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赠序文言文(核心考点精讲精练)上
IN.考情探究
i.高考真题考点分布
\考
、点
赠序文言文(含序、说、铭,表、书等)
型\
试卷分值考查标题考查内容
2022•上海秋考卷11分庄达甫《摄山采药图》序虚词+内容理解+艺术手法+文章评价
组合阅读
选2024•上海春考卷13分崇俭素+俭说
虚词+内容理解+概括思路+思想内容+探究
择
2020•上海春考卷13分见苏仁仲提举书虚词+内容理解+句段作用+艺术手法
问
2019•上海春考卷13分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虚词+内容理解+艺术手法
答
2018•上海春考卷11分书善最堂卷后虚词+内容理解+艺术手法
分2017•上海春考卷11分林和靖先生诗集序虚词+内容理解+艺术手法
析2014•上海秋考卷12分治学虚词+文章表现手法+内容理解
2011•上海秋考卷12分稼说送张琥内容理解+语段作用+艺术手法+思想内容
2008•上海秋考卷13分《秋寻草》自序内容理解+艺术手法+句段作用
2007•上海秋考卷12分《酌古论》序内容理解+艺术手法+写作意图
2.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命题规律】
上海卷阅读理解文言文二中的赠序文言文是与杂记类文章隔年不定期出现。主要是以选择+分析题+填
空题形式进行考查,试题数量4〜5道,分值n〜13分。以近年来的试题简要分析如下:
第1题,选择题,一般考查虚词选择,要求选择适合上下文语境的虚词。分值1分。
第2题,选择题或填空题,一般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要求理解词句段的大意或者涉及文章内容的理解。分
值2〜3分。
第3题,问答题,一般考查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要求正确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表达作用。分值3分。
第4题,分析题,一般考查赏析情感、分析思想内容及问题探究,要求正确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
评价古诗文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进行问题探究。分值3〜5分。
若出现第5道题,多半为上述考点的拆分考查,形式则比较灵活,视文章内容而定。分值3〜4分。
近年常见组合是虚词+理解分析文章内容+分析艺术表现手法+问题探究。分值11分~13分。偶尔在各区模拟
试题中出现两篇文言文句段的组合阅读,主要视文言文一的考查内容作补充搭配使用。
总体说来,命题特点与杂记类文章略有不同,主要侧重文章内容理解、写法技巧、思想内容分析。这与这
类文章特点是相吻合的。
【备考策略】
复习时做到以下三点:
(1)注重平时阅读积累和古代汉语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加强知识储备,还要学会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
断。
(2)注重文段整体阅读,理解文章思路,理解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3)注重古代散文阅读和赏析基础知识积累,注重培养语感,学会在理解文体特点基础上判断行文思路和
意图。
【命题预测】
赠序类文言文(含序、说、书等)与现代抒情性、议论性散文比较类似,主要用来记叙、说理、评议,
间或记叙,表达个人情感。
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科目考试说明中,有关赠序类文言文阅读的考点内容
如下:
3.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3.4梳理古诗文的行文思路。
3.7分析词、句、段在古诗文中的作用。
3.8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13评价古诗文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考点,有关赠序类文言文阅读的分值大致比较稳定,约为2工分左右,一般用4~5道题来
进行考查。其中,3.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3.7分析词、句、段在古诗文中的作用、3.4梳
理古诗文的行文思路等主要以选择题或简答题来考查,其余考点主要用主观分析题来考查。偶尔会有对不
同文本材料进行综合比较或探究分析题。另外文言文二有减少虚词考查,增加探究类考查的趋向,因此复
习时可有所侧重。
蘸.考点梳理•
必备基础知识:
赠序类文言文阅读赏析
2、序主要有赠序和书序。赠序,用于惜别赠言,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
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也有书信形式写的,称为书,还有训诫后人的称训或诫。书序又分前序或后跋,序
和跋是叙述一书作意的文字。以今人的习惯,把冠于一书之前的叫序(或叙),也可称为序言,前言,题记,
弁言,引言等。写在书籍,文章或书画作品后面的叫跋。
其他与序类似,主要以议论为主的文体:
说: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韩愈的《马说》
铭:一般用韵,形式短小、语言简洁,内容多含颂扬、警诫之意,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表: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恭敬、恳切。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
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表”主要表达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但最终目的
是“晓之以理”。
2、赠序类文言文主要思想内容
(1)以议论为主的序文”一种是借序抒发自己的文学观点,以议论为主,表达自己的文学见解。
一种是议论为主的序文表达对历史、社会、人生问题的看法。如: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2)以记叙为主的序文,回忆一生的遭遇,属自序文,是作者为“自序其意”而作。如文天祥《指南
录后序》。还有种他序,著作由他人作序,一般主要介绍著作或文章的主旨、特点,以求得读者更好的阅读
理解。
(3)赠序除了论时政、谈学术、论诗文、叙友情、感离别,还有针对朋友的处境,抨击社会现象,给
朋友提出建议,从精神上给朋友以支持。如著名的《送孟东野序》
3、赠序类文言文主要艺术特色
一是体式自由。序文可议论,可叙事,可抒情,古人作序,如果是为自己的书稿写序,往往涉及自己
的人生经历、写作缘由,为他人作序的文章则评论书的主旨、价值,最后记写和作者的友谊,从知人论世
的目的出发,也会谈学术,论时政,讲述作者的为人、个性,以便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其作品。赠序比序文
的写法更为自由,抒情性更浓郁。
二是情感饱满。古往今来,著者一般请有名望的前辈为自己的书文写序言,而写序者除对书本内容予
