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4图表文结合
1.考情探究(考点分布、命题规律与备考策略)
2.考点梳理(图表与表格的类型'作用'读懂方法)
3.好题冲关(基础、提升、真题)
FL考情探究・
i.考点分布
年份卷另IJ题目
2024新课标11卷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2024九省联考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2022新高考II卷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注意:内容表格形式呈现)
2.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命题规律】
①形式上,类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②特点分析,表格、图片等是形象化的语言,直观简明、信息量大,能综合检测考生捕捉信息、分析
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考生可以通过图文转化,全面了解材料中的栏目、类别、数据等信息。例如由图
到文的转换,一般来说流程如下:源信息(图表)一观察认读一分析理解一归纳概括一文字表达。
【备考策略】
1.注意审题,明确题型考什么。本题是概括内容和图表相结合的题目,要求学生在理解材料基础上对三
则材料简单概括,筛选整合,并简单概括的能力。
2.联系语境,解决实际问题。
3.整理信息,形成规范答案。注意观点要鲜明,观点要有论据,语言要简洁,表述要清晰、概括性强,
论据要丰富、充分。
12.考点梳理卜
一、常见图表类型
1.柱状图
柱状图是一种常见且简洁直观的图表类型,适用于展示数据的数量或变化趋势。柱状图通常由垂直或
水平的柱形表示数据,并根据高度或长度表示数值大小。它能够清晰地比较不同类别或时间段的数据。
2.折线图
折线图以折线的形式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是观察数据随时间、类别或其他变量而变化的有效工具。
折线图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发现和理解数据的趋势、周期性以及可能的异常情况。
3.饼图
饼图是一种以扇形展示各部分相对比例的图表类型,适用于展示数据的相对比例和组成部分的占比关
系。饼图直观地呈现了各部分数据之间的相对比例,方便人们快速理解整体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图表作用
1.直观展示数据:图表能够以直观的方式展示数据,使得复杂的数据集易于理解。通过图形、颜色、
大小等视觉元素,图表可以清晰地展示数据的分布、趋势和关系,帮助用户更快地获取数据的主要特征。
2.辅助决策分析:在商业、科研、教育等领域,图表常被用来辅助决策分析。通过对图表中数据的观
察和分析,用户可以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异常值和潜在问题,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3.提高沟通效率:相较于纯文字描述,图表在沟通中更具优势。通过图表,人们可以更快速地理解数
据和信息,减少沟通中的误解和歧义。同时,图表也使得数据报告和演示更加生动和有趣,提高观众的参
与度和理解度。
4.发现数据关系:图表能够揭示数据之间的关系,包括正相关、负相关、因果关系等。这种关系的发
现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数据的本质和背后的规律。
三、“两步”读懂图表
第一步:明确图表构成
图表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图表的标题是图表的“眼睛”,它简要概括了图表的主题或内容。标题应简明扼要,方便读者
快速了解图表的核心信息。
2.图表区域:这是图表的主要部分,用于展示数据。根据数据的类型,图表区域可以是柱状图、折线
图、饼图、散点图等多种形式。每种图表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优势,例如柱状图用于比较不同类别的数据,
折线图用于展示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等。
3.坐标轴:坐标轴是图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标识和度量数据。横轴(X轴)通常表示类别或时
间,纵轴(Y轴)则表示数值。坐标轴上的刻度、标签和单位应清晰明确,方便读者理解数据的具体数值和
范围。
4.数据标签:数据标签用于在图表上直接显示每个数据点的具体数值。这些标签可以帮助读者更直观
地理解数据的分布和大小。
5.图例:图例用于解释图表中不同颜色、形状或线条所代表的含义。当图表中包含多个系列或类别时,
图例可以帮助读者区分和理解各个部分。
6.备注和说明:有时,为了更详细地解释图表中的数据或特殊情况,可能需要添加备注或说明。这些
文字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图表的背景和含义。
第二步:比对文本信息,找寻规律,分析趋势
根据文本内容,或分析图表信息是否正确,或分析关系,或是总结规律、探寻趋势。
四、表格的分类
1.数据表格
主要用于展示大量数据,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排列,如时间、地区、产品等,帮助用户理解
数据内容,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
2.统计表格
用于展示数据的统计结果,包含各种统计指标,如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帮助用户了解数据分
布和变化趋势。
3.文字型表格
①描述性文字:用于叙述事实、描绘场景或表达情感的文字,通过表格可以清晰地分类整理,便于理
解和分析文本内容。
②论证性文字:用于阐述观点、提供证据和进行逻辑推理的文字,表格可以帮助我们梳理论证结构,
理解作者的逻辑链条。
③说明性文字:用于解释概念、定义术语或描述操作流程的文字,通过表格可以简明扼要地呈现关键
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五、表格作用
1.信息传递:文字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通过表格整理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示文字所传递的信息内容,
便于接收者理解和应用。
