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语言特色与艺术风格-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1页
小说的语言特色与艺术风格-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2页
小说的语言特色与艺术风格-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3页
小说的语言特色与艺术风格-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4页
小说的语言特色与艺术风格-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34小说的语言特色与艺术风格

文学类文本阅读语言和艺术风格是必考的内容,多在选择题中考核,在主观题中主要是

赏析句子、赏析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指向于审美鉴赏与评价学科素养的考查。

考向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典例引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

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

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

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

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

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

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

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

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

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

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

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

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

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

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

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

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

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

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

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

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

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

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

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栗,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

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

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

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

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

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

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乎乎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

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

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

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题型对点】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陌生的光:(2分)

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2)陌生的气息:(2分)

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思维流程

思考角度陌生的光陌生的气息

字面意思是说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眼光不同,这种眼光在他出生到现在已经六年的时光

中,从来没有过的。是说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因一条鱼而改变了整个家庭的氛围,也

因此让他感到陌生。

语境意思说明了母亲在他能够抓到一条大鱼时,能够为家庭苦难的生活做一点点分担时,

出自内心的喜悦和略微的赞许,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也让他感到“有些受宠若惊”。

"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这样的变化使得他对以

后美好事物有了期待与想象。

【技法点拨】

理解词义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作答;

表层意义

用词特点

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上的搭配感情色彩是褒还是贬,是否鲜明。

语体色彩文言词、口头语、书面语、方言。

叠词、关联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使用运用叠词。精练的动词、形容词。

准确的副词、关联词。

造句特点

句式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的使用。整散句的搭配。长短句的使用。

修辞手法九种修辞手法的判断与运用。

深层意义

语境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

象征义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意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要通

过对全文内容和思想的把握来确定。

考向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真题再现】

(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军校

沿河村的敦厚妈一辈子逛过的最大地方是观音镇。翻过沿河,上一道坡,走两顿饭的工夫,

就是观音镇了。观音镇是真的好,那么宽的路,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的。虽然这

些吃喝她都没享受过,可逛一逛也够敦厚妈幸福几天呢。敦厚六岁,敦厚妈摔跛了腿。从此,

敦厚妈再也没有逛过观音镇。有一回敦厚妈走娘家,正好有一辆大卡车来娘家拉西瓜,那车真

大,拉的西瓜真多,跑得真快,敦厚妈惊骇得不得了,一跛一跛地跟出去半里地看稀罕。回到

村里,敦厚妈就一遍一遍地给人讲那汽车,听的人听着听着都笑了。

敦厚妈守寡早,就守了敦厚这么一个儿子,因此把敦厚看得比埋在屋角的钱罐罐还紧。所

以,当敦厚想当兵的时候,敦厚妈死活不依。村支书张大昌对敦厚妈说:"你还能把他守一辈

子?叫娃去当兵吧。”敦厚舅舅也支持;敦厚妈的心动了,说:“那就叫娃试试。”敦厚一试,

真就"试”上了,崭新的军装穿上身,就要走了,敦厚妈把前襟哭湿一大片,说:"这可咋弄呢,

娃从小都没出过门,衣裳破了谁给他补,饥一顿饱一顿的,谁记挂他呀……”敦厚还是走了,

眼圈红红的,和同村孙四海、孙长明一起去当兵了。

敦厚当兵的第三个年头回来了,和村里的小秋结了婚。小秋是个俊人儿,少话,识理,没

过门就三天两头来帮敦厚妈做家务,妈长妈短地叫。没几天,敦厚回部队去了。敦厚妈就和小

秋相依着过日月,不争不吵,像母女。沿河村的人都说“敦厚妈真是有福气呢”。又过了两年,

敦厚寄回来一封信,说他入了党,转成了志愿兵,要去一个油田当石油工人。沿河村的人都替

敦厚高兴。

敦厚是个孝顺儿子,他到油田当了石油工人,每次回来,都给妈买好多好多好吃好穿的,

帮妈干所有农活,用自行车驮着妈到观音镇逛两回集。敦厚的话变得多了,当着全村人的面,

讲他的油田,讲他的油田有多大,讲他的油田有多好,讲得一村人都勤勤地朝敦厚妈递艳羡的

目光。敦厚又要走了,临走,给妈留下了好多的钱,又叮咛媳妇小秋好好地侍候妈。就在这一

年的年根,敦厚匆匆地回来了,又匆匆地走了,走时带着小秋。

偌大的一个屋子,空荡荡的只剩下敦厚妈一个人了,她常常盼敦厚盼到天明,只要碰到村

里的人,敦厚妈就一直说她的儿子敦厚。有一回,孙四海他妈说:"你敦厚咋不带你进他的油

由上去逛一逛啊?”因为孙四海刚带他妈逛了咸阳。每逢这时,敦厚妈就替她的儿子说话:"敦

厚也是叫我去的,我想咱一个农村妇女,腿又不好,话也不会说,走不到人面前去;再说了,

敦厚又要忙公家的事,咱去了给娃惹麻烦呢。”村里的人也就信以为真了,不再说这类话。敦

厚妈回到家里就犯嘀咕了,敦厚可从没说过接她去美丽的油田逛一逛这话!再说了,她也真想

去敦厚的油田上逛一逛了。所以,当敦厚再次回来的时候,敦厚妈就有心问一问敦厚了:“敦

厚,油田上真像你说的那么好?“敦厚说:"好,娃能骗你吗?几十万人的大油田,顶咱几千

个沿河村,高楼房,宽马路,人山人海。”敦厚妈说:“妈这腿不争气,要不,妈也想到你的

油田上逛一逛呢。”敦厚的口吻就变了,躲开妈的目光,含糊着说:“其实也没啥好逛的。”这

一天,敦厚的舅也来了,他也给敦厚说:“你和小秋一走,你妈一个人在家里孤呢;你把你妈

接到油田上逛一逛。”敦厚还是说:“其实也没啥逛的。”

此后,沿河村人的话变得难听了:“真看不出敦厚是个没良心的。”

敦厚妈说:“是我不去,油田没啥好逛的。”

孙四海他妈说:“没啥好逛的?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没啥好逛的他为啥把他媳妇叫去逛

呢?”

