

书人要正确地对待书本知识。

D.尾联的“笑”与标题的“嘲”相呼应,轮扁对桓公的态度与苏

轼对子由的态度恰好暗合。

23.苏轼是如何传达他的治学观点的?请结合诗歌后四句简要分

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①置,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①员外: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

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予皆

以诗名,且都曾任水曹郎。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

叫折支。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苏

轼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

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B.第五句诗人以“逐客”自命,是夸张愤怒之语。第六句以古今

诗人对比,表明自己所领官衔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

C.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平和中见锋颖,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

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D.诗歌语言平实清浅,但内涵丰富,写出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

情,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25.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定风波》一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莫听穿林汀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意即风雨骤至,盖顶

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却且吟且啸徐步向前。

B.“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一蓑”意思即“一阵”,烟雨弥漫,冒

着漫天风雨,漫步在崎岖原的旅途上,任其自然,乃是平生的惯常经

历。

C.“料峭春风吹清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意思即骤雨已

过,云开天晴,春风料峭。略带寒意,前路山头,夕阳斜照,诗人原

来的酒意经过风雨的洗礼,早巳消散了。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两也无晴J,讲诗人沐浴着

雨后的凉爽,回望刚刚过去的风雨萧瑟之处,则已是云消雾散,斜阳

也收敛了光辉。

27.这首词的上阕叙事写人,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①

苏轼

银塘朱槛麹尘②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

清和。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

③宴游过。

[注]①徐君猷(yiu):名大受,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当时

黄州知州。②麹(qu)尘:指淡黄色的江水。麹,同曲。酿酒时,

用以发酵的“酒曲,所生的菌呈淡黄色。③无吝:不吝惜,不要舍

不得。

2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写人们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气氛

中,身心愉快。

B.上阕结尾处“天气尚清和”,收而未尽,承上启下,由咏景而

转向下阕写人。

C.下阕“狱草烟深,讼庭人悄“,写州府荒凉的景象,目的是指

责太守治州无方。

D.全词景情融合,将诗人的志向愿望融入端午酬节风俗和五月

自然风光描写之中C

29.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①

【宋】苏轼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②。

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③病有妻。

堪笑睢阳老从事④,为余投檄向江西。

注:①本诗为苏轼在“乌台诗案”获糅后所写。②贾昌以善斗鸡

而得玄宗之宠。此诗将“阿世取容的宵小”比作“少年鸡”。③维摩,

指佛教徒。④睢阳老从事,指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轼曾说:“子由闻

予下狱,乞以官爵赎予罪。贬筠州(今江西高安)监酒。”

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交代了苏轼写诗时的处境:因“乌台诗案"入狱大难不死,

故曰“蒙恩”

B.首联直说自己由文字惹祸,不再顾惜个人声名,自嘲之中流

露心中不平之气。

C.颈联前后形成对比,一方面说明自己家庭贫困之苦,另一方

面表明有家人陪伴C

D.尾联说弟弟苏辙为给苏轼赎罪而请求免官,苏轼认为弟弟为

此被贬江西不值得。

31.清代汪师韩评价这首诗说:“诗狱甫解,……殆是豪气未尽

除。”请结合颔联分析“豪气”的具体表现。

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

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

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

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c应

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3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

大,气势不凡。

B.上片后两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

次相会,把酒痛饮C

C.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片因景寓情,由忧而乐:

情感表现极有层次。

D.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直抒

内心痛别之情。

33.“一江明月碧琉璃”描绘了一幅水月交映的阔远画面,留给

读者丰富想象天地,简要分析。

34.你是否同意词的最后两句“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

境界”,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铤。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崎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3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

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四种自然

景物来加以描绘,“披帽”与“挂铜铤”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

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

清澈与尾联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

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36.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

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

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

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

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37.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

与李揆非常相似。

B.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

能被契丹君主扣留C

C.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

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

心谨慎,平安归来C

38.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过岭①

【宋】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舞笠。

【注释】①作者被贬遇效自岭南北归,途中过大庾岭,到达虔州

作此诗,时年66岁。②作者自绍圣元年一贬再贬,今重到虔州,计

已七年。③这里江南指虔州。④舞舞(so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

形容毛毛细雨

3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突出了“甘

”之少,“长”与“少”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悲伤痛苦。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醉中”对“梦里”,似梦似幻;

