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23分1.(8分)课内外名句填空。(1)第一单元选入《论语•先进》中的一节,编者加的题目是“、、、公西华侍坐”。(2)《论语•先进》中,公西华的志向是“,,,”。(3)《齐桓晋文之事》指出了士人不同于民之处:“,。”民的表现与此相反。(4)《齐桓晋文之事》指出明君应该让百姓能养活父母妻子,“,”,也就是说不管年成如何都能满足基本的生存所需。(5)《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指出如果“,”,就不会有“不王”的情况。(6)只合把清浊分辨,?(关汉卿《窦娥冤》)(7)杜甫《登岳阳楼》中“,”两句描述了自己孤苦漂泊的状态。(8)【皂罗袍】这支曲子中“,”两句写出了花开却乏人欣赏的情景。(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2.(4分)根据平日积累填空。(1)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为划分依据的国别体,《史记》“以人系事”,被称为体。(2)南宋时期,(填人名)将《孟子》列于《论语》之后,与、、组成“四书”,作为学子的必修课本,孟子因此逐渐上升到“”的地位。(3)元杂剧剧本中指示角色动作、表情的用语称为;元杂剧中的女主角称为。(4)曹禺原名,代表剧作有《雷雨》《》《》等。3.(5分)加点字解释。(1)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2)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3)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项羽本纪》)(4)吏当广所失亡多(《李将军列传》)(5)行有不慊于心(《孟子•公孙丑上》)4.(6分)翻译下列句子。(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2)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李将军列传》)(3)天寿不贰,修身以肆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二、阅读57分5.(11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ChatGPT:令人恐惧的他者,还是观照人类的镜子?刘亚光①人工智能进化得越来越快,未来会取代人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ChatGPT热”?我们是否能够不简单而笼统地将它看作一个值得恐惧的他者?②对ChatGPT的焦虑甚至有时候掩盖了它为人类带来的诸多可能性。在人们杞人忧天一般地想象各种“银翼杀手”一般的未来世界时,人们提起ChatGPT与人类相互协作的可能,就显得有些保守和谨慎。比如,学者们不必担心ChatGPT会“代替”人类作者,我们可以期待它成为撰写论文初级阶段的帮手,辅助整理资料和数据。还有文章提出了一些ChatGPT可能带来的更深刻的变化:它有望帮助人类重寻“对话文化”的价值。③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对技术的恐慌人们从来不陌生,它出现在每个新技术崛起的关头。剑桥大学的学者艾米•奥本在一篇论文中将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作技术恐慌的“西西弗斯循环”。从电视、智能手机会“毁掉下一代”的娱乐方式,到“人工智能/元宇宙会颠覆人类社会”的高科技形式,技术焦虑不仅如潮起潮落一般反复出现,而且人们提出的问题甚至都大同小异,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一样。④奥本认为一些结构性的因素让我们成为了技术焦虑循环中的这个西西弗斯。社会机构偏爱于制造一种“技术乌托邦—反乌托邦”的话语,对某个尚未成形的新技术的走势提出一种整体性的判断:它会带来一个人类失去工作并且接受机器全面控制的社会,抑或是一个人类生产力高度解放的社会——媒体在这种话语的诞生过程中扮演着尤其重要的角色。奥本指出,这么做的动因与“科技向政治外包”的趋势有关。我们稍加留意就能发现,在有关“人工智能取代人”的讨论中,“弱者”是一个必须被标识的群体,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焦虑也很容易被具象化为一种“弱者被淘汰的焦虑”。而在当代,“关注弱者”不论是在民主政治的选举,还是在大公司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中一直都是一个加分项。在这个意义上,每一次的科技革命必然制造出的“失势”群体就成为了政治和市场的一种另类话语资源,对人类未来的一种整体的“技术反乌托邦”判断也有了生长的土壤。⑤除此之外,媒体对“新”的追逐也使得技术焦虑中重复的议题被忽视,每一次的技术焦虑似乎都在被描绘为全新的。奥本认为,为了打破这种循环,我们首先需要的是与宏大的乌托邦式判断保持距离,学习一种更为具体的思考方式。⑥当然,质疑技术反乌托邦的话语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以至于失去现实感。在既有的技术讨论尚未明朗的当下,我们或许不必过于担忧ChatGPT给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颠覆,但也不能就此对在未来可能遭遇的改变视而不见。在这方面,人文知识分子们的批评依旧还是有价值的——不过,这种批评的动力也有可能来自他们自身即将遭遇的危机。