孙长明他妈也附和着说:“不是咋的,往后少跟这人打交道。”

村里人都这么说,次数多了,敦厚妈就觉得脸上不光彩,人多的场合去的也少了。

敦厚妈的身子一日不济一日,年底就突然不行了。支书张大昌做了主张,一封电报把敦厚

从油田上招了回来。敦厚夜夜陪着妈,给妈端吃喂喝,无微不至。小秋更是殷勤,尽着一个媳

妇的孝道。敦厚把妈驮到县医院查病,医生冷着脸叹了口气说:“准备后事去。“敦厚把妈驮

回村里了,急着要去油田。在村口,支书张大昌拦住了敦厚的去路。

张大昌说:“敦厚,你妈是有今没明的人了,赶紧接你妈去油田逛一逛。你要有良心。”

敦厚说:“叔,我知道。等翻过年,我就给我妈看病,就是走到天南海北,我也要给我妈

把病看好。”头一低,那泪就"叭叭叭”地砸下来。

张大昌说:“你妈是没几天的人了,你现在就把她接走。”

敦厚说:“叔,我有难处。”

张大昌沉了脸,说:“敦厚,你要是今日不带你妈走,从今往后,你就别再叫我叔,沿河

村就没你活人的地方了。”

敦厚咬咬牙,走了。

敦厚走了,沿河村的骂声也就起来了。

敦厚走后第十九天,小秋正在给妈熬药,门外来了一辆小车,下来几个人,说是接小秋和

敦厚妈,还有村支书张大昌。一见面,小秋就抱住张大昌,哇的一声哭了。

一行三人来到油田,来到了敦厚所住的单站上。这里,就他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好大

一座山,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房,住着敦厚一个看井人,四野茫茫,遥无人迹,比他们

的沿河村还荒凉。小秋的感觉是准确的,敦厚死了。有三个盗油人,开着四轮车,敦厚拦车,

他们送钱,敦厚不要,他们吓唬,敦厚不怕。敦厚伸手拦在路中央,说:"想把油拉走,就从

我身上碾过去。”

装满一车油的四轮从敦厚身上碾了过去......敦厚死前,留下话:把我妈,还有支书张大昌

接到油田来看看。还说,他这几年攒的钱,全用来给他妈看病……

采油厂的领导说,这口井是全厂最远的一口井,没有人愿意来住单站。敦厚刚从部队下来,

又是党员,他就主动去了。这么多年,他一句埋怨都没有过,从没提出过困难。

小秋抱着妈哭得死去活来,她断断续续地说:“他一直想条件好些了,分了房子,再把妈

接来……”

最后,在如何处理敦厚遗体的问题上,支书张大昌和油田上的领导发生了分歧,张大昌说:

“敦厚是个好娃,是我们村的光荣,叶落归根,我们村栗把他运回去,给他建一个高高大大的

墓。”

油田上的领导说:“敦厚同志是优秀共产党员,我们还要追认他为烈士,号召全厂的采油

工向他学习,所以我们想把敦厚同志的遗体火化,留在这里。

双方各说各有理,互不相让。就在他们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小秋和她的婆婆在山上那个

采油小站旁悄悄地为敦厚挖着墓穴。

妈说:"敦厚,你就住这儿,把井看好……”

小秋说:“妈要是想你了,我就跟妈来看你……”

起风了,落雪了,一会儿,天地一色。

(有删改)

赏析小说画线的两处描写及两者对比所构成的艺术效果。

【答案】

①第一处描写,连用三个“那么",渲染小镇的热闹,从而写出敦厚妈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

②第二处描写,连用六个“一。写尽敦厚守卫的油井之荒凉,从而塑造出他甘守荒凉、一心

奉献的品格。③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既解释了敦厚在众人眼中“不孝”的原因,也彰显了他为

国守油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品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描写的能力。

第一处描写,“观音镇是真的好,那么宽的路,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的”,这段

话先总写“观音镇是真的好”,然后具体描写了观音镇的路、人和物质的丰富、事物的繁多热

闹,“那么宽的路,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的L连用三个"那么",渲染小镇的热

闹,从而写出敦厚妈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

第二处描写,“这里,就他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好大一座山,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

房,住着敦厚一个看井人,四野茫茫,遥无人迹,比他们的泊河村还荒凉。这是对敦厚守护

的油田环境的描写,”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好大一座山”“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

房,,“一个看井人,,,连用六个“一”,写出山之大而空旷,写出单站、油井、铁皮房和敦厚这唯

一的看井人的孤独,写尽敦厚守卫的油井之荒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么多年,他一句

理怨都没有过,从没提出过困难”,从而塑造出他甘守荒凉、一心奉献的品格。

观音镇的热闹繁华和油田的空旷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原来敦厚不让他妈来是怕他妈担心,这样

两段画线句既解释了敦厚在众人眼中“不孝”的原因,也彰显了他为国守油忠于职守、甘于奉

献的品格。

【技法点拨】

赏析句子、语段:

(工)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

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还要注意长短句

的不同效果,长句,逻辑严密;短句,句式灵活,富有节奏感,有口语特征等。

(2)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

形象、具体;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

比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答题模式:

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从用词的角度入手。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

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①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

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

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

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答题模式:运用于……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

考向三语言艺术及语言风格

【典例引领】

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修分)

麦子

红柯

他们住在祖国边疆旷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护下去。不管是谁,问他们搬不搬走?他们

都说要住下去。当然了,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

这儿的草有多凶哇,你刚转个身,它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脾气躁:"往哪搬?我搬走你

住呀。”老头总以为他住的是宫殿。

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这儿的树都是矮个儿,都是那种

憨厚的榆树,树杈很多,叶子很密,就是长不高。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

得满地打滚,窜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嗥叫。风嗥叫起来,地都

动呢。老头吓唬老婆婆:“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们,它们只能哇哇乱

叫。"老婆婆战战兢兢:"老天爷为啥抽它们,老头说:"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

跑。”

