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1-2022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9分1.(6分)按要求填空。(1),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忧从中来,。(曹操《短歌行》)(3),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5)人生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2.(1分)外交部发言人某次在答记者问时引用古诗指明:中国发展壮大的步伐并不是少数西方政客的拙劣表演所能影响的,以下诗句中最适合被其引用的一项是()A.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B.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D.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3.(2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一些哲学家推断“我”就是大脑。但也有人认为大脑的许多部分并不是“我”的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应该是只有几盎司重的、薄薄的、蜘蛛网一样的东西。①“我”大概应该完全由神经细胞构成②比如细胞核和线粒体的参与看起来只是间接的③比如大脑的血管就好像只是间接地参与“我”的心理活动④并且可能活性神经细胞也不是每一部分都会直接参与思维A.②④①③ B.③①④② C.④②③① D.③④①②4.(7分)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3)圣人无常师(《师说》)(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5)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7)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5.(3分)以下是虚词“而”的部分义项,请从下列选项中分别为其选择恰当的例句。(1)连词,表并列关系。【例】(2)连词,表转折关系。【例】(3)连词,表承接关系。【例】A.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B.惑而不从师,终不解矣。(《师说》)C.蟹六跪而二螯。(《劝学》)D.吾尝跂而望矣。(《劝学》)二、阅读41分6.(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从饮食真味到文化之“味”①人们夸奖一道菜,常说“色香味”俱全,而不是“味香色”俱全,这种表达顺序可能正符合眼、鼻、口感知的特点。“味”是中国传统烹饪的核心,也是根基。若离开“味”,而在菜名的花哨、摆盘的漂亮等细枝末节上绞尽脑汁,终归不是正途。②我国最早烹饪用味只有咸、酸二味,咸取于盐,酸取于梅子。《尚书•说命》:“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盐大概是最早的调味料,凡菜都离不开,可以称得上百味之王。但盐只可增加咸味,对于去除食物中的异味,尤其是肉类的腥膻之气,有些无能为力。而梅子含果酸,口感酸甜,可做汤羹的调味品,又含清香,最利于消除肉的臭、腥、膻等异味。此外,梅子中的果酸还可帮助软化肉质纤维,利于消化,因此是早期烹饪最常用到的。③后来,人们又开发了辛香类的天然调味品,比如葱、姜、蒜、蓼、芥、花椒等。这些调料的加入,开启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第一次“滋味”革命。到秦代,食物烹调就已有辛、酸、咸、苦、甘五味的说法。秦汉时还发明了酱、清酱(酱油)及豆豉,这些都是以大豆为原料发酵而成。于是,“色香味俱全”成为中国式烹饪的一个重要指标。④中国人对于饮食滋味的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开发新的调味品一直态度积极。比如西汉时,张骞从西域带回蒜、芫荽(香菜)等调味品,这些“胡味”都很特别。大蒜的辛辣自不必说,芫荽更有一种特殊的气味,至今吃不惯芫荽的人还说有一股臭虫的味道。即便如此,大多数中国人也欣然接受,很多人甚至迷恋得很,在北方尤其如此。做汤、凉拌、包水饺,怎么做都觉得好吃,甚至有的如羊汤、鱼汤,不放些香菜点缀调味,仿佛缺了根本。⑤再如胡椒,原产印度西海岸,大概在明代时引种中国,之前主要从中亚、南亚一带进口,可谓高档调味品。物以稀为贵,唐宋时,胡椒堪比黄金,家有胡椒,也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⑥此外还有辣椒。辣椒原产美洲,明代后期引种中国。讲究口味的中国人很快发现了辣椒的美妙,自此就由“无姜不食”变成了“无辣不食”了,“辣味”也成了川菜、湘菜的主打味道。⑦各种调味料的加入,使得中国人的口味日渐敏感、细腻、丰富,渐渐走出餐桌饮食的范畴,酝酿出更有意味的文化。中国人最典型的是以“滋味”论诗乐,将品味食物的感触转移到思考和评价文学艺术。⑧滋味本是一种由味觉带来的生理感受,如同耳之于声、目之于色。但古人认为,饮食的“滋味”却又不止于酸甜苦辣咸,它们能引起人的愉悦心理,其中包含着美感成分。也就是说,味觉和心理的审美愉悦是可以相通,甚至互相转换的。⑨《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用肉味来比喻音乐的审美韵味,觉得比起肉食,音乐艺术的滋味更胜一筹,听乐时,自己在心理上所得到的美感、快感甚至超过鲜美的肉味,由此,他对音乐艺术有如此大的美感效力表示十分惊叹。到了魏晋六朝时期,这种讨论蔚为大观:陆机《文赋》明确用“滋味”来谈论文学艺术感染力;钟嵘《诗品》更是明确地把有味无味作为诗歌的艺术审美标准。滋味,余味,后人引申为韵味,都是用滋味来表达文学艺术给人们带来的心理体验,好似从“食客”的感受着眼,把品味者和品味的对象融为一体,是很有趣的。