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南省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题库及答案:收入与分配图表题、材料分析题_第1页
2024年湖南省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题库及答案:收入与分配图表题、材料分析题_第2页
2024年湖南省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题库及答案:收入与分配图表题、材料分析题_第3页
2024年湖南省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题库及答案:收入与分配图表题、材料分析题_第4页
2024年湖南省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题库及答案:收入与分配图表题、材料分析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33页湖南高考政治第二轮复习:收入与分配(图表题、材料分析题)一、图表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13~2017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材料二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实施了全面推行营改增等内容的降税减负政策,截至2017年底累计减税超过2万亿元。2018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为企业降税减负,全年要再减税8000亿元。近两年,国家在为企业降税减负的同时,财政收入继续稳定增长,2016年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4.8%,2017年比上年增长7.4%(同口径)。结合材料,分析企业税负降低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经济联系。【答案】降低税负,能增加企业所得,扩大生产规模;能激发企业活力,促进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能激励创新创业,扶持小微型企业发展,最终能够扩大税收来源和规模,增加财政收入。【解析】【分析】本题材料一以2013~2017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不断实施营改增等减税降费措施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详解】本题要求考生分析企业税负降低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经济联系。解答本题首先要求考生对所给的材料要进行充分解读,从材料的表述中提炼出关键性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即可。故本题主要可以从降低税负,增加企业所得、激发企业活力,促进转型升级以及激励企业创新发展等几个角度结合材料展开分析即可。【点睛】提高主观题审题能力“四要素”:第一要素:审清主观题的设问,明确试题设问的限制性和规定性,确定答题范围,这是答题的关键。即通过阅读试题的背景材料及设问,确定命题者的考查意图,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错。第二要素:学会分析材料、围绕材料提示搜索相关知识点是答题的依据。分析材料,弄清材料的层次,就可以利用材料的暗示,搜索相关知识点组织答案。第三要素: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是解答主观题的基础。需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确保自己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点。第四要素:规范答题。要正确运用政治术语答题;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确保答案的完整性。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防止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即“两张皮”现象。2.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9元,实际增长6.5%,未跑赢GDP增速;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817元,实际增长9.2%.而且,城乡收入增长幅度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1)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运用收入分配的知识谈谈如何让居民收入真正跑赢GDP?【答案】(1)材料反映了2016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收入虽然稳定增长,但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且城乡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2)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③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解析】【分析】本题先让学生说明经济现象,然后提出解决措施,因此两个问题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获取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调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解】第(1)问,本小题要求说明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要解答本题,考生要对材料进行充分解读,由材料可知,2016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收入虽然稳定增长,但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且城乡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第(2)问,本小题要求运用收入分配的知识,谈谈如何让居民收入真正跑赢GDP.此为措施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为收入分配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是让“居民收入真正跑赢GDP”即人民的收入增长率要高于GDP增速。考生调动书本知识,可从如下角度说明: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点睛】第(1)问,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试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本题难度适中。第(2)问,本题为措施类试题,解答措施类试题一般“一审、二定,三落实”的方法。所以“一审”就是要审读设问和材料,明确设问和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二定”在审读的基础上,依据材料信息或者设问信息,明确本题的知识指向和主体指向。“三落实”就是通过对材料和设问的分析,实现从设问到教材知识的落实,明确具体的知识体系。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18年1-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增长情况材料二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仍存在诸多不足。例如,我国长期执行的财政补贴政策在促进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的同时,也使车企患上了政策依赖症,导致企业创新不足,对市场重视不够。在补贴扶持下,不少企业哄抢市场“蛋糕”,加剧产能过剩的同时,骗补行为屡见不鲜;我国政府的监管跟不上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加的步伐,这使部分新能源汽车不能及时淘汰,安全风险增大;在技术领域,动力电池等关健技术尚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另外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充电难等问题。(1)简要说明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应该如何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答案】(1)2018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呈现上升趋势,市场销量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率稳中有降,变化较稳定,总体保持较高增长速度。(2)①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完善相关的财改补贴政策,规范行业的准入,加快转变支持的方式。②加强市场监管,依法打击骗补行为,制定淘汰标准,及时淘汰报废的新能源汽车。③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使新能源车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④发挥财政作用,并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加快充电没施的建设,解决充电难等问题。【解析】【分析】本题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话题设置情景材料,从《经济生活》模块设置问题,考查市场和宏观调控的知识,着重考查学生提取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意在培养科学精神。【详解】(1)本题为图表类主观题,要求学生简要说明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根据图表可知,2018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呈现上升趋势,市场销量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同比增长曲线可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率稳中有降,变化较稳定,总体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2)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应该如何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从设问指向看属于措施类主观题,根据材料信息“长期执行的财政补贴政策使车企患上了政策依赖症”说明国家应该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完善相关的财改补贴政策,加快转变支持的方式;“不少企业哄抢市场“蛋糕”,加剧产能过剩的同时,骗补行为屡见不鲜”说明应该加强市场监管;“致企业创新不足,对市场重视不够”说明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使新能源车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充电难等问题”说明应该发挥财政作用,并带动社会资金投入。