2.思想表达:文字是作者表达思想、观点和情感的工具,表格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
3.文化传承:文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通过表格整理可以展现文字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发展,揭
示文化的连续性和变迁性。
六、两步读懂表格
第一步,明确表格构成
表格的构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标题:表格的标题位于表格上方,用于概括表格的内容或主题,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表格的整体信息。
2.表头:表头位于表格的第一行或第一列,用于标明表格中每一列或每一行的数据含义。表头可以使
读者清楚地知道每一部分数据所代表的具体内容。
3.行与列:表格由若干行和列组成,用于展示具体的数据或信息。每一行代表一个独立的数据项或记
录,每一列则代表数据的某一属性或特征。
4.注释或说明:有时,为了更好地解释表格中的数据或提供额外的信息,可能会在表格下方或旁边添
加注释或说明文字。
第二步:比对文本信息,筛选概括内容
根据文本内容,根据表格类型,筛选信息,比对内容,明确关系与趋势。
典例引领
(2024年.九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
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草
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
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
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
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
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
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
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由于农、
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
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
放养型畜牧业。只有游牧业出现,畜牧业才真正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迁移是游
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
牧生涯的关键。马具是推动牧人与畜群走向草原的物质依托,从人们跃上马背的那一刻起,广袤的草原就
成为他们的舞台。
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气候转冷、转干的地区不只限于中国北方。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在气候变迁
的大背景下,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马的驯化赋予人们从不曾拥有的流动能力,人们利用资源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许多,狩猎采集者步行
的活动范围大多在两小时步行圈内,一旦人群的规模超过了这个范围内资源的承载力,就会导致饥荒,这
也是为什么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很难形成大的社会群体。不过,海岸地带则拥有季节规律不同于陆生资
源的水生资源,且有舟楫之便,有条件聚集大量人口,能够形成如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那样的复杂社会。
马的驯化还让人类第一次真正有可能全面利用草原环境,此前草原因为单位面积的初级生产力(植物
生长)比较低,所能支持的次级生产力(动物生长)也比较低,和沙漠、高原、极地等并列为狩猎采集的
边缘环境。这个地带的资源密度小,动物群的流动性非常大,狩猎采集者依赖步行是很难维持生计的,这
是草原地区石器时代遗存较少的原因之一。马的驯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
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
游牧业的建立意味着人们进一步依赖驯化动物。牛羊的驯化本来就是游牧业的必要基础。牛一般只吃
嫩草,而羊则什么都吃,它们之间构成很好的共生关系。牛羊除提供肉食之外,还能提供大量的奶制品,
仅仅依赖肉食,游牧是不能满足生计需要的。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
畜牧意味着社会中进行农耕和负责放牧的劳动力的分化,游牧则意味着人们彻底放弃了农耕,但游牧
并不是一种完全自给自足的生计方式,而是需要通过交换从农耕者那里获得金属工具、纺织品、粮食等必
需生活资料。燕山-长城南北地区生计方式的分化不仅表现为农牧并重的经济与游牧业的产生,还表现为旱
作农业系统的真正建立。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
的环境。构成旱作农业系统的另一种农作物是大豆,它是蛋白质和脂肪的重要来源,而且种植大豆与其他
豆类都有养地的作用。有研究认为,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
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
(摘编自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
第4小题: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气温条件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及存续期生计方式
公元前1
|文化II
C>
1000-
农牧并重
农耕
|文化1
2000-
暖现今气温冷
展基准
A.文化I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偏暖。
B.文化I存续期内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
c.文化n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
