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完井技术】完井技术-第1章_第1页
【现代完井技术】完井技术-第1章_第2页
【现代完井技术】完井技术-第1章_第3页
【现代完井技术】完井技术-第1章_第4页
【现代完井技术】完井技术-第1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完井与井下作业

主要内容复习现代完井技术

石油工程学院

刘瑞文目录

绪论第一章完井工艺技术第二章完井井底结构与完井方法第三章钻开生产层第四章复杂储层的固、完井技术第五章射孔

第六章侧钻

第七章油气井防砂第八章套管的损坏及修复

绪论

完井工程(WellCompletionEngineering)是衔接钻井和采油而又相对独立的工程。是从钻开油层开始,到下套管注水泥固井、射孔、下生产管柱、排液,直至投产的系统工程。完井的目的是建立生产层和井眼之间的良好联通,并使井能长期高产稳产。现代完井是建立在对油、气储集层的地质结构、储油性质、岩石力学性质和流体性质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井筒和生产层的联通关系,追求在井底建立有全井最小的油气流阻力,使一口井有最大的油气产量和最长的寿命这一目标,从而达到一口井有最大开采效益。

完井工程与油气藏类型、油藏渗流特征、油藏岩性和油藏流体性质密切相关,是选择完井方式和防止油层损害的理论依据。

随着油田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复杂油气藏探开发和特殊工艺井日益增多,这些都迫切需求与之相适应的完井工艺技术,以便提高这些井的完善程度,达到保护油气藏、提高开采效益的目的。

目前,我国的完井工艺水平不高,完井方式相对单一,针对各类型油气藏的完井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完井工具和井下状态测量仪器相对落后。因此开展完井工艺技术的研究、研制先进的完井井下工具十分必要。

完井工程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完井工具

2、完井工艺

1、完井工程基础;2、完井方式及选择

3、完井管柱及完井工具

4、复杂条件下的固井完井技术;

5、射孔工艺;

6、防砂工具及方法。本课主要内容第一章完井工程基础

油藏类型及储层流体特性;油气储藏的岩石类型及物性参数;完井所需资料收集与完井设计;岩心分析及油气层敏感性评价。本章主要内容:

油气藏按几何形态可分为块状、层状、断块和透镜体油气藏等几大类。第一节油藏类型及储层流体特性受构造控制的层状油气藏受构造控制的块状气油藏受断块控制的油气藏透镜体油气藏受裂缝控制的油气藏

一、油气藏的构造类型按地质构造的分为

按照油气储集空间和流体流动主要通道的不同,可将油藏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孔隙型油藏

这类油藏以粒间孔隙为油藏空间和渗流通道,故也称为孔隙性渗流。砂岩储油层、砾岩储油层、生物碎屑岩储油层均属于此类。2.裂缝型油藏

这类油藏的裂缝既是主要的储油空间又是渗流通道,称为裂缝性渗流。可能不存在原生孔隙或有孔隙而不连通、不渗透。碳酸盐岩储油层、泥页岩储油层都可能形成这类油藏。二、油气藏的储、渗类型3.裂缝-孔隙型油藏

这类油藏以粒间孔隙为主要储油空间,以裂缝为主要渗流通道,称为双重介质渗流,其裂缝往往延伸较远而孔隙渗透率却很低.4.孔隙-裂缝型油藏

这类油藏的粒间孔隙和裂缝都是储油空间,又都是渗流通道,亦称为双重介质渗流,其裂缝发育而延伸不远,油层孔隙度较低。5.洞隙型油藏

这类油藏的溶洞、孔洞、孔隙和裂缝既是储油空间,又是渗流通道。储油层均属可溶性盐类沉积层,基本上没有原生孔隙,只有后生孔隙。按储集层储油结构的分为孔隙型裂缝型裂缝—孔隙型孔隙—裂缝型溶洞型

不同储、渗结构的油气藏具有各自的渗流特性和特点,在选择完井方法时是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储层中的流体充填于岩石的孔隙中,包括油、气、水三大类。研究流体性质对于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油水井工作制度、完井设计及增产措施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三、储层流体的性质1、石油和天然气的组分

天然气是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等组分的混合物,气体分子中的碳原子从1~5。也有的含有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

