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本阅读之体裁集训-2024-2025学年高考语文题型练习(新高考)_第1页
文学文本阅读之体裁集训-2024-2025学年高考语文题型练习(新高考)_第2页
文学文本阅读之体裁集训-2024-2025学年高考语文题型练习(新高考)_第3页
文学文本阅读之体裁集训-2024-2025学年高考语文题型练习(新高考)_第4页
文学文本阅读之体裁集训-2024-2025学年高考语文题型练习(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型二文学文本阅读

热门体裁集训

激扬青春、劳动光荣、家乡文化、乡土文化、自然情怀、历史思考、良知悲悯、使命担当、革命传统

激扬青春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阿舒

茹志鹃

天暖了,花开了,树上已抽出新条,地面上绿茸茸的一片,一切都在向上窜向上冒。在庄稼还是“苗”

的时候,就要给它移植,添水,加肥,锄草。“苗壮五分熟”,半年的收成,一半就看这时候的功夫。在这

里,人过得紧张、热烈,有点辛苦,而生命的意味却更加深长。我正默想着,阿舒进来了。

“讲故事。”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接着就伏在我肩膀上,纠缠不歇。我朝她那张娃娃脸看看,便决定

给她讲一些解放前农民的生活和斗争。我答应讲了,阿舒倒又提出了条件:“苦不苦?苦得我不要听。我

要听有趣的。”

她不要苦的,她要喜剧,要大团圆,而我却偏偏觉得她需要的,不应该只是那些“有趣”的。

于是,从这天起,我每天晚上要给她讲两个故事,一个是“有趣”的,一个则是不那么“有趣”的。

她听故事的态度认真极了,不插嘴也不大笑,嘴巴微微张着;眼睛睁得大大的,带着惊讶,欢喜,坦率地

看着人。

每晚必来的,还有一位,就是小队长阿舒娘,来和我谈白天的生产。娘来了,阿舒就着急。“唉!不

懂人事不知愁啊!”阿舒娘又是这句老话。

说阿舒不懂人事不知愁,我同意;但是老支书说的“要她愁什么呢”,我也觉得有理。我总想在以上

两种说法当中,挑选一个,但是每天都决定不下。“十七”这个年龄,真是个奇妙的年龄。

阿舒小学毕业了,稻子也黄了。

村边金色的稻子在沙沙作响,透过厚厚的稻穗,前面一块后季晚稻试验田里有灯光在摇晃,这是有人

在诱蛾子呢!

“是伯伯!”阿舒眼睛尖。

“今年单季稻长得不错。”我说了一句,老支书立即抬起头来,眼梢的皱纹像扇子似的舒展开来,“嗨

嗨,错是不错,不过……你倒估估看?”别人的估产,对老支书已是一种极大的快慰。

"错不了,少了七百五十斤你来问我。"田根公公说得斩钉截铁。

老支书连连摇头,“不行,赶不上啊!"我看他,肚里一定还有一个什么指标。“伯伯,我们跟哪个

队挑战比赛了?”

“比赛?我跟谁比赛?不过,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老支书站起来,把灯挂在架子

上。立即,①老支书的身影映在厚厚的稻子上,灯晃动着,巨大的人影晃动着。老支书在说话:

“人人都有一辈子,有人一辈子做的事,硬是有些人活几辈子也赶不上的,这是什么缘故!”他看着

远处,好像在问自己,又好像在问那高高的天,问那无垠的土地,大片的庄稼。

“这叫什么,"田根公公含着旱烟嘴,稳稳地说道,”这叫有人活得像一条龙,有人活得像条

虫。”

他们这么谈着,阿舒迷惘了,忽然笑道:“做条龙有什么好处?”

“你不懂。”老支书爱护地朝她看了一眼,说道,“上半年的小麦,就算它一亩少收九十斤,全大队

一千七百亩,算算看...”

阿舒用最快的速度,把答数算了出来。老支书说:“看,国家要少收入十五万三千斤的粮食。”

当我们往回走的时候,我听见阿舒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好像刚刚干了一件重活儿一样。

第二天去公社开会。会议上,老支书站起来了,说道:“我们上半年小麦歉收,我要负责任。半年的

收获,不够我们队吃三个月的,我们自己是种粮食的人,可现在吃的粮是乘了几天几夜的火车,从别处运

来的……”阿舒不安地转动着,把辫梢一圈紧似一圈地绕在手指上。

“……好多人都说我们水稻不错,可是我们全年的产量跟人家比起来,我们还是要吃人家的,穿人家

的,我们……”老支书说到这里,装着旱烟的手都颤颤的了。我看着阿舒,②她一动不动地挺坐着,两只

手捏着那只精心打起来的蝴蝶结,放在嘴里咬,把绸带上的丝都咬下来了。

“阿舒,你在干什么?"我碰了碰她,她茫然地朝我看看,像什么也没听见,仍咬着蝴蝶结,绿色的

绸丝,一缕一缕地飘落下来。

有谁知道,这位姑娘的思想凝住在哪一点上?

“伯伯是一条龙。”阿舒忽然没头没脑地说,“田根公公说的那条'龙'是什么意思,我懂了。”

“我懂了,我懂了。”风在吹,云在移动,太阳渐渐西下,上弦月已经挂在当空,一天快要结束了。

③这一天里,在南方,在北方,多少小生命出生了,多少铁变成了钢,多少棉花变成了布匹,多少粮食收

进了仓。在这里,十七岁的阿舒说“我懂了我发现“十七”这个年龄,不仅仅是奇妙,而且是一个重要

的年岁。

第二天一早,我刚起身,忽听窗外有人说话:

“一层河泥,一层这玩意,倒是肥的呀。”

我推门一看,是老支书和阿舒娘朝外站在窗边议论,前面,那条河边上,阿舒带着她那个小组的全体

成员五个姑娘,正在河边捞菱藤。

“她们在玩什么呀!"我问阿舒娘,阿舒娘不以为然地说:“在积肥呀!"我忍住笑,出来拉了阿舒

娘朝河边走去,一边朝阿舒叫道:“阿舒,你们在干什么呀!”

“④我们给土地老爷下寿面呢!”阿舒嚷道。姑娘们都是裤脚卷到大腿上,手里一式拿着两根长竹竿,

嘻嘻哈哈地用竹竿夹住那些菱藤,真像下面似的,把藤绞在竹竿上,然后拖上岸来。阿舒娘一看她们这半

身的泥水,不禁又笑着感叹道:

“唉!阿舒,你真是……”阿舒娘说到这,忽然来了个急刹车,下面那句“不懂人事不知愁”竟破例

留在喉咙里面。

河边,菱藤已堆成了几个小山。几个幼儿园的孩子乐极了,在旁边转来转去,忙着采藤上的残菱。

“开心吧?”我问那些围兜袋里塞满了菱的小孩子。

“开心,”阿舒大声回答道,“这才真叫开心呢,你看!”阿舒朝岸上指了指。

那头岸上,竖着一块大黑板,黑板上写着她们积肥的指标数和已完成数,上面总的题额是极大极醒目

的四个大字:“努力!争取!”