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

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

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

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

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

麦子在老婆婆掌心里颤动。

老婆婆的手黄巴巴的,长满了像豆子一般的金黄的茧,那些茧豆真大呀,又圆又壮实,比麦粒

大,比麦粒好看,就像一颗小太阳。大漠的太阳都这样子,小小一点,原野就像合起来的手掌,太阳

在金色的指缝间回落。有时太阳会挂在树梢上,挣扎半天也挣不脱,把树都拉弯了,茂密的树梢牢

牢地抱着太阳不肯松手,就像一个粗野的汉子紧紧抱着他心爱的女人。

老婆婆的额头闪动着快乐的光芒,发出梦吃般的叫声:"长高了,长胖了。”老婆婆搓开一只

麦穗,麦粒肥肥胖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老婆婆用手轻轻拍打着:“哭哇哭哇,快哭上

一声。>'

老婆婆曾生过一个孩子,那孩子夭折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生过孩子。

那时,他们年轻力壮,老头自己动手做了几只水碗,换了一口大锅,好像他们栗生一大群孩子。

她说:"拿什么养活他们呀?”丈夫自豪得不得了:"咱们这里,想要多少娃娃就有多少娃娃。”丈夫

大手一指,外边是辽阔的原野。

旷野无边无际,伸向远方,好多年以后,从大城市来的洋学生把这辽阔的土地叫太平洋。

老头不知道什么太平洋,老头只知道他要养许多娃娃,老头就从太平洋开始的地方垦荒。老

头端着簸箕①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属。

老头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投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

重的喇喇声。麦种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

麦子升起来。

老头端着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

那年,他去团部接受重要任务。他已经3(9岁,他在农场最偏远的地方开荒种地,领导想起了

他的婚姻问题。传他去团部的重栗任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他骑马跑了三天三夜,赶到团部。

他喊报告进去的时候,政委正给一个青年女子谈话,政委的脸色不太好看。那女子却眉是眉眼是

眼,长得很好看。他都看呆了。女子不看他,他看人家。政委说:"怪我无能,没把工作做通。”漂

亮女子转身走了。他劝政委别生气:"那么漂亮的女子根本不适合我。”政委吃惊地看他,他

说:"我那地方需要结实的女人,跟马一样结实的女人。光漂亮不中用。“政委说:"你栗身体棒的,

还真有一个,长相差些,心灵绝对美。”

他很快就见到那个大块头女人,他们在猪圈见面的,她是炊事班长,兼管猪圈。她接触过好几

个男的,都没谈成。她跟猪待在一起,那些猪个个肥壮无比。大家发出惊叹:谁跟她过日子,谁就

能肥壮起来。就是没人动这个念头。他们见面,她就说:"你这么壮你还来找我。“他说:"谁不想

壮。”“你想壮?"“我想壮。”“你找对人啦。”

他们就这么说好了,她跟他走。她骑上团部最好的大白马,跟他走了。

走进荒漠她就显出优势,她在空旷荒凉的景象中亮丽起来,他不停地看她,他故意把她让到

前边,她圆浑浑的长脖子跟枯死的胡杨打个照面,胡杨就亮起来,坚实的木纹显得很清晰:她整个

庞大的身躯一下子让大荒漠充满了生机。

女人和骏马走在太阳的谷地里,女人就像起伏的群山。他没想到他能娶这么大一个媳妇,一

个顶三个。

“你说我一个顶三个。”

“三个女人才顶你一个。”

“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

"我是你男人才这么说你。”

"你是我男人,你就天天这么说我,我喜欢你这么说我。”

跟那个年代所有的边疆故事一样,他们的洞房在地窝子里。他们说:"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

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麦子生长的样子就像太阳升起来……

长满谷地的麦子,大片大片的麦子……太阳落下去,麦子长起来。

老头端着大簸箕,麦种撒光了,簸箕里还有泥土的光芒。“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来啦。老婆

子开门啊。“泥土金闪闪的,老婆婆被吸引住了。

“我们是簸箕命。”

他们伸出手,手指蛋上指纹的纹路,没有一只斗,全是簸箕。斗才聚财,簸箕不聚财。老婆婆

说:"咱不要财。”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胖乎乎的麦粒,轻轻拍打着:“哈哈我有这么多

孩子。”

(有删改)

【注】①簸箕:用竹篦或柳条编的器具,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用来簸粮食等。

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6分)

【答案】①质朴的语言,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格,如作品第一段中的人物语言。

②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如“我们种的是太阳

③含蓄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如“我们是簸箕命”。

【解析】语言风格主要有:清新自然、平淡质朴、辞藻华丽、简洁明快、委婉含蓄、通俗易懂、

沉郁顿挫、豪放直率等。品格指的是人物品质与性格,有好有坏,不同文本主人公会体现出多样

的品格。抓住人物的具体语言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

根据题干可知,本题综合考查小说中人物的语言风格和形象特征。学生需要通读全文,重点

关注人物语言,概括其风格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体现出的人物品格特征。

第二步,抓对应,细分析

文章第一段中,面对“搬不搬走”的问题,老婆婆和老头的回答是"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

草就后脚跟过来……它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往哪搬?我搬走你住呀”,由此可以看出两位

老人坚定地驻守在祖国边疆,不愿离开,语言虽质朴,但形象地塑造出两位老人长期守土的坚毅

品格。

文章第二十二段“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和第二十四段“我把泥土的

光芒端回来啦”中,两位老人将种麦子比作种太阳,认为撒麦种时带到簸箕里的泥土都充满光芒,

语言充满诗意,且“太阳”这一物象本身就象征着希望与光明,表现出他们虽条件艰苦,但态度乐

观积极,对未来充满信心。

由文章多处出现的“簸箕”这一物象,如第十段“老头端着簸箕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