4.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有企业的中流砥柱作用日益突出,国企改革也站到了新的历史节点上,翻开了新篇章材料一材料二联通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首例中央国有企业层面的混改。混改后,联通集团对中国联通的持股比例从原来的63.7%降到36.7%,仍是大股东但不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腾讯、百度等民企成为新的战略投资者;新成立的董事会吸收民营企业代表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优化了经营管理机制;中国联通向7000余名核心员工授予占总股比2.7%的股票,调动了最核心要素的积极性;联通与新的战略投资者在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培育了创新发展新动能,国企民企混改“联姻”,改出了国有资本、非公有资本融合、发展的新优势。(1)解读材料一的经济信息。(2)结合材料和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联通集团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答案】(1)2013—2017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民企的数量稳步增加,国企数量有所减少但始终占优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2)①国有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了国有经济的活力,增强了国有资本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增强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②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发展,实现各种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③完善了公司的治理结构,培育企业创新发展新动能,推动行业转型,贯彻新发展理念。④建立股权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激励劳动创业者的积极性。【解析】【分析】此题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为背景材料,考查《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详解】第(1)问要求“解读材料一的经济信息。”属于概括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材料范围为材料一,知识范围为“经济生活”的知识,属宏观考查。然后由材料一的图表信息可概括出2013-2017年中国企业500强国企数量逐年减少,民企数量逐年增加,但仍低于国企数量,其中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导,国有经济仍然处于支配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和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联通集团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属于意义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经济生活”的知识,属宏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二中联通集团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具体举措分别从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巩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贯彻新发展理念;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点睛】“意义类”主观题解答策略1.题型介绍“意义”类设问往往以“意义”“作用”“影响”等词语为题眼,要求学生对材料中所呈现的事件、所采取的措施或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义、所具有的作用或所产生的影响作出具体分析。此类设问的指向都比较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分析“意义”,所以审题的难度相对较小。但具体答题过程中要用到什么知识,或要从什么角度来分析意义,在设问中往往是没有明确说明的,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综合分析,所以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2.解题规律解答“意义”类设问的题目,关键是找到答题的切入点。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答“意义”类设问可从以下四方面找到切入点。第一,根据设问的主体分析其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政治生活中常见的主体有党、国家(政府、人大、法院等)、人民、人大代表、公民等;经济生活中的常见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另外,有时我们还可把主体扩大,如有些题目中可考虑对“农民”的意义、对“农业”的意义、对“农村”的意义、对“产业结构”的意义、对“国民经济”的意义等。总之,考虑意义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对“谁”有意义。第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意义。第三,确定范围分析其意义。在答“意义”类设问时,一般可考虑两个范围,一是知识范围,即把问题分解成“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等小问题来分析;二是区域范围,即考虑对“当地”有何意义、对“国家”有何意义、对“世界”有何意义。当然,很多题目是两种范围要结合在一起分析。第四,回归教材分析其意义。即把设问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意义”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抓住一个切入点进行分析,极易导致漏答。其实,在具体设问当中,并不一定是一个问题一个切入点的,而是在一个设问中蕴含着多个切入点,需要我们全面考虑,不要抓住一点,不及其余。5.材料一:“中等收入群体”是否等于“中收入群体”?国家统计数据表明,“中收入群体”是指那些平均每天工作时间7小时(比低收入群体多34分钟,比较高收入群体多9分钟)月均工资在4000元左右的群体。而国家确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是“三口之家年收入10万元-50万元”,目前该群体家庭有1.4亿户,他们有购车、购房、闲暇旅游的能力。材料二:近几年来,某企业的产值年均增长11%左右,企业利润年均增长20%。与此同时,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年均仅增长5%。某职工用漫画《他敢剪吗?》,描述该企业存在的某种现象。(1)结合材料一,请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相关知识为我国“中收入群体”向“中等收入群体”转变提供可行性措施和建议。(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相关知识说明应如何解决效率与公平问题。【答案】(1)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比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③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差距。(2)①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要全面地看待问题。②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效率是促进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障。不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解析】【分析】本题材料一以“中等收入群体”是否等于“中收入群体”之问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某职工用漫画描述该企业中存在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详解】(1)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请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相关知识为我国“中收入群体”向“中等收入群体”转变提供可行性措施和建议。本题考查实现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故首先可以从根本措施,即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分析说明;其次,可以从初次分配的角度,说明应该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实现“两个比重”“两个同步”;最后,可以从再分配的角度,分析说明应该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差距。(2)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相关知识说明应如何解决效率与公平问题。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要全面地看待问题。结合材料中的漫画可以看出,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而效率是促进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障,然后说明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即可。【点睛】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2)“两个比重”“两个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6.《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自2018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50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使用超额累进税率计算方法如下:繳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X税率-速算扣除数。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使用)