“江南”对“海外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梦境,今日北归如宿醉。

C.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

足”的“濯足”一词表明在山润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身心的疲惫。

D.尾联中“谁遣山鸡忽惊起”的意思是:谁人让山鸡忽然受惊飞

起,扰乱了山间的宁静。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生机。

E.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又不乏瑰丽雄奇之美,比如“生”“鸣”

“绕”“滴”几个动词为山景增强了气势,富有激情磅礴之美。

40.诗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与解析

1.A2.①选用典型意象。“明月”为圆月,“明月夜”是团圆

之夜,而“松冈”是种植松树的逝者安葬之处,使用典型意象形戌反

差表达愁情。

②虚实结合。“料得”写出由梦境回到现实,而“明月”“松冈”

是想象之景,两者结合,虚实相生更显愁情。

③以景结情。全诗最后在“明月”“松冈”所营造的凄清幽深之境

中,以景结情,使愁情更显得意蕴深长。

④采用点染手法。先以“肠断”写明诗歌的情感,然后借助“明

月”“松冈”来展现诗人的愁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手法、情感

等的能力。

A.“诗人倏忽之间经历了十年的茫茫岁月,梦中朦胧很难看清‘千

里孤坟'”错误,“两茫茫”指双方茫然不相知。

故选Ao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

诗歌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

借典型意象抒情,借想象抒情等。

选用典型意象c这首词选用“孤坟”“明月”“短松冈”等,孤单

凄凉的坟墓,长满短松的山岗,都给人凄凉之感,而皎洁的圆月以乐

衬哀,月之圆更凸显了人不圆,用强烈的反差来表达愁情。

虚实结合。“彼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

有泪千行”,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

目中的永恒的印象C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

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

无限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写梦醒现实,只有

孤坟、松冈,虚实结合,表达作者内心之愁。

以景结情。“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描写诗人料想长

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

而柔肠寸断。“明月夜,短松冈”以凄凉之景收束全词,营造了凄清

悲凉的意境,使愁情更显得意蕴深长。

采用点染手法c整首词都在表达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凄凉”

“肠断”为点,点明作者情感,“明月夜,短松冈”为染,用凄凉之景

渲染悲凉之情。

3.D4.①最后四句的意思为不要叹息旧岁离我们远去,要

和新的岁月一起行走。不要回顾刚刚失去的年华,无情岁月给我们留

下的只有老迈与衰朽。②结尾四句以议论为诗,使诗歌富有理趣,诗

人的感慨更加深沉,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达含蓄”错误。“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意思是不要回

顾刚刚失去的年华,无情岁月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老迈与衰朽,诗句直

抒胸臆,抒发了内心的哀伤。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意思

为不要叹息旧岁离我们远去,要和新的岁月一起行走。不要回顾刚刚

失去的年华,无情岁月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老迈与衰朽。

诗歌第三句“且为一日欢”写热闹欢饮,末句“还君老与衰”却

一落千丈,写对岁月流逝的无可奈何之情。别岁之意交代完毕之后,

表面上题意已尽,但诗人忽然又从这一年联想到第二年,使感慨更加

深沉,犹如图画,层峦迭嶂,使人有丘壑无尽之感。据此可分析出,

结尾四句以议论为诗,使诗歌富有理趣,诗人的感慨更加深沉,表现

了诗人旷达的胸襟C

5.B6.①“奇思”表现为诗中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新

颖的比喻。诗歌以虚构夸张手法写山崖欲崩、猿鸟遁绝凸显山的峻峭;

以丰富的想象为静止无声的画面增添了抑扬的棹歌、轻柔的江风、摇

漾的客舟;以新颖奇妙的比喻拟人将大小孤山化为美女临镜。

②“谐趣”表现在结尾两句中,诗人正告舟中的商贾不要对美丽

的“小姑”心存非分,风趣诙谐,饶有兴味3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B.“画中的主体客舟也是诗歌的中心”错误,诗歌题目是《李思

训画长江绝岛图》说明这首诗重点是描写“长江绝岛”的风景,结合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等句可知,画中的主体应是“山

水”。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分析“奇思”。“大孤小孤”二山皆在“江中央”,可知李思训