努力什么,争取什么,没有写出,可是我明白,她们要争取的,绝对不仅仅是完成积肥的指标。

太阳升起了,新的一天已经开始。这新的一天里,生活继续着,比赛继续着,看谁活得更有意义更有

价值。比赛的人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许多十七岁的青年,当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就叫阿舒。

(选自《茹志鹃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暖花开,植物冒出新芽,烘托出当时蓬勃向上的时代氛围。

B.文中强调“十七岁"奇妙且重要,是因为十七岁既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又是一个自认为成熟的年龄。

C.从把“不懂人事不知愁”的话挂在嘴边,至广破例留在喉咙里面",阿舒娘的变化,侧面表现出阿舒的成

长。

D.黑板上的四个大字"努力!争取!”不仅表达了阿舒她们完成指标的决心,更展现了她们昂扬的精神风

貌。

【答案】B

【解析】B"是因为十七岁既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又是一个自认为成熟的年龄”错误,结合文中"说阿舒不

懂人事不知愁,我同意;但是老支书说的,要她愁什么呢,,我也觉得有理。我总想在以上两种说法当中,挑

选一个,但是每天都决定不下。"'十七’这个年龄,真是个奇妙的年龄""十七岁的阿舒说‘我懂了'。我发现‘十

七’这个年龄,不仅仅是奇妙,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年岁”分析可知,奇妙是既天真烂漫又自以为是,重要指这

一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故选Bo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借老支书映在稻子上的巨大身影凸显他形象的高大,赞美其高尚的精神境界。

B.句子②通过"挺坐""捏""咬"等动作描写表明阿舒听到老支书话后变得迷茫。

C.句子③通过一连串排比句增强了抒情意味,将阿舒的成长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

D.句子④中阿舒用"给土地老爷下寿面”做比喻,让人感受到她从劳动中获得了快乐。

【答案】B

【解析】B"变得迷茫"错误,后文有"田根公公说的那条‘龙’是什么意思,我懂了",再结合阿舒捞菱藤积肥的

行动,可知阿舒此刻是听得专注,思考得深入,被老支书的话震撼,想到生命的意义,由懵懂少女变得有

责任和担当。

故选B。

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阿舒的成长历程。

【答案】①一开始,阿舒只想听"有趣”的故事,表明了阿舒的单纯、天真,不懂人事;

②后来,在稻田边老支书等人的话对阿舒有所触动,阿舒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③公社开会,阿舒由老支书的话领悟到人生应该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④最后,阿舒带领小组成员投入到积肥劳动中,并在劳动中感受到了快乐,从行动表明青年人投入到国家

建设中的决心和意义。

【解析】结合"‘讲故事。’第一句话就是这个""阿舒倒又提出了条件:‘苦不苦?苦得我不要听。我要听有趣

的。’"可知,一开始,阿舒只想听"有趣"的故事,排斥"苦"故事,表明了阿舒的单纯、天真,不懂人事;

"比赛?我跟谁比赛?......不过,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这叫有人活得像一条龙,有人活得像条

虫。"后来,在稻田边老支书和田根公公的对话对阿舒有所触动。"做条龙有什么好处?",阿舒开始思考人

生的意义;

“我们自己是种粮食的人,可现在吃的粮是乘了几天几夜的火车,从别处运来的",公社开会,老支书的话透

着自尊和自强。“伯伯是一条龙。"阿舒忽然没头没脑地说,"田根公公说的那条‘龙’是什么意思,我懂了。"

阿舒由老支书的话领悟到人生应该奋发向上,要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阿舒带着她那个小组的全体成员一一五个姑娘,正在河边捞菱藤。""'这才真叫开心呢,你看!‘阿舒朝岸上

指了指。""新的一天里,生活继续着,比赛继续着,看谁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最后,阿舒带领小组成

员投入到积肥劳动中,并在劳动中感受到了快乐,从行动表明青年人投入到国家建设中的决心和意义。

4.茹志鹃在《追求更高的境界》一文中强调,小说创作要有“更高的艺术表现力”以再现优美的典型。请谈

谈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追求的?

【答案】①通过语言、动作等手法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少女形象;

②以小见大,通过"这一个"凸显了一个时代的青年的精神风貌。

【解析】“更高的艺术表现力”以再现优美的典型,可以从人物塑造的生动鲜活和主题的深刻上理解。

人物塑造上,“苦不苦?苦得我不要听。我要听有趣的。〃“做条龙有什么好处?"“她一动不动地挺坐着,两

只手捏着那只精心打起来的蝴蝶结,放在嘴里咬,把绸带上的丝都咬下来了。""田根公公说的那条‘龙'是什

么意思,我懂了。"“这才真叫开心呢,你看!"通过语言、动作等手法,展现了一个从“不懂人事不知愁”到

有追求、有责任担当的少女成长的过程,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少女形象;

主题上,十七岁的阿舒的成长,就是祖国各个角落、各条战线千千万万个"阿舒"的成长,文章以小见大,通

过"这一个〃阿舒,凸显了在建设祖国的历程中一个时代的青年的精神风貌,深化了主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里程

茹志鹃

王三娘卸下茶馆店里的排门板,烧滚了一大壶水,天才刚刚透亮。昨晚下了一夜的暴雨。

以前,阿贞老是说母亲不关心集体。近两年,三娘确实关心了,特别是对阿贞领导的这个四大队。对

此,阿贞也曾对三娘说过:“大家都在向前走,妈,你也在走。”

现在她一听女儿队里的黄瓜能卖很高的价钱,心里十分高兴,她急着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住在丰桥的阿

贞。

先进门的是阿贞队里的陈老茂,接着进来的是前村一大队的老刘头,他今天好像有些疲乏。

三娘照例冲了一壶红茶,放到老刘头面前,招呼道:“你们队里的麦子登场了吧!"没想到一提到麦子,

老刘头大声叹了口气说:“不提了,昨天那场雷暴雨,起码,十股当中要损失一股。”

“损失一股!”三娘吃惊了,“损失一股你还来坐茶馆呀!”

老刘头一偏头说道:"哼!昨天晚上我车水①出大汗的时候,你还在做梦呢!今天早上不是别人赶我回

来休息,我才不来呢!”

