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语文杂记文言文复习-核心考点复习(下)_第1页
上海高考语文杂记文言文复习-核心考点复习(下)_第2页
上海高考语文杂记文言文复习-核心考点复习(下)_第3页
上海高考语文杂记文言文复习-核心考点复习(下)_第4页
上海高考语文杂记文言文复习-核心考点复习(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杂记文言文(核心考点精讲精练)下

最新模拟试题演练及高考春考真题解析

口.好题冲关.

中基础过关

(2024•上海黄浦•三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强斋记

(元)王沂

①宋君文野将归关东,筑环堵之室於先庐之阳,翳蓬麓而居焉,而命之曰“强”。谒余,言其故。

②余谓君年七十,将隐矣,而其志不自足如此。昔?因今年数九十有五,犹箴儆①于国,作《抑》戒

以自儆也。君子之于道盖终身焉,不以壮耄而勤惰也。此其所以自强不息也欤?

③强,有以胜人之谓也。以君之博学洽闻,驰骋以惊世者谓之强邪?以君之廉介刚直,不以一毫挫于

人者谓之强邪?由前则为夸,由后则为傲,吾知君不为是也,亦日勉于德而已。古之君子养其德之刚以胜

其欲之私,足乎内,无待乎外。夫然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患难而不屈,临乎死生而不惧,居

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此其所以为君子也邪!

④□□,?富公不云乎:“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②”故君子慎其独也。《传》目:“君子庄敬

目强。"敬,其慎独之本也。夫以宋君乡道之勤,进德之勇,老而益壮,其为君子之自强也,孰御焉?故

余嘉其志而乐为之书。

(选自《全元文卷一八二九》)

【注】①箴儆:规戒。②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出自《诗经•大雅•抑》,朱熹《诗集传》日:

“卫武公作此诗,使人日诵于其侧以自警”。

1.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虽然B.然则C.既而D.因而

2.第②④段两次提及卫武公,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宋君归关东后,在旧居辟了一间房间,命名为“强斋”。

B.在作者眼里,宋君并不是一个博学洽闻、廉介刚直的人。

C.古代君子能够做到“足乎内,无待乎外”,就是慎独之意。

D.全文都是从“修身进德”的角度展开对于“强”的分析。

4.文章对“强”的认识逐层深化,请简要分析。

【答案】1.A2.答案示例:第一次提及卫武公作《抑》,论证"君子之于道盖终身焉,不以壮耄而勤惰

也"。第二次具体引用《抑》中诗句,论证"君子慎其独也”。文章借助卫武公的例子,推进了对于"强”的分

析。3.D4.答案示例:首先,作者认为宋君年七十命名强斋,志不自足。由此,联想到卫武公九

十五作《抑》,论证强的第一层含义:自强不息。其次,先解释强的意思“有以胜人”,然后借助对于夸和傲

的批驳,得出强的含义是“勉于德","养其德之刚以胜其欲之私”。最后,通过引用《抑储进一步在勉于德

的基础上提出了,君子要慎独,慎独的关键是敬。文章由“自强不息"到"勉于德"到"慎独"到"敬",层层深入,

围绕进德修身充分展开对于"强”的分析。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上文强调君子可以靠自身独处实现追求,后文强调"慎独",前后意思相反(转折),所以填"虽然",即使

这样,但是……。

B.既然这样,那么,表因果;

C.时间连词,不久;

D.因此、所以,表因果关系。

故选Ao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第一次提及内容是"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犹箴儆于国,作《抑》戒以自儆也",用卫武公作《抑》这件事,

论证后文"君子之于道盖终身焉,不以壮耄而勤惰也”,列举名人事例,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

第二次相关内容是“卫武公不云乎:’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使用引证法,论证后文结论"故君子慎其独

也"。引用不仅丰富文本内容,而且推进了对于“强”的分析,节省自己的笔墨,借助他山之石使论证更有力。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归关东后”错误。开头句说的是"宋君文野将归关东",意思是将要,即将来时,选项表述成过去式,时态

有误。

B."并不是"错误。曲解文意,原文信息是“以君之博学洽闻""以君之廉介刚直",可见作者眼里,宋君博学洽

闻、廉介刚直。

C."能够做到,足乎内,无待乎外',就是慎独”错误。曲解文意,第三段说的是只要内心做好,与外界无关,

也就是可以独处,而第四段却说“慎独",两段内容正好相左,即"足乎内,无待乎外"(可以独处)与"慎独"

(谨慎独处)表意相反。

故选Do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层意的能力。

首先,第②段开头说“余谓君年七十,将隐矣,而其志不自足如此",可见作者认为宋君年七十还给自己住

室命名强斋,志向远大不满足一时,希望自己越来越"强"。由此,联想到“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犹箴

儆于国,作《抑》戒以自儆也。君子之于道盖终身焉,不以壮耄而勤惰也。此其所以自强不息也欤?"用卫

武公九十五作《抑》,论证强的第一层含义:自强不息。

其次,第③段"强,有以胜人之谓也",先说明"强"的意思是可以战胜别人,然后借助对于夸和傲的批驳,"由

前则为夸,由后则为傲,吾知君不为是也",得出"强”的含义是激励自己提升道德品行,提升并坚守美德来

抵御私心杂念。

最后,通过"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犹箴儆于国,作《抑》戒以自儆也",进一步在勉于德的基础上提出了,

君子要慎独,慎独的关键是敬。文章由“自强不息"到"勉于德"到"慎独"到"敬",即引用《传》的内容,“君子

庄敬曰强""敬,其慎独之本也",层层深入,围绕进德修身充分展开对于“强”的分析。

参考译文:

宋君文野要回关东了,在先前的房屋南面建了一简陋的房屋,蓬草覆盖而居,用“强”命名,过来拜

见我,说了原因。

我认为宋君七十岁了,是要过隐居生活了,是因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选择这种隐居的生活。从前卫

武公九十五岁,还规戒国家,作《抑》戒来自我省察。君子之道大概会坚守终身吧,不因为年纪大小而选

择勤勉还是懈怠。这是他自强不息的原因吗?

强,有想超越、战胜别人的意思。凭借宋君的博闻广识,充分发挥才能来震惊世人以显示“强”吗?

