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标准-商用车辆前轴总成_第1页
汽车标准-商用车辆前轴总成_第2页
汽车标准-商用车辆前轴总成_第3页
汽车标准-商用车辆前轴总成_第4页
汽车标准-商用车辆前轴总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C/TXXXXX—XXXX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技术要求……………………2

5试验方法……………………2

I

XX/TX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QC/T513—1999《汽车前轴台架疲劳寿命试验方法》、QC/T483—1999《汽车前轴疲劳

寿命限值》、QC/T494—1999《汽车前轴刚度试验方法》。

本文件与QC/T513—1999、QC/T483—1999、QC/T494—199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名称;

修改了标准的范围;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增加了术语与定义,增加了“商用车辆前轴总成、商用车辆整体式前轴总成、商用车辆断开式前轴

总成、商用车辆前轴总成额定轴荷、试验载荷、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制动疲劳、前轴及转向节总成侧滑疲

劳、前轴及转向节总成转向疲劳”术语和定义,增加了定义的英文解释;

修改了“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垂直弯曲刚度”技术要求(见4.1.1、5.1.1,QC/T494—1999版的2.1);

修改了“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纵向弯曲刚度”技术要求(见4.1.2,QC/T494—1999版的2.2);

删除了“横向载荷试验”技术要求(见QC/T494—1999版的2.3);

修改了“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垂直弯曲疲劳”技术要求(见4.2,QC/T483—1999版的2);

增加了“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制动疲劳”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4.2、5.2.3.2);

增加了“前轴及转向节总成侧滑疲劳”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4.2、5.2.3.3);

增加了“前轴及转向节总成转向疲劳”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4.2、5.2.3.4);

增加了“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外倾角变化率”试验方法(见5.1.2);

修改了“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垂直弯曲刚度”试验方法(见5.1.1,QC/T494—1999版的4.1);

修改了“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纵向弯曲刚度”试验方法(见5.1.3,QC/T494—1999版的4.1);

修改了“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垂直弯曲疲劳”试验方法(见5.2.3.1,QC/T513—1999版的2);

本文件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XXX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XXX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B3605-84、JB4285-86、JB4230-86;

——QC/T51384、JB、QC/T48384、JB、QC/T49484。

II

XX/TXXXXX—XXXX

商用车辆前轴总成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商用车辆前轴总成的技术要求和台架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商用车辆整体式、非驱动前轴总成,商用车辆断开式前轴总成、转向驱动桥的承载和

转向部分等可以参照本文件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QC/T5179汽车转向系术语及定义

3术语和定义

QC/T517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商用车辆前轴总成frontaxleandknuckleassemblyofcommercialvehicle

即商用车辆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简称: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包含前轴、转向节、主销、横拉杆等

部件。

3.2

商用车辆整体式前轴总成integratedfrontaxleassemblyforcommercialvehicles

与非独立悬架相匹配,支承于左、右从动车轮上的一根刚性整体横梁,其两端经主销与转向节相联

形成转向,并装配制动装置的前轴及转向节总成。

3.3

商用车辆断开式前轴总成frontaxleassemblyforcommercialvehicles

与独立悬架相匹配,两侧从动车轮相对支撑梁(横梁)在车辆横向等平面内有相对运动的带转向及

制动功能的前轴及转向节总成。

3.4

商用车辆前轴总成额定轴荷ratedaxleloadofcommercialvehiclefrontaxleassembly

制造厂规定的商用车辆前轴总成承载能力(简称:额定轴荷),以P表示。

3.5

试验载荷testload

1

XX/TXXXXX—XXXX

试验时,被试件所承受的载荷,以Ps表示。

3.6

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制动疲劳brakefatigueoffrontaxleandsteeringknuckleassembly