D.文化II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
即时检测
(2024・河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化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最主要形态之一,是国家安全诸多变量中的最重要因素。在AI(人
工智能)出现之前,传统的网络文化监测主要通过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
网上的信息,经过文本分析技术,提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并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匹配,来判断是否存
在网络文化安全问题。
这种监测模式依赖于存有已知威胁和相关关键词的数据库,把抓取的数据与存有已知威胁和相关关键
词的数据库进行对比,当找到匹配项时,系统会触发警报。虽然这种方法对已知威胁有效,但对新的和未
知的威胁并不适用。此外,这种模式还可能会产生大量误报,一旦合法流量恰好与已知威胁具有相似的特
征,就可能被标记为恶意信息,很多时候需要依赖于人工判断,由专职或兼职人员承担起网络文化安全问
题的巡查与监测的责任,通过对重点网站、重点论坛进行日常监测,及时发现网络文化安全问题。
随着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的信息数量呈现爆发态势。目前,我国网民数量位居世界
第一,而且每年以千万级的数目增长。网络空间公众意见数量与密度的爆发式增长,使得通过传统方法来
监测网络文化安全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当下,AI算法介入网络文化安全风险预警主要体现在借助数据挖掘、聚合与清洗,通过技术模型计
算风险概率和发生路径,分析判断是否出现网络文化安全风险。相比传统的网络文化预警方法,基于AI的
解决方案在网络文化预警中具有明显优势。
人工智能不仅拥有精密的计算能力和强悍的算法,更可以24小时持续提供对网络信息的核查、定位、
追踪、监管和治理,彻底改变了网络安全问题的处理方式。例如在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中,人工智能技
术能够全天候收集、整理、归类数据,并借助语义、语音和视觉识别技术对内容进行有效识别,通过数据
模型深度分析,精准得出反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图像及视频的特征,从而在第一时间阻止日益隐喻化的
反主流意识内容的扩散和传播。利用算法实时监测识别出潜在网络违法者的应用不胜枚举。
AI算法技术的运用有效提高了分析网络信息的效率。传统的网络文化安全监测中,安全分析师经常
面临着筛选大量日志、警报和报告以识别潜在威胁的挑战。面对当前的互联网规模,传统的网络监管模式
显得费力耗时。相比之下,AI算法可以快速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有效识别和优先处理潜在风险。例如监
测网络文化安全事件时,可以通过“不良网络文化形成模型”对不良网络文化类型进行有效识别,并通过分析
网络内容的情感与流量变化,追踪舆情变化,利用大数据模型来判断群体情感,判断某一网络群体的情感
倾向,及时对相关内容进行限流、删帖,减少相关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阻绝不良网络文化的扩散与蔓延,
减轻甚至避免不良网络文化对现实的影响。与此同时,AI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语料模型,可以更
准确地识别出网络文化安全威胁。传统的网络文化安全监测依赖存有已知威胁信息和关键词的数据库来识
别威胁,很难识别隐喻化的威胁信息和新兴网络文化安全信息,AI则显著提高了准确性。例如2021年,日
本学者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一款社交类游戏进行分析,在不监测聊天内容的情况下,仅基于聊天次数、
聊天对象、聊天时间等基本信息,就能较为精准地识别出潜在网络违法者,并预测出违法行为的大概时间。
随着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网络文化安全已经不再只包含网络空间内的“言论”,更包含更广意义上的
文化概念、文化现象与文化安全。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国内外有不少研究人员利用文
本分析法进行用户身心健康评估。如Meta的自杀预警系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梳理,寻找有
自杀倾向的人。在国内,仅2023年第二季度,抖音就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发现并报警救助安抚用户773人,
处理怂恿、教唆他人实施极端行为的不当视频2.7万条。在弱势群体方面,日均为未成年用户过滤不当内容
20万条,处置80多万条骗取中老年用户互动的违规视频,发出近7万次风险提醒。知乎平台的算法机器人
“瓦力”能在0.3秒内识别判断内容是否为不友善、答非所问、阴阳怪气等多种需被折叠的答案。
在网络文学领域,AI技术已经深度嵌入网络文学生态。AI技术不仅在内容审核方面被深度运用于网
络文化安全的监测,还在文本审校上辅助编辑迅速检索文本,完成网络文学文稿的批量审核、修改和冗余
章节的删除等任务,有效提升了网络文学的作品质量。除了可以预测网络攻击威胁、提高危机事件的预测
与管理能力,AI算法在保障金融安全、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精准度、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提供
有效网络安全防护手段等方面均有不俗建树。
(摘编自朱艳、刘铭宸《AI算法赋能网络文化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策略》)
原第4小题: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网络文化监测n文本关键信息卜卜知威胁和相关关键词的数据库~*是否报警
B.|Al算法风险预门―技术模型产川数据挖掘、聚合与清洗|——>|风险概率和发生路径
---------------------1收集、整理、归类|--------1借助|-------------------------1识别-----------
c人工智能技术-------------臼数据产用语义、语音和视觉识别技术~,相关内容
D-编辑——AI技术产批量审核、修改文稿,删除冗余章节~网络文学作品质量
Ml,好题冲关.