⑩由饮食口味到滋味,到文学艺术作品的韵味,这就是由小道而见出大道,是将饮食之道和生活旨趣相联结。这样的一种思维习惯,千百年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话语方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陶渊明《饮酒》诗云:“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饮食中有真味,耐心品味,或能得之。(1)第①段中的“正途”在文中具体是指。(2)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色香味”中“味”是最重要的。B.中国人一直在积极开发新的调味品。C.饮食的滋味可以转化成一种审美体验。D.以“滋味”论诗乐是中国人最典型的文化。(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盐和梅子是最早的调味料。B.中国人对外来调味品异常迷恋。C.滋味文化的兴起源于调味品的增多。D.陶渊明在饮酒中悟得了文学的真谛。(4)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7.(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生活在西湖边①二十年前,怀着对杏花烟雨、小桥人家的诗意认识,我独自来到杭州。没想到,这一来就再也没有离开。②我家在庆春门内,步行到西湖只有三十分钟的距离。我家住三楼,是南北通透的户型,家里窗子全都打开,就会有风吹进来。被风轻抚着,我会陷入痴想,这风吹湿过白娘子的油纸伞;岳家军出城时,这风鼓起战旗猎猎作响;夏季大雨时,这风吹皱过西湖水,让“市长”苏东坡写下:“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诗句。③风过无痕,可杭州城里赓续千年的历史,总有擦不掉的痕迹。我家住在小营社区,在上世纪50年代末,这里可闻名全国。1958年1月5日,毛主席曾亲临小营巷视察爱国卫生运动,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那时起,小营巷成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的榜样,也被誉为“江南第一名巷”。④和我一样,很多人会好奇,小营是什么营?其实小营的得名与太平天国有关,《杭州与西湖史话》记载,1861年时,太平天国的听王陈炳文曾在此扎营。这段往事藏在封存的卷宗里,只余小营巷这个看不出悲喜的名字。而今,作为听王府旧址的小营巷61号静默在绿树森然的深巷,呈现一派岁月静好的悠然。⑤小营社区还低调藏着浙江大学的“脱胎”地——求是书院。这里曾是南宋时的普慈寺原址,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利在此创办新型学校,也是浙江省第一所新型高等学府。岁月更迭,时代变迁,这里逐渐孵化出浙江大学的雏形。从求是书院出发,步行几百米,就能抵达“风雨茅庐”。这个藏在大学路的旧居,是爱国作家郁达夫在1933年购置的寓所。这座典型的中式平房别墅,内有假山点缀,林木参差,环境幽雅,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纪念郁达夫的一处重要场所。社区内另一处粉墙黛瓦的传统民宅,曾哺育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这所三进木结构的传统民居内有个小花园,钱学森在这里度过了三岁之前的幼儿生活。⑥离开小营社区,前往西湖的庆春路上,一路走来,人文渊薮,溢彩流芳,从古至今的繁华地,更盛产激荡人心的故事。有民间传说的白蛇许仙、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有岳飞、于谦、张苍水这样千古流芳的豪情英雄。孤山上半坡梅林让人想起隐逸在此的“梅妻鹤子”林逋,堤坝名称也时刻纪念入仕作为的白居易、苏轼、杨孟瑛、阮元……而巷弄深处,也生活着一代代寻常的百姓人家,素朴的人生足迹同样书写着杭州城祥和安乐的内蕴。⑦我工作在西湖边,15楼的位置能饱览西湖风光。每天上下班,我都会穿越庆春路,路过马市街临庆春路的一排店铺。有户人家就生活在路边的风雨连廊下。门左边是爸爸配钥匙、补胎的地方,右边是妈妈的缝纫织补摊位,有个虎头虎脑的十一二岁的儿子。我每天下班都看得到他家在街边的连廊里吃晚饭。热乎乎的天气里,吃热乎乎的饭,一台大功率的旧电扇呼呼吹着热风。有时是番茄蛋汤,霉干菜烧肉;有时是一大盆冬瓜炖排骨,排骨是肉眼可见的数量非常多。一家三口,亲热围坐一处,临着车水马龙的庆春路,过着自己的烟火人生。⑧一面明净湖水,三面苍翠青山,这钟灵毓秀的气韵生出恢宏和散淡之气。千余载的悠悠岁月,几多风云变幻,未变的却是西湖文化的大气磅礴和婉约浪漫的内核。西湖边的日子,始终是平民百姓有梦想生活,官员才子有情怀有担当。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杭州,西湖不仅是我等百姓引以为傲的精神符号,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实体。这些日子,秋风渐渐爽朗,山岚沉浮,湖水明净,又是在平湖秋月看月亮的好时节了。(1)自选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部分。(2)第⑦段中描写了风雨连廊下一家人的生活情景,分析其作用。(3)联系全文具体分析西湖文化历经千载仍长盛不衰的原因。8.(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村行[宋]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描写诗人在山间信马由缰,兴致悠然。B.颈联以“胭脂”和“白雪”作喻,色彩绚丽明快。C.尾联运用设问,以眼前景致似故乡而触发思乡情。D.全诗叙事自然,表情达意直白且率真,不假掩饰。(2)本诗写景颇有特色,自选角度对此加以赏析。9.