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基础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我们集合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鲜活领略息息相通归根到底B.鲜明领悟息息相通追根究底C.鲜活领悟心心相印追根究底D.鲜明领略心心相印归根到底(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读书绝不是要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和心智B.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C.读书绝不是要我们“散心消遣”,而且是要我们集中心智D.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且是要使我们集合心智2.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用法一致的一项是()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A.“唉,天可真凉了——”(这凉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B.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D.周公馆内,鲁侍萍大哭着对周萍说:“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3.下列对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荀况是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他提出性善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有教无类。 B.闻一多是中国当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红烛》是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诗人歌颂红烛,赞美红烛那样的奉献精神。 C.《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的社会面貌,共311篇。《诗经》从手法上分为“风”“雅”“颂”,从内容上分为“赋”“比”“兴”。 D.赫尔曼•黑塞是德国著名的作家、诗人,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等。黑塞热爱读书,认为读书是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途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我们有谁曾认真的怀疑过这事实?我们又有谁曾想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浑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材料二: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可以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是有无相通,只存清算方式上有差别。以馈赠来经营大规模的易货在太平洋岛屿间还可以看得到。Malinowski屏描写和分析的Kula制度就是一个例证。但是这种制度不但复杂,而且很受限制。普通的情形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去建立商业基础。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我常看见隔壁邻舍大家老远的走上十多里在街集上交换清楚之后,又老远的背回来。他们何必到街集上去跑这一趟呢,在门前不是就可以交换的么?这一趟是有作用的,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社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材料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中“血缘社会”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血缘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中,职业、身份、财富的继替都是父死子继的血缘继替。B.血缘社会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不容易变动,虽然填入结构的个人无法摆脱生命的限制,但结构本身却是稳定的。C.血缘社会中,血缘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方法,它无法竞争,不容选择,只要被人们普遍接受,就能减少很多社会纠纷的发生。D.商业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是不能存在的,虽然血缘社会也发生交易,但交易是以馈赠来维持的,人情浓淡是血缘社会的清算方式。(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地域上的靠近能够反映血缘上的亲疏,说明血缘作为一种稳定的力量,把人与地的关系固定了,地缘只是血缘的投影。B.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当“空间”概念具有了社会价值意义,就可以用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C.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当场清算”便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用人情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的一种补充。D.地缘作为契约社会的基础,推动了商业发展,在这里信用和法律同时发挥作用,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体现出乡土社会所缺乏的特性。(3)下列社会现象,不能体现血缘结合向地缘结合转变的一项是A.小陈离开家乡温州,入职北京一公司,在职员信息表“籍贯”一栏填写“浙江温州”。B.一手建立起家族企业的父亲,聘请职业经理人代替儿子管理公司并给予其30%股份。C.弟弟向哥哥借款50万,两人签订债务合同,规定还款方式、借款利息、还款日期等。D.一八旬老人将价值300万的房产留给一直照顾自己却无血缘关系的邻居,并做了公证。三.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5.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鹜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游灵岩记》姚鼐)材料二: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登泰山记》姚鼐)(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B.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C.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D.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满座重闻皆掩泣B.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半山居雾若带然C.溯以东,越一岭击空明兮溯流光D.当岩之十九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横出斜援,乃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则入于琨瑞之山青,取之于蓝C.子颍他日之来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崖限当道者自其不变者而观之(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晦”,为农历每月三十,“朔”为农历每月初一,可推“戊申”为除夕日。B.“阳”,古时指山南水北,“阴”则指山北水南。如“华阳”指华山的南面。C.“政和”,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可十几个。D.