基础过关
(2024•山东泰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在其绵延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吸纳周边地区以及丝路沿途的风俗文化,滋养出深厚的人
文底蕴,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华夏文明圈,甚至还在17、18世纪的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
风。从美术考古的视野来看,这是一场错综复杂的全球文明演化进程。中国与周边地区以及丝路沿途的国
家和民族,在衣食住行相关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长时段、多层次的交流与互动。
首先是“衣”。自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丝绸之路的开辟打通了亚欧大陆间的交流渠道,把中华服饰文
化的精华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古代欧亚大陆的服饰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实际上,这个进程或许还
可以往前追溯,根据汲冢竹书《穆天子传》的记载,周穆王赠送西王母的诸多礼品中就有带花纹的丝织品
“锦组”数百段,这是已知文献中关于丝绸对外输出的最早记载,这在同期中亚、西亚地区贵族墓葬出土
物中也得到了佐证。在着装传统与生活习俗上,华夏民族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也经常进行交流与借鉴,最典
型的例子莫过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推行的军事改革,引入胡服骑射,从而彻底改变了赵国在列国夹缝中
艰难生存的窘境。有时这种借鉴是非常微观的,如衣服中的带扣。作为贵族男性身份的象征,带钩非常重
要,正如《淮南子•说林训》所言,“满堂之坐,视钩各异”。贵族们往往会不计成本地制作精美的带钩,
带钩上面或鎏金、镀银,或镶嵌珍稀的宝石,奢华无比。他们甚至把目光投向匈奴服饰中的黄金带扣,汉
代诸侯王墓中经常发现带扣仿制品,图案一致,但做工更为精良。秦汉期间,华夏结束列国林立的纷争状
态,走向大一统,同期,北方宿敌匈奴也进入历史最佳发展时期,汉匈之间冲突频繁,然而即便如此,民
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借鉴也未曾中断。
其次是“食”。中国作为举世闻名的饮食文化大国,数千年来不仅自己培植粮食作物,还从域外引进,
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小麦。小麦发现于西亚,距今五千年左右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而
水稻原产于中国,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宋朝时,中国又从越南引回占城稻,逐渐形成“南稻北麦”的农业
生产格局,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到食物也是如此,中国的豆腐在宋朝时就传到朝鲜半岛,
清代传到欧洲,广受世人喜爱。此外,中外文化交流也使中国精美的饮食器具走向世界。以陶瓷为例,它
们沿着丝绸之路输出,被摆放在餐桌,装饰于厅堂,受到狂热的追捧。当然,欧洲人在中国陶瓷艺术的影
响与启发下,也研制出了本土的陶瓷技艺。还需注意的是,丝绸之路有陆路与海路之分,后者也叫“海上
香料之路”或“海上陶瓷之路”,每一个别名都代表一段辉煌的历史,对应的是不同的物质文化交流与文
明频繁互动的过往。
再次是“住”。东汉末年,北方游牧民族所习用的“胡床”便已传入中原。南北朝时期,高足坐具开
始流行,此时跟坐仍是最为尊贵的坐姿,直到唐代,席地而坐的情况还是很常见,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直
到宋朝才完全确立。新式坐姿还促使室内空间的升高,导致了建筑结构的改变,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
宋代以后的建筑,屋顶的坡度越来越陡峭,而为了弥补陡峭带来的美感削弱,建筑的屋角开始起翘,且越
来越高;室内空间的增加也导致柱子与斗拱高度比例改变;屋顶变陡使斗拱的作用变小,甚至明清之后完
全成为了装饰。宋朝以后的建筑造型由庄重威严走向挺拔秀丽,中国建筑自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最后是“行”。以交通工具为代表,它们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更是改变了人
们的思维模式,密切了不同族群之间的联系,从而加速了文明发展的进程。《周礼•考工记》载:“一器而
工聚焉者,车为多。”在古代,马车的制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工序以及不同人员的紧
密配合,这个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从汉代出土的高级马车中,可以看到很多
反映草原风格、制作精美的饰物。在世界交通史上,有些事物的制作看似简单,但它的出现对交通的发展
却影响巨大,如被称为“中国靴子”的马镜便是这样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它的出现不仅对交通,
而且对政治、军事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毫无疑问,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辉煌历史就是一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史,是一个不断地吸收新思想、
新观念,不断接纳新事物、创造新文明、贡献新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自夏商以来从未间断过。中华文明
之所以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数千年之久,正是因为血液里的这种自我革新精神,这也使得中华民族在遭遇
无数次劫难之后,依然能够浴火重生。
(摘编自练春海《美术考古视野下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1.下列表格中观点(结论)与材料不对应的一项是()
选项材料观点(结论)
汲冢竹书《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赠送西王这是已知文献中关于丝绸对外输出的最早记载,在
A母的诸多礼品中就有带花纹的丝织品"锦组"同期中亚、西亚地区贵族墓葬出土物中也得到佐
数百段。证。
B中国陶瓷沿着丝绸之路输出,被摆放在外国的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精美的饮食器具走向世界。
餐桌,装饰于厅堂,受到狂热的追捧。
《淮南子・说林训》有言,“满堂之坐,视钩各带钩是贵族男性身份的象征,制作精美,成鎏金、
C
异”。镀银,或镶嵌珍稀的宝石,奢华无比。
马车制作需要多种工序以及不同人员的紧密配合;
《周礼・考工记》载:“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
D这个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漫
多。"
长的过程。
A.AB.BC.CD.D