所画的未必就是大小孤山,而是苏轼在观画中感到这两个绝岛的形状

与位置同大小孤山相似,遂想象它们就是大小孤山,并以此展开诗的

艺术构思,为诗的奇妙结尾埋下伏笔。“崖崩",写山崖太陡峭而引发

崩塌;“路绝”,写口石滚落,堵塞了道路;“猿鸟去”,写猿鸟惊惶四

散,消失在深林中。“搀”这个动词也赋予静穆的乔木以刺天的动态

和气势。画幅上并没有猿鸟,但诗人不说“无猿鸟”而写“猿鸟去”,

仿佛他亲眼见到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这是诗人灵心虚构、无中生有

的妙笔。“客舟何处来”写画中小船。他先用一个疑问句,引起读者注

意,再以生花妙笔,反复描写、渲染。“沙平风软”两句,诗人恍若

置身画中,登上了客船,眺望前方。诗人妙以女子发髻比喻二山之峰

峦,以镜喻水面,又以女子晨起对镜梳妆形容江中二山。可见,“奇

思”表现为诗中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新颖的比喻。诗歌以虚构

夸张手法写山崖欲崩、猿鸟遁绝凸显山的峻峭;以丰富的想象为静止

无声的画面增添了抑扬的棹歌、轻柔的江风、摇漾的客舟;以新颖奇

妙的比喻拟人将大小孤山化为美女临镜。

再来分析“谐趣”。大诗人苏轼却妙脱蹊径,迥生慧心。他利用

格关大小孤山的民间传说,挥毫落纸如云烟,写下诗的第三段,开拓

出一个奇丽浪漫、谐趣盎然的新境界。苏轼随手拈来这一民间传说,

并以假作真,戏诫“舟中贾客”,显得非常风趣幽默。结尾两句,更

把比喻、拟人、谐音双关等表现手法融于一炉,根据小姑嫁彭郎的民

间故事戏为谐语,诗人正告舟中的商贾不要对美丽的“小姑”心存非

分,风趣诙谐,饶有兴味。

7.C8.表达了词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鸿雁”是书

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了词人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鹦鹄

”的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对故乡的思念;“落

花”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孤

寂。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但面对春景仍心情振奋”说法错误,词人心情并不振奋,美

好的春景更反衬了词人内心的忧郁。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沙上不闻鸿雁信”意思是在沙上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此

句用了《汉书•苏武传》中“鸿雁传书”的典故,突出了“鸿雁”这

一意象,古人有用鸿雁传送书信的说法,“不闻鸿雁信”说明词人没

有收到家人的任何消息,表达了词人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

“竹间时听鹏鸽啼”一句中写出词人在竹林间时时听到鹏鹄的悲

啼。该句的意象是“鹏鹄啼”,鹏鹄鸟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所

以在外的游子听到鹏鸽的叫声会感到凄凉,更时时勾起游子对故旧的

思念。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离家在外的凄切之情。

“此情惟有落花知”意思是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落

花本无知,但由于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

心情的知己。"落花”是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作为伤春的代表,

在诗歌中往往传达哀怨惆怅之情,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是由于作

者与落花的命运相似,此句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

和孤寂之情。

9.C10.作用:承上启下。结构上,颈联承接颌联,同为“倚

槛”所见之景的具体描写;情感上,颈联为尾联的抒情作了铺垫,使

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随意离开京城”“强化迁谪之悲”错误,尾联里的“去国”,

在这里是离开故乡的意思。结合“西南归路远萧条,倚槛魂飞不可招

”“此身无计老渔椎”以及注解“本诗为苏轼于嘉祐七年作于陕西凤

翔府签判任上。诗人故乡眉山,在任所西南方”可知,本诗是思乡怀

归之作,并没有什么“迁谪之悲二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结合“昏昏水气浮山麓,泛泛春风弄麦苗"可知,颈联写了朦朦

胧胧的雾气升起,像条条绸带浮动在山脚;拂拂的春风吹起一派温馨,

轻轻抚弄着田野的麦苗。此联仍为写景,紧承颔联“野阔牛羊同雁鹫,

天长草树接云霄”而来,因此在结构上有承上的作用;

