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学生版一、(每小题9分,共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不仅书法是写字,是一种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睿智的方式,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要想,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它不仅仅是艺术B.不仅仅它是艺术,首先因为书法是中国的文字C.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D.它首先因为是中国的文字,而不仅仅是艺术(2)依次填入文中下划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独步一时薪火相传潜移默化水乳交融B.独一无二薪火相传耳濡目染合而为一C.独步一时生生不息潜移默化合而为一D.独一无二生生不息耳濡目染水乳交融(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恰当的一项是A.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周。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主张“天人合一”和“兼爱非攻”。B.“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语出《论语》,《论语》是叙事体散文集,与《中庸》《孟子》《大学》并称“四书”。C.“造化钟神秀”这句诗出自杜甫的五言绝句《望岳》,“造化”指“大自然”。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二、(每小题9分,共9分)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今年8月14日,黄浦江畔汇书成“海”,在“喜马拉雅星空”听书馆,科技风的展区造型抢眼抢镜,吸引大批读者驻足打卡。我们可以看到:空中悬挂的行星带下,读者可取下耳机静静聆听音频。星空背景墙放置当季热推主播或者节目的二维码,扫码就可在手机上收听。朗读舱中,读者可选择喜欢的作品朗读录音。展台内还设有小雅AT音箱互动体验专区,为读者带来智能音箱对话的趣味体验。展馆开展以来,喜马拉雅展区互动式的阅读体验吸引了大批爱书者前来听书选书。张阿姨是去年喜马拉雅展区“大脑加油站”的回头客,喜爱读书的她已习惯晚上听一本书入睡。“有声阅读”已是国民主要阅读方式之一,是国民重要的碎片化学习工具和主要的阅读方式之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收听终端的普及,网络音频节目继视频节目之后迅速发展壮大,全国广播电台纷纷进行融媒转型,推出App客户端与网络收听平台,扩大广播节目影响力;商业电台以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为代表,致力于培养年轻网民听众群,并在内容付费方面攻城略地;网络音乐以酷狗、QQ、酷我,网易云音乐等为代表,在BAT支持下囊括了绝大部分音乐歌曲版权,分割年轻网民的碎片化娱乐时间。(摘自《中新网上海新闻》2019年8月)材料二:日前,尼尔森网联发布2019年《网络音频节目用户研究报告》,报告描绘目前我国网络音频听众的轮廓结构、行为偏好与消费个性,具体情况如下表:网民与网络音频节目听众轮廓结构网络音频节目用户收听选择习惯(%)(选自《新浪科技》2019年3月)材料三:有声阅读是借助融媒传播的技术优势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让以“耳”代“目”的内容传播方式重获了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应该说,以“耳”代“目”确实体现了有声阅读最典型的外部接受特征,解放眼睛,回归耳朵让今天的人们感受到格外充分的放松,便捷、愉悦,保护视力。但是,文字印刷的二维传播之所以能代替线性声音的一维传播,就是因为其在信息传递中具备原始的一维线性声音媒介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具备反复阅读,选择阅读,快慢自主特点,具备可进行深度理解、逻辑分析的理性建构空间,具备内容的确定性和受众的可扩展性等等。因此,如果今天的有声阅读重新提出以“耳”代“目”,那也绝对不是简单的一维线性传播。从媒介形态进步的角度讲,笔者以为,有声阅读是通过数字和互联网技术,让印刷技术下文本阅读所具备的优势,在声音的线性传播形态中同样得以完成,并将传统声音传播下的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等独有特征重新接纳进来,达到融合一维传播和二维传播双方的优势。惟其如此,才能确立其在人类阅读发展进程中的新地位。(摘自《中国艺术报》2019年4月)(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音频节目听众”占比较高的是20——29岁的人,或是大专文凭以上的人。B.上图显示,“网民”占比较高的人往往也是“网络音频节目听众”占比较高的人。C.“随意搜索喜欢的节目”这一类的比率是“听网络自制的直播节目”的三倍多。D.分别约有四分之一的用户偏爱“听APP推荐节目”和“听特定的类别内容”。(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张阿姨有听书习惯来看,说明“有声阅读”已是国民主要阅读方式之,也是国民重要的碎片化学习工具之一。B.“网络音频节目听众”呈现明显的变化:年轻化、高学历化、白领化趋势明显,比起“网民”,其高端人群的占比也高。C.有声阅读让以“耳”代“目”传播方式重获了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解放眼睛,回归耳朵,听众格外充分地放松、便捷、愉悦。D.声音的一维传播与文字二维传播最大区别是,一维传播不具备反复阅读、选择阅读、快慢自主的优势,也不具备理性建构空间。(3)依据三则材料来看,下列关于有声阅读发展潜力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智能收听终端的普及,使有声阅读进行起来非常方便。B.有声阅读作品都能为听众带来智能对话的趣味体验。C.网络音频节目愈加多样,收听者自由选择余地更大。D.有声阅读融合一维和二维传播的优势,才能确立新地位。三、(每小题25分,共15分)3.(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余游四方,往往闻农夫细民倡情冶思之所歌谣,虽其辞为方言鄙语,而亦时有意义之存。其体不出于比、兴、赋三者。乃知诗者,出于心之自然者也。世之士多自号为能诗,而何其有意义者之少也!盖自诗之道分为门户,互合訾謷,意中各据有一二古人之诗以为宗主,而诋他人之不能知。是其诗皆出于有意,而所为自然者,已汩没于分门户、争坛坫①之中,反不若农夫细民倡情冶思之出于自然,而犹有可观者矣。又其甚者,务为不可解之辞,而用事则取其僻,用字则取其奇,使人茫然不知所谓,而不知者以博雅称之。以此为术,而安得有诗乎?此诗之一变也。他山吴氏,年近八十矣,杖而访我于姑苏寓舍,因相与论诗。余曰:“君之诗宗何代乎?曰:“否。”