⑦在《法国知识分子的终结》中,法国著名的历史学者施罗默•桑德作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测,随着社会系统的复杂化,知识专业分工的细化,对社会整体境况下判断的公共知识分子进入衰落期,未来的知识分子其实是属于“掌握信息基础设施的人”。ChatGPT是否会让这个判断变得更加激进?它可能取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吗?⑧哲学学者约瑟夫•希伯的一篇文章给出了一个有意思的回答:不会。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之所以欣赏伟大的作品,并不完全是因为这些作品带给我们的知识和审美享受,而是我们本能地更希望看到是“人类”创作出了它们。同时,人们在欣赏大师的作品时也非常地在意它所处的“脉络”,包括它所承载的历史语境,甚至是我们阅读它的环境。就像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因其嵌入的爱尔兰古典传统而独特,后来居上的小说家如品钦等的作品又在这个传统中回应了《尤利西斯》。就像人们争相前往卢浮宫瞻仰蒙娜丽莎的真迹,尽管发达的数字影像时代完全可以让大家足不出户做到这一切。⑨换而言之,我们并不能完全从“内容”的价值出发去回答“ChatGPT是否能取代人”这个问题,我们在写作、计算中的体验同样重要。前不久,科幻作家特德•姜在《纽约客》上发表的文章也作出了类似的回应方式。特德•姜说,尽管ChatGPT可以完美地模仿人类写作,但“想要表达自己想法的挣扎永远不会消失,每当你开始起草一篇文章时,这种挣扎就会出现。而只有在亲自写作的过程中,人才能发现自己最初的想法”。表面上,人类写作的初稿、计算时打下的草稿,都和目前ChatGPT能做到的没有区别,但“你的初稿是一个原始想法的拙劣表达,它还伴随着一种无定形的不满”,人会在这个过程里真切意识到自己想说的和写出的东西之间的差距。即便ChatGPT的写作能力持续进化,这些珍贵的写作体验依旧是难以代替的。⑩经常在公共热点事件上发言的哲学家齐泽克似乎持有类似的看法。近期他给出了一个很符合他一贯“人设”的发言:“ChatGPT会终结学习?不!我的学生给我带来了他们由AI撰写的论文,我将它插入我的评分AI。然后?然后我们就自由了,“学习”发生了,我们的超我感到愉快。完成这个过程后,我们可以自由地学习我们真正想要的任何东西”。这是一段不无辛辣的讽刺,相较于学院中早已被量化考评制度僵化了的哲学,师生间用ChatGPT相互应付,然后去思考“真正的哲学”,这种哲学不为了什么别的目的而存在,似乎反倒是解放了学生。⑪齐泽克和特德•姜或许忽略的是,当今社会谈论写作和思考的“内在价值”无疑是奢侈的,或者说,我们已经很难脱离市场的交换系统去讨论价值。当人们在焦虑于ChatGPT可能替代写作和思考时,很大一部分焦虑是担忧利用写作和思考谋生的人会逐渐失去市场的价值——毕竟正如一篇文章挖苦齐泽克,称他能毫无负担地大谈“真正的哲学”,也是因为他恰恰是这个消费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哲学明星。在这个意义上,ChatGPT也成为了人类的一面镜子,异化写作和创造的体制、单一化的价值衡量标准、越来越像机器的个人,都是它映射出的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通过ChatGPT观照并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或许比为它的问题杞人忧天更有价值。(选自《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1)第③段加点词“西西弗斯循环”是指。(2)下列选项中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法国学者施罗默•桑德的预测,ChatGPT没有可能取代未来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地位。B.ChatGPT可以完美模仿人类写作,目前和人类写作的初稿、计算时打下的草稿没有区别。C.齐泽克的学生用AI写论文,老师用AI评分,体现了ChatGPT与人类间的“对话”文化。D.人们担忧利用写作和思考谋生的人会因为ChatGPT的写作能力持续进化而失去市场价值。(3)下列选项中,符合媒体在制造社会焦虑中起到的作用的一项是A.制造“技术乌托邦—反乌托邦”的话语。B.领导“科技向政治外包”的趋势。C.标识和关注“弱者”,制造失势者。D.追逐“新”的话题,引起大众对重复议题的忽视。(4)结合全文,概括ChatGPT对人类的价值。6.(15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五月的死与生:哈姆雷特在这边,苇岸在那边孙小宁①五月的大假之后,去了一趟上海,看了濮存昕导演的上戏藏族班毕业班大戏《哈姆雷特》。一天连看两场,先藏语版后汉语版。紧接着,我就投入到苇岸日记的阅读当中。②看戏与阅读本无什么关系,但我在苇岸的日记中却偏偏发现了,他对莎士比亚似乎不那么感兴趣。并没有直说,抄录的是托尔斯泰的评价,所记托尔斯泰的评价其中一处是这样的:……莎士比亚没有那种使艺术具有外表美的技巧,作品中的人物缺乏“自然的态度”。③或许是因为刚刚看完莎剧之故,我对这处颇为敏感,遂起了探究心,接着想看看苇岸对于戏剧还记下了什么。通篇读完,只见到一处剧场观戏记录:九十年代后期,和朋友一起看《三姐妹•等待戈多》。看到一半就中途出来,因为“我已经感受到它的全部了”(1998.4.13日记)。他的日记中还写到“日瓦戈的妻子冬妮亚,同他谈拉拉:“这个人虽然很好,但她与我不是一个类型的人。我喜欢将一切事物简单化,她则把一切事物复杂化,所以我不喜欢她。”