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8讲必修性必修《屈原列传》《苏武传》一轮复习
目录
01模拟基础练
02重难创新练
03真题实战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蒙:继承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C.以蒙天下之士致:招纳
D.及他嶂已灭仇辘:仇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②祸患常积下忽微
B.①揖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②自独伶人也哉
C.①与基所以失之者②尔基无忘乃父之志
D.①自然之理也②莫能与之争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一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③会盟而谋弱秦
④函梁君臣之首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⑥逸豫可以亡身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A.①⑤/②⑦/③⑥/④B.①③⑤/②④/⑥⑦C.①③⑤⑥/②⑦/④D.①⑤⑥/②⑦/③④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基天下之士B.小参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D.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
(2)贾谊在《过秦论》中曾指出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发挥了重要的威慑作用的语句是
(3)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执敲扑而
鞭笞天下”。
⑷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收天下之
兵,,,”。
(5)《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然后践华为城,—,—,—,以为固”。
(6)《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
(7)《过秦论》中,“—,—,—”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8)《过秦论》中,文章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
能相提并论的结论的句子是“—,―,—
(9)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两句话是
(10)《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从“,"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过秦论(下)
贾谊
秦兼堵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
用弓戟之兵,卷且授白梃①,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②,长戟不刺,强弩不射。
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
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
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
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
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耒,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
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
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
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
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指口而不言。是以三主
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木去、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
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
百姓怨而海内畔矣。故周与序得其道,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
远矣。鄙谚口:“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
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O
(有删改)
【注】①④且趣(you)白梃(ting):此处借以形容武器之粗劣。古代的农具。白梃,白木棒。
②阖(he):关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B.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C.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D.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B.五序,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士。
C.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
D.大夫,在夏、商、周时是官职等级名,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朝吞并了六国,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整武器。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
B.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虽然选取了能力中上的辅佐之臣,也难免秦朝的败亡。
C.秦国从秦缪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这与秦国险固的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D.秦朝丢掉了周代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国传统,所以不能长治久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
ii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
(5)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二、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见卓识往往“自绝”于当代。卓则必绝,远则自离。贾谊因他的自然而然地与他同时代的人离绝
了。他藐视他们,他们也排挤他。他们根深而叶茂,藤粗而蒂固:他则一无所恃---他只能恃文帝的保护。
但文帝也一样脆弱。平心而论,文帝刘恒还是很愿意重用也很信任贾谊的,但他未必就不是一个昏君。但
他不能失去朝廷权力的平衡,他也不能为了一个贾谊而触犯众怒。一边是功高盖主的老臣,一边是一的后
生,两边既已势不两立,文帝只能倾向前者:没有前者的拥立,就没有他的今天;没有前者的支持,也
没有了他的明天。
贾谊的失败是时势所必然,同时也与个性有关:贾谊的性格太躁急,太傲慢。躁急则不能待人,不能
捺住性子等待时机。傲慢则不能兼人,他总是嫌那一批老臣太愚拙无识,不屑于与他们为伍。更不能把他
们拉入同一战壕,与他们一同作战,而是欲凭一己的力量,挟文帝之权威而获成功。不能待人兼人容人,
事业还未开始,自身就已一。偏他又那么脆弱,一贬长沙,就哭泣不止。逾数年,在寄托了他最后希望的梁