以介绍外,更会寄托期望、劝勉之意,之所以为他人之书的序文多说优点,也是为了鼓励写书者,取得更
大的成绩。赠序之初衷是对离别之人赠言壮行,使之有所增进,加深彼此的情谊。作者在文中对某事物或
赞颂或批评,或喜爱或厌恶,或冷静或热情,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这种观点态度的表达,或明示,让
人一目了然;或暗示,取譬设喻,含蓄委婉;或集中议论;或散见于字里行间。
三是寓意深远。一篇好的序文或赠序,决不应是一篇泛泛的应酬之作,相反,一篇好的序文,无论是自
序还是他序,都是感情真挚的结晶。
4、说理性文言文主要论证方式
(1)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引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
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让
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
易于理解和接受)
(5)类比论证: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作用:生动
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6)归谬法:就是先设立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再以之为前提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得出一个十分明
显而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说服力)
(7)引申论证:通过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合乎逻辑的推导、引申而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8)假设论证:运用假设推理的方法来论证观点。
(9)因果论证: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
5、说理性文言文主要论证思路或层次结构
对于说理性文言文来说,最重要的是说理的逻辑过程。因此,阅读说理性文言文需要关注的是文章段
落层次的组成方式。常见的说理性文言文结构形式有:
(工)层进式:文章各部分或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不可随意变动。层进
式的论证结构的段落层次的前后顺序,往往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
(2)并列式:几个层次、段落之间是并列的。因此,构成这种并列关系的各个分论点或论据之间的关系也
应该是并列的。
(3)对照式: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比照另一种事物或意
思的结构安排方式。这种结构方式,或正反对照,或破立结合,对比鲜明,观点明确。
(4)总分式:指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与分说关系的结构安排。总分式有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后分
再总等结构方式。总分式的分述各项一般是并列的,但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是层进明晰的。
6、说理性文言文主要语言特色
(工)遣词造句通常的角度有:准确、简练、生动、形象,音韵平仄、叠词运用、节奏安排富有音乐性,
整散句的搭配使语言流畅有气势等。
(2)语言风格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之所以有风格是因为由于作者的生活
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另外风格也是不同体裁的文章对语言形式有着不同的要求。
语言风格类型多样,有豪放、婉约,有朴素、绚丽,有含蓄、明快,有简洁、复杂,有严肃、幽默等。
豪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境界雄浑、感情激荡。多用激越昂扬的语气情调,宏大热烈的词语、气
势酣畅的句式,排比、反复、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现。
柔婉: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审美。
平实质朴:语言力求平淡,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
人。平淡中含有深意,淡而有味,字短意长。
绚丽:色彩明艳、句式繁复、文笔华美。多用描绘性的修饰成分,讲究节奏韵律。
含蓄隽永:含有深意,藏而不露。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
而得之。言少意丰,字里行间启人联想、开人悟性,读来留有余味,引发思考。
清新明快: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斩钉截铁,单刀直入,一语中的,一针见血,痛快淋漓,雅俗共
赏。
庄重典雅:采用典范书面语,拒绝俚词俗语;常用古词、成语;多用专有名词、术语;多用长句、复
句;庄重严肃,堂皇正大,深沉厚实,义正辞严。
幽默讽刺:运用夸张、反语、仿词、双关等手段,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突出事物特征,
揭露事物本质。富于讽刺意义,增强批判性和说服力,读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引发共鸣或思考。
生动形象:人物语言个性化,言如其人;描写逼真,绘声绘色,惟妙惟肖;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新鲜
活泼;注意词语选用,注意句式变换,使行文变化有致。
重难点知识:
常用文言文虚词意义及其用法、文言文内容及主旨理解、文章意图分析、文言文常见说理方式。
考点精讲01虚词
典例引领
(2022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达甫《摄山采药图》序
(清)张惠言
①始余见达甫图其貌,取杜甫诗题之日《看剑引杯》久时达甫方壮年,锐意天下事,议论慷慨,
豪气见于眉目间。迄今十八九年,屡困场屋,益衰且病。以孝廉方正举,有司欲以应召用,固辞不赴,
遂不复应进士举。而更为图,日《摄山采药》。或以告余日:“达甫殆无意于世也夫?”余闻而疑之。
古之君子,汲汲忧乐于天下者,诚以道存也。道苟存,不以遇不遇异其志,又不当以吾身之衰而有自
安之心。达甫年末五十,道之行不行未可知,纵不得于今,亦当有以见于后,而区区摄生②之谋哉?与
向所闻于达甫者颇大异。
②然余窃尝论国家之用人,如臾柑、扁鹊之蓄百药焉,取之必择其地,聚之必当其时,储之
必备其物。一旦有用,出之笼中而不焉者,其求预也。事方其急而号之山泽之间,其捆载而来者,
必柒胡、桔梗也,人参、紫芝、丹砂、石乳,未有能致者焉,人参、紫芝、丹砂、石乳之用,而投以
柒胡、桔梗,其不足以愈病而速之死也明甚。见柴胡、桔梗之不足以愈病,而以为天下之药皆若是,
其惑岂细耶?
