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扶贫策略实践手册_第1页
三农扶贫策略实践手册_第2页
三农扶贫策略实践手册_第3页
三农扶贫策略实践手册_第4页
三农扶贫策略实践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扶贫策略实践手册TOC\o"1-2"\h\u27313第一章:扶贫策略概述 2133001.1扶贫背景与意义 2287741.1.1扶贫背景 2305391.1.2扶贫意义 3243481.2三农扶贫策略基本框架 3242161.2.1三农扶贫策略内涵 3302171.2.2三农扶贫策略基本框架 332251第二章:农业产业发展 429462.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5822.1.1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4208952.1.2产业结构调整原则 4213952.1.3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474072.2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4137372.2.1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496642.2.2科技创新原则 473252.2.3科技创新措施 5165922.3农业产业链建设 5243902.3.1产业链建设现状分析 5128992.3.2产业链建设原则 5323822.3.3产业链建设措施 55895第三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5121063.1农村交通设施改善 5306173.2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618823.3农村能源与环保设施 62623第四章:农村教育与文化 6262464.1农村教育普及与提高 7287954.2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 7197624.3农村信息化建设 7637第五章:农村扶贫政策 837685.1扶贫政策体系 8313285.1.1政策目标 821275.1.2政策内容 897205.1.3政策手段 920605.1.4政策保障 9154445.2扶贫资金管理 9114925.2.1资金筹集 972115.2.2资金分配 940665.2.3资金使用 1089025.2.4资金监管 10184155.3扶贫项目实施 1018325.3.1项目选择 1094265.3.2项目实施 10172815.3.3项目评估 109056第六章:农村劳动力转移 11100316.1劳动力培训与就业 11276296.1.1培训体系建设 11158386.1.2培训资源整合 11300776.1.3就业服务与指导 11236796.2劳动力输出与回流 11315586.2.1劳动力输出政策 11274476.2.2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合作 1180696.2.3劳动力回流机制 11315966.3劳动力市场建设 11116986.3.1市场体系建设 12295986.3.2市场监管与规范 12162756.3.3市场服务创新 129906第七章:农村社会保障 12255477.1社会保险体系建设 1268637.2社会救助与扶贫 1265987.3农村扶贫与养老保障 139225第八章:农村金融服务 13220758.1农村金融政策与制度 13228848.2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1473278.3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1424314第九章:农村扶贫模式摸索 14238639.1产业扶贫模式 1457049.2资源扶贫模式 1511949.3政策扶贫模式 153568第十章:扶贫效果评价与监测 152080910.1扶贫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15523010.2扶贫效果监测与评估 162544110.3扶贫成果总结与展望 16第一章:扶贫策略概述1.1扶贫背景与意义1.1.1扶贫背景我国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旨在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在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较大,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农村,扶贫工作的重点也自然落在农村地区。为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以期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1.1.2扶贫意义扶贫工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扶贫工作有助于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提高其生活质量,使其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当的生活水平。(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扶贫工作可以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3)实现社会公平。扶贫工作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4)维护国家稳定。农村贫困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长远发展,扶贫工作的推进有助于维护国家稳定。1.2三农扶贫策略基本框架1.2.1三农扶贫策略内涵三农扶贫策略是指以农村、农业、农民(简称“三农”)为对象,以扶贫为目标的政策体系。该策略旨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1.2.2三农扶贫策略基本框架(1)政策引导。通过制定一系列扶贫政策,引导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2)产业扶贫。发展特色农业,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3)就业扶贫。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民收入。(4)教育扶贫。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5)健康扶贫。加强农村卫生保健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6)社会保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7)生态扶贫。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引导农村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建设,实现绿色发展。(8)金融扶贫。发挥金融扶贫作用,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贷款、保险等金融服务。(9)社会扶贫。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工作,形成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扶贫格局。(10)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社会在扶贫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经验,提高我国扶贫效果。第二章:农业产业发展2.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当前农业发展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附加值,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2.1.1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农产品品种单一、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等。为适应市场需求和农民增收的要求,必须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2.1.2产业结构调整原则(1)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2)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3)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2.1.3产业结构调整措施(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2)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3)发展订单农业,稳定农产品市场供应。2.2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2.2.1科技创新现状分析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方面。2.2.2科技创新原则(1)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2)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3)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2.2.3科技创新措施(1)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2)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3)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科技素质。2.3农业产业链建设农业产业链建设是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产业链建设,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2.3.1产业链建设现状分析我国农业产业链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等问题。2.3.2产业链建设原则(1)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业链布局。(2)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提高产业竞争力。(3)发挥引导作用,推动产业链建设。2.3.3产业链建设措施(1)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发展农民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3)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第三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1农村交通设施改善农村交通设施的改善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我国高度重视农村交通设施建设,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农村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重点推进农村公路硬化、拓宽和养护工作。农村公路里程不断延长,通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有效解决了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农村公共交通服务逐步完善。各地积极推广农村客运线路,优化农村客运网络,提高农村客运服务水平。农村邮政、物流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加强,为农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物流服务。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得到加强。