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_第1页
《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_第2页
《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_第3页
《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_第4页
《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地方标准

编号:DB11/Txxxx—201x

备案号:

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teelstructurehouse

(征求意见稿)

201x-xx-xx发布201x-xx-xx实施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1

1.总则

1.0.1为规范和指导本市钢结构住宅的建设和发展,确保钢结构住

宅的设计和建设管理质量,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绿色、美观”

的建筑方针,依照国家及北京市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

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北京市城镇新建钢结构住宅的设计、施工、验

收与运行维护。

1.0.3钢结构住宅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北京市的有关方针、政策和

法规,并应结合本市实际经济发展水平、产品和技术体系配套能力,

注重钢结构住宅的空间可改造性并实现绿色建造。

1.0.4钢结构住宅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除应符合本标

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北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8

2.术语

2.1.1成品住宅finishedhousing

指在建筑专业的主导下,结构、机电、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一体

化进行,保证室内功能空间各界面铺装或涂饰完成、设备管线及末端

齐备、门窗以及厨卫基本设施安装到位,具备使用功能的新建住宅。

2.1.2全装修fullinteriordecoration

交付使用前,住宅建筑公共区域及内部墙面、顶面、地面、门窗

等部位全部安装、铺贴或粉刷完成,厨房、卫生间设备、部件安装到

位,固定家具安装到位。

2.1.3固定家具fitment

固定于室内墙面、顶面、地面等部位的壁柜、吊柜、隔断。

2.1.4组合式隔墙compoundinnerpartition

指两种或两种材料以上组合形成的复合墙体,在此特指内有龙骨

作为承重体的内隔墙。

2.1.5轻质条板lightweightpanel

面密度不大于190kg/m2,长宽比不小于2.5,采用轻质材料或大

孔洞轻型构造制作的,用于非承重内隔墙的预制条板。简称条板。

2.1.6轻质条板隔墙lightweightpanelpartition

用轻质条板组装的非承重内隔墙。简称条板隔墙。

2.1.7贴面墙wallveneeredwithboards

在外墙内表面及分户墙表面设置的,由工厂生产、现场组装的具

有空腔结构可敷设管线的墙面,由固定部件和板材组成。

9

3.基本规定

3.0.1钢结构住宅应实施全装修,并以成品住宅的形式交付。

3.0.2钢结构住宅设计应与居住区规划设计相协调。

3.0.3钢结构住宅建设应综合考虑生产、运输、施工、维护等环节

的技术要求,并对各过程进行把控。

3.0.4钢结构住宅应进行技术配套及可行性研究,并应科学合理地

确定技术实施方案。

3.0.5钢结构住宅应采用大开间的结构体系,在满足近期使用要求

的同时,兼顾未来改造的可能。

3.0.6钢结构住宅部品部件的原材料及配套材料应符合国家、北京

市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并优先采用节能、节材、节水、利废、

绿色环保的材料,避免环境污染,不宜使用限制使用的材料,不应使

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材料。

3.0.7钢结构住宅防火、防腐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满

足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

3.0.8钢结构住宅应利用自然条件获得良好的日照,自然通风和自

然采光。

3.0.9钢结构住宅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全专业、

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10

4.住宅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钢结构住宅的抗震、节能、防火、防腐、耐久、安全防护、

无障碍、室内空气质量等各项性能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北京市现行有关

标准的规定。

4.1.2钢结构住宅设计应充分发挥钢结构特性,并应满足北京市对

于装配式建筑以及绿色建筑相关的技术要求。

4.1.3钢结构住宅设计应由建筑专业主导,结构、给水排水、暖通

空调、电气、智能化、室内等专业应提前介入,各专业设计应协同设

计、同步完成、同步提交。

4.1.4钢结构住宅应在模数协调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的设

计手法,宜采用标准化的功能空间,提高构配件与建筑制品的通用性。

4.1.5钢结构住宅各专业的设计文件应齐全完整,设计图纸应达到

施工图深度,设计文件中应包含室内设计专篇。

4.1.6钢结构住宅设计宜采用装配式装修技术体系及产品。

4.1.7钢结构住宅应采用设备管线与结构主体分离的方式。

4.2模数协调

4.2.1钢结构住宅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

GB/T50002的规定,厨房、卫生间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住宅

厨房模数协调标准》JGJ/T262和《住宅卫生间模数协调标准》JGJ/T

263的规定,公共租赁住房内装设计应符合现行北京市地方标准《公

共租赁住房内装设计模数协调标准》DB11/T1196的规定。

11

4.2.2钢结构住宅的模数协调设计可在一个或若干个部位先期运

用,先期运用部位应留出后期安装的模数化空间,后期应用部位应服

从先期应用部位的边界条件。

4.2.3部件定位宜采用中心线与界面定位法混合使用的方法。

1——外墙;2、3——柱、墙等部件

图4.2.3采用界面定位法的模数基准面

4.2.4钢结构住宅内装设计模数网格宜采用双线模数网格。

a,b,c,d=1,…,n

图4.2.4双线模数网格

4.2.5钢结构住宅开间或柱距、进深或跨度,隔墙、门窗洞口、固

定家具等部件应采用水平基本模数和水平扩大模数数列,且水平扩大

模数数列应优先采用3nM(n为自然整数)或3aM+2bM(a、b为自然

整数且a≥b)。当部分分部件无法符合模数化要求时,可通过插入非

模数化的适调间距进行技术处理。

12

4.2.6钢结构住宅的层高、净高、门窗洞口等宜采用竖向扩大模数

数列nM,当部分分部件无法符合模数化要求时,可通过插入非模数

化的适调间距进行技术处理。

4.2.7隔墙、门窗洞口、固定家具等部件的水平截面尺寸应保证主

要构件的模数化和标准化,当部分部件无法符合模数化要求时,可通

过局部技术尺寸进行调整。

4.2.8钢结构住宅的隔墙、固定家具等分部件的竖向分模数优先尺

寸不应小于M/2。

4.2.9内外墙厚度优先尺寸宜满足下列要求:

1外墙厚度优先尺寸系列宜采用:150、200、250、300(单位

为mm);

