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_第1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_第2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_第3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_第4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一、积累运用(10分)1.(5分)按题目要求填空。(1),则足以拒秦。(杜牧《》)(2)知足者富,。(《<老子>四章》)(3)《蜀道难》中用高飞之鸟与善攀之猿的艰难表现山势高危的句子是:,。2.(2分)小杨同学听说上海有一座根据《红楼梦》的描写设计而成的大型仿古园林——上海大观园,于是便前往参观。他走进一座院落,无一株花木,只见许多异草,薜荔藤萝,味芬气馥,初觉无味,漫步其中又倍感清雅。这最可能仿的是原著中哪位人物的居所?()A.黛玉 B.妙玉 C.宝钗 D.探春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值得注意的是,论证省略的隐含前提往往不止一个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方法。①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捕捉隐含前提,能够推断出许多话语背后的基本假定②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并对它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是评估和改进论证的一个重要方面③如果深入追问论证,有时会发现还有其他隐含前提④由此可以进入文本深层,探究其深层意蕴⑤这些前提只要有一个不成立,论点就值得怀疑A.④⑤③①② B.④③⑤②① C.③②⑤④① D.③⑤②①④二、阅读(70分)(一)4.(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审美经验之谜(节选)①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肤浅软弱的心理现象,仅仅放任地纵容一己的悲欢而无法判断这个世界的是是非非;如果没有理性阶段的处理和提炼,审美经验无助于人生的成熟。事实上,审美经验已经隐含了强烈的或者精细的判断。即使没有停下来仔细地掂量,我们在阅读之中就会喜欢孙悟空、敬佩武松、怜爱林黛玉、嘲笑猪八戒、厌恶曹操……这些不是判断又是什么?而且,当概念、分析、推理、综合这些理性的手段还没有抵达现场的时候,审美经验的判断以的方式辨别忠奸善恶,判断的速度甚至比理性还要迅速,而且入木三分。更为奇怪的是,理性与审美经验之间不一定构成对称的正比关系。我们时常遇到的情况是,一些理性发达的人仅仅拥有肤浅的审美经验,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永远是他们的至爱。陶渊明诗作之中大音希声的境界,契诃夫小说中深长的忧伤之情,鲁迅杂文沉重的冷峻孤愤,许多人一直到耄耋之年也难窥门径。换言之,这些人的审美经验始终处于幼稚状态。这又是为什么呢?②目前为止,这个问题的完整解释尚未出现,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看到,社会生活的训练是审美经验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社会生活之中积累了无数的知识、愿望和经验教训,这些知识、愿望和经验教训由于不断地重复而沉积到内心深处,甚至潜藏于无意识之中,这个过程如同米酿成酒一样。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感觉直接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了一个理论家。这些压缩为感觉的审美经验通常包含了能量很大的接受、排斥、赞成、反对等种种倾向,但是,读者在作出判断之前已经无须重复那些烦琐的推理过程。③当然,如同各种社会经验一样,每一个审美经验的强大以及丰富程度并不相同。相对而言,作家是一批审美经验特别发达的人。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哲学家或者历史学家深刻思考之后得到的见解,作家仿佛凭借特殊的天赋就能察觉。遇到某种奇特的故事、细节,即使一时还无法从理论上得出准确结论,作家已经怦然心动。他们兴致勃勃地将这些故事、细节收藏在自己的内心进行培育,如同观察一个试管里将要发生什么。果戈里《外套》的素材是一桩笑话,朋友们还在哈哈大笑之际他已经敏感地意识到这桩笑话的不同寻常;而托尔斯泰竟然可以从普普通通的牛蒡花领悟到他的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的契机。巴尔扎克曾经将这种天赋称之为“透视力”,他甚至觉得科学也难以解释。许多外人总是对作家的奇异才能惊叹不已——为什么他们能够将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情叙述得如此生动?为什么他们竟然在我们熟视无睹的地方看到了生活的秘密?答案当然是形形色色的。但是,作家才能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显然是出色的审美经验。④由于审美经验的存在,肯定有人认为,文学批评后续的分析、解释是多余的蛇足。在这一方面,托尔斯泰说,伟大的艺术家总能将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情感充分传达出来,读者在欣赏时自然会体验到相同的情感,只要①,就②;而批评家用言词解释作品,只不过表明他们缺乏审美经验,以为别人无法直接受到艺术家的感染。于是,托尔斯泰以文豪的骄傲作出一个结论:那些从事文学批评的人都是因为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已经不正常,或者已经衰退。⑤面对这样的观点,我们只要指出一点就够了:仅仅依靠审美经验,我们很难精确地认识事物。我们感到一座山峰的巍峨高耸,并不意味着同时了解到它的确切高度。文学阅读也是如此。仅仅沉湎于审美经验,我们很难明晰地阐发形象的意义,因而也很难说明为什么某种审美经验如此强烈。中国唐代有一位批评家叫司空图,他在《二十四诗品》中以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人们对于雄浑、冲淡、高古、纤秾等二十四种诗歌境界和风格的感受。可是,由于缺少坚实的理论概括,人们领会这些境界和风格仍然如同捕捉微风中的游丝一样困难。中国古代的诗话、词话之中,一些批评家在谈论写诗的体会之后常常补充一句:不可与不知者道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古代批评家常见的一种态度。但是,这也是说明问题时力不从心的一种遁词。以悟解悟,批评家总觉得有些问题尚未说清。的确,审美经验包含了判断,但是,正如眼睛看不见眼睛自身一样,审美经验自身的来龙去脉还包含着许多需要进一步解释的地方。(1)在第①段的“”上填入一个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感性B.直觉C.强烈D.深刻(2)根据第②段,不属于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过程的一项是A.长期积累B.不断重复C.高度浓缩D.简化知识(3)不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审美经验曾被误解为一种肤浅的、不含有理性判断的心理现象。B.如只喜欢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就意味着他的审美经验是幼稚的。C.作家的审美经验最为发达、出色,但其中不包含武侠小说作家。D.“透视力”指借助审美经验在纷繁现象中迅速直达本质的能力。(4)请将第④段画线处的句子补充完整,使推论过程更为充分、严密(5)下面附录文字是另一位学者对托尔斯泰观点的回应,请阅读本文第⑤段与附录文字,比较分析两段文字的论证特点。附录:文学批评是更高层次上的接受活动,其实质是批评者在阅读、感受、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意义阐释和价值评判,并引领读者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寻绎蕴藏其间的人生真谛,从而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因此,批评家不同于一般的接受者之处就在于:他必须具备一种能力,即以理性反思的方式将众人都能感受理解到的作品的意义与美,由混沌模糊的状态转化为明晰的经验形态。真正的文学批评,是一门艺术。