凭借宋君的廉洁刚直,不因一点事情而受挫于人叫作强吗?前者就是夸耀,后者就是傲,我知道宋君不属

于以上两种,也不过是以此激励自己坚守德行罢了。古代的君子修养他们刚强正直的美德来战胜私欲,让

自身具有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既然这样那么就能实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处于患难中而不屈服,

面临死生却不惧怕,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这就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君

子的原因呐!

即使这样,但是卫武公不也是这样说过吗:“看你独自处室内,做事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慎独。

《传》说:“有德行的人端庄恭敬,所以品德日益显著。”恭敬,是他们慎独的根本。凭宋君如此勤勉于

正道,勇于进德,老当益壮,他作为君子是自强不息的,谁能超越他呢?所以我赞扬他的志向并且乐意为

他写这篇《强斋记》。

(选自《全元文卷一八二九》)

(2024•上海浦东新•三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祁阳县重修儒学记

[明]李东阳

①古之论学者有三:其上为道德;其次则为事功;又其次则为文章。凡以为世道计者,虽其所施不同,

然皆足以泽天下及后世。其弊也,则专事进取,不知其所以仕,乃或因而假之,既有所得,则委置不复顾。

②论学之政者亦三:其大则正伦理,厚风俗;其次或试其政事,或课其辞艺,皆有所成就。然必居之

以馆舍,养之以膜禄,齐之以号令、条格,使有所系而悦其心。其弊也,则修节目而弃本根,或又茫然无

所为,坐视其委靡颓坏而莫之救。人必圣贤,然后不待劝而为善,不待惩而不为恶。今学校遍天下,而圣

贤不时出,则学之不修,岂非为政者之责哉!

③人必圣贤,然后不待劝而为善,不待惩而不为恶。今学校遍天下,而圣贤不时出,则学之不修,岂

非为政者之责哉!

④泰和萧公,自南京主事为湖广按察司佥事,慨然以风纪为任。成化甲午,至永之祁阳,观其学舍敝

陋。兹学也,口历百年于今矣。乃命知县吴君谦董其役,日月一匝而成。

⑤萧公乃临而观之,则告于郡属曰:“学之政,有废有兴,政有本末,施有先后,顺理者为善治,具

举者为全功,尔诸君其龟勉倡励,使尔政与学俱新也!”众皆曰:“敢不夙夜惟公之命。”则又告于诸生

日:“士不患无名,患学之不成;不患不能学,患不知所以学耳。诸生归而求洗濯磨淬,入圣贤之域,庶

几,尔业与兹学其俱新也。”众皆目:“敢不夙夜惟公之命。”退则相与议曰:“惟公之嘉志伟绩,不可

以无记。”遂为记之,俾刻于学宫,以诏后人。

(选自《湖广通志•卷一百八》,有删节)

5.填入第④段方框处亚建的一项是()

A.而B.盖C.虽D.夫

6.根据①②两段文意,完成以下表格。

三种追求境界容易存在的弊端

树立美好德行;

努力寻求不朽境界,却不知如何用于为官之道;

古之学者建立伟大功业;

(1)____________O

留下经典文章。

端正伦理、影响风俗;

(3)____________;

学之政者(2)__________;

茫然无所作为,萎靡不振,道德败坏。

考核文章写作和辞令。

7.分析第⑤段中两处画线句的作用。

8.分析本文写作的针对性。

【答案】5.B6.借此三者为己谋求官职,得官后却不闻不问;以政事试验为官才能;容

易专注于细枝末节而忘却了修身根本之道。7.第一处,表达了众生对于萧公认为从政之道在于有废有

兴、有本有末、有先有后的认可第二处,表达了众生谨遵萧公认为读书之道在于学有所成、明白求学之因

的教诲。突出了萧公对众生钻研儒学、踏实为政的期望,连用两次回答(反复两次肯定回答),强调众生对

萧公的崇敬之情。8.作者针对当世为官的读书人为了名利而违背道德的现象,提出人必须先有圣贤之

心,方能从事善道,自觉远离恶行的道理,进而针对这一现象指出学校遍布却圣贤难出的根源在于从政者。

并针对儒学学舍颓敝简陋的现状,借记叙泰和萧公重修儒学之事,颂扬萧公以风纪为任、勉励众生遵循求

学从政之道的崇高精神。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观其学舍敝陋"指这所学校的年久失修。因为文中没有明确学校修建的时间,所以这所学校历史悠久是作者

的推测。"而""盖""虽""夫"四个词中只有"盖"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o

故选Bo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原文"乃或因而假之,既有所得,则委置不复顾”,可知古之学者存在的第二个弊端是有人趁机

借助这种说法来掩饰自己,等到有所收获之后,就弃之不顾。所以此处可填"借此三者为己谋求官职,得官

后却不闻不问”。

第二处,根据原文"其次或试其政事",可知学之政者的第二种境界是或是以政事试验为官才能。所以此处可

填"以政事试验为官才能"。

第三处,根据原文"其弊也,则修节目而弃本根",可知学之政者的第一种弊端是修习规定的条目而抛弃根本。

所以此处可填"容易专注于细枝末节而忘却了修身根本之道”。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处,"敢不夙夜惟公之命"中"命"指上文中萧公告诫众生"学之政,有废有兴,政有本末,施有先后,顺

理者为善治,具举者为全功,尔诸君其思勉倡励,使尔政与学俱新也!萧公认为从政之道在于有废有兴、

有本有末、有先有后。此句用反问语气表示肯定的回答,表达了众生对他的赞同。

第二处,"敢不夙夜惟公之命"中"命"指"士不患无名,患学之不成;不患不能学,患不知所以学耳。诸生归

而求洗濯磨淬,入圣贤之域,庶几,尔业与兹学其俱新也",萧公勉励众生明白求学之因,学有所成。此句

用反问语气表示肯定的回答,表现了众生谨遵萧公教诲。

由此可见,文中众生两次使用"敢不夙夜惟公之命”反问句表示肯定的回答,加强了语气,表达了众生对萧公

的崇敬;通过众生的回答从侧面表现了萧公对众生的期望。

8.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道德""正伦理,厚风俗",而"专事进取,不知其所以仕,乃或因而假之,既有所得,则委

置不复顾","修节目而弃本根",针对为官的读书人追求名利违背道德的现象,作者提出“人必圣贤,然后不

待劝而为善,不待惩而不为恶",要有圣贤之心,远离恶行,从事善道。

当时"学校遍天下,而圣贤不时出,则学之不修",作者认为这是"为政者之责"。

泰和萧公"成化甲午,至永之祁阳","观其学舍敝陋"。针对儒学学舍颓敝简陋的现状,他命令知县吴君谦监

督这项工程,一个月就完成了。萧公勉励众生钻研儒学、踏实为政,他的做法深得人心,作者"遂为记之......

