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附属东昌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2),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3),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4)《蜀道难》中,“”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写两种动物难以逾越来表现蜀道之难。一.按要求选择(5分)2.(2分)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准备了半年,你弟弟的演出如期举行,祝贺他此次演出成功,众人给予他的评价,实在是过誉了。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困惑我多年的问题,让不才这么一说,就解决了,真是高见,希望今后能够多闻指教。 C.刚才李教授抛砖引玉,讲得非常精彩,现在由我发言,献丑了。 D.我亲爱的朋友,由于种种原因,以前的电话号码作废,这是我的新号,敬请惠存,以后多多联系。3.(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将人类一切有关自然界的有系统的知识都视为科学,。但即使如此,上面的说法要成立也仍然有困难。,他们之间无法进行谁“领先”的比较,。只有当我们将“科学”和“技术”这两个概念混合成一个概念,即我们经常使用的、极富中国特色的“科技”一词,。(江晓原《技术与发明》导言)①因为中国古代的科学发展与西方走的是不同的道路②那么中国古代毫无疑问是有科学的③如果我们使用最宽泛的“科学”概念④此时“中国曾经遥遥领先”的说法才有可能成立⑤就像我们无法在一个向东走和一个向南走的人之间进行谁“领先”的比较A.③②①⑤④ B.①②③⑤④ C.⑤④③①② D.③④⑤①②二、阅读(70分)4.(15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历史剧的诗性品格刘和平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观众在观看历史剧时能够更方便及时地搜索史料,将剧中情节与史料比对。于是,历史剧的创作是否符合史书记载的史实,往往成了网上的热议,迅速激化长期存在的所谓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争,给创作者和观众同时带来困扰。②黑格尔说:“历史叙述是与历史事迹与事件同步出现。”单从字面上看这句话像是个悖论,因为从来没有历史叙述和历史事迹、事件是同步出现的。所以黑格尔的论断应该有更高层面的理解。在《史记》中,很多地名都是司马迁自己安上去的,如他把庐山命名为庐山的时候,就是参照了最具有记载意义的事件——匤庐七子曾经在这座山里结庐隐居,这一刻,他的叙述和曾经的事迹和事件就同时发生了。我们能不能这么认为:真正的历史叙事者往往是与历史心灵契合,身临其境。当遥想变成了“邂逅”,这也正是对我们每一个历史的叙述者的启示。历史学的叙述尚且这样,历史剧的叙述更是这样。③如果说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叙述必须基于考据与考证,那么诗人则旨在用美学的眼光看世界,旨在讲述一个好的故事。(A)当然,这里所说的“诗人”是广义的,用在我们的行业就是剧作家。当一个历史记载的事迹和事件在事实上的可能性更大,却不是一个好的故事时,作家就不会采纳这种说法,而宁愿采纳另一种版本的故事传说,想象、虚构一个属于好的故事的历史讲述。比如,荷马在其史诗中将特洛伊之战归因为海伦的美貌,而历史学界所考证的种种版本里,特洛伊之战十年,海伦并不在城中,战争的起因是波斯人对希腊人远古的仇恨。这说明,荷马在叙述这段历史的时候,放弃了那些更接近事实可能的版本,而是选用并大胆虚构和想象了大家至今喜闻乐见的海伦的传说。④究其深层原因,诗人所讲述的历史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思潮,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历史的另一种向往。(B)好的历史故事所承载的往往是历史思潮。这也许就是诗人虚构和想象的历史与历史学者记载的历史能够长期并存的根本原因。⑤既然历史剧的源头是史诗,那么历史剧理应具有诗性的品格。(C)然而,在我国,当现代意义的历史剧这一命名被界定后,在继承传统戏曲和借鉴西方戏剧电影嬗变的过程中,却一度陷于两难的困境,即历史剧之“剧”需要保留剧作者自由虚构和发挥想象的叙事特征,而历史剧之“历史”却又要求尊重历史文献记载的史实。⑥关键问题还是虚构。(D)我国曾对历史剧定下的铁律“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这种虚构和想象必须符合历史本质的真实和历史文化的真实。在这个基础上,虚构的故事更能照亮历史,也能照亮现实。这正是历史剧基本的诗性品格。⑦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诗性叙事的另一基本品格是“不失诗人温柔敦厚之旨”。《礼记•诗教》“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所谓温柔敦厚之旨,首先表现在对历史、对历史人物要取一种“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这种“了解之同情”,既是对笔下的历史人物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也是向受众传递美好的价值取向和感情倾向,给予希望与期待。白居易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洪昇著名的剧作《长生殿》,都对杨玉环的身世和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他们宁愿相信杨玉环并没有死,而是得到了救赎。这种温柔敦厚的诗性传说不仅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民众,甚至影响了邻国日本的许多民众。直至现在中日合作的电影《妖猫传》,依然延续着这个传说。⑧温柔敦厚另一条要旨是不贩恶。人性最大的恶之源,是情绪上的恶,从“我就是看那个人不顺眼,看不得那个人好”,到“我就要不择手段干掉他”,这样的人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确实都有,但这样的人格不值得写进诗性叙事的文艺作品之中。现在有些宫斗戏就在写这样不可理喻的“情绪恶人”。以为剧是爽了,结果爽到网友纷纷留言想把剧中人弄死,甚至有网友直接迁怒于演员,不可理喻。⑨以上叙述,旨在强调,无论是历史剧还是假托历史的古装剧,都应秉承诗性叙事的品格。剧作者尚有很长的路要走,自媒体时代的观众互动也还有许多“了解之同情”的上升空间。(选自2020年11月25日《文汇报》,有删改。)(1)联系上下文,说说“邂逅”一词加引号的作用。(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观众在观看历史剧时搜索史料,将剧中情节与史料比对产生争议,给创作者带来困扰。B.荷马借助虚构和想象将特洛伊之战归因为海伦的美貌,讲述了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C.诗人虚构的历史与学者记载的历史长期并存,说明历史故事所承载的是历史思潮。D.人格之恶常见于历史和现实生活,写进文艺作品中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观众宜泄情绪。