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新闻类)练习题(含答案)_第1页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新闻类)练习题(含答案)_第2页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新闻类)练习题(含答案)_第3页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新闻类)练习题(含答案)_第4页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新闻类)练习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新闻类)练习题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①新华社香港7月1日电(记者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在香港飘扬了一百

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

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②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

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③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另一面港

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

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

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

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⑤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

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

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⑥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

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⑦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

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

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⑧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

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⑨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

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

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⑩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

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

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UX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

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

去。

1.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妙处?

2.从记叙顺序上看,选文第④段属于,作用是o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

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一句中的“日落仪式”有哪两重含义?

5.文末“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

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一句中,为什么将时间具体到

“零四天”?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向着星辰大海,再出征

——写在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之际

靳昊

①“……5、4、3、2、1,点火!”

②10月26日11时14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长征二号F遥

十七运载火箭腾空而起,宛如一条巨龙托举着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直叩苍穹。

③约十分钟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汤洪波、唐胜杰和江新林三名

航天员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发射现场,很多观众仰望长空,久久不愿离去。

④将时钟指针拨回至三个小时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梦园广场,神舟十七号载人

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即将举行。深秋时节,大漠深处,最低气温只有2摄氏度,但

依然挡不住现场送行人员的热情。

⑤“总指挥长同志,我们奉命执行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准备完毕,请指示。中

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汤洪波!''"航天员唐胜杰!”“航天员江新林!”

⑥“出发!”8时26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

指挥部总指挥长许学强下达命令,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现场人员齐声高唱《歌唱祖国》。

第2页共24页

⑦这是“平均年龄最小的航天员乘组”,也是首次由第二批航天员带领第三批新航天员

执行任务。1975年出生的指令长汤洪波,参加过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第三批航天员

唐胜杰和江新林分别出生于1989年和1988年,都是首次飞行。

⑧据了解,这次任务是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新阶段后的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

员乘组将承担大量的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任务,真正体现建站为应用的目标。

⑨只有地面训练扎实,天上才能干得明白。汤洪波表示,航天员乘组扎实学理论、练

操作、强技能,重点开展了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训

练,特别是进行了应急与故障处置训练。”在太空飞行之中,危险是无处不在的。可以这么

说,航天员即使睡着了也要睁一只眼睛,要做到前一秒与周公握手,后一秒精神抖擞。''汤

洪波说。

⑩“当前,空间碎片日益增多,长期运行航天器受到空间微小颗粒撞击的情况在所难

免。”林西强表示,从面向空间站长期运行、验证技术能力出发,此次任务将由航天员乘组

通过出舱活动进行舱外试验性维修,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颔申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2次

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0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93

次飞行。

⑫0战30捷!在向着星辰大海追梦的征途中,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探索永不止步……

(光明网一《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则新闻的新闻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本则新闻的标题和开头第一段是事件特写,属于新闻特写。

B.本则新闻详细记述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的情况并介绍了三位航天员,属于通

讯。

C.本则新闻展望了中国航天人将拥抱更广阔的星辰大海的前景,属于新闻评论。

D.本则新闻报道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的事件整体,属于消息。

7.作为一篇新闻报道,作者为什么把神舟十七号发射时点火升空的场景放在开头?请你说

明理由。

8.第③段画线句子描写了现场观众的反应,请你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9.选文记录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过程,《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

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记录了“辽宁舰”歼-15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的过程,联系两篇文章,

请你总结其中体现的中国航空航天精神。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下面小题。

宝马雕车香满路,幸福的歌声传四方

①公路成网、高铁飞驰、轻轨穿梭、邮路畅通……十年来,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答

卷,金东建设蹄疾步稳。

②条条大道,连通南北、纵贯东西。大路通四方,天堑变通途,金东构筑了发展大格

局,铺就起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交通建设大变迁,见证了金东十年的沧海桑田。

③火车开进塘雅,葡萄进了杭州市民的菜篮子

④第一次变化,是1932年浙赣铁路塘雅段通车,塘雅这片土地上第一次响起火车的

轰鸣。

⑤“记得小时候,我们塘雅车站满满当当都人,大伙儿都要从这里坐火车出门。''塘雅

镇竹园村党支部书记范某年轻时曾在车站做过十余年的装卸工。他说,当时节假日列车上人

满为患,就连厕所和行李架上都挤满了人,有数据记载,1984年塘雅火车站旅客流量达6.9

万人次,货运达33297吨。

⑥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促进了竹园村乃至整个塘雅镇的发展。“当时我们村

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银行、税务所、邮电所、供销社、食品商店应有尽有,被称为,小

香港”范某指着残存的当时建筑,骄傲又遗憾地说。火车让村里富起来了,也拉近了村庄

与城市之间的距离。

⑦改革开放以后,头脑活络的塘雅果农便发现了商机——到火车站销售葡萄。“天没

亮我们就挑着葡萄去火车站了,车厢里卖不完,我们就到杭州站下车,在街头巷尾叫卖,等

葡萄卖完后再坐火车回家。”果农黄某回忆。每年7月到9月,一支上百号人的“葡萄大军”

穿梭在金华至杭州的列车上,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后来,经塘雅镇政府沟通,葡萄销售