2内墙厚度优先尺寸系列宜采用:100、120、150、200(单位

为mm)。

4.2.10因下列情况而产生非模数空间时,可对有关部位进行技术处

理:

1柱网采用中心线定位法,界面为非模数;

2采用构配件界面定位法,柱网中心线为非模数;

3梁、柱截面随建筑高度改变或偏心设置;

4为隐蔽梁柱,内墙向一侧偏移;

5因技术经济原因,楼板、楼盖的竖向高度为非模数;

6专用体系的特殊构造。

4.2.11在处理钢结构构配件周边的技术空间时应协调构件边缘尺

寸。

13

4.3建筑

平面布置

4.3.1建筑平面布置应在保证建筑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选用合理柱

网。柱网应保持规整,并宜以连续柱跨为基础布置,柱网区格内不宜

布置次梁。

4.3.2户型设计应在模数化基础上,充分考虑其模块拼接以及结构

构配件排布的合理性、建筑平面的灵活性和设备管线的优化组合,建

筑平面布置应减少凹凸,与结构构件的排布相协调。

4.3.3交通核、公共管井等公共部位宜采用标准化的功能模块,并

构成与结构体系相适应的组合模块。

4.3.4电梯井道等竖向交通核及设备管井布置时,应避免梁、柱、

支撑(延性墙板)等结构布置对楼电梯、设备管井尺寸的不利影响。

4.3.5厨房、卫生间的平面位置宜紧邻公共管井、生活阳台等区域,

排水器具位置应与机电综合设计。

4.3.6整体卫浴间设计,应符合《住宅整体卫浴间》JG/T183的相

关规定,并应保证其安装条件。

层高和净高

4.3.7钢结构住宅的层高不应小于2.90m,不宜超过3.20m。

4.3.8钢结构住宅建筑室内应进行管线综合设计,与吊顶构造及造

型整体设计,并宜采用BIM技术进行验证。

竖向设计

4.3.9钢结构住宅竖向设施、管线应集中设置在公共管井内或生活

阳台等便于管理和维修的空间内。

节点构造

4.3.10外墙与钢结构连接构造节点应保证在重力荷载、风荷载以及

14

多遇地震影响下不发生破坏,连接接缝应柔性连接,有防火要求的应

采用防火材料嵌填。

4.3.11外墙板间或墙板与不同材质墙体相接的板缝应采取可靠的

弹性密封材料连接措施,并满足防水防渗的相关要求。

4.3.12外墙及其相关配件的连接宜采取加强构造,金属材料类连接

配件和预埋件应采取防腐蚀处理。

4.3.13外墙及相关节点保温隔热、隔声应符合现行的国家和北京市

的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外墙与钢结构连接应采取措施,减少热桥的

影响。

4.3.14内隔墙与主体结构连接不应影响整体稳定和使用安全,墙板

与不同材质墙体相接的板缝处应采取弹性密封措施。

4.3.15分户隔墙不应对穿开设孔洞,内隔墙电气管线应暗敷。

4.3.16卫生间、厨房与相邻房间的隔墙应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

4.3.17屋面防水等级为Ⅰ级,宜采用屋面自防水结合柔性防水做

法,外墙节点要采取防水构造措施。

4.4结构

一般规定

4.4.1本节规定仅适用于钢框架、钢框架—支撑和钢框架—延性墙

板结构,不适用于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4.4.2本节规定所采用的钢材、连接材料的材质和性能均应符合现

行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规定。

4.4.3钢结构应优先采用通用化和标准化的构件和节点。

材料

4.4.4钢材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5

1主要承重构件所用钢材的牌号宜选用Q345钢、Q390钢,一

般构件宜选用Q235钢。主要承重构件所用较厚的板材宜选用高性能

建筑用GJ钢板;

2承重构件所用钢材的质量等级不应低于B级。房屋高度大于

等于50m时,框架梁、柱和抗侧力支撑等主要抗侧力构件钢材的质量

等级不宜低于C级;

3焊接节点区T形或十字形焊接接头中的钢板,当板厚≥40mm

且沿板厚方向承受较大拉力作用(含较高焊接约束拉应力作用)时,

该部分钢板应具有Z向性能的合格保证。其沿Z向的断面收缩率不应

小于现行国家标准《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T5313规定的Z15级允

许限值;

4外露承重钢结构以及厨房、卫生间、洗衣房等用水空间的框

架梁、柱、支撑和钢板剪力墙,宜选用Q235NH、Q355NH或Q415NH等

牌号的焊接耐候钢。

4.4.5框架梁、柱和抗侧力支撑等主要抗侧力构件,其钢材性能应

符合下列要求:

1钢材的实测屈强比不应大于0.85,钢材屈服强度波动范围不

应大于120N/mm2;

2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

3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与其工作温度相应的冲击韧性合格

保证。

4.4.6偏心支撑框架中的消能梁段所用钢材的牌号应优先选用Q235

钢,可选用Q345钢。屈服强度不应大于345N/mm2,屈强比不应大于

0.8,且屈服强度波动范围不应大于100N/mm2。

结构体系与布置原则

16

4.4.7钢结构住宅可根据房屋高度、设防烈度、不规则程度、柱距

大小和场地类别等,分别采用下列结构体系:

1框架结构。其中包括框架结构+阻尼器;

2框架—支撑结构。支撑包括屈曲约束支撑和普通钢支撑;

3框架—延性墙板结构。延性墙板包括屈曲约束钢板墙、无粘

结内藏钢板支撑剪力墙板、内嵌带竖缝混凝土剪力墙板和普通钢板剪

力墙等;

4当确有依据时,也可采用其它结构类型与体系。

4.4.8房屋高度大于60m时,应优先采用消能减震技术。

4.4.9框架—支撑(延性墙板)结构中,支撑(延性墙板)的布置

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支撑(延性墙板)宜沿建筑高度竖向连续布置,并应延伸至

计算嵌固端。除底层和顶层外,支撑的形式和布置沿房屋高度宜一致;