③若是者曾不足以当庸医,而俨然任国家,进退天下士,自以为得之。世有臾柑、扃鹊,宁不为
大忧耶?余又疑以为达甫之意或出于此。然吾闻古之有道之士,盖有重治其精神而易®天下者,吾未尝
学之也,达甫傥④闻之欤?序其事,姑以问之。
【注】①看剑引杯:出自杜甫诗句“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②摄生:养生。③易:轻视。④傥:
或许。
【试题】1.可填入第②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A.耳B.矣C.耶D.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选择填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
推断。
本题段中横线处为句中停顿,不能用句尾语气助词,所以只能用“也”,表句中停顿。
本题各选项,A.“耳”是句末感叹语气词,表陈述语气;B.“矣”是句末感叹语气词,表陈述语气;C.“耶”
是句末感叹语气词,表反问语气。D.“也”可用语句中,也可用于句末,用于句中表停顿,用于句末表多
种语气。
故答案为D。
本题通过把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运用句位细致分析法、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我起初看见庄达甫先生自画像,是借用杜甫诗歌句而命名为《看剑引杯》。那时庄达甫先生正当壮年,
对天下大小事颇有新见解,议论事情情绪激昂,眉目之间就可看见豪壮之气。到现在已经十八、九年了,
达甫先生屡次受困与科举考试,渐渐衰老以致生起病来。被举荐为孝廉方正,因先生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德行方正被推举,官府想要招用他,他坚决推辞不赴任,最终也就不再参加进士科考试了。于是改变追求
进行绘画,画了一幅《摄山采药》的画作。有人因此告诉了我,并说:“达甫先生是想要出世了吗?"我听
了很是怀疑。古代的君子,积极追求以天下事为忧乐的原因,的确是因为“道”的存在。道如果存在,就
不会因为受不受到重用而改变志向,也不会因为身体逐渐衰弱有了自谋安乐的心志。达甫年龄还未达到五
十岁,心中的“道”能不能实现还未可知,即使现在无法实现,也应当有在以后实现的可能,怎么会去追
求微不足道的养生之道呢?这和我之前听闻的达甫先生相差甚远。
然而我私下里曾经谈论国家用人之道,就像臾柑、扁鹊储存百药一样,药材的选取采集、聚集一定会
在合适的时间、地点,药材的储藏也一定储备充足。一旦需要用到,从药笼中取出也不会匮乏,目的就是
防范于未然。临到事情紧急才命令人去山野之间采药,人带回来的也一定只能是柴胡,桔梗之类的。像人
参、紫芝、丹砂、石乳,便不会有人能够采集到。(病情)需要用到人参、紫芝、丹砂、石乳,却用柴胡,
桔梗来充当,那么显而易见结果是不仅不能够治愈病情反而会加速死亡。看见柴胡、桔梗不能够治病,却
认为天下的药材都是这样,这样对人造成的困疑惑难道很小吗?
像这样的人连当庸医的资格都没有,却道貌岸然地承担起国家重任,进用和废黜天下的士人,还自认
为对他们任用得当。世上有了臾柑,扁鹊能不为天下深深担忧吗?我又有怀疑达甫的意图是不是就出于此
呢。然而我听闻古代的有道之士,大都有注重修养精神而轻视天下的人,我不曾学习过。达甫先生是否听
闻过呢?我把这件事写下来,姑且以此向达甫先生询问。
【方法总结】
高考文言文虚词选择题答题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L逻辑优选法:文言文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往往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这些联系构成了文
段内在的逻辑框架。仔细分析这些逻辑关系,如因果、转折、并列、递进等,从而优选出适合上下文逻辑
关系的虚词。这些虚词大多是连词。这些连词包括但不限于“与、及、而、贝h虽、然、至、即、使、如、
若、苟、倘、令、藉、设、故”等。常见的逻辑关系及连词有: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如:”与、及、而、以”等。
(2)表示进层关系的连词,如:“而、且、况”等。
(3)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如:“若、抑、将”等。
(4)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如:''而、则、斯、于是、然后”等。
(5)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如:”而、然、抑”等。
(6)表示因果关系和目的关系的连词,如“以、为、故、是故、是以”等。
(7)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如“如、若、苟、使、令"等。
(8)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如“而、以"等。
2,句位优选法: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是其语法功能最直接、最显著的体现。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
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
测(其李将军之谓也);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秦王恐其破壁);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
期望、祈使语气(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因此,认识到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信息,并结合上下文语境,综合判断不同虚词语法功能,并根据文言文整
体结构的把握,据此选出正确虚词。
3句意优选法:根据句子的大意和语气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即在前后把握整段文句意义的基
础上来推断和确定所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选出正确虚词。这类虚词大多是语气词。如“己”常用于表达
停止或限制的语气,“耳”常用于表达“罢了”的意思,“焉”用于指示代词或形容词后,表示指示或结果,
“兮”则常用于表达感叹或咏叹的语气。常见的表达语气及其虚词有:
(1)肯定语气。如:“是、亦、诚、誓、然、尔”等
(2)疑问语气。如:“乎、焉、哉、耶"等。
(3)命令语气。如:“使、以、可、敢”等。
(4)禁止语气。如:“弗、毋、勿”等
