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贵州省贵阳市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再来看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然而这些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摘自毛泽东《实践论》)材料二:《实践论》是1937年7月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稿。文章是要从认识论上来探索,以此来弥补进行中国革命的理论准备不足问题。《实践论》是经过了毛泽东长时间理论思考,反复酝酿而形成的。早在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就提出,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是什么“先哲”、天生的圣人,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我们的实践斗争。1936年,毛泽东又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认识战争的规律必须经过两个过程:一是制定战争的计划。“指挥员的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及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二是执行战争的计划。“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当执行某一计划时,从开始执行起,到战局终结止,这是又一个认识情况的过程,即实行的过程。”关于战争认识发展的两个过程,后来演化成《实践论》中通过实践这个基础,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和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毛泽东还有十六字口诀形象地描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些论述都为《实践论》写作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准备。《实践论》是为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而作,同时毛泽东也旗帜鲜明地反对“经验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为了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毛泽东指出,必须经过思考,整理改造感觉材料,形成系统的概念和理论。《实践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独创性贡献。毛泽东把认识论定位为实践论,即从认识高度上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他在《实践论》中阐明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有着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不同的特点,要充分认识中国国情,掌握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必须经历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的过程。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若干基本原理的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也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实践论》就是这方面的集大成。它在总结中国革命成功和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行了全面研究和阐述。《实践论》对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作了充分的哲学论证,是中国革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的光辉著作。(摘编自刘毅强《标志思想路线成熟的一个独创性贡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战争经验的人,经历许多战斗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一步,对这些战斗的材料进行整理和改造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二步。B.一个人接受工作任务,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后,就能够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C.文中画线的“这方面”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革命的指导及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充实和发展。D.材料二中谈到的“十六字口诀”为材料一中的“整理和改造”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操作方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中,《实践论》只是为了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论”而创作的。B.只有在实践中感知的材料十分丰富并合于实际,才有可能据此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C.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对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唯心论者和唯物论者的观点是对立的。D.中国人有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明了理性认识基于感性认识,认识离不开实践。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认识论”认知规律的一项是()A.