级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1不超过3000元的3%02超过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10%2103超过12000元至25000元的部分20%14104超过25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25%26605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30%44106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35%71607超过80000元的部分45%15160阅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假如小明2018年10月份工资扣除三险一金后的收入是12000元,请计算出他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数额,并说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影响。【答案】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缴税额=(12000-5000)*10%-210=490(元)影响:①提高个税起征点,能够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②提高个税起征点,短期可能会影响财政收入,但从长远看,会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解析】【分析】本题以个税起征点提高为话题设置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和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影响,侧重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解】本题包括两小问,第一小问要求计算个人所得税,小明2018年10月份工资扣除三险一金后的收入是12000元,再扣除个税起征点,小明的应税额是12000-5000=7000元,然后看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所在相应的段,若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缴税额=(12000-5000)*10%-210=490(元);若按速算扣除数计算: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缴税额=(12000-5000)*10%-210=490。第二小问考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影响,实际考查个人所得税的作用。试题比较基础,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考生可从能够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短期可能会影响财政收入,但从长远看,会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去分析说明。7.一个经济体的R&D(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情况是测度经济体研发活动规模、评价经济体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指标。2015年中国R&D经费来源情况2016年部分国家R&D经费强度注:R&D经费强度是指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基础研究是揭示自然规律的研究活动,它不以任何特定应用为目的。20世纪以来,相对论、量子力学和DNA模型等基础研究推动了科技发展。试验发展与企业生产活动直接相关,它是利用基础研究成果等创造出新的应用,如研发手机芯片、无人驾驶汽车等。2007~2016年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R&D经费变化结合材料,从经济角度说明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应采取的政策取向。【答案】①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为高新技术企业减税,激励市场主体提高创新能力。③国家财政发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并向基础研究倾斜。④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尊重创新,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⑤加强创新能力的开放合作,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提高我国科技影响力。【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研究与开发投入来源、强度、变化存在的问题为背景话题,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应采取的政策取向,考查学生综合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设问的转化、翻译特别重要,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对比较抽象宏大,而通过材料的多方面综合可以把设问锁定在创新领域,既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又要多方面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详解】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设问,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题目类型措施类,问题指向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应采取的政策取向。进一步解读设问和材料,此类题目仅仅限定经济角度的题目,需要通过解读材料信息精准定位所用知识,通过三个图表我国研究与开发投入来源、强度、变化体现我国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本题的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采取的政策,其实就相当于多角度如何进行创新。具体来讲,微观领域通过分配政策调动创新主体人的积极性,宏观领域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财政的作用、新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对外开放提高创新能力。【点睛】新发展理念1.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措施:①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②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③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④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体系。⑤共享理念: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谋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8.以下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税收政策调整后,企业和居民个人税负的变化情况。国家实施“营改增”减税额统计年份20132014201520162017数额(亿元)140219183092522591861980年以来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1)我国税收政策的上述变化,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针对这一结论,分别概括表、图相关数据,运用经济常识简要说明理由。(2)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小周同学认为,国家推行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企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等降税减负政策,必然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运用链接中的哲学原理评析上述观点。(链接:我们观察和分析问题,既要善于全面把握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又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答案】(1)答案示例:概括表1相关数据并说明理由:2013—2017年我国实施“营改增”减税额度持续增加,企业税收负担进一步减轻,可以增加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繁荣,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概括如图相关数据并说明理由:1980年以来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不断提高,减少广大中低收入者纳税负担,可以增加可支配收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繁荣,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2)答案示例:国家推行降税减负政策,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促进经济繁荣、扩大税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是问题的又一个方面。从长远的角度看,经济繁荣、税基扩大带来的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是重点(本质)、是主流,必将超过降税减负减少的财政收入,国家的财政收入不但不会减少,还会不断增加。小周同学认为国家推行降税减负政策必然减少国家财政收入的观点是错误的。