“僻事以为奥,奇字以为古乎?”曰:“否。”“然则君之诗可观矣。”因出以示余。余为择别其合者若干首。他山晼晚②不遇,策杖行吟,时时惧其诗之不传,盖犹不能忘情于名者。余与世论诗多不合,而独喜他山所见略与余同,而他山顾欲得余言以为重。盖余昔读书山中,时当初夏,百鸟之噪于檐际者不绝也。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余也方为黄鸟之远去,而他山犹欲争名于燕雀啁啾之间乎?他山曰:“吾以待之后也。”因书而归之。(选自清•戴名世《吴他山诗序》)【注】①坛坫:古时盟会的场所。②晼晚:日将西,日将暮。(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其辞为方言鄙语鄙:轻视B.盖自诗之道分为门户,互合訾謷訾謷:攻讦,诋毁C.然则君之诗可观矣观:欣赏D.因书而归之归:赠给(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诋他人之不能知/臣之进退,实为狼狈B.已汩没于分门户、争坛坫之中/师不必贤于弟子C.而不知者以博雅称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D.因出以示余/验之以事,合契若神(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合理的一项是A.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B.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C.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D.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4)下列句子全都体现作者认为“他山犹欲争名”的一组是①杖而访我于姑苏寓舍②僻事以为奥③奇字以为古④然则君之诗可观矣⑤他山顾欲得余言以为重⑥吾以待之后也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是戴名世为吴他山的诗集所写的序言,其中,作者也谈到诗歌创作的主张。B.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农夫细民之歌谣,并将其定位为方言鄙语,认为其一无是处。C.吴他山年近八十,过来拜访作者。作者与之论诗,觉得他的诗颇有可观的地方。D.作者婉转地讽刺了吴他山与当世之人争名的做法。对此,吴他山是不予认可的。(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务为不可解之辞,而用事则取其僻,用字则取其奇,使人茫然不知所谓。②他山晼晚不遇,策杖行吟,时时惧其诗之不传,盖犹不能忘情于名者。(7)作者在选文中提出了哪些与诗歌创作有关的见解主张?四、(26分)4.(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题弟侄书堂[唐]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七律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诗句饱含对后人的劝勉之情,旨意深切。B.首联先叙侄子虽然贫穷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C.尾联极富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说明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D.整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2)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请简要分析本诗最突出的两种表现手法。5.(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2),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3)以浮游尘埃之外,。(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贾谊《过秦论》)(5)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一句则用星宿给月亮定位。五、(21分)6.(21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堂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那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涌泪: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④武庙街的颐楼,是蒙自十分有特色的民居。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十分幽雅闲静,被作为了联大女生的宿舍。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一个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全面抗战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而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⑪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西南联大文学院、法学院的师生到达蒙自后,他们的生活与南湖融为一体;南湖也成为师生们的精神家园。B.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师生,常在湖边从事读书、唱歌、诵诗等活动。他们的生活平静、惬意,每天无忧无虑。C.听风楼的得名,只是因为山风呼啸,使联大女生不能成眠。此名表达了女生们因居住环境差而引发的思乡之情。D.冯友兰先生为清华毕业生题词,用“屡经艰苦”概括了西南联大学子由北平终至昆明蒙自所经历的种种磨砺。E.本文的语言富有诗情画意。“鱼翔浅底”“如怨如诉”等,会令我们想起《沁园春•长沙》《赤壁赋》中的名句。(2)西南联大师生的哪些言行体现了“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请列举两例,并简要分析。(3)第③段中,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涌泪”,请对此诗的节选部分进行赏析。(4)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并插入了大量对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生活的追怀,请简要分析这种叙事方式的效果。(5)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题目中“这一湖水”的魅力体现在何处。六、(10分)7.(4分)《红楼梦》中多处描写生日宴会。脂砚斋有批语:“一部书中若一个一个只管写过生日,复成何文哉?