审美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内涵,审美视野更是文学批评不可或缺的基本视野。总之,审美经验不仅是文学批评的基础,也是文学批评的具体对象之一。(二)5.(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蓝羽鸟贾志红①我曾经站在布古尼的街头,在一块很大的牌子上识别一堆法语单词。牌子是马里国家公路局竖起的,写着这条始于布古尼终于锡加索的待修公路的出资方、建设方、监理方等信息。建设方写着我们总公司的名称。在内部我们被称作二〇八,它是这条路的长度,也是这条路的简称,还是一群人被喊了四年的集体姓名。②老何从首都巴马科的机场接我来工地,三菱越野车一进入布古尼,老何就说,到了我们的路上了。这片土地上,除了工程设备,什么都不是我们的,天空、原野以及天空之下、原野之上的一切都不是我们的,但我们依然用“我们的路”来称呼它。他指着路边的大牌子说,这是起点。我第一次站在二〇八公路上。这是一条坑洼不平的窄窄的路,路原本是宽的,因为老旧,路面的沥青掉落,露出红土路基。路基塌陷,荒草丛生。曾经宽阔的公路在时间碾压下日渐细弱,很多路段只剩路心还遗留有沥青的痕迹。西非原野上,一条路正慢慢归于原野。③其实我们的路并不经过市区,只是从布古尼擦边而过。布古尼于我们的重要性更在于它的仪式感,在于那块立于起点的牌子。我曾对着起点牌拍过无数照片,旱季的时候,雨季的时候……时间如走马的灯,各种人物在相同的背景下留下不同的影像。考察的、慰问的、检查的,白皮肤、黑皮肤、黄皮肤。同事们几乎都和这块牌子合过影。测量工程师小段,给我看他刚到工地的第一张照片,他俊朗、白皙,背后的牌子也是新的,还没有经过严酷的日晒雨淋,白色的底和蓝色的字散发着新油漆的光泽。那时非洲的蓝天和太阳对小段来说也是新的。几个月以后,我们路过这块牌子,小段再次站在牌子下,旁边跟着几个向他学习测量技术的本地工人,他们并排站在一起,一样的白色工装体恤衫,一样剃着光头,我几乎看不出他们肤色的差别,他们眯着眼,对着我的镜头笑,露出同样雪白耀眼的牙齿。④平日里,试验室的技术员蕾拉姑娘走路的样子轻盈得像一朵云,白大褂飘来荡去。她是工人中文化程度最高的,在法语之外还会英语。她还是我见过的本地姑娘中唯一不穿民族服饰的,那些花花绿绿的裙子与她无缘,她永远穿得像个白领员工,工作服白大褂内是深色长裤、白色衬衣或是条纹衬衣,手里也总是拿着一沓子试验单或是一本书。⑤李工和试验室的工人们忙着做红土的各项检测。试验仪器从国内空运来的时候,李工高兴坏了,这是他第一次在非洲拥有自己的试验室。他拿着清单,边念边指挥工人摆放:土工电动击实仪放这里,脱模器、压碎试验器靠墙放,分析天平、净水天平,嗨嗨,你们动作轻些。⑥工期的头两年,二〇八公路进行全线的土方施工。总工程师老麦说,需要八十万方土。找土,找红土,找干湿度恰好的红土,老何说过这是整个二〇八的头等大事。208公里的线路,80万方的红土需求量,至少要有不低于10个大型土场,且分布均匀。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人力物力成本最小化。作为二〇八项目中方总负责,老何难掩痛心,我们得节约、节约、再节约。这句话是老何大会小会上的开场白,又是结束语,他常常把桌子拍得啪啪响,唾沫星子四溅。⑦无边的原野,找土的人是一群有目标的蚂蚁,以二〇八公路的某一个点为中心,以20公里为半径,散开,再聚拢,带着收获或者烈日下的空茫。他们真想像蚂蚁一样遁入地下啊,地下一定有一个红土丰美的世界。那段时期,人人眼里只有红土,人人都像建造家园的蚂蚁一样,用触须去探寻红土的气息。⑧我在某一天迷了路。从植被来看,似乎是我从未走过的路,我硬着头皮沿着这条小路继续走,它像一条布带牵扯着我,将我引入一片林子,而后它就悄悄地松了手。林子起初稀疏,有显著的人的脚印、牛的蹄印。可是,林子越来越幽深,人的脚印、牛的蹄印都被一只神秘的手拂去痕迹,这只手又把形状各异的花摆放在不知名的植物上,或绚丽或幽香。沈姐的语文课堂。我在林子里边快步穿行边紧张地竖起耳朵,鸟雀飞过,树枝颤抖。我依然不辨方向,在开阔之地我就是路痴,在没有路的林子里更是茫然无措。⑨像许多童话故事一样,一个精灵出现了,那是一只长尾鸟,披着蓝色的羽衣,鸣叫着,在树枝间低飞、跳跃。它的声音悦耳、镇静。它时隐时现,始终不靠近我也不远离我。结果,什么危险也没有发生,林子静谧而安详,它善待了我这个闯入者,又平安地把我送出。我循着树木缝隙间的光芒往边缘走,最后终于钻出林子,眼前是一片开阔地,我回到了阳光之下,猛然而现的阳光刺得我眯着眼,提醒我已重返现实世界。⑩童话似乎落幕了,长尾蓝羽鸟不知去向。⑪但是,且慢啊,另一幕童话背景在这里已安放多时,一座巨大的蚂蚁世界展现在我眼前。我依然眯着眼,以适应阳光的强烈,也便于更细致地打量这座蚂蚁的城市。它们由错落有致的无数城堡组成,最高的一人多高,挺拔如孩童世界的摩天大楼。每座高楼,布满针眼般大小的蚁穴。建筑精致而牢固,像喀斯特地貌的山峰,也像丹霞地貌的土林,但它们只是蚂蚁的城堡世界,是无数蚂蚁一口一口衔土而建。而建筑材料是细润且色泽极佳的上好红土,我当然认识,二〇八的每一个人都认识质地优良的红土,那是氧化铁的颗粒在阳光下泛出的最动人的颜色。蚂蚁们的触须就是最精密的试验仪器。结果顺理成章,各项检测数据符合要求。红土铺在我们的路上了,铺在一条正在长宽的路上。⑫这段迷路的经历像一个传奇被广为传播,长尾蓝羽鸟也在传播中被描绘成了神鸟。同事们在一遍遍的讲述中不断添枝加叶,童话故事越发完美,他们的嘴巴像一支支画笔,那只鸟被描绘得愈发美丽,羽毛更加丰满,蓝得如绸缎、蓝得如天幕,根根闪烁着神性的光芒。⑬雨季将要结束,天空中的云朵越来越少,它们去了远方,在另一片干涸的土地上酝酿雨水,播撒慈悲。蕾拉辞职了,赴法国读书。离开的那天她哭了,拥抱每一个人,而后像云朵一样飘向她的远方。她没有攒够学费,但她获得了一笔意外的资助。⑭我想,蕾拉姑娘,一定也看见了一只长尾蓝羽鸟吧。(1)结合文本,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2)第③段提到“同事们几乎都和这块牌子合过影”,那么作者为什么挑选出工程师小段两次和起点牌的合影进行描写?请从选材的角度加以分析。(3)第②、⑥两段画线部分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4)象征物的使用往往能够增强叙事性作品的艺术效果,请以本文的“蓝羽鸟”与《百合花》中的“百合花”为例加以赏析。(三)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唐)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淮上遇洛阳李主簿(唐)韦应物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的体裁均为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数都是五个。B.两首诗的创作原因都是因为诗人漂泊在外遇到旧游。C.两首诗的诗句都有倒装现象,且倒装之后效果甚佳。D.两首诗的创作手法相同,即意象叠加、视听觉结合。(2)“叶”与“树”是古诗的常见意象,有人认为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否则诗意寡淡。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四)7.(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万斯同先生传(清)钱大昕①万先生斯同字季野,鄞人。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余姚黄太冲寓甬上,先生与兄斯大皆师事之,得闻蕺山刘氏之学,以慎独为主、以圣贤为必可及。②会诏修《明史》,大学士徐公元文为总裁,欲荐入史局,先生力辞,乃延主其家,以刊修委之。先生素以明史自任,又病唐以后设局分修之失,尝曰:“昔迁、固才既杰出,又承父学,故事信而言文。其后专家之书,才虽不逮,犹未至如官修者之杂乱也。譬如入人之室,始而周其堂寝匽湢①,继而知其蓄产礼俗,久之其男女少长性质刚柔、轻重贤愚无不习察,然后可制其家之事。若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不暇择其材之宜与事之习是犹招市人而与谋室中之事也。吾所以辞史局而就馆总裁所者,唯恐众人分操割裂,使一代治乱贤奸之迹暗昧而不明耳。”③又曰:“史之难言久矣!而在今则事之信尤难,盖俗之偷久矣,好恶因心,而毁誉随之,一家之事,言者三人,而其传各异矣,况数百年之久乎!”建文②一朝无实录,野史因有逊国③出亡之说,后人多信之,先生直断之曰:“紫禁城无水关,无可出之理。《成祖实录》称:‘建文阖宫自焚,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所谓中使者,乃成祖之内监也,安肯以后尸诳其主?而清宫之日,中涓嫔御为建文所属意者逐一毒考,苟无自焚实据,岂肯不行大索之令耶?且建文登极二三年,削夺亲藩,曾无宽假,以至燕王称兵犯阙④,逼迫自殒。即使出亡,亦是势穷力尽,谓之逊国可乎?”由是建文之书法遂定。④康熙壬午四月卒,年六十。注:①匽湢:储污水的坑池和浴室。