【解析】【分析】本题以国家实施“营改增”减税额统计数据以及1980年以来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经济生活、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详解】第(1)问题,数据表格作为考查考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一种载体,是表达信息、反映当前经济工作变化发展趋势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说能否找出问题的答案就在于能否对各种文字和非文字信息源进行准确解读。通过表格中“营改增”减税额的变化情况,可以得知2013—2017年我国实施“营改增”减税额度持续增加,企业税收负担进一步减轻,这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其依据在于企业税负减轻,可以增加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繁荣;通过读图,可以看出,从1980年以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不断提升,这减少广大中低收入者纳税负担,可以增加可支配收入,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其依据在于通过该种调节,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繁荣。第(2)问题,要求考生从哲学生活的角度进行分析。本题考查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相关知识。即国家推行降税减负政策,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促进经济繁荣、扩大税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是问题的又一个方面,然后说明国家减税降费从长期来看,这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是促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的根本性因素,故说明这个是主流,降税减负只是一个支流,说明其观点的不合理性即可。【点睛】正确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主次矛盾解决的是改造世界的问题,强调的是“做事情”,矛盾的主次方面解决的是认识世界的问题,强调的是“想问题”。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但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要认识本质和主流,但又不能忽视支流。9.小李的父母是退休教师,小李自己在一家民营网络公司工作。下表为小李一家的收入变化。20世纪80年代家庭月收入2018年家庭月收入父:工资120元母:工资100元父:退休工资5600元母:退休工资5500元小李:工资10000元房屋出租:4000元母亲兼职上课:2000元投资理财产品:500元(1)小李家2018年月收入中,工资以外的收入属于什么分配方式?(2)从80年代到今天,小李一家的家庭月收入发生了哪些变化?(3)说说小李一家家庭月收入发生变化的原因。【答案】(1)按生产要素分配(2)总收入增长,收入来源多样。(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分配制度的改革,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所有制改革,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解析】【分析】本题以一个家庭的收入的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收入分配方式、以及收入发生变化的原因。第(1)问主要是区分清楚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和范围。第(2)问主要是通过收入比较,从总收入增长、收入来源多样等方面说明小李一家的家庭月收入所发生的变化。第(3)问可从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所有制改革、分配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方面,说说小李一家家庭月收入发生变化的原因。【详解】(1)本题要求回答小李家2018年月收入中,工资以外的收入属于什么分配方式?我国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方式,在小李家2018年月收入中,指出工资以外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2)本题要求回答从80年代到今天,小李一家的家庭月收入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比较收入数据,可以看出小李一家的家庭月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有多种收入方式,收入来源多样化。(3)本题要求说说小李一家家庭月收入发生变化的原因。从80年代到今天,小李一家家庭月收入发生了巨变,可联系改革开放这一主要原因。从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客观分析家庭月收入发生变化的原因。【点睛】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②这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③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10.材料一: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我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趋势注:环比发展速度是本期发展水平与前一时期水平之比,同比发展速度是本期发展水平与去年同期发展水平对比。根据国际惯例和我国实际,CPI指数涨幅在3%以内较为合理,通胀压力不大。材料二: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表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在这种形势下,稳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将是2019年重要的任务。而要完成其任务,就得更多采取改变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8个字上下工夫。该会议不仅是对2018年经济工作全面总结,其会议精神也是为2019年国内经济政策定调。(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根据材料一以及材料二,你认为2019年我国适合推出更为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吗?(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我国每年召开的级别最高的经济工作会议,中共中央以及我国各中央国家机关领导同志都要与会。请列举两个以上的我国中央国家机关名称。(3)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说明为什么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为2019年国内经济政策“定调”。【答案】(1)物价涨幅平稳,通胀压力较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所以2019年不适合实施更为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2)国务院、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军委(任意2个即可)(3)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能动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明年经济工作、经济政策定调,就是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或者:正确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解析】【分析】本题材料一以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我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趋势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明确我国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经济、政治以及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详解】(1)本题第一问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小问题,考生在实际组织答案的过程中需要依次分析作答。第一个小问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图表的解读能力,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图表),这样可以增强材料的目的性。主要从物价涨幅平稳,通胀压力较小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第二个小问题则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可以得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故在此情况下不适合再采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2)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列举两个以上的我国中央国家机关名称。这个题目相对较为简单,考查考生对我国国家机构设置的了解程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我国每年召开的级别最高的经济工作会议,中共中央以及我国各中央国家机关领导同志都要与会,故涉及到的国家机关会有:国务院、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3)本题第三问要求考生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说明为什么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为2019年国内经济政策“定调”。