(1987.3.17日记)苇岸在录这个说法时,后面有一句:我的天性倾向于前者。如果将这句往他的为人为文上想,苇岸可能真就是不喜欢扎进芜杂混沌的人世,更深的涉入那些看来有容乃大,可以“藏污纳垢”的文本类型——小说、戏剧算是这样的吧。④假如他1989年1月14日所记那段话也检验到我身上:“A的灵魂常常被某些文学大师(梭罗、纪伯伦、托尔斯泰、泰戈尔)的灵魂所攫住,A的心灵轻易便被他们的语言所打动,并非因为A是一个被动器,接受者,而是因为A的灵魂和那些灵魂相通……”那么,我这样的人,每每从剧场回来,还要再想方设法把剧中触动我的台词找来看一看、想一想,这经由舞台连接起来的灵魂两端,又显示着什么联系呢?联系到五月的这出莎剧,我意识到,我其实是和丹麦王子一同留在二十一世纪无比混乱的世界的这一端,而苇岸静静地立在另一端。⑤有些人,像苇岸,很早就能意识到,寻找“到达事物核心最短的路程”的要义,将生命去繁就简,依着内心所持一路走下去,而我,也包括日记中与他争论过的一些友人,可能需要无数的迂回、辨析,乃至生命经验的体证,才能去接近那个核心。⑥苇岸以前虽说过,自己不适合走入二十一世纪。但其实,这个世纪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非但不是世纪与世纪间的自然演进,还有突如其来的疫情所改变的事物的轨迹:信息在无限缠扰,人心在细处割裂、越来越多的认知分歧所导致的自我选择困境……⑦身心被这些所扰,无形间便更容易共情于那些复杂样态的艺术。就是托尔斯泰所不喜的莎翁,我也能感受到,那些还未出大学校园的藏族演员,今天也能把《哈姆雷特》在舞台上演绎得真切,且不让人觉得,年轻的他们不理解丹麦王子的处境。有些地方突然插进的藏族元素,甚至令我想到,他们完全可以在本民族的藏戏或者神话中,找出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们的原型。而那伴随着惨烈的决斗而出现在场边的天使般的少女吟唱,又让人深觉,当今这个世界,也需要这样的抚慰。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时代的人,也都有生命所必然撞到的严峻时刻,在哈姆雷特身上看到灵魂动荡不安的自己。⑧还包括莎剧演员在舞台上一次次发出的“生存,还是毁灭”的永恒之问。这么多年,我真是看过不同版本的《哈姆雷特》,在舞台上对这句台词的处理。而在五月的这台戏中,作为导演的濮存昕,还让挖墓人最后也捧着骷髅头,念出了这句。通体简约的舞台上,决斗的最后一幕,竟然是整剧中舞台灯光最亮的时刻。一种付诸行动后的敞亮果决,藏族孩子完全是用肢体语言完成。生死的提示,看来是始终摆在舞台口的那只骷髅头。但是给我的观感又是,这里的死并非绝对的荒寂,也非一切的结束。⑨这些关于莎剧的观剧新感受,都想和苇岸交流,而这已属不可能。⑩“有一天你将成为生活在远久时代的一个/大地将回忆你,如同它回忆小草和森林/……回忆那些来去匆匆的风/你的安宁将变得海一样无边无际。”⑪苇岸日记中所录的这首诗,现在倒像替我们在表达心绪。苇岸确实已经在另一端,守着他无边的安宁。而5月19日那场纪念会上,诗人宋逖对苇岸的回忆,起点则是苇岸的麦田葬礼。一位年轻女孩抓起苇岸的骨灰洒向田野,他说这一幕震撼到了他。很快我又在另一位葬礼上在场的女性那里得到印证,说到骨灰,她用了一个形容词:滚烫。⑫生前待人无比温和的苇岸,最后留给友人的记忆竟然是滚烫,冲击朋友心弦的还有,苇岸患癌之后,和朋友认真讨论应该怎样去死。苇岸的日记呈现的是他生活中的样子,他思考,他阅读,他俯看大地,也抬头仰望星空。而朋友的回忆,则把他最后一幕也补齐了,一个完整的生与死,可以放一起想。⑬现在,我又是将它与舞台上的剧放一起想的。我再次感到了不同。如果《哈姆雷特》现于舞台,是作为生死困境中的巨大问号存在的话,苇岸的死与生,其实更指向一个清晰的句点。“到达事物核心最短的路程”,在他的日记中,其实是有路径提示的,那就是:“我忽然觉得我的室内应该存在某种生命,我的室内是书籍、绘画和音乐的天地,它们常常令我感到窒息。我应该能看到生命,每天发生变化,感到泥土就在我身旁,能够战胜死亡的事物,只有泥土。”这是28岁的苇岸在日记中所感。他后来的路,也确实始终没有离开大地与泥土。⑭直接面对生命、面对事物本身。他的安宁,与他依存的事物密不可分。⑮也许这仍来自对托尔斯泰的认同:“人们心头的恶念似乎应在跟自然界的接触中消逝,因为自然界是真善美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又不得不说,当你也全身心拥抱自然时,不自觉也会与这种想法相应。像他写作一篇文章时,自我评价所说是“用简约牺牲了丰富”。但是,在人生终极意义上,在那条可以谓之生活之路的求索方向上,有时一些清晰直截的说法,反而让人会去悟一个词:“法尔本然”。⑯只是我同样不想否定那些迂回曲折的路径。因为必须承认,在任何时代活着,我们都必须同时拥抱两类作家,一类为我们潜入生存之底,将我们的处境尽可能真切地彰显于世。而另一类,可能也饱受现实困扰,却在做心灵的宁静之思,并努力把握住生命与这世界之间,最根本的联系。那些最简单原初的事物与其品性之间的勾联——泥土,星空,个体向善,以及洁净、朴素,温暖,都可以被他们的灵性所汲取,并诚实准确地投射在文字与人之上。苇岸日记有这样的气息,一字一句往下读,那些在现实中耗掉的原初之力,也好像能一点点回到身上。(有删改)注:苇岸,诗人、散文家,1999年5月19日因病离世,终年三十九岁。作品有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太阳升起以后》《上帝之子》《最后的浪漫主义者》。苇岸热爱的是大地上的普通事物,书写蜜蜂、蚂蚁、喜鹊、麦子、农田、二十四节气等。(1)第③段“藏污纳垢”一词的使用颇有特色,请加以分析。(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⑬段划线句子的含义。