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在制动载荷作用下的累积损伤。

3.7

前轴及转向节总成侧滑疲劳sideslipfatigueoffrontaxleandsteeringknuckleassembly

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在侧滑载荷作用下的累积损伤。

3.8

前轴及转向节总成转向疲劳steeringfatigueoffrontaxleandknuckleassembly

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在转向载荷作用下的累积损伤。

4技术要求

4.1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刚度

4.1.1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垂向弯曲刚度

加载至三倍额定轴荷卸载后,无永久变形量或永久变形量≤0.5mm。

4.1.2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外倾角测试

加载至三倍额定轴荷后,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外倾角的度数符合设计要求。

4.1.3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纵向弯曲刚度

加载至一倍额定轴荷卸载后,无永久变形量或永久变形量≤0.5mm。

4.2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疲劳

4.2.1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垂直弯曲疲劳寿命应不低于7×105次。

4.2.2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制动疲劳寿命应不低于2.5×103个循环。

4.2.3前轴及转向节总成侧滑疲劳寿命应不低于5×104次。

4.2.4前轴及转向节总成转向疲劳寿命应不低于8×105次。

5试验方法

5.1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刚度

5.1.1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垂直弯曲刚度

5.1.1.1试验样品

5.1.1.1.1试验样品应为前轴及转向节总成。

5.1.1.1.2试验样品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数量不少于三件。

5.1.1.2试验设备及装置

2

XX/TXXXXX—XXXX

液压伺服试验系统或其它能够施加载荷的装置,以及变形测量装置、力传感器等,其中变形测量误

差为±0.01mm,力测量误差为±1%。

5.1.1.3试验方法

5.1.1.3.1把试验样品按图1状态安装,加载位置为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簧距处(板簧座位置的受力点

中心),支点为该前轴及转向节总成轮距的相应位置,加载位置与支点位置可以互换。

轮距

PsPs

1簧距L1

22

⑥④⑤⑦

②①③

LL

L11L

22

33

44

图1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垂直弯曲刚度试验示意图

5.1.1.3.2安装完成后,应调整转向节,保证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处于直线行驶状态。

5.1.1.3.3试验样品安装完成后,两板簧座处预加载0.2~1倍额定轴荷P后卸载,反复2~3次,卸

载后进行正式测量。

5.1.1.3.4卸载至零后,将板簧座处加载0.5倍额定轴荷P为预加载荷,此状态为变形量测量基准,

在试验样品表面安装7个变形测量装置,其测点位置见图1。

5.1.1.3.5连续缓慢加载至试验载荷Ps,在载荷施加到试验载荷期间,记录各测点处变形至少5次,

且应包含加载至额定轴荷P与试验载荷Ps时各测点的变形量。每件试验样品最少测量3次。每次试验

开始时都应把变形测量装置调至零位。

5.1.1.4数据处理

5.1.1.4.1将额定轴荷P下,每个测点测得的3次变形数据,选取其中最大值作为该测点最终变形值。

5.1.1.4.2绘出额定轴荷和试验载荷下各测点的变形量,并连成线。

5.1.2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外倾角测试

5.1.2.1试验样品

5.1.2.1.1试验样品应为前轴及转向节总成。

5.1.2.1.2试验样品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数量不少于一件。

5.1.2.2试验设备及装置

液压伺服试验系统或其它能够施加载荷的装置,以及角度仪、力传感器等,其中角度仪误差为±

0.1°,力测量误差为±1%。

5.1.2.3试验方法

3

XX/TXXXXX—XXXX

5.1.2.3.1把试验样品按图1状态安装,调整转向节,保证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处于直线行驶状态。

5.1.2.3.2试验样品安装完成后,两板簧座处预加载0.2~3倍额定轴荷P后卸载,反复2~3次,卸

载后进行正式测量。

5.1.2.3.3卸载至零后,将板簧座处加载0.5倍额定轴荷P为预加载荷,此状态为变形量测量基准,

将角度仪水平放置在转向节总成轴头位置的工装夹具或被试件上,并调零。

5.1.2.3.4连续缓慢加载至试验载荷Ps,在载荷施加到试验载荷期间,记录外倾角随试验载荷变化的

数据至少5次,且应包含加载至额定轴荷P与试验载荷Ps时外倾角的数据。每件试验样品最少测量3

次。每次试验开始时都应把变形测量装置调至零位。

5.1.2.4数据处理

依据数据绘制出外倾角与和试验载荷的关系变化曲线,参见图2。

P(kN)

Psm

Psm-1

Ps2

Ps1

θ1θ2θm-1θmθ(°)

图2外倾角θ与试验载荷Ps的关系变化曲线示意图

5.1.3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纵向弯曲刚度

5.1.3.1试验样品

5.1.3.1.1试验样品应为前轴及转向节总成。

5.1.3.1.2试验样品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数量不少于三件。

5.1.3.2试验设备及装置

液压伺服试验系统或其它能够施加载荷的装置,以及变形测量装置、力传感器等。其中变形测量误

差为±0.01mm,力测量误差为±1%。

5.1.3.3试验方法

5.1.3.3.1把试验样品按图3状态安装,加载位置为该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的轮距与地面结合处E(即

