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25分)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曾以为自然只是给这里泼洒了一层底色,走近才发现,辽阔的土地上早已被精细雕琢。徐徐展开的这张2400公里长的画布上,规整中透出别出心裁,均匀里点缀万紫千红,落款处窥见三个大字:内蒙古。大地坦荡如砥,山峦点缀似星,额尔古纳河温婉流淌,好似云川,绽放深隧幽蓝。她所到处万木峥嵘、芳草鲜美,古老的民族与自然世代相守。晨光爬上天边,曲水映刻倒影,莫日格勒河百转千回,随波逐流,泛起金光闪闪。牛羊成群与之共舞,绘出绿毯中闪亮的星星点点。草原在恬静的外表下,也曾躁动不安。阿尔山在伤疤上托起湖水,化作天池,这是它还给命运的一汪湛蓝。阿巴嘎火山群藏起过往,它们沉默无声,莽莽绿茵下难掩褐色伤痕。阿斯哈图石林拔地而起,如城堡耸立,似鲲鹏翱翔,骄傲地诠释着草原上也有裸色大地的深沉。在这里,牛羊不问来客,风吹草低处怡然自得,与之相伴的牧民抚起马头琴,纵情高歌热情似火。曾经,历史在此描摹伟大的蓝图,游牧民族骑上马背,在天地间驰骋,征讨四方,他们曾登上过中原的舞台,也曾一统天下,举世无双。抛开过往,今天的草原之上,毡房前点起篝火,一碗烈酒激起心中豪放,草原上赛起搏克,你来我往,浮现民族生息的模样。(1)文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琢(zhuó)B.窥(kuī)C.莽(mǎng)D.模(mó)(2)文中画横线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深隧B.驰骋C.芳草鲜美D.躁动不安(3)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坦荡如砥B.映刻C.随波逐流D.描摹2.(3分)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ㅤㅤ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这里所说的家乡,主要指我们居住的城乡社区。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_______这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①学习剖析文化现象②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③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家乡的文化生活④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A.③①②④ B.③④①② C.④③①② D.④③②①3.(3分)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编纂。 B.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置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 C.古代常见的谦辞有家君、愚兄、拙见、鄙人、高龄、久仰等。 D.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我国杰出的田园诗人。4.(10分)默写。(1),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2)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3)我报路长嗟日暮,。(李清照《渔家傲》)(4),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5),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6)现实生活中,人们常面临进退两难的抉择,当生命和道义同时置于身旁,我们要毅然做出《鱼我所欲也》中“,”的抉择,而这种选择独圣贤者有之的原因是。(7)“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于国之治者,必借鉴与《出师表》中:“,。”5.(3分)根据上联,写出下联。文学之美,从来就带着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在淡泊宁静中生发出坦荡;“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在黯然神伤中看到不舍深情;“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在时光流逝中保存一份神往。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到春秋战国时的《诗经》《楚辞》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种体裁都有无数伟大的文学作品。让我们走出“小园香径独徘徊”,也莫问“千秋万岁名”,在广阔天地中发现自己,“绿荫冉冉遍天涯”。请你结合上联的内容,填写下联。上联:神话传说,记人生美好追求;下联:,二、阅读。(共45分)6.(11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ㅤㅤ余自海康适合浦①,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胥②并海③即白石④。是日六月晦,无月,碇宿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⑤:“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⑥,复厄于此乎?”稚子过⑦在旁酣睡,呼不应。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已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选自《东坡志林》)注释:①海康、合浦:均为地名。②乘胥:乘坐胥船(指南方少数民族的船舶)。③并海:沿着海路。④白石:指石康县白石镇。⑤太息:叹息。⑥徐闻:县名,故治在今广东徐闻。⑦过:苏轼幼子苏过。(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是日六月晦②已济徐闻(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②桥梁大坏,水无津涯。(3)结合上文,分析文中苏东坡“太息”的含义。(4)阅读本文,联系实际,谈谈如何面对人生之困境。7.