(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①,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②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②,弥竟川泽。唯奋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③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至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节选自《后汉书•孔奋传》)【注】①脂膏:比喻富裕之地。②连毂:一车接一车,形容车辆众多。(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时天下扰乱B.而奋力行清洁C.乃执其妻子D.冀当退却(2)文中画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3)把第①段中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4)联系全文,推测世祖下诏褒美孔奋的具体内容。(5)文章多处通过描写周围人物来表现孔奋的形象,请举一例加以说明。三、写作40分10.(40分)有人说,为人处事要懂得变通,有人则不以为然。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9分1.(6分)按要求填空。(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解答】故答案为:(1)看万山红遍(重点字:遍)(2)不可断绝(重点字:断)(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重点字:摧)(4)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滚)(5)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酹)(6)苏子愀然(重点字:愀)2.(1分)外交部发言人某次在答记者问时引用古诗指明:中国发展壮大的步伐并不是少数西方政客的拙劣表演所能影响的,以下诗句中最适合被其引用的一项是()A.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B.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D.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每个诗句的意思作答。【解答】A.出自唐代杜甫的《贫交行》。句意为:富贵之交总是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反复无常,轻薄之辈却纷纷追随,无法计数。B.出自于宋代王安石《上元戏呈贡文》。句意为:上元之夜,万家灯火,车水马龙,如同白天,沐浴着温暖喜人的春风。C.出自于唐代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句意为:还在欣赏两岸猴子的叫声中,我乘坐的小船已经过了很多座山。后来演化成成语“一日千里”,比喻发展极快。D.出自于唐代元稹的《离思》。句意为:经过沧海之后再也不会感到有比它更深更广的水,领略过巫山之云后,再也不会感到有比它更美的云彩。根据以上四个选项诗句的意思分析,只有C项符合中国发展速度快,发展壮大的语境。故选:C。3.(2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一些哲学家推断“我”就是大脑。但也有人认为大脑的许多部分并不是“我”的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应该是只有几盎司重的、薄薄的、蜘蛛网一样的东西。①“我”大概应该完全由神经细胞构成②比如细胞核和线粒体的参与看起来只是间接的③比如大脑的血管就好像只是间接地参与“我”的心理活动④并且可能活性神经细胞也不是每一部分都会直接参与思维A.②④①③ B.③①④② C.④②③① D.③④①②【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解答时,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解答】根据前文“但也有人认为大脑的许多部分并不是‘我’的部分”后面的标点冒号,推知后文是对其进行解释说明,列举那些不是‘我’的部分,所以首句不能是①④,排除C;而②③两句,③在强调大脑组成部分与“我”的关系,所以确定③为首句,排除A;①是在确定了大脑的血管就好像只是间接地参与“我”的心理活动后,得出的结论,故放在③的后面,排除D。故选B。故选:B。4.(7分)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接近、靠近(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3)圣人无常师(《师说》)固定的(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解释儒经的著作(5)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到、往(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攻占(7)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冒着【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教材的讲解作答。【解答】故答案为:(1)接近、靠近(2)横渡(3)固定的(4)解释儒经的著作(5)到,往(6)攻占(7)冒着5.(3分)以下是虚词“而”的部分义项,请从下列选项中分别为其选择恰当的例句。(1)连词,表并列关系。【例】C(2)连词,表转折关系。【例】B(3)连词,表承接关系。【例】AA.