去>'、第二十五段“我们是簸箕命”以及最后一段“斗才聚财,簸箕不聚财”可知J簸箕”代表着付

出,而两位老人说自己是"簸箕命”,则含蓄地表达出他们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

第三步,依要求,组答案

根据以上分析的内容,按照"语言特点+主人公品格+举例”的形式拟写答案,分三点作答。

【技法点拨】

-把握品味语言艺术的常见角度

用词特点

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上的搭配感情色彩感情浓淡、是否鲜明、是褒是贬。

语体色彩文言词、口头语、书面语、方言。

词语的表达效果运用叠词;精练的动词、形容词;准确的副词、关联词。

造句特点句式变化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的使用;整散句的搭配;长短句的使用。

修辞特点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准确。

描写特点如白描、动静结合、视听结合、铺陈渲染等手法运用,渲染氛围,烘托或衬托人物形

象、心情等。

个性特点时代特色、地域特色、作家风格。

二分析语言风格及其形成因素或手法

豪放与柔婉

豪放景象一境界开阔动词一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一色彩鲜明

抒情一大多激越昂扬修辞手法一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

柔婉对象一纤巧细致情感一细腻缠绵画面一色调柔和

修辞手法一少用排比、夸张、设问

直露与含蓄

直露表达感受和观点一比较直接

含蓄表达情意一不直接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多用象征、比喻

质朴与华丽

质朴(平实)语言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

华丽(典雅)多描绘性语言一讲究节奏韵律

修辞手法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

庄重与诙谐庄重话题一较为严肃

语言一凝重句式一整齐、完整而绵长

关联词运用一完整准确

诙谐语气一轻松幽默

修辞一多用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简洁与细腻

简洁多用短句一语势流畅

细腻多用长句一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品味语言艺术“三角度”

四语言风格的分析还要注意三个特色:

(1)时代特色。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

(2)地域特色。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比如老舍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北京,他的《骆

驼祥子》中就使用了带有浓郁的北京口语化色彩的词汇。

(3)语体特色。语言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前者充满生活气息,后者则典雅庄重。

【通关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小坡被捕画(节选)

刘知侠

“怎么被捕的?小兄弟!”

“在铁路上。”小坡接着问J你呢,

“在山里。”

听说山里,小坡就用异常亲热的眼光,望着这个穿农民服装的中年人。他将身子往前移了一

下,把身下的碎草挪一些到对方的受伤的身子下边。他想到政委每天晚上讲的山里的故事,在那

里的起伏的山冈上,密密的树林里,有好多他的穷兄弟“同志”在斗争。小坡突然有一阵高兴的情

绪,他甚至想起了那支《游击队之歌》。但是他看到这中年人身上的伤,情绪就又低落下来,他抚

着对方受伤的浮肿的手,同情而关心地问:

“疼吗?”

“没有什么,”中年人笑着说。他锐利的眼睛望了小坡一会,看到小坡除了昨晚两个耳光留在

嘴角的血迹而外,强壮的身体还是无损的,就对小坡说:

“栗咬紧牙呀产

“是的!”小坡点了点头说。他好像从这中年人身上汲取了不少力量。他认为这是一个不平

凡的山里人。

晚上,铁门哗啦响了,小坡被提去受审,他被带到一个大庭院里,在迎门的一张桌子前,雪亮

的台灯下面,一个鬼子军官,把眼瞪得像鸡蛋一样,盯住他。他旁边是个翻译,两边是四个全副武

装的鬼子。

鬼子军官向他叽咕了一下,旁边的翻译官就问:

“家住在什么地方?”

“老枣庄,”

在鬼子没问他以前,小坡早打好谱不说自己是陈庄人,因为他想到陈庄小炭屋里有着老洪、

李正和一些队员们,还有枪。要说住在那里,可能会连累着他们——这些他所敬爱的同志。所以

他一口咬定是老枣庄人。

“你的土八路的产鬼子叫着。

"你什么时候参加游击队的,翻译问他。

“我不是游击队,我也不懂什么是游击队。”

鬼子把仁丹胡子一努,显出非常不高兴的凶相来,向翻译叽咕了一阵。翻译官问他:"不是游

击队,你为什么偷货?”

“我家里没啥吃,我才偷了点货。”

鬼子叽咕着,翻译问:"谁叫你偷的,你们几个?”

"我自己!”

还没等小坡的话音落下,鬼子就听懂了广啪”的一声拍着桌子。两个鬼子,扑通一下将小坡

摔倒在地,架在一条长凳上,用凳子上的两根皮条,套住他的脚脖和喉头。喉头这根皮条勒得他喘

不过气来,使他张着大口喘气。就在这时,鬼子提着一壶辣椒水,对准他的嘴和鼻孔浇下来。鼻孔

的刺疼,使他的眼泪哗哗往下流。

"谁指使你的?你们一伙几个人?快说产

“我自己产

他昏过去了。

鬼子问了一个钟头,可是小坡在昏迷中,还是那一句:"我自己,”结果又挨了一顿皮鞭,才被

架回黑屋里,被抛到碎草上去了。

这时,山里人用温暖的手,像昨天小坡刚来时对自己那样,抚摩着这年轻人的身体,对他

说:“忍着点呀!小兄弟。

小坡睁开眼睛,他脑子里亮着老洪的炯炯发光的眼睛,响着政委的钢铁样的话音,他笑着回

答:“没有什么。

下半夜,小坡清醒些了,山里人的手在不住地抚摩着他,真像对自己的小兄弟一样亲热。外边

汽车响,铁门响,有几个“犯人”被拉出去了。照例是白天又送进些新人来,晚上拉出去一些,这些

拉出去的,一个也没见回来。小坡清楚地知道,他们不会回来了。第三天夜里,铁门响,山里人也

被拉走了,临走时,他低低地对小坡说:"小兄弟,记住别出卖自己的人呀/紧握了下他的手,就被

鬼子带走了。小坡听着墙外载犯人的汽车声,眼睛湿了。这位山里人的面容,长久地留在他的脑

子里。

以后,小坡又被提审两次,皮鞭抽着他,但他咬住牙,只说"我自己"一句话。一个星期过后,

在一天夜里,他听到外边汽车响,接着,他被带出牢房。小坡心里想,今晚就要把他处死了。他在

汽车上不住地向西望着,他想看到陈庄,那里有他的妈妈;有老洪、政委、彭亮和一起战斗的穷兄

弟们!他眼睛里涌出了泪水,他不是怕死,在鬼子的酷刑下,他并没有屈服,他没有出卖自己的同

志,难过的是现在他栗向他们告别了。

(节选自《铁道游击队》,有删改)

回《铁道游击队》主要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一支游击队在临枣支线、津浦干线

上与敌人进行游击斗争的英雄故事。本章节故事发生于游击队员小坡扒军列受伤被捕之后。

L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0分)