故起用宝钗,盛用阿凤,终用贾母,各有妙文,各有妙景。”请梳理相关内容,填写下面表格。回目寿星相关事件列举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薛宝钗②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不了情暂撮土为香①贾母提议凑份子、宝玉素衣祭香魄、凤姐泼醋起风波、宝玉为平儿理妆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贾宝玉薛宝琴邢岫烟平儿③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第七十一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鸳鸯女无意遇鸳鸯贾母荣宁两处齐开筵宴、邢夫人陷熙凤于难堪8.(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有人说,人生就像一碗粥,需要慢火“熬”。也有人说,人生是一碗药,需要文火“炖”。①,它都是一种经历,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在“熬”的过程中,②:咸味的眼泪,甜味的幸福,酸味的记忆,苦味的失败……但是,“熬”过后你就会发现你拥有人生中最为珍贵的历程。世上最好的羹汤,都是“熬”出来的。就像茶是泡出来的,豆腐是磨出来的,功夫是练出来的一样,③。“熬”,是人生最深的滋味。七、(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志的本义是志向,即心之所向。有的高远,有的切近;有的包罗天地万物,有的归于自我心灵。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认为“我欲仁,斯仁至矣”;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为自己的志趣;杜甫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一生的志向……如今,既有马斯克以移民火星为“志”,也有人以“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为志。请综合以上材料,以“说‘志’”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教师版一、(每小题9分,共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不仅书法是写字,是一种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睿智的方式,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要想,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CA.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它不仅仅是艺术B.不仅仅它是艺术,首先因为书法是中国的文字C.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D.它首先因为是中国的文字,而不仅仅是艺术(2)依次填入文中下划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A.独步一时薪火相传潜移默化水乳交融B.独一无二薪火相传耳濡目染合而为一C.独步一时生生不息潜移默化合而为一D.独一无二生生不息耳濡目染水乳交融(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恰当的一项是DA.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周。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主张“天人合一”和“兼爱非攻”。B.“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语出《论语》,《论语》是叙事体散文集,与《中庸》《孟子》《大学》并称“四书”。C.“造化钟神秀”这句诗出自杜甫的五言绝句《望岳》,“造化”指“大自然”。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相关内容,结合语境选出填写正确的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化常识表述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1)上句“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的陈述对象是“书法”,中间是逗号,那么下面应该也是顺着来说“书法”,既然主语一致,再出现的时候一般应是用代词“它”来指代,排除A;“不仅仅它是艺术”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一致的时候,前面的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它”后,排除B;括号前面说“艺术”,括号后面说“文字”,从衔接的角度来说,所填的句子应先说“艺术”,再说“文字”,这样才能与前后衔接更紧密,这就排除D。故选C。(2)“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独步一时”,形容非常突出,一个时期内没有人能比得上;第一处,从后面“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可知,此处是强调“书法”的独特性,应使用“独一无二”。“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指群体变化或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第二处,从前面“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可知,这里是说文化的传承,应使用“薪火相传”。“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第三处,由“孜孜不倦、点滴积累”可知,这是强调人在经常看到感受到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应使用“耳濡目染”。“合而为一”,指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那样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第四处,由“识字、吟诵、书写三者”和“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可知,这是说“识字、吟诵、书写”合成一个整体,应使用“合而为一”。故选B。(3)A.“庄子……主张……‘兼爱非攻’”说法错误,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墨子“兼爱非攻”。B.“《论语》是叙事体散文集”说法错误,《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C.