2设置地下室时,竖向连续布置的支撑(延性墙板)应以剪力

墙形式延伸至基础。

4.4.10当房屋高度大于50m时,应设置地下室。采用天然地基时,

基础埋深不宜小于房屋总高度的1/18~1/15;采用桩基础时,桩承台

埋深不宜小于房屋总高度的1/20。

4.4.11设置地下室时,钢框架柱应至少延伸至计算嵌固端以下一

层,地下室宜采用钢骨混凝土结构。地下室层数较多时,下部地下室

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4.4.12与钢结构住宅相连的地下车库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4.4.13钢结构住宅不宜设置防震缝。当必须设置防震缝时,防震缝

宽度不应小于相同高度的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1.5倍。

4.4.14楼梯可采用梁式钢楼梯,踏步宜采用预制混凝土板;也可采

17

用预制混凝土楼梯;楼梯与主体结构之间应采用有效的连接措施,以

避免楼梯对主体结构刚度产生较大的影响。

构件与节点

4.4.15框架梁与柱的连接宜采用柱贯通型。框架柱宜采用矩形钢管

混凝土柱和箱型柱,框架梁宜采用工字形钢梁。箱型柱壁板厚度小于

16mm时,不宜采用电渣焊焊接隔板。

4.4.16房屋高度大于50m,梁柱节点采用刚性连接时,梁端宜采用

加强型连接。

4.4.17梁柱节点宜避免采用外环板及梁端隅撑的构造;当采用梁端

加强型连接时,不宜采用梁端加腋的构造。

4.4.18梁柱现场连接应为梁与柱上悬臂梁段的拼接连接或梁与柱

直接栓焊连接。梁的拼接连接宜采用全栓连接,可采用栓焊连接。梁

腹板的连接板或拼接板应在腹板两侧均设置。

4.4.19支撑节点处的柱段均应带有悬臂梁段,并预先焊有与支撑现

场连接的接头段。支撑的拼接宜采用全栓连接。

4.4.20框架梁、柱节点和抗侧力支撑连接节点等重要连接或拼接节

点的焊接宜采用低氢型焊条。

4.4.21箱型柱现场连接可采用坡口全熔透焊缝,当有可靠依据时,

也可采用其他刚性连接方式。

4.4.22箱柱采用坡口全熔透焊时,柱拼接接头距框架梁上方的距离

可取1.3m和柱净高一半二者的较小值。

楼盖体系

4.4.23宜采用钢筋桁架楼承板、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楼板(PK

板)、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和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等,楼板与钢梁应

有可靠连接。

18

4.4.24楼板厚度不宜大于200mm。当楼板厚度较大时,宜采取有效

措施减轻楼板自重。

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适度要求

4.4.25在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最大

层间位移角不宜大于1/250,当采用钢管混凝土柱时,不宜大于

1/300。

4.4.26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或薄弱部位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框

架结构不应大于1/50,框架—支撑(延性墙板)结构不应大于1/70。

4.4.27房屋高度大于等于80m的钢结构住宅应满足风振舒适度的

要求。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规定的10年

一遇的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结构顶点的顺风向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

速度不应大于0.2m/s2的限值。

钢结构抗火和防腐蚀

4.4.28钢结构住宅各种构件的耐火极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并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高层民

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中有关章节的规定进行抗火设计。

4.4.29钢结构构件,当耐火极限要求在1.5h以上时,应选用厚涂

型防火涂料或防火板。耐火极限要求不超过1.5h时,可选用薄涂型

防火涂料。

4.4.30钢管混凝土柱非膨胀型防火涂料保护层厚度可按现行北京

市地方标准《建筑防火涂料(板)工程设计、施工与验收规程》DB/11

1245的规定进行设计。

4.4.31为保证火灾发生时,钢管混凝土柱核心混凝土中水蒸气的排

放,每个楼层的柱身均应设置20mm的排气孔,其位置宜位于柱与楼

板相交位置的上方和下方100mm处,并沿柱身反对称设置。

19

4.4.32钢结构连接节点处的防火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被连接构件

防火保护层厚度的较大值,对连接表面不规则的节点尚应作局部加厚

处理。

4.4.33钢结构住宅防腐应按行业标准《建筑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

程》JGJ/T251的规定进行防腐蚀设计,防腐蚀设计寿命不应小于15

年。

4.4.34结构构件钢材表面原始锈蚀等级不应低于B级,并采用喷射

(丸、砂)方法除锈,其除锈等级不得低于Sa2级。

4.4.35涂层系统应选用合理配套的复合涂层方案。其底涂应与基层

表面有良好的附着力和长效除锈性能;中涂应具有优异的屏蔽功能;

面涂应具有良好的耐候、耐介质性能,从而使涂层系统具有综合的优

良防腐性能。

4.4.36钢结构表面除锈等级与涂料的匹配以及常用涂层的配套,可

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JGJ/T251的规定选

用。

4.4.37住宅钢结构不得采用带锈涂料(即允许钢材表面带锈涂刷的

化学除锈涂料)做防锈涂装。

4.4.38不同种类金属材料的构件、部件连接时(如铝合金与钢材)

应采取防止接触腐蚀的阻隔措施。

4.5建筑设备

4.5.1钢结构住宅设备管线应相对集中,布置紧凑,合理占用空间。

4.5.2管线穿过钢梁时,应与梁上的预留孔留有空隙,空隙处应采

用柔性材料填充;当穿越防火墙或楼板时,应设置不燃型的套管,管

20

道与套管之间的空隙应采用不燃、柔性材料填封。

4.5.3在钢结构主体上安装管道或设备支吊架时,应采用非焊接方

法固定;当必须采用焊接方法时,应与结构专业协调,被破坏的防火

保护层应进行修补。

4.5.4电、水表宜采用远传或磁卡形式。

4.5.5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确定建

筑物的防雷类别,并设置相应的防雷措施。

4.5.6各类设备的管道井及吊顶应结合设备检修需要,在适宜的位

置设置检修口。

4.5.7燃气系统管线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50028的规定,且应满足钢结构设计的要求。

4.5.8设备与管线的抗震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GB50011和《建筑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