根据材料的解读,通过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以对一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进行总结回顾,明确了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8个字上下工夫,从而更好地为2019年的国内经济政策加以指导,故可以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点睛】规范化答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审设问1、明确知识范围:知识类别: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知识形态:微观、宏观2、明确问题指向:单一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复合型:谈认识、作分析3、明确设问主体:经济学:政府、企业、个人等政治学:国家、政党、公民等第二步:审材料1、读材料时既要把握材料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把握材料中的隐性信息。2、回归教材,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到教材中的哪几课、哪几节、哪几框的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的范围。3、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做到有的放矢,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第三步:调用知识(回归教材)1、依据关键词,直接调用(关键词本身是学科基本概念,则直接调用)2、把握知识联系,联系调用(依据关键词,通过演绎、推导,找到可用知识)3、概括具体信息,归纳调用(关键词比较具体,与学科理论不能直接对应'则先归纳再调用)4、依据设问,有效调用(知识调用要根据设问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调用,反对盲目堆砌和过度引申)第四步:确定答题思路1、确定大逻辑:要点之间的逻辑,包括有几个要点,要点之间如何排列;2、确定小逻辑:要点自身的逻辑,即要点如何展开,包括有几个关键词,如何排列。第五步:写答案1、层次分明,要点序号化——反对不分段落层次的“一块板”2、表述准确,语言学科化——反对使用文学化、生活化语言3、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化——反对语句冗长、画蛇添足4、字迹工整,卷面美观化——反对字迹潦草、错字连篇11.材料一某地区2013—2015年部分经济运行数据统计表年份地区生产总值(万亿元)财政收入(亿元)税收收入(亿元)20134.543455.72602.420145.014059.433050.220155.474560.03533.0材料二2016年6月16日,H省财政厅信息显示,一季度,H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48.8亿元,增长11.6%;财政预算支出1243.9亿元,增长14.9%。在各项支出中,一般支出控制严格,重点支出保障有力,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及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全省将财政资金优先安排各类重点、民生项目,相关支出实现快速增长。一季度,全省各类民生项目支出达到712.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57.3%;全省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增长20.6%、50.6%、17.2%、111.4%;全省科学技术、节能环保、农业等支出分别增长35.6%、46.4%、35.8%,均高于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幅。(1)结合材料一,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2)结合材料二,谈谈H省上述做法是如何体现财政作用的?【答案】(1)某地区2013—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税收收入持续增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决定着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的变化趋势;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2)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H省加大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H省加大科学技术、节能环保、农业等支出,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从数量和增幅上看,H省财政支出高于财政收入,这有利于刺激需求,支持经济发展。【解析】【分析】本题以部分经济运行数据统计表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国家财政的作用、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详解】(1)本题设问指向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本题是图表题,做图表题时一定要注意看标题,看图表,看注释,并注意图表中数据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做到“横比、纵比、综合比”,横比找差距,综比看变化,表间找关系,然后透过现象提炼本质。根据图表及注释看出,某地区2013—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税收收入持续增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决定着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的变化趋势;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2)本题设问指向H省上述做法是如何体现财政作用的。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解答时首先明确财政的作用体现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中的做法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点睛】正确区分财政的作用凡是看到社会保障类的材料,可以认定为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凡是看到工程建设类的材料,可以认定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凡是看到增加或减少税收、扩大发行国债等一类的材料,可以认定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12.下表是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情况比较表,据此回答问题。注:2004年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许多农业扶持政策,农民收入幅度提高,但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差距仍然悬殊。(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2)你认为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答案】(1)反映了中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的现象,表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总体仍然相对滞后。(2)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基本经济制度,特别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制,增加对农业和农村事业的扶持。另一方面,要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千方百计解决农民工创业和就业问题,帮助农民增收。【解析】【分析】本题以改革开放以来到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情况比较的数据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详解】(1)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分析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数据表格作为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一种载体,是表达信息、反映当前经济工作变化发展趋势的一种重要形式。一般由表头提示语、表格材料、表脚注解、解答要求和设问五部分组成,可以说能否找出问题的答案就在于能否对各种文字和非文字信息源进行准确解读。通过解读,主要表述出中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以及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总体仍然相对滞后即可。(2)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分析如何解决第一问中出现的问题。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与上一个题目之间的联系,要求紧扣问题进行作答。根据第一问的回答,本题着重需要考生从如何缩小收入差距以及如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即主要可以从我国当前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点睛】审图表要注意:1、读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2、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如有个较大的增长或减少),横向比较来说明两者的差距。3、读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13.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改革税制、稳定税负、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下表是我国近年来采取的财政措施(部分):请问表格中的财政措施是如何体现财政作用的?【答案】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通过“营改增”的税收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通过实施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改善人民生活。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中西部铁路建设等投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解析】【详解】请问表格中的财政措施是如何体现财政作用的,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财政作用的知识,问题指向是请问表格中的财政措施是如何体现财政作用的,属于体现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表格中财政措施从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来组织答案。