以诏后人”。

参考译文:

①古人论学有三点:上等的是树立美好德行;次之是建立伟大功业;再次之是留下经典文章。凡是把

这三点作为处世之道来考虑的,虽然所施行的内容不同,然而都足以泽惠天下以及后世。这种说法的弊端,

则是有人一心为了考取功名,不知做官的原因,或者有人趁机借助这种说法来掩饰自己,等到有所收获之

后,就弃之不顾。

②论学习政事也有三点:最大的是敦正伦理,使风俗淳厚;其次或是以政事试验为官才能,或是考核

写文章和辞令,都有所成就。然而必须提供馆舍给他居住,提供禄米养活他,用号令、条例约束他,使他

有所束缚而取悦他的心。这种说法的弊端,则是修习规定的条目而抛弃根本,或者又会使人茫然不知所为,

白白地看着他萎靡颓废而不能拯救他。人必须先有圣贤之心,然后才能不等别人的劝勉而行善,不等外在

的惩罚后而不作恶。现今学校遍布天下,但是具有圣贤之心的人不能及时出现,那么学校就得不到修葺,

这难道不是施政者的责任吗?

③人必须先有圣贤之心,然后才能不等别人的劝勉而行善,不等外在的惩罚后而不作恶。现今学校遍

布天下,但是具有圣贤之心的人不能及时出现,那么学校就得不到修葺,这难道不是施政者的责任吗?

④泰和萧公,以南京主事的职衔担任湖广按察司佥事,慷慨激昂以维护风纪为己任。成化甲午年,巡

察到永州的祁阳县,看到学校残破不堪。这座学校,到今天大概存在一百多年了。于是命令知县吴君谦监

督这项工程,一个月就完成了。

⑤萧公亲临学校观看,告诉郡里的属官说:“学习为政之道,有废有兴,为政有本有末,施政有先有

后,顺应这一点进行治理是良好的治理,全部做到的是完全的功劳,你们要勤勉努力,使你们的政事和学

校都焕然一新!”众属官都说:“岂敢不日夜遵从您的命令。”萧公又告诉各位学生说:“读书人不担心

没有名气,而是担心学无所成;不担心不能学习,而是担心不知道为什么而学。诸位生员回去如果能洗涤

自我磨炼自我,以求达到圣贤的境界,希望你们的学业和这座学校都焕然一新!”众学生说:“岂敢不日

夜遵从您的教诲。”退下来就一起商议说:“萧公的志向美好政绩卓异,不能不记下来。”于是为此写下

这一篇记文,使人刻在学校里,以昭示后人。

(2024•上海奉贤•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清约堂记

[宋]洪咨夔

①人心,情之动也。情动而百欲生,故危之。危而难安,未至于亡也,故犹可及反。反,则危者平矣。

曾子之省,反身之谓也。其用力于省者,颜色之正,容貌之动,辞气之出,战兢惕厉,警察精密,无一息

之间断,而夫子之道竟以是得三省之积一贯之入欤?

②晋人张君承祖伯修,学博而材伟,气明而胆壮,举天下祸福利害莫能压之,试剧成都。期年,政成,

作堂以休,扁以清约,殆老于世故,落其华而取实,将以是志所省乎?

③夫养心莫善于寡欲。人欲一萌,清明随蚀去,其所以蚀清明者;而清明还,则本然之心得矣。故天

下之损莫大于欲,人心之所当损亦莫急于欲。邑大夫公余退食燕坐深省,目:“夜气®之存,其不为旦昼汩

乎?鸡鸣而起,其于利与善之间已辨乎?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之得②我,其不为之动乎?口之于

味,耳之于声,目之于色,四体之于安逸,其知有命而委顺乎?”内以敬而直,外以义而方,敬、义充塞

于内外,物欲无自而入,则民被学道之泽矣。西向举酒为伯修赋之。

④宝庆初元八月旦日古潜洪某记。

(选自《平斋文集》有删改)

【注】①夜气:语出《孟子》,指晚上静思所产生的良知善念。②得: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

意思。

9.本文虽是记,却有赋的特点。请从语言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10.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用反问,将官员自省的内容具象化,使说理生动。

B.强调心中要一直持有良知善念,能分辨善、利之别。

C.提醒自己不应被外在丰裕的物质和所谓的声名所诱。

D.表明生理官能的满足是人天性使然,因此无需克制。

n.请给合全文分析“清约”的丰富内涵。

【答案】9.多以四字短语,形象传神地描摹出曾子容色端肃,言辞小心,心怀戒惧之心的形象,突显他坚

持不懈、自我约束的可贵。

句式齐整,富有音韵,增强了说理的气势。io.D11.保持内心平静以抑止欲望;形成长期的自我

反省、自我约束的习惯;摒弃浮华,返朴归真;寡欲以养清明本心;心怀敬畏,保持本真的内心,做合乎

正义的事,就能摒除物欲。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句式上看:"颜色之正,容貌之动,辞气之出,战兢惕厉,警察精密",五个四字短语,构成整句,也体现

了赋“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的特点。整句的效果是: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

调,气势贯通,加强语势,强调语义,表达丰富的感情。从表达观点的角度看,可以起到使观点更加鲜明

突出、更加具有说服力的作用。

从表情达意上看:形象传神地描摹出曾子反思时的神色、谈吐的小心谨慎、恭敬警惕,突出了曾子的形象,

表现了他"三省吾身"的坚持不懈、"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的可贵。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因此无需克制”错误,从原文"其知有命而委顺乎?"可知,作者对顺应人的天性的表述用的是问句,并进

一步提出修养心性的方法"内以敬而直,外以义而方,敬、义充塞于内外,物欲无自而入,则民被学道之泽

矣",可见作者认为要克制人的物欲。

故选Do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和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从"情动而百欲生,故危之。危而难安”看,欲望的产生会使内心不安宁,所以清约就是要抑止欲望来保持内