的相关要求。

给水排水

4.5.9给水排水管道应进行管道外壁结露验算,并采取相应的防结

露措施。

4.5.10卫生间排水宜采用同层排水的方式。

4.5.11冲厕宜采用非传统水源。

4.5.12当住宅采用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装置或整体浴室等部品时,

应采用板上设置架空层的安装方式,并应留有检修空间;设置中水系

统的坐便器,应为智能坐便器预留给水接口。普通坐便器附近宜设冲

洗器。

4.5.13太阳能热水系统管线不宜暗埋,并应在保证检修、维护的前

提下进行遮蔽。

21

4.5.14户内给水系统宜设置给水分水器。当分水器设于公共水表管

井内时,出水管道应由吊顶或地面架空层进入户内,当分水器设于户

内时,应留有足够的维修空间。

4.5.15管材应采用绿色环保型,并且应确保接口处不渗不漏,避免

对钢结构本体产生腐蚀性危害。当管道需要穿过结构钢梁时,应集中

预留孔洞,洞口尺寸不得大于结构专业的允许要求,位置应与相关专

业协调后确定。

4.5.16当设置室内消火栓时,宜采用明装。

采暖、通风与空调

4.5.17户内宜采用干法施工的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并优先采用供暖

板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低温辐射地板采暖盘管上部地板不应设置龙

骨,地面装饰材料应选择散热性能好的材质。

4.5.18散热器的选型及布置应以不影响室内家具布置和功能为原

则,不宜做遮蔽。

4.5.19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中,当采用集中供热时,分集水器宜设置

在户内距公共管井较近的区域,在方便维护、维修的前提下宜结合固

定家具设计;当采用自采暖时,分集水器宜设置于生活阳台、厨房等

独立空间中。

4.5.20当户内采用散热器采暖系统时,散热器的挂件、连接件和预

埋件应充分考虑其所在墙面的吊挂能力,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4.5.21户内地面上的固定家具、设备等的下方,不应布置地面辐射

供暖系统的加热供冷部件。

4.5.22通风与空调系统风管的绝热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

4.5.23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应选择低噪声、低振动的设备,并根

据工艺和使用功能的要求、噪声和振动大小、频率特性、噪声振动允

22

许标准等采取相应的消声、隔振和减振措施。

4.5.24空调室外机组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钢结构主体上时,应设置

隔振、减振装置。

4.5.25厨房排烟采用共用排气道时,应选用具有防倒灌措施的成

品;采用外墙水平直排方式时,应选用防倒灌、防污染外墙面的成品

风帽。

电气与智能化

4.5.26电气与智能化管线宜采用吊顶、贴面墙、架空地面内明敷的

方式;公共管井至住户配电箱及家庭弱电箱的进户管线在条件允许的

情况下,宜采用明敷;住户内电气管线宜优先采用楼板及墙体内明敷,

内隔墙可采用暗敷的形式。

4.5.27户配电箱及家居配线箱不宜设置在分户隔墙上。

4.5.28住户内电气设备应结合建筑及结构墙体形式合理定位,避开

结构钢柱位置。

4.5.29住宅小区智能化工程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工程建设强制性

标准及有关现行标准、规范的规定。系统设计应按照《智能建筑设计

标准》GB5031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住宅区和住

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GB50846等现行规范的

要求予以执行。

4.6全装修

户内设计

4.6.1全装修设计应准确定位各类设备、设施、电器等的位置,并

应结合基本家具,对电视、电话、网络、电源插座、电源开关、可视

对讲、温控面板、等进行定位并满足相应的安装及使用条件。

23

4.6.2起居室、卧室应设置空调机或预留空调机安装条件,空调机

送风口不宜正对人长时间停留的地方。

4.6.3储藏空间应结合建筑墙体、顶面等部位进行整体设计,储藏

柜宜采用标准化、装配式成品柜体。

4.6.4起居室、卧室设计应考虑储藏空间、基本家具的位置及尺寸,

设备设施的位置应与之整体设计。

4.6.5卧室、客厅宜采用照明双控开关。

4.6.6厨房应考虑灶具、洗涤池、排油烟机、热水器、电冰箱、微

波炉、电饭煲等基本厨房电器和设备的位置,并设置与之对应的水、

电、燃气接口。

4.6.7厨房、卫生间无吊顶时,顶面应采用防水涂料,卫生间应在

排气道上设置排风装置。

4.6.8套内共用卫生间平面布局宜进行干湿分区。

4.6.9卫生间应对淋浴器、坐便器、洗面器等基本卫生设备进行定

位,并设置与之对应的水、电接口。

4.6.10卫生间应设置毛巾架、卫生纸架、化妆镜等部件,并应做好

连接加固措施。

4.6.11卫生间的防水层应从地面延伸至墙面。卫生间防水层高出地

面部分高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表4.8.26卫生间防水层高出地面部分高度

空间防水层高出地面部分高度(mm)

淋浴空间≥1800

设置浴缸的空间≥自浴缸顶面以上1200

设置洗面器的空间≥自洗面台顶面以上1200

其他空间≥900

24

4.6.12门厅宜预留设置门厅柜的空间。设置门厅柜时,应与开关面

板、强弱电箱等整体设计。

4.6.13阳台应预留衣物晾晒的空间,宜设衣物晾晒设施或预埋相应

的构件。

4.6.14当阳台设有洗衣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设置专用给排水管线、电源插座及洗衣机排水专用地漏;

2阳台楼、地面应做防水;