“我说人的思想呀,就像开公共汽车似的,一站一站往前进。”三娘说着,就走到门口,朝丰桥那边望。

三娘又急了。外面太阳已经升起了,知了在树上烦人地叫着,”一定是阿贞还不晓得牌价呢!我得去走一

趟。”

"我到了哪一站了呢……绝不是先进站。"三娘望着丰桥,在心里肯定了这一点。

在旧社会那十多年独力挣扎的生活里,三娘学会了一些钻营的本领。

那一年冬天,公路局来修公路,连带着把那座破石桥也拆了重建。这一修桥,三娘就想到了一个赚钱

的好主意。她弄来了一块大石头搭脚,搭起了一条便桥,弄好以后,三娘就在桥边,一边做生意,一边向

过桥的人收一分钱的过桥费。

如今三娘走上桥,不自禁地偷偷朝桥下看了一眼,那块搭脚的大石头,仍歪在那里。

三娘站在桥上,汗珠从额上直滚下来,要是没有这块石头,三娘会不相信自己曾走过那样一条剥削过

人的道路。

从丰桥到三娘的店里,只不过三里路,可是三娘觉得累极了,她好像整整走了半辈子的路。

“做人,像走路一样,一站一站地过来,一站是一站的想法,我现在到了哪一站了呢?”三娘刚坐在

树荫下歇歇脚,她发现旁边的小路上、田坎上,都是一队一队的人。三娘认识,这都是阿贞那个四大队里

的。

三娘急急地问道:“你们到哪里去?”

“到一大队去!他们的小麦倒了,我们整个大队都去支援。”

店堂里,陈老茂、老刘头这些人仍在谈论雷暴雨以及一大队的麦子,一见三娘回来,都欢喜地说道:“啊!

先进站回来了!”

“我要是先进,那大家都变成先先进了。”

三娘一进门就径直走到老茂面前,郑重地说:“老茂,今天你们队里的黄瓜不上市了。”

“怎么啦?!”老茂惊讶地问。

"你们四大队的人,全去支援一大队割麦了!”老茂听完后,半天才慢吞吞地说:“支援就支援吧!一队

的麦子倒在水里也是要命的事。”

三娘说道:“原是我多事,多多少少,都是你们队里的。我才不管这种闲事。“三娘下决心再不问这事了。

可是越想越觉得可惜,心里又痛惜又懊恼,便大声地说道:"我是看不惯,大方得忒过头了……”三娘的一股

气正没个出处,忽然一眼看见老刘头在瞅着自己笑,便大声说道:“我要管!老刘头你不要开心,人家支援

你们,你也可以支援支援人家……”"对,我们这屋里的十几个人也来个支援队。”自己就背起一个空萝筐,

对大家说道:“走,我带头,去帮四队摘黄瓜。今天四队支援一队,我们也应该帮四队想一想。”

这事来得那么突然,那么意外,大家都呆住了。一会儿,有一个人站起来说:"三娘,我,我,我今天

有点事

“不要我我我,我知道今天你轮休。"三娘接着又对大家说道:"今天我们大家都要向四大队学习,思想

上都要向前走一站,一个都不许请假。”说完,自己先朝门口一站,要带大家走了。

出发了,一直走到黄瓜地里。

大家正摘得起劲的时候,忽然远处传来一阵长长的哨声,这不知是哪个大队在地里展开竞赛了。三娘

一抬头,见河对面正是一片黄透了的小麦。听见声音从那里传来,却看不到人影。

“现在阿贞大概也在田里搞竞赛吧!她一定不会想到,有人在帮她摘黄瓜吧。”本来,三娘带了这些人来

帮她摘黄瓜,自己心里也很满意,可是一想到阿贞,事情好像立即变得又不够好了。就像前几年那一次丰

河涨水,围堤发生危险。三娘把所有用得上的东西都拿来做了防汛用具,三娘觉得尽了自己的责任,很愉

快。可是这时候,她看见在倾盆大雨中,阿贞戴了一顶笠帽,上下衣服都淋得贴在身上,提了一盏风灯,

在堤上走,一直到深夜。

不知怎的,这灯破坏了三娘愉悦平静的心情,三娘心里又惴惴不安起来,一直等到天亮,她也打起了

雨伞,到堤上去巡视。

现在三娘的心又被搞乱了。

“还是跟阿贞在一起收麦吧!”三娘从过去的事情里得出一条经验:和阿贞在一起做事情,自己就比较

安心。但她又不甘心承认自己不如女儿,心里又想道:“我这可不是跟了她走,她算什么,到底还是我的女

儿,我这是跟共产党走,跟党走不会错。”

"事情真的不大对头。”三娘想着,走到老茂身边,悄悄地说道:“老茂,我看,我们还得往前走一

站!”

老茂眨着眼说道:“这不是黄瓜地吗?还往哪里走?”

“不是,我是说党现在要我们去的不是黄瓜地,是那边的麦田,我们思想上还得往前走一走。”接着,她

就对大家说道:“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应该帮一队割麦去!”说着,就干脆据起萝筐要走了。

这一下,大家纷纷说道:“党指到哪里,我们干到哪里。三娘这句话总算说对了,真正上了大路了。”

"对,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麦子,为了……为了社会主义。”三娘理直气壮地说道。她带着大家走

过丰桥,这一次,她泰然地看着桥下的大石头,也泰然地看着大家的眼睛。三娘走上公路回头看看自己整

整齐齐的小队伍,每个人都精神抖擞。三娘笑了。这时候,太阳升得更高了,大概正是上午九点钟的光景。

一九五九年九月十四日夜

(选自小说集《百合花》,有删改)

注:①车水,用水车排灌。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小说的内容分析,这篇小说所讲的故事发生的时代应该在《百合花》所讲的故事发生的时代之

后。

B.”知了在树上烦人地叫着"是人物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形象地表现了三娘急于要把黄瓜能卖高价的消

息告诉阿贞。

C.“三娘站在桥上,汗珠从额上直滚下来"这一细节描写,表明三娘现在很后悔自己曾经做过收过桥费剥

削他人的事情。

D."三娘心里又惴惴不安起来",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没有像阿贞一样在大堤上,另一方面是因为不满意自

己带人摘黄瓜。

【答案】D

【解析】D"另一方面是因为不满意自己带人摘黄瓜"错误。"心里又惴惴不安起来”不是因为不满意自己带人

摘黄瓜。对于带人摘黄瓜这件事,三娘"自己心里也很满意"。

故选D。

2.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阿贞热心集体。她一直都对三娘不关心集体心存不满,这也让三娘耿耿于怀。

B.陈老茂思想不够进步。他只想为自己队里摘黄瓜,却不肯支援一队抢收麦子。

C.老刘头忘我无私。为了抢收队里倒在水里的麦子,他牺牲休息忙碌整个晚上。

D.队员乐于助人。四大队支援割麦子,店里的人受到影响全都主动帮忙摘黄瓜。

【答案】C

【解析】A"她一直对三娘不关心集体心存不满"说法错误。根据原文"阿贞也曾对三娘说过:’大家都在向前

走,妈,你也在走'",阿贞对三娘的进步还是满意的;