心平静。

从曾子的事例"其用力于省者,颜色之正,容貌之动,辞气之出,战兢惕厉,警察精密,无一息之间断,而

夫子之道竟以是得三省之积一贯之入欤"看,清约就是要坚持不懈地自我反省、自我约束。

从"落其华而取实,将以是志所省乎"看,清约就是要摒弃浮华,追求实际,返朴归真。

从"人欲一萌,清明随蚀去,其所以蚀清明者;而清明还,则本然之心得矣"看,清约就是要减少欲望,以养

清明本心。

从"内以敬而直,外以义而方,敬、义充塞于内外,物欲无自而入,则民被学道之泽矣”看,清约就是要心怀

敬畏,保持本真的内心,保持方正、正直,做合乎正义的事来摒除物欲。

参考译文:

清约堂记

[宋]洪咨夔

人心,是由情感驱动的。情感一旦有所触动,各种欲望就随之而生,所以就有了危险。有了危险,内

心就难以安宁,但还没有达到灭亡的地步,所以还来得及挽救。挽救过来,危险就平息了。曾子所讲的反

省,说的就是反躬自省。他耗费心力反省的时候,神色的严正,容貌的变化,言辞的吐露,畏惧戒慎,警

悟周密,无时无刻不在反省(没有片刻的间断),而孔子之道居然因此得到三省吾身的积淀、一以贯之的深

入吗?

晋代人张承祖(字伯修),学识渊博,才能出众(卓伟),气质明朗,胆识过人,全天下的祸福利弊都

不能难倒(压倒)他,任职难于治理的成都。任职满一年,政务成功地完成了,他建造了一座堂屋来休养

身心,并以“清约”为匾额命名,大概是老于世故,他摒弃了浮华,追求实际。将用这种方式来铭记自己

的反省呢?

修养心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欲望。人的欲望一旦萌生,清明之心就会随之销蚀,这就是欲望侵蚀清

明之心的方式;但如果能够恢复清明,那么本然之心就有了。因此,对于天下的损耗,最大的莫过于欲望,

人心所应当减少的,也最急需减少的就是欲望。县大夫公务之余暇,退居休息(退朝就食于家),闲坐深思,

他说:“夜气的存在,是否不会在白天被扰乱呢?鸣鸣起床,对于利益与善良之间的界限,我是否已经分

辨清楚了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难道不因此而内心有所触动吗?口对

于美味,耳对于好听的声音,眼对于美色,身体对于安逸,我是否能够明白这些有天命就顺应自然呢?”

内心以敬虔来达到正直,外表则以行为合乎道义来达到方正。敬与义充满内外,物质的欲望就无从侵入,

这样百姓就能沐浴在道德的光辉之下了。我向西举杯,为伯修写下这篇文章(来表达我对他的敬意)。

宝庆元年八月初一古潜的洪咨夔写下这篇杂记。

(选自《平斋文集》,有删改)

(2024•上海黄浦•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余所僦④屋有牖外大树一,挺然当牖中,盖柞属也。日夕视之,若贞人介上,高冠长剑,端俨自持,

而庸夫孺子凛然莫敢犯。

②主人翁日:"公爱兹树乎?侬②先世手植兹树,将百年于兹。日者,荆楚暴卒蚁聚城邑。凡亭榭、道路、

丛薄、丘陇之植,不问老弱坚脆,悉罹斧斤。于是树之生意尽矣。而吾庐之植独存。侬不知天故遗此耶?

抑造化之所钟,而厚于他植也?”

③余叹目:凡物之生,有幸不幸。时当无事,家给人足,宫室器用,公私毕作,良工师来度材,为栋

梁,为橘楫,为琴瑟,为俎豆,其幸也。一遇丧乱,暴殄于卒伍之手,为栅,为橹,为弧,为枪,特不幸

尔。今兹树也,其寿与否,非吾所能知,夫既不殄于卒伍,苟遇良工师,将舍之耶,抑取之也?余将为翁

为树庆矣。且吾闻之,昔者山阴陆公务观之帅蜀也,于其舍处见大楠四,皆历岁数百者。公以蜀故僭国©也,

王氏、孟氏尝极土木之侈而四楠者无恙,为楠记之。□此树者不两以相比,不三以相参,而涉历世变,与

彼四楠者无异。吾亦将为兹树记。

(节选自明徐一夔《独柞轩记》)

材料二:

①昌老④以书属予日:“国宁之楠,几伐以营缮郡。人力全之,仅乃得免。惧卒不免也。”

②予且叹且喜:“夫勿剪憩棠,恭敬桑梓®,自古已然。姑以蜀事言之,蒋堂守成都,有美政,止以筑铜

壶阁,伐江渎庙一木,坐罢,书于国史。且王建、孟知祥专有西南,穷土木之侈,数十里间而独四楠不取,

彼犹有畏而不敢者。今圣主以恭俭化天下,专间方面⑥皆重德伟人,岂其残灭千岁遗迹,侈大栋宇,为王、

孟之所难哉?意者,特出于吏胥梓匠,欺罔专恣,以自为功而已。使有以吾文告之者,读未终篇,禁令下

矣。然则安可不书?”

(节选自南宋陆游《成都犀浦国宁观古楠记》)

【注】①僦,租赁。②侬,我。③僭国,割据政权。这里指五代十国中的前蜀和后蜀。④指国宁观主

持遂昌真人。⑤《诗经•召南•甘棠》有“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周人以此诗怀念召伯德政。《诗

经•小雅•小弁》有“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古人以"桑梓之地”为故乡。⑥专闽方面,指地方官员。

12.下列适合填在材料一第③段口处的一项是()

A.乃B.顾C.则D.故

13.分析材料一第③段画线句的作用。

14.下列对两则材料理解不亚确的「项是()

A.材料一中,主人翁对柞树得以幸免原因感到好奇,故求教于作者。

B.材料一中,作者认为树木被工匠制作成各种日常工具就是幸运的。

C.材料二中,国宁观的四棵古楠因当地需营造宫室,差一点被砍伐。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砍伐古楠的想法,只是胥吏木工的私心作祟。

15.材料二中,作者梳理了四棵古楠得以保留至今的原因;材料一中,作者对独柞留存的原因也做了探究。

请结合材料二,评析材料一写作意图的思想价值。

【答案】12.B13.画线句以疑问的方式,启发主人老翁思考:如果树木不毁在兵卒手中,被做成工具

其实也不是一件幸事。这是对上文以"罹斧斤"为"不幸",以被做成工具为"幸”的否定;也引出下文对这棵独

柞何以能够保存至今的探究。14.B15.材料二认为四棵古楠不遭砍伐,是中国人爱护树木的优良

传统以及地方统治者面对千年遗迹不敢造次的决定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材料一还认为独柞得