怀王骑马摔死后,脆弱的贾谊在多日的哭泣之后,赍志而殁。
1.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画波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A.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D.芦柴棒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群而不党初出茅庐千钧一发身单力薄
B.卓尔不群乳臭未干剑拔弩张身单力薄
C.群而不党乳臭未干千钧一发形单影只
D.卓尔不群初出茅庐剑拔弩张形单影只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欧阳修的一生是与酒为伴的一生。纵观他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从“无饮酒”到“颓然乎”醉其间,再
到渴望“常置酒一壶”得意于其间,恰好折射出其宦海沉浮和心路历程的变化。()o中国古代文人大都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可以说,他们既是儒家思想的传播者,也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在青年欧阳修的身上,
可以看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闪耀着。不饮酒,正是他恪尽职守、坚守正道的体现。但现实是残酷
的。宦海中沉浮的欧阳修,一方面尊奉儒学,对政务尽职尽责;另一方面,每日面对官场种种黑暗,又无
法做到熟视无睹。沉醉,便是欧阳修心灵纠结的外现。
最终,随着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道家回归自然的思想就成为士人们
的精神寄托,成为欧阳修心灵的慰藉地。这种超脱不是缘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带来的
社会秩序束缚的挣脱,是心灵的自由和奔放。以酒为乐,便成了老年欧阳修超然物外的宣告。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了解欧阳修的这种经历与心态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诗歌
B.欧阳修的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C.而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
D.欧阳修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也成了古代封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6.下面的图一、图二分别是四川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的徽标,请从构图要素和寓意两个角度解说两个徽标
的相同点。要求:不超过90字。
ni
图一图二
7.历史的画卷,往往异彩纷呈;历史的评说,有时见解不一。围绕“历史的评说”这一话题,从下列任务中
任选一项完成。
(1)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
评价。借鉴这种写法,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
(2)本单元两篇史论,分别探讨秦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他们的论证是否有可
商榷之处?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尝试写一篇短文,对两篇文章提出质疑或进行辩驳。
8.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3个关键词。
《过秦论》叙写了秦国的很多罪过以及灭亡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该措施残暴
地毁灭了和谐文化。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
士,行教化美习俗”的策略,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实现了近500年的统治。唐朝的繁荣昌盛,与隋
朝实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1000多年。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字。
《过秦论》①,使历史和现实交汇,在观察历史变迁、朝代更替的兴衰之理的过程中流露出
了绵长而悠久的历史沧桑感。鲁迅先生说此书是“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贾谊如此细致
地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②,而且是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希望君主能够以古鉴今,
③,建设一个强大繁荣的王朝,表达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积极入世的精神。
10.同一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评价。请根据《伶官传序》的内容,运用比
喻的修辞手法,从褒和贬两个角度,各写一句话,对唐庄宗(李存勖)进行评价。
㈤2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
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靖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
卫、中山之君也;锄援棘矜,非钻于钩戟长镖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
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
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不零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靖函为
宫:一夫作难而^^疑,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有删改)
【乙文】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
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
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
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后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害L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
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六国论》,有删改)
1.对下列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
下始
A.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
以暴虐为天下始/
B.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
以暴虐为天下始/
C.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
以暴虐为天下始/
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
以暴虐为天下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也可指天子,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
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本文表示后一种意思。
