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津市河北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天津市河北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天津市河北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天津市河北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天津市河北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天津市河北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学生版一、(9分)1.(6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何谓中国传统色?早在春秋时期,《尚书》便下了定义,“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赤、黄、青、黑、白为基础色,将天地宇宙、万物万象,按照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对应起来,其中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地谓之“玄黄”。五种颜色各有不同文化()。;稳居中心方位的黄色,与黄金、皮肤、大地同色,象征着尊贵和中正,为历代帝王所尊崇,被奉为皇家专用色;青色虽然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但实际颜色却让人()不透,有时可以表示为蓝色,有时又可以是绿色,无论什么色都富有美好寓意;玄即为黑,道家将黑色列为众色之首,秦统一六国后,无论是帝王、大臣抑或兵士,服饰、铠甲均以黑色为主;白,最初的颜色,被古人视为各种颜色的基础色,万物之始,大道为简,简简单单的颜色成为百搭色,即使大面积留白也有无穷意境。古老中国大地上的先民,很早就发现了颜色并能够运用颜色。20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各处发现颜料。此外,还发现各种彩绘陶器如俗称的红顶碗,陶器上的朱书、墨书等,这些都表明中华文明中颜色应用的渊源。(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寓意琢磨断续B.意蕴捉摸断续C.寓意捉摸陆续D.意蕴琢磨陆续(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赤色,华夏之正色,战国之后,人们常常把赤与红归为同一种颜色,被尊为吉祥如意的象征B.赤色,战国之后,人们常常把赤与红归为同一种颜色,华夏之正色,被尊为吉祥如意的象征C.战国之后,人们常常把赤与红归为同一种颜色,赤色,被尊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华夏之正色D.战国之后,人们常常把赤与红归为同一种颜色,赤色,华夏之正色,被尊为吉祥如意的象征2.(3分)下列与颜色相关的文学常识及相关词语的解释,对应内容有误的一项是()A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纨素:洁白精致的绢《孔雀东南飞》B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如丹:像朱砂色一样《登泰山记》C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翠幕:青绿色的帷幕《望海潮》D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既白:天色微明的样子《后赤壁赋》A.A B.B C.C D.D二、(9分)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颇有可取之处。孔于虽说“生而知之者上也”,自己却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似乎孔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孔子到了周公庙,事事都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孔于答复是,不懂就得问,正是礼。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说,在交往的人中总有我的正面老师,也有我的反面教员。还有我们现在说“活到老,学到老”,依孔子自述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说学习不晓得老。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孔子自己说“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元好问《论诗》诗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英把金针度与人。”过去不少工艺和拳术教师,对学生总留一手,不愿意把全部本领尤其是最紧要处、最关键处、俗话说的“最后一手”“看家本领”传授下来。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孔子死了,学生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三年而后去,子贡还继续居住墓旁三年(《孟子•滕文公上》)。有这种“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我们当然反对什么守庐,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纵然同一问题,因问者不同签复也不同。《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因材施教,在今天的教育中还是可以用的,只看如何适应今天的情况而已。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某些教学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今天,也还有可取之处。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两人出身高门,其余多出身贫贱。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冠雄鸡,佩猴豚”。据《史记•游侠列传》,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更为穷困。据《弟子列传•正义》引《韩诗外传》,曾参曾经做小吏,能谋斗升之粟来养亲,就很满足,可见曾点、曾参父子都很穷。据《吕氏春秋•尊师篇》,子张是“鲁之鄙家”。颜回居住在陋巷,箪食瓢饮,死后有棺无椁,都见于《论语》。由此推论,孔子学生,出身贫贱的多。《韩非子》说“令之显学,儒、墨也”,由儒家墨家而后有诸子百家,所以我说,中国文化的流传和发达与孔子的整理古代文献和设立私塾是分不开的。摘编自杨伯峻的《试论孔子》材料二:井上靖先生说:“把自己没写的小说告诉举世闻名的作家巴金先生,简直是匪夷所思,班门弄斧。但机会难得,我还是想跟先生说一说我的创作计划。我在国际笔会东京大会的开幕式上讲了葵丘大会,那是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各国诸侯于祭坛前盟誓,约定黄河沿岸的各国不用黄河之水作为武器互相攻击,史称‘葵丘会盟’。春秋战国,天下大乱,各国剑拔弩张,争雄称霸,血雨腥风,但在五百年间,大家都遵守这一盟约。这是人类的大智慧。孔子希望天下安定,并且致力于创建一个幸福的社会,使百姓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基于这个思想,他提出了‘仁’。“‘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其根本要义是爱人,也就是尊重人、关心人。他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将其确定为人们的道德观念,这是很了不起的。当时还没有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那样的年代,孔子就认为人类会在未来建立理想中的和平社会,这就是我现在要思考的,要写的。”巴老说:“我回到上海以后,想读一读关于孔子的书,或者孔子写的东西。我小时候,每逢孔子的诞辰日,都要给孔子磕头;在私塾念书时,每天都要背‘四书五经’,背不下来,老师就用竹板打手心。虽然要求背诵,但老师一点也不讲,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懂是什么意思。“渐渐长大了,家人时常用孔子的话教训我。