(10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暮色中的炊烟迟子建ㅤㅤ①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缥缈。ㅤㅤ②炊烟总是上升的,它的气息天空最为熟悉了。但也有的时候气压过低,炊烟徘徊在屋顶,我们就会嗅到它的气息。那是一种草木灰的气息,有点微微的涩,涩中又有一股苦香,很耐人寻味。ㅤㅤ③这缕涩中杂糅着苦香的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ㅤㅤ④在北极村的姥姥家居住的时候,我喜欢趴到东窗去望外面的风景。从东窗,还能看见她家的木刻楞房屋。这座房屋的主人是个俄罗斯老太太,我们都叫她老毛子。她是斯大林时代避难过来的,她嫁了一个中国农民,是个马夫,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在北极村的儿子为她添了个孙子,叫秋生,秋生呆头呆脑的,他只知道像牛一样干活,见了人只是笑,不爱说话,就是偶尔跟人说话也是说不连续。秋生不像他的父母很少登老毛子的门,他三天两头就来看望他的奶奶。除了他,老毛子那里再没别人去了。ㅤㅤ⑤她也不喜欢与村中人交往,从不离开院门,只呆在家里和菜园中。她个子很高,虽然年纪大了,但一点也不驼背。她喜欢穿一条黑色的曳地长裙,戴一条古铜色三角巾,她脸上的皮肤非常白皙,眼帘深深凹陷,那双碧蓝的眼睛看人时非常清澈。我姥姥不喜欢我和她说话,但有两次隔着栅栏她吆喝我去她家玩,我就跃过栅栏,跟着她去了。我至今记得她的居室非常整洁,北墙上悬挂着一个挂钟,挂钟下面是一张紫檀色长条桌,桌上喜欢摆着两个碟子,一个装着蚕豆,一个装着葵花籽,此外还有一个茶壶,一个茶盅和一副扑克牌。这桌子上的东西展现了她家居生活的情态,喝茶,吃蚕豆,嗑瓜子,摆扑克牌。她把我领到家后,喜欢把我抱起,放在一把椅子上。我端端正正地坐着的时候,她就为我抓吃的去了。蚕豆、瓜子是最常吃的,有时也会有一块糖。与她熟了以后,她就教我跳舞,她喜欢站在屋子中央,扬起胳膊,口中哼唱着什么,原地旋转着。ㅤㅤ⑥她旋转的时候那条黑色的裙子就鼓胀起来了,犹如一朵盛开的牵牛花。北极村的很多老太太都缠过足,走路扭扭摆摆的,且都是小碎步;而老毛子却是个大脚片子,她走起路来又稳又快。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为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并不知道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ㅤㅤ⑦那些不上她家串门的邻居,其实对老毛子也是关心的。他们从两个途径关心着她:一个是秋生,一个就是炊烟了。人们见了秋生会问他:秋生,你奶奶身体好吗?秋生嘿嘿地笑,人们就知道老毛子是硬朗的。而我姥姥更喜欢从老毛子家的烟囱观察她的生活状况,那炊烟总是按时按晌地从屋顶升起,说明她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很有规律。大家也就很放心。ㅤㅤ⑧老毛子在冬季时静悄悄地死了,她是孤独地离开这个冰雪世界的。那几天秋生没过来,人们是通过她家的烟囱感觉她出了事的。住在她家后面的人家,每天早晚抱柴生火时,总是习惯性地看一眼老毛子的烟囱,结果她连续几天都没有发现那烟囱冒出的一缕炊烟,知道老毛子大事不好了。于是喊来她的家人,进屋一看,老毛子果然已经僵直在炕上了。ㅤㅤ⑨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暮色苍茫的时分看到过那幢房屋飘出的炊烟,尽管村子里其他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1)在“我”的眼里,“老毛子”是怎样的老太太?(2)品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运用的表现手法。8.(12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十四冬”为什么选择了内蒙古?ㅤㅤ①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将于2024年2月17日至2月2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举办。这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多年来首次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也是北京冬奥会后举办的首次全国冬季项目大型体育赛事。ㅤㅤ②“十四冬”将是历届全国冬运会中标准最高、规模最大、项目最全的一届体育盛会,预计参赛运动员将达到3700余人。本届冬运会共设8个大项16分项176个小项,与国际接轨,全面对标冬奥会,2026年米兰冬奥会项目在“十四冬”全部设项。ㅤㅤ③“十四冬”为什么选择了内蒙古?ㅤㅤ④内蒙古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中西部最低气温低于零下二十摄氏度,东北部最低气温低于零下五十摄氏度,有利于积雪保存。特别是大兴安岭、呼伦贝尔等地,每年降雪期长达7个月,冷资源为内蒙古及东北地区之最,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为冰雪运动提供了先决条件。此外,内蒙古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发展滑雪运动的天然优势。例如大兴安岭岭西为呼伦贝尔草原,岭上为山地林区,岭东为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较大的海拔区间差有利于形成天然滑雪场。还有,毗邻京津冀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也为举办大型赛会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区位上看,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毗邻八省区市,靠近京津冀。京呼、赤喀高铁使内蒙古中西部和东部主要城市融入首都2小时经济圈,建设中的集大原、包银高铁将进一步密切内蒙古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丰富的冰雪资源、显著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等多重因素相互叠加,内蒙古有条件也有信心当好东道主、办好“十四冬”。