B.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泛指
天子的宗庙。
C.三国,指韩、魏、楚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
D.故事,指旧事或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从领袖的社会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用兵之道四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对比,意在
为文末提出中心论点“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蓄势。
B.甲文“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C.乙文承接篇首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分别分析了齐、燕、赵三国灭亡的情况,并列举出其弊
端。
D.乙文分析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时列举了各自在外交、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弊端,而这些
弊端又与篇首所说的“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有关系,这样就直接论证了“弊在赂秦”的中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甲文】第二段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论证的?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冬,十月,善不,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
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始皇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
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
于胡亥又怨蒙氏仍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日:“不与丞相谋,恐
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日:“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
斯日:“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日:“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
者皆孰与蒙恬?”斯日:“不及也。"高日:“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
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
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
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目:“陛下居
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
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日:“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
者以假吏,系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令蒙毅为始皇出祷山
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日:“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太子
胡亥袭位,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婴谏目:“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
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
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材料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敢才而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
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赵高既雅得A幸于胡亥B又怨蒙氏C乃说D胡亥E请诈以始皇命F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丑,为干支之一,在文中是用来纪日的一种方式,它的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
B.文中的“属”通“嘱”,意思是“劝请”,和《屈原列传》中“屈平属草稿未定”的“属”意思相同。
C.“会”在文中是“恰巧、恰逢”的意思,与《苏武传》中“会纸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的“会”意思相
同。
D.敲扑:行刑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这里指严酷的刑罚。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氏兄弟受到秦始皇宠信,都在朝中担任重要职位,其他朝臣都不敢与他们一争高下,受宠于胡亥
的赵高有罪也交给蒙毅处置。
B.赵高见到李斯,说皇帝把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暂时留在胡亥处,只需要李斯和自己告诉天下即
可,而李斯却认为这是亡国言论。
C.扶苏自杀后,蒙恬不肯就死,被囚禁起来。胡亥本想释放蒙恬,听赵高几句谗言后反而把蒙毅杀了。
D.子婴劝谏胡亥不能杀蒙氏兄弟,认为杀掉忠臣而重用节操品行不端的入,对内会失去群臣信任,对
外会消解将士的斗志。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10.赵高从哪几个方面说服李斯同意自己的阴谋,请简要说明。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上谓宰相目:“朕夸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
蜀、幽、并皆阻教化,未能混一。宜命近臣著《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开边卷》各一篇。”
省哥郎中王朴献策,以为:“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
所以取之之术。其始失之也,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骄民困,奸党内炽,武夫外横,因小致大,积微成著。
今欲取之,莫若返其所为而已。夫进贤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恩隐诚信,所以结其心也;赏功罚罪,所
以尽其力也;去奢节用,所以丰其财也;时使簿敛,所以阜其民也。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财用既充,
士民既附,然后举而用之,功无不成矣!彼之人观我有必取之势,则知其情状者愿为间谍,知其山川者愿
为向导,民心既归,天意必从矣。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唐与吾接境几二千里,其势易扰也。扰之当
以无备之处为始,备东则扰西,备西则扰东,彼必奔走而救之。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
击虚,避强击弱。未须大举,且以轻兵扰之。南人懦怯,闻小有警,必悉师以救之。师数动则民疲而财竭,
不悉师则我可以乘虚取之。如此,迁4匕诸州将悉为我有。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行我之法,江南亦易取