后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开始提倡新文化,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我很高兴,很兴奋。当时我很年轻,对反对封建礼教很赞成,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很反感,在我的小说《家》中,年轻的主人公就有反孔的思想,我写《家》的时候二十七岁。当时的社会与现在完全不同了,井上靖先生刚才讲的我以前没有考虑过,现在我应该冷静地、客观地重新研究孔子,期望从井上靖先生的小说中再认识孔子。”井上靖先生说:“长期以来,人们把孔子当作千古圣人、一代宗师、万世师表来顶礼膜拜,但我想把他当成一个普通人。两千多年来,孔子一会儿被肯定,一会儿被否定,我个人的思想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但我现在肯定孔子,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摘自《陈喜儒:听井上靖谈孔子》材料三:我们现代人自然应走出古人的局限,重新评估古书与古人的价值。我们看孔子自不应再以“素王”看待他,也不能将《论语》视为治国的宝典,所以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也不见得对,用“治天下”的观念,其实是看“小”了《论语》。读《论语》应该先看其中言论是否真出自孔子或孔子的弟子,然后依可信的数据来判断孔于是怎样一种人。从可信的材料,我认为孔子是这样一种人:他整理了中国古代最可贵也最可信的文化材料,把这些材料流传下来,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我们不见得认为六经是夫子的手订与手著,但孔子设救,以此教人,终使六经可以阅读流传。我们从孔子“述作”的六经。可以看出一个特点来,这六部经书虽然性质不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的部分,就是都注重“人”的价值。在六经里面,哲学是人的哲学、历史是人的历史、文学是人的文学、政治礼俗也是供人生存的政治礼俗,这些特色在今天者稀松平常,但在两千五百多年之前,人类社会还多被迷信烟雾所弥漫,六经坚信人的理智与价值,在很早的年代就把中国带入“人文社会”,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极高又极难得的成就。摘自周志文的《以一人之力,让中国提前“文艺复兴”》(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虽然说“生而知之者上也”,但是孔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B.过去的工艺和拳术教师不愿把全部本领传授给学生,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C.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同一问题时,问者不同,答复也不同。D.孔子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学生出身决定自己是否招收,他的学生都出身贫贱。(2)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认为有儒家墨家然后才有了诸子百家,因此杨伯峻认为中国文化的流传和发达与孔子的整理古代文献和设立私塾相关。B.孔子希望天下安定,并且致力于创建一个幸福的社会,使百姓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基于这个思想,他提出了自己的核心思想——“仁”。C.巴金和井上靖一样,对孔子的认识都有一个变化,由肯定到否定又到现在的肯定,他二人都认为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D.正确读《论语》的态度是先看其中言论是否真出自孔子或孔子的弟子,然后依据可信的数据来判断孔于是怎样一类人。(3)下列选项不属于孔子“注重‘人’的价值”的一项是A.孔子“事事请教”“不懂就问”“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B.在孔子的诞辰日,学生要向孔子行大礼,即使不懂是什么意思,每天也要背诵“四书五经”。C.孔子把根本要义是爱人(尊重人、关心人)的“仁”上升到哲学高度,并将其定为人的道德观念。D.孔子“述作”《诗》《书》《礼》《易》《乐》《春秋》,并以六经设教,以此教人,使其被阅读流传。三、(15分)4.(2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记旧本韩文后欧阳修(宋)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是时天下学者,杨、刘①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典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注】①杨,刘:指杨忆和刘筠,北宋诗人,被称为西昆派,以“雕章丽句,脍炙人口”相标标多写一些应酬唱和、脱离现实、专门追求形式技巧的诗文。(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发而视之发:打开B.遂相与作为古文相与:互相C.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学者:求学的人D.而师法于千万世法:效法(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因出沛公于坐B.以夸荣当世/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C.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百姓皆以王为爱也D.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B.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C.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D.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作者对于韩愈为人或文章推崇的一项是①脱落颠倒无次序②见其言深厚而雄博③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④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⑤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⑥亦志乎久而已矣A.①⑤⑥B.①②④C.②③⑥D.②③⑤(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记叙了作者童年在李家墙壁间的破竹筐中偶得已脱落颠倒、次序很乱的《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B.作者生活的时代,始终把能写出以杨忆、刘筠为代表的“时文”,作为考中功名,得到好名声,被人称赞的标准。C.欧阳修记叙韩文“没而复盛”,举了孔孟的例子,是为了阐明“道”可能暂时泯没,但其生命力必将永存的道理。D.这篇文章以作者珍藏的一部旧本韩文为线索,融记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语言朴实,字里行间饱含浓厚感情。(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②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7)文中写了欧阳修三次读《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他心境有怎样的变化?四、(17分)5.(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满江红•山居即事辛弃疾(宋)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①,饱看修竹何妨肉②。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注】①晋•郭澄之《郭子》:“王孝伯云:‘名士不须奋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也。’”②苏轼《绿筠轩》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作紧扣题目“山居即事”,描写春末初夏时节,词人山居生活的清闲情景。B.“细读”“饱看”两句借“读离骚”和苏轼之典,表现作者安适、达观的态度。C.“故来”一词“语中含情”:一对鸂鶒水中“争浴”,像是故意想让词人开心。D.