旺季时列车停靠时间由原来的3分钟延长到6分钟,还专门增挂了两节车厢专供果农卖葡萄,

为塘雅葡萄产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⑧通过火车,塘雅葡萄销往各地,尤其受到杭州市民的喜爱。

⑨1990年,浙赣铁路金华段复线建设全部完成,老火车站低调退隐,塘雅昔日的繁华

也在岁月中渐渐沉寂下来。

⑩公路挺起脊梁,铺就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

电第二次蜕变,是2009年金义快速路和2013年曹塘澧公路的建成通车。两条主干线

路贯穿塘雅,形成“十''字框架,挺起了塘雅发展脊梁,铺就起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

第4页共24页

@t月骄阳下,条条大道犹如银色的玉带,把人流载进“七彩田园”、载进“木版年画基

地”、载进"奇石文化村''、载进一个个风景如画的乡村景区,同时又让塘雅的火龙果、葡萄、

奇石、田园风光插上翅膀,飞出塘雅,飞向外地。

演前,G235金义中央大道已经正式通车。这条被誉为“金华第一路”“不收费的高速

公路”的明星道路,给塘雅带来了更大的发展。

跳轨飞驰穿梭,开启未来新生活。

癣三次蝶变,则是2022年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的通车,全市唯一的轨道交通“大本

营''车辆段落户塘雅。

断其他轻轨途经乡镇不同的是,塘雅还承建了轨道交通车辆段,肩负着金华市整个

市域轨道交通系统车辆停放、运用整备、定期检修以及日常维修的重担。

⑫b此一家,别无他处,意义和重要性由此可见。更值得一提的是,未来,车辆段上

方将出现五六十万平方米的上盖物业。从塘雅车辆段鸟瞰效果图来看,高楼林立,繁花似锦,

就是一个长条形的现代化都市街区,几乎看不到轨道和车辆。维保、停车等功能都隐藏在了

未来之城的下方。

⑱L年后,塘雅将如东京、纽约、香港等国际都市人流如梭的地铁上盖物业一样,崛

起一个绿色低碳、智慧共享、舒适宜居的未来社区之城。这个体量庞大的综合体“航母”,在

带来轨道交通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将让塘雅更具国际都市范。

10.快速阅读这篇新闻作品,还原下面的提纲。

新闻提纲

三次变

具体变化变化结果

村里富起来了,拉近了村庄与城市之

第一次(1)____________

间的距离

2009年金义快速路和2013年曹塘澧公路

第二次(2)__________

的建成通车

第三次(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

11.新闻作品的题材很多,有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读完这篇文章后,小语则认为这是

一篇通讯,你赞同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12.在新闻作品之后,记者们往往会写下“记者手记”,请你也来当一回小记者,补写这篇新

闻作品的“记者手记

小贴士

记者手记也叫记者札记,是指记者在完成新闻稿件后对新闻事件或者新闻当事人的一

些思考和看法,主要体现记者的所思所想。

记者手记:___________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只此青绿》“出圈”:魅力从何而来?

以中国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2022年央视春

晚亮相后,引起热议。

《只此青绿》为何能这么“火”,是什么魅力吸引观众?近日有媒体专访《只此青绿》

总编导周莉亚、韩真和领舞孟庆吻,揭秘这一现象级舞蹈诗剧背后的创作历程。

【演员说】

①孟庆吻回忆,整整5个月时间,几乎每天从早9点到晚9点,除了在舞蹈房训练,她

就在学习和了解宋代文学和绘画,还去故宫博物院观摩相关展览,完全放弃了其他所有工作,

只专心于对角色的塑造和学习。

②孟庆吻说:“有一天,我想,我对‘青绿'付出了很多,'青绿'赋予了我什么?我

想答案就是这种慢下来的力量。这种来自中国文化的智慧,她让我平静地认真地面对当下,

可以面对任何即将到来的事。这条道路,没有尽头,我还会继续走下去。”

③每次当帷幕拉开,孟庆吻都会把最好的自己展现在舞台上。她说,做了十年舞者,传

播弘扬中国文化是自己的使命,“特别是当我看到,很多国外的观众也会来透过这些舞蹈作

品了解中国文化,我更会觉得自己承担起了这份使命”。

【编导谈】

①中新社记者: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海内外产生热烈反响的原因何在?

②周莉亚:《只此青绿》的热演,体现了当代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正

身处一个文化自信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它成为寄托这份文化自信的载体。

③当代人们的爱好多元化,对于自己热爱的事物愿意花更多精力去研究。我们发现许多

观众主动到网上分享观剧心得,甚至惊讶于观众对作品的研究如此细微,因此一直收集观众

反馈,对作品进行修改和调整。《只此青绿》没有最终的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它的魅力

第6页共24页

在于,哺育我们灵魂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广大观众之间,浪漫的双向奔

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观众从网上观看,表达对《只此青

绿》的喜爱,体现了世界各国民众追求美好的共同价值取向。

④中新社记者:一般舞蹈作品叫舞剧,为何《只此青绿》称作舞蹈诗剧?