以保留,与其"若贞人介士〃"端俨自持”的精神面貌有关,表达了作者对柞树耿介品格的赞美与向往;作者写

此文意在赞扬独柞的高尚品质,暗含着善待人才的期望;启迪当今的人们也要树立高尚的理想人格。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顾"解释为"只是",作者在将这棵柞树不遭砍伐的原因与陆游笔下四棵古楠不遭砍伐的原因做类比之后,补

充指出,此独柞能留存,还有其独立傲岸之品格的原因。这是对上文原因的补充,故用"顾",其余三项均无

此义。

故选B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第③段画线句的意思是:如果能遇到优秀的木工的话,他们是会放了它呢,还是砍了它来做工具呢?此句

为选择疑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可知,这是作者在与主人老翁对话当中的一句,这一问句的运用,应是启

发主人老翁思考。思考什么呢?就是第三段开头提到的"凡物之生,有幸不幸",作者起先分析了“幸与不幸"

的情况:”时当无事……良工师来度材,为栋梁,为橘楫,为琴瑟,为俎豆,其幸也”,“一遇丧乱,暴殄于卒

伍之手,为栅,为橹,为弧,为枪,特不幸尔”。但在对这棵柞树而言,没有遇丧乱,暴殄于卒伍之手,那

么是不是遇良工做成工具说是它的"幸"了呢?很显然作者是认为如果树木不毁在兵卒手中,被做成工具其实

也不是一件幸事。因此这句话是对上文以“罹斧斤"为"不幸",以被做成工具为"幸”的否定。另外,此句后面

的内容是作者对这棵树能够留存原因的分析、探究,因此它的作用还有引出下文对这棵独柞何以能够保存

至今的探究。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B."作者认为树木被工匠制作成各种日常工具就是幸运的”理解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中作者确实提到了“幸与

不幸",而一句"苟遇良工师,将舍之耶,抑取之也?”实际上是以疑问的方式,启发主人老翁思考:如果树

木不毁在兵卒手中,被做成工具其实也不是一件幸事。

故选Bo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写作意思的思想价值的能力。

两则材料都探究了树木不被砍伐的原因,并因之为树作记。

四棵古楠得以保留至今的原因在陆游看来,材料二第①段的"国宁之楠,几伐以营缮郡。人力全之,仅乃得

免"是国宁观主持遽昌真人对陆游讲述的四棵古楠未遭遇砍伐的原因之一。第②段中陆游引出《诗经》中的

内容"夫勿剪憩棠,恭敬桑梓"及举实例"彼犹有畏而不敢者",应该说这是他认为的古楠未遭砍伐的另一原因,

即中国人爱护树木的优良传统以及地方统治者面对千年遗迹不敢造次的决定。

那么材料一中独柞能留住的原因是什么呢?作者徐一夔用了一句"此树者不两以相比,不三以相参,而涉历

世变,与彼独柞者无异”指出独柞与古楠留存的原因的一致性,但作者的写作目的不止于此,材料一开篇提

到"日夕视之,若贞人介士,高冠长剑,端俨自持,而庸夫孺子凛然莫敢犯”,他认为独柞像是一个方正耿介

之人,正直庄重,矜持克制,而平庸之辈、小儿之徒会害怕而不敢冒犯它。这其实是道出了其能留存的另

一原因,即它的精神面貌,正因为它的正直耿介,才让人望而却步,这棵树才幸免于难。表达了作者对柞

树耿介品格的赞美与向往。而这棵树的精神品格不正像正直的人吗?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看似写树,

实际是写人,意在赞扬独柞的高尚品质,暗含着善待人才的期望;启迪当今的人们也要树立高尚的理想人

格。

参考译文:

材料一:

①我所租赁的屋子窗外有一棵大树,十分挺拔,正对着窗口,大概是柞一类的树木。我早晚观看,它

像是一个方正耿介之人,戴着高冠,佩着长剑,正直庄重,矜持克制,而平庸之辈、小儿之徒会害怕而不

敢冒犯它。

②房东老人说:“您喜爱这棵树吗?我的先辈亲手种植了这棵树,到现在差不多有一百年了。近日,

荆楚一带凶残的士兵像蚂蚁一样集结在城中,所有的亭台馆榭、道路通衢、低矮草丛、田园菜地里的树木,

不论老弱坚脆,全都遭到砍伐。于是树木的生机就耗尽了。而我们屋子里的这棵树还在。我不知道是老天

漏掉了这棵树,还是这棵树本来就是大自然所钟爱的,于是对这棵树更加偏爱呢?

③我感叹说:万物生长,有的幸运,有的不幸。当时天下没有战火,日常家用就能消耗得起,制造器物,

也都能满足公家和私人的用途。优秀的木工来量材,(把树木)做成栋梁,做成桅杆船桨,做成琴瑟,做成

祭祀器皿,这些都是他们的幸运。一旦遇到国家动乱,他们就被糟蹋在兵卒手里,做成了栅栏、盾牌、弓

箭、木枪,实在是不幸啊。现在这棵树,他的寿命长久与否,我不知道。它不被糟蹋在兵卒手里,如果能

遇到优秀的木工的话,他们是会放了它呢,还是砍了它来做工具呢?我将替你和这棵树庆幸啊。而且我听

说,过去山阴陆游在四川统领军队的时候,在他的屋舍处见到四棵大楠木,都是经历了几百年的。陆游认

为前蜀、后蜀都是割据政权,王建、孟知祥等人曾经极尽土木工程的奢华,但这四棵楠木无恙,于是为这

四棵楠木做了一篇记。只是这棵树不是两两成对,也不是三棵鼎足,却能经历世事变化,和那四棵楠木没

有差别。我也将为这棵树做记。材料二:

①遂昌老真人写信给我说:“国宁观的楠木,差一点儿被砍伐用来修建郡衙,亏得大家尽力保全,才

刚刚得以幸免。恐怕最终也不会幸免啊。”

②我又叹息又开心:“(《诗经》里说)不要剪去憩棠,要对桑梓恭敬。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姑且用

蜀地的事情来说:蒋堂在成都执政的时候,有良好政治措施,只是因为造铜壶阁,砍伐了江渎庙的一棵树,

因此被罢官。这件事写在了国史上。况且王建、孟知祥割据西南,极大地耗尽了土木,方圆几十里间,这

四棵楠木在当时没有被取用,他们还是有所畏惧而不敢砍伐的。更何况今天圣上以谦恭俭朴教化天下,而

地方大员都是重视德行的高尚君子,又怎么会毁灭这千年的遗迹,用来扩大自己的栋宇,做王建、孟知祥

都觉得为难的事呢?想来,(这种砍伐树木的主意)都只是出于胥吏木工,欺骗上级,想要为自己邀功而已。

假使拿我的文章给他们看,也许他们还没读完,禁止伐木的命令已经下达到他们这里了。既然这样,那么

我又怎么能不写下我的这个记呢?”