“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增广贤文》B.“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绝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首先胜利”——1927年11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C.“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行是知之始》D.有人说:“亚里士多德说过,重的物体落地快,轻的物体落地慢。”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材料二中提到“《实践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独创性贡献”,试分析其“独创性”主要指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B2.A3.C4.首先,说明《实践论》创作的历史背景,探讨认识论以弥补中国革命理论准备的不足;其次,通过毛泽东对理论的长期思考及其在具体著作中的论述,说明《实践论》写作的理论准备;再次,指出《实践论》的主要目的是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以及历史上的“经验论;然后,强调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独创性贡献,将认识论定位为实践论,揭示出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最后,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将《实践论》在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必要性这方面的独特价值。5.其独创性主要指:(1)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中国革命特别的历史条件,提出符合国情的革命理论。(2)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若干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阐明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再有认识到实践反复过程,将认识论定位为实践论,将中国革命实践经验从认识高度上进行总结。(3)在中国革命成功和失败经验教训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行了更全面的研究和论证,新的历史条件下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充实和发展。【解析】【导语】两则材料共同探讨了认识论特别是《实践论》在中国革命中的实际应用及其重要性。材料一从理论角度阐述了认识过程中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强调通过实践积累感性认识,再上升为理性认识。材料二进一步说明《实践论》如何弥补理论准备不足,并结合中国革命实践,总结出独特的认识论观点。两者结合,强调实践对于认识和革命实践的辩证关系,突出毛泽东的理论贡献。【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就能够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错误。根据原文“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可知,一个人接受工作任务是否能得出正确工作结论,不仅在于有经历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还在于是否能虚心体察情况,客观全面深入分析工作中的问题。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A.“《实践论》只是为了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论’而创作的”错误。原文中还提到“《实践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独创性贡献”和“是中国革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的光辉著作”,而不仅仅是为了反对党内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及“经验论”而创作。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不闻窗外事”“只读圣贤书”表明只关注认识,忽视了实践;B.缺乏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具体论述,因此不符合《实践论》的认识论观点;C.材料二中强调了认识论中的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和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陶行知的这句话体现了这种辩证关系,强调感性认识(行)与理性认识(知)的互相促进,符合材料二中的认知规律;D.代表的是一种未经实践验证的理性认识。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首先,材料第一段“《实践论》是“文章是要从认识论上来探索,以此来弥补进行中国革命的理论准备不足问题”介绍其写作背景;其次,材料第二段“《实践论》是经过了毛泽东长时间理论思考,反复酝酿而形成的”“早在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中”“1936年,毛泽东又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认识战争的规律必须经过两个过程”及“这些论述都为《实践论》写作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准备”可知本段重在论述《实践论》的理论基础是扎实的;再次,材料第三段“《实践论》是为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而作,同时毛泽东也旗帜鲜明地反对‘经验论’”可知本段介绍了《实践论》的主要写作目的是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材料第四段“《实践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独创性贡献”介绍了《实践论》的贡献,“从认识高度上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规律,结尾段“是中国革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的光辉著作”再次肯定了这一贡献;最后,材料第五段“它在总结中国革命成功和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行了全面研究和阐述”及结尾段“《实践论》对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作了充分的哲学论证”论述了《实践论》的独特价值,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的能力。