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B.惑而不从师,终不解矣。(《师说》)C.蟹六跪而二螯。(《劝学》)D.吾尝跂而望矣。(《劝学》)【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句意分析连词的意项作答。【解答】A.“而”,连词,表承接关系。句意是:耳朵听到,就会成为悦耳的声响;眼睛看到,就会成为美妙的色彩。B.“而”,连词,表转折故选。句意是: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最终也不能解决那些疑惑。C.“而”,连词,表并列关系。句意是: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大蟹钳。D.“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句意是:我曾经提起脚后跟向远处看。故选:(1)C(2)B(3)A二、阅读41分6.(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从饮食真味到文化之“味”①人们夸奖一道菜,常说“色香味”俱全,而不是“味香色”俱全,这种表达顺序可能正符合眼、鼻、口感知的特点。“味”是中国传统烹饪的核心,也是根基。若离开“味”,而在菜名的花哨、摆盘的漂亮等细枝末节上绞尽脑汁,终归不是正途。②我国最早烹饪用味只有咸、酸二味,咸取于盐,酸取于梅子。《尚书•说命》:“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盐大概是最早的调味料,凡菜都离不开,可以称得上百味之王。但盐只可增加咸味,对于去除食物中的异味,尤其是肉类的腥膻之气,有些无能为力。而梅子含果酸,口感酸甜,可做汤羹的调味品,又含清香,最利于消除肉的臭、腥、膻等异味。此外,梅子中的果酸还可帮助软化肉质纤维,利于消化,因此是早期烹饪最常用到的。③后来,人们又开发了辛香类的天然调味品,比如葱、姜、蒜、蓼、芥、花椒等。这些调料的加入,开启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第一次“滋味”革命。到秦代,食物烹调就已有辛、酸、咸、苦、甘五味的说法。秦汉时还发明了酱、清酱(酱油)及豆豉,这些都是以大豆为原料发酵而成。于是,“色香味俱全”成为中国式烹饪的一个重要指标。④中国人对于饮食滋味的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开发新的调味品一直态度积极。比如西汉时,张骞从西域带回蒜、芫荽(香菜)等调味品,这些“胡味”都很特别。大蒜的辛辣自不必说,芫荽更有一种特殊的气味,至今吃不惯芫荽的人还说有一股臭虫的味道。即便如此,大多数中国人也欣然接受,很多人甚至迷恋得很,在北方尤其如此。做汤、凉拌、包水饺,怎么做都觉得好吃,甚至有的如羊汤、鱼汤,不放些香菜点缀调味,仿佛缺了根本。⑤再如胡椒,原产印度西海岸,大概在明代时引种中国,之前主要从中亚、南亚一带进口,可谓高档调味品。物以稀为贵,唐宋时,胡椒堪比黄金,家有胡椒,也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⑥此外还有辣椒。辣椒原产美洲,明代后期引种中国。讲究口味的中国人很快发现了辣椒的美妙,自此就由“无姜不食”变成了“无辣不食”了,“辣味”也成了川菜、湘菜的主打味道。⑦各种调味料的加入,使得中国人的口味日渐敏感、细腻、丰富,渐渐走出餐桌饮食的范畴,酝酿出更有意味的文化。中国人最典型的是以“滋味”论诗乐,将品味食物的感触转移到思考和评价文学艺术。⑧滋味本是一种由味觉带来的生理感受,如同耳之于声、目之于色。但古人认为,饮食的“滋味”却又不止于酸甜苦辣咸,它们能引起人的愉悦心理,其中包含着美感成分。也就是说,味觉和心理的审美愉悦是可以相通,甚至互相转换的。⑨《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用肉味来比喻音乐的审美韵味,觉得比起肉食,音乐艺术的滋味更胜一筹,听乐时,自己在心理上所得到的美感、快感甚至超过鲜美的肉味,由此,他对音乐艺术有如此大的美感效力表示十分惊叹。到了魏晋六朝时期,这种讨论蔚为大观:陆机《文赋》明确用“滋味”来谈论文学艺术感染力;钟嵘《诗品》更是明确地把有味无味作为诗歌的艺术审美标准。滋味,余味,后人引申为韵味,都是用滋味来表达文学艺术给人们带来的心理体验,好似从“食客”的感受着眼,把品味者和品味的对象融为一体,是很有趣的。⑩由饮食口味到滋味,到文学艺术作品的韵味,这就是由小道而见出大道,是将饮食之道和生活旨趣相联结。这样的一种思维习惯,千百年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话语方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陶渊明《饮酒》诗云:“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饮食中有真味,耐心品味,或能得之。(1)第①段中的“正途”在文中具体是指以“味”为核心,兼顾“色香”的中国式烹饪方法。(2)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D。A.“色香味”中“味”是最重要的。B.中国人一直在积极开发新的调味品。C.饮食的滋味可以转化成一种审美体验。D.以“滋味”论诗乐是中国人最典型的文化。(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C。A.盐和梅子是最早的调味料。B.中国人对外来调味品异常迷恋。C.滋味文化的兴起源于调味品的增多。D.陶渊明在饮酒中悟得了文学的真谛。(4)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词语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含义和用法,认真推敲。(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解答】(1)依据第一段“‘味’是中国传统烹饪的核心,也是根基。