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标题的作用和意蕴题的应对策略-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1页
小说中标题的作用和意蕴题的应对策略-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2页
小说中标题的作用和意蕴题的应对策略-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3页
小说中标题的作用和意蕴题的应对策略-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4页
小说中标题的作用和意蕴题的应对策略-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9小说中“标题作用及意蕴题”应对策略

(-)标题意蕴

1.什么是意蕴?

意蕴是文学作品中渗透的理性内涵,即事物的内容或含义。比如作品中渗透的情感,作品中表现出的

一种风骨,表现出的某种人生的情义或者某种哲理。小说标题的意蕴一般有表层义和深层义,表层义是指

标题本义;深层义主要指在文中的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且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联系紧密。

2.探究小说标题意蕴的方法

(1)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2)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标题的字面意思,把标题在文中的浅层意思分析出来。(事物的本义、文

中义)

(3)分析标题的深层义,即联系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分析其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4)联

系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设问方式】

1.小说的标题有什么丰富的含义?请进行探究。

2.小说以“XXX”为题,寓意何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XXX”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侧重意蕴探究)

(二)标题作用

1.标题类型及作用

(1)以人物为标题,比如:《哦,香雪》《装在套子里的人》

作用:①突出人物形象;②便于展开故事情节;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2)以物象为标题,比如:《促织》《百合花》

作用:①线索,贯穿全文;②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③一语双关,表面说该物,实际象征

某某内容,暗示某中心,突出文章某主题。

(3)以事件为标题,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

作用: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4)以时间、地点、环境为标题,比如《边城》《荷花淀》。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典型环境;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渲染故事氛围,烘托人

物形象;④线索,贯穿全文;⑤象征、双关的手法,暗示主题。

(5)以问题为标题,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用:①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②暗示主旨。

(6)以情感为标题作用:①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②奠定情感基调,揭示人物的内心;③

表达某种情感;③暗示小说主题。

2.分析标题作用

①从人物看,分析标题是否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了概括,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与人

物命运有某种关系,是否对表达作者情感态度有作用。

②从情节看,分析标题是否为小说的线索,以展开情节、贯穿全文;是否在文章开头设置了悬念、中

间或结尾呼应了某个细节,以吸引读者;是否是对故事情节进行了概括。

③从环境看,分析标题是否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

是否具有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④从主旨看,分析标题是否使用了比喻、对比、双关、象征、反语等手法,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深化

了主题;是否具有暗示和象征意义;是否对主题的表达有画龙点睛的作用。⑤从艺术效果看,分析标题本

身是否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如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等特点;分析标题是否新颖精妙,是否吸引读者的阅读

兴趣、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设问方式】

1.结合全文,概括标题的作用。

2.作者借标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思考,结合文章做简要概括。

3.小说为什么以“……”为题?4.从全文看,本文以“……”为题,有什么好处?

【具体解题方法】

(1)看标题与环境。看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看标题与情节。看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依此组织全文;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是否暗示了

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

(3)看标题与人物。看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看标题与主题。看标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隐含、比喻、象

征某意义;是否揭示主题;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方向。题干要求探究的内容是什么?题干对探究有哪些要求?审题时一定要

全面把握,题目中的信息不能遗漏。

第二步:解析标题,多层探究。探究标题的表达效果,既要理解标题的含义,又要联系文本内容,结

合主旨、结构、情节、环境、人物和标题本身的效果进行分析。

第三步:综合信息,规范作答。

【教材链接】

(一)【必修上第一单元《百合花》】

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丰富的意蕴?

【参考答案】

①百合花”是新被子(新媳妇的惟一嫁妆)上的图案,②它情态淡雅、气味芬芳,也是新媳妇纯

真、高洁的优美品格的象征,③更是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的斗争生活的“一朵浪花”,表现了军民之间

的深厚真挚的情谊。④作者以此为题,表现了人性美和人情美。(二)【必修下第六单元《祝福》】

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参考答案】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渲染气氛。(从环境方面思考)②交代了小说的主要情节,

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祝福”是小说的线索,贯穿起祥林嫂一生的遭遇。(从

情节方面思考)③暗示了主题。封建礼教思想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而祝福是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集中体

现,以祝福为题,表现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从主旨角度思考)

【真题演练】

【2016高考新课标1卷】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

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

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

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

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

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

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

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

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

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

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

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

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

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

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

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

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

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

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城里去,没有人催,自己

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

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碎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

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嘴咯嘴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

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

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

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菱和青豆的幼苗。

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

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

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城里,茁壮的禾苗

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

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问题: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

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解析】

这篇小说塑造了六安爷这样一位既遭遇大的时代变动又恰逢个人不幸遭际(即将失明)的农民形象,

但标题却使用了他手中的农具“锄”,显然是有寓意的。从李锐的写作初衷来说,这是他的“农具小说”

系列之一。他本来就是要以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农具为中心,来展示传统“风物”在当下社会现实生活中

的“落败”,从而表现传统与当代之间的文化撞击。因此从小说的构思来看,以同时作为“物质”与“精

神”的“农具”来命名,其实就是立意所在,具有一定的“主题先行”的意味,人物与情节是围绕“农具”

来设置的,这篇小说以“锄”为题再自然不过。不过,题目命制的前提当然是考生不具备这一“前理解”

