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后习题新人教版_第1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后习题新人教版_第2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后习题新人教版_第3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后习题新人教版_第4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后习题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基础巩固1.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位于同一纬度,图示天气条件下,四地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A.甲 B.乙C.丙 D.丁答案:C解析:图中甲、丁为陆地,乙、丙为海洋,陆地昼夜温差大,海洋昼夜温差小。而乙地为晴天,丙地为阴天,阴天时昼夜温差小,故丙地昼夜温差最小。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在市场上买来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玻璃箱,甲玻璃箱底部放一层土,乙玻璃箱底部不放土。把两个玻璃箱同时放到太阳光下,20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甲箱的气温比乙箱高了4℃。据此完成第2~3题。2.此次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的热力运动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3.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答案:2.D3.B解析:第2题,实验中唯一不同的是“甲玻璃箱底部放一层土,乙玻璃箱底部不放土”,温度不同说明是有土与无土引起的,也就是因为下垫面不同形成的温度差异,有土的温度比无土的高,说明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D项正确。第3题,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是因为有土吸收太阳辐射能力较无土强,土吸收了太阳辐射后以长波辐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被大气吸收升温,大气相同,温度差异是地面辐射不同引起的,B项正确。暑假期间,小红到某沿海城市旅游,她发现当地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据此完成第4~5题。4.图示时刻()A.陆地气温较低 B.正值夜晚C.海面气压较低 D.海滨凉风习习5.她发现海边的风力比家乡大,这里风力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①地转偏向力②水平气压梯度力③摩擦力④重力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4.D5.B解析:第4题,图中时刻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滨凉风习习。相对于海洋,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为白天。第5题,影响风力的主要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的大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摩擦力大,风力小。读下图,完成第6~7题。6.图中正确指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A.A B.BC.C D.D7.从图示来看()A.水平气压梯度力不能影响风速B.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速度C.高空大气运动受摩擦力作用不明显D.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答案:6.D7.C解析:第6题,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在北半球向右偏。第7题,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摩擦力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高空大气水平运动可忽略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8.读近地面风形成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产生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填字母)。

(2)图中箭头V表示A点空气匀速运动方向,此图是(填“南”或“北”)半球气压分布图,判断理由是。

(3)从图中可见,稳定的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4)F1、F2、F3中对风速有明显影响的是(填字母),只影响风向的是(填字母)。A、C两处相比,风力较大的是处,判断理由是。

(5)画出B、C两点的风向。答案:(1)F1(2)南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向左偏(3)斜交(4)F1、F3F2CC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5)略。解析:第(1)题,产生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其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据图可知,F1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第(2)题,图示显示,该地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偏,应为南半球气压分布图。第(3)题,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第(4)题,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在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较大。第(5)题,先画出该点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向左成30°—45°夹角画出风向。能力提升新华社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2017年10月11日电:受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森林大火影响,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国际机场上空浓烟笼罩,80多个航班被取消。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第1~2题。1.图中与全球变暖有关的是()A.①增强 B.②减弱C.③减弱 D.④增强2.加利福尼亚州森林大火,致使浓烟笼罩,地球“变暗”,飞机无法正常升降。图中与“地球变暗”有关的是()A.① B.②C.③ D.④答案:1.D2.A解析:第1题,图中①代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代表太阳辐射,③代表大气辐射,④代表大气逆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密度变大,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增温,导致全球变暖。第2题,森林大火,产生大量浓烟,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致使大气的透明度降低。3.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厚度呈现出“大—小—大”的年际变化。下列地理过程因果关系正确的是()A.积雪厚度大—大气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B.积雪厚度大—地面吸收量多—年平均气温高C.积雪厚度小—大气吸收量少—年平均气温低D.积雪厚度小—地面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高答案:D解析:积雪厚度大小是地球表面状况差异的表现,地表状况会影响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积雪厚度越大,地表越光滑,反射率越高,反射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地面增温幅度小,地面辐射弱,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积雪厚度小,反之。下图为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读图,完成第4~6题。4.与M地相比,N地()A.气温高、气压低 B.气温低、气压高C.气温高、气压高 D.气温低、气压低5.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M、N两地间的风向是()A.东南风 B.西北风C.西南风 D.东北风6.M、N两地的天气状况是()A.两地都多云雨天气B.两地都多晴朗天气C.M地多有阴雨天气D.N地多有阴雨天气答案:4.B5.A6.C解析:综合思维判读等压面是解决该题组的关键。第4题,图中M地等压面向下凹,为低压,则可判断N处气压较M地高,气温较M地低。第5题,水平方向的气流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在北半球向右偏,故水平方向的气流由N地流向M地,向右偏转为东南风。第6题,M地为低压,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N地为高压,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7.(研究性学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的基础。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带领学生进行了下面的实验。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下列各题。实验报告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实验步骤:(1)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再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碎纸屑,并用火柴点燃。(2)注意观察纸屑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实验现象:纸屑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1)在下面图中用线条和箭头画出该实验中的纸屑和灰烬的运动过程。由此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热量差→→同一水平面上的→大气→热力环流。

(2)下图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用实线表示纸屑点燃后的变化。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低压处等压面弯曲,高压处等压面弯曲。

(3)上图中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A、B、C、D四处中,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由此可总结出不同海拔上气压分布的规律是。

(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能说出一个生活实例吗?答案:(1)画图如下所示。大气上升或下降气压差异水平运动(2)画图如下所示。向下向上(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