结合尾联“谁使爱官轻去国?此身无计老渔樵"可知,尾联写了

谁让我这般留恋官场,竟然轻易地远离了家乡?临风自叹此身已非吾

所有,像渔夫樵夫般隐逸只能是梦想。此联则承接颈联,转为抒情,

因此颈联在结构上还有为尾联作铺垫的作用。

11.C12.①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组柳,恳请父老时时为自己

晒渔蓑,透露有朝一日还要重返故地;②这与普通离别词不同,无伤

感之意,体现词人达观豪放的性格;③含蓄曲笔表达了对黄州闲适生

活的眷恋及对邻里父老的深情;④与上文的纯真友情相呼应,将惜别

之情推向高潮。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对西晋张翰弃官归乡的行为并不认可”错。“待闲看秋风,

洛水清波”意思是等到闲暇时候,再去欣赏秋天洛水清波。此处虽用

到了“秋风洛水”,但只是浅用字面意思,并未表达对西晋张翰弃官

归乡的行为的不认可。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鉴赏能力。

结尾两句“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

老,时与晒渔蓑”,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为晒渔蓑,

言外之意显然是:自己有朝一日还要重返故地,再温习一下这段难忘

的生活。措辞非常含蓄,不明说留恋黄州,而留恋之情早已充溢字里

行间。

下阕后半段抛开了人生无定、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

情,而用随缘自适的思想取代了愁苦之情。因而东坡的离别也与普通

人不同,嘱咐父老邻里不要砍堂前柳树,要时时替他晒渔蓑,颇有调

皮可爱的意味,使得离别无伤感之意,体现词人达观豪放的性格。

结构上呼应了上文“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

别”以及“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东坡到黄州,原是以

待罪之身来过被羁管的囚徒日子的,但颇得长官的眷顾,居民的亲近,

加以由于他性情达观,思想通脱,善于自解,变苦为乐,却在流放之

地寻到了无穷的乐趣。他寒食开海棠之宴,秋江泛赤壁之舟,风流高

雅地徜徉了五年之久。一旦言别,必是牵心挂肠于此地的山山水水和

男女老幼。由此可见,这首词抒发的离情,是发自东坡内心的高度真

实之情。而结尾两句与上文的纯真友情相呼应,将惜别之情推向高潮。

13.C14.①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

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②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与自己的思想进行对比,使生死观的

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的能力。

C.“作者在上下片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形成鲜明对照”错误,

从词中来看,上片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下片即花生情,以酒助

兴,词人虽然感叹世事多艰,但是不消沉,不伤感,上下片的情感应

是一致的。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手法的能

力。

“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意思是“登山临水用不着去怨太阳快落山了。古往今来有谁不老死,

数不清啊,没有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斜晖"即''夕

阳”,夕阳是自然界中“无限好”的景致,但往往给人“近黄昏”之感,

古人登山临水面对夕阳,往往会生发时光流逝、年华不在的伤感,而

作者却说“不用怨二因为人的衰老死亡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人生“谁不老”,“何必”泪沾衣襟,表现出作者对生死

的达观态度。

分析作用,首先把握典故的内容,从注释来看,“春秋时,齐景

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

而死呢'”,由此可以看出,齐景公为人生短暂而悲叹;再看诗歌的

内容,“牛山何必更沾衣”意思“何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

哭泣呢”,“何必”表示反问,由此可知,苏轼不赞成齐景公“牛山沾

衣”的做法,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自古如此,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可见词中使用这个典故是反用其意,认为不必为人生短暂而悲

叹,体现出达观的生死观念,充分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

淡达观的胸襟。

15.A16.①表达了词人雨后游赏的欢快和闲适的心情。

②体现了词人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

③表现了词人在遭遇仕途挫折后内心的悲凉,并产生了随遇而安

的思想。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

“开头两句由近及远”错误,应是“由远及近二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翻空白

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诗人描绘了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