轮胎滚动半径R处),加载工装夹具可参考A,支点位置为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簧距,即通过相当于模拟

板簧的工装夹具B、B’支承在板簧座上。支点位置只承受纵向载荷,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绕垂直轴转动

的约束,在B’处是自由的。

5.1.3.3.2样品安装之后,两加载位置E处预加载0.2~3倍额定轴荷P后卸载,反复2~3次,卸载

后进行正式测量。

4

XX/TXXXXX—XXXX

BB’

L

3

4

滚动半径A

簧距L

RE

轮距Ps

1

2

LL

LL

33

④4LL4⑤⑨

⑧⑥②①③⑦

11

44

图3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纵向弯曲刚度试验示意图

5.1.3.3.3卸载至零后,将板簧座处加载0.1倍额定轴荷P为预加载荷,此状态为变形量测量基准,

在试验样品表面安装9个变形测量装置(包含前轴及转向节总成中心对称分布的7点及板簧座支点处的

2点),其测点位置见图3。

5.1.1.3.4连续缓慢加载至试验载荷Ps,在载荷从预加载荷施加到额定载荷期间,记录各测点处变形

至少5次,且应包含预加载与试验载荷Ps时各测点的变形量。每件试验样品最少测量3次。每次试验

开始时都应把变形测量装置调至零位。

5.1.3.4数据处理

5.1.3.4.1在各试验载荷下,每个测点测得的3次变形数据,分别减去因支点引起误差值,选取其中

最大值作为该测点最终变形值。

5.1.3.4.2绘出试验载荷下各测点的变形量(均应减去支点引起的误差值),并连成线。

5.2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疲劳试验

5.2.1试验样品

5.2.1.1试验样品应为前轴及转向节总成。

5.1.1.2试验样品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每种疲劳试验样品数量不少于三件。

5.2.2试验设备及装置

液压伺服试验系统或其它能够施加载荷的装置,力传感器等。力测量误差为±1%,力控制误差为±

1%。

5.2.3试验方法

5.2.3.1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垂直弯曲疲劳

5.2.3.1.1把试验样品按图1状态安装,加载位置为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簧距处(板簧座位置的受力点

中心),支点为该前轴及转向节总成轮距的相应位置,加载位置与支点位置可以互换。

5

XX/TXXXXX—XXXX

5.2.3.1.2安装完成后,应调整转向节,保证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处于直线行驶状态。

5.2.3.1.3试验样品安装完成后,两簧距处各预加载至1.25倍额定轴荷P后卸载,反复2~3次,卸

载后进行正式测量。

5.2.3.1.4试验载荷波形为正弦波,试验载荷范围为0.5~3倍额定轴荷P,试验频率为2~8Hz。

5.2.3.1.5进行至技术要求规定的循环次数,或至样品损坏。记录试验结束时循环次数,以及试验样

品状况。

5.2.3.2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制动疲劳

5.2.3.2.1在试验样品基础上装配轮毂总成(含轮毂、车轮螺栓、轮毂轴承等)、轴头螺母及锁紧垫

片,保证轮毂总成按技术要求装配到位。

5.2.3.2.2把试验样品按图4状态安装,加载位置为该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的轮距位置D处、制动器固

定面与轮胎滚动半径R结合E处(工装夹具可参考A、B),固定位置为该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簧距处,

同时固定转向节,保证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处于直线行驶状态。

5.2.3.2.3试验样品安装完成后,两加载位置D、E处各预加载0.5倍额定轴荷P后卸载,反复2~3

次,卸载后进行正式测量。

轮距位置D

Ps1

钢圈偏置

固定位置

簧距滚动半径

ARB

Ps2Ps3

E

图4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制动疲劳试验示意图

5.2.3.2.4试验载荷波形为正弦波,D、E处加载波形为同相位状态(即Ps1为最大力时,Ps2或Ps3为最

大力状态)。其中D处试验载荷Ps1为0.375~0.625倍额定轴荷P,试验频率为0.3~3Hz;E处试验载

荷Ps2为0~0.75×0.8倍额定轴荷P,Ps3为0~0.375×0.8倍额定轴荷P,试验频率为0.3~3Hz(其

中0.8为轮胎与地面摩擦系数),Ps2与Ps3施力次数(每循环)为38:2。

5.2.3.2.5进行至技术要求规定的循环次数,或至样品损坏。记录试验结束时循环次数,以及试验样

品状况。

5.2.3.3前轴及转向节总成侧滑疲劳

5.2.3.3.1在试验样品基础上装配轮毂总成(含轮毂、车轮螺栓、轮毂轴承等)、轴头螺母及锁紧

垫片,保证轮毂总成按技术要求装配到位,或类似的工装夹具。

5.2.3.3.2把试验样品按图5状态安装,加载位置为该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的轮距与轮胎滚动半径R结