“行宫”,指京城以外帝王的临时居所。如“佛狸祠”原是北魏太武帝行宫。(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以灵岩寺为中心,先写寺庙位置及景色,再交代浏览经过及寺院与朗公谷的关系,最后寄信朱子颍,条理清晰,散而不乱。B.姚鼐叙写游泰山按明显的时间顺序,日观峰看日出按日将出、日正出、日出后的时序显示出泰山的非凡气势,写游灵岩则时序不明显。C.材料一通过“积雪”“初日”“寒光”等意象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游人的特殊感受,意境幽清,与《登泰山记》泰山雪景意境相似。D.这两篇散文叙述与描写并用,自然生动,富有情致。描写时注重“炼字”,如“明烛天南”的“烛”字、“寒光动寺壁”的“动”字。(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①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②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听蜀僧濬弹琴【唐】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用简短十个字表明琴师携名琴自峨眉山而来,抒发了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B.“一挥手”描摹出蜀僧弹琴的潇洒姿态,“万壑松”则以雄风松涛比喻琴声清越宏远。C.本诗对琴声具体描写着墨不多,着重表现听者的感受和弹者、听者之间心灵的交流。D.“客心洗流水”化用“高山流水”的典故,直接地表现自己通过联想想象和蜀僧建立的知己之感。(2)本诗尾联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均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简要赏析。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寄蜉蝣于天地,。(《赤壁赋》苏轼)(2),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3)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4),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5)书生意气,。(《沁园春长沙》毛泽东)(6)吾师道也,?(《师说》韩愈)(7),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杜甫)五、现代文阅读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囚绿记陆蠡①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②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③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因为有一个小小理由。④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⑤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荒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遐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⑥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⑦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⑧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⑨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拨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以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⑩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⑪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⑫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⑬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⑭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词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瞥见piě孔隙涸辙之鲋fù了截爽直B.移徙xǐ葱茏急不遐择xiá繁茂苍绿C.茎叶jìng淅沥猗郁年华yī婆娑起舞D.蕈菌xùn攀援揠苗助长yà脉络纤细(2)结合上下,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①植物是多固执啊!②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3)作者为什么在第⑨段插叙朋友从我的草屋里拔去野草一事?(4)结合全文来看,作者为什么以“囚绿”为题?(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篇叙事散文以叙事带动抒情,表达了对绿的深厚感情。B.“我”选定这间窗子朝东、光线满照、令人感到炎热的房间的原因是它外面有一片绿影,瞥见它使“我”感觉到一种喜悦。C.“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一句,表明“我”需要让绿色来愉悦自己,安慰自己的心灵和忘却以往许多不快的记忆。D.文章构思精巧,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运变化,由寻绿、囚绿、观绿、放绿到怀绿的五个阶段较为分明。E.文章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的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六、作文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一位年轻航天人的成长记录(节录)时间身份成长事件2013年高二学生观看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授课”2016年大二学生在微信公众号上连载“天宫日记”航天科普文章2018年研究生在实验室研究惯性导航系统里的陀螺仪2021年航天人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自己坚定的力量材料二:人们认识事物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也有一个由“知”到“识”的过程。……“知识”是先知而后识,“学识”是先学而后识,“见识”是先见而后识。你的知识、你的见识决定了你的成长,请你就“学识与见识”谈谈你的感悟和启示。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基础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我们集合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A.鲜活领略息息相通归根到底B.鲜明领悟息息相通追根究底C.鲜活领悟心心相印追根究底D.鲜明领略心心相印归根到底(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BA.读书绝不是要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和心智B.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C.读书绝不是要我们“散心消遣”,而且是要我们集中心智D.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且是要使我们集合心智【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修改,正确选择。【解答】(1)第一处,鲜活:1.鲜灵活泼。2.谓新鲜水灵。3.犹言鲜明生动。鲜明:1.光彩明亮。2.明确;不含糊。“鲜活”强调活跃,指生命的活跃;“鲜明”强调明显,指物体的特征差别明显。“鲜活”一般形容生命体的状态,“鲜明”一般指两者对比鲜明。此处形容“意识和理解”,应用“鲜活”。第二处,领略:理解事物的情况并认识它的意义或对它进行辨别、欣赏。领悟:领会晓悟。