“五言绝句《望岳》”说法错误,应是五言律诗。D.正确。故选D。答案:(1)C(2)B(3)D二、(每小题9分,共9分)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今年8月14日,黄浦江畔汇书成“海”,在“喜马拉雅星空”听书馆,科技风的展区造型抢眼抢镜,吸引大批读者驻足打卡。我们可以看到:空中悬挂的行星带下,读者可取下耳机静静聆听音频。星空背景墙放置当季热推主播或者节目的二维码,扫码就可在手机上收听。朗读舱中,读者可选择喜欢的作品朗读录音。展台内还设有小雅AT音箱互动体验专区,为读者带来智能音箱对话的趣味体验。展馆开展以来,喜马拉雅展区互动式的阅读体验吸引了大批爱书者前来听书选书。张阿姨是去年喜马拉雅展区“大脑加油站”的回头客,喜爱读书的她已习惯晚上听一本书入睡。“有声阅读”已是国民主要阅读方式之一,是国民重要的碎片化学习工具和主要的阅读方式之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收听终端的普及,网络音频节目继视频节目之后迅速发展壮大,全国广播电台纷纷进行融媒转型,推出App客户端与网络收听平台,扩大广播节目影响力;商业电台以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为代表,致力于培养年轻网民听众群,并在内容付费方面攻城略地;网络音乐以酷狗、QQ、酷我,网易云音乐等为代表,在BAT支持下囊括了绝大部分音乐歌曲版权,分割年轻网民的碎片化娱乐时间。(摘自《中新网上海新闻》2019年8月)材料二:日前,尼尔森网联发布2019年《网络音频节目用户研究报告》,报告描绘目前我国网络音频听众的轮廓结构、行为偏好与消费个性,具体情况如下表:网民与网络音频节目听众轮廓结构网络音频节目用户收听选择习惯(%)(选自《新浪科技》2019年3月)材料三:有声阅读是借助融媒传播的技术优势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让以“耳”代“目”的内容传播方式重获了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应该说,以“耳”代“目”确实体现了有声阅读最典型的外部接受特征,解放眼睛,回归耳朵让今天的人们感受到格外充分的放松,便捷、愉悦,保护视力。但是,文字印刷的二维传播之所以能代替线性声音的一维传播,就是因为其在信息传递中具备原始的一维线性声音媒介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具备反复阅读,选择阅读,快慢自主特点,具备可进行深度理解、逻辑分析的理性建构空间,具备内容的确定性和受众的可扩展性等等。因此,如果今天的有声阅读重新提出以“耳”代“目”,那也绝对不是简单的一维线性传播。从媒介形态进步的角度讲,笔者以为,有声阅读是通过数字和互联网技术,让印刷技术下文本阅读所具备的优势,在声音的线性传播形态中同样得以完成,并将传统声音传播下的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等独有特征重新接纳进来,达到融合一维传播和二维传播双方的优势。惟其如此,才能确立其在人类阅读发展进程中的新地位。(摘自《中国艺术报》2019年4月)(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网络音频节目听众”占比较高的是20——29岁的人,或是大专文凭以上的人。B.上图显示,“网民”占比较高的人往往也是“网络音频节目听众”占比较高的人。C.“随意搜索喜欢的节目”这一类的比率是“听网络自制的直播节目”的三倍多。D.分别约有四分之一的用户偏爱“听APP推荐节目”和“听特定的类别内容”。(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从张阿姨有听书习惯来看,说明“有声阅读”已是国民主要阅读方式之,也是国民重要的碎片化学习工具之一。B.“网络音频节目听众”呈现明显的变化:年轻化、高学历化、白领化趋势明显,比起“网民”,其高端人群的占比也高。C.有声阅读让以“耳”代“目”传播方式重获了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解放眼睛,回归耳朵,听众格外充分地放松、便捷、愉悦。D.声音的一维传播与文字二维传播最大区别是,一维传播不具备反复阅读、选择阅读、快慢自主的优势,也不具备理性建构空间。(3)依据三则材料来看,下列关于有声阅读发展潜力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智能收听终端的普及,使有声阅读进行起来非常方便。B.有声阅读作品都能为听众带来智能对话的趣味体验。C.网络音频节目愈加多样,收听者自由选择余地更大。D.有声阅读融合一维和二维传播的优势,才能确立新地位。【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解答】(1)B.“网民”占比较高的人与“网络音频节目听众”占比较高的人,并不一致。(2)A.由张阿姨一个例子就推断这是国民主要阅读方式之一,这种推断是以点概面,原文语句间也没有这种推断关系。(3)B.“都”错,因为只是有些产品能做到。答案:(1)B(2)A(3)B三、(每小题25分,共15分)3.(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余游四方,往往闻农夫细民倡情冶思之所歌谣,虽其辞为方言鄙语,而亦时有意义之存。其体不出于比、兴、赋三者。乃知诗者,出于心之自然者也。世之士多自号为能诗,而何其有意义者之少也!盖自诗之道分为门户,互合訾謷,意中各据有一二古人之诗以为宗主,而诋他人之不能知。是其诗皆出于有意,而所为自然者,已汩没于分门户、争坛坫①之中,反不若农夫细民倡情冶思之出于自然,而犹有可观者矣。又其甚者,务为不可解之辞,而用事则取其僻,用字则取其奇,使人茫然不知所谓,而不知者以博雅称之。以此为术,而安得有诗乎?此诗之一变也。他山吴氏,年近八十矣,杖而访我于姑苏寓舍,因相与论诗。余曰:“君之诗宗何代乎?曰:“否。”“僻事以为奥,奇字以为古乎?”曰:“否。”“然则君之诗可观矣。”因出以示余。余为择别其合者若干首。他山晼晚②不遇,策杖行吟,时时惧其诗之不传,盖犹不能忘情于名者。余与世论诗多不合,而独喜他山所见略与余同,而他山顾欲得余言以为重。盖余昔读书山中,时当初夏,百鸟之噪于檐际者不绝也。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余也方为黄鸟之远去,而他山犹欲争名于燕雀啁啾之间乎?他山曰:“吾以待之后也。”因书而归之。(选自清•戴名世《吴他山诗序》)【注】①坛坫:古时盟会的场所。②晼晚:日将西,日将暮。(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虽其辞为方言鄙语鄙:轻视B.盖自诗之道分为门户,互合訾謷訾謷:攻讦,诋毁C.然则君之诗可观矣观:欣赏D.因书而归之归:赠给(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A.而诋他人之不能知/臣之进退,实为狼狈B.已汩没于分门户、争坛坫之中/师不必贤于弟子C.而不知者以博雅称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D.因出以示余/验之以事,合契若神(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合理的一项是BA.