【点晴】财政的三个作用如何区分:①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凡是发挥财政的作用照顾弱势群体的,都是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果财政支出用于投入某些行业、某些地区,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就属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凡是财政用于逆风向调节社会总需求的,都是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14.以下是新华杜刊发的一幅新闻图片。阅读图片内容,完成下列要求。(1)结合图片内容,分析上述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实体经济的影响。(2)提高个税起征点,专项附加扣除是政府运用再分配手段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请另举两例政府通过再分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答案】(1)①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经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②扶持小微企业和科技初创型企业,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③规范收费行为,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营商环境。④扩大居民消费,拓展市场空间,促进实体经济发展。(2)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助力扶贫攻坚等。【解析】【分析】本题以2019年财政部将实施的减税降费政策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详解】(1)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分析图片中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对图片中减税降费政策进行充分解读,明确该政策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然后从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经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营商环境以及扩大居民消费,拓展市场空间,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举两例政府通过再分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注意题目设问要求,即从再分配的角度进行作答,答案不唯一,例如,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财政助力扶贫攻坚等。【点睛】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2)“两个比重”“两个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15.收入分配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某校高一学生关于收入分配展开了探究活动。材料一: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三权分置”坚持了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了,土地经营权,有利于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附近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助力农村“脱贫攻坚”顺利开展。(1)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分配。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将会产生下列积极影响: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③缩小城乡发展差距④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请将其合理的传导途径正确排序。材料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最引人关注。未来经济政策方面会更加注重收入分配问题、环境问题等,这些是从量到质的巨变,也是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要求。收入分配是不平衡产生的原因之一,未来将更加注重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矛盾。(2)运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知识,分析如何解决收入分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3)乡村旅游改变农村面貌,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动能。请你为更好推动乡村旅游提两条具体建议。【答案】(1)按生产要素(或土地要素)分配。排序:④③①(2)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③增加居民收入,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④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3)乡村客栈建设和质量提升、厕所革命、污水处理、路面硬化、路灯安装、环境绿化、宽带入户等等。【解析】【分析】本题以“三权分置”和我国收入分配问题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我国的分配方式、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详解】(1)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经济生活的知识”,设问是“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什么分配,并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产生的积极影响的合理的传导途径进行正确排序”。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在回答“户流转土地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什么分配”这一问题时,结合我国的分配方式方面的知识可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在回答“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产生的积极影响的合理的传导途径进行正确排序”这一问题时,可根据已写出的排在第一位的“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可以推导出排在第二位的是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因此,“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应该排在第三位,城乡差距缩小,有助于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成,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排在第三位,可见,正确的排序应为④③①。(2)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知识”,设问是“分析如何解决收入分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从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增加居民收入,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角度回答即可。(3)本题具有开放性。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设问是“请你为更好推动乡村旅游提两条具体建议”。其次分析该材料和实际,围绕“推动乡村旅游”这一主旨,从不同角度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如:乡村客栈建设和质量提升、厕所革命、污水处理、路面硬化、路灯安装、环境绿化、宽带入户等等。【点睛】回答分析说明类试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这是解题的基础,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阅读全部材料,并带着问题研究材料,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筛选。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16.材料一“共享”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美好追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实现“共享”的重要节点是“补短板”,特别是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我国近5年来基尼系数指标注: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指标,国际公认的贫富差距警戒线为0.4。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4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材料二大多数省市落实了2018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调整方案。此次调整向基层倾针,以更好实现社会公平。同时,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改革工作进展顺利,重点是严格规范薪酬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形成机制,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坚持共享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运用分配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坚持共享发展。