原油的组分是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的混合物。分子中含碳原子从6到40以上。其中碳原子6~10的烃成分是汽油;碳原子11~13的烃成分是煤油;碳原子14~20的是柴油;碳原子21~40的是润滑油;碳原子40以上的是沥青。含碳原子的数量越少,油的挥发性越强。

除上述烃类外,在原油中一般会含有其它含杂原子化合物、卟啉化合物和沥青等。不同地区的原油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变化相当大。原油主要由碳、氢两者种元素组成,主要化合物为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烃类。原油的重要物理特性参数包括密度、粘度、凝固点、溶解性和原油的含蜡量等。2.原油的特性参数(1)密度(Density)

密度系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的质量,以ρ表示,单位为“g/cm3”,常压下在温度为20℃与4℃纯水的相对密度被规定为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的标准密度,以D204表示。美国常用API度表示石油的密度,换算关系如下:由上式可以看出,随密度增加,API度反而减小。(2)粘度(Viscosity)粘度是指液体(或气体)分子之间做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粘度的单位是mPa·s,原油的粘度变化范围很宽。原油的粘度与其组分有关。分子量越大,油的粘度越大,油的凝固点越高。(3)凝固点(CodifyingPoint)

原油在一定条件下失去流动性的最高温度叫原油凝固点。原油的含蜡量越高,原油的凝固点就越高。凝固点高的原油富含正构烷烃(即蜡)。2.地层水地层水是天然出现在岩石中,在钻井以前一直存在的原生水。在大多数的油藏中均含有水,。在油藏中含有的水多半是有一定矿化的水,含有各种可溶的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经常存在的主要元素是纳、钙、镁、氯、碳酸氢根和硫酸根。地层水的性质可用水的类型、矿化度、PH值等表述。水的类型有氯化钙型、氯化镁型、硫酸盐型和重碳酸盐型等。地层水的pH值受CO2碳酸氢盐体系的控制,碳酸钙和铁的化合物的溶解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pH值。pH值越高,结垢趋势就越大。pH值低,结垢趋势减小,但腐蚀性增大,大多数油田水的pH值在4~8之间。地层水的总矿化度(总溶解固体量)指在给定已知体积的水中所溶解物质的总量。高矿化度水腐蚀性强,套管损害严重,在生产过程中油管结盐常堵死油管。阳离子中的Ca2+可形成CaCO3或CaCO4垢,BA2+、Sr2+也可形成硫酸盐垢。CI-含量高表明腐蚀性大。完井的生产管柱应考虑防垢、防腐的问题。地层水与油、气、岩石或矿物共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演化历史,因此在石油勘探开发中,水分析资料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应用范围有:(1)化学组成分析,可帮助判别油井出水来源。(2)油田注水开发,根据油层水的性质选择注入水。(3)测地层水电阻率Rw,求取油气层的含水饱和度。(4)根据溶解在水中的有机质和无机盐的分析,判断含油气性。(5)判断结垢类型及趋势,以及与钻井、完井液、压裂液、酸液的配伍性。根据水中溶解盐类的不同组合,可将水型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下表列出了地层水的划分标准。水型以“

mg/L”为单位表示的浓度比

氯化钙型<1<0>1氯化镁型<1<0<1重碳酸钠型>1>1<0硫酸钠型>1<1<0根据储层流体性质(粘度、密度)的不同一般把油气藏分为常规油藏、稠油油藏和气藏三大类。1.常规油藏

(NormalOilBed)

在油层温度下的脱气原油粘度小于50mPa·s时称为常规油。常规油藏一般原油含轻质成分多,流动性较好,开采相对容易。2.稠油油藏

(HeavyOilBed)

在油层温度下的脱气原油粘度大于等于50mPa·s时称为稠油。稠油是沥青基原油,我国通称稠油,国际上通称重油。由于各国稠油成因不尽相同,因而划分标准时也略有差异。四、油气藏的分类我国稠油划分标准:稠油分类主要指标粘度(mPa·s)辅助指标相对密度目前的开采方式名称级别普通稠油ⅠⅠ-150①~150①>0.9200常规或注蒸汽Ⅰ-2150①

~10000>0.9200注蒸汽特稠油Ⅱ10000~50000>0.9500注蒸汽超稠油(天然沥青)Ⅲ>50000>0.9800注蒸汽注:①指油层条件下粘度,其它指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联合国训练研究署(UNITAR)推荐的重质原油及沥青分类标准:分类第一指标第二指标粘度①

(mPa·s)

密度,60°F(g/cm3)°API,60F重油100~100000.934~1.020~10沥青>10000>1.0<10注:①指在油层温度下的脱气油粘度.