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B.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C.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D.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4)下列句子全都体现作者认为“他山犹欲争名”的一组是C①杖而访我于姑苏寓舍②僻事以为奥③奇字以为古④然则君之诗可观矣⑤他山顾欲得余言以为重⑥吾以待之后也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本文是戴名世为吴他山的诗集所写的序言,其中,作者也谈到诗歌创作的主张。B.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农夫细民之歌谣,并将其定位为方言鄙语,认为其一无是处。C.吴他山年近八十,过来拜访作者。作者与之论诗,觉得他的诗颇有可观的地方。D.作者婉转地讽刺了吴他山与当世之人争名的做法。对此,吴他山是不予认可的。(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务为不可解之辞,而用事则取其僻,用字则取其奇,使人茫然不知所谓。②他山晼晚不遇,策杖行吟,时时惧其诗之不传,盖犹不能忘情于名者。(7)作者在选文中提出了哪些与诗歌创作有关的见解主张?【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找到与之相关的段落,联系上下文进行判断。(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A.“鄙:轻视”错误。“虽其辞为方言鄙语”的意思是“虽然它的言辞是方言俚语”,所以“鄙”的意思是“粗俗”。故选A。(2)A.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表比较,比。C.第一个“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然而;第二个“而”,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就。D.第一个“以”,介词,把;第二个“以”,介词,用。故选A。(3)时间状语单独存在,“一日”后断句,排除AC。“黄鹂”作“来”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百”修饰“鸟”,中间不能断开,“百鸟”作“喑”的主语,排除D。故选B。句子翻译:一天,一只黄鹂飞来,啼鸣数声婉转悠扬,百鸟都不出声了,不久争着驱逐让它离开,又一起像刚才一样鸣叫。(4)②“僻事以为奥”是作者谈论诗作的特点。③“奇字以为古”是作者谈论诗作的特点。④“然则君之诗可观矣”是对他山诗作的评价。这三点都是在谈“诗歌”,没有涉及“争名”。故选C。(5)B.“认为其一无是处”错误,由原文“余游四方,往往闻农夫细民倡情冶思之所歌谣,虽其辞为方言鄙语,而亦时有意义之存”可知,我游历四方,往往听到普通百姓表达思想情感的歌谣,虽然它的言辞是方言俚语,可在当时也有存在的意义。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在当时也有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一无是处。(6)①务:非要;为:选用;事:史事典故;僻:偏僻;奇:不常见。译文:非要选用(让人)不可理解的词语,而在运用史事典故的时候,就一定选取那些偏僻(不大为人所知)的,(诗中)用的字则一定选用那些奇怪(不常见)的,让人茫茫然(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说了什么。②不遇:没受到重用;策:拄着;惧:担心;盖:大概;犹:还是。译文:人到暮年的吴他山,没(因自己的才华)受到重用,拄着拐杖,边走边吟(自己写的诗),时时刻刻担心自己的诗歌不会流传后世,大概还是摆脱不了要扬名后世的想法。(7)由原文“余游四方,往往闻农夫细民倡情冶思之所歌谣,虽其辞为方言鄙语,而亦时有意义之存。其体不出于比、兴、赋三者。乃知诗者,出于心之自然者也”可知,我游历四方,往往听到普通百姓表达思想情感的歌谣,虽然它的言辞是方言俚语,可在当时也有存在的意义。它们的体式不是从比、兴、赋三者中脱出的。才知晓诗歌应该从内心中自然而然地流出。由此可知,作者主张诗应“出于心之自然”,反对为了博取声名而有意为诗。由原文“世之士多自号为能诗,而何其有意义者之少也!盖自诗之道分为门户,互合訾謷,意中各据有一二古人之诗以为宗主,而诋他人之不能知”可知,世间的士人很多自称能够作诗,可是为什么有意义的诗很少呢?大概自从诗歌的学说分为同宗派,就相互诋毁,心中各自据有一两位古人的诗把它作为宗主,反而诋毁别人不能知晓。由此可知,作者以为有意为诗,必然流于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模拟剽窃。由原文“是其诗皆出于有意,而所为自然者,已汩没于分门户、争坛坫之中,反不若农夫细民倡情冶思之出于自然,而犹有可观者矣”可知,这些诗都是刻意为之,而所做的自然流露情感的诗,已经淹没在争夺宗派盟主之中,反而不如普通百姓提倡的表达思想情感的诗出于自然,还有可以欣赏的地方。由此可知,作者认为看到的某些作品,远不如“农夫细民”之作来的“自然”。答案:(1)A(2)A(3)B(4)C(5)B(6)①非要选用(让人)不可理解的词语,而在运用史事典故的时候,就一定选取那些偏僻(不大为人所知)的,(诗中)用的字则一定选用那些奇怪(不常见)的,让人茫茫然(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说了什么。②人到暮年的吴他山,没(因自己的才华)受到重用,拄着拐杖,边走边吟(自己写的诗),时时刻刻担心自己的诗歌不会流传后世,大概还是摆脱不了要扬名后世的想法。(7)①作者主张诗应“出于心之自然”,反对为了博取声名而有意为诗。②作者以为有意为诗,必然流于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模拟剽窃。③作者认为看到的某些作品,远不如“农夫细民”之作来的“自然”。参考译文:我游历四方,往往听到普通百姓表达思想情感的歌谣,虽然它的言辞是方言俚语,可在当时也有存在的意义。它们的体式不是从比、兴、赋三者中脱出的。才知晓诗歌应该从内心中自然而然地流出。世间的士人很多自称能够作诗,可是为什么有意义的诗很少呢?大概自从诗歌的学说分为同宗派,就相互诋毁,心中各自据有一两位古人的诗把它作为宗主,反而诋毁别人不能知晓。这些诗都是刻意为之,而所做的自然流露情感的诗,已经淹没在争夺宗派盟主之中,反而不如普通百姓提倡的表达思想情感的诗出于自然,还有可以欣赏的地方。还有那更过分的:一定要写不能理解的文辞,用典就要求取那生僻的,用字就要求取那奇怪的,让人茫然不知道所说的是什么,而不知晓的人却用广博文雅称赞他们。把这些作为方法,怎么能够得到好诗呢?这是写诗的一个变化。吴他山年龄将近八十,拄着拐杖到姑苏寓舍来拜访我,于是和他一起谈论诗歌。我说:“您的诗,尊奉什么派别吗?答:“没有。”“引用生僻的典故把它看作深奥,采用奇怪的字把它看作古拙吗?”答:“不。”“既然如此,那么您的诗可以欣赏了。”于是拿出诗把它给我看。我给他选择区别于其他人的,符合没有宗主、不奇不奥的若干首诗。他山年岁很大,不被人了解,拄着杖杖行走吟咏,时时惧怕他的诗歌不能流传,大概还不能对声名忘怀。