ㅤㅤ⑤2016年1月30日,在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闭幕式上,内蒙古接过了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会旗,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内蒙古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体现了对内蒙古的关心、厚爱和信任。近年来,内蒙古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迈出了新步伐。按照“展示形象、办出特色”的思路,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办赛理念,内蒙古全力做好各项承办筹备工作。先后制定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呼伦贝尔市冰雪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等,为运动技能培训、专业人才培养、冰雪文化普及与推广打造优质载体。ㅤㅤ⑥随着“十四冬”的脚步越来越近,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聚焦内蒙古这片银装素裹的天地,全区上下全力以赴,向着这场冰雪盛会昂首迈进。在冰与雪的氛围里,在期与盼的步伐间,内蒙古必将为全国人民带来一届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的冰雪盛会,“十四冬”必将为内蒙古打造出一张惊艳世界的亮丽名片。(摘选自丁宁《阴山岩画:跨越千年的文明画廊》,有删改)(1)结合文意,概述“十四冬”选择内蒙古的原因。(2)请简要说明第④段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请你观察“十四冬”会徽,想象并描绘会徽的含义。9.(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经典常谈》序(节选)ㅤㅤ①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ㅤㅤ②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又如清初人选注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虽然远在“四书”注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年,帮助初学不少。但到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都不适用了。我们知道清代“汉学家”对于经典的校勘和训诂贡献极大。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的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的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似乎就是这番用意,但离我们理想的标准还远着呢。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地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1)阅读全文,简述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初中生学习经典的原因。(3)赏析第一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联系全文,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部,谈谈它作为“经典”的价值。(不超过50字)《诗经》《史记》《红楼梦》《经典常谈》三、写作。(共50分)10.(10分)作文。ㅤㅤ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域,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民间技艺,特色鲜明的名胜古迹、艺术形式。你作为家乡的一份子,请你把内蒙古的文化遗产介绍给其他人。(1)向读者介绍一项文化遗产。注意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2)字数在150左右。11.(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ㅤㅤ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岁月更替,有些东西一直都在。就像老舍目前:济南冬天的雪一直下;汪曾祺心中:昆明的雨,从未停歇;朱自清笔下:栅栏中的背影永不遗失……请你以“_______,一直在”为题,写一篇文章。ㅤㅤ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字数不少于500字。(2)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2024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23答案BC一、积累与运用。(共25分)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曾以为自然只是给这里泼洒了一层底色,走近才发现,辽阔的土地上早已被精细雕琢。徐徐展开的这张2400公里长的画布上,规整中透出别出心裁,均匀里点缀万紫千红,落款处窥见三个大字:内蒙古。大地坦荡如砥,山峦点缀似星,额尔古纳河温婉流淌,好似云川,绽放深隧幽蓝。她所到处万木峥嵘、芳草鲜美,古老的民族与自然世代相守。晨光爬上天边,曲水映刻倒影,莫日格勒河百转千回,随波逐流,泛起金光闪闪。牛羊成群与之共舞,绘出绿毯中闪亮的星星点点。草原在恬静的外表下,也曾躁动不安。阿尔山在伤疤上托起湖水,化作天池,这是它还给命运的一汪湛蓝。阿巴嘎火山群藏起过往,它们沉默无声,莽莽绿茵下难掩褐色伤痕。阿斯哈图石林拔地而起,如城堡耸立,似鲲鹏翱翔,骄傲地诠释着草原上也有裸色大地的深沉。在这里,牛羊不问来客,风吹草低处怡然自得,与之相伴的牧民抚起马头琴,纵情高歌热情似火。曾经,历史在此描摹伟大的蓝图,游牧民族骑上马背,在天地间驰骋,征讨四方,他们曾登上过中原的舞台,也曾一统天下,举世无双。抛开过往,今天的草原之上,毡房前点起篝火,一碗烈酒激起心中豪放,草原上赛起搏克,你来我往,浮现民族生息的模样。(1)文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DA.琢(zhuó)B.窥(kuī)C.莽(mǎng)D.模(mó)(2)文中画横线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A.深隧B.驰骋C.芳草鲜美D.