也。得江南则岭南、巴蜀可传激而定。南方既定,则燕地必望风内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卷可平矣。
惟河东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当以强兵制之。然彼自前败,力竭气沮,必未能为边患。宜且以为后
图,俟天下既平,然后伺,一举可擒也。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
秋蓄积实边矣。”上欣然纳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
(二)
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目:“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
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
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
B.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
C.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
D.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策,古代称应试者对答的文字为策。也指一种议论文体。
B.比部,古代官署名。原掌稽核。后为刑部所属四司之一。
C.江北,特指长江以北。相对江南而言,主要指江淮地区。
D.檄,针对内部不同意见而发的文书,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13.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世宗致力于改革,认为当下吴、蜀、幽、并四个地方未能统一,应下令写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
和《开边策》。
B.王朴分条列举出“收其才”“结其心”“尽其力”“丰其财”“阜其民”的具体措施,是为了说明民心所向的条
件。
C.王朴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举例论证,以唐为例子,指出攻打敌军的战术,应从其薄弱环节入
手。
D.王朴主张对于不同的地方应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如河东地区不可以用恩德诚信利诱,必须要用强大
的兵力进行制衡。
14.下列对文本(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开篇即开宗明义,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此文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B.作者以庄宗得天下、失天下史例为论据,通过一盛一衰的强烈对比,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增强了
文章说服力。
C.作者的笔触进一步深化,指出“忧劳”“逸豫”“忽微”“所溺”皆为人事,希望以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警
醒世人。
D.文本(二)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叙事生动晓畅,描写具体形象,论证层层深入,感
情深沉浓烈。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且以为后图,俟天下既平,然后伺,一举可擒也。
(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
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
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
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
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平戟声: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
室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请
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
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
可以鉴矣。
(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有删改)
乙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
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木质,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
仇蹄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
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日:
“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
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B.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
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C.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弓1/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
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D.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
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古代泛指德才出众的人,常与“小人”对举,与《论语》中“君子喻于义”中的“君子”意思相近。
B.汉献帝、唐昭宗:献帝,称呼的是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刘协的谥号;唐昭宗,称呼的是唐代皇帝李晔
的庙号。
C.太庙是皇帝宗庙,最初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经皇帝批准也可被供奉在
太庙。
D.《书》即《尚书》,儒家四书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
文献汇编。
1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先划清君子和小人的界限,紧接着剖析“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的道理,最后指出朋党与兴亡
的关系。
B.乙文通过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先盛赞其成功,继而感叹他的迅速衰败,从而强调成败得失皆由
人事的道理。
C.选文均使用了引用和对比论证,既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同时也使事理在正反两面的对比中显得更
加明白清楚
D.选文均借前朝旧事劝谏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
与责任担当。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2)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
20.历史总能给人以启迪,请简要概括两则选文在国家治理方面给予后人的启示。
㈤3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日:“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节选自《论语第十五篇》)