⑤周莉亚:舞蹈诗剧是我们提出的新概念,《只此青绿》是一次创新创排。此前,舞剧

多是以故事逻辑推进。我们第一次尝试用一个大写意,淡化叙事,以情感逻辑推进。着力传

统美学,用舞蹈语言表现诗的写意、画的留白,最终达到作品与观众之间的精神共鸣。

⑥中新社记者:您想过作品会“出圈”吗?它呈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思想?

⑦韩真:创作时我们没想到它会“出圈”。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学、诗词歌赋以及

绘画等,告诉当代的我们,中国人充满诗性。对于这点,我们在创作时一直很自信。

⑧中华文化在不同时代拥有不同气质。我对宋代文化的理解,一个关键词是“温厚”。

宋代的国人有着一种内敛含蓄的筋骨和力量。

⑨《只此青绿》展现出来的是古人静谧、雅致的状态。我们在细节处下足功夫。比如舞

蹈动作和演员神态,淡化情绪,展现东方式的温婉;高耸的发髻与蓝绿相间的服装,是层峦

叠嶂的写意表达,这些都让人眼前一亮,画作得以在舞台上真正“活”过来。

【官媒解】

①《只此青绿》的付出有了回报,他们呈现的舞台,让许多人为之鼓掌。从视觉效果来

看,《只此青绿》定然可以拿到满分。若是只看了春晚的版本,建议各位去看《国家宝藏•展

演季》的版本,那是整个舞蹈诗剧最后一小节,浓缩了精华,也表达了内涵。当灯光一打下

来,你会发现,为何舞蹈演员要穿这种配色的衣服,明明这样的衣服走起路来十分艰难,也

进行不了太大的舞蹈动作。你会明白,为何舞蹈演员要梳这样的发髻,明明不是很好看,甚

至还有点像《凤囚凰》当中的“缝纫机”。原来,这是将山峰拟人,发髻可以有山峰的走势,

衣服上的颜色便是《千里江山图》的配色,在灯光下,呈现的便是画中的场景。

②观众看《千里江山图》看的是画,但是《只此青绿》却将其内核展现出来。在完整版

《只此青绿》中,青年舞者张翰扮演王希孟,从少年为何作画,如何作出画,最后喜极而泣

全部表演出来。舞美编排和服装配色都是满满的宋代风,这是融入了王希孟的故事。编者从

《千里江山图》寻找灵感,却将《只此青绿》成为画与人情感的连接,当看到王希孟最后哭

泣,看到宏大音乐背景下,每位舞者定格,那一刻大家才了解这幅画的震撼之处。

,有删改)

以下是网友们对专访的跟帖,请结合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偷菜菜啦:刚才挑战了一下青绿腰,刚要跟我妈妈显摆一下,突然重心偏移倒了。今天19:

48来自Note9

人转发©点赞。评论4

小胖不胖:《只此青绿》里演员的妆容好有意思,除了发髻和服装,还有那个远山眉。今天

20:45来自iPhone客户端

人转发26)点赞10、・评论

头像很糊:我觉得这个节目不大适合在春晚上演,服装太过素净,音乐略显沉闷,和春节喜

庆的氛围似乎不搭。45分钟前来白iPhone客户端

5转发©点赞。评论2

(1)【任务一】阅读“演员说”,就网友“偷菜菜啦”的做法,跟帖发表你的看法。

(2)【任务二】请你结合对材料的理解,简述“远山眉”妆容的设计意图。

远山眉:眉形细长,颜色略淡。

(3)【任务三】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分点提炼,替网友“漫步侠”补全理由。

漫步侠:我觉得这个节目很适合在春晚上演,因为。5分钟前来自

华为Mate4

人转发©点赞。评论

第8页共24页

①“本届亚运会精彩绝伦、令人难忘,取得了空前成功。“2023年10月8日晚,第19

届亚洲运动会在中国浙江省杭州市闭幕,亚奥理事会代理主席在闭幕式上做出这样的评价。

过去16天,中国兑现承诺,为世界呈现了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

会;而世界也透过这场亚洲最高水平的赛事,对中国有了进一步观察与了解。

②“杭州亚运会是史上最好的一届亚运会,主办方为运动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供

了热情接待。”这是亚奥理事会代理总干事的看法。在中方的精心组织下,杭州亚运会不仅

参赛运动员数量、项目设置、总体规模均创历史新高,更是取得了亮眼成绩——15次刷新

世界纪录,37次刷新亚洲纪录,170次刷新赛会纪录。45个参赛代表团中,有27个获得金

牌,41个获得奖牌,代表团获奖数量为历届亚运会之最。

③这其中,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201金111银71铜,共383枚奖牌,取得亚运会参

赛以来最好成绩。这些生动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世界也从

中看到中国为亚洲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做出新贡献。

④更可贵的是,通过杭州亚运会的平台,不同国家的人们跨越地区、种族、文化的差

异,结下深厚友谊。赛场上,中国拳击选手与朝鲜、印度两位选手热情相拥;48岁的乌兹

别克斯坦体操名将赢得全场欢呼与掌声;爱上中国文化的外媒记者和各国运动员争相拥抱亚

运会吉祥物“莲莲”……一个个温情画面再度证明,亚运会是竞技体育,更是友谊的桥梁。在

当前国际形势混乱交织的背景下,杭州亚运会传递的和平、团结的信息尤为珍贵,世界也不

难感受到中国为之做出的努力。

⑤亚运会期间,从运送体育器械的机器狗到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赛场内外的高科技

元素受到外媒高度关注。作为史上首届提出“智能”办赛理念的亚运会,杭州亚运会还让世界

看到了一个不断创新的现代化中国。

⑥亚运史上首个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首个数字点火仪式、首届“云上亚运”、首

次实现移动支付互联……这一系列首创,让杭州亚运会成为有史以来数字化程度最高的亚运

会之一。这也助力中国践行“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某通讯社提到,本届亚

运会的绿色环保因素“非常值得肯定从清洁能源到节能建筑,绿色元素无处不在。而且,

亚运会闭幕后,所有场馆都将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发展,有些向市民开放,有些将成为青少年