B"他只想为自己队里摘黄瓜,却不肯支援一队抢收麦子"说法错误。根据原文“老茂眨着眼说道:‘这不是黄

瓜地吗,还往哪里走?不是,我是说党现在要我们去的不是黄瓜地,是那边的麦田,我们思想上还得往

前走一走。’"可知,相对于三娘,在割麦子这件事上,陈老茂只是没有三娘想得远,没认识到现在割麦子更

重要;

D"店里的人受影响都主动帮忙摘黄瓜"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有一个人站起来说:‘三娘,我,我,我今天有

点事……"’可知,有人这是打退堂鼓,不是主动的表现。

故选C„

3.标题"里程”含义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表层含义:①既可以指三娘从店里到丰桥,然后再回到店里的这一段路程;

②也可以指从店里到黄瓜地,再由黄瓜地到麦田这一段路程。

深层含义(象征义):指三娘由原来的不关心集体到越来越关心集体,完成了思想上一站一站的前进的过程。

【解析】从表层看,结合"三娘望着丰桥,在心里肯定了这一点""如今三娘走上桥,不自禁地偷偷朝桥下看

了一眼那里""从丰桥到三娘的店里"可知,三娘因为着急女儿队里卖黄瓜的事情,就急着从店里赶往丰桥,

把黄瓜能卖高价的消息告诉阿贞,"里程"实指三娘从店里到丰桥,然后再回来的这一段路程;

结合"三娘站在桥上,汗珠从额上直滚下来,要是没有这块石头,三娘会不相信自己曾走过这样一条剥削过

人的道路""从丰桥到三娘的店里,只不过三里路,可是三娘觉得累极了,她好像整整走了半辈子的路”可知,

三娘在赶往丰桥的路上想到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走过的剥削人的道路,"里程"又指三娘半辈子走的路;结

合"出发了,一直走到黄瓜地里""我是说党现在要我们去的不是黄瓜地,是那边的麦出”可知,三娘带人先帮

四队抢摘黄瓜,又把这些人带过去帮一队抢收小麦,"里程"还指从店里到黄瓜地,再由黄瓜地到麦田一步一

步往前走的路。

从深层(象征义)看,结合"大家都在向前走,妈,你也在走""我说人的思想呀,就像开公共汽车似的,一

站一站往前进""我到了哪一站了呢......绝不是先进站"“思想上都要向前走一站""我看,我们还得往前走一站吧"

可知,小说反复强调"向前走”"思想上向前走一站",三娘也由原来只关心自己家的事,到关心自己女儿队里

的事,再到关心其它队里的事,三娘的思想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里程"的象征义指三娘由原来的不关心集

体到近两年关心集体,完成了思想上一站一站的前进。

4.茅盾曾说:"《百合花》可以说是在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其实这篇小说也很好地体现了《百合花》式的"在

结构上最细致严密”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从线索、前后照应、物象重复运用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从线索上看,小说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情节发展脉络清晰分明。

②从前后照应上看,小说前后情节相互照应。例如前面交代老刘头进店时有些疲乏,在下文才通过对话告

诉我们老刘头昨晚一整夜车水这件事,结构严谨,表达清楚。

③在物象的重复运用上,小说多次使用“大石头"。第一次是说三娘以前用“大石头"搭脚,向路人收过桥费,

"大石头"成为三娘剥削他人的工具;第二次是说三娘在前进的路上偷偷看那块大石头,"大石头"成为三娘过

去自私自利的象征物;第三次是说三娘带着大家过桥支援一大队割麦,泰然地看着"大石头",这时的"大石

头”成为三娘思想进步的象征。"大石头"的重复运用,使得行文前后呼应,层层渲染。

【解析】从线索上看,小说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由一开始的“天才刚刚透亮",王三娘茶馆开始营业;再

到“外面太阳已经升起了",三娘决定到丰桥亲自走一趟;最后"太阳升得更高了,大概正是上午九点钟的光

景",三娘领着人去帮一队抢手小麦。按照时间先后顺叙展开故事情节,叙述清晰,情节发展脉络分明。

从前后照应上看,小说前后情节相互照应,例如前面"接着进来的是前村一大队的老刘头,他今天好像有些

疲乏"交代老刘头进店时有些疲乏,在下文"昨天晚上我车水出大汗的时候,你还在做梦呢!今天早上不是别

人赶我回来休息,我才不来呢!"通过对话告诉我们老刘头昨晚一整夜车水这件事,结构严谨、表达清楚;

前面交代三娘曾经搭起了一条便桥,向过桥的人收一分钱的过桥费的那块大石头,结尾处"她带着大家走过

丰桥,这一次,她泰然地看着桥下的大石头”与前文呼应。

在物象的重复运用上,小说多次使用"大石头","她弄来了一块大石头搭脚,搭起了一条便桥,弄好以后,

三娘就在桥边,一边做生意,一边向过桥的人收一分钱的过桥费"先是用"大石头"搭脚,"大石头"成为三娘

剥削他人的工具;再次出现,"三娘走上桥,不自禁地偷偷朝桥下看了一眼那里,那块搭脚的大石头,仍歪

在那里""大石头"成为三娘过去道路的一个自私自利的象征物(剥削他人);到结尾的时候,"大石头"第三次

出现,”这一次,她泰然地看着桥下的大石头,也泰然地看着大家的眼睛""大石头"最终成为三娘”一站一站

地前进”的象征。"大石头"的重复运用,使得行文前后呼应,层层渲染。

劳动光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琢磨

揭方晓

寒气一阵紧似一阵,将小城压迫得喘不过气来。

可逼仄的酱巷深处,李八爷并无压抑之感。他如往常一般,悠然自得地烤着火、呷着茶。手中的茶杯,

茶水浅了又续,续了又浅;炉中的炭火,暗了又明,明了又暗。眼看得续水三五回了,添炭七八次了,顾

客却仍旧没有上门。

没人上门就没人上门呗,李八爷不急,亦不恼,始终悠然自得。和他一样悠然自得的,还有杯中温润

的茶水,还有炉中热烈的炭火,还有这条逼仄的酱巷。酱巷从来无酱。不管是生抽、老抽这样传统的酱油,

还是芝麻酱、甜面酱、豆瓣酱这样层出不穷的鲜美调味品,统统没有。无酱,却有名,在这座小城,可以

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这条小巷的人端的都是"金饭碗"。"银钵钵",家家户户都是金银匠,熔、敲、

