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色基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淬炼的、在建设改革时期发展的理想信念、光荣传统、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团结理念等的集合。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每一处革命圣地、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位革命英雄烈士、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峥嵘岁月、谱写的英雄壮歌,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与追求、牺牲与奉献、情怀与担当,凝结成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强调:“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红色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深入研究红色基因蕴含的丰富思想和精神资源,继续推动红色基因创新发展。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进一步加强对党史的研究,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总结历史经验,更好阐发红色基因、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内涵和外延,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必须保护好、利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要把这些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引导全社会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永葆初心、勇担使命,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红色基因镌刻在红色印记中,沉淀在红色故事里。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充分利用大数据,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等的工作。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把好导向、聚焦主题,用史实说话,着力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化,探索与时俱进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得到启迪。(摘编自杨生平《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材料二:红色文化是光荣历史的见证,凝结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成就与精神成果。指出,“从党的一大会址到党的各个重要革命根据地,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纪念地点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重要纪念场所等,每到一地,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回顾党一路走过的艰难历程,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红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文化铭刻着我们党诞生以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峥嵘岁月,记载着我们国家由乱到治、由衰到兴的发展历程。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大力传承弘扬的伟大的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筑起人的精神谱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形成了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这些宝贵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是我们党立党兴党、执政兴国的精神财富,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孕育的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元素,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渗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向往、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对时代精神的创造。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容和时代价值,大力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摘编自石苇《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新时代需结合时代条件,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加强对党史的研究,从而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主线。B.红色资源是的精神财富,保护好并且利用好革命文物资源就能保护好和传承好红色基因。C.红色文化里含有各种各样的革命精神,它构筑起人的精神谱系,是不断推进党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D.