(2024•河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历史的车轮行过辽阔大地,总能在某些特殊拐点留下难以磨灭的辙痕。打开神州地图,我们可以在历
史的天空看见无常的风云变幻,又可以在岁月长河磨洗出文明古国的精神图腾。
盘点沿革至今与远古传说关联的地名,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与大禹治水的故事关联的特
别多。今河南省开封市下辖的禹王台区,因著名古迹禹王台而得名。禹王台又称古侯台,最初与大禹并无
关系,相传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曾在此吹奏乐曲,称此台为“吹台”。自元朝以来,开封屡遭黄河水患,
到明嘉靖二年(1523年),人们于古台之上建禹王庙,为其供奉香火,才有了“禹王台”这个名称。
以知名度而论,杭州绝对算得上“顶流”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杭州地名的由来也与大禹有些渊源。
杭州古称临安、钱塘、武林、杭城等,但它在历史上的第一个名字叫余杭。清嘉庆《余杭县志》记载说“余
杭”本为禹杭,因大禹在此治水而得名,后转讹为余杭。不过这种说法存在争议,也有学者认为,“余杭”
系百越语地名,和大禹是否在此治水无关。
打开河南省地图,在洛阳、焦作、新乡这三座城市下辖的区县里,会发现有不少地名皆因3000多年
前的一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武王克商之役而诞生。周武王率大军行至黄河北岸一处渡口时,举
行了一次具有强烈政治意义的阅兵仪式——"盟津观兵”。武王此举有两个目的:一是带有军演性质,熟
悉地形与路线,预先作好部署,以便日后大军渡河北伐;二是约定诸侯在此会盟,约定日期,今后于此会
合誓师打响灭商的最后一战。这个影响历史进程的“盟津”究竟在什么位置呢?今天地图上有两处地名与
此皆有渊源,一处是河南洛阳市下辖的孟津区,另一处是焦作市下辖的孟州市,相距大约60千米。
公元前1046年,周军与诸国部落组成联合军,渡过盟津,东进伐纣。如今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下辖
的武陟县之名,与这场大进军有关。此地因是周武王进军克商、提牧野之师、兴兹土之地,遂名“武陟”。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陟”有登高之意,认为可能是武王进军途中在这里登上一座高山而命名。
大军向商王都朝歌不断推进,在决战打响之前,周武王作《牧誓》进行全军总动员,随后于朝歌城外
的牧野与殷商展开最后决战。当时都城朝歌由内而外的位置分别以城、郭、郊、牧、野来称呼。“牧野”
指的是都城郊外的地方。但牧野之战后,人们但凡见到此地名,联想到的却是这场决定商亡周兴的命运之
战,以及发生决战的那一片地区,大体相当于今河南省卫辉市。
灭商后,周武王罢兵西归,我们也跟随武王回师的路线,将目光再转回洛阳地区。与孟津区毗邻、位
于洛阳盆地东隅的偃师区,其名同样源于这场战役。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首次载其名之源:“偃师,
武王伐纣,回师息戎,遂名偃师焉。”
西周时,统治者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君主主要是王室亲族与开国的功臣谋士。至今,在中原大地
上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古国封邑的名字。比如今天河南省省会郑州与其下辖的新郑市的来历,就都与春秋时
期的郑国有关。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是周宣王之弟,最初分封在西周王畿之内的“郑”,就以地名称其
国。那个“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在位时,郑桓公身为皇叔,在镐京担任司徒。他眼见“王室将卑,戎狄
必昌”,只得替自己家族留一条退路。公元前779年,郑桓公把家族、部属、财产搬到“济、洛、河、颖
(济水、洛水、黄河、颖水)之间”,建了一个新邦,仍然称之为“郑”,于是就有了“新郑”这个地名。
西周王朝还在汉水以北、淮水上游一带设置了随、蔡、蒋、唐、息等诸多同姓封国,“来头最大”的
大概是蔡国了。其开国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蔡叔。可惜进入春秋时代以后,蔡国国势不振,先为楚灭,而
后幸运地异地复国。这一来一去,就在今天河南省驻马店市留下了“上蔡”“新蔡”两个县名。
秦统一六国后,改分封设郡县,此后近百年间诞生的一系列地名,绝大多数与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位
政治强人有关。今河南省洛阳市下辖的新安县在秦时属战略要地,秦始皇给地名取“安”字,有长治久安
之寓意。我们再来看河南省新乡市下辖的获嘉县。仅凭地名,人们恐怕很难想到,它的由来与一场千里之
外的叛乱有关。元鼎五年(前U2年),南越国宰相吕嘉起兵反汉,后被汉伏波将军路博德诛杀。汉武帝出
巡行至汲县新中乡时,正好收到献来的吕嘉首级,武帝大喜,改新中乡为“获嘉县”。
丰富多彩的神州地名里,三国这个时代自然也有巨大贡献,例如今河南省许昌市下辖的魏都区和建安
区。前者是1986年2月设立的,命名由来也比较好理解,曹丕称帝后,定都洛阳,又设了4个陪都,曾经
曹操王霸之业的“起飞点”许昌就是其中之一。至于建安区,是2016年H月才改的名,意在纪念许昌建
安文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
唐时,武则天称帝后曾驾临嵩山,并亲登太室山封中岳之神,她将少室山下的阳城县改为“登封县”,
年号改为“万岁登封”,这个称谓一直沿用到今河南省登封市。河南省灵宝市之名也是唐玄宗因个人崇信
道教,喜得“灵符”后御赐。
从远古到现代,留在神州版图上一个个别具一格的地名,可以说是几千年风雨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
瞬间的见证。这些名称从诞生到演变乃至含义发生变化,折射出的也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所追求的
道德标准与人文精神。
(摘编自国家人文地理《华夏青史的地理印记》)
2.下面表格空缺处内容填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表格名称:河南省地名得名来源对比表
地名A偃师魏都区登封县
得名来源远古传说BC纪念帝王个人行为
关涉事件大禹治水武王伐纣曹丕设陪都D
A.禹王台B.重大历史事件
C.帝王命名D.武则天登太室山封中岳之神
(2024•江西抚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重要载体,汉字既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又参与塑造了这些特
性。
汉字是世界上三大自源文字体系之一,也是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汉字体系的悠久性、持续
性和稳定性,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记录、保存和传承,形成了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的古典文献。汉
字贯通古今,通过汉字典籍可以神交古人,理解和掌握中华文明的内核和精髓。汉字本身也承载和保存了
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准确揭示和科学阐释其中蕴藏的内涵,可以直接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展示中