(1)材料二指出,“毛泽东把认识论定位为实践论,即从认识高度上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中国革命有着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不同的特点,要充分认识中国国情,掌握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可见《实践论》始终都重视中国国情及革命实践,因此其“独创性”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符合国情的革命理论。(2)原文中“毛泽东把认识论定位为实践论,即从认识高度上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要充分认识中国国情,掌握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必须经历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的过程。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若干基本原理的指导”,由此可知《实践论》的独创性在于毛泽东既从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出发,又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从而得出认识来源于实践,而认识又要回归于实践,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认识高度。(3)由“它在总结中国革命成功和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行了全面研究和阐述”及“《实践论》对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作了充分的哲学论证”可知,《实践论》通过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论进行了更为全面的研究与论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使其进一步充实与发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还养不起一个贼刘震云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人:“有,咋说不出来呢?”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噪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这些孩子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老汪摇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老范:“为啥?”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汪肚子里有东西,但他时常讲不清道不明,加上自身耐心不足,因此授课效果甚微。B.每月阴历十五和三十,老汪就喜欢一个人“乱走”,他是通过这种方式消解内心难以明说的愁苦,但却让旁人观之诧异,颇为不解。C.老范处处包容老汪一家,特别是对老汪老婆银瓶的态度,让老汪觉得老范就是自己认定的“自远方来”的朋友。D.管家老季怂恿老范辞掉老汪,不明白老汪一家的难处,虽然能看出他护主心切,可难免有些心胸狭隘。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旁人询问“有无学问”的问题时,老汪“红着脸”“叹息”等细节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想努力证明自己,但又不屑表达的人物形象。B.老汪有些学问,可表达欠佳、心迟嘴笨;老婆银瓶目不识丁,但伶牙俐齿、嘴不把风。这种对比颇具荒诞特色,很值得读者品味。C.文章以第三人称叙事,让读者全方位了解了老范、老汪、老季、老宋等人物的生活,描写转换自如,衔接流畅,很见作者功力。D.文章结尾再次写到“有朋自远方来”,与前文巧妙呼应,但意义较之前文却发生了变化,丰富了人物形象,升华了文章主题。8.老汪两次提到“有朋自远方来”,他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文本分析。9.有评论家认为本篇文章表现出了一种“中国式孤独”,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是如何表现“老汪”的孤独的。【答案】6.D7.A8.①讲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论语》中读出的是孤独不乐,借圣人缺少知音,展现老汪内心的孤独寂寞。②得知东家宽待银瓶,老汪说“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写出知己在身边的感激与欣慰。9.①语言、神态等描写,塑造了一位嘴笨讷言、境遇落魄的读书人形象,正面展现其孤独。②次要人物的烘托,通过他人的不理解,学生的听不懂,银瓶的“胡言乱语”等侧面展现其缺乏知音。③典型的细节展现其孤独。通过他一个人四处乱走这一令人不解的行为,展现其精神陷于困境和孤独。【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名叫老汪的私塾先生的生活细节,揭示了他在情感和社交上的孤独。老汪虽有学问,但表达不畅,常常无法与学生和周围人沟通,内心蕴藏着不可言说的心结。他独自在阴历十五和三十出门走路,以此排解长久积蓄的郁闷。与周围人相比,他的思想世界显得格格不入,与妻子银瓶的对比更显其孤独。通过老汪的遭遇,文本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孤独感和情感困境。