压、拉、剪、亥人磨,一通神出鬼没的操作,像变戏法般,金灿灿的戒指、沉甸甸的手镯、银闪闪的项圈

横空出世,给美丽的女人以精致,给康健的男人以华贵,给悠长的日子以精琢细磨。

而李八爷琢金磨银的手艺承自祖辈,最是精湛。他常骄傲地吹嘘,说自家祖辈曾给王府打过金银器,

某某王妃,又或是某某公主,她们戴的头簪、凤冠、项链、戒指、手镯、手链、耳环、耳钉等一众金银饰

品,全是自家祖辈精琢细磨出来的呢。这话,半真半假吧。可酱巷一半的金银匠是他的徒弟,另一半是他

的晚辈后生,这可是实打实的,不虚,不假。可以说,在这条巷子里,李八爷就是手艺出神入化的神一般

的存在。

不过,那是过去了。

现在这条巷子冷清多了。敲打声、淬火声、焊接声,仿佛只是一转身,就突然没入了泥瓦间,没入了

堂榭里,再也找不回来。时代在发展,女人们、男人们越来越喜欢成品金银饰,嫌手工打制的金银饰粗陋,

不时髦。顺天应地,李八爷的徒弟们、晚辈后生们,一个个都闯出了酱巷,在小城繁华大街、热闹卖场,

开了一家又一家金银珠宝店,专卖黄金珠宝成品,生意火得一塌糊涂。

李八爷对此极为不屑:“手艺人,哪能不靠手艺吃饭?”

“手艺人,怎能成了买卖人?”

“手艺人,不能这样没有出息呀!”

李八爷一口一个"手艺人”,显然,他对自己“手艺人"的身份极为看重,觉得这是他一生最闪亮、最完美

的标签。

“真不靠手艺吃饭了!”

“手艺人也得养家糊口哇!”

“金银匠卖成品金银饰,怎就没出息?”

徒弟家旺心中不服,经常这样嘀咕着反击。

家旺惦记着师父咧,多次上门要李八爷去他店里"坐堂",啥事都不用管,只要坐在那里就行。他知道,

师父李八爷的名字,就是小城独一无二的金字招牌,是一等一的手艺,是一等一的信誉,是一等一的分量。

只要他在,店里生意一定会更加红火。

李八爷直接拒绝:“我是手艺人,不当门神。”

家旺气恼,暗自嘟嚏:“都啥时代了,机器化大生产不比你那敲敲打打强?真是老顽固,老固执,老守

旧,老执拗,老拘泥,老榆木疙瘩,老秤坨子。”

李八爷耳朵贼精,好似听见,回首怒斥:"说啥嘲?"

家旺一脑门的汗,支支吾吾,撒丫子逃远了。

眼见没客人上门,李八爷索性搬出小天平、拉丝板、拉丝钳、嵌槽、焊枪、印泥、喷枪、培娟这些“老

伙计”,打细微如1克的项链,拉粗壮如120克的手链。棱角分明的金块,经过李八爷一通琢磨,真个是"揉

破黄金万点轻",真个是"蛾儿雪柳黄金缕",真个是"梅蕊重重何俗甚”。总之,精美绝伦。

面对自己的杰作,李八爷心中无喜,亦无悲。只打量片刻,便将这样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付之一炬,

熔为红彤彤的汁水。待其冷却成金块,再费尽心机琢磨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又打量片刻,又付之一炬,

又认真琢磨;又打量片刻,又付之一炬,又认真琢磨……循环往复,乐在其中。

邻居罗寿来无聊,一直在旁边看着,笑得跌倒,李八爷亦笑得灿烂。两个七老八十的人,孩子般快乐,

哪里还有什么寒气哟。

“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李八爷心中的唱词,磅礴而出。隔着好几里远的家旺,没来由的,心中倏

地一紧。

(选自《小说选刊》2022年5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寒气"压迫到结尾没有“寒气",表明天气好转。

B."酱巷”从过去的繁荣到现在的冷清,意味着“手艺"传承面临窘境。

C.家旺与李八爷的对照是为表现家旺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

D.李八爷琢磨打造又烧毁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就是为提高工艺水平。

【答案】B

【解析】A"结尾没有,寒气、表明天气好转"错误,由原文"李八爷亦笑得灿烂。两个七老八十的人,孩子般

快乐,哪里还有什么寒气哟”可知,用反问表达没有了寒气,此处不是表示“天气好转”,其深意是凸显了小

说“坚守本色,知足常乐”的文章主旨。

C"是为表现家旺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错误,由原文"我是手艺人,不当门神”等信息可知,应该是"为表

现李八爷对传统技艺的坚守〃。

D"就是为提高工艺水平〃错误,由原文"只打量片刻,便将这样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付之一炬,......,又打量

片刻,又付之一炬,又认真琢磨;又打量片刻,又付之一炬,又认真琢磨……循环往复,乐在其中"可知,他

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

故选Bo

2.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①棱角分明的金块,经过李八爷一通琢磨,真个是"揉破黄金万点轻",真个是"蛾儿雪柳黄金缕",真

个是"梅蕊重重何俗甚"。(此句用了排比和引用的修辞,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我是手艺人,不当门神。(请结合语境分析其含义)

【答案】①运用了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增加了文采,生动地表现了李八爷加工金器手艺

的高超和作品的精美,突出了他坚守传统技艺、不图名利的性格特点。

②"手艺人"表现出李八爷对传统手艺的热爱和坚持,"门神"是李八爷对只在徒弟家旺的店里“坐堂"就能挣钱

的说法。李八爷这句话,直接表明了自己坚守传统手艺,不图钱财的特点,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文章主旨。

【解析】①运用三个"真个是…."的句式,运用排比句式,强调李八爷加工金器手艺的高超和作品的精美,

增强了语势;

"揉破黄金万点轻""蛾儿雪柳黄金缕""梅蕊重重何俗甚",引用三句诗句,金银艺术品的轻薄、精美,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他技艺的精湛,突出了他坚守传统技艺、不图名利的性格特点,增添了文采,增强了语言的表

现力。

②由原文"家旺惦记着师父咧,多次上门要李八爷去他店里‘坐堂’,啥事都不用管,只要坐在那里就行。......