“看”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看”用法一致,引领下阙的景物描写。(2)鉴赏上片画线的句子。(3)结合全诗,分析“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包含诗人的感情。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2)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贾谊《过秦论》)(4),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五、(20分)7.(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小巷斫琴人刘学刚①车从东关大街驶入鞠家村东巷,仿佛喧哗的瀑布跌入沉静的潭水,座座平房古朴安静,一如水底的礁石。小巷中有琴声流淌,还有歌声,犹如随流飘扬的桨声渔歌,透露出古密州淳朴温和的民间韵味。②下车,驻足谛听,惊喜如好风扑面而至:“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在大舜的胞衣地①,听农耕时代的恩泽之歌《南风歌》,我觉察到时光的接续,以及空气中南风和斯时斯地人们交织着的温润呼吸。③寻声暗问,弹唱者是一位叫李加涛的斫琴人。渐次响亮的弹唱声暴露了他的栖身地,城中村一个简朴幽静的民居。黑漆大门开着。两间南屋和三间北屋守护的小院,优雅得让人内心一颤。东植荷花,西育芭蕉。南屋外墙上挂着三五竹筒,竹筒开裂处有马齿苋探出许多细嫩的茎,开出红的、黄的、粉的小花,就像在乡野上那样,坦然率真,健康茁壮。④一个清瘦的男子迎了出来。他四十出头,脸庞瘦长,看上去很像文弱的书生。这个腼腆羞涩的男子是诸城百年以来第一个斫琴人。民国初年,诸城派斫琴师北上南渡,诸城古琴之音成了人们绵长而忧伤的回忆。⑤李加涛缘何结谊斫琴,他的故事有无奈,有忧伤,也有咀嚼不尽的幸福。大李曾在一家大型木器厂上班,妻子是木器厂的女工,夫妻俩就像螺栓螺母一样,牢固着一个温馨的小家。后来,企业经营不善,夫妻双双下岗。妻子的满面愁容和儿子的无邪笑容犹如两张碟片反复播放,尖细的唱针划痛的是他的心。他像一截被抛弃的木头,唤醒他的是铁锯刨子。他蹬着三轮车,拖着铁锯刨子木头,以及沉重的家庭负累,穿梭于各个居民小区,给人家打家俱、搞装修。他起早贪黑,午饭冷馒头蘸热水,晚上铺几块木板,睡在工地上。就在个人创业稍有起色之时,那些吃过的苦、遭过的罪,无情地折磨着他的胃部。等他做完胃部切割手术,在病床上费力地用手臂撑起瘦弱的身体时,恍惚中,他看见一块木头被分解,被剥离,被暴晒,被淫雨侵袭得处处霉斑。⑥凡俗日子就是一堆坚硬粗糙的木头,只有诚实生活的人才像铁锯那样投入,发现木头的纹理之美。仿佛个溺水者,搭救大李上岸的是一块木头。⑦多年以后,大李依然记得那个秋日的黄昏,在暮霭洒入庭院,儿子鸟雀一样蹦蹦跳跳的脚步让暮色变得温暖迷人。开学第一天,儿子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古琴社团,央求爸爸给他准备一张古琴。在无力购买和无力出门打工的双重困境下,大李的目光落在庭院里那堆长长短短的木头上,那些走失的木屑如雪花飘然而至,而后,锯木声、刨木声,敲打声,以及咳嗽声,宛若梦境一般出现。他要给儿子斫一张古琴,让粗糙的木头涅槃重生,长出绿叶的手指,长出鸟鸣和南风的合奏。⑧古琴的所制时间漫长,所制、灰胎、推光等每一步均须精细打磨。大李告诉我们,他专事所琴以后,把儿子用过的那张古琴命名为“凤来仪”,那是他所木求音的初始,寻常木头由笨拙的家俱朴素转身,成为接通人间天籁与良操美德的乐器。那张耗时半年的古琴经由儿子的手进入校长的视野时,校长就像看见了传说里的大舜古琴一样,惊得张大了嘴巴:这是诸城人斫制的古琴!类似的情节在古都南京重演了一次。一位斫琴界的前辈抱着凤来仪,端详了许久,又看了看风尘仆仆的大李,他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拨动了大李的心弦:“小伙子做下去吧,斫琴可能改变你一生的轨迹。”⑨大李斫琴已十年。清晨的阳光、柔和的南风、庭院的花草、向晚的落霞以及内心的欢畅,尽化作古琴上的风景。一间北屋是琴房,排列着蕉叶式、落霞式、虞舜式等六张古琴。他在琴房举办“琅琊雅集”,以及各种公益班,古琴爱好者随到随学,分文不取。“古琴要常弹,不然,它会睡去的。”大李缓缓地说。古琴是有呼吸有知觉的,就像庭院里枝繁叶茂的芭蕉,南风柔和的手指、春雨细细的手指、冬阳温情的手指一一深情弹过,且把手指的纹路和温度探入芭蕉的阔叶。⑩两间南屋为斫琴室。琴房和斫琴室就像蕉叶的两面,颜色深浅有别,纹理相同,质地一致。斫琴室内墙上悬挂的几组琴板,生动地呈现着开料刨平、手工雕刻图样、襄麻布、上中灰、涂漆糊等时间段落。斫一张琴,须一百多道工序,斫制三年。其中,髹漆最为耗时。说到漆,大李不说大漆致人过敏,而把它视为牙齿锋利的动物:大漆“咬”人呢,不要碰琴板。⑪大李所说的大漆是从漆树上割取的一种灰白色的黏稠乳状液。它始终在生长,初为纯洁的白,后褐色,干燥后漆黑一片,就像喧哗的白昼归于寂静的黑夜。髹漆是将鹿角霜灰和火漆调和,擦涂在裹了麻布的琴胚上。鹿角霜粉碎,用筛子分出粗、中、细三种,灰胎也依次分粗灰、中灰、细灰三次,每次都须用那双千锤百炼的手细细打磨,用绸布棉球进行揉粉找平,再用手掌将珍珠粉、橄榄油在古琴表面慢慢推光。干燥的大漆灰胎坚硬如铁,经常磨破手指,流出殷红的血。⑫回忆被大漆“咬”过的情形,大李依然心有余悸。初学斫琴的他,不知道看似如稀泥一样柔软的大漆,却像野兽一样桀骜不驯。他未戴手套口罩,赤手上阵。结果,手臂、脖子、腿脚都被大漆“咬”出红红的小疙瘩,越挠越痒,疙瘩越多,疼痒难耐,呼吸困难,就像喉咙里塞了一块木头,咳不出来,咽不下去,苦不堪言。斫琴,是双手在木头上的一次危险而快意的旅行,是用大漆灰胎将高山流水、清风明月永久贮存的,一次精神冒险。⑬南风缓缓吹,古琴悠悠响。我们踏上归途时,依稀有琴声萦绕耳畔。木头是斫琴人和丝弦唤醒的,而木头和丝弦又唤醒了一个木匠。他在琴胚上精心雕刻着图案,雕刻着美好生活。【注】①胞衣地:犹言出生地。(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斫琴zhuó谛听dì心弦xuán涅槃重生pánB.端详xiáng家俱jù喧哗huá风尘仆仆púC.咀嚼jué琅琊yá笨拙zhuō桀骜不驯jiéD.暮霭ǎi殷红yīn琴胚pī心有余悸jì(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文中的“斫”就是“用刀、斧砍”之意,“斫琴”是制琴过程中的一道工序,文章以“我”的视角记叙了斫琴人的成长。B.“走失的木屑”是说诸城制琴丁艺已失传,各种声音“宛若梦境一般出现”表现了主人公使古琴之音重现诸城的过程。C.文中反复提到的“南风”,并非诗歌、古琴曲或风的名称,而代表斫琴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在一百多道制琴工序中最耗时的是“髹漆”,作者用了一个“咬”字,是突出髹漆这道工序给斫琴人带来的苦痛和“危险”。E.这篇文章以作者在小巷循着琴声寻找斫琴人开始,又以悠悠作响的古琴乐音做结,首尾呼应,给读者以余韵悠长之感。(3)本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斫琴人,暗线是木头。请据此梳理概括文章的思路。(4)这是一篇写人散文,前四段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5)如何理解“木头是斫琴人和丝弦唤醒的,而木头和丝弦又唤醒了一个木匠”?六、(9分)8.(4分)阅读下面两则图表,按要求回答。如图图表是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研究团队于2022年7月面向青年创业者组织的问卷调查。根据两个图表的内容,可以得出的两个结论是:(1)。(2)。9.(5分)有人说,好的文学作品没有闲笔。任何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都有可能暗藏着作者无尽的深意。《红楼梦》就是如此,小说中有很多琐屑的、平常的细节描写,这些日常细节,或折射出独特的人物性情,或散发着优雅的生活情趣,或反映了封建家族奢靡的生活状况……可谓小中见大,常中见深。请你以“红楼细节见深意”为题,写一则读书笔记。要求:①选择《红楼梦》中某一处细节描写;②结合小说情节,针对相关细节,品读其蕴含的美好人情、复杂人性或深刻内涵等;③符合原著内容;④不少于100字。七、(60分)10.(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费孝通先生对他的老师潘光旦有如是评价:“我们这一代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北京大学光华学院院长刘俏在2020年毕业典礼上,对青年学生说:“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去做那些必需又难以改进的事情,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看到自己、认识自己、点燃自己。”对于这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足材料,选准角度;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语言流畅,书写清晰;⑤不要抄袭,不要套作,文章中不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等信息。