常规油藏粘度<=50

mPa.s

稠油油藏

粘度>50

mPa.s

常规稠油藏(粘度50~10000

mPa.s

)特稠油藏(粘度10000~50000

mPa.s

)超稠油藏(粘度>50000

mPa.s

)我国稠油资源相当丰富,约占石油资源的20%。已探明的稠油资源主要分布新疆、辽河、胜利和渤海湾地区。我国西北地区的准噶尔盆地,面积约为13×104km2,盆地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稠油资源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目前在盆地西北缘和盆地东北部发现了几亿吨的稠油储量。大规模的地面油砂、天然沥青和浅层稠油油藏是西北缘油气富集区的重要特色。稠油油藏的油层大多胶结疏松,油层易出砂。目前,我国稠油油藏主要采取注蒸汽等热采方式,但普遍存在着出砂、气窜和成本高的问题。同时,由于油层薄、原油粘度太高,仍有相当数量的稠油资源无法投人开发,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稠油开发。通常把凝固点在40℃以上,含蜡量高的原油叫高凝油。高凝油为蜡基原油。我国原油凝固点大于25℃的约占90%,其中15%大于30℃,还有不少凝固点大于40℃。某些油田的原油凝固点高达60℃以上。高凝油油田的开采关健是原油的流温必须高于凝固点,才能维持正常生产,一般需要利用高温或化学降凝方法进行开采和输送。3.高凝油油藏(HighSolidifyingOilBed)天然气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储集层中以烃为主体的混合气体的统称。4.天然气藏(NaturalGasBed)包括:油成气、煤成气和生物气。油成气是在生油的过程中形成的轻烃,通常是溶解在原油中,或在存于构造顶部形成气顶。煤成气在生成煤矿时产生的气体,在煤田中称为瓦斯气。生物气是专指在较浅的、年代较近的(第四纪地层多见)地层中的微生物腐败后生成的沼气(以甲烷气为主)。

气体的特点是体积随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而有下较大的变化。从地下采出的气体中经常含有腐蚀性成分,较典型的是硫化氢气体和二氧化碳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通常占85-95%;其次为乙烷、丙烷、丁烷等,戊烷和较重的烃类。非烃气体包括N2,CO2,H2S2,He气等。天然气在油田呈几种状态存在,包括伴随原油产出的溶解气、气顶产出的游离气(或气藏、薄夹层)和地层不中的溶解气。

硫化氢是天然气的常见成分,特别是以碳酸盐岩为储层的气藏。当含有一定量的H2S和CO2酸性气体时,它会危及操作人员的安全,对油、套管防腐设计、井口装置、天然气处理及输运都应有特殊的要求。成分在天然气中比例%在油藏伴生气中比例%甲烷70~9850~90乙烷1~105~15丙烷1~52~14丁烷痕迹~21~10戊烷痕迹~1痕迹~5己烷以上痕迹~0.5痕迹~3二氧化碳痕迹~1痕迹~4硫化氢偶尔痕迹无~4氮痕迹~5天然气的成分由于环保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加大,加之受高油价的影响,天然气产业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的四川地区、新疆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陕甘宁地区及南海和东海发现了大量的高产天然气藏。2013年,国产气产量达到1194(含煤层气)亿立方米;初步统计全年天然气进口量达到53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30.6%,至2012年国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0.85万亿立方米,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我国天然气的可采储量将会明显增加。

天然气藏的高压、高产、腐蚀和有毒性气体的存在等特点,对天然气藏的完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对高压、高产和含有H2S的裂缝型气层的开发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以上介绍了油藏类型和储层流体的特点,它们对完井方式有直接的影响,但并不是选择完井方式的唯一依据,还必须综合考虑油层特性,开采方式等多方面条件。油层特性主要包括油层岩性、油层渗透率及层间渗透率的差异、油层压力及层间压力的差异、原油性质及层间原油性质的差异,以及有无气顶、底水等到。这些都是选择完井方式的重要依据。