躁动不安(3)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CA.坦荡如砥B.映刻C.随波逐流D.描摹【解答】答案:(1)D(2)A(3)C2.(3分)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ㅤㅤ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这里所说的家乡,主要指我们居住的城乡社区。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_______这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①学习剖析文化现象②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③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家乡的文化生活④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A.③①②④ B.③④①② C.④③①② D.④③②①【解答】本题考查语句衔接。语段中横线前的内容是说家乡文化的重要性,③④两句紧承上文,强调关注、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应排在①②之前,按照逻辑顺序应光“关注”再“参与”,故③句为首句,④句紧接其后。①句承接前两句,由参与家乡文化进一步上升到学习剖析文化现象,②句则是说剖析家乡文化的作用,与下文“这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衔接最为紧密,故排序为①②。综上,正确排序为③④①②。故选:B。3.(3分)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编纂。 B.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置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 C.古代常见的谦辞有家君、愚兄、拙见、鄙人、高龄、久仰等。 D.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我国杰出的田园诗人。【解答】ABD.正确;C.有误,“高龄、久仰”是敬辞。故选:C。4.(10分)默写。(1)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4)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5)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6)现实生活中,人们常面临进退两难的抉择,当生命和道义同时置于身旁,我们要毅然做出《鱼我所欲也》中“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抉择,而这种选择独圣贤者有之的原因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7)“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于国之治者,必借鉴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解答】答案:(1)河流大野犹嫌束(易错字:嫌)(2)决眦入归鸟(易错字:眦)(3)学诗谩有惊人句(易错字:谩)(4)半匹红纱一丈绫(易错字:绫)(5)雾凇沆砀(易错字:凇)(6)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易错字:兼、舍)(7)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易错字:罚)5.(3分)根据上联,写出下联。文学之美,从来就带着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在淡泊宁静中生发出坦荡;“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在黯然神伤中看到不舍深情;“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在时光流逝中保存一份神往。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到春秋战国时的《诗经》《楚辞》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种体裁都有无数伟大的文学作品。让我们走出“小园香径独徘徊”,也莫问“千秋万岁名”,在广阔天地中发现自己,“绿荫冉冉遍天涯”。请你结合上联的内容,填写下联。上联:神话传说,记人生美好追求;下联:唐诗宋词,载世间百态情思。【解答】答案:示例:唐诗宋词载世间百态情思。二、阅读。(共45分)6.(11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ㅤㅤ余自海康适合浦①,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胥②并海③即白石④。是日六月晦,无月,碇宿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⑤:“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⑥,复厄于此乎?”稚子过⑦在旁酣睡,呼不应。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已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选自《东坡志林》)注释:①海康、合浦:均为地名。②乘胥:乘坐胥船(指南方少数民族的船舶)。③并海:沿着海路。④白石:指石康县白石镇。⑤太息:叹息。⑥徐闻:县名,故治在今广东徐闻。⑦过:苏轼幼子苏过。(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是日六月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②已济徐闻渡(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②桥梁大坏,水无津涯。(3)结合上文,分析文中苏东坡“太息”的含义。(4)阅读本文,联系实际,谈谈如何面对人生之困境。【解答】(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①句意为:当天是6月30日。