2023年天津市河北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教师版一、(9分)1.(6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何谓中国传统色?早在春秋时期,《尚书》便下了定义,“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赤、黄、青、黑、白为基础色,将天地宇宙、万物万象,按照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对应起来,其中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地谓之“玄黄”。五种颜色各有不同文化()。;稳居中心方位的黄色,与黄金、皮肤、大地同色,象征着尊贵和中正,为历代帝王所尊崇,被奉为皇家专用色;青色虽然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但实际颜色却让人()不透,有时可以表示为蓝色,有时又可以是绿色,无论什么色都富有美好寓意;玄即为黑,道家将黑色列为众色之首,秦统一六国后,无论是帝王、大臣抑或兵士,服饰、铠甲均以黑色为主;白,最初的颜色,被古人视为各种颜色的基础色,万物之始,大道为简,简简单单的颜色成为百搭色,即使大面积留白也有无穷意境。古老中国大地上的先民,很早就发现了颜色并能够运用颜色。20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各处发现颜料。此外,还发现各种彩绘陶器如俗称的红顶碗,陶器上的朱书、墨书等,这些都表明中华文明中颜色应用的渊源。(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A.寓意琢磨断续B.意蕴捉摸断续C.寓意捉摸陆续D.意蕴琢磨陆续(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A.赤色,华夏之正色,战国之后,人们常常把赤与红归为同一种颜色,被尊为吉祥如意的象征B.赤色,战国之后,人们常常把赤与红归为同一种颜色,华夏之正色,被尊为吉祥如意的象征C.战国之后,人们常常把赤与红归为同一种颜色,赤色,被尊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华夏之正色D.战国之后,人们常常把赤与红归为同一种颜色,赤色,华夏之正色,被尊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用排除法,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词语的积累识记,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提高做题的正确率。(2)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连贯能力。做此题时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现代文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意合理。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和体会。【解答】(1)寓意:语言文字或艺术作品所寄托、隐含的意思。意蕴:事物的内容或意义。语境是各种颜色各有其隐含的意义,可选“寓意”。捉摸:侧重于猜测和预测,多指对人的脾性,言语及行为用意等的猜测,也用于对情况的预料。琢磨:则是“反复思考,仔细考虑”的意思,多用于对某一具体问题采取何种对策或做法的考虑。比喻修养德业,研讨义理。语境是实际颜色让人难以猜测,应选“捉摸”。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陆续: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的状态。语境是20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不断地发现颜料,应选“陆续”。故选:C。(2)根据括号后的内容可知先介绍颜色的特征,在再绍其象征意义,符合这一顺序的只有A项。故选:A。答案:(1)C(2)A2.(3分)下列与颜色相关的文学常识及相关词语的解释,对应内容有误的一项是()A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纨素:洁白精致的绢《孔雀东南飞》B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如丹:像朱砂色一样《登泰山记》C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翠幕:青绿色的帷幕《望海潮》D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既白:天色微明的样子《后赤壁赋》A.A B.B C.C D.D【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要广泛阅读积累,加强记忆。【解答】D.“《后赤壁赋》”错误,本句出自《前赤壁赋》,也叫《赤壁赋》。故选:D。二、(9分)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颇有可取之处。孔于虽说“生而知之者上也”,自己却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似乎孔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孔子到了周公庙,事事都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孔于答复是,不懂就得问,正是礼。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说,在交往的人中总有我的正面老师,也有我的反面教员。还有我们现在说“活到老,学到老”,依孔子自述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说学习不晓得老。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孔子自己说“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元好问《论诗》诗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英把金针度与人。”过去不少工艺和拳术教师,对学生总留一手,不愿意把全部本领尤其是最紧要处、最关键处、俗话说的“最后一手”“看家本领”传授下来。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孔子死了,学生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三年而后去,子贡还继续居住墓旁三年(《孟子•滕文公上》)。有这种“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我们当然反对什么守庐,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纵然同一问题,因问者不同签复也不同。《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因材施教,在今天的教育中还是可以用的,只看如何适应今天的情况而已。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某些教学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今天,也还有可取之处。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两人出身高门,其余多出身贫贱。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冠雄鸡,佩猴豚”。据《史记•游侠列传》,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更为穷困。据《弟子列传•正义》引《韩诗外传》,曾参曾经做小吏,能谋斗升之粟来养亲,就很满足,可见曾点、曾参父子都很穷。据《吕氏春秋•尊师篇》,子张是“鲁之鄙家”。颜回居住在陋巷,箪食瓢饮,死后有棺无椁,都见于《论语》。由此推论,孔子学生,出身贫贱的多。《韩非子》说“令之显学,儒、墨也”,由儒家墨家而后有诸子百家,所以我说,中国文化的流传和发达与孔子的整理古代文献和设立私塾是分不开的。摘编自杨伯峻的《试论孔子》材料二:井上靖先生说:“把自己没写的小说告诉举世闻名的作家巴金先生,简直是匪夷所思,班门弄斧。但机会难得,我还是想跟先生说一说我的创作计划。