各地加大了对农村交通安全隐患的排查力度,加强了对农村道路交通的预防和处理,有效保障了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3.2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关键。我国高度重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通过实施一系列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各地积极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保证农村居民喝上放心水。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也得到了加强,提高了农村供水覆盖率。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我国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提高农田灌溉保障能力。同时加强了对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农村水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各地积极开展农村水环境治理,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水环境质量。3.3农村能源与环保设施农村能源与环保设施建设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我国高度重视农村能源与环保设施建设,通过实施一系列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能源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各地积极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农村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提高了农村能源供应能力。农村环保设施不断完善。我国加大了对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的投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村环保水平。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各地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幸福生活提供有力保障。第四章:农村教育与文化4.1农村教育普及与提高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农村教育普及与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应将农村教育作为财政支持的重点,保证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2)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3)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拓宽农村学生的学习渠道。(4)推广农村学前教育。加大农村学前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为农村儿童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5)关注农村特殊群体教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子女等特殊群体,保证他们接受良好教育。4.2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农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地域特色。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挖掘和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对农村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普查,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文化场所建设水平,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3)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培养一批农村文化传承人,发挥他们在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引领作用。(4)推动农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农村文化资源,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促进农村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5)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结合农村实际,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4.3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农村教育、文化、经济等各方面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农村信息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1)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率,为农村信息化提供基础保障。(2)推广农村信息应用。加强农村信息应用培训,提高农民信息素养,使农民群众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生活。(3)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上行,助力农民增收。(4)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5)推动农村信息化与教育、文化等领域融合发展。加强农村信息化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农村全面振兴。第五章:农村扶贫政策5.1扶贫政策体系农村扶贫政策体系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手段和政策保障四个方面。政策目标旨在实现农村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政策内容涵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多个领域,政策手段包括财政扶贫、金融扶贫、土地扶贫等,政策保障则涉及法律、制度、资金、技术等方面。5.1.1政策目标农村扶贫政策目标具有多重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2)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自我发展能力;(3)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5.1.2政策内容农村扶贫政策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领域:(1)产业扶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2)就业扶贫:提供就业机会,促进贫困人口转移就业;(3)教育扶贫: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4)健康扶贫: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负担;(5)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5.1.3政策手段农村扶贫政策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财政扶贫:通过财政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2)金融扶贫: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贫困地区提供信贷、保险等服务;(3)土地扶贫:优化土地政策,保障贫困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4)技术扶贫:推广适用技术,提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水平。5.1.4政策保障农村扶贫政策保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法律保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扶贫政策落实到位;(2)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扶贫制度体系,提高扶贫工作规范化水平;(3)资金保障: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扶贫项目顺利进行;(4)技术保障: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5.2扶贫资金管理扶贫资金管理是农村扶贫政策实施的重要环节,涉及资金筹集、分配、使用和监管等方面。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扶贫政策落到实处。5.2.1资金筹集扶贫资金筹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财政预算安排:将扶贫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保证资金来源;(2)债券:发行债券,筹集扶贫资金;(3)社会捐赠:鼓励社会各界捐赠,增加扶贫资金来源;(4)国际合作:利用国际援助资金,支持农村扶贫。5.2.2资金分配扶贫资金分配遵循以下原则:(1)公平原则:根据贫困程度、贫困人口数量等因素,合理分配资金;(2)效益原则:注重资金使用效益,保证资金投向贫困地区优势产业;(3)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社会公平等因素,实现资金可持续发展。5.2.3资金使用扶贫资金使用应遵循以下要求:(1)专款专用:保证扶贫资金用于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2)项目管理:实施项目化管理,保证资金使用效果;(3)跟踪问效: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及时调整资金投向。5.2.4资金监管扶贫资金监管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制定资金监管办法,明确监管职责和程序;(2)加强审计监督: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保证资金安全;(3)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扶贫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5.3扶贫项目实施扶贫项目实施是农村扶贫政策的核心环节,涉及项目选择、项目实施、项目评估等方面。加强扶贫项目实施,有助于提高扶贫效果,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5.3.1项目选择扶贫项目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市场需求原则: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项目;(2)资源优势原则: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项目;(3)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项目可持续发展。5.3.2项目实施扶贫项目实施应注重以下环节:(1)项目前期准备: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保证项目实施条件具备;(2)项目启动:明确项目目标、任务、进度和责任主体;(3)项目执行:加强项目管理,保证项目按计划推进;(4)项目验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保证项目达到预期目标。