A.小坡是一位朴实忠诚、机智灵活而坚忍顽强的铁道游击队员,他身上展现了年轻的铁道游击

队队员的精神面貌。

区刚见小坡时,山里人用锐利的眼睛望着他,表现了山里人老成持重的性格,此时他对小坡的真

实身份还是怀疑的。

C.小坡被严刑拷打,但他没有出卖同志,这说明山里人的嘱咐、战友的感染在激励着他,更说明他

拥有坚定的信念。

D.小说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惨无人道的滔天罪行,歌颂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英雄气概

和忘我的牺牲精神。

【答案】B

【解析】“他对小坡的真实身份还是怀疑的”错误,山里人是担心年轻的小坡能否承受得住敌人

的酷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人物语言生动简洁J要咬紧牙呀产“没有什么!”等简单的语言描写表现出人物丰富的思

想和情感。

B.文中多次出现的“抚摩”等细节描写,突出了革命同志之间的同情与关爱,与鬼子的残忍形成

鲜明的对比。

C.文中插入了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为小说增添了真切的故事背景,也很符合主人公在特定情

境下的真实感受。

D.文中塑造的次要人物山里人的光辉形象,很好地突出衬托了小坡的英雄形象,并有力推动了

小说的情节发展。

【答案】D

【解析】山里人也是一位英雄,其境遇、行为和小坡相似,用“突出衬托”不当。

3.(理解词义、句意题)在小坡被提去受审又架回黑屋后与山里人有两句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这两句对话的含意。(4分)

【答案】①体现了山里人对小坡能否忍受住严刑拷打的担忧及对革命小兄弟的关爱、鼓励。②

革命战友的音容笑貌,带给小坡无穷的力量,让他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体现了小坡对敌人的蔑

视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4.(鉴赏文体特征题)《铁道游击队》在表现革命的主题时,更多地加入了中国传统小说“传奇”

的因素。请从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两方面分析节选部分体现的“传奇”特点。(6分)

【答案】①在情节结构方面,传承了中国传统小说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增强其故事性的“传奇”因

素。小坡经历了“被捕遇见山里人一一受审讯一一与山里人分别一一再受审讯一一被带出牢

房”的曲折历程,曲折的情节吸引读者关注小坡的命运。②在人物塑造方面,加入了中国传统小

说的江湖豪侠、英雄义气等“传奇”因素。小坡面对敌人的审讯不屈服,受到严刑拷打不出卖自

己的同志,被敌人带出牢房时涌出的思念亲人和战友的泪水,都表现了小坡豪侠、义气的性格特

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红梅

[日[川端康成

父亲和母亲坐在地炉旁,一边看着古树枝头绽开的两三朵梅花,一边争论着。

“这棵红梅自打你嫁过来,几十年间毫无变化,总是下边那根枝先开花。”父亲说。

"我可没记得。”

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慨,对此,似乎父亲不大服气。

“自打进了这家门儿,就没有过赏梅的空闲。”

“你呀,就是稀里糊涂地过了这么多年。”

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再继续感慨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话题又转到正月的点心上来了。

父亲说他正月初二,在风月堂买回了点心,母亲却强调没有那回事儿。

“怎么的了,你那天让车在明治点心店等候,后来我们又乘车去风月堂。确实在两家都买了

点心。”

“明治点心店是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就根本没见你在风月堂买了什么。”

“不栗夸大其词嘛产

“当然,你并没有交给我。”

“何必装糊涂,新年时你不也吃了吗?就是买了,”

“真讨厌,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

"难道是我……”

此时女儿正在厨房准备午饭,他们的谈话听得一清二楚。她知道内情,但又不想插嘴,只是笑

眯眯地站在炉灶旁。

“确实是你拿家来了吗,

到头来,母亲似乎只承认父亲在风月堂买了点心。

“我没看见。”

“是拿回来了呀……莫非忘在车上了?”

看来,父亲对自己的记忆力也有些动摇。

“可是……那是你们公司的车,若是忘在车上,司机会送上门来,绝不能自己偷偷拿走呀产

“说得也对!”

听到这儿,女儿心中有些不安。

奇怪的是母亲把事情忘得一干二净。父亲听了母亲的争辩,竟然失去了自信,也令人可笑。

父亲在正月初二乘车出门,确实在风月堂买了好多点心回来,母亲也吃了不少。

经过一段沉默,母亲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非常爽快地说:"啊!是糯米面小饼,你是买过糯米

面小饼。

“可不。”

“黄莺饼啦,豆馅烤饼啦,进到品种繁多的点心店里,咱们还犹豫了一阵子哪产

“是呀,确实买回来了。”

“可是,那份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吧?那份粗点心……”

“是的。”

“啊,想起来了,买后确实是送给谁了,用纸包着,是我给的。是呀,到底给谁了呢?”

“没错,是给人了广

仿佛一块石头落地,父亲轻松地说。接着又问:

“是不是给房枝了,

“哎呀,想起来了,是给房枝了。当时我说不能让孩子们看见,悄悄地包起来给她的。”

“就是她,是房枝。”

“没错,的确是房枝!”

他们的对话又告一段落,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似乎都为有共同语言,各自心满意足。

不过,他们说的也不对,点心并非给了原来的女佣人房枝,而是送给邻居家的小男孩了。

女儿还想听听母亲能否像刚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可听到的只是从茶室传来的水

在铁壶里沸腾的响动。

女儿端来午饭,放在暖炉上。

“好子,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吧?”父亲问她。

“是的。”

"你妈糊里糊涂,真让人头疼。而且还越来越固执。好子,平时帮着你妈记着点儿。”

"究竟谁糊涂?当爹的也是……今天风月堂的事儿我是输了,不过……”

女儿本想说明房枝的那件事儿,可终于没有开口。

关于点心的争论,发生在父亲去世的前两年。自从父亲患了轻度脑溢血后,就连公司的门也

未曾登过。

父亲去世后,那棵红梅依然先从下面的枝头开花。女儿常常回忆起父母争论风月堂的往事,

但是从来没有试探着和母亲谈起,想必母亲已经忘却那件事儿了吧!