材料二
昔者,吴王阖阊®始得子胥②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目:“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
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日:“子其昭之。”
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
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
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日:“何以言之?”子胥日:“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
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
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日:“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
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
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
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日:“吾背楚荆,挟弓以
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庐,后遭夫差也。臣获大餐.功名显著,胥知分数,
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
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④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
伍壬置父澄为楚王太臣为世壬疆秦女去直鱼王私馋之,.欲自御患。.舂尽用△课,.守期不休,.欲匡氐之。.M
王拒之谏,听谗邪之辞,系而囚之,待二子而死。尚⑤孝而入,子胥勇而难欺。累世忠信,不遇其时,奢谏
于楚,胥死于吴。
(节选自《越绝书》)
【注】①阖闾:一作阖庐,春秋时吴国国君。②子胥:原为楚国人,后至吴国。③于斧:地名。④种:
文种,是越王勾践的谋臣。⑤尚:伍尚,伍奢的大儿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断句处的字母涂黑。
伍子胥A父B奢C为D楚王E大臣F为G世子H聘I秦J女K夫L有色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指明白地说出来,与《苏武传》中喏知我不降明”的“明”字含义不同。
B.背,指背弃,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皆背晋以归梁”中的“背”含义相同。
C.弊,指损坏、毁坏,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的“弊”意思相同。
D.私,指私自、私下,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臣之妻私臣”的“私”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阖闾敬尊伍子胥为上客,并诚心求教治理吴国之道,但起初伍子胥并没有正面回答吴王。
B.伍子胥打败楚国后想报复楚国,楚国悬赏千金以求吴退兵,最终渔夫为了报恩说了一番话让他撤兵。
C.伍子胥知道要被杀也没有离开吴国,范蠡认为伍子胥的选择不正确,子贡却肯定伍子胥的做法。
D.楚王逮捕了伍奢但没有马上杀他,想诱骗伍奢的两个儿子回来一块杀掉,伍尚被骗,伍子胥逃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
(2)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
5.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伍子胥如何体现“君子义以为质”的品质。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理性,,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大家常用的词,但各人使用此词时取义颇有不同。如果按照中国固有名词,那
么此词也可以用一个"理''字来表达。《说文解字》:“理,治玉也。“段玉裁注云:“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
是理为剖析也。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理以成器不难,谓之理。"“理''字本意为治玉,而治玉必依玉本身之
条理,故条理亦为“理”。引而申之,“理”作为动词之意为对于事物之治理,而作为名词之意则为事物本身之
条理。理性或道理,皆实际就主、客观两方面而言之。现在常说的历史理性,实际也就包括历史(作为客
观过程)的理性和史学(作为研究过程)的理性,简易言之,就是对历史过程的所以然或道理的探究和对
历史研究过程的所以然或道理的探究。
从大量甲骨卜辞材料可知,殷人敬信鬼神,以为鬼神能主宰人的命运。据《尚书》记载,殷纣说过:“我
生不有命在天。”殷纣以为他的王权来自天命,天命决定历史,其中没有任何理性可言。后来,周取代了殷,
殷人赖以自恃的“天命”转移到了周人手中。而据《史记•周本纪》记,武王伐纣胜利以后,忧虑得夜晚连觉
都睡不着,说:“我未定天保,何暇寐?”武王深感不安的是,天命是如何转移的呢?它已经从殷人手中转移
到周,但是会不会再发生转移,使自己由得而失呢?天命或王朝历史命运的转移,原来是既存在而又不可
靠的。武王早在伐纣时还说过:“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武王发现了一个道理:天命的背后原来
就是人心,天命的变迁原来就是人心向背的转移。这是周人对于历史发展自身的理路的新认识,是中国古
代对于历史理性发现的开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除儒家基本仍守周公的理念外,道家、法家都不再相信天命,也不再
相信人心。《老子》以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古往今来,人事变化,
根本没有以天或圣人为代表的道德理性在起作用。“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知识的产生与进步
是引起大伪的前提,这种“智”的进步,导致了道德本身的退步。于是,人之智日进,而人之德日退;历史进
程既然与人之智俱进,那么历史进程就必然成为道德倒退之过程。于是,历史理性便与道德理性形成为一
种反比的函数关系。法家也认为,在人类历史上道德的状况呈每况愈下的趋势,所以道德理性与历史理性
的方向互相矛盾。韩非同时认为,历史不可能倒退,时代已非竞于道德的古代,就必须改变古代的办法,
如果还是走顺从民心的老路,那么就会促成奸邪横行。知道治国之道的明君,虽然违背民心也能作好自己
的统治。这样就直接地提出了与天命人心说相对立的统治理论。当然,法家与道家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又
有很大的不同,道家主张归真返朴,小国寡民,回到上古时代;而法家则主张向前看。在法家看来,历史
理性虽然与道德理性背离,但是历史理性还是必须服从的。
稍后于孟子、商鞅的邹衍则认为,黄帝、禹、汤、文王分别因具有土德、木德、金德、火德而称王,
又分别崇尚黄、青、白、赤色,逐次相代,代火德者为水德,色尚黑。这就是五行相胜说。五种物质按其
特性,一个战胜并取代另一个,其间所体现的正是一种自然的理性。不过,这样的自然理性虽然有其先后
相代的历史顺序,但总不是历史理性的自身,而仅仅是一种比附,在本质上是没有根据的。但当其时,却
十分流行。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到了汉代,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了秦之所以能战胜六国及其后覆亡的根本原因,得出结论,民为
国家及君主之本、之命、之功、之力,与民为敌,迟早必亡。这样的论述与《尚书》里的天命人心说道理
相通,而论证则更为明确透彻。不过,贾谊在强调道德理性的同时,也没有放弃五德终始的说法,初建汉
制时倡议“色尚黄,数用五贾谊提出以土德代替秦之水德,不仅符合以土克水的五行相胜规则,而且也是
与他反对秦之暴戾刻薄(水德)的思想相符合的。贾谊继承并发展了西周天命人心说的传统,重视道德理