【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可难免有些心胸狭隘”错误。因为银瓶的确有爱占便宜的毛病,文中管家老季只是从事实的角度陈说事实,不能体现其心胸狭隘。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又不屑表达”错误。老汪“红着脸”“叹息”表现的是他试图表达却又表达不出的无奈的困境,而不是不屑表达。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①老汪对《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汪氏解读”实则是融入了自己的内心体验的独特解读。老汪自己憋屈孤独,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也是憋屈孤独,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他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来抚慰自己的孤独,也就是聊以自慰,凸显老汪的孤独。②老汪得知老范不计较银瓶的偷窃,并说“还养不起一个贼”时,潸然泪下,感叹“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老范的包容、理解、尊重,让老汪孤独的内心世界照进了一丝光亮,老范的宽容大度让老汪感动,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的“知音”,正是“有朋自远方来”的体现。【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塑造人物的手法可以从正面、侧面等方面进行分析。①从正面看,“老汪红着脸”“趴到桌角上哭着说”“老汪潸然泪下”的神态描写,“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噪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等语言描写,直接描写了一位不善言辞、四处流落、境遇艰难的读书人形象。②从侧面看,“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他人不理解老汪的学问,不理解他的乱走;“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学生也不懂老师讲的内容;老婆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老汪只能叹息“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却无法沟通。借助这些次要人物对待老汪的态度,突出其缺少知音的无奈伤心。③典型细节,文中重点描写了老汪的“癖好”,“每月两次”“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是为了排遣“半个月积得憋得慌”的孤独,“碰到无常也不怕”,是为了寻找属于他的一个不孤独的精神家园,展现其精神的孤独。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节选自《墨子·尚贤》)材料二:凡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长于办一官,而短于为一国。何者?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协五味。一国之政,以无味和五味。又国有俗化民有剧易而人材不同故政有得失。是以王化之政宜于统大,以之治小,则迂。辨护之政宜于治烦,以之治易,则无易。策术之政宜于治难,以之治平,则无奇。矫抗之政宜于治侈,以之治弊,则残。谐和之政宜于治新,以之治旧,则虚。公刻之政宜于纠奸,以之治边,则失众。威猛之政宜于讨乱,以之治善,则暴。伎俩之政宜于治富,以之治贫,则劳而下困。故量能授官,不可不审也。凡此之能,皆偏材之人也。故或能言而不能行,或能行而不能言。至于国体之人,能言能行,故为众材之隽也。人君之能,异于此。故臣以自任为能,君以能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所能不同,故能君众材也。(节选自《人物志·材能》)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又国有俗A化B民C有剧D易E而人F材G不同H故政有得失。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文中指去除,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欲辟土地”的“辟”意思不同。B.阳,文中指服泽之北,与《登泰山记》中“阳谷皆入汶”的“阳”意思相同。C.劳,文中指使……劳累,与“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的“劳”意思不同。D.或,文中指有的人,与《师说》中“或师焉,或不焉”的“或”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任用人才应该不拘一格,只要有能力,就应该给予爵位、俸禄和权力,这样他们就能获得民众的敬重、信任和畏惧。B.材料二认为,偏材只有一种特长,只能在具体位置上发挥长处,若用他来治理国家则会因能力不足而难以调动百官的积极性。C.材料一列举尧选拔舜、禹选用益、汤选用伊尹等均能成就大业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君主任用人才要出以公心,抛开私怨的观点。D.材料二认为,君主的能力要求与臣子不同,臣子要能恪尽职守,能言善辩,建功立业;而君主要善于用人、善于兼听、能赏罚分明。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2)故量能授官,不可不审也。凡此之能,皆偏材之人也。14.同是谈“人才”这一话题,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BEH11.B12.C13.(1)因此官员不会永远尊贵,百姓不会永远低贱。有能力就推举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2)所以应当根据才能授予官职,不可不谨慎行事。凡是具有以上种种才能的人,都是偏才。14.①材料一侧重论述君主要依照德行任用人才,并能授之高官、厚禄和权力。②材料二侧重论述人才之间有区别,君主要善于分清人才各自不同的优势并据此任用他们。【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引用古代圣王贤才任用之政和偏材之人的适用问题,探讨了用人原则的重要性。材料一强调在选拔人才时,应不拘身份,以德才作为评判标准,展示了以德和才干治理国家的历史成功案例。