②建文: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③逊国:指把国家的统治地位让给别人。④称兵犯阙:指“靖难之役”,朱棣夺取皇位。(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先生与兄斯大皆师事之②始而周其堂寝匽湢(2)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乃延主其家,以刊修委之A.管理B.居住C.主人D.决定②而在今则事之信尤难,盖俗之偷久矣A.暗中拿走B.悄悄行动C.抽出时间D.苟且马虎(3)第②段中画双直线的句子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若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不暇择其材之宜与事之习是犹招市人而与谋室中之事也(4)把第②段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所以辞史局而就馆总裁所者,唯恐众人分操割裂,使一代治乱贤奸之迹暗昧而不明耳。(5)联系文本,分析第②段画曲线部分对刻画万斯同形象的作用。(6)第③段中,万斯同对野史“建文帝逊国”之说的断言为何能让人信服?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五)8.(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游敬亭山记(明)王思任①①“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②,不道宣城,不知言之赏心也。姑孰③据江之上游,山魁而水怒,从青山讨宛,则曲曲镜湾,吐云蒸媚,山水秀丽清矣。曾过响潭,鸟语入流,两壁互答。望敬亭绛雰浮,令我杳然生翼④,而吏卒守之,不得动。②既束带竣谒事,□以青鞋走眺之。一径千绕,绿霞翳染,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⑤寒阴,使人骨面之血,皆为蒏碧,而向之所谓鸟鸣莺啭者,但有茫然,竟不知声在何处?厨人尾我,以一觞劳之留云阁上。至此而又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往还”⑥造句之精也。朓乎,白乎!归来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③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予栗然不能止,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围,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相不及,峭崿斗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与予所游者异。嗟乎!昼夜相半,牛山⑦短而蕉鹿⑧长,回视霭空⑨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注:①王思任:明文学家,1575年﹣1646年,1602年任安徽当涂县令时游览敬亭山,并写下本文。②南齐谢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中句。③姑熟:当涂古称。④杳然生翼:意思是有羽化升仙的感觉。⑤党结:聚集。⑥唐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中句。⑦牛山:牛山:即“牛山叹”,典出《晏子春秋》,比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⑧蕉鹿:典出《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后世称“梦幻”。⑨霭空:云霄。(1)第②段□中应填入的虚词是A.也B.则C.乃D.而(2)结合文本,赏析第②段画线句。(3)结合全文,具体分析作者在“游”中寄寓的情感。三、写作(70分)9.(70分)当下,一边是网络新词频频诞生,而另一边是人们时常缺少合适的话语来表达,某网站“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经常出现的提问是“怎么形容这种青春和夕阳结合的感觉”“怎么形容学校里大片的马鞭草开了”“如何表达大学毕业了对学生时代的不舍”“如何形容刚看完一本书或一部电影之后心里的惆怅感”……对于这个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运用(10分)1.(5分)按题目要求填空。(1)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杜牧《阿房宫赋》)(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四章》)(3)《蜀道难》中用高飞之鸟与善攀之猿的艰难表现山势高危的句子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得”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解答】故答案为:(1)使六国各爱其人阿房宫赋(重点字:房)(2)强行者有志(重点字:强)(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重点字:猱)2.(2分)小杨同学听说上海有一座根据《红楼梦》的描写设计而成的大型仿古园林——上海大观园,于是便前往参观。他走进一座院落,无一株花木,只见许多异草,薜荔藤萝,味芬气馥,初觉无味,漫步其中又倍感清雅。这最可能仿的是原著中哪位人物的居所?()A.黛玉 B.妙玉 C.宝钗 D.探春【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的能力,要在整体理解名著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判断。【解答】《红楼梦》十七回,贾政带宝玉游园,到了蘅芜苑时,有这样一段关于其建筑格局、内部构造及周边环境的描写: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再结合宝钗的性格: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是一位衣着朴实、不讲究富贵闲妆的女子,她不喜欢铺张浪费,虽然出身富贵,却并不沉迷于富贵。综合分析,应是宝钗的居所。故选:C。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值得注意的是,论证省略的隐含前提往往不止一个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方法。①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捕捉隐含前提,能够推断出许多话语背后的基本假定②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并对它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是评估和改进论证的一个重要方面③如果深入追问论证,有时会发现还有其他隐含前提④由此可以进入文本深层,探究其深层意蕴⑤这些前提只要有一个不成立,论点就值得怀疑A.④⑤③①② B.④③⑤②① C.③②⑤④① D.③⑤②①④【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内容,结合句子之间的关系选出排列正确的选项。【解答】前文是说“论证省略的隐含前提往往不止一个两个”,与之衔接最紧密的是③“如果深入追问论证,有时会发现还有其他隐含前提”。然后是⑤中的“这些前提”紧接③后,接下来是②“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与前文紧密衔接。然后进一步谈①“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捕捉隐含前提,能够推断出许多话语背后的基本假定”。最后④“由此可以进入文本深层,探究其深层意蕴”是对前文的总结,并引出后文“这是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方法”。故排序为:③⑤②①④。故选:D。二、阅读(70分)(一)4.(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审美经验之谜(节选)①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肤浅软弱的心理现象,仅仅放任地纵容一己的悲欢而无法判断这个世界的是是非非;如果没有理性阶段的处理和提炼,审美经验无助于人生的成熟。事实上,审美经验已经隐含了强烈的或者精细的判断。