合D处,固定位置为该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另一侧的轮距与轮胎滚动半径R结合E处,同时固定转向节,

保证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处于直线行驶状态。

5.2.3.3.3试验样品安装完成后,加载位置D处预加载0.5倍额定轴荷P后卸载,反复2~3次,卸载

后进行正式测量。

6

XX/TXXXXX—XXXX

轮距

工装夹具工装夹具

簧距

(滚动半径)

R

Ps2Ps1

加载位置D

固定位置E

(允许旋转)

钢圈偏置

图5前轴及转向节总成侧滑疲劳试验示意图

5.2.3.3.4试验载荷波形为正弦波,试验载荷范围Ps1为0~0.5倍额定轴荷P,Ps2为0~0.3倍额定

轴荷P,Ps1与Ps2施力次数为1:1,试验频率为0.5~3Hz。

5.2.3.3.5进行至技术要求规定的循环次数,或至样品损坏。记录试验结束时循环次数,以及试验样

品状况。

5.2.3.4前轴及转向节总成转向疲劳

5.2.3.4.1在试验样品基础上装配轮毂总成(含轮毂、车轮螺栓、轮毂轴承等)、轴头螺母及锁紧垫

片,保证轮毂总成按技术要求装配到位,或类似的工装夹具。

5.2.3.4.2把试验样品按图6状态安装,加载位置为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的直拉杆臂D处,固定位置为

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另一侧轮毂与钢圈的结合面E处,保证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处于直线行驶状态。

固定位置E

Ps加载位置D

图6前轴及转向节总成转向疲劳试验示意图

5.2.3.4.3试验样品安装完成后,加载位置D处预加载0.3倍额定轴荷P后卸载,反复2~3次,卸载

后进行正式测量。

5.2.3.4.4试验载荷波形为正弦波,试验载荷Ps范围为0~0.3倍额定轴荷P,试验频率为1~3Hz之

间。

5.2.3.4.5进行至技术要求规定的循环次数,或至样品损坏。记录试验结束时循环次数,以及试验样

品状况。

5.2.3.4.6数据处理

试验次数不小于“4.2技术要求”中规定的疲劳寿命数值。

7

ICS43.040.50

T21

QC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QC/T513—XXXX

代替QC/T513-1999,QC/T483-1999,QC/T494-1999

商用车辆前轴总成

Frontaxleassemblyforcommercialvehicles

(征求意见稿)

2022-01-10

XX/TXXXXX—XXXX

商用车辆前轴总成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商用车辆前轴总成的技术要求和台架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商用车辆整体式、非驱动前轴总成,商用车辆断开式前轴总成、转向驱动桥的承载和

转向部分等可以参照本文件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QC/T5179汽车转向系术语及定义

3术语和定义

QC/T517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商用车辆前轴总成frontaxleandknuckleassemblyofcommercialvehicle

即商用车辆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简称: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包含前轴、转向节、主销、横拉杆等

部件。

3.2

商用车辆整体式前轴总成integratedfrontaxleassemblyforcommercialvehicles

与非独立悬架相匹配,支承于左、右从动车轮上的一根刚性整体横梁,其两端经主销与转向节相联

形成转向,并装配制动装置的前轴及转向节总成。

3.3

商用车辆断开式前轴总成frontaxleassemblyforcommercialvehicles

与独立悬架相匹配,两侧从动车轮相对支撑梁(横梁)在车辆横向等平面内有相对运动的带转向及

制动功能的前轴及转向节总成。

3.4

商用车辆前轴总成额定轴荷ratedaxleloadofcommercialvehiclefrontaxleassembly

制造厂规定的商用车辆前轴总成承载能力(简称:额定轴荷),以P表示。

3.5

试验载荷testload

1

XX/TXXXXX—XXXX

试验时,被试件所承受的载荷,以Ps表示。

3.6

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制动疲劳brakefatigueoffrontaxleandsteeringknuckleassembly