一般认为生油岩石是沉积岩,主要包括碎屑沉积岩、化学沉积岩和生物沉积三大类。其中泥岩和灰岩是主要的生油岩。但在生油岩中形成的油气不一定存储在生油岩中,经裂缝或孔隙可能运移到附近具有储存条件的岩石中。目前,分布最广的储藏岩石类型是各类砂岩、砾岩、石灰岩、白云岩、礁灰岩,此外还有少量的火山岩、变质岩、泥岩。要经济高效地采出油气,必须研究油层性质,使钻井、完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油层的潜力。第二节油气储藏的岩石类型及物性参数一、油气藏的岩石类型碎屑岩油层主要包括各种砂岩、砂砾岩、砾岩、粉砂岩等碎屑沉积岩,它们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储集层类型。碎屑岩的物质成分主要由颗粒、基质和胶结物三部分组成。1.碎屑岩储层2.碳酸盐岩油层碳酸盐岩主要由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组成,岩石的主要类型是石灰岩和白云岩。炭酸盐岩在我国约占沉积岩总面积的55%,特别在西南和中南地区很发育。据估计,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左右在碳酸盐岩中。我国除华北的碳酸盐岩古潜山油藏外,大部分碳酸盐岩主要作为储气岩,如四川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陕甘宁盆地等。碳酸岩储层多为裂缝型储集层,一般油气井产量较高。但对高压裂缝型气藏的开发存在一定的难度。其它岩类的储层是指除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之外的各种岩类储层,如岩浆岩、变质岩、粘土岩和煤层等。我国及国外均发现了这种类型的油气藏,对其研究不可忽视。3.其它岩石类型的油层储层物性参数是评价储集能力的基本参数,孔隙类型、喉道类型及孔隙一喉道的配合关系与储集性密切相关,它们是多孔介质岩石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性与孔隙结构研究对于钻井、完井液设计、完井方式的选择及开发方案的制定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储层的物性参数

储层的物性参数主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类型、含流体饱和度、泥质含量等。

岩石中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称为岩石的孔隙度,常用符号Φ表示。孔隙度由绝对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之分。绝对孔隙度是指岩石中全部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有效孔隙度是指岩石中互相连通的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1、孔隙度(Porosity)

一般砂岩的孔隙度较高,在砂质岩石中易形成孔隙性的油气藏。泥页岩、碳酸岩等岩石的孔隙度一般都较低,易形成裂缝性油藏。虽然碳酸岩裂缝孔隙度不高,碳酸盐中的裂隙(缝)孔隙度普遍较低,范围在0.01%~6%之间,超过2%的较少。但在裂缝发育好的地区易形成高压高产的油气藏,如我国的四川和塔里地区的某些油气田,形成了以裂缝为主的高产油气田。岩石的孔隙度度按大小一般分为高、中、低三大类:

高孔隙度(Φ>25%)中孔隙度(Φ

=10~25%)低孔隙度(Φ<10%)荧光图像分析:褐黄-黄褐色,指示油含量比较高

在一定压差条件下,岩石能使流体通过的性能叫岩石的渗透性。岩石渗透性的好坏以渗透率的大小来描述,常用K表示,单位是μm2,岩石渗透性大小可由实验求得。储层岩石的渗透率分为绝对渗透率(或物理渗透率)、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1)绝对渗透率(AbsolutePermeability)

是指当只有任何一相(气体或单一液体)在岩石孔隙中流动而与岩石没有物理化学作用时所求得的渗透率。通常则以气体渗透率为代表,又简称渗透率。(2)有效渗透率(EquivalentPermeability)多相流体共存和流动时,其中某一相流体在岩石中的通过能力的大小,就称为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2.渗透率(Permeability)(3)相对渗透率(RelativePermeability)

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称为相对渗透率。根据渗透率的大小,地层的渗透率可分为高、中、低三种类型:

高渗透地层:K≥0.5μm2

中渗透地层:0.01μm2<K<0.5μm2

低渗透地层:K<0.01μm2

碎屑岩类储集层油田开发储层分类标准储层类型名称孔隙度(%)渗透率(μm2)Ⅰ特高孔特高渗>30>2Ⅱ高孔高渗25~300.5~2Ⅲ中孔中渗15~250.1~0.5Ⅳ低孔低渗10~150.01~0.1Ⅴ特低孔特低渗<10<0.01

影响孔隙度的因素也直接影响渗透率的大小。渗透率的大小与孔隙度、粒径、分选状况和排列方式关系密切。孔隙度大的岩石,渗透性一般均好;孔隙度低的岩石,渗透性能较差。对砂岩而言,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密切,相关性显著。裂缝性岩石的渗透性是流体流过裂缝的能力。它与裂缝的宽度和裂缝间的联通性有关。一条宽度为0.1mm的裂缝,其渗透性相当于0.5~1μm2

由于大多沉积岩地层具有层状结构,并且在不同方向上所受的应力不同,表现出各向异性,因此,在不同方向上岩石的渗透性具有一定的差异。

油层岩性主要分为砂岩(砂砾岩)、碳酸盐岩和其他岩性(火成岩、变质岩等)共三类。

1.砂岩(砂砾岩)油气藏

砂岩的胶结物主要为硅质、钙质、粘土等,在各种作业过程中易被损害。而且,我国的砂岩油藏多为层状,压力偏低,以中低渗为主,在开发中采用多层同井合采、分层注水等增产措施,因此多数采用套管(或尾管)射孔完井。但对产层相对单一,不需要压裂改造的产层或稠油层可考虑采用衬管完井或裸眼完井方式,同时根据需要可利用水平井进行开发,这样不但连通性能好而且减少了固井对产层的污染,延缓了水锥的形成。三、储层特性对完井方式的影响2.碳酸盐岩油气藏碳酸盐岩层大多坚硬、致密,储渗空间为裂缝或基质孔隙,有时也可能存在底水、气顶。

对渗透性好的储层可采用裸眼或衬管完井,如塔里木地区的高压气井目前大多水平井和衬管完井方式;对渗透性较差,开采过程中需要采取酸化、酸压或压裂处理等增产措施时,可采用射孔完井,也可在裸眼压裂后进行衬管完井;对于孔隙性的碳酸盐岩其完井方式可按砂岩油层来对待,增产措施可以采用酸化、前置液酸压或加砂压裂;裂缝性古潜山碳酸盐岩可用裸眼完井,也可利用套管射孔完井方式,这样有利于控制底水和进行增产措施。3.火成岩及变质岩等这类油藏大都为次生古潜山油藏,岩石本身是致密的,存在裂缝或孔隙溶洞等,这类油藏大多将不整合面的风化壳钻开后采取裸眼完井,也可射孔完成。

我国的油层分类,将油层划分为特高渗透率、高渗透率、中渗透率、低渗透率和特低渗透率五种类型。但在选择完井方式中,国外仅对渗透率作出高的或低的较粗略的划分。即把0.1μm2作为孔隙型油层高渗透或低渗透的区分标准,把0.01μm2作为裂缝型油层高渗透或低渗透的区分标准。一般地说,高渗透油层井产量较高,原油入井的流速较快,选择完井方式时需考虑这一特点。四、油层层间压力及渗性的差异

层间渗透性的差异在砂岩层状油藏中是常见的。我国层状油藏层间渗透率差异有的可以达到几十倍,甚至更大。在选择完井方式中,若各层之间的渗透率变化范围不超出下面六个等级中的一个,则被认为层间渗透率差异不大,可以同井合采,否则需按两套层系开发。

K>1μm2K=0.5~1μm2K=0.1~0.5μm2K=0.05~0.1μm2K=0.01~0.05μm2K<0.01μm21.层间渗透性的差异

在选择完井方式时,国外对油层层间压力差异的划分是,若各分层之间的压力变化范围不超出下面四个等级中的一个,则被认为层间压力差异不大。

①G>0.13Mpa/10m②G=0.11~0.13Mpa/10m③G=0.09~0.11Mpa/10m④G<0.09Mpa/10m,

国内对层间压力差异尚无一个量化的标准。在处理层间压力差异的矛盾时,一般可采用双油管分采、单管下封隔器分采或者在高压层装井下油嘴将高压层的流压降至与低压层压流接近等三种方法。如果用这些办法无法调整层间矛盾,则只能分层开发。层间差异中主要矛盾是层间压力的差异。2.油层层间压力的差异大部分碎屑岩地层的沉积环境是水相沉积,岩石是亲水的,润湿性以亲水为主。储存油后可能会变成亲油。在生产中,水进入孔隙内,极易使润湿性反转为亲水,使岩石中的矿物成分浸泡在水中。会造成粘土胶结物的膨胀,使砂岩的胶结强度降低,引起生产层的出砂等问题。