我在国际笔会东京大会的开幕式上讲了葵丘大会,那是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各国诸侯于祭坛前盟誓,约定黄河沿岸的各国不用黄河之水作为武器互相攻击,史称‘葵丘会盟’。春秋战国,天下大乱,各国剑拔弩张,争雄称霸,血雨腥风,但在五百年间,大家都遵守这一盟约。这是人类的大智慧。孔子希望天下安定,并且致力于创建一个幸福的社会,使百姓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基于这个思想,他提出了‘仁’。“‘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其根本要义是爱人,也就是尊重人、关心人。他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将其确定为人们的道德观念,这是很了不起的。当时还没有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那样的年代,孔子就认为人类会在未来建立理想中的和平社会,这就是我现在要思考的,要写的。”巴老说:“我回到上海以后,想读一读关于孔子的书,或者孔子写的东西。我小时候,每逢孔子的诞辰日,都要给孔子磕头;在私塾念书时,每天都要背‘四书五经’,背不下来,老师就用竹板打手心。虽然要求背诵,但老师一点也不讲,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懂是什么意思。“渐渐长大了,家人时常用孔子的话教训我。后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开始提倡新文化,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我很高兴,很兴奋。当时我很年轻,对反对封建礼教很赞成,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很反感,在我的小说《家》中,年轻的主人公就有反孔的思想,我写《家》的时候二十七岁。当时的社会与现在完全不同了,井上靖先生刚才讲的我以前没有考虑过,现在我应该冷静地、客观地重新研究孔子,期望从井上靖先生的小说中再认识孔子。”井上靖先生说:“长期以来,人们把孔子当作千古圣人、一代宗师、万世师表来顶礼膜拜,但我想把他当成一个普通人。两千多年来,孔子一会儿被肯定,一会儿被否定,我个人的思想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但我现在肯定孔子,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摘自《陈喜儒:听井上靖谈孔子》材料三:我们现代人自然应走出古人的局限,重新评估古书与古人的价值。我们看孔子自不应再以“素王”看待他,也不能将《论语》视为治国的宝典,所以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也不见得对,用“治天下”的观念,其实是看“小”了《论语》。读《论语》应该先看其中言论是否真出自孔子或孔子的弟子,然后依可信的数据来判断孔于是怎样一种人。从可信的材料,我认为孔子是这样一种人:他整理了中国古代最可贵也最可信的文化材料,把这些材料流传下来,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我们不见得认为六经是夫子的手订与手著,但孔子设救,以此教人,终使六经可以阅读流传。我们从孔子“述作”的六经。可以看出一个特点来,这六部经书虽然性质不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的部分,就是都注重“人”的价值。在六经里面,哲学是人的哲学、历史是人的历史、文学是人的文学、政治礼俗也是供人生存的政治礼俗,这些特色在今天者稀松平常,但在两千五百多年之前,人类社会还多被迷信烟雾所弥漫,六经坚信人的理智与价值,在很早的年代就把中国带入“人文社会”,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极高又极难得的成就。摘自周志文的《以一人之力,让中国提前“文艺复兴”》(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孔子虽然说“生而知之者上也”,但是孔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B.过去的工艺和拳术教师不愿把全部本领传授给学生,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C.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同一问题时,问者不同,答复也不同。D.孔子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学生出身决定自己是否招收,他的学生都出身贫贱。(2)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韩非子》认为有儒家墨家然后才有了诸子百家,因此杨伯峻认为中国文化的流传和发达与孔子的整理古代文献和设立私塾相关。B.孔子希望天下安定,并且致力于创建一个幸福的社会,使百姓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基于这个思想,他提出了自己的核心思想——“仁”。C.巴金和井上靖一样,对孔子的认识都有一个变化,由肯定到否定又到现在的肯定,他二人都认为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D.正确读《论语》的态度是先看其中言论是否真出自孔子或孔子的弟子,然后依据可信的数据来判断孔于是怎样一类人。(3)下列选项不属于孔子“注重‘人’的价值”的一项是BA.孔子“事事请教”“不懂就问”“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B.在孔子的诞辰日,学生要向孔子行大礼,即使不懂是什么意思,每天也要背诵“四书五经”。C.孔子把根本要义是爱人(尊重人、关心人)的“仁”上升到哲学高度,并将其定为人的道德观念。D.孔子“述作”《诗》《书》《礼》《易》《乐》《春秋》,并以六经设教,以此教人,使其被阅读流传。【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解答】(1)A.“但是孔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原文“似乎孔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可知,这只是作者自己的猜测。B.“过去的工艺和拳术教师不愿把全部本领传授给学生”以偏概全,材料一原文为“过去不少工艺和拳术教师,对学生总留一手”,因此只是说部分过去的工艺和拳术教师。D.“他的学生都出身贫贱”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原文“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两人出身高门,其余多出身贫贱”“由此推论,孔子学生,出身贫贱的多”可知,原文只是说大多数。故选:C。(2)A.“《韩非子》认为有儒家墨家然后才有了诸子百家”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原文“《韩非子》说‘今之显学,儒、墨也’,由儒家墨家而后有诸子百家,所以我说,中国文化的流传和发达与孔子的整理古代文献和设立私塾是分不开的”可知,“有儒家墨家然后才有了诸子百家”也是杨伯峻的观点。(3)B.在孔子诞辰日向其行大礼以及背诵“四书五经”是孔子之后封建社会时期的操作,并非出于孔子思想,不能体现孔子“注重‘人’的价值”。答案:(1)C(2)A(3)B三、(15分)4.(2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记旧本韩文后欧阳修(宋)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是时天下学者,杨、刘①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典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注】①杨,刘:指杨忆和刘筠,北宋诗人,被称为西昆派,以“雕章丽句,脍炙人口”相标标多写一些应酬唱和、脱离现实、专门追求形式技巧的诗文。(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发而视之发:打开B.遂相与作为古文相与:互相C.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学者:求学的人D.而师法于千万世法:效法(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A.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因出沛公于坐B.以夸荣当世/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C.