我和当世之人论诗看法多有不合,却唯独喜欢他山的见解和我大略相同,他山只想得到我的话,并把我的话认为是重要的。昔日,众人在山中读书,当时正值初夏,屋檐下百鸟聒噪之声不绝。一天,一只黄鹂飞来,啼鸣数声婉转悠扬,百鸟都不出声了,不久争着驱逐让它离开,又一起像刚才一样鸣叫。我正为黄鸟远远离开而惋惜,而他山还想在燕雀鸣叫之间争夺名声吗?他山说:“我用它等待理解我的后来人。”因而写了这篇序赠送给他。四、(26分)4.(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题弟侄书堂[唐]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这首七律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诗句饱含对后人的劝勉之情,旨意深切。B.首联先叙侄子虽然贫穷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C.尾联极富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说明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D.整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2)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请简要分析本诗最突出的两种表现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首先找出颈联中的意象,进行答题。(3)本题考查对手法的把握。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传达了怎样的感情。【解答】(1)B.“首联先叙侄子虽然贫穷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错。“何事居穷道不穷”中“居穷”的意思是处于不得志的境地,并非“贫穷”。故选:B。(2)首先要分析颈联写了什么景色。然后分析这些景色所体现的环境特点。最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分析情感时。要由表及里进行分析。“竹影”“泉声”既体现了环境的清幽高雅。也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宁静。表达的是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时。结合标题分析可知。还有作者对弟侄的勉励之情。(3)颔联写故乡虽然战乱不止,但弟侄仍然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勤勉学习。前后两句形成对比,在战乱中仍然没有放弃求学,更能显出弟侄勤勉好学的形象。颈联写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竹影”与“泉声”,诗人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表现弟侄书房周围景色的清幽、静谧。而“书案”与“砚池”则表现了弟侄“在干戈地”仍能静心读书,一切景语皆情语,弟侄书房周围景色的清幽、静谧正是主人公心境的体现,诗人借此赞美弟侄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仍能静心、好学、尚礼。答案:(1)B(2)①颈联写的是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桌上摇曳。泉水发出汩汩之声。仿佛流入砚台中。“竹影”“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高雅。②弟侄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中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心境的体现。③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好学、专注求学的态度的赞美之情。(3)①对比。颔联说弟侄“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凸显了勤勉好学的形象和卓然高洁的品格。②视听结合。颈联写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听结合,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如在目前。译文:虽然住的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诗歌鉴赏:首联先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规范,重视修身立德,“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若就其佳句来说,真如行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写景诗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同时,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的是杜荀鹤的一个显著艺术特征。5.(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3)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贾谊《过秦论》)(5)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扪参历井仰胁息”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徘徊于斗牛之间”一句则用星宿给月亮定位。【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洎牧以谗诛(重点字:谗)(2)但以刘日薄西山(重点字:薄)(3)不获世之滋垢(重点字:滋)(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重点字:报)(4)扪参历井仰胁息徘徊于斗牛之间(重点字:胁)五、(21分)6.(21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堂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那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涌泪: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④武庙街的颐楼,是蒙自十分有特色的民居。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十分幽雅闲静,被作为了联大女生的宿舍。