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②句意为:已渡海来到雷州半岛的徐闻。济:渡。(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注意重点词的解释:①句中重点词顾,四下张望。太息,叹息。句意为:站起来环顾四周漆黑一片的海面不禁叹息:“我为什么要这样屡屡把自己处于危险境地!”②句中重点词::坏,冲垮。岸、水边。句意为:桥梁多被冲垮,到处是洪水漫道的景象。(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理解作者叹息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分析,“四顾太息”的内容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意思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屡屡把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从海南鸟都已渡海来到雷州半岛的徐闻,怎么又让自己处于如此险境?但是苏轼遇险时,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作者担心这些书怕是难度此险,那样的话就不能传于世间。(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积极乐观的心态:虽然身处险境,如“是日六月晦,无月,碇宿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稚子过在旁酣睡,呼不应。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他在感叹自己为何多次陷入险境的同时,依然能安慰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这种乐观的心态是他面对困境的重要支撑。不放弃希望,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在得知前方水陆皆不通的情况下,他听取他人建议,考虑乘坐疍船沿海路前往目的地,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寻找可能的出路。答案:(1)①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②渡(2)①站起来环顾四周漆黑一片的海面不禁叹息:“我为什么要这样屡屡把自己处于危险境地!”②桥梁多被冲垮,到处是洪水漫道的景象。(3)自己命运如此不济,屡遵险境;自己所修订的《书》《易》《论语》怕是难度此险,不能传于世间。(4)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境,如失业、疾病等。就像苏轼在面对洪水泛滥这样几乎绝望的处境时仍能自我安慰和鼓励一样,我们也要学会看到困境中的积极因素。例如,失业可能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职业规划、学习新技能的机会;疾病虽然痛苦,但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健康,调整生活方式。保持乐观能增强我们的心理韧性,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困难。7.(10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暮色中的炊烟迟子建ㅤㅤ①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缥缈。ㅤㅤ②炊烟总是上升的,它的气息天空最为熟悉了。但也有的时候气压过低,炊烟徘徊在屋顶,我们就会嗅到它的气息。那是一种草木灰的气息,有点微微的涩,涩中又有一股苦香,很耐人寻味。ㅤㅤ③这缕涩中杂糅着苦香的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ㅤㅤ④在北极村的姥姥家居住的时候,我喜欢趴到东窗去望外面的风景。从东窗,还能看见她家的木刻楞房屋。这座房屋的主人是个俄罗斯老太太,我们都叫她老毛子。她是斯大林时代避难过来的,她嫁了一个中国农民,是个马夫,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在北极村的儿子为她添了个孙子,叫秋生,秋生呆头呆脑的,他只知道像牛一样干活,见了人只是笑,不爱说话,就是偶尔跟人说话也是说不连续。秋生不像他的父母很少登老毛子的门,他三天两头就来看望他的奶奶。除了他,老毛子那里再没别人去了。ㅤㅤ⑤她也不喜欢与村中人交往,从不离开院门,只呆在家里和菜园中。她个子很高,虽然年纪大了,但一点也不驼背。她喜欢穿一条黑色的曳地长裙,戴一条古铜色三角巾,她脸上的皮肤非常白皙,眼帘深深凹陷,那双碧蓝的眼睛看人时非常清澈。我姥姥不喜欢我和她说话,但有两次隔着栅栏她吆喝我去她家玩,我就跃过栅栏,跟着她去了。我至今记得她的居室非常整洁,北墙上悬挂着一个挂钟,挂钟下面是一张紫檀色长条桌,桌上喜欢摆着两个碟子,一个装着蚕豆,一个装着葵花籽,此外还有一个茶壶,一个茶盅和一副扑克牌。这桌子上的东西展现了她家居生活的情态,喝茶,吃蚕豆,嗑瓜子,摆扑克牌。她把我领到家后,喜欢把我抱起,放在一把椅子上。我端端正正地坐着的时候,她就为我抓吃的去了。蚕豆、瓜子是最常吃的,有时也会有一块糖。与她熟了以后,她就教我跳舞,她喜欢站在屋子中央,扬起胳膊,口中哼唱着什么,原地旋转着。ㅤㅤ⑥她旋转的时候那条黑色的裙子就鼓胀起来了,犹如一朵盛开的牵牛花。北极村的很多老太太都缠过足,走路扭扭摆摆的,且都是小碎步;而老毛子却是个大脚片子,她走起路来又稳又快。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为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并不知道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ㅤㅤ⑦那些不上她家串门的邻居,其实对老毛子也是关心的。他们从两个途径关心着她:一个是秋生,一个就是炊烟了。人们见了秋生会问他:秋生,你奶奶身体好吗?秋生嘿嘿地笑,人们就知道老毛子是硬朗的。而我姥姥更喜欢从老毛子家的烟囱观察她的生活状况,那炊烟总是按时按晌地从屋顶升起,说明她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很有规律。大家也就很放心。ㅤㅤ⑧老毛子在冬季时静悄悄地死了,她是孤独地离开这个冰雪世界的。那几天秋生没过来,人们是通过她家的烟囱感觉她出了事的。住在她家后面的人家,每天早晚抱柴生火时,总是习惯性地看一眼老毛子的烟囱,结果她连续几天都没有发现那烟囱冒出的一缕炊烟,知道老毛子大事不好了。于是喊来她的家人,进屋一看,老毛子果然已经僵直在炕上了。