即使没有停下来仔细地掂量,我们在阅读之中就会喜欢孙悟空、敬佩武松、怜爱林黛玉、嘲笑猪八戒、厌恶曹操……这些不是判断又是什么?而且,当概念、分析、推理、综合这些理性的手段还没有抵达现场的时候,审美经验的判断以的方式辨别忠奸善恶,判断的速度甚至比理性还要迅速,而且入木三分。更为奇怪的是,理性与审美经验之间不一定构成对称的正比关系。我们时常遇到的情况是,一些理性发达的人仅仅拥有肤浅的审美经验,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永远是他们的至爱。陶渊明诗作之中大音希声的境界,契诃夫小说中深长的忧伤之情,鲁迅杂文沉重的冷峻孤愤,许多人一直到耄耋之年也难窥门径。换言之,这些人的审美经验始终处于幼稚状态。这又是为什么呢?②目前为止,这个问题的完整解释尚未出现,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看到,社会生活的训练是审美经验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社会生活之中积累了无数的知识、愿望和经验教训,这些知识、愿望和经验教训由于不断地重复而沉积到内心深处,甚至潜藏于无意识之中,这个过程如同米酿成酒一样。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感觉直接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了一个理论家。这些压缩为感觉的审美经验通常包含了能量很大的接受、排斥、赞成、反对等种种倾向,但是,读者在作出判断之前已经无须重复那些烦琐的推理过程。③当然,如同各种社会经验一样,每一个审美经验的强大以及丰富程度并不相同。相对而言,作家是一批审美经验特别发达的人。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哲学家或者历史学家深刻思考之后得到的见解,作家仿佛凭借特殊的天赋就能察觉。遇到某种奇特的故事、细节,即使一时还无法从理论上得出准确结论,作家已经怦然心动。他们兴致勃勃地将这些故事、细节收藏在自己的内心进行培育,如同观察一个试管里将要发生什么。果戈里《外套》的素材是一桩笑话,朋友们还在哈哈大笑之际他已经敏感地意识到这桩笑话的不同寻常;而托尔斯泰竟然可以从普普通通的牛蒡花领悟到他的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的契机。巴尔扎克曾经将这种天赋称之为“透视力”,他甚至觉得科学也难以解释。许多外人总是对作家的奇异才能惊叹不已——为什么他们能够将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情叙述得如此生动?为什么他们竟然在我们熟视无睹的地方看到了生活的秘密?答案当然是形形色色的。但是,作家才能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显然是出色的审美经验。④由于审美经验的存在,肯定有人认为,文学批评后续的分析、解释是多余的蛇足。在这一方面,托尔斯泰说,伟大的艺术家总能将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情感充分传达出来,读者在欣赏时自然会体验到相同的情感,只要①,就②;而批评家用言词解释作品,只不过表明他们缺乏审美经验,以为别人无法直接受到艺术家的感染。于是,托尔斯泰以文豪的骄傲作出一个结论:那些从事文学批评的人都是因为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已经不正常,或者已经衰退。⑤面对这样的观点,我们只要指出一点就够了:仅仅依靠审美经验,我们很难精确地认识事物。我们感到一座山峰的巍峨高耸,并不意味着同时了解到它的确切高度。文学阅读也是如此。仅仅沉湎于审美经验,我们很难明晰地阐发形象的意义,因而也很难说明为什么某种审美经验如此强烈。中国唐代有一位批评家叫司空图,他在《二十四诗品》中以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人们对于雄浑、冲淡、高古、纤秾等二十四种诗歌境界和风格的感受。可是,由于缺少坚实的理论概括,人们领会这些境界和风格仍然如同捕捉微风中的游丝一样困难。中国古代的诗话、词话之中,一些批评家在谈论写诗的体会之后常常补充一句:不可与不知者道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古代批评家常见的一种态度。但是,这也是说明问题时力不从心的一种遁词。以悟解悟,批评家总觉得有些问题尚未说清。的确,审美经验包含了判断,但是,正如眼睛看不见眼睛自身一样,审美经验自身的来龙去脉还包含着许多需要进一步解释的地方。(1)在第①段的“”上填入一个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A.感性B.直觉C.强烈D.深刻(2)根据第②段,不属于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过程的一项是DA.长期积累B.不断重复C.高度浓缩D.简化知识(3)不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CA.审美经验曾被误解为一种肤浅的、不含有理性判断的心理现象。B.如只喜欢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就意味着他的审美经验是幼稚的。C.作家的审美经验最为发达、出色,但其中不包含武侠小说作家。D.“透视力”指借助审美经验在纷繁现象中迅速直达本质的能力。(4)请将第④段画线处的句子补充完整,使推论过程更为充分、严密(5)下面附录文字是另一位学者对托尔斯泰观点的回应,请阅读本文第⑤段与附录文字,比较分析两段文字的论证特点。附录:文学批评是更高层次上的接受活动,其实质是批评者在阅读、感受、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意义阐释和价值评判,并引领读者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寻绎蕴藏其间的人生真谛,从而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因此,批评家不同于一般的接受者之处就在于:他必须具备一种能力,即以理性反思的方式将众人都能感受理解到的作品的意义与美,由混沌模糊的状态转化为明晰的经验形态。真正的文学批评,是一门艺术。审美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内涵,审美视野更是文学批评不可或缺的基本视野。总之,审美经验不仅是文学批评的基础,也是文学批评的具体对象之一。【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相关内容和补写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5)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注意答论证特点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多方分析概括。【解答】(1)B.结合“而且,当概念、分析、推理、综合这些理性的手段还没有抵达现场的时候”可知,最恰当的词语是:直觉。(2)D.结合“我们在社会生活之中积累了无数的知识、愿望和经验教训,这些知识、愿望和经验教训由于不断地重复而沉积到内心深处,甚至潜藏于无意识之中,这个过程如同米酿成酒一样”可知,没有简化知识。(3)C.“但其中不包含武侠小说作家”错误,结合“相对而言,作家是一批审美经验特别发达的人。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哲学家或者历史学家深刻思考之后得到的见解,作家仿佛凭借特殊的天赋就能察觉”可知,得不出本项推论。(4)结合“由于审美经验的存在,肯定有人认为,文学批评后续的分析、解释是多余的蛇足。在这一方面,托尔斯泰说,伟大的艺术家总能将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情感充分传达出来,读者在欣赏时自然会体验到相同的情感……而批评家用言词解释作品,只不过表明他们缺乏审美经验,以为别人无法直接受到艺术家的感染”可知,①有审美经验,②会知道这种感染力是不需要言词来解释的。(5)本题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从论证过程看,结合“面对这样的观点,我们只要指出一点就够了:仅仅依靠审美经验,我们很难精确地认识事物。我们感到一座山峰的巍峨高耸,并不意味着同时了解到它的确切高度。文学阅读也是如此。仅仅沉湎于审美经验,我们很难明晰地阐发形象的意义,因而也很难说明为什么某种审美经验如此强烈”可知,本文作者从审美经验的不足入手进行反驳,审美经验无法精确地阐发作品之“理”的,如果精确阐释的文学批评缺席,那么文学传达只能在审美经验高度发达的人群中发生,从而导致一般人无法欣赏文学作品。