5.3.3项目评估扶贫项目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经济效益评估:分析项目投资收益,评价项目经济效益;(2)社会效益评估:分析项目对贫困地区社会发展的贡献;(3)生态环境效益评估:评价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持续发展能力评估:评价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六章:农村劳动力转移6.1劳动力培训与就业6.1.1培训体系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在于提高其就业技能,为此,需要建立健全劳动力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应涵盖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市场信息等方面,以满足不同行业和岗位的需求。培训方式应多样化,包括线上培训、线下培训、实习实训等,以提高培训效果。6.1.2培训资源整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包括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劳动力培训工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项目合作等方式,促进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培训质量。6.1.3就业服务与指导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与指导,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就业咨询等服务。通过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各类就业信息,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或跨区域就业。6.2劳动力输出与回流6.2.1劳动力输出政策制定有针对性的劳动力输出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政策应涵盖输出地与输入地的权益保障、输出渠道、输出规模等方面,保证劳动力输出的有序进行。6.2.2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合作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合作,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通过合作,促进劳动力输出的稳定性和就业质量。6.2.3劳动力回流机制建立健全劳动力回流机制,鼓励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或就业。回流政策应包括创业支持、就业补贴、住房保障等方面,以吸引更多劳动力回归农村。6.3劳动力市场建设6.3.1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包括信息平台、服务机构、市场监管等方面。通过完善市场体系,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6.3.2市场监管与规范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劳动者权益。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6.3.3市场服务创新推动劳动力市场服务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市场服务的便捷性和准确性。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满足农村劳动力多元化、个性化的就业需求。第七章:农村社会保障7.1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农村社会保险体系是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我国在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1)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体,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基金实行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保证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水平逐步提高。(2)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涵盖农村居民基本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基金实行个人缴费和补贴相结合,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3)推进农村失业、工伤保险。建立农村失业、工伤保险制度,保障农村居民在失业、工伤等特殊情况下的基本生活。(4)加强农村社会保险管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保证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合规运作,提高农村社会保险服务质量。7.2社会救助与扶贫社会救助与扶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采取了以下措施:(1)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政策相结合,保证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加大农村临时救助力度。对因自然灾害、疾病等特殊情况导致生活困难的农村居民,给予临时救助。(3)实施农村扶贫开发政策。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手段,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4)加强农村扶贫与社会救助的衔接。保证农村贫困人口在扶贫过程中,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救助政策。7.3农村扶贫与养老保障农村扶贫与养老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两个重要方面,以下为相关措施:(1)提高农村扶贫标准。根据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价格指数,适时调整农村扶贫标准,保证农村贫困人口得到有效帮扶。(2)加大农村扶贫投入。加大对农村扶贫的财政投入,保证扶贫资金充足、合理使用。(3)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在提高农村养老保险水平的同时摸索建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养老服务。(4)加强农村扶贫与养老保障政策的衔接。保证农村贫困老年人在扶贫过程中,能够享受到相应的养老保障政策。通过上述措施,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保障。在此基础上,还需继续深化农村社会保障改革,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第八章:农村金融服务8.1农村金融政策与制度农村金融政策与制度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其目标在于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满足农民融资需求,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繁荣。我国农村金融政策与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导向: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如农村金融服务提升工程、农村金融创新试点等。(2)金融机构改革: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包括农村信用社改革、村镇银行发展、政策性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等。(3)政策性担保:建立政策性担保体系,为农村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风险。(4)农村金融立法:加强农村金融立法,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秩序,保障农民合法权益。8.2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农村金融政策与制度实施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包括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业银行等。(2)金融服务网点: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布局,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满足农民融资需求。(3)金融基础设施: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如农村支付系统、信用体系等。(4)金融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金融素养,增强农村金融服务意识。8.3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是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以下是一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实践案例:(1)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将农村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为农民提供融资支持。(2)农业产业链金融:针对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融资需求,提供专项贷款、担保等服务。(3)农村电商金融:结合农村电商发展,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金融服务。(4)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提供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通过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可以有效缓解农村融资难题,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繁荣。第九章:农村扶贫模式摸索9.1产业扶贫模式产业扶贫模式是农村扶贫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核心是通过发展产业,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贫困人口的稳定增收。具体实践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要充分调查和分析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确定适合发展的产业。要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产业发展。要建立健全产业服务体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保证产业的健康发展。要注重产业的可持续性,避免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9.2资源扶贫模式资源扶贫模式是利用农村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实现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和贫困人口的增收。在实践中,资源扶贫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开发。通过对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二是人力资源开发。通过教育培训、技能提升等手段,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三是社会资源整合。通过政策引导、社会动员等手段,整合社会资源,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