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一个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全面抗战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而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⑪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CA.西南联大文学院、法学院的师生到达蒙自后,他们的生活与南湖融为一体;南湖也成为师生们的精神家园。B.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师生,常在湖边从事读书、唱歌、诵诗等活动。他们的生活平静、惬意,每天无忧无虑。C.听风楼的得名,只是因为山风呼啸,使联大女生不能成眠。此名表达了女生们因居住环境差而引发的思乡之情。D.冯友兰先生为清华毕业生题词,用“屡经艰苦”概括了西南联大学子由北平终至昆明蒙自所经历的种种磨砺。E.本文的语言富有诗情画意。“鱼翔浅底”“如怨如诉”等,会令我们想起《沁园春•长沙》《赤壁赋》中的名句。(2)西南联大师生的哪些言行体现了“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请列举两例,并简要分析。(3)第③段中,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涌泪”,请对此诗的节选部分进行赏析。(4)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并插入了大量对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生活的追怀,请简要分析这种叙事方式的效果。(5)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题目中“这一湖水”的魅力体现在何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的能力。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从不同角度描写,要多角度进行分析,把这些信息分类整合,从不同角度概括出西南联大师生的“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特征。(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感情的能力。可以从修辞、结构、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这道题主要考的是分析插叙的作用,分析其作用时,要围绕题干中的“对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生活的追怀”这一提示分析。首先要找到文中插入的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的生活,然后从内容、结构、人物形象、主题以及作者的感受的角度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丰富意蕴的能力。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这一湖水”,老生先找到文中描写这一湖水的相关的语句或段落,结合人物,主题分析其魅力的表现。【解答】(1)A.正确。B.有误,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蒙自师生的生活只是相对平静的。而且师生心中仍怀有强烈的思乡之情,也在为国家民族之生存而奔走,并不是每天无忧无虑。C.有误,联大的女生将颐楼称为听风楼,既指这里可以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她们的家国之思并激发了她们抵御外悔的豪情。思乡之情并非因居住环境差。D.正确。E.正确。故选:BC。(2)“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分析概括为:同学们不远千里由北平爆转到蒙自,屡经艰苦,但仍坚持求学,体现了顽强坚毅的精神,“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分析,概括为:西南联大的女生将颐楼改名为“听风楼”。她们在强烈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况下,仍坚持在蒙自读书,此举也可以表达联大女生抵御外侮的豪情。“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一个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分析,概括为:闻一多先生静心读书,长时间不下楼活动。他的“怒读救国”的行为,体现了一名学者刚毅的品质、坚定的信念和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分析,概括为: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此举为呼吁国人,在强敌入侵之时,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有的同学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体现了在外敌入侵之时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有的同学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体现了抵御外敌时刚毅,顽强的精神。(3)①从修辞手法方面分析“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运用反复手法,“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运用排比手法,“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运用设问手法,强烈抒发了对南湖的欣赏、赞关之情:同时,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起到加强节奏,强化抒情效果,增强了感染力的作用。②从结构方面分析这首诗的开头说“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结尾说“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这样结尾重复开头内容,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严谨。③从主题方面分析结合前文中的“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南湖边宴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据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学也在南湖边开启“来赏析“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由此可见,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也饱含了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遥远家乡的浓烈思念起到强化了主题的作用。