店里生意一定会更加红火"可知,此处的语言描写,直接塑造了李八爷坚守传统手艺,不图钱财的形象特点;

"手艺人"表明了李八爷的身份,"门神”是李八爷对只在徒弟家旺的店里“坐堂"就能挣钱的说法,李八爷这句

话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文章主旨,语言凝练,表意深刻。

3."琢磨”在文中有较为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写出其中两条。

【答案】①指锻造金银器的过程。

②指对打造金银器这门手艺发展前景的思考。

③指对精神的淬炼。

【解析】小说以“琢磨"为标题,其中蕴含着多重意蕴。首先,在表层上,从文中"而李八爷琢金磨银的手艺

承自祖辈,最是精湛"可知,"琢磨"首先是指对金银的加工过程。

其次,从文中"时代在发展,女人们、男人们越来越喜欢成品金银饰,嫌手工打制的金银饰粗陋,不时髦。

顺天应地,李八爷的徒弟们、晚辈后生们……专卖黄金珠宝成品,生意火得一塌糊涂""他知道,师父李八爷

的名字,就是小城独一无二的金字招牌,是一等一的手艺,是一等一的信誉,是一等一的分量。只要他在,

店里生意一定会更加红火”等内容可知,"琢磨”一词也指对打造金银器这门手艺发展前景的思考。

而在小说的最后,李八爷不为眼前利益所动,坚守对技艺忠诚,”面对自己的杰作,李八爷心中无喜,亦无

悲。只打量片刻,便将这样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付之一炬,熔为红彤彤的汁水。待其冷却成金块,再费尽

心机琢磨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所以,"琢磨"又指对精

神的淬炼。

4.文末,李八爷心中的唱词磅礴而出,隔着很远的家旺却"没来由地,心里倏地一紧”。这如何理解?

【答案】文章尾段,运用夸张手法写李八爷的唱词对家旺的影响,表达了对李八爷坚守传统手艺,追求淡

泊心境,不图钱财的高尚品质的赞美,对逐利世风的批判之情。突出了文章主旨,引发读者深思。

【解析】由原文“家旺气恼,暗自嘟嘎:’都啥时代了,机器化大生产不比你那敲敲打打强?真是老顽固,老

固执,老守旧,老执拗,老拘泥,老榆木疙瘩,老秤坨子'"可知,家旺反对师傅的坚守,他听到的“没来由

的,心中倏地一紧",是对他图钱重利的否定,从侧面表现对李八爷坚守传统手艺,追求淡泊心境,赞美了

他不图钱财的高尚品质,批判了逐利的社会现实,突出了文章主旨,引发读者深思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秀才娘子

李永生

秀才娘子的名字叫榆钱儿,原来是洙阳城一大户人家的丫鬟。榆钱儿细眉俏唇,好看。老爷的眼睛就

老往她身上瞄,太太察觉了,觉得这丫头不能再留了,便把榆钱儿嫁给了秀才,秀才是太太远房侄子。

秀才曾婚配,但媳妇三年前死了,榆钱儿过去,算续弦。

秀才家穷,家里除了一盘土炕和两床被子,剩下的就是锅碗瓢盆等一些简单家什。榆钱儿却不嫌秀才

穷,反而感觉到了一种骄傲,秀才,和“功名”搭着边呢,是受人尊重的!

新婚第二天,榆钱儿便换上做丫鬟时穿的偏襟短衫,一会儿拿扫帚一会儿涮抹布,把屋里屋外拾掇得

干干净净。

过几天,又去城里当铺,把银簪子当了,换了几串大钱,置办了一些桌椅板凳,让秀才找人把屋子粉

刷一遍。屋子一亮,心里也亮堂。

谷雨前后,榆钱儿和秀才在院子开了一块菜地,寻来黄瓜、豆角、西红柿、红辣椒和葫芦的种子种在

地里。菜地被规整得方方正正,瓜棚豆架搭得横平竖直,春雨洒过,眼见着嫩绿的禾苗从土里钻出来,小

院生机一片。再等枝繁叶茂瓜果飘香,葫芦开出黄黄的花朵,就又逮了几个绿蛔蛔放上去,不为别的,就

为听那几声“蛔蛔----蛔蛔----"的清脆叫声,提神。

再后来,就又买回猪崽和鸡雏,只等着来年长肥了变成一家的肉蛋荤腥。

那段时间,榆钱儿常拿一双筷子,去夹菜叶上的虫子,夹住一只,榆钱儿啜起红嘟嘟的小嘴吹一下,

似要把虫子吹干净,然后把它丢进随身带的陶罐中,从菜地出来,屁股后边便跟了那些急不可耐的鸡鸭,

榆钱儿就把罐子一倒,鸡鸭便疯抢啄食。

人说,这女人,精细!

鸡鸭和别人家一样,也是散养,却见不到她家院子里有鸡啊鸭啊的粪便。榆钱儿手中那把扫帚不定一

天把院子扫多少遍呢!有人说,秀才家的院子干净到连根头发丝也找不到。有人不信邪,就真的跑到秀才家

眯着眼在地上找,找了一会儿一声惊呼“头发”,俯身去捏,却发现是蚂蚁列阵。

秀才原本在家中教几个蒙童,只是后来为了照顾病重的妻子,才散了孩童。如今娶了新娘子,心情爽

快,就再开蒙学,挣束脩养家,小院里又响起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

秀才教书,榆钱儿就纳着鞋底坐在一边听,遇到哪家孩子淘气撕坏了衣裳,便去给他们缝补,那针脚

也是细密,有时候还把补丁剪成小鸡小鸭之类的小动物模样,被她打过补丁的衣服反而比没有补丁的衣服

还好看。四邻八乡的人们都爱把孩子送来,一是因为秀才教授好,还有,就是秀才娘子对孩子那股体贴劲

儿。

与街坊四邻处得也好,遇到哪家需要人手帮忙,喊一句:”秀才娘子,我家来客了,来帮忙烧个灶。”

特别是谁家办喜事,总喜欢请榆钱儿帮忙。到那天,榆钱儿和面洗菜、杀鱼宰鸡,样样利索。新娘娶进门,

宾客们蜂拥着看新娘,也趁机看秀才娘子。喜宴开始,榆钱儿端盘子上菜,袅袅娜娜地穿行在人群之中,

就惹得人们光盯着她看,看她白白嫩嫩的脸蛋,看她粉嘟嘟的嘴唇,看她细细的腰,看她一丝不乱盘起的

发髻。

隔三岔五,榆钱儿和邻居大嫂大婶们去赶集,那些摆摊的男人,巴不得榆钱儿走过去,和榆钱儿说上

几句话。为了争取好表现,他们会把货物的价格放到最低。那些和榆钱儿一起去的大婶大嫂也跟着沾光,

买到又好又便宜的货。榆钱儿穿行于人群中就如同一条在水中游动的鱼儿,搅动得一池春水生机盎然。

可是后来,秀才病了,前前后后请了几个郎中,都不见好。秀才眼见着瘦下去,只好又散了孩童。榆

钱儿急啊,听说知了能治秀才的病,便向孩子们学会了粘知了。到了夏天,太阳正毒,知了拼命地叫,大

汗淋漓的榆钱儿握着长长的粘杆,仰着脖子站在树下粘知了,有时够不着,就站到土墙上,粘住一只,知

了“吱——”地一个急促长鸣,榆钱儿欢喜地收杆,摘下知了,放到陶罐中,擦把汗,再粘。回家,变换

着口味把知了做给秀才吃,或蒸,或煮,或烧,一年后,秀才竟慢慢好起来了。只是这一年,榆钱儿为了

给秀才治病,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变卖得也差不多了,又开始回到了过去的穷日子。虽说一日三餐勉强吃饱,