华文化传承有序的历史。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无论历史长河经历多
少曲折,汉字体系一直保持基本稳定,犹如定海神针,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根脉,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
发展和传播。
汉字是中华文化自主孕育的智慧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锐意创新的精神。汉字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数
千年而不绝,就在于能够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完善文字构造方式,丰富字词表达。汉字形体由不规
则的块状逐渐演变成正方形的进程,映照着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历程。汉字由产生之初的象形文字为主,
发展出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再到形声字为主,突破以形表意,体现出中华民族由形象思维到抽
象思维的发展演变。待到秦汉之际的"隶变"和后来发展出的楷书、行书等,汉字更加线条化、符号化,书写
更加便捷。汉字不是封闭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不断接纳新事物,守正又创新。近代以来,科技领域出现
大量术语,对此,汉字创制了许多新词。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汉字鲜明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而且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有机更新。中华民族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新鲜事物,并内化为中华语言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中华文明的有机更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
民族众多、疆域广袤的中华大地,汉字在统一思想文化观念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汉字形成和
发展的时代,正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化进入文明阶段。汉字
记录夏商周的历史文化,传承先秦经典和诸子百家学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主色调。秦朝大一统,"车同轨
,书同文",巩固了中央集权;汉代以后形成的经学阐释传统,使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在我国
这个多民族国家广泛传播,进而塑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只有深入挖掘汉字蕴含的丰富的
文化价值,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摘编自霍志刚《汉字:中华文明的守护者》)
材料二:
汉字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揭示汉字的起源、发展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对于研
究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的起源、发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基本同步。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时代。
在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刻划在龟甲、骨器、陶器和石器上的大量原始文字,带有刻符
的背甲与腹甲是"天圆地方”的象征,这是古人宇宙观的反映,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体现。在安徽蚌埠双墩
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数量不少的象形、会意符号。这些符号与在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遗址等地发现的
符号一样,属于原始文字。距今4000多年的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扁壶上"文""尧"二字清晰可见,表明
该遗址与尧都平阳密切相关。文字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识。
汉字丰富的内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古人造字赋予了字形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对古
文字的正确解读是了解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
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点。汉字的起源、发展充分反映了这五大突出特性:从原始的
刻划符号到今天的汉字,许多字形和内涵都一脉相承,体现了突出的连续性;汉字发展经历了“甲骨文一金
文一小篆一隶书一楷书一行书一草书”诸阶段,书写趋于简洁实用,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文字形
体至秦而归于统一,形成“书同文”的局面,此后政令归一,文化一统,反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文字
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不同族群、区域的特色,形音兼顾,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古人对"协""和""同"等文
字的创造和使用,将"武"解读为"止戈为武",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理念。
古文字是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只有深入探究其深刻的文化意蕴,阐发其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中的作
用,才能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摘编自代生《古文字: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张表格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久3W火火火火
日G)0e日日口
月Dq电月月N
山出也山山山夕
田田田田田
A.汉字最初以象形文字为主,这些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是中华文明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B.从"日""田"来看,汉字形体在演变过程中,具有从不规则的块状逐渐转向正方形的特点。