(2024•上海崇明•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兴山水清远图记

赵孟》演

①昔人有言:“吴兴山水清远”。非夫悠然独往有会于心者,不以为知言。

②南来之水出天目之阳,至城南三里而近,汇为玉湖,汪汪且百顷。玉湖之上有山,童童状若车盖者,

日车盖山。繇车盖而西,山益高,目道场。自此以往,奔腾相属,弗可胜图矣。其北小山坦迤,日觇山。

山多石,草木稣瘦如牛毛。诸山皆与水际,路绕其麓,远望唯草树缘之而已。中湖巨石如积坡陀,磊魂葭

苇丛焉,不以水盈缩为高卑,故曰浮玉。浮玉之南,两小峰参差,曰上下钓鱼山。又南长山,目长超。越

湖面东与车盖对峙者,目上下河口山。又东四小山,衡视则散布不属,纵视则联若比鳞,日沈长、日西余、

日蜀山、曰鸟山。又东壤,目毗山。远树微茫,中突,若覆釜。玉湖之水,北流入城中,合苔水于城东北,

又北东入于震泽。春秋佳日,小舟混流城南,众山环周,如翠玉琢削,空浮水上,与月工低昂,洞庭诸山苍

然可见,是其最清远处耶。

材料二:

题江矶图卷后

柳贯

①此《江矶图》,淮阴袭圣予先生所作。余初见先生钱塘湖东,年已七十馀,疏髯秀眉,顾身逸气,如

古图画中仙人剑客,时时为好事者吟诗作书画,韵度冲远,往往出寻常笔墨畦町之外。时余稚齿,方出游

诸公间,虽不敢牵率先生为之,而心实企慕焉。

②此图为弁阳周公谨作,公谨故家,多蓄法书名画。先生之死,盖后公谨数年,而公谨之子孙今尽弃

其所藏,余在燕尝见其三四。暨来豫章,见《集古录》蒋洪仲家。今又从叶江周道益见此图。然不知此尤

物何以能无胫翼而飞行至是耶?钱塘故都未及百年,风流文物扫地尽矣。独其书画之所存,犹可想见其仿

佛,此固重夫揽古者之一慨云耳。

16.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理解镇送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亲身经历与体悟是创作的重要条件。

B.材料一实写个人乘舟游历山水领略到清远之境。

C.材料二刻画了一位超凡脱俗极具创作个性的画家。

D.材料二交代了《江矶图》离奇的流传过程及价值。

17.材料一第②段在刻画山水景致方面独具特色,试作简要赏析。

18.作为题画之作,两文均不着意于画作本身,在写法上各具特点,请结合上述材料作简要分析。

【答案】16.B17.本段通过多变的视角刻画吴兴山水,整体上以鸟瞰视角总览山水;并采用远近结合、

纵横交错的视角,移步换景分门别类地刻画吴兴山水的特色;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刻画吴兴山水,以客

观笔触具体刻画山水,最后,以泛舟水上的想象之景,突出对山水之清远的领悟;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刻画

山水,如"童童状若车盖""草木疏瘦如牛毛""若覆釜"等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山水之形态。18.赵文纯

以吴兴山水描写为主,与画作题目相关,但对画作本身未着一笔;柳文简介画作者及为谁而作之外,对画

作本身未着一笔。赵文细笔描绘吴兴山水之景致,首尾呼应中凸显画作之主旨"清远",文字与画作交相呼应,

巧妙地为画作作注。柳文以画作为线索,先后交代作画之人、藏画之人以及画作的遭遇,借以传达对龚氏

气度的赞美与追慕,以及对画作主人几经更迭的感慨。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实写个人乘舟游历山水"错误。"春秋佳日,小舟沂流城南,众山环周,如翠玉琢削,空浮水上,与虹低

昂,洞庭诸山苍然可见,是其最清远处耶”是泛舟水上的想象之景,是虚写。

故选Bo

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语段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此文写吴兴山水的全貌,以城南三里的"玉湖”和玉湖上的"车盖山"为焦聚中心,然后有层次地向四方铺展,

延伸:其西"山益高,曰道场";其北"小山坦迤,曰蜿山";其东"与车盖对峙者,曰上下河口山";其南就是

"出天目(山)之阳"的"南来之水",又"北流入城中,合苕水于城东北""入于震泽"。所记清历可数,山水宛

然在目,这是通过多变的视角刻画吴兴山水,俯瞰吴兴山水的全貌。

除俯瞰吴兴山水的全貌之外,对其各路山水胜景,作者又采此法给以细致描绘。如:"越湖面东与车盖对峙

者,曰上下河口山。又东四小山。衡视则散布不属,纵视则联若比鳞,曰沈长、曰西余、曰蜀山、曰鸟山。

又东壤,曰毗山。远树微茫,中突,若覆釜",采用远近结合、纵横交错的视角,引导读者,步步看,面面

观,这是移步换景地再现自然景观。

本文写玉湖以北的景观,是实写,"其北小山坦迤,曰叽山",对其远景仅只一句勾勒其轮廓:"远望唯草树

缘之而已"。再如写玉湖,车盖山以西的景观,"繇车盖而西,山益高,曰道场。自此以往,奔腾相属,弗可

胜图矣"其对高山,大山,远山的描绘,就用了虚写,仅以粗线条勾勒,以示其境界的苍茫、深远。最后写"春

秋佳日,小舟海流城南,众山环周,如翠玉琢削,空浮水上,与虹低昂,洞庭诸山苍然可见",以泛舟水上

的想象之景,突出对山水之清远的领悟。这是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吴兴山水。

此外,写山水之形态又多运用比喻修辞,如"童童状若车盖""山多石,草木竦瘦如牛毛""若覆釜",刻画山水

生动形象。

18.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文本写作特色的能力。

材料一标题是"吴兴山水清远图记",开篇第一句话就提到"吴兴山水清远”,第②段是"记"所要表现的主要内

容。赵文纯以吴兴山水描写为主,与画作题目相关,但对画作本身未着一笔。材料二题为"题江矶图卷后”,

文中介绍了画作者,"此《江矶图》,淮阴袭圣予先生所作",说明为谁而作,"此图为弁阳周公谨作,公谨故

家,多蓄法书名画",同样未对画本身着笔。

在画作之外,赵孟^的文中写俯瞰吴兴山水的全貌,并对其各路山水胜景细致描绘,结尾"是其最清远处耶"