训练基地。亚奥理事会终身名誉魏副主席评价说,杭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亚奥理事会未

来举办亚运会树立了基本标准。

⑦“心心相融,爱达未来”,杭州亚运会这一口号,反映了亚洲人民的共同心声。亚洲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体育是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从开闭幕式充满东方美学

的奇思妙想,到体现中国文化的各种亚运元素,再到设置武术、藤球、克柔术、围棋等亚洲

特色项目,杭州亚运会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搭建了舞台,展示出中国的开放包容,表达了

中国愿与亚洲各国共同发展、开放融通的愿望。

⑧相聚一团火,化作满天星。闭幕式上,亚运数字火炬人"弄潮儿’'送给所有人一份特

别的礼物——象征着亚运精神永远传承的“亚运星光数字纪念章”。16天时间很短,但亚运

精神生生不息。而世界也将由此更好地感知中国、读懂中国。

(有删改)

14.下列选项中与本文体裁相同的一项是()

A.《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B.《“飞天”凌空一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C.《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D.《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5.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新闻真实性的一项是()

A.2023年10月8日晚,第19届亚洲运动会在中国浙江省杭州市闭幕。

B.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201金111银71铜,共383枚奖牌。

C.杭州亚运会这一口号,反映了亚洲人民的共同心声。

D.48岁的乌兹别克斯坦体操名将赢得全场欢呼与掌声。

16.小通把文章的标题拟为《杭州亚运会落幕,中国送给世界一份特别礼物》,请你帮他想

几点理由,来说服编辑采用这个标题。

17.亚奥理事会代理总干事认为“杭州亚运会是史上最好的一届亚运会”。请结合全文内容,

说说杭州亚运会“最好”的具体表现。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中国花样游泳队的得分出现在大屏幕上,队员们和教练激动地拥抱在一起。“终

于实现了奥运夺金梦想!”主教练张晓欢说。

②当地时间8月7日晚,巴黎奥运会花样游泳项目首金在巴黎水上运动中心决出。由

常昊、冯雨、王赐月、王柳懿、王芋懿、向扮璇、肖雁宁和张雅怡组成的中国队,以总分

996.1389分夺得集体项目金牌。这是中国花样游泳队奥运参赛历史上首次夺金。

③巴黎奥运会花样游泳比赛实施新规则,集体项目除技术自选和自由自选外,新增技

巧自选,3项比赛总得分第一的队伍获得冠军。中国队在前两日进行的技术自选和自由自选

第10页共24页

比赛中都获得了最高分,优势明显。

©7日进行的技巧自选比赛中,中国队带来了曾在世锦赛中夺冠作品《生命之光》的

升级版。比赛中,7个高难度托举动作——呈现,与配乐相得益彰。在第五和第六个托举动

作之间,队员们用腿搭建出甲骨文"山''字造型,令人眼前一亮。

⑤“这个动作寓意跨越千山万水,勇敢战胜困难。”张晓欢介绍,该造型与整套作品主

题契合,也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最终,中国队顺利完赛,以3项第一的出

色发挥赢得金牌。

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花样游泳队在集体项目上摘铜,首次获得奥运奖牌,此后

3届奥运会均有银牌入账。登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是数年来中国花样游泳队一直追逐的梦

想。

⑦进入巴黎奥运周期,队伍中只有冯雨、肖雁宁和王羊懿参加过东京奥运会。出任主

教练的张晓欢,带着年轻的队员们开启新的征程。长跑、瑜伽、舞蹈、50米潜泳...不仅

如此,在陆上训练中,教练组还要针对不同位置队员的短板,精准提升每个人的专项体能,

为高质量呈现成套动作打下良好基础。

⑧2023年开始,世界泳联启用花样游泳新规则,直到今年5月还在更新。参赛队伍既

要提升动作难度,又要保证完成度,还要展现作品的艺术性,比赛的不确定性大大提升。张

晓欢说:“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唯有迎难而上!”

⑨教练组对队员的训练要求很高,每天训练时间保持在10小时左右。张晓欢在泳池

边仔细盯着每个动作,:声声打磨细节,还邀请中国跳水队教练指导队员们的跳跃动作。

⑩2024年多哈世锦赛,中国花样游泳队首次全项目参赛,在11个项目的比拼中摘得

7金1银1铜,创造了参赛历史最佳成绩,也为备赛巴黎奥运会增添信心。来到巴黎奥运会

赛场,集体项目3场比赛,从中华武术动作到埃菲尔铁塔造型,中国队不断给观众带来惊喜。

⑪'花游项目要呈现艺术之美,我们不仅A,还要B。”张晓欢说,“我们的目标是,每

一秒都精彩'!”