(5)推测语气。如:“得、莫、可、何”等。
(6)表示感叹的语气。如:“咎、夫、乎、矣”等。
4.标志优选法: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标志,如判断句中的标志“者”“也”“乃”等,被
动句中的“见”“于”“见……于”等。各类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对固定,在句中位置和意义也相对固定,
据此可以选出正确虚词。
5语境优选法:在理解文段整体意义和把握上下文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如词汇搭配、
句式结构等,来推断所需虚词的可能意义和可能用法并由此选出适合语境的虚词。
6.代入优选法:如果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那么
可以把不同虚词带入到特定句子中,如果某个用法和意义讲的通,或更为合理,据此选出正确虚词。
7.语法优选法:在文言文中,一般句子讲究前后对称或相互呼应。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大致
相同,据此可以由上一个句子中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下一句话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并选出正确虚词。
以上方法不可孤立割裂,需要综合运用一种或几种方法才能选择出适合文意和题意的正确答案。
即时检测
即时检测精讲01与精讲02合并。
考点精讲02内容理解及思路分析
典例引领
(2022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全文见考点精讲1】
①始余见达甫图其貌,取杜甫诗题之日《看剑引杯》外时达甫方壮年,锐意天下事,议论慷慨,豪气
见于眉目间。迄今十八九年,屡困场屋,益衰且病。以孝廉方正举,有司欲以应召用,固辞不赴,遂
不复应进士举。而更为图,日《摄山采药》。或以告余日:“达甫殆无意于世也夫?”余闻而疑之。古
之君子,汲汲忧乐于天下者,诚以道存也。道苟存,不以遇不遇异其志,又不当以吾身之衰而有自安
之心。达甫年末五十,道之行不行未可知,纵不得于今,亦当有以见于后,而区区摄生②之谋哉?与向
所闻于达甫者颇大异。
【试题】对第①段写到庄达甫两幅自画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幅画具有强烈的对比意味B.两幅画反映出画家的境遇变化
C.对两幅画的解说引出了下文D.对两幅画的解说意在表达友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
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D.分析不正确。原文两幅画都是达甫先生自画像,表达自己的志趣或生活境
况,不是送人之作,也就没有友情之说了。
故答案为:D.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褐夫字说
(清)戴名世①
①古者名、字大抵多口奇,而偶者盖少口,自汉以还,少有奇字者,其名则或奇或偶焉耳,岂非其习
使然哉!吾闻之申^②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其于字也亦然,以故古之人其名、
字不必其美且善也,后之人但取夫美善之称,而不必有其字,则其虚冒焉者又岂少乎!
②余偶名而欲奇其字,有来告者曰:“不可,以习俗之不惯于称也。”余日:“余之为是,非故矫然
异也,其说有取,而于古亦无谬。虽然,更其称而仍袭其义则字日褐夫,可乎?”人日:“褐,贱服也;
夫,不知谁何人之辞也。今吾子以自托焉,不亦鄙乎?”余日:“余固鄙人也,舍是无以为吾字矣,天下
之人,自上君公,以至于大夫、士,其等列以渐而降,最下至于褐夫,则垢污贱简极矣。其所处也至卑.
其于世也无伍,富贵利达之所无望,而声势名誉之所不及。庸人孺子皆得傲且侮之而无所忌,以故古者谚
之谩必以云,然则余不以为字而谁乎?吾恶世之窃其名而无其实者,又恶有夫有其实而辞其名者。若余则
真褐之夫也,虽欲辞其名,不得矣。匪吾云,人实云云,然则人之称之也必惯,鄙不鄙又何论焉!”
③既以其语应客,遂书之,以为《褐夫字说》云。
注:①戴世名,字田有,一字褐夫,清古文家。申精: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1.可选入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也矣B.以焉C.于也D.因矣
2.第②段中详写“来告者”与“余”问答对话,对其用意分析正确地一项是(
A.问答对话突显对方认知冲突,意在表现“来告者”咄咄逼人
B.以“来告者”的质疑和刁难,暗示自己孤独寂寞、怀才不遇。
C.用问答对话方式答疑驳难,以方便逐层深入阐明自己的看法。
D.在问答对话中自诉身份地位卑贱,批判遵从古人的错误做法。
3.对作者取字“褐夫”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回归古代取字的传统,寄托自己的理想,突出修德的重要性。
B.回归古代取字的传统,主张名实相符,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C.明贬实褒彰显自己的德性品行,表明作者傲岸的人生追求。
D.矫正世俗的虚伪,强调名实相符的思想,表达豁达的态度。
4.概括全文的写作思路。
【答案】LB2.C3.DB4.文章先说明古今之人在取名、字追求上的不同,批评世人”但取夫
美善之称”之习俗,然后借用与“来告者”问答,解释取字“褐夫”缘由,道出习俗鄙陋表现了作者的忧
时救世之志,最后点题,表明写作缘由。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解答此类题目,
必须要结合句意体会语气,再分析选项进行比对。本题古者名、字大抵多口奇,而偶者盖少口。这句话的
大意是:古人取名、字大多采用单字法,所以用双字的就很少。
第一空,应该翻译为“用”这类意思,第二空应当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A项,“也”不能翻译为“用”,不符合要求;
B项,“以”可以翻译为“用”;“焉”可以表句末语气,都符合要求;
C项,“于”不能翻译为“用”,不符合要求;
D项,“因”一般翻译为“凭借”,不能翻译为“用”,不符合要求。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题干提示
性信息快速找出对应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本题问第②段中详写“来告者”与“余”问答对话,对其用意
分析正确地一项是。首先找到“来告者”的两次语言描写:”余偶名而欲奇其字,有来告者曰:'不可,
以习俗之不惯于称也。’"“人曰:'褐,贱服也;夫,不知谁何人之辞也。今吾子以自托焉,不亦鄙乎?'”