(3)第②段中作者写到苇岸抄录托尔斯泰的评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4)你的朋友小明刚读了《哈姆雷特》,觉得自己也陷入了哈姆雷特的困境之中,请你结合苇岸“到达事物核心最短的路程”的思考,在便签纸上给小明写一条开导他的留言。(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4题。(5分)7.(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双调】大德歌•春(元)关汉卿子规啼,不如归①,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②无消息,则③见双燕斗衔泥。注:①子规啼,不如归:子规啼叫声很像人说“不如归”。②鱼雁:书信的代称。③则:只。(1)下列关于本作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双调”是曲牌,“大德歌”是曲名。B.“双调”是宫调,“大德歌”是曲牌。C.“双调”是曲牌,“大德歌”是曲调。D.“双调”是宫调,“大德歌”是曲头。(2)本作品紧紧围绕“春”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情感,请结合全篇加以赏析。8.(11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鸿门宴(节选)①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②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③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1)解释加点词。①乃令张良留谢②不胜杯杓③再拜献大王足下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2)下列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组是A.①大王来何操②沛公安在B.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②竖子不足与谋C.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D.①公为我献之②吾属今为之虏矣(3)请将第①段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请联系选文中各个人物的表现,分析刘邦得以脱身的原因。9.(15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材料一:①世罪项羽不用范增,而谓增人杰。增岂人杰也哉!②增劝项氏第一事,惟立楚怀王孙心,而冒怀王旧号称怀王耳,然不知此项之所以灭也。陈涉当秦方全盛、茎草不惊时,以适戍亡命一时,仓皇举事,虑无以号召人心,谓秦欺怀王而灭之,人心所共不平,故不得已托楚自名。若梁、籍时,豪杰已猬起,要惟有道者是从;万民争起而救其命,要惟不嗜杀者是归,岂必楚也哉?而乃举牧羊之竖,缪谓已死可悲之主,设虚伪以愚天下,不惟天下不待此而后从项,而项氏之灭反由此始矣。何则?项,世楚将也,怀王立则项当终其身为驱驰,增谓梁与羽能堪之否乎?必不能堪,则将置怀王何地乎?利于今而不便于后,智者犹将徐审而不敢为,况于今本无赖而于后无以处者乎!使增当是时稍知仁义之说,随宜正捄①,以杀项氏嗜杀之势,则一时畏慑已服之心必将转而为悦服之心,豪杰必不以次引去,何以置楚为?今乃不然,无故以弁髦②视楚心,而无故遣项氏以弑逆之机,使高帝定三秦,则曰如怀王之约。三秦既定,东向百战争天下,以至垓下之围,则皆曰为义帝复雠。汉之灭项,终始以怀王为说,是增之伪立怀王者,不足为楚地,适足为汉地。盖怀王立则羽不能不弑逆羽弑逆则羽不容不灭自增此误虽有智者不能为羽计矣③至若明知天命在汉,而犹日夜劝羽杀汉王,则尤愚夫、妇人之见,尚足与之图大事乎?且增终始项王之侧,不闻尝直谏一语,而项王尝违之。羽欲坑外黄,因十三岁儿一语即止,羽岂不可谏者?增不谏其止而反劝之杀,曾外黄小儿不若,而谓增人杰,可乎?然世谓增人杰者,盖由高帝自谓能用三杰③,而谓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故因亦以人杰归增。愚谓高帝此言,特指鸿门逃虎口一事,增岂人杰也哉!(选自黄震④《黄氏日钞》卷四十六,有删改)材料二:(项王)乃东,行击陈留、外黄。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彊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阮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馀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①捄:同“救”,援助,使免于灾难。②弁髦:弁,黑色布帽;髦,童子眉际垂发。古代男子行冠礼,先加缁布冠,次加皮弁,后加爵弁,三加后,即弃缁布冠不用,并剃去垂髦,理发为髻。因以“弁髦”喻弃置无用之物。③三杰:指张良、萧何、韩信。④黄震(1213﹣1280),字东发,号文洁,慈溪(今属浙江)人,南宋学者。(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豪杰已猬起猬:众多的样子B.缪谓已死可悲之主缪:错误C.增谓梁与羽能堪之否乎堪:忍受D.则皆曰为义帝复雠雠:仇恨(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要惟有道者是从若是其甚与(《齐桓晋文之事》)B.