(选自《人民日报》)

18.请为这则新闻拟写标题。

19.请写出选文第⑨段加点词语“一点点”的表达效果。

20.为了迎战巴黎奥运会,中国花样游泳队做了哪些备战工作?

21.结合上下文,在第领空白横线上补写相关的内容。

AB

参考答案:

1.一语双关。表面上是指英国“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的离去,实指香港作为英属殖民地历史

的彻底结束。“别了”,委婉的语气中略带一丝嘲讽,表达了洗刷百年耻辱,扬眉吐气的心情。

2.插叙表明港督府是殖民统治的标志,随着香港的回归,中国人民那段屈辱的

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3.时间顺序。从文中“4时30分”、“4时40分”、“晚6时

15分”“7时45分”、“最后一分钟”“第一分钟”“0时40分”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看出。

4.一是指当时时间是晚6时15分,正值日落西山之时;二是指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

国永远结束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如日落西山。5.①说明香港被侵占是中国人心中长

久的痛,一刻都不曾忘记。②由新闻本身的文体特点决定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用语

必须客观、准确、严谨。

【导语】这篇文章纪实地记录了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英国撤离的情形。作者通过对仪式场

景的详细描绘,展现了历史的转折时刻。文章以“不列颠尼亚”号离港为象征,隐喻英国殖民

统治的终结,同时用精确的时间节点突出重大历史事件的庄严和不可逆性。细腻的描写中透

出对于历史变迁的深刻理解,寓意深远的标题与内容紧密相扣,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实现主权

回归的欣慰与自豪之情。

1.本题考查标题赏析。

结合①段中“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

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一这是英

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⑩段中“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

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

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

的夜幕中”可知,表面含义:“不列颠尼亚”号游轮是实际存在的物体,它在香港的最后时刻

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象征着英国在香港的军事和政治存在的结束。这是标题表面上的直接含

义。深层含义:标题中的“别了”不仅仅是对一艘游轮的告别,更是对英国在香港长达一个半

世纪的殖民统治的告别。从第⑧段和第⑨段中“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

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

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

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

区升起”可以得知,随着五星红旗的升起,中国恢复了对香港的主权,这标志着香港作为英

属殖民地历史的彻底结束。因此,“不列颠尼亚”在这里成为了英国殖民统治的象征。

第12页共24页

结合全文来看,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采用了较为委婉的告别方式,没有直接表达愤怒

或指责,而是以一种相对平和、理性的态度来叙述这一历史时刻。同时,标题中的“别了”

也隐含了一种微妙的嘲讽意味。英国曾经以强大的海军力量和不可一世的殖民心态统治香港,

但如今却不得不黯然离去。这种“别了”的告别方式,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英国殖民统

治的一种讽刺。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近代以来却遭受了英国的殖民统治。香港

的回归,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洗刷百年耻辱、恢复民族尊严的重要时刻。标题“别了,‘不

列颠尼亚”'不仅是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告别,更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庆祝胜利的宣言。

2.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和作用。

结合④段中“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

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

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的内容,从记叙顺序上看,属于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

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

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第④段描述了港督府的历史和现状,提到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

建筑在1885年建成,并经历了多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建筑成

为了历史的陈迹。

作用:港督府作为英国在香港的统治中心,代表了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通过插叙港督府

的历史和现状,文章强调了这一标志的消失,意味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插叙港督府的历

史变迁,与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呼应,突出了中国人民从屈辱到胜利的历史进程。

通过插叙港督府的故事,文章不仅展现了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还让读者感受到了中国人民

对于这段历史的深刻记忆和情感体验,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记叙顺序。

在文章的第③段,出现了“4时30分”和“4时40分”两个具体的时间点,分别描述了彭定康

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的时刻和他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的时刻。

在第⑤段,文章又提到了“晚6时15分”,这是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的举行时间。

在第⑦段,文章继续按照时间顺序推进,提到了“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第二

次降旗仪式。

在第⑧段和第⑨段分别描述了“最后一分钟”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以

及“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

在第⑩段,文章以“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甲板为

结尾,标志着英国在香港的统治正式结束。

据此可知,文章运用了时间顺序。通过这些具体的时间点,文章清晰地展现了香港回归这一

历史事件的全过程,使读者能够跟随时间的推移,逐步了解事件的发展。时间顺序的运用也

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和有序,避免了叙述的混乱和重复。止匕外,通过强调这些关键的时

间点,文章也突出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⑤段中“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

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

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⑥段中“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

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

管治即将告终”'的内容可知,“日落仪式”一是指当时时间是晚6时15分,正值日落西山之

时。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日落仪式”直接关联到当时的具体时间,即傍晚时分,太阳即将落

山。这一时间点与文章描述的告别仪式场景相吻合,营造出一种黄昏的氛围,暗示着一种结

束和告别的意味。二是指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永远结束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如日

落西山。这一层含义是隐喻性的,将英国的殖民统治比作“日不落帝国”的辉煌,而此刻的“日

落”则象征着这种辉煌和统治的终结。英国曾经以其强大的海军力量和广泛的殖民地而自豪,

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然而,随着香港的回归,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彻底结束,这一历史