【答案】(1)经济信息:材料一表明近5年来,我国贫富差距逐年缩小,但仍超过国际警戒线;国家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共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经济学依据:①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有利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②改善民生,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③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实现脱贫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若学生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2)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①坚持共享发展必须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保证。③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析】【分析】本题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发展理念、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详解】(1)本题设问指向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原因。本题是图表题,做图表题时一定要注意看标题,看图表,看注释,并注意图表中数据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做到“横比、纵比、综合比”,横比找差距,综比看变化,表间找关系,然后透过现象提炼本质。根据图表及注释看出,近5年来,我国贫富差距逐年缩小,但仍超过国际警戒线;国家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共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第二问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可以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新发展理念、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等角度思考分析。(2)本题考查分配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坚持共享发展,属于措施类试题,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解答本题可以从发展生产力、收入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注重公平、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等角度思考回答。17.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材料:主要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贷款情况(单位:万亿元)(1)如图说明了什么?(2)请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根据示例,完成下表。面临难题采用措施手段分类实现路径小微民营企业面临贷款难、贷款贵和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自2018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继续对月销售额2万元(含本数)至3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示例:财政政策自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释放7500亿元增量资金。示例:增加相关银行贷款额度,增加社会货币流通量,能够增加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缓解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答案】(1)自2017年初到2018年第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额持续增长,说明国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2)①通过减免税的措施,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加流动资金。②货币政策【解析】【分析】本题以民营经济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税收、宏观调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详解】(1)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经济生活的知识”,设问是“如图说明了什么”。其次分析题头和柱状图,可以看出:自2017年初到2018年第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额持续增长,这说明国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2)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经济生活的知识”,设问是“根据示例,完成下表”。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根据材料中“继续对月销售额2万元(含本数)至3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可以看出,实现的路径是通过减免税的措施,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加流动资金;根据材料中“下调大型商业银行等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释放7500亿元增量资金”,可以看出,该手段属于货币政策。【点睛】解答图表类“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一般采取“五看”(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看了又看)的解题策略。上看,即看标题(表格名称);下看,即看表注;左看、右看,即看图表内容时要横向比较(即不同区域、不同主体)和纵向比较;看了又看,即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从图中的信息找出内在的信息。18.阅读下表,回答问题。2018年上半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数据

主要发达国家中国居民收入占GDP比重50%~60%42%工资占企业运营成本50%左16%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55%以上43%结合上表简要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存在什么问题?请你为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提出几点建议。【答案】问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建议: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制度保证。③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同步。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解析】【分析】本题以2018年上半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数据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收入分配公平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详解】本题设问指向结合上表简要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存在什么问题,请你为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提出几点建议。本题以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及归纳方面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图表及注释,并能用简练的语言归纳出图表及注释反映出来的全部信息。表格说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第二问属于措施类试题,实际是考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可以从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生产力、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注重公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角度分析回答。19.如图所示,过去几年中,A地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促使城乡差距缩小,A地农民有了更多的幸福感。下列措施中可能导致图中变化情况的有①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②规定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统一的社会保障③财政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④先富带后富,加大对农村地区帮扶力度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新发展理念、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①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干,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能够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入选。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干,通过先富带后富,加大帮扶力度,居民收入增加,入选。规定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统一的社会保障可能会加大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②错误。