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概论复习讲义(详细版)_第1页
2024年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概论复习讲义(详细版)_第2页
2024年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概论复习讲义(详细版)_第3页
2024年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概论复习讲义(详细版)_第4页
2024年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概论复习讲义(详细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4年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概论复习讲义(详细版)一、复习方法

分三个阶段:1.至九月份,通读教材;(基础阶段)

2.九月至十二月,做题为主;(强化阶段)

3.十二月以后,理清体系,突出重点。(总结阶段)

二、记忆方法

三、抓重点的方法

四、答题方法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一篇各章的复习重点第1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①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万能的教义和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②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和建设,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3)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2.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毛泽东思想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决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1)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运动的发展,呼唤着新的理论,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现实需要。(2)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及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3)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4)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5)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总之,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所作的理论概括。3.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主要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当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的核心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其具体内涵主要包括: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列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特征,也是毛泽东思想最显著的特征。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只能包括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思想、观点,即使是毛泽东提出的,也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3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方面,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另一方面,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凝聚着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总之,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包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许多独创性理论以及贯穿于这一科学体系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1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独创性发展①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③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理论。④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关于党的建设理论。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同志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四、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2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近代中国国情与新民主主义革命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点(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性社会。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即是中国特殊的国情。“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以获得民族独立,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统治以求得人民的解放;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2)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作了如下分析:①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著优势。②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但它的力量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既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买办资本的打击和压抑,又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③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④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⑤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⑥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少有的。决定这些特点的,主要是帝国主义的势力;这是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任务的主题、内容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3.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1)列宁说:“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总之,革命发生与发展总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2)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统治者逼出来的,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化的必然产物。4.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功绩是不可抹煞的。它虽然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它成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5.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促成这种转变的国际与国内、主观与客观的主要因素有: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创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这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国际因素、时代条件。②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创造了经济条件。③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奠定了政治基础。④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义转变的思想基础。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剧烈变动为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创造了经济、政治、思想条件。五四运动,则成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转折点,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6.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科学概括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作了明确的完整的科学概括:即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分清敌我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因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然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因此,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不是别的,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又一对象。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因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3.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政治为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阶级包括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但主要是指贫农和中农。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革命或土地改革中一般都采取坚定地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的政策,对富农则采取使它保持中立的政策和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可靠的同盟军。是革命的基本动力之一。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动力之一。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的领导”。中国工人阶级不但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最基本动力,而且是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领导权是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标志。中国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和优点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除了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以外,还有许多特殊优点:①身受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②高度集中,便于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③和农民阶级有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强大的工农联盟;④一开始走上革命舞台,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成为中国社会里最有觉悟的阶级。因此,他们终究成为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而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但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在五四运动后已经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①新的时代条件,即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不再属于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范畴;②新的领导阶级,即由无产阶级(通过它的政党)来领导,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③新的革命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思想的指导;④新的革命前途,即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而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不再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和最根本的区别是“主要的革命者”(即领导阶级)的不同。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其中社会主义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中国革命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两者的关系是,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两者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内在革命前途问题上曾经有过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一种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和“一次革命论”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客观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必须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三、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其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就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这些社会主义因素,保证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1)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即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主要内容有:①阐明了新中国政权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共和国。②论述了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者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领导者和阶级基础是决定国家政权性质的关键因素。民族资产阶级还有很大的作用,但不应在国家中占主要地位。③论述了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是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民主和专政这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两者相互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④阐明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必须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同时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主权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意义:①它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独特创造,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②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2)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及其相互关系。①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②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它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具有民主革命性质,另一方面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③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保护政策。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在中国这样的农业国家,这种资本主义还有用,它的性质是帮助社会主义的。(3)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作了分析:“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是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4)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制定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简称“四面八方”政策。这是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正确的方针。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国民党鼓吹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4.中国共产党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但现实的奋斗目标则是为新民主主义而奋斗。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第3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三个主要法宝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关系。”2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对内没有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没有合法斗争的权利,对外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反动统治异常残暴,不仅拥有强大的武装,而且得到帝国主义经济、军事和技术的帮助,反动统治阶级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统治。因此,长期的武装斗争成为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一个主要法宝。3.中国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这是由于:①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②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③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广大农民所在的广大农村,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4.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内容(1)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①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国民革命的影响;③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④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政策正确。(2)“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毛泽东在阐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3)关于走农村包括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①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②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③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5.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1)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①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任务。