C.从原始刻划符号到今天的方块字,汉字演变的各阶段持续而稳定,使字形和内涵一脉相承。
D.从整体看,汉字逐渐从描摹事物形状向线条化、符号化转变,书写更加便捷,注重简洁实用。
能力提刑
(2024・四川成都・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途经川、青、廿三省,随后切开重重大山,蓄力北上。紧接着,从晋陕大峡谷
奔涌而出,于河洛一带不断建造冲积平原,这里便是中原。最后,黄河携带着来自黄土高原的肥沃泥沙倾
泻而下,成就了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这就是黄河,她与黄土高原一起“带来”了中华民族最初的家园。
有了大河,并不一定能产生人类及文明。黄河,在当时就为人类起源做足了准备。首先,黄河本身就
是''养料"。黄河上游兰州以上的河段被看作黄河的产水区,这一河段主要流经青藏高原。这里气温低,
蒸发弱,因此降水大多转变成河流径流,黄河便在此段汇聚了大量的水。而黄河中下游的陕西、河南、山
东等地都是用水区,虽然河南、山东的部分支流也给黄河带来了一些水量,但都是“杯水车薪”,他们每
年的用水量远超产水量。在缺水的北方,黄河如母亲一般“滋养”了大部分的沿线省份,另一个绝佳的条
件便是黄河流域的气候。黄河流经的大部分地区处在北温带,古代气候又比现在温暖,加之黄河流域降水
多集中在夏秋两季,这是全年气温最高、光照最强、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多雨与热季有利于作物生长。
此外,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土壤肥沃、疏松,在这种土壤里,即使是木、石等原始的工具,也能发挥出媲
美青铜甚至铁农具的耕作水平。
当黄河与气候、黄土搭好了舞台,人要作为主角开始登场,接下来他们便会上演序幕:耕种劳作。这
是黄河流域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农业起源,距今七八千年,黄河流域主要孕育以栗、黍主的旱作农业,
而南方则依托长江出现了稻作的萌芽。稻作对水需求量大,古人控水能力不如现在,因此过去长江流域稻
作生产不稳定。与稻作不同,旱作对水需求不大,适合黄河流域。此外旱作的流程技术更为简单,不需精
耕细作。当时,黄河流域的先祖们还发明了许多适应旱作的工具,有石铲等生产工具、石磨盘等脱粒工具,
可见当时原始的粮食生产加工已经出现。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铜石并用时代,黄河流域农业发展趋近成熟,
不少地方还出现了大型磨光石斧等磨制石器。
黄河流域农业的发达为文明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文明的雏形得以诞生。山西的陶寺遗址就是证明。
陶寺遗址的耒料上发现刻有文字符号,这是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汉字。此外,陶寺遗址已经有了“都城”
的雏形,这里的整体布局分不同功能区,如宫殿区、祭祀区、普通居民区等,意味着当时这里已出现了阶
级分化。至此,黄河流域即将开启新的篇章一文明时代。
在新石器时期,黄河文明并非一枝独秀,长江流域有良渚文化,辽河流域有红山文化……可谓“满天
星斗”,直到夏商周之后,黄河文明才凸显出来,成为“众星捧月”般的主体文明。可以说,从夏商周到
唐宋,黄河流域一直都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而黄河文明会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之一,与洪水有很大关系。一方面,4000多年前尧舜时期世界性的
大洪水,导致氏族部落大迁徙,纷纷向黄河中游的高原山丘一带迁移,最终缔造了黄河中游文明的中心区,
另一方面,洪水治理是大工程,需多人团结协作,更需强有力的组织来协调,在此过程中,逐步产生了凌
驾于一般氏族部落的权力机构,可以说,治水对夏朝的建立甚至是黄河文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夏朝建立后,都城曾多次迁移,但都集中在今河南、山西中南部的黄河流域,随后,商取代夏,周取
代商,但商周的都城都集中在黄河流域,三朝建都于此,文明代代相袭。三代文化以“礼制”为主脉,“夏
礼”“礼”“周礼”一脉相承,“礼制”文化成为黄河文明的核心,也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之一。
(摘编自(黄河,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材料二:
黄河流经世界上最大、最厚的黄土高原,以及黄土冲积形成的大平原。在文明早期,的确有它的优势,
但随着气候变迁,其缺点也逐渐显现。黄河流域气候整体变干变冷,降水多在夏秋之际,且集中于中游,
加之中游植被破坏严重,土地大片沙化,大而集中的降水冲刷着疏松的黄土,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
中游流速快,泥沙不易淤积;而下游流速慢,所以每年约几亿吨泥沙堆积于此。天长日久,河床不断抬高,
逐渐形成“悬河”——河床要比两边的土地都高。随着河床逐渐淤高,河堤也得不断加高。在河南开封,
黄河高出南岸八到十米,而三五层楼高的水都靠堤坝拦着。堤坝稍有损坏,后果就不堪设想。历史上黄河
的决口几乎每年发生,一些人祸又加剧了这一灾害。黄河,似乎真的像母亲一样,逐渐走向“衰老”。
那么,黄河的未来如何?黄河文明是否从此衰落呢?从过去的七十年看,黄河已进入了复兴阶段,首
先,七十多年来,黄河保持了安流,没有再出现大的决口,其次是水土保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黄河
流域中游的水土保持获得了成功。此外,还有黄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从上游开始修建了几十座大坝和水利
工程,大多是发电、灌溉、防洪、防凌的综合利用,促使黄河流域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自然环境也
得到保护。随着黄河综合治理不断加强,黄河文明复兴便有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期待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再
度充满活力,并永葆青春。
(摘编自《黄河与中华文明)
1.请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用简明的语言将表格信息补充完整。
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为人类及文明起源所做的准备
自然条件特点作用
水量水量充沛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候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作物生长
土壤肥沃、疏松易于耕种
(2024•河北张家口•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
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
类社会而做的事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隼路蓝缕,跋山涉水,
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
品。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
