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_第1页
2021-2022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_第2页
2021-2022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_第3页
2021-2022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_第4页
2021-2022学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莆田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1年10月8日;完卷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8分)1.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下列文化遗存具有新石器时代特征的是()①仰韶文化②大汶口文化③河姆渡文化④良渚文化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2.上那蚌村位于云南北部元谋盆地的东缘,在那里曾发现两颗人牙化石、石制品、带有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烧骨和大量动物化石。据古地磁测量,这些文化遗存距今170万年左右。这一发现可论证远古时代的元谋人()A.过着定居生活B.使用打磨石器C.已经学会用火 D.懂得农业种植3.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这一做法旨在()A.突出周天子权力的至高无上 B.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C.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 D.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4.考古发现,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等文物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但其雕刻工艺明显具有夏、商青铜器面具多扉棱装饰的特点;铜尊等礼器与殷商青铜礼器形制也较为一致(如下图)。据材料推知()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三星堆龙虎尊商代龙虎纹青铜尊A.三星堆汇集了多种民族的文明 B.巴蜀与中原地区存在文化交流C.巴蜀与中原地区文化基本一致 D.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水平最先进5.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这一变化说明()A.齐桓公成为天下共主 B.分封割据逐渐走向统一C.礼乐制度已丧失殆尽 D.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6.春秋时期,晋国在与楚国争霸的过程中,不断经营西面和北面的腹地,取得战马、铜料、食盐和兵源,将原来是山戎、赤狄、白狄等的族群都吸纳为晋人。这反映出当时()A.晋与周边地区民族矛盾尖锐 B.大国争霸推动了民族交融C.晋与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背离 D.诸侯纷争拉大了经济差距7.《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完成统一的诸侯国分别是()A.吴王阖闾;楚国 B.越王勾践;齐国C.齐桓公;秦国 D.楚庄王;秦国8.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至汉武帝时代,在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建成新的长城防线,对秦汉长城的认识错误的是()A.是当时军事工程技术水平的杰作 B.秦汉王朝国力强大的体现C.抵御了蒙古势力的入侵 D.保护了中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9.近年来,考古学家陆续在宜宾境内发掘了多段保存完好的古道路。经研究表明,这些古道路是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秦朝()A.开发“西南夷” B.开凿灵渠 C.修筑“直道” D.平定岭南10.“考秦之制……承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啧,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A.构建起由丞相管军事的监察体系 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C.开创了君权至上的皇帝制度 D.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的基本原则11.“秦人凿破楚咽喉,南北通航贯九州。五岭青云漓水落,三湘黄叶洞庭秋。悠悠岁月添人事,渺渺江波少物流。故道如今成古迹,申遗岂为稻粱谋。”诗中的古迹()A.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B.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C.位于当时的“西南夷”地区 D.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12.经考古测量,秦始皇陵园内墙长1355米、宽580米,外围墙长2165米、宽940米,墙基厚8米。坟丘底下是地宫。坟丘西侧有铜车马坑,北部有寝殿、便殿和丽山食官建筑遗存。如此庞大的建筑彰显了()A.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 B.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大威力C.秦朝时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 D.新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活力13.《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A.推行郡国并行制 B.实施汉承秦制C.实行休养生息 D.颁布“推恩令”14.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A.皇帝幼龄即位 B.宦官外戚专权C.黄巾军大起义 D.地方军阀割据15.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平民)制度,户籍标明姓名、年龄、籍贯、爵级、身高、家口、财产等项目。州郡每年都要向中央申报管区内的户口数和垦田数。其中入户人数最多的是自耕农民。这一制度()A.不利于汉代的社会稳定 B.具有征收赋役的重要功能C.有助于政府征收商业税 D.成为控制人口的唯一手段16.在汉武帝的主持下,察举制度进一步规范,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这表明察举制()A.促进了汉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B.有助于贵族政治的迅速瓦解C.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兴起 D.有利于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1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批迁入中原地区,建立了众多的少数民族政权。但隋唐以后,原先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如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官方民间编著的史籍中很少提到,这说明这些少数民族()A.已交融成为汉民族 B.在历史进程中消亡C.政权已被完全消灭 D.迁居到遥远的边疆18.东晋时“晋王虽有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南朝(宋)刘裕代晋自立为帝后,开始整顿吏治,重用寒士。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门阀士族地位动摇 B.地方割据势力强大C.科举制度开始推行 D.宦官外戚交替执政19.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从图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①国家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②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但北方优势明显③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 ④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20.东晋于咸和年间取消客籍户,将南迁人口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此后,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了“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的状况。