何以置楚为何辞为(《鸿门宴》)C.曾外黄小儿不若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D.是增之伪立怀王者臣之壮也(《烛之武退秦师》)(3)材料一划_线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盖怀王立则羽不能不弑逆羽弑逆则羽不容不灭自增此误虽有智者不能为羽计矣(4)请将材料二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请分析材料一第②段的论证思路。三、写作(70分)10.(70分)有人说:在所有身体感受中,唯有痛苦像一条可以通航且永不干涸的河流,将人类带向大海。无论人们在何处耽迷,快乐都不过是一条死胡同。请以“说痛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答案一、积累应用23分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子路曾皙冉有(重点字:皙)(2)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重点字:甫)(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重点字:惟)(4)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重点字:饱)(5)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重点字:黎)(6)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重点字:跖)(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重点字:孤)(8)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重点字:奈)2.【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根据题干要求正确作答。【解答】故答案为:(1)时间国家纪传(2)朱熹《大学》《中庸》亚圣(3)科旦(4)万家宝日出原野3.【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用法,要以课本为基础,积累常见实词的含义,还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技法。【解答】(1)痛惜,哀怜。翻译: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2)擦拭。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3)徇私。现今不去抚恤而是徇私舞弊。(4)判决。法官判决李广所损失、伤亡的士兵太多了。(5)满足;满意。人在言行中总感觉不满意不知足。答案:(1)痛惜,哀怜(2)擦拭(3)徇私(4)判决(5)满足;满意4.【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解答】(1)重点字:鄙,把……作为边邑;亡,灭掉;陪,增加。译文: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邻国而邦晋国增加土地呢?(2)重点字:急,逼近;度,估计;发,发射。译文:李广射箭,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3)重点字:夭,寿命短;贰,专心;肆,等待;所以,……的方法。译文: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答案:(1)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邻国而邦晋国增加土地呢?(2)李广射箭,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3)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二、阅读57分5.【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中指代性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文中的指代性词语大多指代该词前面或相邻的内容,这种内容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词或短语,联系语境具体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西西弗斯循环”原本是指很多时候是徒劳的、永无止境的苦役的循环往复。在文中它是一种技术焦虑循环。首先筛选相关内容。“这种对技术的恐慌人们从来不陌生,它出现在每个新技术崛起的关头。剑桥大学的学者艾米•奥本在一篇论文中将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作技术恐慌的‘西西弗斯循环’”“一些结构性的因素让我们成为了技术焦虑循环中的这个西西弗斯”“为了打破这种循环,我们首先需要的是与宏大的乌托邦式判断保持距离,学习一种更为具体的思考方式”。据此可知“西西弗斯循环”前提是“宏大的乌托邦式判断”,根源是“技术恐慌”,本质是技术焦虑循环。据此得出答案:“西西弗斯循环”指在宏大的乌托邦式判断下人们由于对技术的恐慌而形成的技术焦虑循环。(2)A.