③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财政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会产生相应的社会需求,但并不会直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排除。故本题选B。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8年8月31日下午,备受社会关注的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个人所得税法将自201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材料一根据规定,减除费用标准(通常称为“起征点”)由原来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该政策从2018年10月1日起先行实施。新个税法明确现行的个人基本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专项扣除项目以及依法确定的其他专项扣除项目继续执行的同时,增加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佳房租金、贍养老人等支出作为专项附加扣除。材料二新(2018年版)旧(2011年版)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对比(个人工资薪金适用)根据材料,用经济知识说明新个人所得税法改革是如何释放改革红利的。【答案】①通过提高个税减除费用标准(或“起征点”),减少了应纳税所得额,减轻了纳税人税收负担,还利于民。②通过增加子女教育等多项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实现精准减税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了人民对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等民生方面的美好生活需求。③通过拉大中低收入的税率级距(或“低档税率的扩围”)而高收入税率级距不变,减轻了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有利于缩小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或“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实现共享发展)。(注释:拉大中低收入的税率级距,意味着同样一笔收入按原税率表适用更高税率的,现适用新税率表后可能降低了税率。)【解析】【分析】本题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个人所得税法将自201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说明新个人所得税法改革是如何释放改革红利的。本题综合性相对较强,需要考生充分调动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首先,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升,这有利于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还利于民。其次,材料中,“增加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佳房租金、贍养老人等支出作为专项附加扣除”,可以从满足了人民对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等民生方面的美好生活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第三,根据材料二中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可以看出,中低收入的税率级距拉大了,故可以从缩小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点睛】易错点个人的全部收入都要征收个人所得税该观点错误。所得税又称收益税,是以收益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收益额一般指纳税人的纯收入。按我国目前的征税标准,对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租赁经营所得在年总收入减去成本、费用等之后的余额部分开始征税。对个人工资、薪金月收入扣除5000元后的余额部分开始缴纳税款。显然,并不是对个人的全部收入都要征收个人所得税。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15年~201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数据注:发达国家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一般在80%以上,而世界平均水平约60%材料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4年)》,部署加快破解制约居民消费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2018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丽,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简要说明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原因。【答案】(1)①材料一反映了2015年以来,我国GDP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GDP增速,说明了国家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促进收入分配公平。②我国最终消费对GDP增加值的贡献率总体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③消费对GDP贡献率波动较大,与我国居民收入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不一致,说明我国要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保持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的稳定增长。(2)①消费对生产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②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有利于发挥内需对经济增加值的拉动作用,低于外部经济风险,化解贸易摩擦的不利影响。③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④有利于引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推动高质量的发展。【解析】【分析】本题材料一以2015年~201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数据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国家破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消费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详解】本题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小问题。第一个小问题考查考生对表格数据解读、分析的能力。根据表格中2015年到2018年GDP的增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以及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的变化,以及对注解的解读,主要说明我国不断促进社会收入分配公平、我国最终消费对GDP增加值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以及我国要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保持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的稳定增长等即可。第二个方面的小问题,则属于原因类主观解析试题。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考生着重可以从消费对生产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引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点睛】审图表要注意:1、读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2、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如有个较大的增长或减少),横向比较来说明两者的差距。3、读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表为2013-2017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部分数据材料二:国家统计局介绍说,地区差距呈现出不断缩小的态势,2017年,以西部地区居民收入为1,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66,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08,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19.东部、中部、东北地区与西部收入相对差距分别比2012年编小0.06、0.02、0.11。域多居民收入差距持续小.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1,比2007年下降043、比2012年下降0.17,结合材料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我国通过什么措施实现了材料二的目标,并将继续努力?【答案】(1)收入的增多,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享受资料消费持续增长,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2)解决措施: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③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发挥财政、税收的作用,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⑤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坚持精准帮扶。【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部分数据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