结合“文学批评是更高层次上的接受活动,其实质是批评者在阅读、感受、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意义阐释和价值评判,并引领读者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寻绎蕴藏其间的人生真谛,从而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可知,而附录文字则从文学批评与审美经验的关系进行立论的层次差异入手,提出文学批评的层次高于审美经验。“因此,批评家不同于一般的接受者之处就在于:他必须具备一种能力,即以理性反思的方式将众人都能感受理解到的作品的意义与美,由混沌模糊的状态转化为明晰的经验形态。真正的文学批评,是一门艺术”,而且重点否定了托尔斯泰认为批评家缺少艺术感受力的观点,提出批评家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感受力,而且更具有将感受力由含糊转化为清晰的理性能力。文学批评涵盖了审美经验。答案:(1)B(2)D(3)C(4)①有审美经验②会知道这种感染力是不需要言词来解释的(5)答案示例:从论证过程看,本文作者从审美经验的不足入手进行反驳,审美经验无法精确地阐发作品之“理”的,如果精确阐释的文学批评缺席,那么文学传达只能在审美经验高度发达的人群中发生,从而导致一般人无法欣赏文学作品。而附录文字则从文学批评与审美经验的关系进行立论的层次差异入手,提出文学批评的层次高于审美经验。而且重点否定了托尔斯泰认为批评家缺少艺术感受力的观点,提出批评家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感受力,而且更具有将感受力由含糊转化为清晰的理性能力。文学批评涵盖了审美经验。从论证方法看,本文作者先破后立,还运用反证法,用司空图的例子证明批评时使用清晰言词的重要性。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司空图的例子也否定了托尔斯泰认为批评家缺少艺术感受力的观点。而附录文字则立中含驳,没有使用例证法,而是采用理论论证,对涉及的重要概念、范畴、关系进行清晰阐释。从论证的语言看,本文的语言显得通俗、生动。而附录文字语言更多使用学术术语,显得严肃、严谨。(二)5.(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蓝羽鸟贾志红①我曾经站在布古尼的街头,在一块很大的牌子上识别一堆法语单词。牌子是马里国家公路局竖起的,写着这条始于布古尼终于锡加索的待修公路的出资方、建设方、监理方等信息。建设方写着我们总公司的名称。在内部我们被称作二〇八,它是这条路的长度,也是这条路的简称,还是一群人被喊了四年的集体姓名。②老何从首都巴马科的机场接我来工地,三菱越野车一进入布古尼,老何就说,到了我们的路上了。这片土地上,除了工程设备,什么都不是我们的,天空、原野以及天空之下、原野之上的一切都不是我们的,但我们依然用“我们的路”来称呼它。他指着路边的大牌子说,这是起点。我第一次站在二〇八公路上。这是一条坑洼不平的窄窄的路,路原本是宽的,因为老旧,路面的沥青掉落,露出红土路基。路基塌陷,荒草丛生。曾经宽阔的公路在时间碾压下日渐细弱,很多路段只剩路心还遗留有沥青的痕迹。西非原野上,一条路正慢慢归于原野。③其实我们的路并不经过市区,只是从布古尼擦边而过。布古尼于我们的重要性更在于它的仪式感,在于那块立于起点的牌子。我曾对着起点牌拍过无数照片,旱季的时候,雨季的时候……时间如走马的灯,各种人物在相同的背景下留下不同的影像。考察的、慰问的、检查的,白皮肤、黑皮肤、黄皮肤。同事们几乎都和这块牌子合过影。测量工程师小段,给我看他刚到工地的第一张照片,他俊朗、白皙,背后的牌子也是新的,还没有经过严酷的日晒雨淋,白色的底和蓝色的字散发着新油漆的光泽。那时非洲的蓝天和太阳对小段来说也是新的。几个月以后,我们路过这块牌子,小段再次站在牌子下,旁边跟着几个向他学习测量技术的本地工人,他们并排站在一起,一样的白色工装体恤衫,一样剃着光头,我几乎看不出他们肤色的差别,他们眯着眼,对着我的镜头笑,露出同样雪白耀眼的牙齿。④平日里,试验室的技术员蕾拉姑娘走路的样子轻盈得像一朵云,白大褂飘来荡去。她是工人中文化程度最高的,在法语之外还会英语。她还是我见过的本地姑娘中唯一不穿民族服饰的,那些花花绿绿的裙子与她无缘,她永远穿得像个白领员工,工作服白大褂内是深色长裤、白色衬衣或是条纹衬衣,手里也总是拿着一沓子试验单或是一本书。⑤李工和试验室的工人们忙着做红土的各项检测。试验仪器从国内空运来的时候,李工高兴坏了,这是他第一次在非洲拥有自己的试验室。他拿着清单,边念边指挥工人摆放:土工电动击实仪放这里,脱模器、压碎试验器靠墙放,分析天平、净水天平,嗨嗨,你们动作轻些。⑥工期的头两年,二〇八公路进行全线的土方施工。总工程师老麦说,需要八十万方土。找土,找红土,找干湿度恰好的红土,老何说过这是整个二〇八的头等大事。208公里的线路,80万方的红土需求量,至少要有不低于10个大型土场,且分布均匀。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人力物力成本最小化。作为二〇八项目中方总负责,老何难掩痛心,我们得节约、节约、再节约。这句话是老何大会小会上的开场白,又是结束语,他常常把桌子拍得啪啪响,唾沫星子四溅。⑦无边的原野,找土的人是一群有目标的蚂蚁,以二〇八公路的某一个点为中心,以20公里为半径,散开,再聚拢,带着收获或者烈日下的空茫。他们真想像蚂蚁一样遁入地下啊,地下一定有一个红土丰美的世界。那段时期,人人眼里只有红土,人人都像建造家园的蚂蚁一样,用触须去探寻红土的气息。⑧我在某一天迷了路。从植被来看,似乎是我从未走过的路,我硬着头皮沿着这条小路继续走,它像一条布带牵扯着我,将我引入一片林子,而后它就悄悄地松了手。林子起初稀疏,有显著的人的脚印、牛的蹄印。可是,林子越来越幽深,人的脚印、牛的蹄印都被一只神秘的手拂去痕迹,这只手又把形状各异的花摆放在不知名的植物上,或绚丽或幽香。沈姐的语文课堂。我在林子里边快步穿行边紧张地竖起耳朵,鸟雀飞过,树枝颤抖。我依然不辨方向,在开阔之地我就是路痴,在没有路的林子里更是茫然无措。⑨像许多童话故事一样,一个精灵出现了,那是一只长尾鸟,披着蓝色的羽衣,鸣叫着,在树枝间低飞、跳跃。它的声音悦耳、镇静。它时隐时现,始终不靠近我也不远离我。结果,什么危险也没有发生,林子静谧而安详,它善待了我这个闯入者,又平安地把我送出。我循着树木缝隙间的光芒往边缘走,最后终于钻出林子,眼前是一片开阔地,我回到了阳光之下,猛然而现的阳光刺得我眯着眼,提醒我已重返现实世界。⑩童话似乎落幕了,长尾蓝羽鸟不知去向。⑪但是,且慢啊,另一幕童话背景在这里已安放多时,一座巨大的蚂蚁世界展现在我眼前。我依然眯着眼,以适应阳光的强烈,也便于更细致地打量这座蚂蚁的城市。它们由错落有致的无数城堡组成,最高的一人多高,挺拔如孩童世界的摩天大楼。每座高楼,布满针眼般大小的蚁穴。建筑精致而牢固,像喀斯特地貌的山峰,也像丹霞地貌的土林,但它们只是蚂蚁的城堡世界,是无数蚂蚁一口一口衔土而建。而建筑材料是细润且色泽极佳的上好红土,我当然认识,二〇八的每一个人都认识质地优良的红土,那是氧化铁的颗粒在阳光下泛出的最动人的颜色。蚂蚁们的触须就是最精密的试验仪器。结果顺理成章,各项检测数据符合要求。红土铺在我们的路上了,铺在一条正在长宽的路上。⑫这段迷路的经历像一个传奇被广为传播,长尾蓝羽鸟也在传播中被描绘成了神鸟。同事们在一遍遍的讲述中不断添枝加叶,童话故事越发完美,他们的嘴巴像一支支画笔,那只鸟被描绘得愈发美丽,羽毛更加丰满,蓝得如绸缎、蓝得如天幕,根根闪烁着神性的光芒。⑬雨季将要结束,天空中的云朵越来越少,它们去了远方,在另一片干涸的土地上酝酿雨水,播撒慈悲。蕾拉辞职了,赴法国读书。离开的那天她哭了,拥抱每一个人,而后像云朵一样飘向她的远方。她没有攒够学费,但她获得了一笔意外的资助。⑭我想,蕾拉姑娘,一定也看见了一只长尾蓝羽鸟吧。(1)结合文本,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2)第③段提到“同事们几乎都和这块牌子合过影”,那么作者为什么挑选出工程师小段两次和起点牌的合影进行描写?请从选材的角度加以分析。(3)第②、⑥两段画线部分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4)象征物的使用往往能够增强叙事性作品的艺术效果,请以本文的“蓝羽鸟”与《百合花》中的“百合花”为例加以赏析。【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重点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选材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明确与情节、人物形象、主旨之间的关系,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进行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看如何写的,达到什么效果。(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物象作用的能力。