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

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表达了词人雨后游赏的欢

快和闲适的心情「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是一种杂乱、

衰萎的景象,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

步转斜阳”,是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

上徐徐漫步,隐约可以感受到词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又无可奈

何的心境。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画龙

注意之笔。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

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

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唯有天公

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两字中还隐藏着

词人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词人在遭遇仕途挫折后内心的悲凉,并产生

了随遇而安的思想C

17.C18.(1)三四句纪行。诗人久不登山,如今为了捕蝗

来到山石草确的浮云岭,深感疲苦不堪;然而自己正处在壮年,豪情

未减,偶逢一杯村酒,犹能醉舞淋浪,觉得精力有余,巧妙地从生理

方面的感受作了抑扬。

(2)五六句是夜宿山村的感受。夜晚,独自一人在林木荫翳的

山村野店住宿下来,一天的疲劳,暂时忘却,顿觉宠辱不惊,梦魂安

稳;然而,片时的安闲却唤起数年来世路奔波的许多回忆:那时局的

动荡,党派的倾轧,仕途的艰险,以及眼前这场特大蝗灾给人民带来

的困苦,自己奔走呼号、欲诉无门的愤懑……这一切,不觉涌上心来,

并用“人间忧患长”五字加以概括,言简义深,从心理上的感受再作

抑扬。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的能力。

C.“体现诗人与官场的决裂”错。东坡用冯良之事,和当天山行

疲苦、情绪不好有关,他虽然对新法不满,但对君王的感恩和人民的

同情让他依然会做好政事。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抑扬",指音调有节奏地或高或低;浮沉,进退等。在这

里指的是作者心理、情感等方面高低起伏的变化。

颔联”久废山行疲牵确,尚能村醉舞淋浪”意思是,很久没有登

山了,如今登上这怪石嶙峋的山岭,颇感疲惫之余,还能饮一杯村酒,

畅快酣饮后醉舞一番。此联中前一句为抑,写山行疲苦之感;后一句

为扬,写醉舞的豪迈。这是从生理感受方面抒写自己的变化起伏。

颈联“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意思是,夜宿山村,

林下独眠,睡梦安稳,梦中联想到这一生的“忧患”,内心感慨不平。

此联前一句为扬,写独眠安梦的闲适;后一句为抑,由捕蝗而产生感

慨,回忆世路奔波,深处逆境,内心感慨颇多。这是从夜宿山村的心

理感受方面抒写自己感情的变化起伏。

全诗经此两度抑扬,声情跌宕,有力地表露了作者的抑郁不平之

情。

19.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分析理解错误,从原文“人有

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知,在词人眼里“月之圆

缺,人之离合”是一种自然常理。

故选Bo

20.B21.①颔联将王定国和苏轼的性格、仕途进行比较,

突出二人对政治理想的执着和坚贞不屈的品质。

②尾联将王定国和“二谢”的诗歌创作进行比较,突出王定国在

诗歌方面的成就。

【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鉴赏品味诗歌语

言的能力。

B.“首联写友人昨夜受了风寒,晓来原本多病受损的身体更为不

适”错误。应该是诗人昨夜受了风寒,晓来原本多病受损的身体更为

不适。

故选Bo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诗歌中找到比较的相关内容,并分析这

些内容的表达效果C

如颔联“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意思是狂放如我谁

能顾惜,你也仕途坎坷却志向不移动。字面看来,前一句说自己“疏

狂”,后一句说王定国仕途坎坷,性格“不移”,但实际上,这两句是

将二人互举进行比较,“疏狂”"志未移”是性格气节,“人谁顾”“坎

轲”说的是二人的仕途,再结合注释可知,二人都是仕途坎坷,但是

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所以这两句在比较之中凸显二人对政治理想的

执着和坚贞不屈的品质。

如尾联“南台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化用刘裕在重阳日

携将佐百僚登南台赏菊赋诗的典故,畅想王定国在诗会上的表现,前

一句说二谢诗歌创作无人接续,后一句说王定国的诗歌“胜义熙”,

这是将王定国和二谢进行比较,由此展现王定国在诗歌方面的突出成

就。

22.B23.①比喻,圣人的思想并不全然体现在书里,就如

同学音乐不只是弹奏琴弦,制作.器物也不只是运用机械,所以他认为

读书也不能局限与书本,而是要勤于思考。

②用典,轮扁的儿子不能简单地通过学习轮扁的经验就能获得高

超的技艺,因为他需要亲身实践才能提升,所以个人的思想不能仅凭

读书获得,要重视生活实践,勤加练习。

【分析】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但也传达出了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说法错误。诗中说“谁

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是在告诉子由圣人的思想并不全部都在书

里,就如同“曲尽弦犹在"一一学音乐不只是弹奏琴弦,“器成机见空”

——学制作也不只是运用机械。因此,诗人将弟弟子由比作“蠹虫”