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百姓皆以王为爱也D.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A.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B.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C.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D.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作者对于韩愈为人或文章推崇的一项是D①脱落颠倒无次序②见其言深厚而雄博③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④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⑤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⑥亦志乎久而已矣A.①⑤⑥B.①②④C.②③⑥D.②③⑤(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文章第一段记叙了作者童年在李家墙壁间的破竹筐中偶得已脱落颠倒、次序很乱的《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B.作者生活的时代,始终把能写出以杨忆、刘筠为代表的“时文”,作为考中功名,得到好名声,被人称赞的标准。C.欧阳修记叙韩文“没而复盛”,举了孔孟的例子,是为了阐明“道”可能暂时泯没,但其生命力必将永存的道理。D.这篇文章以作者珍藏的一部旧本韩文为线索,融记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语言朴实,字里行间饱含浓厚感情。(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②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7)文中写了欧阳修三次读《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他心境有怎样的变化?【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4)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7)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B.于是一起写作古文。相与:一起。(2)A.因而拿起所藏的韩愈文集又进行阅读。因:于是,就/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因:趁机。B.从而在当世受到称赞,得到荣耀。以:连词,用来/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介词,在。C.只有《昌黎先生集》是旧的物品。为:表判断,是/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一头牛。为:表判断,是。D.我因而拿出所保藏的《昌黎集》加以修订整理。而:连词,表承接/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而:连词,表转折。故选:C。(3)“于”引出动词“趋”的对象“古”,因此“于”前后不可断,排除B、D;“于世”是动词“行”的后置状语,应在“世”后断开,排除C。故选:A。句子翻译为:这以后,全国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从而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习别的文章,可以说是兴旺了。(4)①表现的是作者当时所得的《昌黎先生文集》的破旧,不能体现作者对于韩愈为人或文章推崇。④是对某些人轻古贵今的现象的揭示,与韩愈无关,不能体现作者对于韩愈为人或文章推崇。⑥表达的是对自己不慕名利的志向,与韩愈无直接关联,不能体现作者对于韩愈为人或文章推崇。故选:D。(5)B.“始终把……被人称赞的标准”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可知,在作者当官后,世人逐渐开始热爱读韩愈的文章,并不是始终把能写出以杨忆、刘筠为代表的“时文”,作为考中功名,得到好名声,被人称赞的标准。(6)①举:考取;事:任务,事业;有:通“又”,表示整数后的零数;黜:除名。句子翻译为:我也正在努力考取进士,把礼部规定的诗赋作为自己的学习任务,十七岁那年参加州试,被主考官除名。②尊:尊崇;传:传颂;有:享有。句子翻译为:韩愈的文章和学说,是万代共同尊崇、天下共同传诵享有的遗产。(7)根据原文“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可知:童年时欧阳修初读韩文,虽然理解不深,但觉其“深厚雄博”“浩然无涯”“若可爱”。根据原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典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可知:科举考试不中后,欧阳修再读韩文,更加喜爱推崇,但生计所迫,心有遗憾,只能暗下决心。根据原文“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可知:进士及第为官洛阳后,欧阳修此时有养家俸禄,有志同道合的好友,终于可以尽全力研究。答案:(1)B(2)C(3)A(4)D(5)B(6)①我也正在努力考取进士,把礼部规定的诗赋作为自己的学习任务,十七岁那年参加州试,被主考官除名。②韩愈的文章和学说,是万代共同尊崇、天下共同传诵享有的遗产。(7)①童年:初读韩文,虽然理解不深,但觉其“深厚雄博”“浩然无涯”“若可爱”。②科举考试不中:再读韩文,更加喜爱推崇,但生计所迫,心有遗憾,只能暗下决心。③进士及第为官洛阳后:此时有养家俸禄,有志同道合的好友,终于可以尽全力研究。参考译文:我年少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做学问的人,我家又贫穷,没有藏书。州城南部有一个大户人家姓李,他的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还是孩童的时候,经常到他家游玩。我看见有个破竹筐贮存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来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书页缺损,文字遗漏,前后颠倒,没有次序,因而请求李家许我拿回家。读了以后,发现它的言论深刻扎实,并且雄奇广博。但是我还年轻,不能深刻理解它的全部含义,只是觉得它浩瀚无边,好像很可爱。当时天下求学的人,把杨亿、刘筠写的文章称为“时文”,善于写时文的人便考取功名,大获名声,从而在当世受到称赞,得到荣耀,从来就没有人讲论韩愈的文章。我也正在努力考取进士,把礼部规定的诗赋作为自己的学习任务,十七岁那年参加州试,被主考官除名。因而拿起所藏的韩愈文集又进行阅读,读后长叹说:“求学的人应当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停止!”因而责怪当今的人不讲论韩文,可回想自己也没有空暇学习它,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盘算,认为自己正在努力考取进士,求得官禄,奉养母亲;只要获取了官禄,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实现自己平日的志愿。七年以后,我考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并且尹师鲁等人当时都在洛阳,于是一起写作古文。我因而拿出所保藏的《昌黎集》加以修订整理,还寻找别人家中保存的旧本进行校订。这以后,全国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从而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习别的文章,可以说是兴旺了。唉,一种学说固然有在远方流行却不在近处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的情况,不仅是世俗的喜爱或厌恶使得这样,也是有必然的道理。孔子、孟子在当时匆匆奔忙很不得志,却被千秋万代奉为学习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被发现达两百年,却大大流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喜爱或厌恶所能抬高或贬低的,而是因为时间越久,它们便越有光彩、不可以磨灭。虽然暂时被掩盖,却终究会光耀世世代代,就是因为其中的学说理该这样。