(王玉洁译)

L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0分)

A.小说注重写实,以平凡琐碎、互相关心的生活场景,展示了极具生活气息的家庭氛围。

B.女儿听到父母争论是否在风月堂买了点心时无意开口,是因为她知道真情,不想加入这场无

趣的争论。

C.母亲想起了点心的种类,既印证了女儿知道“母亲也吃了不少”的情节,也为下文父母对于点

心去处终于达成一致看法作了铺垫。

D.小说最后交代"关于点心的争论,发生在父亲去世的前两年,表明父母关于点心的争论是女儿

回忆的内容。

【答案】8【解析不想加入这场无趣的争论“错,是女儿不愿破坏父母间的温馨交谈。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父母争论的过程中,穿插对女儿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舒缓争论的紧张气氛,使文章的情

节冲突趋于平淡。

B.小说先写母亲错漏的记忆,再写母亲想起事实,记忆却再次扭曲。这种写法增加故事的不确定

感,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文语言质朴,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主要以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用对话展现鲜明的人

物性格。

D.女儿知道内情,最后也没有告诉母亲,在悬而不决的故事中读者感觉到了一家人的浓浓亲情。

【答案】C

【解析】“主要以心理描写’”‘鲜明的人物性格”表述不当。文章通篇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

父母的形象主要通过对话表现出来,女儿有少量心理描写,但全文人物都没有鲜明的性格特点。

3.文中“红梅”先后两次出现,有哪些作用?(4分)

【答案】第一次,父亲将人生与以红梅为代表的长久的自然进行对比,引发他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第二次,引发女儿对物是人非的伤感。结构上首尾呼应,将红梅的美同哀伤情感相融合;美好艳丽

的红梅又与家庭中的美好生活回忆相互映衬,虽然岁月已逝,但家庭的温暖记忆长存。

4.(品味语言艺术题)曹禺说:“日人小说确有其风格,而其细致、精确、优美、真切,在我读过的

几篇中,十分明显。”川端康成的作品鲜明地体现了日本小说的语言风格,请选取其中两点,结合

本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语言细腻,对于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巧用细节描写。如“女儿心中有些不安”“终于

没有开口,:巧妙展示女儿的心理状态。②语言简洁明了,用词准确。如“怎么的了"“可不"精准

传达了人物的情绪。③语言优美,用词文雅。如“古树枝头绽开的两三朵梅花’:画面具有古诗般

的意境美。④具有明显、浓郁的抒情性。如父亲认为母亲常忘事后提醒女儿"好子,平时帮着你

妈记着点儿?把父亲对母亲的关爱之情写得鲜活生动。(答出两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安放梁刚

苗家祠堂建在村中心,占地约一亩。祠堂坐西向东,依山势逐阶梯进为两进两院。拾级而上,

呈一平台,中分两路,左右台阶上,矗立着两座拱门,门头上各嵌有一块石亥L各书有"登龙”"望

凤?寓人才辈出之意。由北登石级,穿过拱门,一座堂皇雄伟的牌楼式大门耸立于天际,两边墙垣

作八字形闪开,中间一组十七级侧扇形石阶,十分气派。

孙髯第一次进祠堂,就被正门头上悬的一块红底金字“苗氏宗祠”的匾额和两边的对联吸引

住了,不是为其内容,而是书法:雨顺风调四时无害,民安物阜一视同仁。为雨亭手书,一笔大

楷恭敬朴拙,沉实磊落,内敛端严。①一辈子醉心笔墨的他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种精神和灵魂

的“藏锋”。大楷中那些斜钩长捺,这是最不容易写的,他却写得舒展自如,让全局增活。

②私塾设在祠堂一楼西面的一间厢房,三十多名学生。十五六个是晃桥河两岸富裕人家的

孩子。私塾开了不到半年,就有衙署官人和商人将自己的孩子从县城的书院转到这儿就读。伟

仪的孙子瑞祥也在其间。伟仪注意到,平时,先生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随随便便,一进教室,

总是着一身干净合身的长衫,一根又长又粗的辫子收拾得像刚搓好的棕绳一样紧致,他从不在

教室里吐痰,也不吸他爱的水筒烟。孙髯授课时,伟仪会悄悄爬上左边二楼,认真地看先生授课。

先生用的依然是沿袭千年"三百千”的教学方法:先读《三字经》《百家姓》,接着读《千字文》,

这些都属识字教育;读过“三百千’:再读“四书”“五经”。《弟子规》《小学韵语》也要读,这是进

行礼节教育,使之懂得做人处世、言行、交友等规矩。

但他很快就看到了先生教学的别出心裁。仲春的一天,先生教孩子们读杜甫的《绝句》:"两

个黄朋鸟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读着读着,他把孩子们带

到村外的田野,指着晃桥河边柳树上的几只喜鹊说:"我们这儿没有黄鹉,就以喜鹊充当吧,你们

听,它们喳喳地叫着,它们的叫声喜气洋洋,把柳树都叫绿了;而白鹭,你们看,就不只是一行两行

To青天,就是蔚蓝色的天,看我们头顶的天空有多蓝。”他用手一指--的确,在田野蔚蓝的上

空,飞翔着十几行白鹭。他接着说:“现在没有雪,但可以看看西山龙潭坡上的梨花,你们看,它白

亮亮的一大片,完全可以将它想象成西岭的雪。至于东吴,也就是长江下游,我们有晃桥河,虽然

远没有长江大,船呢,黄花村的渔船,不是好好地停在河潭那儿吗,伟仪想,当年,诗圣的这首《绝

句》,他的老师讲了整整一天,他和同学们都想不到诗中的意境与自然的对应,也就不明白它好

在什么地方。先生这样直观鲜活的教授解读,对于这首诗,他想再木讷的孩子也能心领神会。

先生学规极严,定有严厉罚则。先生脑袋后拖着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在课堂上,③他的辫子

就成了教鞭,隔几排课桌都能准确地扫中调皮的学生。学生一见他摇头,无不正襟危坐。置身

祠堂,听着书声琅琅,弦歌不辍,伟仪羡慕自己的孙子瑞祥,能成为先生的学生,端坐在老人家面

前,认真上课。

让伟仪想不到的是,先生的长辫子有一天成了一条"救命索”。村里李家七岁的儿子到河

边打猪草,一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正在河边的先生见到,几步奔上前,长辫子一甩,把孩子拦腰给