红色文化见证党的历史,铭记国家发展历程,是文化自信的源泉,渗透着对民族与时代精神的传承。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色基因是党在长期革命实践及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地丰富其内涵和表现形式。B.革命博物馆等红色资源是红色基因库,应作为生动教材引导全社会知史爱党爱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C.要围绕重大事件节点确定重要标识地,讲好各类故事,做好红色遗址和革命文物保护的工作,传播红色文化。D.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元素,挖掘其时代价值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围绕红色基因展开论述,强调其重要性及传承发展的具体措施,论证有力。B.材料二重点阐述红色文化的价值及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条理清晰,论据充分。C.两则材料都立足红色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共同强调红色资源的重大意义。D.两则材料都运用举例论证,分别列举红色资源和不同历史时期革命精神,增强了说服力。4.材料一提出了哪些创新红色基因传承方式的具体措施?请简要概括。5.结合材料谈谈《长征胜利万岁》和《大战中的插曲》两篇课文中体现的红色基因。【答案】1.C2.A3.C4.①通过各种场馆建立国家红色基因库,用好红色资源,将其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②确定重要标识地,围绕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节点,讲好红色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③运用科技手段,充分利用大数据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加强保护工作,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化,探索与时俱进的传播方式。5.①在《长征胜利万岁》中,红军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毫不退缩,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我们看到了战士们历经艰难险阻却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红色基因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突出表现,它体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实现理想信念,不怕牺牲、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②在《大战中的插曲》中,八路军面对战争的残酷环境仍然秉持着善良和正义,救助日本小姑娘,展现了革命先辈们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博大的胸襟,体现了红色基因中的人性光辉和国际主义精神。【解析】【导语】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的重要性与传承方式。材料一聚焦于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强调革命精神的研究和保护红色资源的策略,呼吁新时代下创新发展红色文化。材料二则剖析了红色文化的构成及其与精神谱系、国家发展历程的关系,并探讨了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的紧密联系。两则材料共识在于强调红色资源在传承历史、增强文化自信方面的重大意义。【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从而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主线”强加因果,“从而”是目的连词,但原文中“加强对党史的研究”与“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主线”为并列关系。B.“保护好并且利用好革命文物资源就能保护好和传承好红色基因”说法过于绝对,且原文中“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必须保护好、利用好”指的是“红色资源”,不仅限于“革命文物资源”。D.“渗透着对民族与时代精神的传承”表述错误,原文为“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对时代精神的创造”。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红色基因……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地丰富其内涵和表现形式”混淆概念,原文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红色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混淆了“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的概念。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共同强调红色资源的重大意义”错误,两则材料虽都涉及红色内容,但材料一重点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材料二重点在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并非共同强调红色资源的重大意义。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材料一中提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要把这些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明确指出这些场馆作为红色基因库,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和感悟红色基因的实体场所,让人们在参观中接受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的教育。