性的建立,同时又努力使这种道德理性和五行相胜说的历史理性尽可能地结合起来。这是汉代学者第一次
使二者结合的努力....
以上概述了历史理性在中国古代的产生过程,说明了历史理性在产生过程中与道德理性及自然理性的
相互关系。这样的情况在历史学和哲学都相当发达的古希腊还不曾发生过。在古代西方,历史不曾被作为
理性来思考。在西方,历史之被真正地当作理性来思考,那是从意大利学者维柯所著的《新科学》开始的,
到了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小逻辑》里,逻辑或理性本身也都变成历史的了。这样的历史理性与逻辑理
性的结合,则是中国古代的历史理性产生过程中所不曾出现的。
(选编自刘家和《论历史理性在古代中国的发生》)
材料二:
刘家和先生认为,“有相同,才能比其异同,有相异,才能比其同异”;“比较研究的基本功能在于辨同
异,从异中见同,从同中见异。“因而,同异正是历史的比较研究赖以实现的前提。
历史比较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坚定不移地将历史比较的研究与历史的真实过程结合起来。归根结底,“同”
与“异”两方面因素在比较对象中的客观存在,乃是史学比较的前提和基础。刘先生坚持历史比较的目的是探
求历史的真相,这就不仅需要运用比较以求其真,而且要对进行比较的历史材料进行考证以求其真。这既
是他探讨“同”与“异”客观真实性的坚实基础,又彰显出其求真的学术高度。
在史学研究过程中,刘先生一贯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以“入地求索”的方式深入探索以求其事实之真,然
后再以“上天揽月”的豪情进入到哲学思想的领域中以获得更为普遍性的认识。在刘先生的研究中,不同层次
的比较不是孤立进行的,往往在一篇论文中层层深入,由个案的比较上升为对历史本质的认识。
(选编自王成军《比较史学何以成为可能------刘家和先生比较史学理论和方法初探》)
6.下列对相关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说文解字》和段玉裁的注,既是解说“理”在中国文化中的意蕴,又能使读者兴趣盎然。
B.五行相胜说体现的是一种自然理性,仅仅是对历史理性的一种比附,但在当时却很有影响。
C.在西方,历史理性不曾与道德理性发生关联,而是以《新科学》为起点,与逻辑理性相结合。
D.借助已经考证求真的历史材料,运用建立在同异比较之上的方法论,便能探求到历史的真相。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武王为代表的周人重视“天命”,同时认识到,天命是不可靠的,是随着人心向背转移的。
B.老子“小国寡民”,使人“复归于朴”的理想,意味着道家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理性,应回到上古时代。
C.按照五德相胜的说法,秦始皇认为周朝得火德,以秦代周,即以水克火。秦朝推崇黑色,对百姓暴
戾刻薄。
D.无论在相同历史时期还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寻求比较对象间的相似性都是进行史学比较研究的前提
和基础。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没有体现关于历史理性的思考的一项是()
A.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荐虞舜,曰可。(《史记》)
B.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庄
子》)
C.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论语》)
D.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孟子》)
9.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10.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刘家和先生是如何进行比较史学研究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事实是否需要判断?答案是肯定的。“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对历
史事实做出判断,是人们运用历史知识服务于人生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
由于发论者生活在不同时代,他们对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时,会自然而然地站在不同
的立场、表明不同的观点。《左传•桓公六年》有“齐大非耦”的记载。齐国曾想把文姜嫁给郑国太子忽,而
太子忽引《诗•大雅》中的警句“自求多福”,强调与其依靠大国的辅助,不如求诸于己,故以“人各有耦,
齐大,非吾耦也”为由辞谢。对此,《左传》作者给予的评论是“善为自谋”,表达了对郑太子独洁其身而谋
不及国的批评之意,为后人取鉴于史提供启示。随着历史形势的发展、变化,“齐大非耦”在南朝大史学家沈
约那里成为严格区分士庶阶层的思想武器,他曾以此激烈抨击士族王源将女儿嫁入寒门之举。后来,“齐大
非耦''又发展成为中国古人婚姻观念的重要原则,“郑忽辞婚”则演变成歌颂大丈夫志在自立的历史素材。可
见,对于历史事实的见解、评论和运用,是随着评论者所处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史学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史家则是史学的主体。总体上看,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是史家议论
的两个基本维度。
事实判断是史学家针对史实本身所进行的总结和评价,并用以指导时人和后人的社会实践。以有关皇
朝得人、用人的评价为例,《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论及汉顺帝、桓帝二朝形势时,指出由于统治者未能
任用贤能,“在朝者以正议婴戮,谢事者以党锢致灾”,导致东汉在这一时期由盛转衰。据此,范晔对东汉的
历史走向提出了一种假设,即倘使顺帝、桓帝能够任用贤能,则可延续盛世。史学家运用历史知识对既成
事实做出假设,是史学服务于社会的一条重要路径。当然,史家议论是否能够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这还
要取决于史家本身见识的高下。
价值层面的判断,则是不仅要就事论事,还要把人物史事的善恶、是非揭示出来,也就是给人物史事
定性,这种判断受史家意旨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住房光伏发电设施租赁合同
- 2025年度农村个人房屋买卖合同附宅基地使用权变更合同3篇
- 2025年度公司对赌协议合同-技术研发与创新成果转化3篇
- 2025年农村公路养护与智慧交通系统合作合同2篇
- 2025年度特色养殖场土地租赁及合作开发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房屋买卖与能源供应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公司员工劳动合同签订与解除管理补充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网络信息安全分摊保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房屋赠与合同附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合同
- 2025年度养猪场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升级改造转让合同3篇
- 《胆囊结石的护理》PPT
- 安徽云帆药业有限公司原料药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药品质量受权人管理规程
- 校本课程之《红楼梦诗词曲赏析》教案
- 热动复习题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
- 马工程-公共财政概论-课程教案
- GB/T 38058-2019民用多旋翼无人机系统试验方法
- GB/T 30902-2014无机化工产品杂质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
- GB/T 22638.2-2016铝箔试验方法第2部分:针孔的检测
- GB/T 13275-1991一般用途离心通风机技术条件
- 千年菩提路解说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