若离开‘味’,而在菜名的花哨、摆盘的漂亮等细枝末节上绞尽脑汁,终归不是正途”,不是正途的是“在菜名的花哨、摆盘的漂亮等细枝末节上绞尽脑汁”,是正途的就应该是反过来,以“味”为核心,兼顾“色香”的中国式烹饪方法。(2)D.依据第七段“中国人最典型的是以‘滋味’论诗乐,将品味食物的感触转移到思考和评价文学艺术”,中国人以“滋味”论诗乐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人的方式,但不能说以“滋味”论诗乐是中国人的文化,而且还是最典型的文化。故选:D。(3)A.依据第二段“我国最早烹饪用味只有咸、酸二味,咸取于盐,酸取于梅子”,“盐和梅子是最早的调味料”错,只是“取于”。B.依据第四段“即便如此,大多数中国人也欣然接受,很多人甚至迷恋得很,在北方尤其如此”,“中国人对”错,不是所有中国人。C.正确。D.依据第十段“陶渊明《饮酒》诗云:‘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饮食中有真味,耐心品味,或能得之”,“陶渊明在饮酒中悟得了文学的真谛”错,是说“将饮食之道和生活旨趣相联结”,是一种思维习惯。故选:C。(4)依据第一段“‘味’是中国传统烹饪的核心,也是根基”,文章首先指出“味”是中国传统烹饪的核心和根基;依据第二段“我国最早烹饪用味只有咸、酸二味,咸取于盐,酸取于梅子”、第三段“后来,人们又开发了辛香类的天然调味品,比如葱、姜、蒜、蓼、芥、花椒等”、第四段“中国人对于饮食滋味的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开发新的调味品一直态度积极”,接着按古今顺序,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我国烹饪调料不断开发引进、饮食滋味日益丰富的过程;依据第七段“各种调味料的加入,使得中国人的口味日渐敏感、细腻、丰富,渐渐走出餐桌饮食的范畴,酝酿出更有意味的文化。中国人最典型的是以‘滋味’论诗乐,将品味食物的感触转移到思考和评价文学艺术”、第九段“孔子……陆机……钟嵘”,然后提出独到见解——中国人口味的日渐敏感、细腻、丰富酝酿出了以“滋味”论诗乐典型文化,并用孔子、陆机、钟嵘的事例加以证明;依据第十段“由饮食口味到滋味,到文学艺术作品的韵味,这就是由小道而见出大道,是将饮食之道和生活旨趣相联结。这样的一种思维习惯,千百年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话语方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陶渊明《饮酒》诗云:‘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饮食中有真味,耐心品味,或能得之”,最后用陶渊明的诗总结指出从饮食口味到文学韵味,是一种将饮食之道和生活旨趣相联结的独特文化。答案:(1)以“味”为核心,兼顾“色香”的中国式烹饪方法。(2)D(3)C(4)文章首先指出“味”是中国传统烹饪的核心和根基;接着按古今顺序,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我国烹饪调料不断开发引进、饮食滋味日益丰富的过程;然后提出独到见解——中国人口味的日渐敏感、细腻、丰富酝酿出了以“滋味”论诗乐典型文化,并用孔子、陆机、钟嵘的事例加以证明;最后用陶渊明的诗总结指出从饮食口味到文学韵味,是一种将饮食之道和生活旨趣相联结的独特文化。7.(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生活在西湖边①二十年前,怀着对杏花烟雨、小桥人家的诗意认识,我独自来到杭州。没想到,这一来就再也没有离开。②我家在庆春门内,步行到西湖只有三十分钟的距离。我家住三楼,是南北通透的户型,家里窗子全都打开,就会有风吹进来。被风轻抚着,我会陷入痴想,这风吹湿过白娘子的油纸伞;岳家军出城时,这风鼓起战旗猎猎作响;夏季大雨时,这风吹皱过西湖水,让“市长”苏东坡写下:“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诗句。③风过无痕,可杭州城里赓续千年的历史,总有擦不掉的痕迹。我家住在小营社区,在上世纪50年代末,这里可闻名全国。1958年1月5日,毛主席曾亲临小营巷视察爱国卫生运动,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那时起,小营巷成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的榜样,也被誉为“江南第一名巷”。④和我一样,很多人会好奇,小营是什么营?其实小营的得名与太平天国有关,《杭州与西湖史话》记载,1861年时,太平天国的听王陈炳文曾在此扎营。这段往事藏在封存的卷宗里,只余小营巷这个看不出悲喜的名字。而今,作为听王府旧址的小营巷61号静默在绿树森然的深巷,呈现一派岁月静好的悠然。⑤小营社区还低调藏着浙江大学的“脱胎”地——求是书院。这里曾是南宋时的普慈寺原址,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利在此创办新型学校,也是浙江省第一所新型高等学府。岁月更迭,时代变迁,这里逐渐孵化出浙江大学的雏形。从求是书院出发,步行几百米,就能抵达“风雨茅庐”。这个藏在大学路的旧居,是爱国作家郁达夫在1933年购置的寓所。这座典型的中式平房别墅,内有假山点缀,林木参差,环境幽雅,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纪念郁达夫的一处重要场所。社区内另一处粉墙黛瓦的传统民宅,曾哺育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这所三进木结构的传统民居内有个小花园,钱学森在这里度过了三岁之前的幼儿生活。⑥离开小营社区,前往西湖的庆春路上,一路走来,人文渊薮,溢彩流芳,从古至今的繁华地,更盛产激荡人心的故事。有民间传说的白蛇许仙、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有岳飞、于谦、张苍水这样千古流芳的豪情英雄。孤山上半坡梅林让人想起隐逸在此的“梅妻鹤子”林逋,堤坝名称也时刻纪念入仕作为的白居易、苏轼、杨孟瑛、阮元……而巷弄深处,也生活着一代代寻常的百姓人家,素朴的人生足迹同样书写着杭州城祥和安乐的内蕴。