“……预测,ChatGPT没有可能取代未来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地位”错误,原文为“施罗默•桑德作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测,随着社会系统的复杂化,知识专业分工的细化,对社会整体境况下判断的公共知识分子进入衰落期,未来的知识分子其实是属于‘掌握信息基础设施的人’”,施罗默•桑德的预测并没有涉及相关内容。B.“可以完美模仿人类写作”错误,原文有“特德•姜说,尽管ChatGPT可以完美地模仿人类写作……表面上,人类写作的初稿、计算时打下的草稿,都和目前ChatGPT能做到的没有区别,但“你的初稿是一个原始想法的拙劣表达,它还伴随着一种无定形的不满”,人会在这个过程里真切意识到自己想说的和写出的东西之间的差距。即便ChatGPT的写作能力持续进化,这些珍贵的写作体验依旧是难以代替的”,可见ChatGPT写作还是有缺陷的,它并不能真正完美地模仿人类写作。C.“体现了ChatGPT与人类间的‘对话’文化”错误,对话涉及到沟通,这一过程没有ChatGPT和人之间的沟通。故选:D。(3)D.结合原文“媒体对‘新’的追逐也使得技术焦虑中重复的议题被忽视,每一次的技术焦虑似乎都在被描绘为全新的”可知,追逐“新”的话题,引起大众对重复议题的忽视符合媒体在制造社会焦虑中起到的作用。故选:D。(4)结合“它成为撰写论文初级阶段的帮手,辅助整理资料和数据”可概括出,帮助人类撰写初级阶段的论文;结合“它有望帮助人类重寻‘对话文化’的价值”可概括出,帮助人类重寻“对话文化”的价值;结合“成为了人类的一面镜子……映射出的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通过ChatGPT观照并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可概括出,映射出人类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帮助人类关照并解决面临的问题。答案:(1)“西西弗斯循环”指在宏大的乌托邦式判断下人们由于对技术的恐慌而形成的技术焦虑循环。(2)D(3)D(4)①帮助人类撰写初级阶段的论文。②帮助人类重寻“对话文化”的价值。③映射出人类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帮助人类关照并解决面临的问题。6.【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看看词语写出了写作对象什么特点,另外看看词语有没有用特殊的修辞手法,对于文章中心主旨的表达有没有什么作用,注意表达效果。(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品味其丰富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3)本题考查考生把握重点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4)本题考查对材料的运用能力。注意结合材料,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归纳。【解答】(1)结合“我喜欢将一切事物简单化,她则把一切事物复杂化,所以我不喜欢她”“苇岸可能真就是不喜欢扎进芜杂混沌的人世,更深的涉入那些看来有容乃大”“小说、戏剧算是这样的吧”可知,该词的意思是情节丰富复杂、多重意蕴的文学体裁可以容纳更多的故事内容和意义价值。(2)结合“如果《哈姆雷特》现于舞台,是作为生死困境中的巨大问号存在的话,苇岸的死与生,其实更指向一个清晰的句点”可知,该句作为作者对莎士比亚和苇岸不同之处的一个总结性论调。结合“身心被这些所扰,无形间便更容易共情于那些复杂样态的艺术”“每个时代的人,也都有生命所必然撞到的严峻时刻,在哈姆雷特身上看到灵魂动荡不安的自己”“他后来的路,也确实始终没有离开大地与泥土”“到达事物核心最短的路程”可知,该句也是莎士比亚戏剧中身心被各种纠结的矛盾所困扰的人物与苇岸直接的亲近大地与泥土的明确清晰的答案的对比。(3)结合“抄录的是托尔斯泰的评价,所记托尔斯泰的评价其中一处是这样的:……莎士比亚没有那种使艺术具有外表美的技巧,作品中的人物缺乏‘自然的态度’”可知,引用名家的话,引出苇岸的观点,并使文章对苇岸观点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苇岸的性格。结合“如果将这句往他的为人为文上想,苇岸可能真就是不喜欢扎进芜杂混沌的人世,更深的涉入那些看来有容乃大”可知,除了上述对苇岸日记中的摘抄的认识,结合作者的评述,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苇岸的价值观点。(4)结合“作品中的人物缺乏‘自然的态度’”“我喜欢将一切事物简单化,她则把一切事物复杂化,所以我不喜欢她”“将生命去繁就简,依着内心所持一路走下去”“有一天你将成为生活在远久时代的一个/大地将回忆你,如同它回忆小草和森林/……回忆那些来去匆匆的风/你的安宁将变得海一样无边无际”“直接面对生命、面对事物本身”可知,在思想的困境与简单的生命意识之间,我们应该劝解小明向着简单的一面去。故可留言:我们要回到自身,回归自然的态度,以最短的距离找到最有价值的核心。答案:(1)情节丰富复杂、多重意蕴的文学体裁可以容纳更多的故事内容和意义价值。(2)①作为作者对莎士比亚和苇岸不同之处的一个总结性论调。②莎士比亚戏剧中身心被各种纠结的矛盾所困扰的人物与苇岸直接的亲近大地与泥土的明确清晰的答案的对比。(3)①引用名家的话,引出苇岸的观点,并使文章对苇岸观点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苇岸的性格。②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苇岸的价值观点。