“领悟”强调领会、理解;“领略”强调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此处语境是“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只需了解认识或者辨别欣赏即可,故应用“领略”。第三处,息息相通: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心心相印:指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息息相通”的主语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心心相印”的主语只能是人。根据语境“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的生动联系”,此处应用“息息相通”。第四处,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追根究底:追究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语境意思是说归结到根本上“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应用“归根到底”。故选:A。(2)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以下语病:“绝不是要我们……,倒是要我们……”不合逻辑,应为“绝不是要使我们……,倒是要使我们……”;“集合心智”搭配不当,应改为“集中心智”。全部改对的只有B。故选:B。答案:(1)A(2)B2.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用法一致的一项是()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A.“唉,天可真凉了——”(这凉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B.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D.周公馆内,鲁侍萍大哭着对周萍说:“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解答】文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声音延长;B.表示补充说明;C.表示解释说明;D.表示话题转换。故选:C。3.下列对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荀况是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他提出性善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有教无类。 B.闻一多是中国当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红烛》是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诗人歌颂红烛,赞美红烛那样的奉献精神。 C.《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的社会面貌,共311篇。《诗经》从手法上分为“风”“雅”“颂”,从内容上分为“赋”“比”“兴”。 D.赫尔曼•黑塞是德国著名的作家、诗人,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等。黑塞热爱读书,认为读书是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途径。【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内容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A.“他提出性善论”“并强调有教无类”错误。荀况提出了性恶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孔子强调“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B.“当代”错误。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C.“共311篇。《诗经》在手法上分为‘风’‘雅’‘颂’,内容上分为‘赋’‘比’‘兴’”错误。《诗经》共收录了305首诗歌,从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从手法上分为“赋”“比”“兴”。D.正确。故选:D。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我们有谁曾认真的怀疑过这事实?我们又有谁曾想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浑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材料二: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可以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是有无相通,只存清算方式上有差别。以馈赠来经营大规模的易货在太平洋岛屿间还可以看得到。Malinowski屏描写和分析的Kula制度就是一个例证。但是这种制度不但复杂,而且很受限制。普通的情形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去建立商业基础。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我常看见隔壁邻舍大家老远的走上十多里在街集上交换清楚之后,又老远的背回来。他们何必到街集上去跑这一趟呢,在门前不是就可以交换的么?这一趟是有作用的,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社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材料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中“血缘社会”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血缘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中,职业、身份、财富的继替都是父死子继的血缘继替。B.血缘社会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不容易变动,虽然填入结构的个人无法摆脱生命的限制,但结构本身却是稳定的。C.血缘社会中,血缘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方法,它无法竞争,不容选择,只要被人们普遍接受,就能减少很多社会纠纷的发生。D.商业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是不能存在的,虽然血缘社会也发生交易,但交易是以馈赠来维持的,人情浓淡是血缘社会的清算方式。(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地域上的靠近能够反映血缘上的亲疏,说明血缘作为一种稳定的力量,把人与地的关系固定了,地缘只是血缘的投影。B.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当“空间”概念具有了社会价值意义,就可以用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C.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当场清算”便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用人情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的一种补充。D.地缘作为契约社会的基础,推动了商业发展,在这里信用和法律同时发挥作用,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体现出乡土社会所缺乏的特性。(3)下列社会现象,不能体现血缘结合向地缘结合转变的一项是AA.小陈离开家乡温州,入职北京一公司,在职员信息表“籍贯”一栏填写“浙江温州”。B.一手建立起家族企业的父亲,聘请职业经理人代替儿子管理公司并给予其30%股份。C.弟弟向哥哥借款50万,两人签订债务合同,规定还款方式、借款利息、还款日期等。D.一八旬老人将价值300万的房产留给一直照顾自己却无血缘关系的邻居,并做了公证。【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3)本题考查推断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解答】(1)D.