ㅤㅤ⑨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暮色苍茫的时分看到过那幢房屋飘出的炊烟,尽管村子里其他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1)在“我”的眼里,“老毛子”是怎样的老太太?(2)品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运用的表现手法。【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在“我”的眼里,“老毛子”是一位独特且令人难忘的老太太。她个子很高,皮肤白皙,拥有一双碧蓝而清澈的眼睛,穿着传统的俄罗斯服饰——黑色曳地长裙和古铜色三角巾。她不喜欢与村中人交往,过着相对孤立的生活,但对“我”却很友好,邀请“我”到她的家里玩耍,给她带来了温暖和活力。她家居室整洁,喜欢喝茶、吃蚕豆、嗑瓜子和玩扑克牌。此外,她热爱舞蹈,跳舞时展现出自由和优雅。尽管身处异国他乡,她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展现了坚强和独立的个性。(2)本题考查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她旋转的时候那条黑色的裙子就鼓胀起来了,犹如一朵盛开的牵牛花”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太太旋转时的裙子比作盛开的牵牛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裙子随舞动膨胀起来的样子,不仅增加了画面感,也传达出一种生命力和美感,暗示了即使在暮年的老毛子身上也存在着青春和活力。这样的描写使得老毛子的形象更加立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本题考查文章表现手法的识别。象征:炊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象征符号,它不仅仅是指从烟囱里冒出的烟雾,更是代表了生活的气息、规律和生命的迹象。老毛子家的炊烟按时升起,象征着她生活的正常和稳定;当炊烟消失,也预示着老毛子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对比:文章通过北极村其他老太太缠足、走路扭扭摆摆的形象与老毛子的大脚片和稳健的步伐形成对比,突出了老毛子不同于常人的自由和独立。细节描写:作者通过对老毛子居室布置、穿戴打扮以及生活习惯的细致描写,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她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点。环境烘托:文中多次提到暮色、冬季等特定的环境背景,这些自然景象的描述不仅为故事营造了一个静谧、略带忧伤的氛围,也映衬了老毛子孤独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人物刻画: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如邻居们对老毛子的关注方式(秋生的探访和观察炊烟),进一步深化了老毛子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对她产生同情和理解。答案:(1)在“我”的眼里,“老毛子”是一位个子高、皮肤白皙、眼睛碧蓝清澈的老太太,穿着黑色曳地长裙和古铜色三角巾,不喜欢与人交往,但对“我”友好,家居室整洁,喜欢喝茶、吃蚕豆、嗑瓜子、玩扑克牌,并且热爱舞蹈。(2)第⑥段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裙子比作盛开的牵牛花,描绘了裙子随舞动膨胀起来的样子,传达出生命力和美感。(3)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炊烟代表生活的气息、规律和生命的迹象;对比手法,通过其他老太太缠足的形象与老毛子的大脚片形成对比;细节描写,通过对居室布置等的描写展现老毛子的生活状态;环境烘托,用暮色、冬季等背景营造氛围;人物刻画,通过邻居们对老毛子的关注方式体现邻里间的关怀。8.(12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十四冬”为什么选择了内蒙古?ㅤㅤ①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将于2024年2月17日至2月2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举办。这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多年来首次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也是北京冬奥会后举办的首次全国冬季项目大型体育赛事。ㅤㅤ②“十四冬”将是历届全国冬运会中标准最高、规模最大、项目最全的一届体育盛会,预计参赛运动员将达到3700余人。本届冬运会共设8个大项16分项176个小项,与国际接轨,全面对标冬奥会,2026年米兰冬奥会项目在“十四冬”全部设项。ㅤㅤ③“十四冬”为什么选择了内蒙古?ㅤㅤ④内蒙古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中西部最低气温低于零下二十摄氏度,东北部最低气温低于零下五十摄氏度,有利于积雪保存。特别是大兴安岭、呼伦贝尔等地,每年降雪期长达7个月,冷资源为内蒙古及东北地区之最,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为冰雪运动提供了先决条件。此外,内蒙古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发展滑雪运动的天然优势。例如大兴安岭岭西为呼伦贝尔草原,岭上为山地林区,岭东为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较大的海拔区间差有利于形成天然滑雪场。还有,毗邻京津冀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也为举办大型赛会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区位上看,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毗邻八省区市,靠近京津冀。京呼、赤喀高铁使内蒙古中西部和东部主要城市融入首都2小时经济圈,建设中的集大原、包银高铁将进一步密切内蒙古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丰富的冰雪资源、显著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等多重因素相互叠加,内蒙古有条件也有信心当好东道主、办好“十四冬”。