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在制动载荷作用下的累积损伤。

3.7

前轴及转向节总成侧滑疲劳sideslipfatigueoffrontaxleandsteeringknuckleassembly

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在侧滑载荷作用下的累积损伤。

3.8

前轴及转向节总成转向疲劳steeringfatigueoffrontaxleandknuckleassembly

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在转向载荷作用下的累积损伤。

4技术要求

4.1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刚度

4.1.1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垂向弯曲刚度

加载至三倍额定轴荷卸载后,无永久变形量或永久变形量≤0.5mm。

4.1.2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外倾角测试

加载至三倍额定轴荷后,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外倾角的度数符合设计要求。

4.1.3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纵向弯曲刚度

加载至一倍额定轴荷卸载后,无永久变形量或永久变形量≤0.5mm。

4.2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疲劳

4.2.1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垂直弯曲疲劳寿命应不低于7×105次。

4.2.2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制动疲劳寿命应不低于2.5×103个循环。

4.2.3前轴及转向节总成侧滑疲劳寿命应不低于5×104次。

4.2.4前轴及转向节总成转向疲劳寿命应不低于8×105次。

5试验方法

5.1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刚度

5.1.1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垂直弯曲刚度

5.1.1.1试验样品

5.1.1.1.1试验样品应为前轴及转向节总成。

5.1.1.1.2试验样品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数量不少于三件。

5.1.1.2试验设备及装置

2

XX/TXXXXX—XXXX

液压伺服试验系统或其它能够施加载荷的装置,以及变形测量装置、力传感器等,其中变形测量误

差为±0.01mm,力测量误差为±1%。

5.1.1.3试验方法

5.1.1.3.1把试验样品按图1状态安装,加载位置为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簧距处(板簧座位置的受力点

中心),支点为该前轴及转向节总成轮距的相应位置,加载位置与支点位置可以互换。

轮距

PsPs

1簧距L1

22

⑥④⑤⑦

②①③

LL

L11L

22

33

44

图1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垂直弯曲刚度试验示意图

5.1.1.3.2安装完成后,应调整转向节,保证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处于直线行驶状态。

5.1.1.3.3试验样品安装完成后,两板簧座处预加载0.2~1倍额定轴荷P后卸载,反复2~3次,卸

载后进行正式测量。

5.1.1.3.4卸载至零后,将板簧座处加载0.5倍额定轴荷P为预加载荷,此状态为变形量测量基准,

在试验样品表面安装7个变形测量装置,其测点位置见图1。

5.1.1.3.5连续缓慢加载至试验载荷Ps,在载荷施加到试验载荷期间,记录各测点处变形至少5次,

且应包含加载至额定轴荷P与试验载荷Ps时各测点的变形量。每件试验样品最少测量3次。每次试验

开始时都应把变形测量装置调至零位。

5.1.1.4数据处理

5.1.1.4.1将额定轴荷P下,每个测点测得的3次变形数据,选取其中最大值作为该测点最终变形值。

5.1.1.4.2绘出额定轴荷和试验载荷下各测点的变形量,并连成线。

5.1.2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外倾角测试

5.1.2.1试验样品

5.1.2.1.1试验样品应为前轴及转向节总成。

5.1.2.1.2试验样品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数量不少于一件。

5.1.2.2试验设备及装置

液压伺服试验系统或其它能够施加载荷的装置,以及角度仪、力传感器等,其中角度仪误差为±

0.1°,力测量误差为±1%。

5.1.2.3试验方法

3

XX/TXXXXX—XXXX

5.1.2.3.1把试验样品按图1状态安装,调整转向节,保证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处于直线行驶状态。

5.1.2.3.2试验样品安装完成后,两板簧座处预加载0.2~3倍额定轴荷P后卸载,反复2~3次,卸

载后进行正式测量。

5.1.2.3.3卸载至零后,将板簧座处加载0.5倍额定轴荷P为预加载荷,此状态为变形量测量基准,

将角度仪水平放置在转向节总成轴头位置的工装夹具或被试件上,并调零。

5.1.2.3.4连续缓慢加载至试验载荷Ps,在载荷施加到试验载荷期间,记录外倾角随试验载荷变化的

数据至少5次,且应包含加载至额定轴荷P与试验载荷Ps时外倾角的数据。每件试验样品最少测量3

次。每次试验开始时都应把变形测量装置调至零位。

5.1.2.4数据处理

依据数据绘制出外倾角与和试验载荷的关系变化曲线,参见图2。

P(kN)

Psm

Psm-1

Ps2

Ps1

θ1θ2θm-1θmθ(°)