材料二则强调区别对待偏材与全才,指出在巨型系统治理下,君主需善于识人用人,而偏材应于特定领域施展才能。两者共同强调因才施用的重要性。【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一个国家有习俗和教化的不同,百姓有激烈和平和的不同。而人才的各种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用他们执政就会有得有失。“国”是主语,“有”是谓语,“俗化”是宾语,故在B处断开。“民有剧易”和“国有俗化”句式对称,故在BE处断开。“人材”是主语,“不同”是谓语,“故”是句首虚词,故在H处断开。故选BE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去除/开辟句意:抛开私怨。/想要开辟疆土。B.错误,意思不同。服泽之北/山南面。句意:所以古代尧在服泽之北选拔舜。/山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汶水。C.正确,使……劳累/功劳。句意:就会使百姓劳累而陷入困境。/然而蔺相如只不过仅靠一张嘴就立下功劳,他的官爵职位反而在我之上。D.正确,都是“有的人”的意思。句意:所以有的人能说不能做。/有的人从师学习,有的人不从师学习。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是为了证明君主任用人才要出以公心,抛开私怨的观点”错误,是为了证明君主为政要列德而尚贤,授之以政的观点。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常”,永远;“举”,推举;“下”,罢免。(2)“量”,根据;“审”,谨慎行事;“皆偏材之人也”,判断句,“也”为标志。【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①材料一主要强调“列德而尚贤”,即按照品德和才能任用人才。即使是农民和工匠,只要有才能就应被举荐。给予他们高的爵位、丰厚的俸禄,任用他们处理事务,赋予他们决断政令的权力。并以尧举舜、禹举益、汤举伊尹、文王举闳夭和泰颠等事例来说明古代圣王都是这样任用贤才的。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地位尊贵的大臣还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且努力,因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强调了君主要依照德行任用人才,并给予高官、厚禄和权力,让他们成就事业。②材料二着重论述人才的不同类型以及君主应根据人才的不同优势进行任用。首先指出偏材之人各有“一味之美”,即擅长某一方面,如“长于办一官,而短于为一国”。接着具体阐述不同类型的政治适合不同的情况,同时说明不同类型的人才适合不同的政治需求,如“伎俩之政宜于治富,以之治贫,则劳而下困”。最后强调君主的才能与臣子不同,“臣以自任为能,君以能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即君主应善于分辨各种人才的优势并加以任用,从而驾驭众多人才。参考译文:材料一:所以古代圣王处理政事,依照德行给予位次,崇尚贤人。即使是农民或工匠这类人,只要有能力就提拔他。封他很高的爵位,给他很丰厚的俸禄,任用他来做事情,给他决断的权力。说:如果爵位不高,那么人民就不敬重他;如果俸禄不丰厚,那么人民就不会信任他;如果在理事时没有决断权,那么人民就不会畏惧他。把这三种东西授予贤人,并不是要赏赐贤人,而是希望他做事能成功。所以在那个时候,依德行来排列位次,按官职来处理政事,按照劳绩来决定赏赐,衡量功勋分给俸禄。因此官员不会永远尊贵,百姓不会永远低贱。有能力就推举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出以公心,去除私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古代尧在服泽(地名)的北边选拔舜,把政权交给他,天下安定;禹在阴方(地名)之中选用益,把政权交给他,九州平定;汤选用在厨房工作的伊尹,把政权交给他,谋略成功;文王推举从事渔猎工作的闳夭、泰颠,把政权交给他们,西方的各个部落臣服。所以,在这个时候,即使处在厚禄尊位的臣子也没有不带着敬畏之心来做事;即使是农民和工匠这类人,也没有不兢兢业业努力做事而富有善心的。材料二:大凡偏才的人,全都是只有一种特长。所以偏才在一个具体职位上能够发挥其长处,而放在治理国家的重任上则会显出其短处。为什么这样说呢!偏才在一个具体职位上,会和其他的人合力获得治国的成就。而治理国家,则要求用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调动百官的能动性。再有,一个国家有习俗和教化的不同,百姓有激烈和平和的不同。而人才的各种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用他们执政就会有得有失。所以采用王道教化的方式来执政的人适合统理国家大政,用他们治理小事,就是不合时宜,不切实际。采用区别与保护的方式来执政的人适合治理纷乱的局面,让他们治理安定局面,则会失去安定。采用权术谋略的方式来执政的人适合治理危难局面,让他们治理常态局面,则不会出现奇迹。采用矫枉抗厉的方式执政的人适合治理奢侈的民风,让他们治理疲惫的百姓,则会使百姓受到摧残。采用和谐和和缓的方式执政的人适合治理新创立的局面,让他们治理旧局面,则会不见实效。采用公正严苛的方式执政的人适合治理纠正奸佞狡诈,让他们治理边境地区,就会造成百姓逃亡。实行威慑刚猛政治的人适合讨伐叛乱,让他们治理善良的百姓,就会对百姓残暴不仁。利用权变、构思巧妙的方法执政的人适合治理富足的地区,让他们治理贫瘠的地区,就会使百姓劳累而陷入困境。所以应当根据才能给授予官职,不可不谨慎行事。凡是具有以上种种才能的人,都是偏才,所以有的人能说不能做,有的人能做不能说。至于兼备多种才能的国家栋梁之才,能说能做,所以是众多人才中的杰出人物。君主的才能与人臣的才能不同。所以为臣者以恪尽职守的才能为能力,君主以善于用人为能力。为臣者以能言善辩为能力,为君者以听取不同的意见(兼听)为能力。为臣者以实际建功立业为能力。为君者以能赏罚公正为能力,君主的能力与众臣不同,所以能驾驭各种人才。(二)诗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硕鼠①《诗经·魏风》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②女③,莫我肯顾。逝④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⑤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⑥。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⑦!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⑧。