⑦我工作在西湖边,15楼的位置能饱览西湖风光。每天上下班,我都会穿越庆春路,路过马市街临庆春路的一排店铺。有户人家就生活在路边的风雨连廊下。门左边是爸爸配钥匙、补胎的地方,右边是妈妈的缝纫织补摊位,有个虎头虎脑的十一二岁的儿子。我每天下班都看得到他家在街边的连廊里吃晚饭。热乎乎的天气里,吃热乎乎的饭,一台大功率的旧电扇呼呼吹着热风。有时是番茄蛋汤,霉干菜烧肉;有时是一大盆冬瓜炖排骨,排骨是肉眼可见的数量非常多。一家三口,亲热围坐一处,临着车水马龙的庆春路,过着自己的烟火人生。⑧一面明净湖水,三面苍翠青山,这钟灵毓秀的气韵生出恢宏和散淡之气。千余载的悠悠岁月,几多风云变幻,未变的却是西湖文化的大气磅礴和婉约浪漫的内核。西湖边的日子,始终是平民百姓有梦想生活,官员才子有情怀有担当。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杭州,西湖不仅是我等百姓引以为傲的精神符号,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实体。这些日子,秋风渐渐爽朗,山岚沉浮,湖水明净,又是在平湖秋月看月亮的好时节了。(1)自选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部分。(2)第⑦段中描写了风雨连廊下一家人的生活情景,分析其作用。(3)联系全文具体分析西湖文化历经千载仍长盛不衰的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语句的理解与赏析。解答本题,需要理解语句的内容,从修辞的角度入手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场景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理解语段的内容,从上下文角度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题干信息,筛选相关信息,进而概括作答。【解答】(1)“被风轻抚着”赋予了“风”人的情感,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表明了杭州风的温婉与柔和,进而引起作者的联想,“吹湿过白娘子的油纸伞”“鼓起战旗猎猎作响”“吹皱过西湖水”“让‘市长’苏东坡写下”这些与杭州有关的故事,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表现出作者对杭州城的喜爱与自豪之情。(2)首先,第⑦段描写了“我”在风雨中看到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场景,“一台大功率的旧电扇呼呼吹着热风”“有时是番茄蛋汤,霉干菜烧肉;有时是一大盆冬瓜炖排骨,排骨是肉眼可见的数量非常多。一家三口,亲热围坐一处”等描述展现出一家三口的生活气息,这样的生活气息使得西湖也充满了和谐的日常氛围,也与标题相互照应;同时,从上文的角度理解,对一家三口生活场景的描述,与第⑥段“也生活着一代代寻常的百姓人家,素朴的人生足迹同样书写着杭州城祥和安乐的内蕴”的语句相照应,展现出杭州百姓的和乐生活,使得表达根据感染力。最后,联系下文,这一段的描述,为下文“西湖边的日子,始终是平民百姓有梦想生活……西湖不仅是我等百姓引以为傲的精神符号,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实体”的描述奠定了基础,使得文章的情感衔接和谐融洽。(3)首先分析内因,杭州历经千年有着“从那时起,小营巷成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的榜样”“太平天国的听王陈炳文曾在此扎营”的大气磅礴,也有着“有民间传说的白蛇许仙、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有岳飞、于谦、张苍水这样千古流芳的豪情英雄”的婉约浪漫,“生活着一代代寻常的百姓人家,素朴的人生足迹同样书写着杭州城祥和安乐的内蕴”更表明这座城市也承载着百姓的生活与理想。其次是外因,根据第②段内容可知西湖环境适合人居住,且充满了诗情画意;根据第⑤段内容可知杭州城对历史文化的重视与保护;文章②至⑥段描写了很多杭州的名家,这表明了杭州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才使得这里名家辈出;根据最后一段内容可知杭州城“始终是平民百姓有梦想生活,官员才子有情怀有担当”。由此分析总结。答案:(1)示例:画线句中“轻抚”一词运用比拟手法,形象生动地摹画出了杭州的风柔和温婉、令人沉醉,进而想到与之相关的发生在这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杭州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自豪和喜爱之情。(2)示例:作者在本段中鲜活生动地描绘了风雨连廊下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渲染了西湖边和谐融洽的日常生活氛围,使标题“生活在西湖边”具体可感。这样写也是为照应上文第⑥段末尾“一代代寻常的百姓人家”的相关表述,点面结合地呈现百姓生活的祥和安乐,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同时这是为下文写“西湖边的日子,始终是平民百姓有梦想有生活”(“西湖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实体”)作铺垫,使结尾的情感抒发水到渠成。(3)示例:西湖文化历千载而不衰,内因是其具有大气磅礴、婉约浪漫的内核,承担着平民百姓的生活理想。外因是:①西湖钟灵毓秀的诗意环境适宜人居;②杭州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③杭州重视文化教育,名家辈出;④百姓生活祥和安乐、有梦想追求,官员才子有情怀有担当。杭州有合于文化生存发展的内外因素,故西湖文化能长盛不衰。8.