是对子由治学方法的调侃,没有“鄙夷”。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二句,是诗人告诉“攻之如蠹虫”

的子由:圣人的思想并不全部都在书里,这就好像学音乐不只是弹奏

琴弦,学制作也不只是运用机械。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读书比作

“弦”和“机”,将读书的收获比作“曲”和“器”,表达了诗人认为读

书也不能局限与书本,而是要勤于思考的道理。

结合注释中工匠轮扁嘲笑读书的桓公的故事,轮扁认为自己的技

艺不是简单地进行理论传授就能学会的,而“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

公”二句中的“妙哉”,表达了诗人对这个道理的赞同,轮扁对桓公的

态度与苏轼对子由的态度恰好暗合。诗人运用典故,认为真正的知识

需要亲身实践才能提升,所以个人的思想不能仅凭读书获得,要重视

生活实践,勤加练习。

24.B25.①难言的伤感。开篇两句诗人回顾人生道路,“荒

唐”二字看似轻松,实则自伤。②初到黄州的喜悦。诗人初到黄州,

看长江而思鱼美,望好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其中包

含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③苦中作乐,乐观旷达。尾联既有自嘲,

也有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刻画了诗人被贬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

深刻地表明了诗人无论遭受多大的打击和迫害,也决不向命运低头,

更不为此摇尾乞怜,而是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

乐趣。

【分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是夸张愤怒之语”错,苏轼贬谪黄州,所领官衔都是虚授之

职,并无实权,且不得签书公事,形同流放之罪人。故诗人以逐客自

命,乃是自我宽慰,略带牢骚,并非夸张喷慰之语。

故选B。

2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以自嘲口吻开头,此前诗人一直官卑职微,只做过杭州通判,

密州、徐州、湖州三州知州,到湖州仅两月便下御史台狱,年轻时的

抱负均成泡影,只能说为口腹生计而奔忙。“荒唐”二字是对过去的自

嘲与否定,却含有几分牢骚和自伤。

面对逆境,苏轼以平静、旷达的态度对待之。初到黄州,正月刚

过,又寄居僧舍,却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

因黄州多竹而犹如闻到竹笋的香味,把视觉形象立即转化为味觉嗅觉

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亦表露了

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后四句为作者自嘲,颈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为

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却以苦为乐,以祸为福,

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

了一个“例作”,安之若素,自我调侃。其心胸开阔,个性旷达便跃

然纸上。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作,质朴自然。身为“员外”,却没能

为国家出力办事,而又要白白花费国家的钱银,实在是惭愧。“压酒

囊”就是工钱,虽然钱不多,可对于一个“无补丝毫事”的人来说,

还要费这工资,确实惭愧。这四句刻画了诗人被贬黄州时复杂矛盾的

心绪,深刻地表明了诗人无论遭受多大的打击和迫害,也决不向命运

低头,更不为此摇尾乞怜,而是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

生活的乐趣。

26.B27.上阕写出了一个在人生的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

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鲜

明地体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分析】2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

B.一蓑'意思即‘一阵’”错误,"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一

蓑”是“一袭蓑衣”之意。

故选Bo

2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词人物形象能力。

仔细阅读上阕,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

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

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徐行”而又“吟啸”,是

加倍写出面对风雨不以为意的洒脱;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

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

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

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谁怕”,更写出了对风雨的

蔑视。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

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

情怀。

28.C29.①抒发了作者沉浸于节日的喜悦之情。上片所写

的节日之景,下片开头一句直抒胸臆,都可看出作者沉浸在节日的欢

乐气氛中;②抒发了与友人徐君猷志同道合的情谊。“狱草烟深,讼

庭人悄",是苏轼借题抒发爱民思想,字里行间渗透苏轼与徐君猷志

同道合的情谊;③歌颂了徐君猷的善施政德,使民安乐的功绩。“狱

草烟深,讼庭人悄二表明“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清泰政治,赞颂

太守治州有方。④表达了诗人忠君爱国忧民的愿望。全词名为写端午

酬节风俗,欣赏五月自然风光,实是借题发挥,表露苏轼自己的忠君

爱国忧民的愿望。

【分析】2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徐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州府荒凉的景象,目的是指责太守治州无方”不正确,

这是称赞太守治州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