人民军队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忠实地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路线服务;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体现是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②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③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思想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建设的生命线。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2)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提出了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主要是:①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要在战略防御中实行战役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战中的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作战中战役战斗的外线作战等策略原则。②积极防御是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③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战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1.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可能性(1)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2)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必要性。这是由于:①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在阶级构成上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②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和敌我力量对比的不平衡性,又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与不平衡性。(3)在中国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可能性。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世界上各种矛盾的焦点;②中国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革命要求坚决,是共产党的基本依靠力量;③民族资产阶级也有革命性一面,无产阶级完全有可能与之建立统一战线;④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大资产阶级集团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斗争。2.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劳动人民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括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国共产党处理两个联盟的经验是: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三,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互相促进。(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予政治教育。(3)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所谓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是指在坚持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党在制定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原则时,是坚持阶级分析法,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是坚持统一战线策略的总方针。团结是目的,斗争是手段。团结中有斗争,斗争中有团结。制定了“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十六字策略。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1)1935年12月,中共瓦窑堡会议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和优点。(2)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共产党既肩负着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使命,又肩负着争取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使命;既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忠实代表,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3)瓦窑堡会议上提出“两个先锋队”的概括,切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它就纠正了在党的组织发展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使党的队伍不断扩大。2.在中国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村和长期战争环境下,怎样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具有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毛泽东在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它称之为一项“伟大的工程”。建设这项工程既有有利的条件,又有特殊的困难。毛泽东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项艰难和特殊的任务,从实践和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3.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1)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这是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2)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它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有机结合。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是: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3)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与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将它提到世界观和党性原则的高度。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主要标志,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待人民群众和对待自己及周围同志的正确态度。(4)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开展整风运动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好形式。第4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1.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开始,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1)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内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3)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社会主义因素。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中介和桥梁。(4)“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的矛盾逐渐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3.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2)政治保证①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执政的党,这是决定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②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保障。(3)国际因素①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出现勃兴的局面,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②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这一构想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愿望,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历史证明,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3.社会主义改造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1.农业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①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逐步把个体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②采取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引导农民逐步摆脱私有制。③实行了正确的阶级政策,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地团结中农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者结合起来。(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通过合作社的途径逐步实现的。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1)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采取不同措施。对官僚资本实行没收政策,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即“和平赎买”政策。(2)创造了从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到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结合起来。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着重大意义:①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泛的前景;②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提出过的以和平赎买方法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③这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2)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剥削者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阶级斗争也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3)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也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以后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总之,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第二次历史性巨变。2.社会主义改革与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关联当然,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长期以来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缺点和不足比起社会主义改造取得的伟大历史性胜利来说是次要的。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的继续前进。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道路,两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第5章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一、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2)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选择了苏联模式,但是,苏联模式本身存在着一些弊端,它也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3)毛泽东及时觉察到了这些问题,1955年底,他在党内首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个重大问题。(4)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了出现了在曲折中发展的复杂情况。这期间,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也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中所有这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成为了邓小平理论的直接来源。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1956年中共八大的政治决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状况和社会状况的分析是符合当时实际的,对当时和其后一个时期的国情的判断、对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的分析是基本正确的。这是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最重要的贡献。3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着一个中心任务,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是我国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主要内容有: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根本不同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而不是对抗性矛盾。(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加以解决。这正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之所在,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毛泽东首次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存在状态、性质、解决途径等的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说;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2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2)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因此,对前者要采用专政的方法,对后者要采用民主的方法。(3)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针、新政策。诸如: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对于经济领域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4)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没有完全结束),我国社会大量表现出来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1)社会主义社会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2)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第6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根据周恩来、陈云的建议,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2.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3.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毛泽东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问题发表系统的见解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4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特点主要是: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向它负责,接受它的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2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内涵3实现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因此,在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3.科学是关系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决定性因素。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四、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1.建设现代化国防,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与国防工业。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3.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主张五、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1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2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3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接受党内外的监督。4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5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6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惟一的宗旨,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行,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第7章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1实事求是(1)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实事求是的具体内涵与基本要求:①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②调查研究则是贯彻实事求是的基础性环节;③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包含解放思想的深刻涵义;④必须反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中最具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是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2群众路线(1)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群众的观点,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决定的,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具体包含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和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这样四个方面的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主要讲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2)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对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3独立自主(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2)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最根本的是说,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与建设取得胜利,必须首先立足于本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正确道路,把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好。(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