可以从充当线索、寄托感情、蕴含哲理、揭示主题等方面分析。【解答】(1)结合“在内部我们被称作二〇八,它是这条路的长度,也是这条路的简称,还是一群人被喊了四年的集体姓名”可知,高度的简化,从物到人的信息都减缩在一个数字“208”里,抹去了路的破旧不堪、重建工作的艰难以及建设者的色彩。“他指着路边的大牌子说,这是起点。我第一次站在二〇八公路上”,平实的叙述,却让抹去的一切徐徐展开。放在开头,引出下文,全景式,引出阅读兴趣。从句式结构看,把路与人联系在一起,为下文讲述建路人的故事作铺垫。(2)极具典型性,用个人的变化表现208所有中国员工群像。身份的典型:“测量工程师小段”,小段是测量工程师,是现场修路的重要建设者。外貌的变化具有代表性:“给我看他刚到工地的第一张照片,他俊朗、白皙”,从刚到工地的俊朗、白皙,“他们并排站在一起,一样的白色工装体恤衫,一样剃着光头,我几乎看不出他们肤色的差别,他们眯着眼,对着我的镜头笑,露出同样雪白耀眼的牙齿”,到几个月后变成黑皮肤、白牙齿、光头的跨度极大的外貌改变。表现出中国建设者在艰苦的援建工程中吃苦耐劳、不惧艰辛的精神风貌。第二张合影是典型场景:前一张照片只有小段一人,“几个月以后,我们路过这块牌子,小段再次站在牌子下,旁边跟着几个向他学习测量技术的本地工人”,第二张照片小段带领向他学习测量技术的本地工人,也表现出中国工程师愿意向落后的西非地区传授技术的开阔胸怀。(3)结合“这是一条坑洼不平的窄窄的路,路原本是宽的,因为老旧,路面的沥青掉落,露出红土路基。路基塌陷,荒草丛生。曾经宽阔的公路在时间碾压下日渐细弱,很多路段只剩路心还遗留有沥青的痕迹。西非原野上,一条路正慢慢归于原野”可知,第②段用优美、抒情的书面语描写“我”初见208公路时它的残破不堪,表现出当地的贫穷落后。“作为二〇八项目中方总负责,老何难掩痛心,我们得节约、节约、再节约。这句话是老何大会小会上的开场白,又是结束语,他常常把桌子拍得啪啪响,唾沫星子四溅”,第⑥段用诙谐、调侃的口头语刻画208中国建设者面临的多种困难时的言行,表现出建设者一定会克服困难的精神信念。语言的节奏也不同,前者舒缓,后者快速有力。(4)作为象征物都凝聚了丰富的内涵:“像许多童话故事一样,一个精灵出现了,那是一只长尾鸟,披着蓝色的羽衣,鸣叫着,在树枝间低飞、跳跃。它的声音悦耳、镇静。它时隐时现,始终不靠近我也不远离我。结果,什么危险也没有发生,林子静谧而安详,它善待了我这个闯入者,又平安地把我送出”,“蓝羽鸟”能引领我走出荒林,既表现出西非大草原神奇的自然力量,又是208建设者解决难题的坚定信念的象征,人生道路的新拓展还在继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奋斗,自然的伟力善待人类。“百合花”,是抗日战争时期,农村新妇借给小战士的被子上的图案,象征着军民之间纯洁无暇的情感。对文本主旨都有“点睛”作用:“这段迷路的经历像一个传奇被广为传播,长尾蓝羽鸟也在传播中被描绘成了神鸟。同事们在一遍遍的讲述中不断添枝加叶,童话故事越发完美,他们的嘴巴像一支支画笔,那只鸟被描绘得愈发美丽,羽毛更加丰满,蓝得如绸缎、蓝得如天幕,根根闪烁着神性的光芒”,《蓝羽鸟》作为叙事性散文,情感寄寓于琐碎、平凡的建路过程中,《百合花》作为小说,情感寄寓于美好军民故事和残酷的战争情节中,“蓝羽鸟”和“百合花”以自身鲜亮的色彩,将文本表达丰富情感从暗色调的叙事中提领出来,给予阅读者以鲜活生动的情感触动,起到点睛的作用。答案:(1)高度的简化,从物到人的信息都减缩在一个数字“208”里,抹去了路的破旧不堪、重建工作的艰难以及建设者的色彩。平实的叙述,却让抹去的一切徐徐展开。放在开头,引出下文,全景式,引出阅读兴趣。从句式结构看,把路与人联系在一起,为下文讲述建路人的故事作铺垫。(2)极具典型性,用个人的变化表现208所有中国员工群像。身份的典型:小段是测量工程师,是现场修路的重要建设者。外貌的变化具有代表性:从刚到工地的俊朗、白皙,到几个月后变成黑皮肤、白牙齿、光头的跨度极大的外貌改变。表现出中国建设者在艰苦的援建工程中吃苦耐劳、不惧艰辛的精神风貌。第二张合影是典型场景:前一张照片只有小段一人,第二张照片小段带领向他学习测量技术的本地工人,也表现出中国工程师愿意向落后的西非地区传授技术的开阔胸怀。(3)第②段用优美、抒情的书面语描写“我”初见208公路时它的残破不堪,表现出当地的贫穷落后。第⑥段用诙谐、调侃的口头语刻画208中国建设者面临的多种困难时的言行,表现出建设者一定会克服困难的精神信念。语言的节奏也不同,前者舒缓,后者快速有力。(4)作为象征物都凝聚了丰富的内涵:“蓝羽鸟”能引领我走出荒林,既表现出西非大草原神奇的自然力量,又是208建设者解决难题的坚定信念的象征,人生道路的新拓展还在继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奋斗,自然的伟力善待人类。“百合花”,是抗日战争时期,农村新妇借给小战士的被子上的图案,象征着军民之间纯洁无暇的情感。对文本主旨都有“点睛”作用:《蓝羽鸟》作为叙事性散文,情感寄寓于琐碎、平凡的建路过程中,《百合花》作为小说,情感寄寓于美好军民故事和残酷的战争情节中,“蓝羽鸟”和“百合花”以自身鲜亮的色彩,将文本表达丰富情感从暗色调的叙事中提领出来,给予阅读者以鲜活生动的情感触动,起到点睛的作用。(三)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唐)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淮上遇洛阳李主簿(唐)韦应物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两首诗的体裁均为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数都是五个。B.两首诗的创作原因都是因为诗人漂泊在外遇到旧游。C.两首诗的诗句都有倒装现象,且倒装之后效果甚佳。D.两首诗的创作手法相同,即意象叠加、视听觉结合。(2)“叶”与“树”是古诗的常见意象,有人认为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否则诗意寡淡。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体裁、表现手法等的能力。把握诗歌内容,要要从整体入手,还要结合创作背景等分析。了解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并能结合诗句来比较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巧对比,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解答】(1)A.“押韵的字数都是五个”错误。孟诗押韵的字数是五个,分别是:愁、流、舟、游、头。韦诗押韵的字数是四个,分别是:流、秋、舟、游。B.“两首诗的创作原因都是因为诗人漂泊在外遇到旧游”错误。孟诗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不是“遇到旧游”。韦诗诗题点明是在淮水边上偶遇过去在洛阳时的同僚李主簿,写下了这首五律名篇。C.正确。两首诗的诗句都有倒装现象,孟诗“沧江急夜流”正常语序是“沧江夜急流”。韦诗“寒山独过雁”正常语序是“寒山雁独过”。两首诗句倒装之后效果甚佳。D.“两首诗的创作手法相同,即意象叠加、视听觉结合”错误。意象叠加指的是将一个意象叠加在另一个意象之上,是一种描写手法,就是把各种意象堆砌。“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将“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等名词性意象,巧妙地叠合在一起,使诗歌充满画面感。孟诗中没有意象叠加。故选:C。(2)先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表示赞同”,然后具体分析“树”与“叶”的意象特点,最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树”在古诗词中具有整体、直立、高大等特点,树枝繁叶茂,傲然挺立,可以遮风挡雨,树一旦群聚则有宏大、阔远的效果;而“叶”相对于“树”具有零散、轻薄、绵密而小的特点,可以代表生机、飘零、弱小等。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根据“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可知,这是写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因为风在树间和风在叶间吹出的声音效果不同,树间的风猛烈,而叶间的风凄厉,根据诗的上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可知,此时,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诗人远离故土,孤身一人,在相思明月的朗照下,在猿声四起,江水急流声的包围下,内心凄楚无比,却只能“遥寄海西头”,已经到了男儿落泪的真伤心地步。