“人情浓淡是血缘社会的清算方式”错,血缘社会的清算方式是馈赠,而不是人情浓淡,材料二第二段为“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2)A.表述绝对化。原文中“地缘成为血缘的投影”是以“在稳定的社会中”为限制条件,见材料一第三段“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B.因果倒置。材料一原文第四段“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而不是反过来。D.“地缘……推动了商业发展”曲解文意,材料二第四段为“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3)A.根据材料二可知,血缘结合向地缘结合转变的标志性特征是:打破亲属血缘关系维系的稳定社会关系,开始转变成以契约关系为特点的社会关系,讲究信用与法律来维护权利与义务关系。而A项没有体现这个特征。答案:(1)D(2)C(3)A三.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5.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鹜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游灵岩记》姚鼐)材料二: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登泰山记》姚鼐)(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B.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C.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D.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A.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满座重闻皆掩泣B.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半山居雾若带然C.溯以东,越一岭击空明兮溯流光D.当岩之十九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横出斜援,乃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则入于琨瑞之山青,取之于蓝C.子颍他日之来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崖限当道者自其不变者而观之(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晦”,为农历每月三十,“朔”为农历每月初一,可推“戊申”为除夕日。B.“阳”,古时指山南水北,“阴”则指山北水南。如“华阳”指华山的南面。C.“政和”,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可十几个。D.“行宫”,指京城以外帝王的临时居所。如“佛狸祠”原是北魏太武帝行宫。(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以灵岩寺为中心,先写寺庙位置及景色,再交代浏览经过及寺院与朗公谷的关系,最后寄信朱子颍,条理清晰,散而不乱。B.姚鼐叙写游泰山按明显的时间顺序,日观峰看日出按日将出、日正出、日出后的时序显示出泰山的非凡气势,写游灵岩则时序不明显。C.材料一通过“积雪”“初日”“寒光”等意象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游人的特殊感受,意境幽清,与《登泰山记》泰山雪景意境相似。D.这两篇散文叙述与描写并用,自然生动,富有情致。描写时注重“炼字”,如“明烛天南”的“烛”字、“寒光动寺壁”的“动”字。(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①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②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进行解释,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境的基础上,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解答】(1)句意:当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起殿舍”是动宾短语,不可断,排除AB;“观宇”是一个固有词语,不可断,排除C。故选:D。(2)A.“重”,重重叠叠/重新。句意:南面有重重的山岭遮蔽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B.“居”,放置/停留。句意:凿开寺庙后的山岩,做成佛龛,来放置佛像/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C.“溯”都是“迎着,逆流而上”。句意:迎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D.“当”,相当/位于,处于。句意:大约有岩石的十分之九高/位于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故选:C。(3)A.“乃”,才/竟然,却。句意:横着前进或斜着攀援才能登上去/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B.“于”,到/从。句意:就可到琨瑞山/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C.意义和用法相同。“之”,主谓之间,取独。句意:(如果)子颍以后来游/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D.“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的角度。句意: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从事物不变的一面来看。故选:C。(4)A.“为农历每月三十”错误。晦,为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不一定都是三十,也有二十八,二十九。比如这一年的戊申除夕日是二十九。故选:A。(5)C.“与《登泰山记》泰山雪景意境相似”错,《登泰山记》中的意象有“正赤如丹”“红光”,文章既再现了隆冬时节泰山的壮丽景色,又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颂之情,所以不同。故选:C。(6)①“积雪林下”,状语后置,树林下遍布积雪;“动寺壁”,状语后置,在寺院的墙壁上慢慢移动。译文:树林下(大地上)遍布积雪,初升的阳光清澈明亮,寒冷的光在寺院的墙壁上慢慢移动。②“稍”,逐渐,渐渐;“樗蒲数十”,“数十”修饰“樗蒲”,为定语后置句;“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判断句,译为“……是……”。译文: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站立着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答案:(1)D(2)C(3)C(4)A(5)C(6)①树林下(大地上)遍布积雪,初升的阳光清澈明亮,寒冷的光在寺院的墙壁上慢慢移动。②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站立着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参考译文:材料一泰山的北面有很多巨大的山岩,而灵岩最为著名。我在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前来游览灵岩。灵岩的形状像堆砌石头筑成的城墙,高千余丈,长是高的三倍。周围像个玉环,但是在它的南面有个缺口。灵岩的南面有重叠的山岭遮蔽它,交错的溪流缠绕它。从山岩到溪流,有一点儿平坦的地方,都种植着柏树,柏树遮蔽了高高的山岭,堵塞了深深的崖谷。灵岩寺就在柏林中,山林田野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明朗清澈,带着寒气的阳光在寺院的墙壁上移动也让寺院生动了起来。寺院的后面开凿岩壁做了个石龛,用来供奉佛像。推测它的高度,相当于岩壁的十分之九,陡峭不能上去,横着前进或斜着攀援才能登上去。登上灵岩顶后向四周眺望群山,山峦群趋交驰,方向各异,又像帷帐铺开,军队移动。山崖的底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它为“甘露泉”。寺里的和尚拿出盛水的东西将泉水接过来给我喝,回头看寺院左右矗立的石碑,大多是宋以后的人刻字,有镶嵌入墙壁里面的,又有把石刻拿来作为台阶的,台阶上面有字,刻着“政和”。