3阳台应封闭,并应采取保温措施。

公共空间设计

4.6.15公共空间墙面、柱面和门洞口的阳角宜做护角,护角高度不

应低于2.00m,护角宽度不应小于50mm。

4.6.16主要公共空间设置的各类标识和标注应醒目、易识别。

4.6.17首层门厅宜在明显位置设置信息公告栏。

4.6.18首层门禁开关应设置在靠近门把手的墙面上。

4.6.19应在门厅明显位置设置通往楼电梯的指示标识。

4.6.20候梯厅应设置楼层标识,户门应设置门牌号标识。

4.6.21楼梯间应设置楼层标识。

4.6.22高层钢结构住宅的楼梯间及前室应选用带有观察窗的防火

门。

4.6.23当楼梯使用玻璃栏板时,应采用安全夹胶玻璃,玻璃边缘应

打磨光滑。

4.7建成环境

4.7.1钢结构住宅应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程》

DB11/T1445的相关规定,宜进行环境空气质量预评价。

25

4.7.2住宅楼板设计应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

相关规定,楼板面层宜采用隔声垫层、架空地面等做法。

4.7.3当起居室紧邻电梯布置时,电梯井道墙体应做隔声处理。

4.7.4分户墙两侧同一位置的开关、插座等嵌墙安装的机电设备的

位置应错开150mm以上,安装时不得穿透墙体。

4.7.5开放式厨房与其他空间交界处宜设置档烟垂壁,档烟垂壁底

部距地净距不应小于2.00m。

4.7.6厨房、卫生间门应保证足够的通风面积,宜设置有效截面积

不小于0.02m2的固定百叶。

4.7.7应采取措施减少各部位热桥。当无法避免时,应使热桥部位

内表面温度不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并应进行露点验算。

26

5.制品及配套设计

5.1外墙

一般规定

5.1.1钢结构住宅的外墙应选用装配化程度较高的与建筑同寿命的

建筑条板或组合墙,宜选用自保温防火一体化的外墙产品,不应选用

人工作业量较大的砌筑类墙体。

5.1.2钢结构住宅的外墙应满足下列功能要求,并符合现行应符合

国家和北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1保温、隔热、隔声、防水抗渗、气密性、抗冻融、防火、防

雷、安全防范和装饰美观的要求;

2自承重、抗震、抗风、抗冲击、抗变形等自身结构承载力和

刚度的要求;

3连接件、墙体及其饰面的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

4非承重墙体应满足1.0h耐火极限要求。

5.1.3外围护墙体工程应选用标准化设计、装配化安装的板材或组

合墙。

5.1.4装配式整体外墙板应满足制作、运输、堆放、吊装、连接、

接缝处理、施工安装等工艺技术要求。

5.1.5装配式外墙板选用的建筑制品、配件以及工程做法应有工程

试点、地方、行业或以上级别的标准或标准图作为技术依据。

5.1.6外墙系统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外墙系统的建筑性能和结构性能的要求;

2外墙板的模数协调要求;

27

3外墙板连接、接缝及外门窗洞口等构造节点。

5.1.7应根据外墙气候条件、使用功能等综合确定抗风性能、抗震

性能、耐撞击性能、防火性能、水密性能、气密性能、隔声性能、热

工性能和耐久性能等要求。

5.1.8外墙系统与结构系统的连接形式可采用内嵌式、外挂式、嵌

挂结合式等,并宜分层悬挂或承托;并可选用预制外墙、现场组装骨

架外墙、建筑幕墙等类型。

5.1.9在50年重现期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作用下,外墙板不得因主

体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而发生塑性变形、板面开裂、零件脱落等损坏;

当主体结构的层间位移角达到1/100时,外墙板不得掉落。

5.1.10外墙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连接节点在保证主体结构整体受力的前提下,应牢固可靠、

受力明确、传力简洁、构造合理。外墙板应与主体结构的变形相协调;

2连接节点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连接

节点不应发生破坏;当单个连接节点失效时,外墙板不应掉落;

3连接部位应采用柔性连接方式,连接节点应具有适应主体结

构变形的能力;

4节点设计应便于工厂加工、现场安装就位和调整;

5连接件的耐久性应满足外墙板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

5.1.11外墙板接缝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缝处应根据北京市的气候条件合理选用构造防水、材料防

水相结合的防排水措施;

2接缝宽度及接缝材料应根据外墙板材料、立面分格、结构层

间位移、温度变形、施工误差等综合因素确定;所选用的接缝材料及

构造应满足防水、防渗、抗裂、耐久性等要求;接缝材料应与外墙板

28

具有相容性;外墙板在正常使用状况下,接缝处的弹性密封材料不应

破坏;

3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处应设置防止形成冷热桥的构造措施。

5.1.12预制外墙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制外墙用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用材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

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规定;

2)拼装大板用材料包括龙骨、基板、面板、保温材料、密封

材料、连接固定材料等,各类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整体预制条板和复合夹芯条板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

规定。

2露明的金属支撑件及外墙板内侧与主体结构的调整间隙,应

采用燃烧性能等级为A级的材料进行封堵,封堵构造的耐火极限不得

低于墙体的耐火极限,封堵材料在耐火极限内不得开裂、脱落。

3防火性能应按非承重外墙的要求执行,当夹芯保温材料的燃

烧性能等级为B1或B2级时,内、外叶墙板应采用不燃材料且厚度

均不应小于50mm。

4块材饰面应采用耐久性好、不易污染的材料;当采用面砖时,

面砖应选择背面设有粘结后防止脱落措施的材料。

5预制外墙板接缝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缝位置宜与建筑立面分格相对应;

2)竖缝宜采用平口或槽口构造,水平缝宜采用企口构造;如当

板缝空腔需设置导水管排水时,板缝内侧应增设密封构造;

3)宜避免接缝跨越防火分区;当接缝跨越防火分区时,接缝室

内侧应采用耐火材料封堵。

29

5.1.13现场组装骨架外墙应符合下列规定:

1骨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并应与主体结构

可靠连接;骨架应进行整体及连接节点验算。

2墙内敷设电气线路时,应对其进行穿管保护。

3宜根据基层墙板特点及形式进行墙面整体防水。

4金属骨架组合外墙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金属骨架应设置有效的防腐蚀措施;

2)骨架外部、中部和内部可分别设置防护层、隔离层、保温

隔汽层和内饰层,并根据使用条件设置防水透汽材料、空气间层、反

射材料、结构蒙皮材料和隔汽材料等。

5木骨架组合墙体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材料种类、连接构造、板缝构造、内外面层做法等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木骨架组合墙体技术规范》(GB/T50361)的规定;

2)木骨架组合外墙与主体结构之间应采用金属连接件进行连

接;

3)内侧墙面材料宜采用普通型、耐火型或防潮型纸面石膏板,

外侧墙面材料宜采用防潮型纸面石膏板或水泥纤维板材等材料;

4)保温隔热材料宜采用岩棉或玻璃棉等;

5)隔声吸声材料宜采用岩棉、玻璃棉或石膏板材等;

6)填充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应为A级。

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条板(ALC)

5.1.14加气条板设计包括墙板模数、墙板厚度,墙板连接方式、洞

口加固方式等。加气条板的性能、连接构造、板缝构造、内外面层做

法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蒸压加气混凝土建筑应用技术规程》JGJ/T

17的有关规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30

1可采用拼装大板、横装板、竖装板的构造形式;