第一次是“来告者”听说“我”想要取一个单字的字,来告诉我说:“这是不可以的,因为习俗对此做法
是不赞成的。",第二次是“我”想取字为褐夫,“来告者”说:“褐,是粗布衣服的意思;夫,不知道
是形容什么样的人的词。如今你用这种方式来寄托你的追求,难道不是很浅陋吗?”可见,
A项,“意在表现‘来告者‘咄咄逼人”错,“来告者”是好心劝说;
B项,也存在“来告者”质疑和刁难的情况,并且也不是“暗示自己孤独寂寞、怀才不遇”;
C.项,用问答对话方式答疑驳难,以方便逐层深入阐明自己的看法。分析正确。
D.项,“批判遵从古人的错误做法”理解错误,据“余之为是,非故矫然异也,其说有取,而于古亦无谬”
可知,作者是主张遵从古代取名字之俗。
故选Co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结构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全文结构内容进行梳理,然后比对
选项,得出答案。据原文“天下之人,自上君公,以至于大夫、士,其等列以渐而降,最下至于褐夫,则
垢污贱简极矣。其所处也至卑,其于世也无伍,富贵利达之所无望,而声势名誉之所不及。庸人孺子皆得
傲且侮之而无所忌,以故古者谚之谩必以云,然则余不以为字而谁乎?吾恶世之窃其名而无其实者,又恶
有夫有其实而辞其名者。若余则真褐之夫也,虽欲辞其名,不得矣”,大意为“天下的人,上到君王,然
后到王公大臣、知识分子,他们的等级逐渐下降,最下层的就是褐夫,这是社会中最低贱不堪的了。他们
所处的地位是最低下的,他们在社会中也没有朋友,富贵荣华与他们也没有指望,也没有个人的声势名誉,
社会中一般的人和小孩子都可以无所顾忌地傲视和羞辱他们,所以古时的谚语诋毁人,一定说‘某某是褐
夫'。既然这样,我不把‘褐夫’当作我的字还有什么字适合呢?我厌恶那些社会中贪名弃实的人,也厌
恶有其实但拒绝其名的人。像我真的就是卑贱的人,即使想拒绝这个外在的名也不可以啊”
A项,“突出修德的重要性”无中生有,无修德之意。
B项,“愤世嫉俗”稍有言重。
C项,无明贬实褒,也无傲岸之意。
故选D或B。
4.本题考查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概括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通读全文,抓住总领句、总结句、
过渡句或表明层次变化的虚词,梳理文章脉络;再按照主谓宾的形式概括文段层次内容。本题要求概括全
文的写作思路。第一段,结合“古者名、字大抵多奇,而偶者盖少”“以故古之人其名、字不必其美且善
也。后之人但取夫美善之称,而不必有其实,则其虚冒焉者又岂少乎”,说明古今之人在取名、字追求上
的不同,批评世人“但取夫美善之称”之习俗。第二段,结合“有来告者曰”“余固鄙人也,舍是无以为
吾字矣”“若余则真褐之夫也,虽欲辞其名,不得矣”,借用与“来告者”问答,解释取字“褐夫”缘由;
结合“天下之人,上自君公,以至于大夫、士,其等列以渐而降,最下至于褐夫,则垢污贱简极矣”道出
习俗鄙陋,表现了作者的忧时救世之志。第三段,结合“既以其语应客,遂书之,以为《褐夫字说》云”
最后点题,表明写作缘由。
参考译文:
古人取名、字大多采用单字法,所以用双字的就很少。从汉代以来,很少(取名字)有用单字的,那
些名字有的用单字有的用双字的,不是习俗使它这样的吧!我听闻申^说:“名有五种取法:表明个人实
际情况,表明个人道德追求,摹状个人形象,借用事物名,师法别人名。”取字也是这样的,所以古代的
人取名字不一定追求外在的美和好。后代的人取名字只追求名字外在的美好,但是不求有其实际的作用,
那么那些贪求名字的外在的虚假浮躁的难道还少吗!
我的名是双字,想取一个单字的字,有人来告诉说:“这是不可以的,因为习俗对此做法是不赞成的。”
我说:“我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强硬与世俗不同,取字时用单字的说法,就是在古代也不是错误的做法。
虽然这样,更换我的原来的字但仍然沿袭了我原来的字的含义,所以取字为褐夫,可以吗?”那人说:“褐,
是粗布衣服的意思;夫,不知道是形容什么样的人的词。如今你用这种方式来寄托你的追求,难道不是很
浅陋吗?"我说:“我本来就是一个卑微的人,放弃‘褐夫'我认为没有什么词可以做我的字了。天下的
人,上到君王,然后到王公大臣、知识分子,他们的等级逐渐下降,最下层的就是褐夫,这是社会中最低
贱不堪的了。他们所处的地位是最低下的,他们在社会中也没有朋友,富贵荣华与他们也没有指望,也没
有个人的声势名誉,社会中一般的人和小孩子都可以无所顾忌地傲视和羞辱他们,所以古时的谚语诋毁人,
一定说'某某是褐夫’。既然这样,我不把‘褐夫'当作我的字还有什么字适合呢?我厌恶那些社会中贪
名弃实的人,也厌恶有其实但拒绝其名的人。像我真的就是卑贱的人,即使想拒绝这个外在的名也不可以
啊。不是我说(我不是卑贱的人),别人实际上(也会这么)说我的,既然这样,人们这样说我我也就习惯
了,又何必去说浅陋不浅陋呢!”