“叶”的形象更符合孤单、弱小、飘零的诗人感受。韦诗颔联中的“树”则不能改为“叶”,根据“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可知,窗里的人将渐渐老去,门前的树木正衰落逢秋。“树”的整体感与前一句的“人”正好相对,有互文效果,人与树都进入萧瑟的衰老之境。“叶”代表弱小、飘零,而此诗“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是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李主簿没有羁旅飘零,用此意象不合适。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流逝,壮志蹉跎,人何以堪?这两句不仅颇为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孤独的心境,而且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蕴含极其丰富。再结合颈联中“独过雁”传达出的孤独以及尾联中难得老友相聚时对过往的回忆,使韦诗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答案:(1)C(2)我表示赞同。“树”相对于“叶”具有整体、直立、高大等特点,树一旦群聚则有宏大、阔远的效果;而“叶”相对于“树”具有零散、轻薄、绵密而小的特点。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因为风在树间和风在叶间吹出的声音效果不同,树间的风猛烈,而叶间的风凄厉,根据诗上下句,诗人远离故土,孤身一人,在相思明月的朗照下,在猿声四起,江水急流声的包围下,内心凄楚无比,已经到了男儿落泪的真伤心地步。“叶”的形象更符合孤单、弱小、飘零的诗人感受。相反,韦诗颔联中的“树”则不能改为“叶”,“树”的整体感与前一句的“人”正好相对,有互文效果,人与树都进入萧瑟的衰老之境。而人之将老与颈联中的孤独、尾联中难得老友相聚时对过往的回忆,融为一体,使韦诗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白话译文: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淮上遇洛阳李主簿》白话译文:建造的居舍临近古渡口,卧躺也能看见奔流的淮水。窗里的人将渐渐老去,门前的树木正衰落逢秋。寒山上一只孤雁飞过,暮雨中远方飘来一叶小舟。傍晚时遇到我这个归客,怎能够忘记旧日同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诗歌鉴赏:该诗前四句侧重写“宿桐庐江”之景色。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诗人向朋友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全诗前半写景,后半写情,景与情完美融合,写景愈真切,其情愈深,显得浑成自然,韵味悠长。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友人之作。“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诗人之所以在宿桐庐江时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他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他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全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该诗写宿桐庐江的夜间景色的旅途的孤寂情怀,将忆旧与乡思寄给朋友,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淮上遇洛阳李主簿》诗歌鉴赏:这首诗以淮上众多秋天意象为比,抒写人生易老之慨叹和孤独寂寞之境况,末以日夕遇旧友作结,情深意长。全诗构意新奇,对仗工稳;情与景会,意境深婉。“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他结茅隐居于淮水边的古渡口,可以卧看淮水奔流。环境虽然清幽,但从古渡口的废弃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复返,已暗含下联时不我待、人将衰老的感慨,韦诗运笔的精致细腻,于此可见一斑。“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为传诵千古的警句,人与树相互映衬。意思是:树已逢秋,人怎能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流逝,壮志蹉跎,人何以堪?这两句不仅颇为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而且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蕴含极其丰富。“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写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里见到的景象。表面上,这两句似乎是随手拈来,漫不经心;实际上,是赋比结合,寓意深刻。“寒山”切深秋季节,“独过雁”比况李主薄孤独、索寞的生活境遇;“暮雨”既照应上联之人老树耿,又关合下联之日夕逢归,“远来舟”牵引出下联的“逢归客”。真可谓细针密线、情景交融。“日夕逢归客,那能忘归游!”仍从李主簿这边落笔,不说诗人遇上李主簿,而说李主簿在傍晚时遇上了一位北归的客人,依然不舍旧情,仍然热情接待。诗至此,便戛然而止,至于主客相会后的情景,便全留在诗外,需想象品味。(四)7.(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万斯同先生传(清)钱大昕①万先生斯同字季野,鄞人。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余姚黄太冲寓甬上,先生与兄斯大皆师事之,得闻蕺山刘氏之学,以慎独为主、以圣贤为必可及。②会诏修《明史》,大学士徐公元文为总裁,欲荐入史局,先生力辞,乃延主其家,以刊修委之。先生素以明史自任,又病唐以后设局分修之失,尝曰:“昔迁、固才既杰出,又承父学,故事信而言文。其后专家之书,才虽不逮,犹未至如官修者之杂乱也。譬如入人之室,始而周其堂寝匽湢①,继而知其蓄产礼俗,久之其男女少长性质刚柔、轻重贤愚无不习察,然后可制其家之事。若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不暇择其材之宜与事之习是犹招市人而与谋室中之事也。吾所以辞史局而就馆总裁所者,唯恐众人分操割裂,使一代治乱贤奸之迹暗昧而不明耳。”③又曰:“史之难言久矣!而在今则事之信尤难,盖俗之偷久矣,好恶因心,而毁誉随之,一家之事,言者三人,而其传各异矣,况数百年之久乎!”建文②一朝无实录,野史因有逊国③出亡之说,后人多信之,先生直断之曰:“紫禁城无水关,无可出之理。《成祖实录》称:‘建文阖宫自焚,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所谓中使者,乃成祖之内监也,安肯以后尸诳其主?而清宫之日,中涓嫔御为建文所属意者逐一毒考,苟无自焚实据,岂肯不行大索之令耶?且建文登极二三年,削夺亲藩,曾无宽假,以至燕王称兵犯阙④,逼迫自殒。即使出亡,亦是势穷力尽,谓之逊国可乎?”由是建文之书法遂定。④康熙壬午四月卒,年六十。注:①匽湢:储污水的坑池和浴室。②建文: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③逊国:指把国家的统治地位让给别人。④称兵犯阙:指“靖难之役”,朱棣夺取皇位。(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先生与兄斯大皆师事之像对待老师一样,把他当做老师一样②始而周其堂寝匽湢走遍,走一圈(2)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乃延主其家,以刊修委之BA.管理B.居住C.主人D.决定②而在今则事之信尤难,盖俗之偷久矣DA.暗中拿走B.悄悄行动C.抽出时间D.苟且马虎(3)第②段中画双直线的句子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若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不暇择其材之宜与事之习是犹招市人而与谋室中之事也(4)把第②段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所以辞史局而就馆总裁所者,唯恐众人分操割裂,使一代治乱贤奸之迹暗昧而不明耳。