2当外墙系统需同时满足保温、隔热要求时,板厚应满足保温

或隔热要求的较大值;

3可根据技术条件选择钩头螺栓法、滑动螺栓法、内置锚法、

摇摆型工法等安装方式;

4外墙室外侧板面及有防潮要求的外墙室内侧板面应用专用防

水界面剂进行封闭处理。应结合结构防水、材料防水、构造防水整体

避免建筑物外墙渗漏。

5.1.15用于外围护墙的加气条板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A3.5配筋

的产品。

5.1.16外墙设计时,内部带有钢支撑的双层墙,室外一侧加气条板

的厚度不得低于100mm,室内一侧加气条板的厚度不得低于75mm。

5.1.17150mm及以下厚度的加气条板不得用于单层外围护墙。

5.1.18加气条板宜竖向安装,局部可根据情况采用横向安装的方

式。排板深化设计应优先采用600mm宽的条板,宽度为200mm及以下

的条板不宜用于外围护墙体。

5.1.19加气条板不应剔凿,应采用适当的施工机具保证板面平整,

安装时不宜多次倒运。

5.1.20加气条板应保证充分自然干缩时间,安装应选用厂家提供的

专用配套材料,安装时条板的含水率不应超过15%。

5.1.21加气条板长度超过6米时应设置10mm宽温度缝,并做柔性

处理。加气条板与梁、柱应留出10~20mm缝隙做柔性连接,有防火要

求时应填充防火材料。

5.1.22加气条板的长厚比不应大于35:1。

5.1.23每块加气条板与结构主体的连接点不应少于2个,且连接点

31

不得两板共用,外墙宜采用上下勾头螺栓法、自复位摇摆法、钢管锚

法等。

5.1.24加气条板室内侧挂重物采用尼龙锚栓时,应待墙体安装完成

7d后进行安装,不得单点固定,固定间距应大于300mm。用作固定和

加固的预埋件和锚固件,均应做防腐或防锈处理。

5.1.25加气条板间的连接部位应有企口,加气条板同主体框架的连

接宜采用抗震柔性连接。

5.1.26加气条板外侧应涂刷带防水性能的饰面涂料。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外挂墙板(PC)

5.1.27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的建筑立面划分及板型设计应符合下

列规定:

1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建筑立面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进行深化

和优化设计,满足构件标准化、模数化设计要求,便于制作和施工安

装.

2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按照建筑外墙功能定位可分为围护板系

统和装饰板系统,其中围护板系统又可按建筑立面特征划分为整间板

体系、横条板体系、竖条板体系等;各体系的板型划分及设计参数要

求一般应满足表5.1.27规定.

表5.1.27挂板尺寸要求

外墙立面划分挂板尺寸要求

板宽B≤9.0m

横条板体系板高H≤2.5m

板厚T=0.14~0.30m

板宽B≤6.0m

整间板体系板高H≤5.4m

板厚T=0.14~0.24m

32

板宽B≤2.5m

竖条板体系板高H≤6.0m

板厚T=0.14~0.30m

板宽B≤4.0m

板高H≤4.0m

装饰板体系

板厚T=0.06~0.14m板

面积S≤5m2

5.1.28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饰面装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面砖饰面外墙面应采用反打一次成型工艺制作,面砖的背面

宜设置燕尾槽,其粘结性能应满足《建筑工程饰面砖粘结强度试验标

准》JGJll0的相关要求;

2石材饰面外墙面应采用反打一次成型工艺制作,石材的厚度

不应小于25mm,石材背面应采用不锈钢卡件与混凝土实现机械锚固,

石材的质量及连接件固定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3涂料饰面外墙面所用外墙涂料应采用装饰性强、耐久性好的

涂料,宜优先选用聚氨酯、硅树脂、氛树脂等耐候性好的材料;

4装饰混凝土饰面外墙挂板设计时应提前制作样品,确认其表

面颇色、质感、图案及表面防护要求等。

5.1.29构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构件设计应根据《混凝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进行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以及挂

板在脱模、翻转、运输及吊装过程中构件受力的最不利工况验算.

2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构件时采用基本组合设计值,结构重

要性系数可取1.0,荷载分项和组合系数按现行荷载规范要求取用,

3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采用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值,

荷载组合系数按现行荷载规范取用,挂板挠度限值取1/200,裂缝控

制等级按三级考虑,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取0.2mm

5.1.30构件连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33

1连接节点设计包括连接件、牛腿、预埋件、螺栓及焊缝等部

件及连接的极限承载力计算。节点设计还应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

利荷载组合。

2外墙挂板及主体结构上的预埋件、混凝土牛腿应根据受力工

况按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设计;连接件、钢牛腿、

螺栓及焊缝应根据最不利荷载组合按现行《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进行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

3连接节点应采取可靠的防腐蚀措施,其耐久性应满足工程设

计使用年限要求.

4连接节点宜采用抗震柔性连接方式。

5.1.31构造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的受力主筋宜采用直径不小于8mm的热

轧带肋钢筋。内、外层混凝土面板均应配置构造钢筋面网,钢筋网可

采用直径5mm的冷轧带肋钢筋或冷拔钢丝焊接网,网孔尺寸宜为

100~150mm。

2对于复合保温外墙挂板,当采用独立连接件连接内、外两层

混凝土板时,宜按内层混凝土板进行承载力和变形计算;当采用钢筋

桁架连接时,可按内外两层板共同承受墙面水平荷载计算其承载力和

变形。

3复合板和单板的连接构造节点在满足连接件受力计算和建筑

构造做法要求的情况下可以通用。连接节点中的连接件厚度不宜小于

8mm,连接螺栓的直径不宜小于20mm。焊缝高度应按相关规范要求设

计且不应小于5mm。

34

5.2楼板

一般规定

5.2.1楼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进

行设计。在短暂设计状况、持久设计状况下均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进行计算,并应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验算。

5.2.2楼板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应与整个结构保持一致。

5.2.3施工阶段设计时可将临时支撑视为支座,跨度可按临时支撑

的跨度计算;使用阶段设计时,跨度应按拆除临时支撑后的跨度计算。

5.2.4混凝土和钢筋的力学性能指标和耐久性要求等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5.2.5多跨连续板采用弹性分析计算内力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