ㅤㅤ⑤2016年1月30日,在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闭幕式上,内蒙古接过了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会旗,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内蒙古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体现了对内蒙古的关心、厚爱和信任。近年来,内蒙古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迈出了新步伐。按照“展示形象、办出特色”的思路,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办赛理念,内蒙古全力做好各项承办筹备工作。先后制定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呼伦贝尔市冰雪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等,为运动技能培训、专业人才培养、冰雪文化普及与推广打造优质载体。ㅤㅤ⑥随着“十四冬”的脚步越来越近,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聚焦内蒙古这片银装素裹的天地,全区上下全力以赴,向着这场冰雪盛会昂首迈进。在冰与雪的氛围里,在期与盼的步伐间,内蒙古必将为全国人民带来一届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的冰雪盛会,“十四冬”必将为内蒙古打造出一张惊艳世界的亮丽名片。(摘选自丁宁《阴山岩画:跨越千年的文明画廊》,有删改)(1)结合文意,概述“十四冬”选择内蒙古的原因。(2)请简要说明第④段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请你观察“十四冬”会徽,想象并描绘会徽的含义。【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自然条件优越:内蒙古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中西部最低气温低于零下二十摄氏度,东北部最低气温低于零下五十摄氏度,有利于积雪保存。其降雪期长,如大兴安岭、呼伦贝尔等地每年降雪期长达7个月,冷资源丰富,为冰雪运动提供了先决条件。而且内蒙古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发展滑雪运动的天然优势,如大兴安岭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地形,较大的海拔区间差有利于形成天然滑雪场。区位和交通优势: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毗邻八省区市,靠近京津冀。京呼、赤喀高铁使内蒙古中西部和东部主要城市融入首都2小时经济圈,建设中的集大原、包银高铁将进一步密切内蒙古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便利的交通有利于举办大型赛会。政治任务与信任: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内蒙古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体现了对内蒙古的关心、厚爱和信任。充分的筹备工作:内蒙古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相关大事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按照相关思路和办赛理念,制定实施了多个发展规划,为运动技能培训、专业人才培养、冰雪文化普及与推广打造优质载体。(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第④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大兴安岭岭西是呼伦贝尔草原,岭上是山地林区,岭东是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这一具体例子,直观地说明了内蒙古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发展滑雪运动的天然优势,即较大的海拔区间差有利于形成天然滑雪场,使读者更易理解内蒙古在地形方面适合开展滑雪运动这一特点。(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整体观察:首先观察会徽的整体形状、颜色和主要元素。例如,此会徽有“冬”字的艺术字体,还有“INNERMONGOLIA2024”等文字,背景有雪山等图案。元素分析:分析各个元素可能代表的含义。“冬”字体现了这是冬季运动会;“2024”表明举办时间;内蒙古字样代表举办地;雪山背景象征内蒙古的冰雪资源和冬季特色。想象与描绘:根据上述分析进行想象和描绘。会徽中的“冬”字飘逸,仿佛在展示冰雪运动的灵动与活力,蓝色的色调给人一种寒冷、清爽的感觉,契合冬季的氛围。雪山图案不仅展示了内蒙古的地域特色,也寓意着这里有着丰富的冰雪资源,为冬季运动会提供了天然的场地。整个会徽传达出“十四冬”将在内蒙古这片拥有丰富冰雪资源的土地上,举办一场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冰雪运动盛会的含义。答案:(1)内蒙古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中西部最低气温低于零下二十摄氏度,东北部最低气温低于零下五十摄氏度,有利于积雪保存;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毗邻八省区市,靠近京津冀,便利的交通有利于举办大型赛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内蒙古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体现了对内蒙古的关心、厚爱和信任;内蒙古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运动技能培训、专业人才培养、冰雪文化普及与推广打造优质载体。(2)举例子。通过列举大兴安岭岭西是呼伦贝尔草原,岭上是山地林区,岭东是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这一具体例子,直观地说明了内蒙古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发展滑雪运动的天然优势。