我最初得到韩文,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候。我当然知道它不能用来追赶时尚爱好,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情况下接近并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追求权势利益吗?也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做官时,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官不感到害怕,就是因为自己的志向早已确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文集的本子产生在蜀地,文字雕刻比现在世上通行的本子更为精工,但是脱漏和错误特别多。在这三十年中间,我每听说别人有好的本子,便一定要找来加以校改订正。它的最后几卷残缺,现在没有再给补上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原样,不轻率增加。我家中藏书一万卷,惟独《昌黎先生集》是旧物。啊,韩愈的文章和学说,是万代共同尊崇、天下共同传诵共同享有的遗产。我对于这本集子,只是因为它是我的旧物便特别珍惜它。四、(17分)5.(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满江红•山居即事辛弃疾(宋)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①,饱看修竹何妨肉②。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注】①晋•郭澄之《郭子》:“王孝伯云:‘名士不须奋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也。’”②苏轼《绿筠轩》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词作紧扣题目“山居即事”,描写春末初夏时节,词人山居生活的清闲情景。B.“细读”“饱看”两句借“读离骚”和苏轼之典,表现作者安适、达观的态度。C.“故来”一词“语中含情”:一对鸂鶒水中“争浴”,像是故意想让词人开心。D.“看”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看”用法一致,引领下阙的景物描写。(2)鉴赏上片画线的句子。(3)结合全诗,分析“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包含诗人的感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是对诗句赏析的考查。赏析诗句,可从内容、情感、手法及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手法又可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的角度入手。(3)本题考查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能力。对诗歌情感的考查,解答时,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分析即可。【解答】(1)D.“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看’用法一致,引领下阕的景物描写”错误。本诗中,接韵以一“看”字领起。故选:D。(2)运用了动静结合、借代的手法:起二韵笔中带趣,曲折起伏地写出水鸟飞来瓢泉碧水潭中的风景,动中含静。写轻鸥飞来,群集水面,划破瓢泉如镜子似的碧水的优美景象。一语“点破”,把瓢泉先前的平静如镜与现在的涟漪乍起就都表现出来了。这是破静入动的第一层意思。其次,轻鸥的到来,不仅会有动作,而且会有声音,轻鸥的鸣叫词面虽然未写,但是,它们的声音自然被暗融于画面中。这是瓢泉景象由静入动的第二层意思。主要描写初夏季节优美的自然风景,突出自己山居生活环境的清幽绝尘和自我情怀的自然惬意。(3)表达了诗人满足又不满足的矛盾心理,“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的意思是:若是要追求人生的富足,眼前已经可以满足了;如果这样还不满足,那什么时候才能满足呢!为清幽闲适的山居生活而满足,为丰收在望的农家景象而满足,为亲切淳朴的乡村友情而满足,“若要”一韵,情中含理又带有以理遣情的痕迹,滋味最是蕴藉隽永。它写出了词人对此田园风景的满足感,也传递了词人志愿未得实现的微憾感,而终归于以理遣情的平静旷达。答案:(1)D(2)运用了动静结合、借代的手法:描绘了轻鸥飞来,群集水面,划破如镜子似的碧水的优美景象,突出山居生活环境的清幽绝尘,表达了作者自然惬意的心情。(3)“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表达了诗人满足又不满足的矛盾心理:为清幽闲适的山居生活而满足,为丰收在望的农家景象而满足,为亲切淳朴的乡村友情而满足;为自己志向未能实现感到遗憾。译文:几只轻盈的鸥鸟飞来,把满湖碧绿澄澈的湖水都扰动了。还有不知哪里来的一双紫鸳鸯,也故意加进来逐水嬉戏,争闹不休。我一面细读《离骚》,一面举杯痛饮;在饱看翠竹之余,也不推辞各种肉食美味。附近还有一道瀑布,犹如明珠飞溅,供我观赏,它不停地倾泻着,日日足有三千斛。春天,雨水丰足,新播下的谷种长出了碧绿的秧苗;进入农闲的时节,小黄牛懒散地打着瞌睡。地里的麦子熟了,有如连绵不断的黄云;蚕房里白花花的新茧簇拥着,恰似堆堆白雪。哎,若是要追求人生的富足,眼前已经可以满足了;如果这样还不满足,那什么时候才能满足呢!几位老农见我闲着没事,就邀我到东园去走走,说是枇杷已经熟了。赏析:本词题目为“山居即事”,词的内容扣紧题目来写,描写老词人初夏季节的山居生活清闲情景,表现老词人满足于这风景优美、人情淳朴的山村生活环境的安适情怀。上片主要描写初夏季节优美的自然风景,突出自己山居生活环境的清幽绝尘和自我情怀的自然惬意。起二韵笔中带趣,曲折起伏地写出水鸟飞来瓢泉碧水潭中的风景,动中含静。写轻鸥飞来,群集水面,划破瓢泉如镜子似的碧水的优美景象。一语“点破”,把瓢泉先前的平静如镜与现在的涟漪乍起就都表现出来了。这是破静入动的第一层意思。其次,轻鸥的到来,不仅会有动作,而且会有声音,轻鸥的鸣叫词面虽然未写,但是,它们的声音自然被暗融于画面中。这是瓢泉景象由静入动的第二层意思。所以,第一韵就已生意毕出。接韵更“锦上添花”,写不常见的一双紫鸳鸯飞来与轻鸥争浴的景象。“更何处”一语,体现出词人看见紫鸳鸯比看见常见的轻鸥更为欣喜的感情。“故来”一词,也是语中含情,仿佛这多情的紫鸳鸯,有意赶热闹、有意要令词人开心。起头才两韵,就已经把水鸟毕集的景象写得极为热闹。第三韵不再以景显情,而是直接转回自身,写自身自然惬意的心境。本来,读《离骚》的行为本身,是胸中块垒转借《离骚》发,但是此处因为借用了一个“读《骚》痛饮为名士”的典故,再加上整体语境又是那样安适,主旨又是谈论满足的境界者。至于“看竹”一句,则是在苏轼的原诗上再翻进一层,不仅表现他比苏轼更趋于达观、对“看竹”与“吃肉”二事不强作雅俗分别的混沌境界,而且也表现出他目前生活安稳清闲、有“竹”有“肉”。“何妨”一词,最具韵味。上片末韵,复归到优美的自然景象的描写,描写山上飞泉流珠泻玉的清美景象,使瓢泉的景色突破“一泓澄绿”的格局而具有更开阔、纵深的空间效果。同时,飞泉日日献明珠的措辞,反映出了词人满足于如此清美景象、不以清贫为耻的精神境界。下片主要表现山居生活环境的宁静悠闲、饱满自足和人情的淳朴亲厚。过片接“有飞泉”一韵而来,写酣畅的春雨过后,田间陇上生意自然的景象。春水注满了田间,得到水分充分滋养的秧苗,生意充沛;忙完了农耕后的黄牛安适地度过它闲暇的白日。总之,一切处在自在的状态中。接韵以一“看”字领起,词人充满喜悦地向读者指点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田陇上快成熟的麦子,恍若连天的黄云;蚕房里已吐出的蚕丝,正似朵朵白雪。至此,五月乡野的生机,被绿色的秧苗、黄色的麦穗、白色的新丝勾勒出一幅简朴而大方的图画。“若要”一韵,情中含理又带有以理遣情的痕迹,滋味最是蕴藉隽永。它写出了词人对此田园风景的满足感,也传递了词人志愿未得实现的微憾感,而终归于以理遣情的平静旷达。结韵更突出地显示出乡野生活的人情美:野老热情相邀,扶他到枇杷园中尝新的画面,显示出一种亲切淳朴的乡野的友情,借这一镜头,词人传达出了自己与晚年的陶渊明一样融化于简单淳朴的田园生活的情意。本词的抒情风格,体现出轻扬闲适、理趣盎然的特点,语言朴素而大方,韵昧恬淡而隽永。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贾谊《过秦论》)(4)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分析】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解答】故答案为:(1)一觞一咏(重点字:觞)(2)须行即骑访名山(重点字:须)(3)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重点字:报)(4)鹰击长空(重点字:鹰)(5)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重点字:推)五、(20分)7.