我已经用这些话回应了来客,于是又把它写下来,作为《褐夫字说》一文。
【方法总结】
一、内容理解选择题解法
内容理解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筛选比对。题目要求往往是“选是”或“选非”。选项内容多
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是解答这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
比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仔细比对:关键词句、增减内容、人物、时间、地点、关系等。
比对方法:
①比对选项中在“谁在何时何地说何做何”与原文是否一致。
②检查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的道理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偷换概念。
③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i)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设误方式是命题的主
要陷阱。
(2)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3)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的方式,故意扩大
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4)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
(S)曲解词义: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时,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文言词语的
含义故意加以曲解,导致错误的分析和概括。例如,将原文中的“不取其报”解释为“不知感恩”,从而误
导读者。
(6)对象错位:在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中,常常涉及到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通过将有些人物与事件
进行错位搭配,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误选项,使读者产生误解。例如,将一个事件的主体错误地归因于另
一人物,从而改变原文的意思。
(7)范围失当:在选项中将原文涉及的范围扩大或缩小,导致理解上的偏差。例如,原文可能只提到某人
在音乐方面的才能,而选项可能将其扩展到该人在其他领域的成就,或者相反,缩小了原文中描述的范围。
(8)偷换概念:在设问或选项中,命题人通过偷换概念,将一个概念替换为另一个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概
念,导致读者在选择时产生误解。例如,将“手段”与“结果”混淆,或者将描述某一具体事件的句子与
更广泛的背景信息混淆,从而影响对原文的正确理解。
解题步骤:
第一步:定比对区间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解答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
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
第二步:定比对角度
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容相比较,特别是要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
设误角度进行细致比对,找出似是而非之处,然后做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断。
二、文章思路类问答题解法
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
定的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文章结构是思路的体现。文章思路类问答题包括分析结构、理清思路包括分析
段内的句与句和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全篇的行文思路、论证的结构等。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把握有赖于对
文章的细致阅读,尤其是解题前的通读全文。
1.首句分析法。首句分析法是一种常用于理解和分析文章思路的方法,它侧重于从文章的首句或开篇段落
入手,通过解析这些关键部分来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结构和逻辑脉络。
(1)检查首句是否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主题可能是明确的陈述,也可能是通过隐喻、象征等
方式暗示。
(2)分析首句如何与后续段落建立联系,确保文章在逻辑上是连贯的。
(3)结构引导:观察首句是否预示了文章的结构(如总分总、并列、递进等),并检查后续内容是否遵循
了这一结构。
(4)论点支撑:如果首句提出了一个论点,分析后续内容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论据来支撑这一论点。
2.标志分析法。主要通过识别标志性词语和句子来把握思路。
这些通常标志性词语和句包括:
中心句:位于段落开头或结尾,概括段落主旨的句子。
过渡句:连接不同段落或段落内部不同部分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键词:反复出现或强调的词语,通常与文章主题紧密相关。
总结句:总结段落或全文内容的句子。
标志性短语:如“首先”、“其次”、“最后”、“总之”、“因此”等,这些短语有助于划分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3.议论分析法。记叙的内容往往在前,这是议论是议论的基础。在叙述描写过程中作者时常插入一些议论
抒情句子,也是对前文的叙写加以概括和总结。通过串联这些议论性语句来把握文章思路。
三、内容理解问答填空题解法
高考文言文内容分析答填空题或填表题大多侧重于对字、句、段的理解,要点是准确。答题思路:
L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解文章的中心句和关键句,这些句子通常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助于快速
把握文意和文章的整体框架。
2.梳理结构,全面把握:对文章内容进行全局性认识,通过梳理文章的结构,准确筛选信息要点,进而全
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
3.锁定区域,准确筛选: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
体区域中准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
4.抓重点,准确理解: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抓住对文意理解容易发生分歧的地方进行准确
翻译。
5.综合分析,理清因果:对文意的分析必须综合全文,要结合主旨,注意是否倒置或混淆了因果关系2。
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
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
即町控测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论佛骨表
【唐】韩愈
①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鼻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
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
赐衣一袭,卫而出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
②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乞以此骨付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