事件标志着英国殖民时代的落幕,如同日落西山一般,辉煌不再。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本文是一篇特写,真实记录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

一重大历史事件。文章通过描述英国撤离香港时的场景,包括港督府降旗仪式、查尔斯王子

和彭定康离开港督府、英国告别仪式以及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等细节,展现了香港回归的庄

严和神圣。同时,文章也回顾了香港被英国侵占的历史,强调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主权和领

土完整的坚定立场。通过对比英国曾经的殖民统治和香港回归后的新面貌,文章表达了对中

国政府和人民的赞美,以及对香港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

文章中将时间具体至IJ“零四天”的,这一时间点的精确表述,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香港被英国

侵占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刻记忆和长久痛楚。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近代以来却遭

受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这一时间跨度的精确计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国人民不

屈不挠、追求民族独立和尊严的精神的彰显。将时间具体到“零四天”,强调了中国人民对于

这段历史的铭记和珍视,表达了他们对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

作为一篇新闻报道,本文需要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确保所报道的内容准确无误。在描述

历史事件时,时间的精确性至关重要。将时间具体到“零四天”,不仅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客观

第14页共24页

性,还展示了新闻用语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这种表述方式有助于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历史事

件的时间脉络,增强报道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6.D7.①新闻报道通常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点火升空的场景是整个发射事件

的核心和最吸引人的部分,放在开头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②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

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感染力,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8.①通过描写现场观众的反应,

从侧面烘托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影响力;②表现出人们对航天事业

的关注和对航天员们的敬意与祝福。9.①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在

技术上不断突破,勇于探索未知领域;②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无论是航天员还是地面工作

人员,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③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在航天

事业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求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确保万无一失;④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面对困难和挑战,中国航天人始终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

【导语】《向着星辰大海,再出征》这篇文章通过记录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发射过程,展

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次辉煌成就。文章结构清晰,以点火升空的紧张瞬间吸引读者立刻

投入到事件的情境中。通过对航天员的背景和任务的介绍,作者突出强调了这次任务在中国

航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展现了航天领域不断探索的精神。文章结尾通过历史数据的总结,

表达了对未来航天事业继续蓬勃发展的期待和信心。文章感染力强,与读者产生共鸣。

6.本题考查新闻体裁。

文章前三段记叙了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过程;④到⑥记叙了发射三小时前

航天员请示、总指挥长下达命令的过程;⑦到⑩段,简单介绍了三位航天员的身份、年龄,

介绍了这次飞行任务和航天员的训练内容;最后两段对这次发射、飞行进行了总结。因此这

则新闻主要是对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的事件整体进行了报道。

开头第一段是时语言描写,不是特写,排除A;发射情况的介绍只有开头两段,不是详细介

绍,对航天员的介绍也只有小部分文字,不是通讯,排除B;只在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中国

航天人探索脚步永不止步的期待,全文并无评论,不是新闻评论,排除C;

故选D。

7.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新闻结构一般是倒金字塔结构,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即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新鲜程度,

以及读者感兴趣的程度等,依次将新闻事实写出的一种结构形式。由于这种结构格局前边重、

后边轻,上头大、下头小。

神舟十七号发射时点火升空的场景是整个新闻最引人注目、最重要的部分,神州十七号成功

发射的结果通过这个点火升空的场景展现出来了。按照新闻倒金字塔结构要求,要把这个最

重要的内容放在开头。

同时,开头用语言描写,把点火发射升空倒计时放在最开头,渲染一种紧张氛围,能够迅速

吸引读者注意力。

而前两段通过点火升空的语言描写,运用比喻修辞描绘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腾空而起

的画面,让开头有声有色,真实且富有表现力地再现了现场,富有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身临

其境。

8.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发射现场,很多观众仰望长空,久久不愿离去”,第一个句子用感叹语

气对发射成功的结局进行了交代,第二句描写了众多观众仰望长空,久久不愿离去的行为,

这个描写表现了观众沉浸其中,表现了观众对这个发射的重视,进而侧面烘托了神舟十七号

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影响力;观众久久不愿离去,是在用自己的行为表现对航天

事业的重视,通过他们仰望长空的行为,感受到他们对航天员的祝福、尊敬。

9.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结合本文第酸“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

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0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的第493次飞行”可知,本次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人的又一次成功,又一次进步,在一次又

一次的成功与进步中展现出中国航天员们永不停步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结合本文第⑨段“只有地面训练扎实,天上才能干得明白。汤洪波表示,航天员乘组扎实学

理论、练操作、强技能,重点开展了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

技术等训练,特别是进行了应急与故障处置训练。’在太空飞行之中,危险是无处不在的。

可以这么说,航天员即使睡着了也要睁一只眼睛,要做到前一秒与周公握手,后一秒精神抖

擞。’”可知,为了完成太空任务,航天员们要接受众多的、艰难的训练,进行一些深奥知识

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严谨求实,精益求精,他们成功地完成了这些训练,做好了一

切准确,展现了踏实自律、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精神;

结合本文第⑩段“林西强表示,从面向空间站长期运行、验证技术能力出发,此次任务将由

航天员乘组通过出舱活动进行舱外试验性维修,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可知,航天员

要冒险出舱进行试验性维修,面对这个危险,他们毫不畏惧,展现出勇敢、奉献的精神;