这一状况表明()A.经济重心基本南移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南方政权重视农业 D.民族融合趋势增强21.《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历史作用是()A.促进汉藏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B.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辖C.促进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D.与回纥族友好交往,永结同心22.胡如雷在《隋朝统一新探》一文中说:“在正常的情况下,把一个完整的民族分裂成几个国家的现象在历史上是很少出现的。同一民族即使分裂,终久也会重新凝聚成为一个国家。”在他看来,促使秦、隋结束长期分裂而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是()A.中华民族的形成 B.民族差别逐渐消失C.封建经济的发展 D.各族人民渴望统一23.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如歌舞125首,球类72首,武艺106首,出游踏青47首,秋千91首,龙舟66首等,并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这反映了唐宋时期()A.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B.士人热衷于竞技活动C.文化生活世俗化发展趋势 D.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性24.619年,唐高祖李渊颁布诏书:“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朝廷的这种做法()A.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C.为后世行政区域划分奠定了基础 D.激化了中央与边疆地区之间的矛盾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第Ⅱ卷)材料题(25题12分;26题10分;27题18分;28题12分;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2分)材料一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唐)孔颖达材料二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材料三周公教姬诵(周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材料四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扦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柳宗元《封建论》请回答: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3分)周初能够被“封侯”的主要是哪些人?(3分)材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南迁的浪潮。材料二材料三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1)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什么?(4分)(2)材料二图中所示的现象出现于魏晋时期,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2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4分)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开凿运河,尤其重视开凿沟通南北的运河。春秋时开凿了沟通江、淮的邗沟,战国时开凿了沟通黄、淮及其支流的鸿沟。隋朝为加强中央与地方关系,巩固统一,开凿完成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唐代对大运河作了局部的变更和整修,宋朝十分重视开发大运河交通运输功能。此后元明清三代皆建都北京,经济上仰赖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尤其重视大运河的维护疏浚,以保障官方漕运。大运河的开通和维护,带动了运河沿线地区城乡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摘编自袁行霈著《中华文明史》材料二近代以来,漕粮改行海运,再加上黄河决口、战争等原因,运河渐趋衰落。随着轮船、火车等近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京杭运河在经历前期的兴盛之后,最终被铁路和海运等所取代。京杭大运河的衰落。使某些曾经繁华一时的运河城市从此一蹶不振,有些城市经历短暂的衰落后,重新振兴并发展成颇具规模的近代都市,有的城市则进行着缓慢的近代化历程。运河衰落对沿运河地区的乡村、小城镇的经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也造成沿线大量运河工人失业,山东失业的运河工人,部分人迫于生计参加了著名的人口大迁移“闯关东”,部分人痛恨外国修筑的铁路,参加了义和团运动。——摘编自孙金浩《清中期以后京杭大运河衰落对运河地区城乡经济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古代开凿并维护沟通南北走向运河的必要性。(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京杭大运河衰落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28.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2分)材料中国每个新王朝开始时,通常都能有效地统治国家,开创一个比较和平繁荣的时期,新王朝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生活,并通过派遣远征军对付游牧民族和扩展帝国疆域,保护国家。但渐渐地,王朝由于个别统治者本人的腐化堕落和贵族集团与宫廷宦官之间的宫廷斗争而遭到削弱,并助长了官僚机构的腐败。官僚机构的腐败加之宫廷生活愈来愈奢侈,意味着靠生产劳动供养整个帝国组织的农民所负担的赋税更繁重了。当农作物欠收和饥荒到来时,反抗政府税吏和地主收租代理人的起义爆发了。局部的起义会扩大为普遍的暴动——旧王朝濒临灭亡,新王朝日渐来临。——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概括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西汉或唐朝(二选一)为例,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A【详解】: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河姆渡文化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良渚文化是钱塘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①②③④正确。故A正确,BCD排除。故选A。2.C【详解】:据材料“带有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烧骨和大量动物化石”可知,元谋人已经学会用火,C正确;元谋人从事渔猎和采集,没有定居,A错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左右,属于旧石器时代,他们使用打制石器,B错误;元谋人从事采集和渔猎,还没有开始原始农耕,D错误。3.B【详解】周代分封诸侯时重视仪式,规定诸侯须承担的义务并将其公告天下,目的在于宣示主权,明确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B项正确;周代天子权力尚未达到至高无上,A项错误;分封诸侯是为了巩固周的统治,不是为了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C项错误;只有分封仪式和公告文书,不能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D项错误。B【详解】: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等文物具有夏、商青铜器面具多扉棱装饰的特点,礼器与殷商青铜礼器形制也较为一致,说明巴蜀与中原地区存在文化交流,故选B;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等文物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没有其他国家的对比,无法得出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水平最先进,排除D。5.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下层百姓也可以穿象征贵族身份颜色的衣服,说明的是当时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D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A排除;B是战国时期的特征,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过于绝对,排除。