文中“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强调了通过确定重要标识地,以具体的故事为载体,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使红色基因得以传承和弘扬。“充分利用大数据,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化,探索与时俱进的传播方式”,这表明在新时代,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对红色资源进行保护和传播,是创新红色基因传承方式的重要举措,能让更多人受到教育、得到启迪。【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材料二中提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这些宝贵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是我们党立党兴党、执政兴国的精神财富,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体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实现理想信念,不怕牺牲、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长征胜利万岁》中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战士们在恶劣的环境和敌人的追击下,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这正是长征精神的生动体现,这种精神就是红色基因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突出表现。材料一说“红色基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淬炼的、在建设改革时期发展的理想信念、光荣传统、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团结理念等的集合”,八路军救助日本小姑娘这一事件,正是红色基因在特殊情境下的具体展现,展现了革命先辈们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博大的胸襟,体现了红色基因中的人性光辉和国际主义精神。(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喊喊地说:“喏,都在那里。”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的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似乎在冒一个很大的险。我在素描纸上打着方格,为师傅的作画做着准备。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枪炮声。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来之不易啊!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师傅说:“我重新画。”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可以继续前行。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又过了一年,遥远的枪炮声来到了城外,清晰而明亮。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越觉得其中一个年轻女人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表面上给人画像,实际上借此掩护地下工作者。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师傅从未给自己画过一幅像。我潸然泪下。(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卿的母亲三年前下落不明,小卿和家人都认为她已经离世了,于是请师傅为她画遗像。B.以往师傅对照片的质量很挑剔,这次的照片暗淡模糊,以致师傅作画显得特别紧张和艰难。C.师傅凭老照片就能将小卿母亲的形象画出来,除技艺外还因小卿的母亲是师傅的战友。D.师傅勉为其难地画像和画成之后又烧掉画像,是因为他认为小卿母亲未死而不愿为其画遗像。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多处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刻画师傅的形象,突出师傅的反常行为,为下文师傅无法完成画像做铺垫。B.故事以全知视角“我”见证了师傅作画过程中小卿和她舅妈的言行,这种写法与《百合花》相似,彰显了作者出色的叙事能力。C.小说中两次写到枪炮声,看似闲笔,实则与“1944”和“1951”两个年份相呼应,既点出了时代背景,也使情节发展更为合理。D.小说主要叙述了画像未完成的故事,而隐藏在背后的革命故事需要读者自己构想,这种留白艺术使小说显得更加含蓄而有张力。8.文中多次写到杨师傅为小卿母亲画像时对“眼睛”的处理,体现了杨师傅怎样的形象和情感?9.“文贵在曲”,师傅为小卿母亲画像情节一波三折,最终也无法完成画像。作者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B8.①文中的杨师傅重视画眼睛,平时画像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次给小卿妈画像却在最后才画眼睛,体现了一个地下工作者做事的严谨(怕暴露)。②通过作画过程的艰难表达出杨师傅作为革命者不忍见到战友遗容的悲痛之情。9.①“画像始终不能完成”这一悬念,给读者造成了阅读期待,有激发读者兴趣的艺术效果。②面对不知情的舅妈的请求,杨师傅的心理是复杂的。将革命者面对请求,不能拒绝又无法完成的矛盾心理展现出来,刻画了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高大形象。③画像被毁两次,最后竟然连画像师傅也消失了,这一连串的事件紧张而离奇,制造了波澜,渲染了故事的紧张气氛,加快了叙述节奏,使文章不断蓄势,具有更强的震撼力。