但一年半载也见不着几点荤腥。榆钱儿能做的只能是把饭菜做得更精致些,咸菜丝切得匀称,红薯窝窝也

蒸得暄腾腾的。榆钱儿依旧去集上,每次出门依旧是把自己收拾得利利落落的,尤其把那白净的小手洗了

一遍又一遍,到了集上依旧是风光无限。她时不时地走到哪家的肉案子前,把那些猪肉、羊肉、牛肉翻来

翻去,也只是翻翻,摸摸衣兜瘪着,只好朝摊主不好意思地摇头笑笑。

从集上回来,榆钱儿洗手,烧火做饭。然后就用洗过手的那盆水炒菜和面。这盆水,每次榆钱儿赶集

回来都用它洗手,水上就漂了一层猪油牛油羊油,有了这盆油水,饭菜自然多了些荤腥。

这女人,把白开水一般的日子,过出了这种滋味。

好日子,都是过出来的。

(原载《安徽文学》2018年第4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对秀才娘子的容貌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她美丽迷人。

B.榆钱儿赶集搅动一池春水生机盎然,可见榆钱儿有些不太检点。

C.秀才生病最终痊愈应该跟吃知了有直接关系。

D.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与人物命运的变换结合密切,以此表现人物的坚韧品性。

【答案】D

【解析】A"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错,原文,"榆钱儿细眉俏唇,好看”是正面描写,"老爷的眼睛就老往她

身上瞄"是侧面描写。所以,应该是采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秀才娘子的美丽迷人。

B"可见榆钱儿有些不太检点"错误,从原文的叙述分析,榆钱儿是一个美丽迷人、勤劳善良、干净利索、精

细智慧的女人,并不是不太检点的人。

C“跟吃知了有直接关系"错。文中说的是“回家,变换着口味把知了做给秀才吃,或蒸,或煮,或烧,一年后,

秀才竟慢慢好起来了",可以推知,秀才生病最终痊愈,并没有表明这跟吃知了有直接关系,应该是在榆钱

儿的精心照顾下痊愈的。

故选D。

2.文中划线句写到榆钱儿的打扮,请分析她依旧把自己收拾得利利落落的原因。

【答案】①作为年轻貌美的女子的爱美追求;

②丈夫有秀才身份,和"功名"搭着边,打扮好自己是为了和丈夫的身份相配,以免丈夫颜面受损;

③要去街上翻肉揩油,打扮自己是为了翻肉方便,不会被店主阻止。

【解析】划线句是“每次出门依旧是把自己收拾得利利落落的",分析她依旧把自己收拾得利利落落的原因要

结合前文的情节来分析其心理。

首先,原因之一是她是刚结婚的年轻貌美的女子,又过穷日子时,她依旧把自己收拾得利利落落,是因为

女孩子爱美的天性,也表现了她对美的追求。

其次,“榆钱儿却不嫌秀才穷,反而感觉到了一种骄傲,秀才,和‘功名’搭着边呢,是受人尊重的"概括为原

因之二:丈夫有秀才身份,和"功名"搭着边,打扮好自己是为了和丈夫的身份相配,以免丈夫颜面受损。

再次,“把那白净的小手洗了一遍又一遍""她时不时地走到哪家的肉案子前,把那些猪肉、羊肉、牛肉翻来

翻去,也只是翻翻"“从集上回来,榆钱儿洗手,烧火做饭。然后就用洗过手的那盆水炒菜和面。这盆水,每

次榆钱儿赶集回来都用它洗手,水上就漂了一层猪油牛油羊油,有了这盆油水,饭菜自然多了些荤腥"概括

为原因之三:要去街上翻肉揩油,打扮自己是为了翻肉方便,不会被店主阻止。

3.文末说好日子都是过出来的,探究文中榆钱儿的“过"生活的智慧。

【答案】勤快,精细;对现状不抱怨,永远充满对未来的希望;运用智慧尽力解决困难但又不失尊严。

【解析】"新婚第二天,榆钱儿便换上做丫鬟时穿的偏襟短衫,一会儿拿扫帚一会儿涮抹布,把屋里屋外拾

掇得干干净净""榆钱儿和秀才在院子开了一块菜地,寻来黄瓜、豆角、西红柿、红辣椒和葫芦的种子种在地

里。菜地被规整得方方正正,瓜棚豆架搭得横平竖直""榆钱儿手中那把扫帚不定一天把院子扫多少遍呢”"榆

钱儿常拿一双筷子,去夹菜叶上的虫子,夹住一只,榆钱儿崛起红嘟嘟的小嘴吹一下,似要把虫子吹干净,

然后把它丢进随身带的陶罐中,从菜地出来,屁股后边便跟了那些急不可耐的鸡鸭,榆钱儿就把罐子一倒,

鸡鸭便疯抢啄食。人说,这女人,精细"概括:勤快的榆钱儿把生活"过"得精细。

榆钱儿嫁给二婚的秀才后,"新婚第二天,榆钱儿便换上做丫鬟时穿的偏襟短衫,一会儿拿扫帚一会儿涮抹

布,把屋里屋外拾掇得干干净净",开菜地,种蔬菜养鸡鸭,为生病的秀才粘知了、做精细的饭菜,“榆钱儿

能做的只能是把饭菜做得更精致些,咸菜丝切得匀称,红薯窝窝也蒸得暄腾腾的。榆钱儿依旧去集上,每

次出门依旧是把自己收拾得利利落落的",这些事情可以概括:榆钱儿对现状不抱怨,永远充满对未来的希

望。

“把那白净的小手洗了一遍又一遍""她时不时地走到哪家的肉案子前,把那些猪肉、羊肉、牛肉翻来翻去,

也只是翻翻""从集上回来,榆钱儿洗手,烧火做饭。然后就用洗过手的那盆水炒菜和面。这盆水,每次榆钱

儿赶集回来都用它洗手,水上就漂了一层猪油牛油羊油,有了这盆油水,饭菜自然多了些荤腥”概括:运用

智慧尽力解决困难但又不失尊严。

家乡文化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逝川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泪鱼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

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暗红的鱼尾轻轻摆动,蓝幽幽的鳞片泛出马兰花色的光泽,柔软的鲤像风箱

一样呼嗒呼嗒地晃动。通常渔妇们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

"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泪鱼果然就不哭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

岁了,干瘦且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

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她还常年备着男人喜欢抽的烟叶,几杆铜质的烟

锅齐刷刷地横躺在柜上,你只需享用就是了。

年轻时的吉喜丰映挺拔,有着高高的鼻梁和鲜艳的嘴唇,发髻高维,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

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

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

雪是悄然来临的。窗根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不用说,泪鱼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