的背景知识,考查的是考生对小说文本深层意蕴的体察能力。就小说的整体把握而言,考生不难理解到,

六安爷作为一个劳作了一辈子的农民,他与农具一一锄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乃至二者具有某种同质性,

人即锄,锄即人,人锄可以互相指代,一如战士与枪,或者诗人与笔,六安爷与锄同样是不可分割的。小

说开头,六安爷一出场,就是“拄着锄把”的形象;考生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文中六安爷总是这样,

捏着锄,举起锄,尤其是拄着锄。拄着锄,一则说明六安爷年事已高,眼睛不好,身体上依赖锄的支撑,

一则说明他心态上同样依赖并信赖他的锄。六安爷与锄,这一对一辈子的伙伴,共同指向的另一个重要因

素就是“土地”,人/锄/地,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三位一体,就像我们在六安爷锄地段落中读到的那样,

当人在耕种,锄头翻飞,土地翻卷,感受到禾苗生产,田野空旷,日暮微凉,这种人的全部身心与整个自

然环境的和谐,构成了一种境界,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从土里刨食以谋生的意义,而成为人存在的本身的意

义,也就是人所赖以存在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因此,参考答案中的①②③点,是“锄”的寓意的不同层次,

也是递进的层次,考生回答出这三点,就可以获得满分6分。参考答案④,是考虑到由于文本的删改,原

小说标题的明确性打了折扣,考生可能会尽量面面俱到地考虑“锄”这一字面信息,包括其词性。如果将

锄理解为动词,即锄地,那么对小说的理解重心可能就从人物而转换到行为,即六安爷锄地这一举动背后

的意义,“锄的寓意”也就转换为“锄地何为",那么就是六安爷所说的“过瘾”,他以这种方式对土地,

也对他一生的劳作生涯做了一个告别。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2019年浙江考考卷)【含有简要的文本解读】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邻居家,点明了与“我”的关系,为下文的情节铺垫,因这是我们

是邻居,所以才有了下文的一切情节。磨房,是冯歪嘴子的住所,交待了冯歪嘴子的身份,是个劳动者,

无家可住,贫民。冯歪嘴子,是外号,既体现了人物特征,又说明他没有正名,还是下层贫民。)

(第一段,交待主人公。)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窗子与门不能,既透又隔,是我了解冯歪嘴子一切的窗口,下面的

许多情节离不开窗子。)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

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后园的植物。写植物用了“爬”字,用的儿童的视角。为下文相关情节作铺垫。)

(第二段,写我家后园的植物。)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承上段,继续写植物的“爬”,通过这

个字,挽扣了磨房的窗子。)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

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写窗子上黄瓜的小细蔓。

两个比喻,喻体为“银丝”“用黄蜡抽成的丝子”,既无色,又有形,写得其为细腻。)丝蔓的尖顶每棵

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根,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

也怀着恐惧的心理。(写丝蔓的尖顶,拟人,形象生动,吻合儿童的视角。)

(第三段,写磨房窗子上有关黄瓜的一切。)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

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比拟,赋予它们人的灵动鲜活的生命特征。)因为种在磨房窗根

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了”字连用。长短

句互参)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又是两个"了”字,先两个短

句,接着一个较长的句子,最后短句。长短句错落有致主,使语言生动活泼。)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又用比拟,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黄瓜蔓的生命力。最后"了”字煞尾。“了”表完成时态的语助词,大量“了”字连用,

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表现了黄瓜蔓生长速度之快。)

(这三段,写磨房窗子外的黄瓜蔓,生长迅速。)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

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两个世界,值得揣摩。园外的磨房黑沉沉的,园里看一

切都好看。园外是现实世界,园里是童话世界。)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

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实在好看”两次出现,但这也

只是园内的世界。儿童视角下的世界。)

(这三段,写瓜蔓遮严了磨房的窗子,园内园外分成两个世界。)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

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通过窗子递黄瓜,应前文的黄瓜、窗子)

(这两段写“我”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之童真和友善。)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

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人与人之相隔,难道就是一张窗子吗?)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痴。祖父说请个兽医

给它看看。冯至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梁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窗子相隔,相隔的何

止这些?)

(这三段,写冯歪嘴子与我们的隔窗而互话。)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

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我”的调皮可爱。因为隔窗,

才会有这样的童趣。)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

的黄瓜都敲打掉了。(再写“我”的调皮。)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

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

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我”们笑,怕他听见,顾穷人之尴尬,

表现了祖孙两人的美好心灵。)

(这几段,写隔窗趣事。)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由夏出秋,叙事

的时间顺序极为明显。)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德败了,舍弃了窗模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平。

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痛,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小驴的遭

遇何尝不是冯歪嘴子一类人的生活?)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至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柳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

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隔着窗子,“我”看到了冯歪嘴子的生活。)

(这几段,“我”通过窗子,看到了冯歪嘴子这类下层人民勤劳而寂寞的生活。)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粒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

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

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冯做粘糕)

冯至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冯卖

粘糕,后面一大帮人,说他的粘糕受人欢迎。)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我

们一家人也喜欢冯的粘糕。)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

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

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

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吃不够,说明冯的粘糕好!但又听话,说明“我”的乖巧。儿童心理和视角)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