【解析】【导语】小说通过描绘师傅为小卿母亲画像的艰难历程,揭示了任务背后隐藏的革命故事。师傅杨宝丰在画像过程中表现出的焦虑和耐心,反映出他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战友情谊的珍重。最终未能完成画像,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困难,更是因为师傅内心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情感的冲突。通过叙述小卿母亲的坎坷遭遇及师傅的双重身份,小说既传达了革命者的坚韧不拔,也点明了历史背后的深沉人性。【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A.“小卿和家人都认为她已经离世了,于是请师傅为她画遗像”错误,结合“‘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可知,小卿并未认为母亲已离世,请师傅画像的是舅妈。B.“这次的照片暗淡模糊,以致师傅作画显得特别紧张和艰难”错误,师傅作画之所以特别紧张和艰难,是因为他认出照片中的战友,担心暴露战友身份,情感复杂,并非因为照片暗淡模糊。D.“他认为小卿母亲未死而不愿为其画遗像”错误,师傅勉为其难地画像和最后烧掉画像主要是想隐藏小卿母亲的身份。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故事以全知视角‘我’见证了师傅作画过程中小卿和她舅妈的言行”错,“我”是第一人称,是有限视角,只是故事的旁观者。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情感的能力。①结合“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可知,文中的杨师傅重视画眼睛,平时画像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次给小卿妈画像却是从鼻尖开始,在最后才画眼睛,体现了一个地下工作者做事的严谨,他和小卿的母亲是战友,完全画出眼睛来怕暴露小卿母亲的身份,牵连了小卿和舅妈。②文中有“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师傅此次作画表现反常,异常艰难,是因为画中人是自己已经牺牲了的战友。作画过程表达出杨师傅作为革命者不忍见到战友遗容的悲痛之情。【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①情节安排上。由“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可知,从最开始家中没有母亲的照片可以参照,后从找到勉强可用的影像,再到画像的莫名丢失、被师傅毁掉,“画像始终不能完成”这一悬念,给读者以阅读的期待,有激发读者兴趣的艺术效果。②人物塑造上。师傅作为一名革命者,明知小卿的母亲就是自己的战友,但在当时特殊时期,面对给小卿母亲画像这一要求,既不能拒绝又无法完成,从而突显了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伟大形象。③叙事节奏上。从最开始家中没有母亲的照片可以参照,后从全家合影中勉强可用的影像,再到第一次画像的莫名丢失、第二次画像的不知所终,以及贯穿其中师傅的失常反应和表现,最后竟然连画像师傅也消失了,这样形成了一种连续紧张的叙述节奏,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而结尾“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使得画像谜团终于解开了,原来,母亲和师傅都是革命战争时期从事地下工作的革命者,他们那些不为人所理解的言行才有了解释,这样使得故事更具有震撼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昔吾友未生、北固在京师,数言白云、浮山之胜,相期筑室课耕于此。康熙己丑余至浮山二君子犹未归独与宗六上人游。每天气澄清,步山下,岩影倒入方池;及月初出,坐华严寺门庑,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心融神释,莫可名状。将行,宗六谓余曰:“兹山之胜,吾身所历,殆未有也。然有患焉,方春时,士女杂至。吾常闭特室,外键以避之。夫山而名,尚为游者所败坏若此。”辛卯冬,《南山集》祸作,余牵连被逮,窃自恨曰:“是宗六所谓也。”又十有二年,雍正甲辰,始荷圣恩给假归葬。八月上旬至枞阳,卜日奉大父柩改葬江宁,因展先墓在桐者。时未生已死,其子移居东乡。将往哭,而取道白云以返于枞。至浮山,计日已迫,乃为一昔之期,招未生子秀起会于宗六之居而遂行。白云去浮山三十里,道曲艰,遇阴雨辄不达,又无僧舍旅庐可托宿,故余再欲往观而未能。既与宗六别,忽忆其前者之言为不必然。盖路远处幽而游者无所取资,则其迹自希,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既而思楚、蜀、百越间,与永、柳之山比胜,而人莫知者众矣,惟子厚所经,则游者亦浮慕焉。今白云之游者,特不若浮山之杂然耳。既为众所指目,徒以路远,处幽无所取资,而幸至者之希,则曷若一无闻焉者,为能常保其清淑之气,而无游者猝至之患哉?然则宗六之言遂终无以易也。余之再至浮山,非游也,无可记者,而斯言之义则不可没,故总前后情事而并识之。(节选自方苞《再至浮山记》)材料二:浮山去县治一百里,其奇怪名天下,而县之罕有至焉。盖以其远且僻,车船辄穷日而至,以故游者弃之,类怅望不能至。其至者又多因他事过其下,偶一登览遂去,莫能尽其奇也。而负郭道旁之山无可观者,而相率游者甚众。呜呼,以远且僻而其奇不得售焉,其售者又止如此,岂非其地使然哉!(节选自戴名世《浮山记》)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康熙A己丑B余至C浮山D二君子E犹未归F独G与宗六H上人游。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文中指吉日,与《论语·颜渊》中“一日克己复礼”的“日”意义不同。B.去,文中指距离,与《鸿门宴》中“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的“去”意义相同。C.达,文中指到达,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泉之始达”的“达”意义相同。D.过,文中指经过,与《〈老子〉四章》中“复众人之所过”的“过”意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苞曾听友人未生、北固谈及白云、浮山之美,心生向往,后终于有机会亲自游览浮山,领略了其独特风光。B.