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桃花源记》知识点检测题_第1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桃花源记》知识点检测题_第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桃花源记》知识点检测题_第3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桃花源记》知识点检测题_第4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桃花源记》知识点检测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桃花源记》知识点检澜题

一、理解背默题

1.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缤纷。

2.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3.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①山有小口;②初极狭。

4.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

5.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6.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7.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

8.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9.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

乐。

10.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

迅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

焉,遂与外人间隔。

13.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

二、词语解释题

1.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2.便舍船,从口入动词,离开。

3.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4.见渔人,乃大惊副词,于是。

5.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不要说,(更)不必说

7.未果,寻病终副词,不久。

8.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新鲜美好。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

1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妻子及儿女。

n.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三、翻译句子题

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译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文: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4)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译文: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这个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知道的事。

⑻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9)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四、内容理解题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

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8.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

一写出。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桃花源的祥和安宁。

作用是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回答,试说说渔人是

怎么回答的?

渔人的回答是:“今是晋”,桃源人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答:“否”,

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是晋。

11.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那些内容?

“如此”包括渔人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村中人的生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作记号的

事。

12、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

的?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

的。给桃花源增添神秘色彩。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事情真实可靠,真实的历史人物,亦真亦幻的故事,让结局充满传奇色彩,也表明

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14、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下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妙。

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环境安宁、民风淳朴。③百姓生活富足、和乐。

15.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

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6.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1、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2、为什么要写桃花源宁静安乐的

生活环境?)

用意是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

17.这个理想在当时能不能实现?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

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

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8.“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与《醉翁亭记》“低偻提携”描写的用意有何不同?

《桃花源记》里的“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描绘的是桃花源内和谐、安定、幸福的生

活情景,表达作者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醉翁亭记》里

的“低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绘的是滁州百姓和太守(作者)一同快乐出游的场景,表达

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

19.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原文作答。

(1)自然环境美好。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语句描绘了

景色优美的桃花源。

(2)人人安居乐业。通过“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

和平安闲的桃花源。

(3)民风淳朴。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等语句描绘了热情好客的桃花源。

20.桃花源人为什么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

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

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21.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

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

战乱之苦。

22.分析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与“大同”社会的相似之处。

从“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

归”。

五、比较阅读题

(-)《桃花源记》与《乙亥北行日记》比较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

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

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

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

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今南京市江宁区附近。②甫:刚。③洵(xiin):确实。④浣: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具答之具:

⑵便要还家要:

⑶寻病终寻:

(4)而妇人汲井且浣衣汲: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C.董江北之俗手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D.余顾西慕之千里马常有,西伯乐不常有(《马说》)

3.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A.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B.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C.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D.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4.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设酒杀鸡”“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B.甲文结尾以众人寻桃花源“未果”,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令人神往。

C.乙文中作者看到村庄里万物都怡然自得,而自己比他们差得远,心生怨恨。

D.甲乙两段文字都展现了和谐安宁、恬静美好、自得其乐的乡村生活图景。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参考答案】

1.(1)详细(2)同“邀”,邀请(3)随即,不久(4)从井里取水

2.C【解析】A项“乃”的意思分别为“竟然,居然”“表判断,是,就是”;B项“其”的

意思分别为“人称代词,他”“人称代词,自己的";C项“盖”都是“表推测,大概”的

意思;D项“而”的意思分别为“表顺承,不译”“表转折,但是”。故选C项。

3.A【解析】画波浪线句的句意为“这一天是顺风,不到午时,已经到达小河入江之处,留宿

在大山家里”,因此正确的断句为“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故选A项。

4.C【解析】由乙文中“余顾而慕之”可知,作者对村庄内那一家人怡然自得、其乐融融的景

象心生羡慕,并没有怨恨之情。故选C项。

5.(1)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记号。(2)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

【参考译文】【乙】这一天是顺风,不到午时,已经到达小河入江之处,留宿在大山家里。

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路,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的样子,男女老少都

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子也在努力耕田劳作,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生产、四

处游玩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确实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

这家男人正挑粪给园子施肥,女子从井里取水在洗衣服,门口有豆棚和瓜架,还有几棵郁郁

葱葱的树木,小辈们嬉戏欢笑,鸡和狗都在鸣叫。我看到后(有些)羡慕他们,认为这一家中,

万物都怡然自得,遗憾自己比(他们)差得远啊。

(二)《桃花源记》与《庆全庵桃花》比较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庆全庵桃花①谢杨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①这首诗是南宋灭亡后作者避居建阳(今属福建)时所作。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便得一山便:O

⑵咸来问讯咸:O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o

(4)花飞莫遣随流水遣:o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桃花源记》中“”表现了桃花源人的高兴和满足;《庆全庵桃

花》中作者借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怀。(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4.《桃花源记》(节选)和《庆全庵桃花》中两位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有何异同之处?

【参考答案】

1.(1)于是,就(2)全,都(3)妻子儿女(4)让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3.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桃花

4.相同点:两人都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表达了对和平、安乐、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不同之处:《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当

时的现实生活的不满;《庆全庵桃花》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

孤寂之情。(意思对即可)

(三)《桃花源记》与《桃源行》比较阅读。

【甲】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

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

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桃源行(节选)王维

山口潜行始隈陵①,山开旷望②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③,近入千家散花竹④。

樵客⑤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⑥,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杨⑦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⑧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⑨。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注]①隈澳(w。iyfi):曲折幽深。②旷望:指视野开阔。③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④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⑤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⑥武陵源:指桃花源,相

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⑦房槌(16ng):房屋的窗户。⑧俗客:指误入桃花源

的渔人。⑨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仿佛若有光仿佛:

(2)便要还家要:—

(3)来此绝境绝境:

(4)初因避地去人间去:—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3.《桃花源记》(节选)中“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体现了

的特点,《桃源行》(节选)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4.《桃花源记》(节选)和《桃源行》(节选)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1)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2)同“邀”,邀请(3)与人世隔绝的地方(4)离开

2.(1)(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了。(2)(这

里的居民)惊讶地听说有俗客到来,都争先恐后地聚集在一起,争相邀请渔人去自家询问原来家

乡的情况。

3.桃源人热情好客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4.《桃花源记》(节选)和《桃源行》(节选)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参考译文】

(渔人)走入山口,开始时幽深曲折,走到山开处视野开阔,不久便是平坦的陆地。远望有一

处云树相连的地方,近看发现有千百户人家,到处都有花和竹林。渔人说汉朝以来各朝的名字,

这里的居民第一次听说,他们还穿着秦代的衣服。他们世代一起住在这武陵源,在人世之外建

起了田畴家园。夜晚,明月朗照,庭户清幽宁静;清晨,旭日从云中升起,鸡犬争相喧鸣。(这里

的居民)惊讶地听说有俗客到来,都争先恐后地聚集在一起,争相邀请渔人去自家询问原来家乡

的情况。黎明时有人清扫街巷的落花,黄昏时劳作的人们乘船回来。当初他们为躲避战乱离开

了人间,后来寻求到此处仙境,就再没返回故乡。

(四)《桃花源记》与《点绛唇•桃源》比较阅读。

【甲】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

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