(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村行[宋]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首联点题,描写诗人在山间信马由缰,兴致悠然。B.颈联以“胭脂”和“白雪”作喻,色彩绚丽明快。C.尾联运用设问,以眼前景致似故乡而触发思乡情。D.全诗叙事自然,表情达意直白且率真,不假掩饰。(2)本诗写景颇有特色,自选角度对此加以赏析。【分析】(1)本题综合考查诗歌语言、内容、情感、思想的题目,几乎涵盖了诗歌考查的全部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情感,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解答】(1)“表情达意直白且率真,不假掩”错,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2)首联通过视觉描写,写出山径之“狭窄”和菊之“初黄”。颔联通过听觉“有声”与“无语”的对比,将声音的对立感刻画了出来,以热闹衬托寂静,用寂静描绘热闹;“无语”一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山峰人的特点;“晚籁”是听觉上的描写,“斜阳”是视觉上的描绘,视听结合,加强了画面感。颈联以“叶落”对“花开”,用事物的状态改变描绘出了秋景的动态美;“胭脂色”对“白雪香”,用红、白两色为这幅秋景图上色,并用嗅觉上的“香”字给这幅图赋予了味道。中间这两联描写非常用心,将视觉、听觉、嗅觉融为一体,通过对“晚籁”“山峰”“斜阳”“落叶”“荞麦花”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香、格调亮丽、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答案:(1)D(2)①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第一、五、六句主要从视觉角度来写景,三、四句主要从听觉角度来写,第六句又从嗅觉角度来写景。②动静结合:颔联前句写晚籁之声,后句写“无语”,动静相映成趣。③远近结合,诗句的第二联写远景,第三联写近景,即宏大开阔,有细致入微,景色层次分明。④成功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数峰无语”将峰峦人格化,突出其静。作者又用“胭脂”“白雪”比喻“棠梨”叶色和荞麦花色,显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⑤对比手法。颔联“有声”与“无语”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颈联的颜色对比鲜明。译文: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赏析:古代文人被贬谪期间,难免情绪抑郁,但却摆脱了案牍之劳形,可以纵情流连于山水胜景之中,而偏远之地,美丽的大自然最能安顿迁客的心灵。商州的自然美景带给王禹偁极大的抚慰,他曾在《听泉》诗里自嘲说:“平生诗句是山水,谪宦方知是胜游”。时间久了,一方山水之美也就渐渐融化在他那颗诗心里,化作人与自然相谐的动人诗篇。这首诗是他与商山的自然风景进行心灵对话的艺术结晶。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颔联耳闻“有声”与目睹“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诗人迷恋山间那份宁静,然而暮色已悄然降临,还是且行且回。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诗人看见了:前面的小桥流水、原野平林,很是眼熟。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满目山川,清晖娱人,宦途失意的异乡人却有家不得归,此情此景,真的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9.(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①,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②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②,弥竟川泽。唯奋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③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至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节选自《后汉书•孔奋传》)【注】①脂膏:比喻富裕之地。②连毂:一车接一车,形容车辆众多。(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D。A.时天下扰乱B.而奋力行清洁C.乃执其妻子D.冀当退却(2)文中画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3)把第①段中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4)联系全文,推测世祖下诏褒美孔奋的具体内容。(5)文章多处通过描写周围人物来表现孔奋的形象,请举一例加以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古今异义词的意思,结合语境,判断选项是否准确。(2)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断句题的总体原则是将初步断句的结果带进原文翻译,通则对,不通则错。具体方法如下:①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等虚词。