方苞在浮山游览时,深感其美景难以言喻,宗六却担忧浮山因名声在外而吸引过多游客,导致环境被破坏。C.方苞获准回乡操办先人的迁葬事宜,途中再次经过浮山,但只是与宗六及友人的儿子短暂相聚后便匆匆离去。D.浮山距县城一百多里,虽千奇百怪、名扬天下,但无人游览;而域道旁的山没有什么可游览,去的人却很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至浮山,计日已迫,乃为一昔之期。(2)盖以其远且僻,车船辄穷日而至,以故游者弃之。14.请比较并分析两则材料关于游览浮山的不同看法。【答案】10.BDF11.C12.D13.(1)到浮山,预计日期太紧迫,便安排(在此)停留一夜时间。(2)因为那里路远而且偏僻,车船要走一天才能到达,因此游者都放弃了。14.①材料一表达了对浮山自然美景的深深赞叹,指出真正的美景不应仅仅因为名声而遭受破坏,更应欣赏那些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少有人至,从而得以保持其原始清淑之气的地方。②材料二则直接指出浮山因其远且偏僻而鲜有人至的现状,表达出作者的遗憾之情。【解析】【导语】材料一主要讲述作者方苞及友人与浮山的故事,记录了作者对浮山的两次拜访和感受。作者感受到浮山的景色清幽、令人神往,但因其偏远不易被游人所破坏,因此作者和宗六都认为浮山应该保持其清淑之气而不应为名声所累。材料二由戴名世表达对浮山偏远而致无法被大众尽知其美的遗憾,同时对人们趋之若鹜访问那些平庸之山表示无奈。【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康熙己丑年,我到浮山,他们二位君子还没有辞官回家乡,我只好一个人和宗六和尚游玩。“康熙己丑”作时间状语,置于句首,应该停顿,所以B处断开;“余”是主语,“至”是谓语,“浮山”是宾语,所以在宾语后D处断开;“二君子”是主语,“未归”是谓语,应单独成句,所以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吉日;/与“一”连用,意为“一旦”。句意:选择吉日护送祖父的灵柩改葬到江宁。/一旦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B.正确。句意:白云山距离浮山三十里。/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距离项羽的军队四十里。C.错误,不同。到达;/流通,指泉水涌出。句意:碰上阴雨天就走不到。/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D.正确。经过;/过错。句意:能到达那里的人又多因其他的事经过那里。/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无人游览”说法错误,根据“其至者又多因他事过其下,偶一登览遂去”,可知是少有人去,并非“无人游览”。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计”,预计;“迫”,紧迫;“一昔”,一夜。(2)“穷日”,一天;“以故”,因此;“弃”,放弃。【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既为众所指目,徒以路远,处幽无所取资,而幸至者之希,则曷若一无闻焉者,为能常保其清淑之气,而无游者猝至之患哉”,
即作者认为既然成为众人瞩目的地方,仅因路途遥远、地处幽静,没有方便游客的条件,而庆幸来游玩的人稀少,哪里比得上一点名气也没有的好呢?那不是可以经常保持清静美好的环境气氛,而没有游客突然到来的忧患吗?表达了对浮山自然美景的深深赞叹,指出真正的美景不应仅仅因为名声而遭受破坏,更应欣赏那些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少有人至,从而得以保持其原始清淑之气的地方。②根据材料二“浮山去县治一百里,其奇怪名天下,而县之罕有至焉。盖以其远且僻,车船辄穷日而至,以故游者弃之,类怅望不能至”,即作者指出浮山虽然其山千奇百怪而名扬天下,但县里的人很少有到达那里的。因为那里路远而且偏僻,车船要走一天才能到达,因此游者都放弃了,只能怅然地望着它却不能到达,表达出遗憾之情。参考译文材料一:从前我的朋友左未生、刘北固在京师,多次说起白云山、浮山的美景,(我们)互相约好到那里盖房子讲学耕种。康熙己丑年,我到浮山,他们二位君子还没有辞官回家乡,我只好一个人和宗六和尚游玩。每到天气晴朗清澈,(我们)去山下漫步,山岩的影子倒映在一方池塘中;到月亮升起的时候,坐在华严寺门前的小屋中,远望那些超出树梢的最高山峰,真叫人心情陶醉,精神舒展,不可用语言来形容。我准备走时,宗六对我说:“这座山的优美,我亲身所游历的山,大概没有超过它的。然而它也有一个祸患,正当春天时节,男女游客纷纷前来。我常常把自己关在单独的一间房子里,外面挂上锁来回避他们。山有了名气,尚且被游客败坏得如此这般。”辛卯年冬天,《南山集》案发生,我受牵连被逮捕,暗地里怨恨自己说:“这真是像宗六所说的那样啊!”又过了十二年,雍正甲辰年,(我)才承蒙皇上的恩赐,准假让我回家乡操办(先人的坟墓)迁葬事宜。八月上旬到枞阳,选择吉日护送祖父的灵柩改葬到江宁,顺便看了在桐城的先人的坟墓。这时左未生已经去世,他的儿子移居到了东乡。我准备前往吊唁,走小道从白云返回枞阳。到浮山,预计日期太紧迫,便安排(在此)停留一夜时间,邀请未生的儿子秀起到宗六的居处见面,随后便起程。
白云山距离浮山三十里,道路曲折难行,碰上阴雨天就走不到,又没有寺庙旅店可以借宿,所以我再次想去游玩,但没能如愿。
与宗六分别后,忽然想起他以前说的话,觉得不一定正确。大概路途遥远、地处幽静,而游玩的人又没有什么可借助的条件,那么游人的足迹自然就稀少了,并不在于山有名没名。后来又想,楚地、蜀地、百越一带和永州、柳州的山一样优美却不被世人知道的山真是太多了,只因柳宗元游玩了,游客们也徒慕虚名去游玩。现在白云山的游客,只不过不如浮山那样混杂罢了。既然成为众人瞩目的地方,仅因路途遥远、地处幽静,没有方便游客的条件,而庆幸来游玩的人稀少,那么,哪里比得上一点名气也没有的好呢?那不是可以经常保持清静美好的环境气氛,而没有游客突然到来的忧患吗?这样说来,大概宗六的话终究还是不可改变的。我再一次到浮山,不是为了游玩,没什么可记述的,而宗六和尚一番话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却不可埋没,所以合并前后两次的事情一起记载下来。材料二:浮山距离县治一百里,因为其山千奇百怪而名扬天下,但县里的人很少有到达那里的。因为那里路远而且偏僻,车船要走一天才能到达,因此游者都放弃了,只能怅然地望着它却不能到达。能到达那里的人又多因其他的事经过那里,偶然登上去游览一下就离开,没有谁能够欣赏到所有的奇特景观。但依在域道旁的山没有什么可游览的,相互带领着去游览的人却很多。