缠了丢上岸。孩子的奶奶李王氏是当地有名的媒婆,她闻讯赶来,见小孙子安然无恙,千恩万谢,

最后提出栗为他做媒,把她的表妹春芹说给先生做媳妇。见孙髯不应声,孩子的奶奶开始夸起

自己的表妹春芹。④孙髯不耐烦了,回答说:"我一大把年纪,连自己都养不活,攀亲的事就不要提

To你们真要谢我,等哪天手上有闲钱,给我打一葫芦酒,我们的事就两清了。”

伟仪把先生安顿在祠堂东一间宽敞的屋子里。刚到村里,伟仪要先生在他家用餐,但这样过

了三天,先生却说不方便,栗自己开火。伟仪知道拗不过先生,就在小屋置了锅碗瓢盆,不时送些

油米肉食过去。有时他会抽时间去看看先生,但觉察到先生并不乐意他长时间待在那里。不管

天气阴晴,每天晚上,先生都要读《离骚》,杜工部、李太白的全集也栗翻翻的。伟仪知道,父亲

也喜欢这些书。他听父亲说过,有几年,云南连年受灾,民不聊生,缴纳不起钱粮税赋,督府上一奏

章,要求缓征钱粮,以解民困,得到乾隆皇帝的批准。官府要做一谢表,督府便叫人请孙髯代写,

并付钱五十两。本来这些钱可以维持他几年的生活,但他却购买了数部以前买不起的书。先生

常常一个人在屋里秉烛走笔,摇头晃脑,口里念诵有声。

有时候,先生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伟仪多次看到,老人家在一堆孩子的前呼后拥下,到晃桥

河里拿鱼摸虾去下酒。犹如一只老鹅,带着一群小鸭子,漂浮在清波激能的小河中,四处画船听雨

眠:

觅食,欢闹声和浪花一起飞扬。站在河展上梳翅的白鹭被他们的笑闹声惊动,一只接一只

从地上起飞,飞向河两岸的田野。风中,一双双翅膀如一片片白帆。

一想到这些场景,伟仪忍俊不禁,同时感到温暖。

(选自《边疆文学》2023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O分)

A.文章首段用较长的篇幅介绍了苗家祠堂的位置、占地、朝向、布局、石刻等,很自然地引出

了下文孙髯的出场。

B.祠堂匾额和两边的对联深深地吸引住了孙髯,这是因为对联中饱含了对风调雨顺、物阜民安

的美好期盼。

c孙髯授课,先《三字经》《百家姓》,后《千字文》;读过"三百千’:再读“四书”"五经”。这遵

循了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

D.文中的一些内容以伟仪的视角来展开,这样既便于叙述故事,也便于塑造孙髯的人物形象,增

强了小说的客观性与真实感。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的"醉心"二字,体现了孙髯对书法艺术的喜爱,这与他的身份极为相符。

B.句子②中的“三十多名学生,:体现了私塾的学生数量之少和私塾的经营状况之差。

C.句子③中的"扫”字,体现了孙髯课堂教训学生时辫子的速度与力度,用字巧妙。

D.句子④中的“不耐烦"三字,说明孙髯对李王氏给自己说媒一事是反对的。

3."但他很快就看到了先生教学的别出心裁”这个段落,写了孙髯多种教学方法。请加以梳理概

括。(4分)

4.清代《围炉夜话》一书中写道“本分人,即是快活人,俗话也常说“人能守本分,才能尽本事

请围绕“本分”为本文写一则文学短评。(6分)

1*分)B

2*分)13

3.(4分)①朗读法。他教孩子们读杜甫的《绝句》。②实际体验法。他把孩子们带到村外的田

野,让孩子们将诗中的意境与自然对应起来;他不局限于课堂,而是领着孩子们进入大自然,

以孩子们直观的观察和鲜活的方法达到教学的目的。③联想、想象法。没有黄鹏,就以喜鹊充

当;没有雪,就将西山龙潭坡上的梨花想象成西岭的雪。(每点1分,三点全部答对可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

分)答案提示:先闸述“本分”一词的含义,然后结合小说内容分层分析孙髯先生是如何做

到本分的。第一层:作为私塾先生,认真且尽力地教授孩子们知识学问及做人处世、言行、交

友的规矩等;第二层:救了孩子之后,拒绝对方奶奶的谢恩说媒;第三层,不愿在伟仪家中用餐,

要自己开火做饭。分层论述后,再深入分析本分”对于孙髯先生人格的重要性,并倡导人们向

孙髯先生学习,在社会上发扬这种精神。(短评思路清晰,内容丰富,层次清楚即可得满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流

申平

这场大火,其实就是猎人引发的。

猎人在树下抽烟,突然有猎物跑过。他立即丢掉烟头,去追赶猎物。当他带着猎物,心满

意足地回窝棚吃饭睡觉的时候,那个没被踩灭的烟头,已经慢慢燃成了一场漫天大火。

半夜,猎人被什么声音惊醒了。他探头往外一看,山林已经成为一片火海。他惊慌失措,

连枪都没有来得及带,胡乱套上衣服就开始逃窜,样子极为狼狈。

大火急速蔓延,猎人一路狂奔!他的逃命方向,就是山下那条河。当他扑通一声跳进那条

河里时,才大喘了一口气。

这条河,是山里的生命之河。

河流是从深山老林里流过来的。起初河水只是涓涓细流,但是它一路兼收并蓄,终于成为

一股汤汤大水。它川流不息,不舍昼夜,顺着山势左弯右拐,哺育着两岸的生灵。现在,大火

携带着轰隆隆的咆哮和僻喈啪啪的声响,朝着这条河扑了过来。

望着狂舞乱蹄的火舌,猎人惊恐至极,也悔恨至极。他移动身体,向河的对岸靠拢。这时

借着火光和星光,他突然发现河里出现了更为恐怖的一幕。

野兽,野兽!河里到处都是野兽!