(4)①“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十分幽雅闲静,被作为了联大女生的宿舍。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噱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竞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分析可知,文中插入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的生活,能使当年师生的形象更生动完整,突出了他们刚毅坚卓的特点;同时,这样的插叙深化文章的主题。②“生把蒙自比作了‘一个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餐,一孩长衫,飘然而行”分析可知,文中补充说明了当年蒙自联大师生学习期间的背景材料,或交代了一些细节,使读者获得了更真实的阅读感受。③由“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到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分析可知,文中插入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的生活,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增强了文化内涵。④文章开头说“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根据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堂也在南湖边开启”,结尾又说“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由此分析可知,文中播入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的生活,使文章的主要脉络清晰、完整,结构紧凑。(5)①“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那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涌泪………”,由此可见,这一湖水见证了联大师生在美丽的南湖边度过的那一段相对宁静的读书生活。②“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站到提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一个世外机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由此可见,这一湖水也见证了西南联大师生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潜心治学的学术精神。③“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合传抗战。有的同学意参加了飞虎队,套向抗日的战场“,由此可见,这一湖水还见证了当年联大师生强烈的爱国情怀。答案:(1)BC(2)①同学们不远千里由北平辗转到蒙自,屡经艰苦,但仍坚持求学,体现了顽强坚毅的精神。②西南联大的女生将颐楼改名为“听风楼”。她们在强烈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况下,仍坚持在蒙自读书,此举也可以表达联大女生抵御外侮的豪情。③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此举为呼吁国人,在强敌入侵之时,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有的同学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体现了在外敌入侵之时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有的同学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体现了抵御外敌时刚毅、顽强的精神。④闻一多先生静心读书,长时间不下楼活动。他的“怒读救国”的行为,体现了一名学者刚毅的品质、坚定的信念和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3)《南湖短歌》运用反复、排比、设问等修辞,结构上首尾呼应。修辞上加强节毒,强化了抒情效果,增强了感染力;结构上结尾重复开头内容,强化了主题,使结构完整、严谨。强烈抒发了对南湖的欣赏、赞美之情以及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尉菇的感激之情,也饱含了国难时期颜沛流离的痛苦和对遇远家乡的浓烈思念。(4)①使文章的主要脉络清晰、完整结构紧凑。②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增强了文化内涵。③补充说明了当年蒙自联大师生学习期间的背景材料,或交代了一些细节,使读者获得了更真实的阅读感受。④能使当年师生的形象更生动完整,突出了他们的特点。⑤能突出本文的中心,深化文章的主题。(5)①这一湖水,见证了联大师生在美丽的南湖边度过的那一段相对宁静的读书生活;②这一湖水,也见证了西南联大师生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潜心治学的学术精神。③这一湖水,还见证了当年联大师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六、(10分)7.(4分)《红楼梦》中多处描写生日宴会。脂砚斋有批语:“一部书中若一个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欧亚共同体课程设计
- 自动驾驶技术应用总结
- 体育娱乐行业人力资源总结
- 新媒体行业技术工作概览
- 音响行业演出场地卫生消毒方案
- 食品安全销售总结
- 非公开发行股票认购协议三篇
- 2024年税务师题库(轻巧夺冠)
- 2024年美术教案7篇合集
- 2024年福建开放大学《网络测试与故障维修》形成性考核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中建安全标准化图册图集(上下全集)(全电子版)
- 高一物理必修一思维导图
- 锚索张拉和锁定记录表
- 2016年校本课程--------合唱教案1
- 【原创】《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教教学设计
- 《中国药典》规定中药饮片用量
- 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电力建设实施细则
- 初中物理元件实物图及一些常用图形
- 中小学生备战期末迎接期末考试动员班会PPT
- 房测之友BMF用户说明书
- 国自然模板(空白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