在生产中岩石中的介质经常会变化,如气会随油藏压力的降低而大量析出,气的含量降低;水的含量会增加,尤其是在注水开发的条件下。这对井的生产有影响,在完井中必须考虑这些因素。五、润湿性和流体的分布1、储层中的流体流动

原油进入井筒的动力来源是溶解气的分离、底水或注入水的推动、气顶气的推动以及岩石和流体的弹性能的释放。在井筒附近的储层中的原油进入井筒,远离井筒处的流体会逐渐地向近井地带推进。在开采中,油藏的压力分布随时间有变化,在油藏平面分布也有变化。

在采油生产中,通常要在储层中注水、注气,以保持油藏的压力和能量。对渗透性较差的生产层要采取压裂、酸化等措施增加产量。

压裂和酸化使岩石的胶结物破坏,渗透性增加,但也破坏岩石的结构,有可能使岩石出砂。在开采稠油时要向地层注热蒸汽,提高流体的温度,降低流体的粘度,使稠油易流出。热力能量对岩石和井筒也有较大的破坏作用。

完井中考虑有最小的流体流动阻力是一个首要的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在生产中各种条件的变化对完井的要求,使井底的结构要能适应生产条件的各种变化。2、采油工程对储层内流体流动的影响

完井设计是根据储层性质、油气田的开发方案和采油工艺要求等,确定打开储集层的方式,提出完井的井底结构、油层套管的下入层位及下入深度和生产层与井筒的联通方式,制定完井测试方案和采油管柱尺寸等一系列完井的参数。第三节完井所需资料收集与完井设计1.完井设计所需油藏地质资料①藏类型及地质构造资料;②层及岩性资料(包括矿物成分、粒度分析及有关防砂分析资料);③储层流体资料。

一、完井所需资料的收集2.完井设汁所需油藏开发资料①油藏开发方案;②射孔方案;③增产措施;3.采油工艺技术资料4.试油和测井资料5.钻井工程资料6.油气层保护技术资料7.完井设计遵循的各种标准

(1)满足开发、采油工程方案要求;(2)与钻井、固井和井下作业协调一致;(3)符合油层保护及改造措施的要求;(4)尽量减少投产后的井下作业工作量;(5)完井方案与当前的工艺技术水平相适应;(6)满足作业安全、高效及环保要求的原则。二、完井设计遵循的原则1.完井方式的选择根据储集层的岩石特点、油藏的开发方案、将来可能要采取的采油工艺和修井措施,提出完井井底结构的类型。2.提出完井井段的井底结构参数包括井径、打开生产层的长度与层数、口袋的长度等。3.完井管柱的设计油层套管的直径、下入深度、套管强度及防腐设计;筛管和衬管的有关尺寸的决定;采油管柱尺寸的确定等。4.射孔的方案设计三、完井设计的主要内容5.防砂工艺的设计对出砂井,根据产层特点和出砂特性制定具体的防砂方案;设计防砂工具的结构参数;对砾石充填防砂,确定砾石的尺寸、质量要求及充填工艺等;对化学防砂,设计固砂液配方等。6.完井测试方案设计包括测试方案的制定、测试管柱设计等。7.油气层保护方案及完井液的设计根据产层特点和油气层敏感性评价,制定出整个完过程中的产层保护方案,设计完井液体系和性能配方;提出完井液防腐措施等。8.完井井口装置的设计根据产层的压力级别和油、气特性设计完井井口装置。第四节岩心分析及油气层敏感性评价

岩心分析技术是指利用能揭示岩石本质的各种仪器设备来观测和分析油气层的特性。岩心代表了地下岩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