唉,因为路途远且偏僻以致奇特景致得不到推广,得到推广的又只有这些,难道不是地理位置造成这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备注〗黄庭坚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备注〗作此诗时,黄庭坚被贬谪戎州(今四川宜宾)。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前韵”,指依前一首诗词的韵进行创作。这首词是黄庭坚在宴席上与眉山隐士史应之相互酬唱之作。B.“黄菊”点明时节,自古文人雅士往往伤春悲秋,在这万物即将凋敝的时节中,词人也不例外。C.“人生莫放酒杯干”与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的意蕴是相似的。D.上片中的“寒”仅指天气寒冷,而“风”“雨”一语双关,不仅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也指人生中的风雨。16.有人认为,这首词塑造了一个“狂士”形象,其“狂”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行为的狂放:上片“风前”两句,词人冒着斜风细雨吹笛取乐,醉酒倒戴帽子、摘下菊花插在头上,这些酒后举动和醉中狂态,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下片“身健在”三句,趁着身体健康加饭加餐,在佳人歌舞的陪伴下尽情欢乐,这些都是狂放不羁的行为。②内心的狂傲:下片中的“黄花”喻指人老弥坚,这里词人写白发牵挽黄花,表示自己的御霜之志,一副疏狂的模样展示在世人面前,任他们冷眼相看,绝不同流合污,这是词人对世俗的侮慢与激愤,是不能为时人所理解和容忍的狂放之态。【解析】【导语】黄庭坚的《鹧鸪天》在被贬谪时创作,词中表达了对生活的豁达态度。上片写饮酒、赏菊、笛声,展现出虽境遇不佳但享乐当下的洒脱。下片感叹人生无常,强调珍惜当下健康与快乐,尤其在描绘白发黄花中表现出一种超然达观的“狂士”气质。【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上片中的‘寒’仅指天气寒冷”理解片面。天气寒冷,黄菊盛开,词人遭贬,心寒苦闷,这里的“寒”字既指天气的寒冷,也指词人的心寒。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狂”体现在他举止的狂放。上阕“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句,意为:冒着斜风细雨吹笛取乐,酒醉里倒戴帽子、摘下菊花簪在头上。这两句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诗人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意为:要趁着身体健康努力加饭加餐,在佳人歌舞的陪伴下尽情欢乐。“舞裙歌板尽清欢”句写出了词人歌舞清欢时洒脱、狂放的行为。总之,上阕后两句与下阕中“舞裙”“歌板”,写出了词人的醉酒簪花、倒戴冠帽、歌舞清欢狂放不羁的行为。②“狂”还体现在他内心的狂傲。下阕“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意为:头上黄花映衬着斑斑白发,兀傲的作者就要以这副疏狂模样展示在世人面前,任他们冷眼相看。头上黄花映衬着斑斑白发,这仍是一种反常心理,其含意于世事纷扰,是非颠倒,世风益衰,无可挽回,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别的一无所求。这是词人对世俗的蔑视与激愤,是不能为时人所理解和容忍的狂放之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肩负着强国复兴的重大使命,道阻且长,应时刻铭记《〈论语〉十二章》中的古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面对灾情,消防队员集结出征,奔赴前线,让人想到《无衣》中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共赴国难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人常借“白发”来表达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修我甲兵与子偕行(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尘满面,鬓如霜)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起陕甘宁》一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历史场景。在这里,领导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人民站起来”这一梦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不禁感慨万千。该书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英雄形象,他们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或是英勇无畏的士兵,或是默默奉献的民众。这些英雄人物在革命的洪流中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革命精神的真谛。这种精神主要体现为坚定的信仰、无私的奉献、顽强的意志和紧密的团结。英雄们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不息。他们无私奉献,甘愿为革命付出一切。①他们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和恶劣的自然环境,②始终不屈不挠、勇往直前。③同时,他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④构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⑤正如该书作者所言,⑥陕甘宁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在陕甘宁边区,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科学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和实践体系。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这三个句子由“或是+偏正短语”构成,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富有气势。