我最初和朱子颍约好一起来灵岩,恰好子颍有公事,于是他叫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回溯着向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就可到琨瑞山。灵岩山溪谷的水向西流,汇集江中的水,流入济水,琨瑞山的水向西北方向也流入济水,都是泰山的北谷的溪流。世上传说:“名僧佛图澄的徒弟叫竺僧朝,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给人讲说他的佛法,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且灵岩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在前秦苻坚的时代,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观,后来全都倒塌废弃了。但是灵岩寺从宋代以来,道观佛寺更加兴盛。灵岩在长清县的东面七十里处,西边靠近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然而到琨瑞山,它的岩谷幽深偏远,才更加奇特呀。我来不及前往,写信告诉朱子颍。子颍以后来游,顺着泰山的西坡,观赏灵岩,再向北到历城,然后逆向沿着朗公谷向东南走,到达东边的长城岭下,再沿着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那么山的四面都可游遍。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材料二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两个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城墙,到达泰安。这个月丁未日,我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从南面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路程,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山谷走,就到达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那里。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没有办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顶后,只见青山上覆盖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停留在半山腰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时,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显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起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西面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有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亭的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面。这一天,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由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那些偏僻在路边的石刻,都来不及去看了。山上石头很多,泥土很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听蜀僧濬弹琴【唐】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开篇两句用简短十个字表明琴师携名琴自峨眉山而来,抒发了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B.“一挥手”描摹出蜀僧弹琴的潇洒姿态,“万壑松”则以雄风松涛比喻琴声清越宏远。C.本诗对琴声具体描写着墨不多,着重表现听者的感受和弹者、听者之间心灵的交流。D.“客心洗流水”化用“高山流水”的典故,直接地表现自己通过联想想象和蜀僧建立的知己之感。(2)本诗尾联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均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听歌涉及的句子,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直白地表现自己通过音乐媒介和蜀僧建立的知己之感”说法错误,此处是用典,应该是含蓄地表现。故选:D。(2)《听蜀僧濬弹琴》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诗人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尾联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这是以感觉时间过得快来表现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衬托出弹者技艺高超。《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意思是:东船西舫的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那江心倒映着皎洁的秋月。写琵琶声终了后所见的景色。这两句写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琵琶曲结束后周围很安静,人们沉浸在音乐声中,如痴如醉,用人们的行为和“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侧面衬托乐曲的动听。两首诗都写出了听者沉醉于乐曲之中的状态,从侧面表现了乐曲的引人入胜,感人肺腑,衬托演奏者的技艺高超。答案:(1)D(2)两首诗都写出了听者沉醉于乐曲之中的状态,从侧面表现了乐曲的魅力(引人入胜,感人肺腑)。这首诗中诗人沉醉乐曲,感觉时间过得真快;《琵琶行》中乐曲结束了,听众却意犹未尽,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如痴如醉。译文:蜀僧怀抱着绿绮琴,来自遥远的峨眉山。为我随意挥手一弹,如同听到万壑松声。余音袅袅,汇入霜天钟声,我心清静,如经流水洗过。不知不觉,暮色笼罩青山,秋云黯淡,布满黄昏天空。赏析: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司马相如是蜀人,这里用“绿绮”更切合蜀地僧人。“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二三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下面一句“余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余音。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余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感觉时间过得真快。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苏轼)(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4)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5)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长沙》毛泽东)(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韩愈)(7)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杜甫)【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渺、粟)(2)吾尝跂而望矣(重点字:跂)(3)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尊、酹)(4)虎鼓瑟兮鸾回车(重点字:瑟、鸾)(5)挥斥方遒(重点字:遒)(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重点字:庸)(7)万里悲秋常作客(重点字:作)五、现代文阅读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囚绿记陆蠡①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②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③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因为有一个小小理由。