塑性内力重分布,对支座弯矩进行适当调幅。

5.2.6楼板板面温度钢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B50010的要求。

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板

5.2.7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板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桁架钢筋、钢材、连接材料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标准《组合楼板

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273的相关要求。桁架钢筋宜采用热轧带肋

钢筋,腹杆也可采用热轧光圆钢筋。

5.2.8施工阶段承载力及变形计算、使用阶段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

计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应符合现行标准《组合楼板设计与施工

规范》CECS273的相关要求。

5.2.9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板负弯矩区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关要求。

5.2.10施工阶段,楼承板作为模板,应计算以下荷载:

35

1永久荷载:压型钢板、钢筋和混凝土自重;

2可变荷载:施工荷载,应以施工实际荷载为依据。

5.2.11当不能测量施工实际可变荷载或实测施工可变荷载小于

1.0kN/㎡时,施工可变荷载可取1.0kN/㎡。

5.2.12验算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板舒适度(自振频率和峰值加速

度)时,应按有效荷载计算。有效荷载等于楼盖自重与有效可变荷载

之和,有效可变荷载取值:0.25kN/m2。

5.2.13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盖在正常使用时,其自振频率不宜小

于3Hz,亦不宜大于8Hz,且振动峰值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不宜

大于0.005(无量纲)。

5.2.14楼承板施工阶段挠度不应大于板跨的1/180,且不应大于

20mm。

5.2.15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板使用阶段挠度不应大于板跨的

1/200。

5.2.16钢筋桁架节点、以及钢筋桁架与底模焊接点均应点焊,且点

焊实测承载力应满足《钢筋桁架楼承板》JG/T368的要求。住宅功

能对钢筋桁架楼承板底部焊点成型有要求时,应采用板底无焊点的钢

筋桁架楼承板。

5.2.17钢筋桁架上、下弦杆钢筋直径应按计算确定,但上、下弦杆

直径不应小于6mm,腹杆直径不应小于4mm。

5.2.18支座水平钢筋和竖向钢筋直径,当钢筋桁架高度不大于

100mm时,直径不应小于lOmm和12mm;当钢筋桁架高度大于100mm

时,直径不应小于12mm和14mm。当考虑竖向支座钢筋承受施工阶段

的支座反力时,应按计算确定其直径。

5.2.19两榀钢筋桁架相邻下弦杆钢筋之间的间距均不应大于

36

200mm。

5.2.20两块钢筋桁架板纵向连接处,上、下弦部位应布置连接钢筋,

连接钢筋应跨过支承梁并向板内延伸,且满足下列要求。

1当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板在该支座处设计成连续板时,支

座负弯矩钢筋应按计算确定,向跨内的延伸长度应覆盖负弯矩图并应

满足钢筋的锚固要求;

2当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板在该支座处设计成简支板时,钢

筋桁架上弦部位应配置构造连接钢筋,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裂缝宽度的要求,且配筋不应小于Φ8@200,

连接钢筋由钢筋桁架端部向板内延伸长度不应小于1.6la,且不应小

于300mm。la为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计算的钢筋锚固

长度。

3钢筋桁架下弦部位应按构造配置不小于Φ8@200的连接钢

筋,连接钢筋由钢筋桁架端部向板内延伸长度不应小于1.2la,且不

应小于300mm。

4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板板底垂直于下弦杆方向应按《混凝

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配置构造分布钢筋。

5.2.21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板在有较大集中(线)荷载部位应按

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设置附加钢筋。

5.2.22钢筋桁架上、下弦杆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含底模)应

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要求。

5.2.23钢筋桁架下弦钢筋伸入梁边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倍的下

弦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50mm。

5.2.24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板在与钢柱相交处被切断,板内应布

置附加钢筋。

37

5.2.25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板开洞,孔洞切断桁架上下弦钢筋

时,孔洞边应设加强钢筋。当孔洞边有较大的集中荷载或洞边长大于

1000mm时,应在孔洞周边设置边梁。

5.2.26装配可拆式钢筋桁架楼承板的上、下弦钢筋采用牌号为

HRB400的热轧带肋钢筋,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第

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的相关要求。

5.2.27装配可拆式钢筋桁架楼承板底模可以采用镀锌钢板和竹胶

模板,当采用镀锌板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连续热镀锌钢板和钢带》

GB/T2518的规定,S550GD+Z牌号镀锌钢板,厚度不小于1.0mm;当

采用竹胶模板时应符合《竹胶合模板》JG/T156的规定;

5.2.28装配可拆式钢筋桁架楼承板的设计与配筋构造按采用镀锌

底模的要求设计。

5.2.29装配可拆式钢筋桁架楼承板底模与钢梁的接缝部位须采取

施工措施防止底模与钢梁的上表面错缝。

5.2.30装配可拆式钢筋桁架楼承板沿桁架方向拼缝处,应设计可靠

连接,防止错缝,间距不宜大于1200mm。

5.2.31当采用装配可拆式钢筋桁架楼承板时,应提供钢筋桁架与底

模、扣件连接的相关试验报告,经设计同意方可使用。

5.2.32当采用装配可拆式钢筋桁架楼承板时,依据行业标准或企业

标准进行生产与检验,提供产品合格证。

5.2.33当采用装配可拆式钢筋桁架楼承板时,应提供拆除模板后的

耐火试验报告。

预制预应力带肋底板叠合楼板(PK板)

5.2.34预制预应力带肋底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

应低于C30,叠合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5。

38

5.2.35预制预应力带肋底板钢筋的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受力的预应力筋宜采用消除

应力螺旋肋钢丝或冷轧带肋钢筋;受力的非预应力钢筋宜采用热轧带

肋钢筋、冷轧带肋钢筋,也可采用热轧光圆钢筋。受力的预应力筋的

直径不应小于5mm;受力的非预应力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6mm。在预

制带肋底板和叠合层中配置的各类构造钢筋,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但其直径不应小于4mm。

5.2.36施工阶段承载力及变形计算、使用阶段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

计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应符合现行标准《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