(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小巷斫琴人刘学刚①车从东关大街驶入鞠家村东巷,仿佛喧哗的瀑布跌入沉静的潭水,座座平房古朴安静,一如水底的礁石。小巷中有琴声流淌,还有歌声,犹如随流飘扬的桨声渔歌,透露出古密州淳朴温和的民间韵味。②下车,驻足谛听,惊喜如好风扑面而至:“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在大舜的胞衣地①,听农耕时代的恩泽之歌《南风歌》,我觉察到时光的接续,以及空气中南风和斯时斯地人们交织着的温润呼吸。③寻声暗问,弹唱者是一位叫李加涛的斫琴人。渐次响亮的弹唱声暴露了他的栖身地,城中村一个简朴幽静的民居。黑漆大门开着。两间南屋和三间北屋守护的小院,优雅得让人内心一颤。东植荷花,西育芭蕉。南屋外墙上挂着三五竹筒,竹筒开裂处有马齿苋探出许多细嫩的茎,开出红的、黄的、粉的小花,就像在乡野上那样,坦然率真,健康茁壮。④一个清瘦的男子迎了出来。他四十出头,脸庞瘦长,看上去很像文弱的书生。这个腼腆羞涩的男子是诸城百年以来第一个斫琴人。民国初年,诸城派斫琴师北上南渡,诸城古琴之音成了人们绵长而忧伤的回忆。⑤李加涛缘何结谊斫琴,他的故事有无奈,有忧伤,也有咀嚼不尽的幸福。大李曾在一家大型木器厂上班,妻子是木器厂的女工,夫妻俩就像螺栓螺母一样,牢固着一个温馨的小家。后来,企业经营不善,夫妻双双下岗。妻子的满面愁容和儿子的无邪笑容犹如两张碟片反复播放,尖细的唱针划痛的是他的心。他像一截被抛弃的木头,唤醒他的是铁锯刨子。他蹬着三轮车,拖着铁锯刨子木头,以及沉重的家庭负累,穿梭于各个居民小区,给人家打家俱、搞装修。他起早贪黑,午饭冷馒头蘸热水,晚上铺几块木板,睡在工地上。就在个人创业稍有起色之时,那些吃过的苦、遭过的罪,无情地折磨着他的胃部。等他做完胃部切割手术,在病床上费力地用手臂撑起瘦弱的身体时,恍惚中,他看见一块木头被分解,被剥离,被暴晒,被淫雨侵袭得处处霉斑。⑥凡俗日子就是一堆坚硬粗糙的木头,只有诚实生活的人才像铁锯那样投入,发现木头的纹理之美。仿佛个溺水者,搭救大李上岸的是一块木头。⑦多年以后,大李依然记得那个秋日的黄昏,在暮霭洒入庭院,儿子鸟雀一样蹦蹦跳跳的脚步让暮色变得温暖迷人。开学第一天,儿子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古琴社团,央求爸爸给他准备一张古琴。在无力购买和无力出门打工的双重困境下,大李的目光落在庭院里那堆长长短短的木头上,那些走失的木屑如雪花飘然而至,而后,锯木声、刨木声,敲打声,以及咳嗽声,宛若梦境一般出现。他要给儿子斫一张古琴,让粗糙的木头涅槃重生,长出绿叶的手指,长出鸟鸣和南风的合奏。⑧古琴的所制时间漫长,所制、灰胎、推光等每一步均须精细打磨。大李告诉我们,他专事所琴以后,把儿子用过的那张古琴命名为“凤来仪”,那是他所木求音的初始,寻常木头由笨拙的家俱朴素转身,成为接通人间天籁与良操美德的乐器。那张耗时半年的古琴经由儿子的手进入校长的视野时,校长就像看见了传说里的大舜古琴一样,惊得张大了嘴巴:这是诸城人斫制的古琴!类似的情节在古都南京重演了一次。一位斫琴界的前辈抱着凤来仪,端详了许久,又看了看风尘仆仆的大李,他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拨动了大李的心弦:“小伙子做下去吧,斫琴可能改变你一生的轨迹。”⑨大李斫琴已十年。清晨的阳光、柔和的南风、庭院的花草、向晚的落霞以及内心的欢畅,尽化作古琴上的风景。一间北屋是琴房,排列着蕉叶式、落霞式、虞舜式等六张古琴。他在琴房举办“琅琊雅集”,以及各种公益班,古琴爱好者随到随学,分文不取。“古琴要常弹,不然,它会睡去的。”大李缓缓地说。古琴是有呼吸有知觉的,就像庭院里枝繁叶茂的芭蕉,南风柔和的手指、春雨细细的手指、冬阳温情的手指一一深情弹过,且把手指的纹路和温度探入芭蕉的阔叶。⑩两间南屋为斫琴室。琴房和斫琴室就像蕉叶的两面,颜色深浅有别,纹理相同,质地一致。斫琴室内墙上悬挂的几组琴板,生动地呈现着开料刨平、手工雕刻图样、襄麻布、上中灰、涂漆糊等时间段落。斫一张琴,须一百多道工序,斫制三年。其中,髹漆最为耗时。说到漆,大李不说大漆致人过敏,而把它视为牙齿锋利的动物:大漆“咬”人呢,不要碰琴板。⑪大李所说的大漆是从漆树上割取的一种灰白色的黏稠乳状液。它始终在生长,初为纯洁的白,后褐色,干燥后漆黑一片,就像喧哗的白昼归于寂静的黑夜。髹漆是将鹿角霜灰和火漆调和,擦涂在裹了麻布的琴胚上。鹿角霜粉碎,用筛子分出粗、中、细三种,灰胎也依次分粗灰、中灰、细灰三次,每次都须用那双千锤百炼的手细细打磨,用绸布棉球进行揉粉找平,再用手掌将珍珠粉、橄榄油在古琴表面慢慢推光。干燥的大漆灰胎坚硬如铁,经常磨破手指,流出殷红的血。⑫回忆被大漆“咬”过的情形,大李依然心有余悸。初学斫琴的他,不知道看似如稀泥一样柔软的大漆,却像野兽一样桀骜不驯。他未戴手套口罩,赤手上阵。结果,手臂、脖子、腿脚都被大漆“咬”出红红的小疙瘩,越挠越痒,疙瘩越多,疼痒难耐,呼吸困难,就像喉咙里塞了一块木头,咳不出来,咽不下去,苦不堪言。斫琴,是双手在木头上的一次危险而快意的旅行,是用大漆灰胎将高山流水、清风明月永久贮存的,一次精神冒险。⑬南风缓缓吹,古琴悠悠响。我们踏上归途时,依稀有琴声萦绕耳畔。木头是斫琴人和丝弦唤醒的,而木头和丝弦又唤醒了一个木匠。他在琴胚上精心雕刻着图案,雕刻着美好生活。【注】①胞衣地:犹言出生地。(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斫琴zhuó谛听dì心弦xuán涅槃重生pánB.端详xiáng家俱jù喧哗huá风尘仆仆púC.咀嚼jué琅琊yá笨拙zhuō桀骜不驯jiéD.暮霭ǎi殷红yīn琴胚pī心有余悸jì(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CA.文中的“斫”就是“用刀、斧砍”之意,“斫琴”是制琴过程中的一道工序,文章以“我”的视角记叙了斫琴人的成长。B.“走失的木屑”是说诸城制琴丁艺已失传,各种声音“宛若梦境一般出现”表现了主人公使古琴之音重现诸城的过程。C.文中反复提到的“南风”,并非诗歌、古琴曲或风的名称,而代表斫琴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在一百多道制琴工序中最耗时的是“髹漆”,作者用了一个“咬”字,是突出髹漆这道工序给斫琴人带来的苦痛和“危险”。E.这篇文章以作者在小巷循着琴声寻找斫琴人开始,又以悠悠作响的古琴乐音做结,首尾呼应,给读者以余韵悠长之感。(3)本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斫琴人,暗线是木头。请据此梳理概括文章的思路。(4)这是一篇写人散文,前四段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5)如何理解“木头是斫琴人和丝弦唤醒的,而木头和丝弦又唤醒了一个木匠”?【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和字形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各个选项词语进行比对,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文章的思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刻画人物的方法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心弦”的“弦”应读作xián。B.“家俱”应写作“家具”。D.“殷红”的“殷”应读作yān;“琴胚”的“胚”应读作pēi。故选C。(2)A.“文章以‘我’的视角记叙了斫琴人的成长”错,文章是以第三视角记叙斫琴人的成长的。C.“文中反复提到的‘南风’,并非诗歌、古琴曲或风的名称”错,文章开头写的“惊喜如好风扑面而至:‘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在大舜的胞衣地,听农耕时代的恩泽之歌《南风歌》,以及空气中南风和斯时斯地人们交织着的温润呼吸”指的是诗歌、古琴曲或风的名称,后文中开始代表斫琴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选AC。(3)由“后来,企业经营不善,夫妻双双下岗。妻子的满面愁容和儿子的无邪笑容犹如两张碟片反复播放,尖细的唱针划痛的是他的心”可知,此时的斫琴人夫妻下岗,生计艰难,犹如一截被抛弃的木头。由“他起早贪黑,……等他做完胃部切割手术,在病床上费力地用手臂撑起瘦弱的身体时,恍惚中,他看见一块木头被分解,被剥离,被暴晒,被淫雨侵袭得处处霉斑”可知,此时的斫琴人日夜打拼,疾病缠身,犹如一块木头被分解,被剥离,被暴晒,被淫雨侵袭得处处霉斑。由“在无力购买和无力出门打工的双重困境下,大李的目光落在庭院里那堆长长短短的木头上……他要给儿子斫一张古琴,让粗糙的木头涅槃重生,长出绿叶的手指,长出鸟鸣和南风的合奏”可知,此时的斫琴人无力买琴,为儿斫琴,让粗糙的木头涅槃重生,寻常木头由笨拙的家具朴素转身。由“大李告诉我们,他专事斫琴以后……成为接通人间天籁与良操美德的乐器”可知,此时的斫琴人专事斫琴,传承技艺,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