(3)会徽中的“冬”字飘逸,仿佛在展示冰雪运动的灵动与活力,蓝色的色调给人一种寒冷、清爽的感觉,契合冬季的氛围。雪山图案不仅展示了内蒙古的地域特色,也寓意着这里有着丰富的冰雪资源,为冬季运动会提供了天然的场地。整个会徽传达出“十四冬”将在内蒙古这片拥有丰富冰雪资源的土地上,举办一场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冰雪运动盛会的含义。9.(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经典常谈》序(节选)ㅤㅤ①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ㅤㅤ②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又如清初人选注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虽然远在“四书”注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年,帮助初学不少。但到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都不适用了。我们知道清代“汉学家”对于经典的校勘和训诂贡献极大。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的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的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似乎就是这番用意,但离我们理想的标准还远着呢。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地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1)阅读全文,简述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初中生学习经典的原因。(3)赏析第一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联系全文,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部,谈谈它作为“经典”的价值。(不超过50字)《诗经》《史记》《红楼梦》《经典常谈》【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概括。经典训练的价值和必要性:文中指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从文化价值和国民义务方面论述了经典训练的重要性。经典训练在教育中的演变:提到“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阐述了经典训练从旧式教育到新式教育的变化情况,说明经典训练在教育中的形式在不断演变。经典读本的现状与理想读本的设想:“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应该尽可能的采取他们(清代‘汉学家’)的结论……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似乎就是这番用意,但离我们理想的标准还远着呢”,论述了经典读本的现状,提出了理想经典读本的设想,并指出目前一些书籍虽有引导作用,但仍未达到理想状态。(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文化传承的需要:“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初中生作为国民有接触经典传承本国文化的责任。课程标准的要求:“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初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经典了解固有文化,所以初中生需要学习经典。(3)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分析。“再说、至少、也有”这些词语使论述更加严密、准确且富有逻辑性。“再说”起到了进一步阐述的作用,在阐述经典训练价值之后,进一步从国民义务角度说明理由;“至少”强调了最低限度,表明国民对本国经典有接触的最基本义务;“也有”则在语气上体现出一种理所当然的意味,强化了国民接触经典的必要性这一观点,这些词语都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4)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水电承包合同的示例文本
- 2025珠海市塑料交易所PVC货物交割合同范本
- 2024年度四川省公共营养师之四级营养师模拟预测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4财务公司行业分析报告
- 2025FIDIC合同条件与国际工程合同
- 铁水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八宝粥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与投资分析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关于编制钒铁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 2025柜台租赁合同范本介绍
- 2025年中国旅游景点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1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中考化学一模试卷(附答案详解)
- 张家爷爷的小花狗2
- 高中思想政治-高三一轮复习讲评课教学课件设计
-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计算
- 教师评职称个人综述
- LSI-阵列卡操作手册
- 汉字文化解密(华中师范大学)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 商业综合体设计说明书
- GB/T 19587-2017气体吸附BET法测定固态物质比表面积
- 比赛车门凹陷修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