叠合楼板技术规程》JGJ/T258的相关要求。预制预应力带肋底板叠

合楼板的设计应满足下列三个阶段的不同要求:

1制作阶段:预制预应力底板在放张、堆放、吊装及运输阶段

板底不应出现裂缝;

2施工阶段:应对预制预应力底板的承载力、裂缝控制分别进

行计算或验算;

3使用阶段:应对叠合板的承载力、挠度及裂缝控制分别进行

计算或验算。

5.2.37预制底板的制作、运输及安装时,应考虑动力系数,其值可

取1.5,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5.2.38预制预应力带肋底板叠合楼板应根据施工阶段支撑设置情

况分别采用下列不同的计算方法:

1施工阶段不加支撑的叠合楼板,应对预制预应力底板及浇筑

叠合层混凝土后的叠合楼板按二阶段受力分别进行计算。叠合楼板应

考虑二次叠合的影响。

2施工阶段设有可靠支撑的叠合楼板,可按整体受弯构件考虑,

39

其承载力、挠度及裂缝控制计算或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有关整体受弯构件的规定。

5.2.39预制预应力带肋底板叠合楼板应分别按单跨简支板和五跨

连续板计算。连续板计算应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及两种混凝土收缩差

的影响。

5.2.40预制预应力带肋底板的截面形式、侧面形式可根据结构实际

情况分别按图5.2.1、5.2.2取用,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板肋及预留孔洞的宽度和高度应满足施工阶段承载力、刚度

要求;

2边孔中心与板端的距离l1不宜小于250mm,肋端与板端的距

离l2不宜大于40mm,预留孔洞的宽度l4不应大于2倍预留孔洞的净

距l3。

5.2.41叠合楼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10m且不应小于90mm。叠合层混凝

土厚度不宜小于80mm且不应小于60mm;高度超过50m的房屋采用叠

40

a-实心平板的宽度;b-板肋的宽度;bf-翼缘的宽度;hf-翼缘的高度;bw-腹板的宽度;

hw-腹板的高度;h1-预制带肋底板的总高;h2-实心平板的高度;h3-板肋的高度;

h4-预留孔洞的高度

图5.2.1预制预应力底板截面形式示意

1-实心平板;2-板肋;3-预留孔洞;l1-边孔中心与板端的距离;l2-肋端与板端的距离;

l3-预留孔洞的净距;l4-预留孔洞的宽度;h4-预留孔洞的高度

图5.2.2预制预应力底板侧面形式示意

合楼板时,其叠合层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80mm。板肋上方混凝土的

厚度不应小于25mm。

5.2.42预制预应力带肋底板上表面应做成凹凸差不小于4mm的粗

41

糙面。承受较大荷载的叠合楼板,宜在预制预应力带肋底板上设置伸

入叠合层的构造钢筋。

5.2.43预制预应力带肋底板叠合楼板开洞应避开板肋位置,宜设置

在板间拼缝处。圆孔孔径d或长方形边长b不应大于120mm,洞边距

板边距离不应大于75mm,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开洞未截断实心板的纵向受力钢筋且开洞尺寸不大于80mm

时,可不采取加强措施。

2开洞截断实心板的纵向受力钢筋或开洞尺寸在80mm~120mm

之间时,应采取有效加强措施,可根据等强原则在孔四周设置附加钢

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数量不少于2根,当底板有板肋时,沿

平行板肋方向附加钢筋应伸过洞边距离la不应小于25d(d为附加钢

筋直径),沿着垂直板肋方向附加钢筋应伸至板肋边。

5.2.44实心平板的纵向受力钢筋应按计算配置,并应沿实心平板宽

度范围内均匀布置。先张法预应力筋之间的净间距应根据浇筑混凝

土、施加预应力及钢筋锚固等要求确定,但不应小于其公称直径的

2.5倍和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1.25倍,且不应小于15mm。预制预

应力带肋底板端部100mm范围内应设置不小于3根Φ4的附加横向钢

筋或钢筋网片。

5.2.45板肋顶部的全长范围内应设置预应力或非预应力纵向构造

钢筋,数量不应小于1根;当采用非预应力钢筋时,直径不应小于

6mm。

5.2.46横向穿孔钢筋应从预留孔洞中穿过,并应沿垂直板肋方向均

匀布置,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5.2.47预制预应力带肋底板叠合楼板叠合层中配置的上部纵向受

力非预应力钢筋,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

42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最小配筋率要求和构造规定。

5.2.48预应力钢丝保护层厚度应为15mm,应采取措施保证其位置

的准确。

5.2.49预应力钢丝应在达到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的75%后,放可放

松预应力钢丝。放松预应力钢丝宜缓慢,防止突然冲击,并应按对称

的原则从两边同时向中间放松。

5.2.50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叠合层区域,应在板的叠合层上部

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沿平行板肋、垂直板肋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

不宜小于0.10%,间距不宜大于200mm。防裂构造钢筋可利用原有

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

接或伸入周边梁进行锚固。

5.2.51预制带肋底板采用的吊钩或内埋式吊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50666的规定。

5.2.52实心平板侧边的拼缝构造形式可采用直平边、双齿边、斜平

边、部分斜平边等。拼缝宽度不宜小于10mm,拼缝可采用砂浆抹缝

或细石混凝土灌缝,砂浆强度等级不宜小于M15,混凝土强度等级不

宜小于C20,且宜采用膨胀砂浆或膨胀混凝土。

5.2.53在预制带肋底板拼缝上方应对称设置拼缝防裂钢筋,拼缝防

裂钢筋可采用折线形钢筋或焊接钢筋网片。折线形钢筋沿平行拼缝方

向的间距l1不应大于200mm、沿垂直拼缝方向的宽度l2不应小于

150mm;焊接钢筋网片沿平行拼缝方向的焊点间距l3不应大于150mm、

沿垂直拼缝方向的宽度l4不应小于150mm(图5.2.3)。折线形钢筋、

焊接钢筋网片垂直拼缝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

43

1-预制带肋底板;2-折线形钢筋;3-焊接钢筋网片;

l1-折线形钢筋沿平行拼缝方向的间距;l2-折线形钢筋沿垂直拼缝方向的宽度;

l3-焊接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