与开篇“昔人有言:’吴兴山水清远'",是首尾呼应,凸显了画作之主旨"清远",文字与画作交相呼应,是巧

妙地为画作作注。

柳贯的文中,以画作为线索,先写"止匕《江矶图》,淮阴袭圣予先生所作”,交代作画之人,并写"虽不敢牵率

先生为之,而心实企慕焉",表达了对龚氏气度的赞美与追慕。后写"此图为弁阳周公谨作,公谨故家,多蓄

法书名画”,说明为谁而作。写"暨来豫章,见《集古录》蒋洪仲家。今又从吁江周道益见此图”,是介绍藏

画之人,写“钱塘故都未及百年,风流文物扫地尽矣。独其书画之所存",是交代画作的遭遇,流露了对画作

主人几经更迭的感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吴兴山水清远图记

赵孟/慎

前人曾说:“吴兴山水清明广远”,如果不是悠然独往而心领神会的人,就不会认为这是真知之言。

南来的流水源出天月山之南,到城南约三里的地方,汇成玉湖,又深又广将近百顷。玉湖之上有山,

茂盛的样子就像车篷一样,叫车盖山。由车盖山往西,山更高,叫道场。由此而往,奔腾相连,不能——

描绘了。它的北面有小山平坦延伸,叫觇山。山上石头很多,草木清瘦如牛毛。群山都与湖水相连路径盘

曲,在山脚远望,只看见草树围绕在前面而已。中湖巨石堆积不平,错落的山石间长满了芦苇,不因水的

涨落而或高或低,因此称为浮玉。浮玉山之南,有两座小山交错,叫上下钓鱼山。再往南的长山,叫长超。

越过湖面在东边与车盖山对峙的,叫上下河口山。又往东边的四座小山,横看则分散不相连,纵观则像鱼

鳞般排列,叫沈长、西余、蜀山、鸟山。东边接壤的,叫毗山。远树微茫,中部隆起,犹如覆盖着一口锅。

玉湖之水,向北流入城中,在城东北与苕水汇合,继而向东北流入震泽湖。春秋佳日,在城南坐小船逆水

而行,众山环绕,就像翠玉削琢空浮在水面,与船一同起伏,洞庭群山深青可见,这是吴兴山水的最清远

的地方啊。

材料二:

题江矶图卷后

柳贯

这幅《江矶图》,是淮阴袭圣予先生所作。我初见先生是在钱塘湖东,先生年纪已七十多,疏髯秀眉,

修长身材具有超脱世俗的气度,如古图画中仙人剑客,时时被好事的人吟诗作书画,气韵风度冲和高远,

往往出寻常笔墨界限之外。当时我是少年,正外出在诸公之间交游,虽然不敢牵缠先生作画,而内心委实

仰慕他。

此幅图是为弁阳周公谨创作,公谨是是世代仕宦之家,蓄藏了很多法书名画。先生去世,大概晚于公

谨几年,而公谨的子孙如今尽弃了他的所藏,我在燕曾经见过其中的三四幅画。到来豫章,见《集古录》

在蒋洪仲家。今又从盯江周道益那里见到此图。却不知这样珍贵的物品因何能够无腿和翅膀而飞行到这里

的呢?钱塘故都未建到一百年,流风余韵和文物全部丧失尽了。唯独他的书画存在,还可想见其隐隐约约

的情形,这本来就是看重说古的人的一点感慨罢了。

(2024■上海松江•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乔公亭记

徐铉

①同安城北有双溪禅院焉,皖水经其南,求塘出其左。前喷城邑,则万井缠连;却眺平陆,则三峰积

翠。朱桥偃蹇,倒影于清流;巨木轮困,交荫于别岛。其地丰润,故植之者茂遂;其气清粹,故宅之者英

秀。闻诸耆耋,乔公之旧居也。虽年世屡迁,而风流不泯。故有方外之士,爰构经行之室。回廊重宇,耽

若深严;水濒最胜,犹鞠茂草。甲寅岁,前吏部郎中钟君某,字某,左官兹郡,来游此溪。顾瞳徘徊,有

怀创造。审曲面势,经之营之。院主僧自新,聿应善言,允符夙契,即日而裁,逾月而毕。不奢不陋,既

幽既闲。凭轩俯眄,尽濠梁之乐;开牖长瞩,忘汉阴之机。川原之景象咸归,卉木之光华一变。每冠盖萃

止,壶觞毕陈,吟啸发其和,琴棋助其适,郡人瞳望,飘若神仙。署日乔公之亭,志古也。

②噫!士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未若进退以道,小大必理,行有余力,与人同乐之为懿

也。是郡也.有汝南周公以为守,有颍川钟君以为佐,故人多暇豫,岁比顺成。旁郡行再零之礼,而我盛

选胜之会;邻境兴闻户之叹,而我赋考室之诗。播之氓颂,其无愧乎!余向自禁掖®,再从放逐,故人胥会,

山水穷游。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有一于此,宜其识之。立石刊文,以示来者。

【注】①【禁掖】泛指宫廷。

19.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钟君筹谋改建乔公亭是为了表现政通人和的气象。

B.改建后仍旧沿用乔公亭之名是为了纪念古代先人。

C.作者贬谪之身而写游亭之乐表达独善其身的理想。

D.文章句式重在整散参差变化,便于抒发不同情感。

20.第①段中三处“瞻”字,各有意蕴,结合内容加以辨析。

21.第①段中的“叙”能否为第②段画线句的“理”提供支撑?请加以分析。

【答案】19.A20.第一处,"瞻"意思是向前看。写作者站在双溪禅院看城邑及周边景色,表现得见自

然风景之乐。

第二处,"瞻"意思是看。写钟君看溪水周边景物,是审看有所思,也是排遣被贬的失意。

第三处,"瞻"意思是远望,向上看。写郡境居民看亭,表明对亭子的喜爱,渗透了与民同乐的思想。21.第

①段中的"叙"可以为第②段画线句的"理"提供支撑,前文叙述是为后面说理做铺垫。

理由:第①段作者写自己在双溪禅院的地理位置及周边景色,寄寓欣赏自然山水之乐,展现人杰地灵的地

域特色,可支撑下文的"进退以道"的看法;