②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③修辞标志法:常见的有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④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⑤结构标志法: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首先要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对于没有掌握的词语,可前后联系,推断词义。翻译完成后,仔细检查。(4)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时应抓住与题干相关的关键语句,根据要求进行分析。答题时一定要按关键点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答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解答】(1)A.时天下扰乱:扰乱,古义,政局不稳,纷扰混乱;今义,搅拌,使混乱不堪。译文:当时天下纷扰混乱。B.而奋力行清洁:清洁,古义,清正廉洁;今义,没有尘土污垢。译文:而孔奋却尽力以清廉行事。C.乃执其妻子: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译文:于是抓住他的妻子儿女。D.冀当退却:退却,古今都指畏难后退。译文:望以此作为抵挡以便后退。故选D。(2)“事母孝谨”后面需要断开,“孝谨”做“事母”的状语;“虽为俭约”后面需要断开,“虽”译为虽然,与下一句构成转折关系。句意:他侍奉母亲非常孝敬谨慎,虽然自己生活俭朴,却极力以美食孝敬母亲。(3)以:用。礼:对待。迎于大门: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大门迎”。译文:(梁统)不用对待下属的礼节对待他,经常亲自到大门口迎接他,把他(当作知交)领入内堂拜见自己的母亲。(4)孔奋为官清廉,生活简朴,根据原文“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可知,他因躲避战乱到河西地区,在姑臧这个富庶的地区任职四年,为官清正廉洁。孔奋孝敬老母,根据原文“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可知,他侍奉母亲非常孝敬谨慎,虽然自己生活俭朴,却极力以美食孝敬母亲。孔奋疾恶如仇,忠君报国,根据原文“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至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可知,孔奋擒获消灭了隗茂等人,但他的妻子和儿女却被贼人杀害。(5)根据原文“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可知,当时全国仍未安定,士大夫都不注重操守,而孔奋却尽力以清廉行事,因此被众人笑话,有人认为他身处富庶地区,不能使自己富裕起来,只是白白地增加劳苦艰辛罢了。根据原文“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可知,孔奋注重节操,施政崇尚仁义平和,太守梁统对他十分尊敬优待,从不以官属的礼节对待他,常到大门口迎接,然后引见给自己的母亲。根据原文“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②,弥竟川泽。唯奋无资,单车就路”可知,官员的财物一车接一车,充满了川泽道路。只有孔奋没有资财,只乘一辆车上路。根据原文“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可知,姑臧的官员百姓以及羌胡认为孔奋清廉、仁义、贤明,要报答他的恩德。于是相继凑集了成千上万的牛马器物,追了数百里送给孔奋。孔奋只是拜谢而已,一点都不接受。答案:(1)D(2)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3)(梁统)不用对待下属的礼节对待他,经常亲自到大门口迎接他,把他(当作知交)领入内堂拜见自己的母亲。(4)①事母孝谨②为官清廉,身处富邑而不贪财货③治县有方,百姓感恩戴德④年事已高仍奋勇追敌⑤忠君报国,不惜牺牲亲人生命。(5)答案示例一:描写当时天下之士不重操守,还嘲笑孔奋不懂得为自己谋利,反衬出孔奋清廉高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手房协议购房
- 分家协议范本2025
- 2024版二手房房屋买卖合同协议15篇
- 工作领域2 新居住项目产品与价格策70课件讲解
- 2023年酒店、厨房设备用品项目融资计划书
- 2023年消化系统用药项目融资计划书
- 2023年全自动金属带锯床超精密加工机床项目融资计划书
- 【虎啸】2024年虎啸年度洞察报告-3C家电行业
- 机械制图考试题+答案
-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露天矿采场现场安全检查表
- 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审批表
- 劳技 水仙雕刻造型设计(第一课时)
- 2022年导电炭黑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
- 自然辩证法(2023修订版)课后思考题
- 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字《0~10、=><》书写练习
- 慢性光化性皮炎的诊断及治疗课件
- 启东市学八级月月考(第二次独立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
- DB∕T29-297-2021 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
- 篮球裁判员手册(三人执裁)
- 10万吨燃料乙醇厂初步工艺设计-毕业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