④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⑤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荒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遐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⑥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⑦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⑧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⑨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拨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以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⑩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⑪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⑫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⑬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⑭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词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DA.瞥见piě孔隙涸辙之鲋fù了截爽直B.移徙xǐ葱茏急不遐择xiá繁茂苍绿C.茎叶jìng淅沥猗郁年华yī婆娑起舞D.蕈菌xùn攀援揠苗助长yà脉络纤细(2)结合上下,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①植物是多固执啊!②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3)作者为什么在第⑨段插叙朋友从我的草屋里拔去野草一事?(4)结合全文来看,作者为什么以“囚绿”为题?(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CDA.这篇叙事散文以叙事带动抒情,表达了对绿的深厚感情。B.“我”选定这间窗子朝东、光线满照、令人感到炎热的房间的原因是它外面有一片绿影,瞥见它使“我”感觉到一种喜悦。C.“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一句,表明“我”需要让绿色来愉悦自己,安慰自己的心灵和忘却以往许多不快的记忆。D.文章构思精巧,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运变化,由寻绿、囚绿、观绿、放绿到怀绿的五个阶段较为分明。E.文章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的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正确判断字的读法和写法,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插叙内容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从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标题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分析标题的作用。(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答】(1)A.“瞥见”中“瞥”应读“piē”。B.“急不遐择”中“遐”应为“暇”。C.“茎叶”中“茎”应读“jīng”。D.正确。故选:D。(2)①“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多含贬义。本处是说被自己幽囚的常春藤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这是说常春藤的不屈不挠,属于贬词褒用。②“珍重”,重视、爱惜的意思。作者临行前很郑重地放开被自己幽囚的常春藤,而常春藤并没有屈服于黑暗,所以用“珍重”一词,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3)这里写到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而“我”却不忍心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拨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以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我”对绿色的留恋和喜爱。正是因为自己对绿色的喜爱,才有了“我”将窗外的绿色囚禁起来的做法,所以插叙朋友从我的草屋里拔去野草一事也在为“我”的“囚绿”行为寻找情感的缘由。上文写到常春藤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从而写出了常春藤在不适宜生长的地方却展现出“生”的欢喜。而这里写到这些芽苗是生长在我的床下,并且茁壮成长;蕈菌在地角上生长。从而写出了芽苗等在不适宜生长的地方却展现出“生”的欢喜,而友人却拔去了这些野草,“我心里还以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从而表达对朋友残忍地剥夺了它们的生存权的不满。后文写到被自己幽囚的“绿友”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这时自己渐渐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所以插叙朋友从我的草屋里拔去野草一事也为下文作者反省自己囚绿的举动做铺垫。(4)本文以作者对绿的态度变化为线索,按寻绿、囚绿、观绿、放绿到怀绿的过程来结构全篇,在观绿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了常春藤的特征,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从而表现出常春藤向往光明与自由、倔强、坚贞、永不屈服的特征,从而暗示文章的主旨。“囚绿”发生在作者独自一人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中,作者的生存状态、国家状况和被作者幽囚的“绿友”有相似之处。“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家命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所以“囚绿”写出了常春藤被囚禁的艰难状况,这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更突出了中户民族的不屈不挠精神。(5)C.“忘却以往许多不快的记忆”错误。前文说到“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可见,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这里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说明作者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D.“由寻绿、囚绿、观绿、放绿到怀绿的五个阶段”错误。本文的行文线索是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故选:CD。答案:(1)D(2)①“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多含贬义。这里贬词褒用,意为“不屈不挠”。②“珍重”,重视、爱惜的意思,本处表现出我对被自己幽囚的常春藤永不屈服精神的赞美之情。(3)①表现了“我”对绿色的留恋和喜爱,也在为“我”的“囚绿”行为寻找情感的缘由;②紧承上文,写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