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备注〗①大老鼠,这里用来比喻贪得无厌的统治剥削者。②贯:侍奉、养活。③女:通“汝”,你。④逝:通“誓”,发誓。⑤爰(yuán):乃,就。⑥德:感激。⑦直:通“值”,报酬。⑧劳:慰劳。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首句即以命令的方式警告“硕鼠”,语气轻蔑严峻,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仇恨之情。B.三章首句以“无食我黍”“无食我麦”“无食我苗”,层层推进,可见硕鼠无所不食,贪婪至极。C.诗歌将“我”与“女”三年间的所作所为进行对照,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对立矛盾关系。D.本诗采用重叠递进式的咏唱,一步步将情感推向高潮,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充分的表现。16.“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请任选两个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诗人描绘“乐土”等理想生活,用比兴手法激发了读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联想,同时也反映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达到了“兴”的功能。②诗句展现了百姓长期供养却得不到任何回报,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③诗中表达的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剥削的控诉,是当时底层百姓的共同心声,唤起读者共鸣,促进百姓的思想和情感团结。④诗歌通过“硕鼠”象征贪婪统治者,表现百姓对剥削的怨恨;“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等描写则加深了怨恨的情感。(任选两点作答即可)【解析】【导语】《硕鼠》是一首表现对剥削者强烈不满与渴望生活改变的《诗经》作品。通过象征性地将贪婪无度的统治者比作“硕鼠”,诗人用命令式的语言表达了对其无情剥削的深深愤慨。诗歌结构递进、层层揭示“我”对“女”长期付出的无奈与失望。一方面,通过“无食我黍”“无食我麦”“无食我苗”的连环比喻,形象展现压迫无所不在;另一方面,诗中“适彼乐土”“适彼乐国”等反复出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公平社会的向往。诗歌情感饱满,充满抗争与求索之意。【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三年间的所作所为”错误。这里的“三岁”是虚指,是多年的意思。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孔子认为《诗经》具有“兴”“观”“群”“怨”四种功能。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兴观群怨”的含义,其次再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①“兴”指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感发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活动,在感情的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诗经·硕鼠》中每一章最后都提到“乐土”“乐国”“乐郊”这些词汇,用“乐”字描绘出百姓理想中的美好生活。诗人借助这些想象的生活场景,启发读者对美好生活的联想和向往。这些“乐”字既表达了百姓的向往,也通过“适彼乐土”与现实生活形成对比,表现了百姓对统治者剥削的反感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诗人通过描写“乐土”的对比手法,勾画了与现实形成鲜明反差的生活场景。通过这些词汇,诗歌启发读者去思考:何为真正的“乐土”?为何百姓希望离开现实而奔向理想?这样一来,诗歌不仅描述了百姓的愿望,还引发人们对社会制度、生活环境的联想与思考,达到了“兴”的效果。②“观”是说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状态。《硕鼠》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使读者得以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诗中反复提到“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表达了剥削者无情掠夺百姓劳动成果的现实,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公正的现状;而“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则揭示出统治阶级的冷漠无情,表明他们对百姓的劳苦不屑一顾。通过这些描写,诗歌不仅使读者了解社会中存在的剥削现象,也传达出诗人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痛恨,反映了他的思想倾向与情感状态。③“群”是指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统一认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硕鼠》通过表达对剥削者的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当时许多普通百姓的共同心声。诗句“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体现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表达出他们对压迫剥削的不满,想要逃离压迫环境,追求“乐土”的愿望。这种愿望并非个人的孤立愿望,而是社会底层百姓普遍的情感,表达了许多被压迫者渴望自由与和平的生活。通过这种共同的情感诉求,诗歌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使读者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认同,促进当时社会百姓在情感和思想上的团结。④“怨”是强调诗歌可以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诗经·硕鼠》的作者用硕鼠来比喻对剥削者的痛恨,淋漓尽致地把内心的不满发泄出来。