(4)我们要回到自身,回归自然的态度,以最短的距离找到最有价值的核心。(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4题。(5分)7.【分析】(1)此题考查识记古诗文学常识的能力。需要结合平时所掌握的有关元曲的文学常识,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2)此题考查鉴赏散曲表现手法的能力。需要抓住“春”字,结合具体曲词,赏析此曲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解答】(1)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大德歌:曲牌名,入双调,共七句七韵。故选:B。(2)①此曲开头“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以子规鸟的啼叫引起少妇的思念,用的是比兴手法。②中间“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写少妇因思念而日渐消瘦,感觉身体如柳絮一般轻飘飘,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写少妇的离别之苦。③末句“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写眼前景,以燕子成双成对地衔泥营巢,映衬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强化浓郁的思念和寂冷之情。全篇紧紧围绕一个“春”字,从各个侧面描绘,突出了少妇的思念。行文上惜墨如金,不蔓不枝。答案:(1)B(2)①开头用比兴手法,以暮春子规鸟的啼叫起兴,以引起少妇思念远人之情。②中间运用比喻,写因思念远人而日渐消瘦的少妇感觉身体像暮春的柳絮一样轻飘飘的,写少妇的离别之苦,由表及里,层层深入。③最后用双燕衔泥反衬少妇的孤独之苦。全篇紧紧围绕一个“春”字,从各个侧面描绘,突出了少妇的思念。译文:春天的杜鹃叫了,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你走的时候说是春天就回来,而今春已到,却不见你的踪影。近日才几天面色已显得枯槁瘦弱,憔悴多了。等了整整一个春天,却一点消息也没等到;而旧时檐前燕子早已归来,忙忙碌碌地营巢筑窝干得多欢!赏析:此曲首二句“子规啼,不如归”,既写景,又写时。春天的杜鹃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声声响在少妇耳旁,深深触动了她怀念远人的情怀。所以第三句写道:“道是春归人未归。”由于盼人人不至,精神饱受折磨,于是引出“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两句。“几日憔悴”是从外形上描绘其愁苦。接着又进一步从内部揭示少妇心灵上的创伤。“虚飘飘柳絮飞”,表面写的是景,实际是比喻少妇的心理状态。少妇因情侣久去不归,在外是凶是吉,是祸是福,都不得而知,不能不令人担心。因而心绪不定,忽上忽下,正如虚飘飘的柳絮,无所适从。作者这样从外而内两个方面刻画,便把一个愁苦的少妇在等待中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春天暗示出来,同时也使下句的“一春”有了依据。既然少妇一等再等,结果就是春光过,不仅人未归,连消息也没有得到,最后就不能不伤感地明确点出“一春鱼雁无消息”了。在这七个字中,虽没一“思”字,而少妇思念远人的炽烈感情已溢于言表。不用说,这时的少妇痛苦已极,凄迷纷乱,百无聊赖。妙的是作者未从正面明写这种感情,而是宕开一笔,用“则见双燕斗衔泥”来反衬。燕是“双燕”,它们为筑爱巢在比赛着衔泥。此情此景,与孤居独处、落落寡欢的少妇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又添几分苦涩。8.【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解答时,要清楚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①句意: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谢,道歉。②句意:沛公禁受不起酒力。胜:禁得住。③句意:拜两拜敬献给大王。再拜:拜两拜。④句意: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督:责备。(2)A.①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即“大王来操何”。译文: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②宾语前置句,“沛公安在”,即“沛公在安”。译文:沛公在哪里?B.①省略句,“置之坐上”应为“置之(于)坐上”。译文: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②省略句,“竖子不足与谋”应为“竖子不足(之)与谋”。译文: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C.①判断句,“为”表判断。译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②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译文: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D.