第①段作者叙述前吏部郎中钟君被贬此地,规划建亭及亭间群贤相聚的欢乐情形及高雅追求,可支撑下文

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看法;

第①段作者写“郡人瞻望,飘若神仙",郡境居民看亭,含有对郡守的赞许,可支撑"与人同乐之为懿”的看

法。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为了表现政通人和的气象"错误。钟君筹谋改建乔公亭是在被贬之后,由"凭轩俯眄,尽濠梁之乐;开牖

长瞩,忘汉阴之机"可知,想表现的是忘却世俗名利,追求悠闲自得之乐。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言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蕴的能力。

第一处,"前瞻城邑,则万井^连;却眺平陆,则三峰积翠"中的"瞻"是动词,与"顾"相对,意思是向前看。

写作者在此看城邑周边景色,有得见自然美景之乐。

第二处,"顾瞻徘徊,有怀创造"中"瞻"是动词,由"向前看"引申为看,写钟君被贬官到同安郡,看溪水之清

幽之美,有对景的审看和思考,也有意欲排遣被贬的失意的意味。

第三处,"每冠盖萃止,壶觞毕陈,吟啸发其和,琴棋助其适,郡人瞻望,飘若神仙"中"瞻"是动词,远望,

写郡境居民向上看亭,表明他们对亭子的喜爱,侧面表现了郡守与民同乐的情形。

2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本思想观点的能力。

第①段开篇写由“同安城北有双溪禅院"周围的景象和乔公的旧居。接下来写了"甲寅岁,前吏部郎中钟君某,

字某,左官兹郡,来游此溪。顾瞻徘徊,有怀创造。审曲面势,经之营之",钟某被贬来此溪想建亭的事情。

亭从规划到建成一月多,是叙述。“不奢不陋,既幽既闲。凭轩俯眄,尽濠梁之乐;开牖长瞩,忘汉阴之机”,

此亭可让人净心忘俗,享有游玩的悠闲自在之乐,是叙述。"每冠盖萃止,壶觞毕陈,吟啸发其和,琴棋助

其适",此亭可让人有群贤相聚的宴会之乐和高雅追求,是叙述。"郡人瞻望,飘若神仙”是写建亭的反响,

郡境居民看亭的感受,侧面反映了郡守的与民同乐。"署曰乔公之亭,志古也”是叙述,有仰慕、缅怀古人之

后、O

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是: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要同时救济天下民众和万物,一个人

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不如依照道义进退,小大之事一定符合是非得失的标准,做了事情以后

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把与人同乐作为美好的品德。这句话是作者在叙述上文内容之后的议论。

前后联系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照应的是前吏部郎中钟君,被贬之后在同安郡游溪之后建造

乔公亭,独善其身的情况。"未若进退以道,小大必理,行有余力”照应了前文作者的所见及欣赏自然山水之

乐,人杰地灵之感。"与人同乐之为懿”的看法与群贤相聚的宴会之乐和高雅追求以及“郡人瞻望,飘若神仙”

也能联系。

由此可知,前文叙述是为后面的说理做的铺垫,即第①段中的"叙"可以为第②段画线句的“理"提供支撑。

参考译文:

同安城北面有双溪禅院在那里,皖水经过它的南面,求塘从它的左面流出。向前瞻望城邑,则见万井

相连;回头眺望平陆,则见三座山峰翠色重叠。朱桥高耸,倒影在清流当中;巨木盘曲硕大,交互遮蔽在

别岛。此地丰饶湿燥适中,所以种植之物茂盛生物充分发育成长;这里的云气清新纯正,所以在此居住的

人都是才能卓越、俊美的人。听各位高寿的人说,这是乔公的旧居。虽然年世多次变迁,而风流不消失。

所以有僧道,拉引建构做经行的居室。曲折的走廊重叠的楼宇,潜心研究探讨深严治学;水边风景最好,

依旧草木茂盛。甲寅年,前吏部郎中钟君某,字某,被贬官到此郡,来游此溪。环视徘徊,有感而发想有

所创建。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的情势,规划营造。寺院住持僧人日有新得,回应的有益之言,契合天地因缘,

当天而安排材料取舍,过了一个月而完成。不奢华不简陋,既幽静又闲雅。凭轩俯看,尽是濠梁之乐;打

开窗户长久远望,忘了机巧功利之心。川原之景象都归一处,卉木之光华一度变化。每每官员聚集,壶觞

全都陈列出来,吟啸之间抒发情感随声唱和,弹琴下棋适耳目之观,郡境居民瞻望亭子,体态飘逸若神仙。

命名叫乔公之亭,用以记古人。

唉!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要同时救济天下民众和万物,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

就要洁身自好,不如依照道义进退,小大之事一定符合是非得失的标准,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

时间,把与人同乐作为美好的品德。这个郡,有汝南周公在这里做郡守,有颍川钟君在这里做佐官,朋友

多悠闲逸乐,连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旁郡施行再雾之礼,而我盛行寻游名胜之地的聚会;邻境兴发门

户清寂之感叹,而我赋诵宫寝落成之礼的诗篇。传播它们给百姓唱颂,难道没有愧疚吗!我之前从宫廷,

第二次被放逐,与故人相聚于此,穷尽山水之游。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有一项在这里,也应该见识它。

立石刻文,以昭示来者。

(2024・上海金山・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杨

(清初)李渔®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②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值此宜生怜悯之心。予新授一名日

“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使以他木

处此,即不能高,亦将横生而至大矣;再不然,则以才不得展开而至瘁,弗复自永其年矣。困于天而能自

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口?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

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④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

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

木之君子。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①李渔(1611年—1680年),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②溢:超出。③闰:

余数。指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间的差数,多余的叫“闰”,如闰月、闰年。④刻:割,引

申为克扣。

22.可填入方框中的一项是()

A.也B.矣C.哉D.焉

23.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从句式角度加以赏析。

24.下列不属于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一项是()

A.对比B.托物言志C.类比D.欲扬先抑

25.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答案】22.C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