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
力量。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
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
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我们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
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
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
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
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摘编自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二:
近年来,国风音乐聚集了人数众多的爱好者,也吸引了研究者的关注。2022年某音乐研究机构《国
风音乐内容生态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1年,播放量过亿的爆款国风音乐有51首,播放量破百万、千
万的作品数量呈上升趋势。国风音乐正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风音乐最重要的文化资源,是孕育国风音乐的肥沃土壤。古典诗
词中的意境与言辞章句中的古代人物,熟悉的传统曲调与音乐配器,都能在国风音乐中找到踪影。国风音
乐的歌词与古典文学关系密切,古典诗词和传奇故事往往从人物形象、叙事背景和审美意境上塑造着国风
音乐的风貌。如《惊鸿舞》的歌词化用曹植的名篇《洛神赋》,《凤凰于飞》的灵感则来自《诗经•大雅》,
《悟空》《嫦娥愿》等作品都脱胎于人们耳熟能详的古典小说和民间传说。历史长河中多彩绚丽的宫廷音乐、
意境深远的文人音乐、博大精深的民间音乐,以及经典民歌、曲艺、器乐等,也都赋予新生代国风音乐创
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如《新贵妃醉酒》化用京剧音乐,给人以熟悉的陌生感;《湖光水色调》
采用民族五声调式和线性旋律的创作手法,还融入江南小调的旋律语汇,使整首作品具有浓郁的江南风韵。
在编曲配器等创作手法上,国风音乐广泛运用民族乐器的多彩音色形态。如《秋风词》融合古琴、箪篥、
碰铃、木鱼、堂鼓等乐器,营造秋风之境;《君是山》使用二胡、古筝等乐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国风音乐带着当代人的审美旨趣深入传统文化宝库,同时在旋律、编曲、配器等层面,积极借鉴、融
入中外的现代音乐作曲技法。比如在和声结构、旋律律动与音色组合上,国风音乐往往融合了节奏布鲁斯
摇滚、说唱等流行曲风,体现出当代时尚审美趣味,节奏明快,旋律清新。一些专业的音乐机构也正积极
探索国风音乐的表现空间,比如有的将戏曲原声和电子作曲相融合;有的在损、箫等民族器乐基础上,加
入更多后期制作,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更加富有律动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旨趣。
如今,国风音乐通过加强和影视动漫等艺术的联动,积极运用数字科技创新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不
断增强自身传播力。近年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影视剧、动漫与国风歌曲、配乐联动,孕育出
《知否知否》《前世今生》等爆款国风歌曲。国风音乐的蓬勃发展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通过数字音乐、短
视频、长视频、直播等多种数字时代独有的制作与传播方式,国风音乐在不断走向更多观众的同时,也不
断提升创造力和影响力。
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国风音乐现象的可喜之处,在于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当代发展另辟蹊径,又从中汲取创新灵感,丰富了当代文艺舞台。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风
音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品深层次文化内涵的表达和审美意境的塑造尚有提升的空间。
(摘编自赵志安《国风音乐:探传统宝库,创时代新声》)
2.请结合文本与下面的图表进行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019—2021年度国风歌曲播放数量2019—2021年度国风音乐播放量中T0P100歌曲
播放量占比
单位: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05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内控合规部(反洗钱中心)社会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二零二五年度养老社区入住与子女赡养协议3篇
- 2024年中国浴室套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度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制作外包服务协议3篇
- 2024年团头鲂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惯性式弛张筛的动力学分析》
- 2024年中国手动操作控制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度信用反担保合同正规范本助力企业融资创新3篇
- 2024年中国姻缘饼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05月湖北九江银行总行部门社会招考(524)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冀人版五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科学试题(含答案)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快乐读书吧测试题及答案
- 2023-2024年6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题及答案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S7-1500PLC应用技术》 课件 第1、2章 PLC概述、S7-1500 PLC硬件系统
- GB 13296-2013 锅炉、热交换器用不锈钢无缝钢管(高清版)
-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 中医院中药的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规定
- 钻孔灌注桩及后注浆施工方案施工方案
- 3D小白人透明底色PPT素材
- Unit 6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