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被敲门声惊醒,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唉,

泪鱼也要来了,多么不是时候……”男人第一次当爸爸时都是这么慌乱不堪的。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

灾。当然,这里没有人遭灾,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守在逝川旁都是大有收获的。泪鱼不同于其他鱼

类,它被网挂上时都活着,都是一斤重左右,体态匀称玲珑。将这些鱼投入注满水的木盆中,次日凌晨时

再将它们放回逝川,他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他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带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他在初雪中显得那样消瘦。他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年轻时的胡会能骑善射,围

剿泪鱼最有经验。别看他个头不高,相貌平平,但却是阿甲鱼村姑娘心中的偶像。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

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他会成为胡会的妻子。

然而,胡会却娶了毫无姿色和持家能力的彩珠。

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他没有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

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吉喜想,一个渔妇如果不会捕鱼、制干菜、晒鱼干,酿酒、织网,而只是会生孩子,那又有什么可爱

呢?吉喜的这种想法酿造了她一生的悲剧。在阿甲渔村,男人们都欣赏她,但没有一个男人敢娶她。

吉喜过了中年特别喜欢唱歌。吉喜的歌声像炊烟一样在阿甲渔村四处弥漫,男人们听到她的歌声就像

是听到了泪鱼的哭声一样心如刀绞。他们每逢吉喜唱歌的时候就来朝她讨烟吃,并且亲切地一遍遍地叫着“吉

喜吉喜”。然而吃完她烟的男人大都拍拍脚掌,跋上鞋回家了,留给吉喜的,是月光下的院子里斑斑驳驳的

树影。

吉喜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她开始沉静地迎接她头上出现的第一根白发,频繁地出入一家家为女

人们接生。在吉喜的接生史上,还没有一个孩子是在泪鱼到来的这天出生的,从来没有过。她暗自祈祷上

帝让这孩子在黄昏前出生,以便她能成为逝川岸边捕泪鱼的一员。

天色灰黑的时候,吉喜觉得心口一阵阵地疼了。她听见渔村的狗正撒欢地吠叫着,人们开始到逝川旁

生篝火去了。吉喜点亮了蜡烛,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

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天完全暗下来了,逝川旁的篝火渐渐亮起来,河水开始发出一种隐约的呜咽声,那种不需月光照耀就

横溢而出的悲凉之声已经从逝川上游传下来了。

夜越来越深了,胡刀已经从逝川打上了七条泪鱼。他抽空跑回家里,看他老婆是否已经生了。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所包围。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

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吉喜沉静地等待第二个孩子的出世。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

产妇呼吸急促起来,这时又一颗成熟的果实微微显露出来。

吉喜回到她的木屋,将渔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

子夜之后的黑暗并不漫长,天有些冷了,吉喜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个空网。又过

了一段时间,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感觉那网沉甸甸的。当网的端头垂

头丧气地轻轻显露时,吉喜蓦然醒悟,她拉上来的又是一片空网。

天色渐渐地明了,篝火无声地熄灭了。逝川对岸的山赫然显露,吉喜听见水面发出"啪啪"的声响,那

是泪鱼入水时的声音。吉喜的嗓音嘶哑了,她很想在逝川岸边唱上一段歌谣,可她感觉自己已经不会发声

了。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将两片渔网收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

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吉喜

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黑土地常见的"泪鱼”构建了一个诗意的神秘之境,讲述了阿甲渔村的传奇故事。

B."逝川"不仅是主人公吉喜一生悲剧命运的参照,而且也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时空观。

C.小说通过强烈的矛盾冲突,成功塑造了吉喜这样一位坚韧不拔、勤勉善良的女性形象。

D.小说结尾通过上天馈赠给错过时机的吉喜十几条泪鱼,印证了作者对苦难的温情表达。

【答案】B

【解析】A"小说用黑土地常见的,泪鱼,构建了一个诗意的神秘之境”说法有误。"泪鱼”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一种

虚拟意象,并非是“黑土地常见的”。

C"小说通过强烈的矛盾冲突”说法有误。本文是诗化的小说,整体风格平淡柔和,其矛盾冲突并不强烈。

D"小说结尾通过上天馈赠给错过时机的吉喜十几条泪鱼”说法有误。"泪鱼"并非"上天馈赠",而是村民们捕

捞送给吉喜的。

故选Bo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泪鱼"作为小说的线索,隐喻着吉喜苍凉悲伤的人生,是吉喜形象的化身。

B.小说中交织着亦喜亦悲的多种声音和迷幻色彩,强烈冲击着读者的听觉和视觉。

C.小说第五段"窗标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的比喻,描写了泪鱼从逝川上游哭着出现的状态。

D.小说通过现实与回忆交替的写法,借助虚构的现实达到了表达的含蓄与节制,完成了小说的意境创

造。

【答案】C

【解析】C"描写了泪鱼从逝川上游哭着出现的状态"张冠李戴。结合原句"雪是悄然来临的。窗根发出刮鱼鳞

一样的嚓嚓的响声”可知,这里的比喻描写的是初雪来临时的情景。

故选Co

3.作者在文中先写了“吉喜过了中年特别喜欢唱歌",后文又写“吉喜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请结合全

文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写吉喜“特别喜欢唱歌"和"不再歌唱"的原因。

【答案】①吉喜特别喜欢唱歌是因为歌声能宣泄她内心的孤独和苦闷;歌声表达了吉喜对爱的渴望和对生

活的追求。

②"吉喜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是因为岁月给了她沉静的力量,以及承受孤独的勇气,她用迎接一个个

新生命的方式"唱"出一曲曲生命之歌。

【解析】文章第一次写“吉喜过了中年特别喜欢唱歌",特意点明"过了中年",并且还是在记叙说明心上人胡

会"告诉吉喜他没有娶她的原因""吉喜的这种想法酿造了她一生的悲剧”之后。这时候,"男人们听到她的歌

声就像是听到了泪鱼的哭声一样心如刀绞"。之所以使人心如刀绞,是因为这歌声中蕴含了吉喜心中的孤独

与苦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曾经如此美丽、能干的吉喜却无人敢娶,只能孤独终老时,我们还能听到

吉喜的歌声,也从侧面看出吉喜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在努力地生活,并借助歌声表达自己心中对爱的渴

望和对生活的追求。

后文写“吉喜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并紧接着说明"她开始沉静地迎接她头上出现的第一根白发,频繁

地出入一家家为女人们接生”,由此可见,吉喜不再需要通过唱歌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孤独,而是在岁月中

找到沉静的力量,找到了承受孤独的勇气。并且她还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迎接一个个新生命的方式"唱"出

一曲曲生命之歌。

4.沈从文的《边城》是田园牧歌式文学的代表,文章彰显了自然美、人物美和人情美。本文也有这一唯美

倾向,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案】①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