故选D。6.B【详解】春秋时期,晋国为实现富国强兵,大力经营西北地区,使山戎、赤狄等族群发展为晋人,反映出当时大国争霸推动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晋与周边地区民族矛盾尖锐与其周边民族成为晋人不符,A项错误;晋与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背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诸侯纷争拉大了经济差距,D项错误。7.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通过葵丘会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秦国最终完成六国统一的历史使命,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8.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长城的修建主要是为了抵御北部匈奴,C错误,符合题意;ABD表述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C。9.A【详解】根据材料“五尺道”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期在“西南夷”开辟了“无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使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A项正确;开凿灵渠是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时所采取的的措施,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修筑“直道”是秦朝统一北方时所采取的措施,而材料中“五尺道”是开发西南地区时的措施,C项错误;平定岭南地区是指平定南方地区,而材料中“五尺道”是开发“西南夷”的措施,D项错误。10.D【详解】:据题意可知,秦朝官制中,丞相、太尉和御史分掌不同的职责,结合“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可知秦朝官制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的基本原则,故选D;负责军事的是太尉,不是丞相,排除A;材料论述的是官制原则,没有涉及对地方的控制,和皇帝制度无关,排除BC。11.A【详解】:材料是对灵渠的描述,灵渠主要沟通的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A正确;B是商鞅变法的意义,排除;灵渠位于今天的广西兴安县境内,CD排除。故选A。12.B【详解】:材料反映了秦始皇陵规模浩大的情况,结合所学可知,秦朝能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得益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大威力,能够集中财力、人力和物力办大事,故B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秦始皇的丰功伟绩,故排除A;材料不能说明秦朝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故排除C;材料与新的地方行政制度无关,故排除D。13.C【解析】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获得恢复与发展,材料中的现象体现了这一点,故选C项。14.B【解析】东汉中后期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故选B项。15.B【解析】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将户口数和垦田数登记造册,作为征收赋役的依据,故B项正确;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加强对民众的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故A项错误;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是对农民的管理制度,与商业无关,故C项错误;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只是控制人口的手段之一,还有如保甲制度等,故D项错误。16.D【解析】据材料“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可知,察举制有利于扩大官员选拔范围,扩大统治基础,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察举制与教育制度的关系,A项错误;西汉实行的是官僚政治,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选拔官员,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兴起,C项错误。17.A【详解】“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官方民间编著的史籍中很少提到”是因为这些少数民族已与汉族交融,成为汉民族的组成部分,故答案为A项;这些少数民族没有消亡,只是交融成为汉族的一部分,排除B项;政权被消灭与这些少数民族的自身命运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这些少数民族并没有都迁居到遥远的边疆,且不是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排除D项。18.A【详解】据题意可知,南朝刘裕通过整顿吏治和重用寒士,从而改变了宰辅执政、政出多门和权去公家的局面,由此可知这一变化动摇了门阀士族的地位,故选A;材料反映的对门阀士族地位的动摇,不能说明地方割据势力强大排除B;科举制的实行是在隋唐时期,宦官和外戚交替执政是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特点,排除CD。19.C【详解】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繁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黒暗的时期。所以从上图可以看出的是①,根据统一于隋可知④正确。②③两项从图表中体现不出来,故选C项,排除ABD。20.C【详解】东晋政府取消客籍户,将南迁人口一律编入正式户籍,这为江南地区增加了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状况表明南方政权重视农业,故C正确;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A错误;材料未强调自然条件优越和民族融合趋势,故BD错误。21.A【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为松赞干布使节向唐太宗求婚的场景,通过汉藏合婚使汉藏两族经济文化交流交流频繁,故A正确;吐蕃是今天的西藏地区,故B错误;西域的大体位置在今天新疆,而文成公主与西藏通婚,故C错误;回纥是元朝时的新民族,故D错误。22.B【详解】由材料“同一民族即使分裂,终久也会重新凝聚成为一个国家”可知,作者认为中国的民族差异逐渐消失,变成一个统合的民族,因此国家即使分裂,终久也会重新凝聚成为一个国家,故选B;隋朝完成统一时,中华民族已经形成,故A项不是隋朝结束长期分裂而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排除;材料并未提及经济因素在统一中的作用,排除C;材料没有提及民心向背问题,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23.C【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唐宋诗歌中有许多关于娱乐生活的描述,说明的是当时文化生活世俗化发展趋势,C正确;ABD说法片面,排除。故选C。24.A【详解】根据材料“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唐高祖时期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羁縻政策,即在不改变边疆地区原有政治实体内部结构的前提下,加强中原对边疆地区的影响,促进内地与边疆一体化的进程,从而巩固和增强大一统的国家,因此材料所述朝廷的做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羁縻政策是在不改变边疆地区原有政治实体内部结构的前提下,加强中原对边疆地区的影响,而不是直接行政管理,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朝时期对边疆采取羁縻政策,没有体现该政策对后世的影响,并且羁縻政策是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与后世行政区域划分无直接关系,C项错误;材料所述唐朝对少数民族采取的羁縻政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而不是激化中央与边疆地区之间的矛盾,D项错误。25.答案:(1)目的:维护周朝统治;(3分)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3分)(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