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帼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
乙:黄州安国寺记
【北宋】苏轼
①元丰二年十二月,余白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
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者也。于是,喟然叹日:
“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日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案,则物我相忘,身心
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②寺僧目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
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日:“寺未有记。”具石请记
之。余不得辞。
1.可填入乙文第①段画线句方框中的虚词是()
A.而B.盍C.则D.盖
2.对两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认为佛不懂得君臣仁义、父子之情。
B.甲文认为佛骨不除,天下人的疑惑难消。
C.乙文作者诚心悔悟,希望改正过往的错误。
D.乙文作者认为继连应为辞去赐号感到愧疚。
3.甲乙两文对佛教的态度截然不同,请依据文本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态度理由创作背景
(1)佛本是夷狄之人,与中国风俗不同;
(2)即便佛来朝也只应以外宾之礼相待;
甲贬斥朝廷欲将佛骨迎接进入宫禁。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
(1)____________;(1)作者被贬黄州,在安国寺清修五年;
乙推崇
(2)修习佛法令人物我两忘、身心皆空、一念清净。(2)
【答案】1.B2.D3.甲:佛骨污秽不祥不宜入宫廷/灭绝佛骨断绝天下人的疑虑乙:皈依
佛门,改过自新/继连为僧十四年不留恋赐衣封号4.文体功能不同:《论佛骨表》是议论文:《黄州安
国寺记》是散文。
传情达意的特点:《论佛骨表》韩愈针对皇帝佞佛的过分之举的上表,义正词严,风骨劲然,文笔刚劲,大
声疾呼采取坚决的反佛措施;《黄州安国寺记》含蓄淡然地写出对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打击仍有不平之意。
【解析】L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A.而,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修饰等关系。
B.盍,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
C.则,连词,表示承接、因果、转折、假设等关系。
D.盖,副词,表示推想、大概、推测、推断;连词,表示解说原由;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表议论。
原文“今虽改之,后必复作。归诚佛僧,求一洗之”,意思是现在即使改了,以后老毛病还会犯,何不
皈依佛门,一洗了之呢?根据语境,句子表示反问语气,应用“盍",排除ACD。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项.属于曲解词义错误。“作者认为继连应为辞去赐号感到愧疚”错。原文“继连笑着说:‘知道满足就
不会受到侮辱,懂得节制就不会遇到危险。’最后还是辞谢离开了。听说后我心里有点惭愧”,意思是继
连认为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懂得节制就不会遇到危险,最后辞谢离开。听说后作者自愧不如,敬仰
佩服,而不是继连为辞去赐号感到愧疚。
故选D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重点是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
甲:原文“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意思是佛枯朽的指骨,是污秽不祥的
死尸的残留部分,怎么可以让它进入宫廷中。据此分析出“佛骨污秽不祥不宜入宫廷”;“乞以此骨付有
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意思是请求将佛骨交给有关部门,扔进火里水里,
永远灭绝,断绝天下人的疑虑,杜绝后代人的迷惑。据此分析出“灭绝佛骨断绝天下人的疑虑”。
乙:原文“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意思是不铲其根,而
只除其枝叶,现在即使改了,以后老毛病还会犯,何不皈依佛门,一洗了之呢,据此分析出“皈依佛门,
改过自新”;“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
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意思是继连做和尚第七年被赐予佛衣,又七年被赐予法号,
认为“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懂得节制就不会遇到危险。”最后辞谢离开。据此分析出“继连为僧十
四年不留恋赐衣封号”。
参考译文:
甲:论佛骨表
佛本来是不开化的外国人,和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样式不同,嘴里不讲先王留下的合乎礼法的道理,
身上不穿先王规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懂得君臣仁义、父子之情。假如他至今还活着,接受他的国君的
命令,来到我国京城朝拜,陛下容纳接待他,不过在宣政殿接见一次,由礼宾院设一次酒筵招待一下,赐
给他一套衣服,派兵护卫着让他离开我国境内,不许他迷惑百姓。何况他已经死了很久,枯朽的指骨,是
污秽不祥的死尸的残留部分,怎么可以让它进入宫廷中?
孔子说:“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却离他远远的。”我请求将佛骨交给有关部门,扔进火里水里,永远
灭绝,断绝天下人的疑虑,杜绝后代人的迷惑。使天下的人知道圣人的所作所为,远远地超出普通人之上,
这岂不是大好事吗?岂不是十分快乐的事吗?佛如果真的灵验,能降下灾祸的话,那么,一切的祸殃,都
应加在我的身上,老天爷在上面看着,我绝不后悔埋怨。我不胜感激恳切之至,谨奉上这个表章让陛下知
闻,我真是诚惶诚恐。
乙:黄州安国寺记
宋元丰二年十二月,我任职吴兴地方的太守,由于得罪了权贵,皇上偏爱又不忍心责备我,所以把我
降职为黄州地方的团练副职。第二年,即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后。初步安排了一下吃住的地方,收收一
路劳累的心思,就开始闭门思过,寻找改过自新的方法。回忆以往的任职经历,觉得都跟那些权贵不是一
路人,道不同啊,不是今天才得罪他们的。于是大声叹息说:“正道压不住邪气,个人秉性胜不了歪风,
不铲其根,而只除其枝叶,现在即使改了,以后老毛病还会犯,何不皈依佛门,一洗了之呢?”探得吴兴城
南边有个安国寺,树木茂盛,竹子修美,有池塘和亭台楼阁,景色不错。过一两天就去烧香打坐,深深的
自我反省审察,心灵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身心全空,寻求罪过产生的原因是不可得了,心灵清净,杂念全
无,感觉良好。早去晚归了五年的时间。
寺庙里有个叫继连的和尚,做和尚的第七年被赐予佛衣,又过了七年,赐予他法号,他打算辞谢离开,
他的徒弟与父老乡亲都挽留他。继连笑着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懂得节制就不会遇到危险。”
最后还是辞谢离开了。听说后我心里有点惭愧。元丰七年,我将调离吴兴要到汝这个地方去。继连说:“本
寺还没有文记。”请我做一篇记。我推脱不了。
二、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
韩愈
①韦侯©昔以考功副郎守盛山。人谓韦侯美士,考功显曹,盛山僻郡,夺所宜处,纳之恶地,以枉其材,
韦侯将怨且不释口。
②或日:不然。夫得利则跃跃以喜,不利则戚戚以泣,若不可生者,岂韦侯谓哉!韦侯读六艺之文,
以探周公、孔子之意,又妙能为辞章,可谓儒者。夫儒者之于患难,苟非其自取之,其拒而不受于怀也,
若筑河堤以障屋溜;其容而消之也,若水之于海,冰之于夏日:其玩而忘之以文辞也,若奏金石以破蟋蟀
之鸣,虫飞之声。况一不快于考功、盛山一出入息之间哉!