三章都以“硕鼠硕鼠”开头,用“比”的手法,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肥老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出警告“无食我黍(麦、苗)”。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借来比拟贪婪的剥削者十分恰当,也表现人民对其愤恨之情;诗中的“我”“三岁贯女”,而“女”却“莫我肯顾”,“我”多年养活“女”,“女”却不肯给“我”照顾,不给予恩惠,甚至连一点安慰也没有,从中揭示了“女”与“我”关系的对立。表达人民对剥削阶级的不满,讽喻时政、官吏的贪污和腐败。(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名篇名句默写。(1)在《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无论是君王还是平民都应该把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当作为人处世的根本。(2)在语文课上,老师鼓励学生不仅要关注自己的进步,还要自我反省。他引用了《〈论语〉十二章》中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善用修辞来描写事物是中国古诗词的一大特点,与白居易《琵琶行》中“门前冷落鞍马稀”的“鞍马”运用同一修辞手法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年轻人中,(甲)。只要你听说过“北漂”“沪漂”,那么“景漂”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唯一需要确定的是,“景”是哪个地名的缩写,答案是“景德镇”。有媒体考证,早在10年前,就有不少年轻人,把景德镇作为实现梦想之地。一项广被援引的统计数据是,从2023年往前数的10年里景德镇人口是净流入,这在大多呈人口净流出的中部四线城市中显得“A”。在媒体的讲述中,每个“景漂”的故事都有属于各自的酸甜苦辣,如果非要归纳为一个共同的关键词,(乙)。在漂流到景德镇之前,他们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生活轨道,拿出的考卷成绩不一,但在一些或大或小、或隐或现的人生十字路口,他们把人生的骰子抛向这里。有人想要成就一番创作事业,有人想呼吸自由的空气,有人只是单纯想“复得返自然”。但B,都是为了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把生活调整到忠于自己内心的频道上。景德镇,(丙)。跟一线城市比,舒适自在的生活环境、门槛极低但足够友好的创业环境、完整而成熟的陶瓷产业链……这样的条件组合可谓诱惑力十足。再加之,近年来景德镇在打造消费型城市上的努力,镁光灯下的“景漂”显得更加迷人。①对于不少人来说,这里是一个完美的梦想孵化器。②成为“景漂”,不仅契合了当下不少年轻人更松弛、更自省的人生态度,③成本而且似乎尚可承受,就算失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④摆脱过去的成功学叙事,找寻并成为另一种生活,在这里真的成为可能。⑤从这个角度说,“漂”不过是表象,⑥“景漂”更像是他们对自己这种生活状态的自嘲或者自娱自乐。18.文中第五段用“梦想孵化器”比喻梦想安放之地,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19.请在文中画横线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第五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甲、乙、丙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请用一个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文本第四段内容,不超过60字。【答案】18.示例:天空中的云朵是天际的白色羽绒,被风轻轻拨动,漂浮于蓝色的海洋之上。19.A.格格不入B.无一例外20.③句修改为:而且成本似乎尚可承受,就算失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④句修改为:摆脱过去的成功学叙事,找寻并成就另一种生活,在这里真的成为可能。21.甲:“景漂”正成为一种新时髦
乙:那就是重启人生丙:为“景漂”提供了适宜的环境22.示例一:“景漂”显得更加迷人是因为景德镇生活环境舒适,创业环境友好,陶瓷产业链成熟以及政府建设城市的努力。示例二:因为景德镇生活环境舒适,创业环境友好,陶瓷产业链成熟以及政府建设城市的努力,所以“景漂”显得更加迷人。【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全国环保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480题)
- 2021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学考点习题及答案
- 2024年07月浙江路桥农商银行暑期实习生招募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07月浙江民生银行金华二级分行社会招考(720)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涟水县中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2024年涟源市中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基本看图纸技能指南
- 2024年海南省海口监狱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2024年海南省妇幼保健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安全生产培训法律法规
- 广东省广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五校联考生物试题
- 2024年领导干部任前廉政知识考试测试题库及答案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四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 舞蹈演出编导排练合同模板
- 肠梗阻课件完整版本
- 融资合作法律意见
- 中医辨证-八纲辨证(中医学课件)
- 冠脉介入进修汇报
- 蒋诗萌小品《谁杀死了周日》台词完整版
- 生涯发展展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