图2外倾角θ与试验载荷Ps的关系变化曲线示意图

5.1.3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纵向弯曲刚度

5.1.3.1试验样品

5.1.3.1.1试验样品应为前轴及转向节总成。

5.1.3.1.2试验样品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数量不少于三件。

5.1.3.2试验设备及装置

液压伺服试验系统或其它能够施加载荷的装置,以及变形测量装置、力传感器等。其中变形测量误

差为±0.01mm,力测量误差为±1%。

5.1.3.3试验方法

5.1.3.3.1把试验样品按图3状态安装,加载位置为该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的轮距与地面结合处E(即

轮胎滚动半径R处),加载工装夹具可参考A,支点位置为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簧距,即通过相当于模拟

板簧的工装夹具B、B’支承在板簧座上。支点位置只承受纵向载荷,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绕垂直轴转动

的约束,在B’处是自由的。

5.1.3.3.2样品安装之后,两加载位置E处预加载0.2~3倍额定轴荷P后卸载,反复2~3次,卸载

后进行正式测量。

4

XX/TXXXXX—XXXX

BB’

L

3

4

滚动半径A

簧距L

RE

轮距Ps

1

2

LL

LL

33

④4LL4⑤⑨

⑧⑥②①③⑦

11

44

图3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纵向弯曲刚度试验示意图

5.1.3.3.3卸载至零后,将板簧座处加载0.1倍额定轴荷P为预加载荷,此状态为变形量测量基准,

在试验样品表面安装9个变形测量装置(包含前轴及转向节总成中心对称分布的7点及板簧座支点处的

2点),其测点位置见图3。

5.1.1.3.4连续缓慢加载至试验载荷Ps,在载荷从预加载荷施加到额定载荷期间,记录各测点处变形

至少5次,且应包含预加载与试验载荷Ps时各测点的变形量。每件试验样品最少测量3次。每次试验

开始时都应把变形测量装置调至零位。

5.1.3.4数据处理

5.1.3.4.1在各试验载荷下,每个测点测得的3次变形数据,分别减去因支点引起误差值,选取其中

最大值作为该测点最终变形值。

5.1.3.4.2绘出试验载荷下各测点的变形量(均应减去支点引起的误差值),并连成线。

5.2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疲劳试验

5.2.1试验样品

5.2.1.1试验样品应为前轴及转向节总成。

5.1.1.2试验样品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每种疲劳试验样品数量不少于三件。

5.2.2试验设备及装置

液压伺服试验系统或其它能够施加载荷的装置,力传感器等。力测量误差为±1%,力控制误差为±

1%。

5.2.3试验方法

5.2.3.1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垂直弯曲疲劳

5.2.3.1.1把试验样品按图1状态安装,加载位置为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簧距处(板簧座位置的受力点

中心),支点为该前轴及转向节总成轮距的相应位置,加载位置与支点位置可以互换。

5

XX/TXXXXX—XXXX

5.2.3.1.2安装完成后,应调整转向节,保证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处于直线行驶状态。

5.2.3.1.3试验样品安装完成后,两簧距处各预加载至1.25倍额定轴荷P后卸载,反复2~3次,卸

载后进行正式测量。

5.2.3.1.4试验载荷波形为正弦波,试验载荷范围为0.5~3倍额定轴荷P,试验频率为2~8Hz。

5.2.3.1.5进行至技术要求规定的循环次数,或至样品损坏。记录试验结束时循环次数,以及试验样

品状况。

5.2.3.2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制动疲劳

5.2.3.2.1在试验样品基础上装配轮毂总成(含轮毂、车轮螺栓、轮毂轴承等)、轴头螺母及锁紧垫

片,保证轮毂总成按技术要求装配到位。

5.2.3.2.2把试验样品按图4状态安装,加载位置为该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的轮距位置D处、制动器固

定面与轮胎滚动半径R结合E处(工装夹具可参考A、B),固定位置为该前轴及转向节总成簧距处,

同时固定转向节,保证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处于直线行驶状态。

5.2.3.2.3试验样品安装完成后,两加载位置D、E处各预加载0.5倍额定轴荷P后卸载,反复2~3

次,卸载后进行正式测量。

轮距位置D

Ps1

钢圈偏置

固定位置

簧距滚动半径

ARB

Ps2Ps3

E

图4前轴及转向节总成制动疲劳试验示意图

5.2.3.2.4试验载荷波形为正弦波,D、E处加载波形为同相位状态(即Ps1为最大力时,Ps2或Ps3为最

大力状态)。其中D处试验载荷Ps1为0.375~0.625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