③未几,果有以韦侯所为十二诗遗余者,其意方且以入溪谷.上岩石,追逐云月,不足日为事,读而
歌咏之,令人欲弃百事往而与之游,不知其出于巴东以属的腮②也。于时应而和者凡十人。
④及此年,韦侯为中书舍人,侍讲六经禁中。和者通州元司马为宰相,洋州许使君为京兆,忠州白使
君为中书舍人,李使君为谏议大夫,黔府严中丞为秘书监,温司马为起居舍人,皆集阙下。于是盛山十二
诗与其和者,大行于时,联为大卷,家有之焉。慕而为者将日益多,则分为别卷。韦侯俾余题其首。
【注】①韦侯:韦处厚,唐文宗朝宰相。②胸腮:古代县名。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耳B.矣C.耶D.也
2.对第③段画曲线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A.韦侯的诗具有自然清新的意境。
B.韦侯的诗歌宁静澹远,平和醇正。
C.韦侯的诗方正刚直,针硬时弊。
D.韦侯的诗寄托闲适之情。
【答案】1.B2.C
【解析】1.本题考查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韦侯将怨且不释”意思是韦处厚君一定会怨声载道个不停了,可知此处句末虚词应表已然之判断。已然语气,
主要用"矣"字,"矣"相当白话文的"了"
A."耳”,句末语气词,罢了。不符合句意。
C."耶",表推测,可以翻译为"吗"。不符合句意。
D."也",句末语气词,常表判断或陈述,不译。不能体现出"已然"这一时间性。
故选B„
2.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准确理解句子含义。
C.“方正刚直,针硬时弊"说法有误。"其意方且以入溪谷,上岩石,追逐云月,不足日为事”意思是以入溪谷、
上高山、追云逐月,终日赏玩不够为事业,并不能体现出方正刚直的艺术风格和针硬时弊的内容。
故选C。
参考译文:
韦侯韦处厚从前以考功员外郎的职位去守任盛山。人们说韦处厚是俊美之士,原先处于考功司这一重
要曹署。开州是偏僻之州,而夺换了韦处厚君原先考功司的显要之职,让他到了这个偏僻的地方,白白委
屈了这一人才,韦处厚君一定会怨声载道个不停了。
有人说:“不是这样。如果得到好处就心情激动而欢乐,得不到好处就哀伤悲切而哭泣,好像就活不
下去了,这说的难道会是韦君吗?韦君读儒家的‘六经'之文,探讨周公、孔子之用心,又能妙为文章,
可以说是一个儒者。儒者对于患难,假如不是自取其祸,那么他抵御而不入于其心,就像筑河堤以堵屋檐
的流水;他容纳接受并消除患难,就像大海对于水、夏日对于冰;他以赏玩文辞来忘掉患难,就像弹奏钟、
磬以破除蟋蟀叫声和蚊虫飞声之困扰,更何况是对待由考功员外郎到开州刺史这瞬间的不快呢!”
不久,果然有人拿韦处厚君所做的十二首诗送给我,观其诗意,他当时正以入溪谷、上高山、追云逐
月,终日赏玩不够为事业。我阅读并歌咏其诗,真让人想抛弃各种事务去开州和他同游,根本不知道这些
诗是出自巴东下属的偏僻之地胸腮。当时响应而和其诗的共有十人。
等到今年,韦君做了中书舍人,在宫廷中给皇帝、太子讲解六经。和其诗的人:通州司马元稹做了宰
相,洋州刺史许康佐做了京兆尹,忠州刺史白居易做了中书舍人,忠州刺史李景俭做了谏议大夫,贵州严
中丞做了秘书监,武陵司马温造做了起居舍人,都聚集于京城。于是,《盛山十二诗》和它的和者之诗,畅
行于当时,聚在一起成为大卷,家家有之。因仰慕而继和者将会日渐增多,那就将其分作别卷。韦处厚君
让我在《盛山十二诗》前写序。
三、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欧阳修
①修前伏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薄,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被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能力训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版个人车位出租及车位租赁平台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货物买卖合同涉及特定技术转让与售后服务2篇
- 2024版商场环保节能改造合同协议
- 二零二五版粉煤灰运输合同规范范本下载6篇
- 个性化房产代理合作协议样本(2024)版B版
- 2024版房地产经纪人与佣金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适用于工程项目的自卸车租赁服务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基金代持及风险控制合作协议2篇
- 二零二五年餐饮店食品安全培训与认证协议2篇
- 《新生儿预防接种》课件
-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寒假作业每日一练
- DB1303T382-2024 创伤性休克患者护理指南
- 2024年03月内蒙古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春季校园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新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试卷(含详解)
- 《道路车辆 48V供电电压的电气及电子部件 电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文本以及编制说明
-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考试题与答案
- 2024年鄂尔多斯市国资产投资控股集团限公司招聘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篝火晚会流程
- 监控工程验收单-范本模板
- 维克多高中英语3500词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