结合《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

第16页共24页

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

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

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

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可知,我国

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中国航天人又一次战胜了一个世界难题,又一次成功的突

破,这些战胜和突破里有着中航天人不畏惧、不止步、不停息的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勇往

直前的勇气、毅力;

结合《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

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着舰指挥员:’可以下

降高度至xxx!,着舰指挥员:,航向xx,航速xx……,飞行员:,明白!,……在两人时断时续、

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得非常默契”可知,在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

过程中,飞行员和着舰指挥员默契配合,最终成功完成任务,由此可退想,在整个过程中,

一定还有许多环节、一定还有许多工作人员,他们互相配合,他们默默奉献,最终才能成功

完成任务,这个过程中表现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同时在飞行员和着舰指挥员的对话中,我们也能感觉到每个环节都是非常小心的,每个环节

都是非常准确的,展现出中国航天人精益求精、严谨求实的精神。

10.1932年浙赣铁路塘雅段通车带动了塘雅旅游业和葡萄产业的发展2022

年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的通车塘雅将崛起一个绿色低碳、智慧共享、舒适宜居的未来

社区之城11.赞同。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形式,通常用来报道具

有重要社会意义或广泛影响的事件。本文详细报道了塘雅镇交通发展的三次重大变化及其对

当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细节描写,符合通讯的特点。12.塘

雅镇从一个以火车站为经济中心的“小香港”,到公路和轻轨的建设带来的新机遇,见证了中

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和交通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未来,随着轨道交通和上盖物

业的发展,塘雅镇将迎来更大的变革,成为一个现代化、绿色低碳的未来社区之城。

【导读】文章通过描绘金东地区交通发展的三个关键阶段,展现了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巨大

变迁。文章首先描述了火车引领的初步发展,使得乡村与城市的连接更加紧密;其次,公路

建设提升了经济腾飞的步伐,吸引了更多资源流动和旅游业的兴起;最后,轻轨的建设展现

了现代化的都市转型。文章鲜活地追溯了金东在基础设施改善中迈向繁荣的历程,反映了交

通对于地方经济及人民生活的重要影响。

10.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

①空,依据“村里富起来了,拉近了村庄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这一提示可知,本空可从④段内

容概括。依据“第一次变化,是1932年浙赣铁路塘雅段通车,塘雅这片土地上第一次响起火

车的轰鸣”可知,这句话交代了第一次重大变化,即932年浙赣铁路塘雅段通车,使塘雅地

区首次有了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据此,可以概括为:1932年浙赣铁路塘雅段通车。

②空,依据“2009年金义快速路和2013年曹塘澧公路的建成通车”这一提示可知,本空可从

@—微内容概括。依据颁“七月骄阳下,条条大道犹如银色的玉带,把人流载进“七彩

田园”、载进“木版年画基地”、载进“奇石文化村”、载进一个个风景如画的乡村景区”可知,

句话描述了金东地区在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后的百姓生活图景,展现了乡村景点因交通便利而

吸引大量游客,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依据“同时又让塘雅的火龙果、葡萄、奇石、田园

风光插上翅膀,飞出塘雅,飞向外地”可知,本句描述了经过交通发展的助力,塘雅的特产

如火龙果、葡萄、奇石及美丽的田园风光可以被运输推广到更广阔的地区。据此,可以概括

为:带动了塘雅旅游业和葡萄邓产业的发展。

③空,可依据⑮一赖内容概括。依据(g殳“第三次蝶变,则是2022年金义东市域轨道交

通的通车,全市唯一的轨道交通“大本营”车辆段落户塘雅”可知,这句话写了在2022年金义

东市域轨道交通通车后,塘雅成为全市唯一的轨道交通“大本营”的重要变化和基础设施进展。

据此,可以概括为:2022年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的通车。

④空,依据可依据颜内容概括。依据“几年后,塘雅将如东京、纽约、香港等国际都市人

流如梭的地铁上盖物业一样,崛起一个绿色低碳、智慧共享、舒适宜居的未来社区之城”可

知,预示着塘雅将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国际都市特征的未来社区,以绿色低碳、智慧共享、舒

适宜居为特点,吸引更多人流和发展机遇。据此,可以概括为:塘雅将崛起一个绿色低碳、

智慧共享、舒适宜居的未来社区之城。

11.本题考查理解通讯文体特点。消息、新闻特写和通讯是新闻中的几种主要形式。消息讲

求简洁、时效性和准确性;新闻特写着重细节描述和情感体现;通讯则注重全面、深入的报

道,带有一定的分析和背景介绍。

赞同。这是一篇通讯文章。通讯通常具有细节描写丰富、内容生动具体,并且深入报道事件

背景和过程的特征。依据④段“第一次变化,是1932年浙赣铁路塘雅段通车,塘雅这片土地

上第一次响起火车的轰鸣”可知,浙赣铁路通车是塘雅首次因交通发展而变化,这是历史上

的第一个重要时刻;⑨段“1990年,浙赣铁路金华段复线建设全部完成,老火车站低调退隐,

塘雅昔日的繁华也在岁月中渐渐沉寂下来”可知,描述了铁路复线的建成意味着旧时代的退

隐;逸“第二次蜕变,是2009年金义快速路和2013年曹塘澧公路的建成通车”,儆“七月

第18页共24页

骄阳下,条条大道犹如银色的玉带,把人流载进‘七彩田园'、载进'木版年画基地'、载进'奇

石文化村’、载进一个个风景如画的乡村景区,同时又让塘雅的火龙果、葡萄、奇石、田园

风光插上翅膀,飞出塘雅,飞向外地”可知,这是集中描写了更近代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