②从无产阶级革命家、英勇无畏的士兵、默默奉献的民众三个层面(角度)歌颂英雄形象,内容丰富,感情洋溢。19.第④句,修改为: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第⑥句,修改为:陕甘宁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从形式上看,“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或是英勇无畏的士兵,或是默默奉献的民众”这三个句子结构一致,都是“或是+偏正短语”的形式,句式整齐,在表达上具有一种匀称的美感,读起来富有韵律感,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从而使表达更富有气势。②从内容上看,分别从无产阶级革命家、英勇无畏士兵、默默奉献的民众三个不同的层面或角度来歌颂英雄形象,全面且丰富地展现了不同类型、不同身份的英雄人物在革命中的贡献,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革命时期英雄人物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同时也使作者对英雄的赞美之情更加充沛、饱满。【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④句“构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搭配不当。“构成”一般用于具体事物的组成,如“由……构成”,用在这里不恰当。可修改为“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更能体现出一种从无到有的过程,符合语境中英雄们团结在一起产生的效果。第⑥句“陕甘宁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语序不当。中华文明的历史更为悠久,从时间先后顺序以及重要性上来说,应先强调“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再提及“中国革命的圣地”,所以修改为“陕甘宁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儒家看来,思考和反思是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重要方式。人在思考和反思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发现自己有做错的地方,毕竟我们每个人都存在局限。我们带着这些局限去想问题、做事情,最后出现过失也(A),所以才有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样的说法。做错了很正常,①,正如孔子所言,“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知道自己做错了却不改正,②。既然古代儒家思想注重思考和反思,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讲的“三思而后行”,儒家是否认可呢?可能有人会给出肯定的回答,但实际上,③。据《论语·公冶长》记载,季文子这个人“三思而后行”,孔子听说季文子的行事风格之后,点评了一句:“再,斯可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要想那么多呢,想两次就可以了。孔子之所以反对“三思而后行”,是因为“三思而后行”至少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如果对过去的事情思虑过多,那么便容易困于过去而难以自拔,导致无法开展新的生活或事业;另一方面,如果对即将要做的事情思虑过多,那么便容易造成行动上的(B)。20.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下列冒号的用法,与文中横线部分的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同学们:明天下午两点半在学校操场召开高考动员大会,请大家准时参加,严格遵守会上纪律。B.那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C.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些都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D.每一个生命奇迹,都源于永不放弃的努力。所有的“重生”,都在诠释一个理念: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答案】20.A.在所难免/不足为奇B.优柔寡断/裹足不前21.①知道及时改正就可以了②才是真正的过错③孔子(儒家)对此是持反对态度的22.B【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上文写“很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运营授权协议
- 社交媒体平台交易规则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定制木门安装与后期维护服务协议3篇
- 金融科技领域股权投资协议
- 2024年超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劳务分包合同
- 医用材料制造相关行业投资方案范本
- 2024年美容店投资权益转让合同版B版
- 数字化服务平台开发合同
- 2025年度珠宝首饰授权经销商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货车挂靠风险管理合同
- 物资采购管理流程图
- 集体跳绳赛规则
- 煤矿调度工作培训内容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旋转型灌装机运动方案设计
- 标准《大跨径混凝土桥梁的试验方法》
- 1、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自查制度(学校食堂)
- 四氯化硅的提纯
- 完整版高支模监理实施细则
- DLT666-2012风电场运行规程
- 检定校准证书模板(共5页)
- 喷淋塔操作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