①一般句式,译文: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②被动句,“为”表示被动。译文: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故选D(3)置,留下、弃置;道,取道;间,抄小路。译文: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4)刘邦借口上厕所逃离项营之前交代张良强调了两点:一是献玉器,以礼物继续迷惑项羽,当然这是有相当危险的,所以他以“公”呼张良,自降身价,语气近乎哀求;二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为自己赢得逃跑时间。稳住项王,争取时间,刘邦委实老谋深算!写刘邦的逃跑。“置车骑”只带四人,是为了避免大队人马出走的动静太大,引发范增的追杀;而让四人“持剑盾步行”则是一旦遇到不测,他们便只有拼死格斗,组成一道防火墙方便刘邦自己脱身。刘邦为了自己的逃跑可谓是算无遗策。但是,他宁可牺牲部下也要保全自己的用心,也让人看到了刘邦自私刻薄的一面。刘邦逃回了自己军中,张良入席善后,项羽竟然还问:“沛公安在?”并且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张良代刘邦献给他的一双白璧。项羽政治上糊涂到了何种程度啊!可惜他至死还在乌江边上感叹“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可见其至死都是糊涂啊。范增的这一“撞”一叹,是项羽集团中忠诚有远见之人的悲哀与无奈啊。一个“立”字充分显示了刘邦做事的果断,这与项羽的优柔寡断形成了鲜明对比。答案:(1)①道歉②禁得住③拜两拜④责备(2)D(3)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4)①遇险时,自降身价,老谋深算;②逃跑时,宁可牺牲部下也要保全自己;③项羽政治糊涂,不善用人;④刘邦做事的果断。参考译文: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沛公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9.【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需要结合语境,合理推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需要注意理解虚词还要结合文言句式,找到意义不同的一项。(3)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需要注意主语、谓语和宾语结构的完整性,合理断句。(4)此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需要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特别是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5)此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需要结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找到论述的步骤,总结论证方法,最后归纳论证思路。【解答】(1)“错误”有误,“缪”应为诈伪。“缪谓已死可悲之主”译为“诈称已死去的可悲的楚怀王之名”。故选B。(2)A.宾语前置,“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要从有道者”,“唯……是……”结构;谓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其甚若是”。译文:只听从符合道义的起事者;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B.都是句末语气词。译文:还能拿楚国怎么办;告辞干什么?C.都是“竟”,意为竟然。译文:竟然连一个外黄的小孩子都不如;天地间竟然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D.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文:范增假立怀王这一举动;我壮年的时候。故选A。(3)“不能不弑逆”是谓语部分,“羽弑逆”为主谓结构,放在句前,故“羽”前断;“增此误”意为范增这一失误,故在“增此误”前后断。译文:立怀王那么项羽不能不杀怀王,项羽杀怀王那么项羽就会因为不义而被天下英雄所不能容忍进而自我毁灭,范增所犯下的这个错误,即使有聪明的人也不能为项羽谋划了。(4)项王认为他的话对,就赦免了准备活埋的那些人。项王东进睢阳县,睢阳人听到这情况都争着归附项王。(重点词语:然,意动用法,认为……正确;坑,名词活用为动词,活埋;下,归附)(5)由“惟立楚怀王孙心,而冒怀王旧号称怀王耳,然不知此项之所以灭也”可知,第二段首先举例证明范增诈立放放羊的小儿为楚怀王,这是第一个错误。由“使增当是时稍知仁义之说,随宜正捄①,以杀项氏嗜杀之势,则一时畏慑已服之心必将转而为悦服之心,豪杰必不以次引去,何以置楚为”可知,第二步用假设推理,论述范增没有及时用仁义之说挽救时局,这是第二个错误;由“盖怀王立则羽不能不弑逆,羽弑逆则羽不容不灭自,增此误,虽有智者不能为羽计矣”可知,最后运用因果论证,因范增纵容项羽杀怀王,故而激起众怒,让项羽走向灭亡,这是第三个错误。答案:(1)B(2)A(3)盖怀王立则羽不能不弑逆/羽弑逆则羽不容不灭自/增此误/虽有智者不能为羽计(4)项王认为他的话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