金义快速路和曹塘澧公路),带来第二次发展的契机,使得塘雅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得以展示

与传播,表明现代化建设对当地经济和文化影响重大。所以,通过这几个语段,描绘了塘雅

在不同时期因交通条件变化而产生的社会经济变迁。据此可知,文章通过对塘雅镇交通变迁

的三次重要变化进行详细描述,不仅提供了交通设施的建设时间和详细变化,还描述了它们

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带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这些特点都符

合通讯的写作风格,使读者深入了解事件的全过程和影响。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这篇通讯选择“金东十年的交通建设大变迁”这个纵剖面,生动形象

地报道了从火车到金义快速路和曹塘澧公路,再到轻轨的发展变化,让读者感受到金东十年

的巨变。记者手记可以围绕这些发展变化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示例:在走访塘雅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这片土地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巨大变化。每一次交

通方式的变革都推动着这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最初的铁路通车让农村与城市之间不再遥

远,到公路网络的形成助力本地产业腾飞,再到轻轨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塘雅

并不是孤立的一部分,它是一个缩影,让我们看到城乡发展和技术进步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

方式。作为新闻记者,我感触最深的是,交通不是故事的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篇章的开端。

每一次变化都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一代代塘雅人努力奋斗的见证。希望未来在这条康庄大

道上,塘雅能走得更快、更远。

13.(1)跟帖:“青绿腰”是孟庆扬以十年舞者的功底、五个月苦练才达成的结果,没有这样的

积淀,很难挑战成功。

(2)设计意图:一是为了配合发髻与服饰,呈现出《千里江山图》中层峦叠嶂的写意特点;

二是为了展现宋代文化含蓄温厚的美学特点。

(3)因为:①《只此青绿》展现了《千里江山图》的恢弘气势,符合春晚舞台大气磅礴的定

位;②《只此青绿》整个作品透露着宋代传统文化“温厚含蓄”的美,能够助推国人的文化自

信;③《只此青绿》里也包含着每个人对理想和民族精神的坚持与传承;④中华传统文化哺

育了人们,人们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只此青绿》的魅力在于它展现了这两者之间的双向奔

赴。⑤海内外观众喜欢《只此青绿》,是世界各族民众追求美好的共同价值取向的体现。(任

写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发表看法。

结合“演员说”中“整整5个月时间,几乎每天从早9点到晚9点,除了在舞蹈房训练,她就

在学习和了解宋代文学和绘画,还去故宫博物院观摩相关展览,完全放弃了其他所有工作,

只专心于对角色的塑造和学习”“她说,做了十年舞者,传播弘扬中国文化是自己的使命”可

知,“青绿腰”是孟庆扬以一个做了十年舞者的身份去苦练五个月,最终才达成的结果,所以

“偷菜菜啦”的跟帖“跟我妈妈显摆一下,突然重心偏移倒了”可知“青绿腰”的动作难度之大,

这正印证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说法。据此跟帖,表达看法。

示例:跟帖:“青绿腰”是孟庆扬以一个做了十年舞者的身份,去苦练五个月才达成的结果,

没有深厚的功底和苦练的精神,是很难达到的。

(2)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设计意图。

由【编导谈】第⑨段“高耸的发髻与蓝绿相间的服装,是层峦叠嶂的写意表达,这些都让人

眼前一亮,画作得以在舞台上真正‘活‘过来”和【官媒解】第①段"原来,这是将山峰拟人,

发髻可以有山峰的走势,衣服上的颜色便是《千里江山图》的配色,在灯光下,呈现的便是

画中的场景”可知,远山眉是为了配合发髻与服饰,呈现出《千里江山图》中层峦叠嶂的写

意特点

由【编导谈】第⑧段“中华文化在不同时代拥有不同气质。我对宋代文化的理解,一个关键

词是‘温厚宋代的国人有着一种内敛含蓄的筋骨和力量”和“远山眉:眉形细长,颜色略淡”

的特点,可知,它能够展示古代女子委婉细腻的情感,进而展现宋代文化含蓄温厚的美学特

点。

(3)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运用。

作答时,回归材料,结合内容来提炼。

由文章首段“以中国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2022

年央视春晚亮相后,引起热议”可知,《只此青绿》展现了《千里江山图》的恢弘气势,符合

春晚舞台大气磅礴的定位

由【编导谈】第②段“《只此青绿》的热演,体现了当代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我们正身处一个文化自信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它成为寄托这份文化自信的载体”

和第⑧段“中华文化在不同时代拥有不同气质。我对宋代文化的理解,一个关键词是“温厚”。

宋代的国人有着一种内敛含蓄的筋骨和力量”可知,《只此青绿》整个作品透露着宋代传统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