啊呀呀,原来野兽也都跳水逃命来了。他在山里打猎多年,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野兽。

整个河面上,到处都拥挤着逃命的生灵,黑暗中也分不清都是啥野兽。在他背后,还不断传来

好像下饺子一般的声音。

猎人的本能使他立即伸手去背上取枪,这才想起枪没有带出来。好在,他的衣袋里有一把

锋利的匕首。他立即摸出来,紧紧地握在手里,准备随时防御或者是进攻。这时他已经看清,

在他的周围,游动着许多平日难觅踪迹的猎物,它们近在咫尺,只要他挥刀刺出就是……

然而他很快就收起了匕首。因为他发现,此时此刻,周围所有的动物都已经混为一体。无

论大小强弱,它们好像全都忘了“丛林法则”,大火使它们无暇四顾,只管惊恐不安地奋力向

对岸游去。他不由得想道,这些动物都是你害的,现在都这种情况了你还想杀害它们,你还算

个人吗?!他抽了一下自己的脸,也开始往前游去。但是他很快感觉到,水中有一股巨大的推

力,推着他顺流而下。借着火光看去,原来对面的河岸是峭壁,根本就爬不上去。所有的野兽

都在顺流而下,寻找着容易攀登的地方。

大火已经烧到河边来了,火舌喷吐,几番想跃过水面。但是因为这里水面宽阔,都没有成

功。河里的动物们更加惊慌了,它们争先恐后,挤挤攘攘,拼命地往下游冲,没有一个愿意被

烧死。

猎人此时已经是身不由己了。他被众多动物推着往前走,前面就到了一个壶口。他抬头望

去,暗叫不好。因为他知道,壶口这地方有多危险。就在两岸,生长着许多树木,其中有几棵

大树,树枝互相伸向对岸,几乎就要相接起来。如果大火烧到这里,只要轻松一扑就会过河了……

不行,祸是我闯的,我不能再让大火过河了,那样我的罪孽就更大了。他听见自己吼叫了

一声:让开!就挥舞着双手,拼命向壶口游去。一路上他的身体与其他动物碰碰撞撞,不同动

物的面孔在他眼前闪过:老虎的脸,狗熊的脸,大象的脸,野狼的脸……什么脸他都不在乎了。

他一口气游上河岸,就那么湿淋淋地爬上树去,掏出匕首猛砍那些伸向对岸的树枝。猛砍,猛

砍!

开始,河里的动物都呆呆地看着他,不知道这个人类要干什么。很快,猴子反应过来,它

们吱吱叫着,成群结队爬到两边岸上,开始上树去掰树杈,还有的在底下拔小树。第二个反应

过来的是大象,这些大家伙,上来就用象鼻猛推大树,而且它们还懂得不能往水里推的道理。

接着,野猪、狗熊、野狼等动物也上岸了,它们用嘴和爪子,开始清除杂树。猎人第一次发现,

原来动物竟然也如此聪明!

事实立刻证明,猎人的决策是多么正确。他们刚刚弄完树枝,大火就扑过来了。这地方虽

然河道狭窄,但是因为没有了草木,火舌扑了几次都失败了。这时,动物们其实可以上岸了。

但是猎人觉得,还是留在水里比较安全。水里既隐蔽又逃得快,如果上山就不好说了。没想到

他的决定竟然影响到大批动物,无数动物都跟着他继续顺流而下,去寻找最安全的地方。

前面来到了一处地河。说是地河,其实就是水流通过山洞。这条地河,猎人早就知道,但

是从来没敢靠近过。大白天那里都是黑云缠绕,传说有恶龙把守。现在栗不要过呢?他犹豫着,

转身看着身后的大批野兽,再看看顺着河岸一侧追过来的大火,他咬了咬牙,心说今天,就算

是刀山我也要往前闯了。

他硬起头皮,开始往山洞里游,眼睛渐渐适应着黑暗。但是人类的眼睛却远不如动物的眼

睛明亮,嗅觉也远不如动物灵敏。动物们一进山洞,就立刻感到阴风扑面,气味不对。洞内到

处怪石嶙峋,暗藏杀机。猎人也觉得有些不对,但是等他闻到一股腥臭味道的时候,一切都已

经晚了。

陡然,前面的河水巨浪翻腾,只听见扑通一声巨响,有一个巨大的怪物跃出水面,拦住了

去路。猎人抬眼看去,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但见眼前昂首挺立的竟是一条白色巨蟒,一条水

缸那么粗的巨蟒。它头似磨盘,眼如灯盏,血盆大口里吐出的信子嘶嘶作响。啊呀,原来这就

是传说中的恶龙啊。

身后的动物立刻潮水般退却,它们互相冲撞践踏,哀叫声声。猎人也想跑,但是他身体发

抖,胆战心惊,根本就跑不了。无奈,他只能拔出匕首,与巨蟒对峙,又朝身后吼叫:不要怕,

一起来跟它干呀!

动物们当然听不懂他的话,但是都被他的气势鼓舞了。它们重新聚拢在猎人的身边,和他

一起昂首挺胸,与巨蟒对峙。

啊——!他突然用尽全身力气大叫起来。随即,所有的动物都开始用自己的声音大叫起

来。哇----!呜-----!呕-----!嗷-----!人类和动物的声音混在一■起,宛如霹雳在山洞里

炸响,惊天动地,穿云裂石,直击前面的巨蟒。那条巨蟒好像真的被击中了,它的身体晃了几

晃,缩回水里,向前游去,它瞬间变成了给大伙儿带路的向导。

猎人大吼:走啊!到山那边就安全了!他带领所有的动物跟着巨蟒向前游去。前面,隐隐

约约有光亮出现。猎人知道,那里,就是地河的出口了。

(摘编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12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猎人本能地去肩上取枪,发现枪没带出来,不仅写出了猎人的职业惯性,也从侧面表现了

大火来得突然和凶猛。

8.一场山林大火因猎人而起,小说围绕逃生,深刻揭示了人和动物趋利避害的本能和大灾面

前自身安全的重要性。

C.本文展现出来的猎人是一个丰富多面的人物形象,一场大火使猎人思想发生了转变,实现

了自我的成长。

D.本文题目为“河流河流”不仅是猎人和动物们逃生的通道,还寓指人类及动物的生命之

河、母亲之河。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