(5)联系文本,分析第②段画曲线部分对刻画万斯同形象的作用。(6)第③段中,万斯同对野史“建文帝逊国”之说的断言为何能让人信服?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时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法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时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断句前通读文章,整体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全面分析语段作用,结合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6)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界定有效阅读区域,筛选出正确信息,分层概括原因,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解答】(1)①先生与兄斯大皆师事之:万斯同先生与哥哥万斯大都像对待老师一样地侍奉他。师:像对待老师一样,把他当做老师一样。②始而周其堂寝匽湢:开始走遍他家的厅堂、寝室、坑厕和浴室。周:走遍,走一圈。(2)①乃延主其家,以刊修委之:于是徐元文就聘请他住在自己家里,把修订编纂的事委托给他。主:居住。故选:B。②而在今则事之信尤难,盖俗之偷久矣:但是在今天则以记事的翔实为更难,原因在于苟且马虎的风气由来已久了。偷:苟且马虎。故选:D。(3)“官修之史”是主语,“仓卒”是状语,“成于众人”是谓语部分,“于众人”是动词“成”的补语,所以,中间部分不能断开,在“于众人”后断开;“不暇”是状语,“择”是谓语,“其材之宜与事之习”是句子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是犹招市人而与谋室中之事也”中“是”为主语,“犹招市人而与谋室中之事”是谓语部分,中间不能断开。断句:若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不暇择其材之宜与事之习/是犹招市人而与谋室中之事也译文:像官修的史书,匆忙修成于众人之手,对参与修史的人无暇选择他们才能是否适宜和职事是否熟习,这就像招呼一个过路人来与他商量家中的事一样。(4)所以:表原因,……的原因;就:靠近,到;分操:分别撰写;治乱:治理与变乱;暗昧:昏暗;明:清楚地显现。译文:我辞去明史馆的职务而到徐元文家中居住的原因,只是害怕众多修史官员分别撰写历史事件,相互割裂,让一代的治理与变乱、贤人与奸臣的事迹昏暗而不能清楚地显现罢了。(5)“譬如入人之室,始而周其堂寝匽湢,继而知其蓄产礼俗,久之其男女少长性质刚柔、轻重贤愚无不习察,然后可制其家之事”,意思是修史好比一个人到别人的家里去,开始走遍他家的厅堂、寝室、坑厕和浴室,继而了解知道他家的积蓄、产业、礼节和习惯,时间久了他家男女老少性格气质的刚强柔弱、地位高下和智能贤愚,没有不了解和熟悉的。这样以后,才能裁断他们家的事务。这是万斯同针对官修史书杂乱弊病提出的解决方法。通过“入人之室”“始而”“继而”“久之”“然后”等词语可以看出,这就要求史官长期专注于某段历史时期,对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了解这段历史时期。从“周其堂寝匽湢”“蓄产礼俗”到“制其家之事”则是要求史学家熟悉他们的物质生活、风俗礼仪、人物性格等,这样才能避免官修杂乱等相关弊病。从人物塑造上看,根据“若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不暇择其材之宜与事之习”可知,万斯同敏锐地发现在治史方面存在着匆忙编修、无暇选择、分操其事等问题,因此提出治史的方法,语段刻画出万斯同是一位既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又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史学家。从艺术手法上看,这一段以类比的方式说出,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他用大家熟知的生活的例子来类比治史的方法,这就将积弊已久的治史方法讲得浅显生动。从结构上看,这些划线句子与第③段对野史直言驳斥形成有效互补,共同塑造了一位专注修史、才能卓越、勇求真实的史学家形象。(6)根据“建文一朝无实录,野史因有逊国出亡之说,后人多信之,先生直断之曰……而清宫之日,中涓嫔御为建文所属意者逐一毒考,苟无自焚实据,岂肯不行大索之令耶?”可知,针对明代建文帝一朝没有实录,野史有建文帝逊国出亡的说法,万斯同先生直截了当地判断说:建文帝非让位出逃,而是自焚而亡。根据“苟无自焚实据,岂肯不行大索之令耶?”可知,这种论断不是依据主观判断,而是依据实证。他首先看出“紫禁城无水关,无可出之理”,这是万斯同首先研究地形特点,否定野史中建文帝从水路逃出的记载。并根据《成祖实录》,对实录中的可疑点一一质难辩驳。“所谓中使者,乃成祖之内监也,安肯以后尸诳其主?而清宫之日,中涓嫔御为建文所属意者逐一毒考,苟无自焚实据,岂肯不行大索之令耶”,说明成祖的太监是不会拿建文帝皇后的尸体来欺骗他们的主子的。这是对内监的所属身份、搜索范围的命令等进行辩驳。最后,根据“即使出亡,亦是势穷力尽,谓之逊国可乎?”可以看出,建文帝即使是逃亡,也是势穷力尽,不能称这为“逊国”。也就是说即使建文帝主观上想称为“逊国”,也是不可能的。这是从历史事实,来反驳野史对“逊国”一词的乱用。这种断言不是前文所说的“好恶因心”,而是追求实证与推理。答案:(1)①像对待老师一样,把他当做老师一样②走遍,走一圈(2)①B②D(3)若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不暇择其材之宜与事之习/是犹招市人而与谋室中之事也(4)我辞去明史馆的职务而到徐元文家中居住的原因,只是害怕众多修史官员分别撰写历史事件,相互割裂,让一代的治理与变乱、贤人与奸臣的事迹昏暗而不能清楚地显现罢了。(5)②段画曲线部分是万斯同对官修史书杂乱弊病提出解决方法,要求史官长期专注于某段历史时期,对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了解这段历史时期的物质生活、风俗礼仪、人物性格,这样才能避免。刻画出万斯同是一位既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又能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史学家。这一段以类比的方式说出,将积弊已久的治史方法讲得浅显生动,与第③段对野史直言驳斥形成有效互补,共同塑造了一位专注修史、才能卓越、勇求真实的史学家形象。(6)万斯年断言建文帝非让位出逃,而是自焚而亡。不是依据主观判断,而是依据实证,万斯同首先研究地形特点,否定野史中建文帝从水路逃出的记载;其次,依据实录,但对实录中的可疑点一一质难辩驳,如对内监的所属身份、搜索范围的命令等;最后,从历史事实方面反驳野史对“逊国”一词的乱用。这个断言不是“好恶因心”,而是追求实证与推理。参考译文:万斯同先生字季野,是鄞县人。他生下来就异常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余姚黄宗羲先生住在宁波,万斯同先生与哥哥万斯大都像对待老师一样地侍奉他,学到蕺山刘宗周先生的学说,就是以“慎独”为主,认为圣人贤人的道德学问是能赶得上的。正逢诏令修撰《明史》,大学士徐元文任总裁,想推荐万斯同先生进入明史馆任职,他极力推辞,于是徐元文就聘请他住在自己家里,把修订编纂的事委托给他。万斯同先生一向把撰写明代的历史视为己任,又恐怕重犯唐代以后开设史馆、分头修撰而造成的失误,曾说:“以前司马迁、班固才能既杰出,又继承了父辈的学问,所以叙事翔实而语言富有文采。此后史家私撰的史书,才学虽然比不上司马迁、班固,但还不至于像官修的史书那样杂乱。修史好比一个人到别人的家里去,开始走遍他家的厅堂、寝室、坑厕和浴室,继而了解知道他家的积蓄、产业、礼节和习惯,时间久了他家男女老少性格气质的刚强柔弱、地位高下和智能贤愚,没有不了解和熟悉的。这样以后,才能裁断他们家的事务。像官修的史书,匆忙修成于众人之手,对参与修史的人无暇选择他们才能是否适宜和职事是否熟习,这就像招呼一个过路人来与他商量家中的事一样。我所以要辞去明史馆的职务而接受邀请寓居于总裁家的原因,只是怕众人分操其事、互相割裂,使一代的治理与变乱、贤人与奸贼的事迹昏暗而不明罢了。”他又说:“史书的难修这种说法是由来已久了呵!但是在今天则以记事的翔实为更难,原因在于苟且马虎的风气由来已久了,喜欢和讨厌随心所欲,而抨击和称赞也就跟着来了,一个人的事迹,由三个人来撰写,因而他的传记也就各不相同了,更何况长达几百年的历史呢!”明代建文帝一朝没有实录,野史于是有建文帝逊国出亡的说法,后人大都相信。万斯同先生直截了当地判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