(3)原文在删改中省略了这个例证:苏轼在《赤壁怀古》中咏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民间,尤其是在元代出现了《关大王单刀赴会》等诸多演绎三国的说唱和戏曲,都是这一历史时期人们心目中所希望看到的英雄故事。根据文意推断,这个例证最可能出现在文章处。(4)请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5)请以高中所学课文《窦娥冤》为例,谈谈该剧所隐含的“诗性品格”。5.(15分)老来割麦蒲楠①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②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适合开镰。③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④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⑤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⑥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⑦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⑧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⑨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真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⑩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样,弯不下直不起。⑪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⑫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作派。⑬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⑭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⑮六哥自言自语:他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唉,田不收,吃啥呀。⑯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⑰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的灯盏亮些?⑱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⑲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⑳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㉑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拃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㉒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浸地看着天空。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一眼,如是同时冒出了一句:走吧,该回了。㉓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㉔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㉕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㉖顺爷说:真的呀!真好。㉗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㉘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1)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2)结合材料,请评析小说中塑造的顺爷和六哥这类人物形象。(3)有人评价这篇小说“在温暖与希望中又隐约闪现伤逝情绪”,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一章中写道: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在一个完全固定的社会结构里不会发生这距离的,但是事实上完全固定的社会并不存在。在变得很慢的社会中发生了长老权力,这种统治不能容忍反对,社会如果加速的变动时,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请利用本材料中相关论述分析上面这个故事。(不超过100字)。6.(8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甲未展□□(唐)钱琊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乙菩萨蛮□□(宋)张镃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1)以下最适合填入两篇作品标题方框中的一项是A.丁香B.杨柳C.芭蕉D.梧桐(2)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冷”点明时节,“绿蜡”比喻新颖,并给人以翠脂凝绿的联想。B.甲诗“芳心”句使用比拟手法,将植物拟作一个含情羞怯的少女形象。C.乙诗上片前两句写春日的风姿都集中在烟雨朦胧,而非所咏植物之上。D.乙诗“无限凉”既指景致,也指心境,与后文“月明生夜寒”相呼应。(3)有人认为甲诗画线句更具有艺术表现力,也有人认为乙词画线句更胜一筹,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并阐释理由。7.(20分)①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少旷达,外若坦荡,内谨重。累中进士,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宰相杨国忠支娅①所在横猾,华出使,劾按不挠,州县肃然,为权幸见疾。②安禄山反,玄宗入蜀,百官解窜,华母在邺,欲间行辇母以逃,为盗所得,伪署凤阁舍人,贼平,贬杭州司户参军。华自伤践危乱,不能完节,又不能安亲,欲终养而母亡,遂屏居江南。③上元中,以左补阙、司封员外郎召之。华喟然曰:“乌有隳节危亲,欲荷天子宠乎?”称疾不拜。李岘领选江南,表置幕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苦风痹,去官,客隐山阳,勒子弟力农,安于穷槁。晚事浮图法,不甚著书,惟天下士大夫家传、墓版及州县碑颂,时时赍金帛往请,乃强为应。大历初,卒。④初,华作《舍元殿赋》成,以示萧颖士,颖士曰:“《景福》之上,《灵光》之下。”华文辞绵丽少宏杰气颖士健爽自肆时谓不及颖士而华自疑过之。因著《吊古战场文》,极思研搉,已成,污为故书,杂置梵书之庋②。它日,与颖士读之,称工,华问:“今谁可及?”颖士曰:“君加精思,便能至矣。”华愕然而服。⑤华爱奖士类,名随以重,若独孤及、韩云卿、韩会、李纾、柳识、崔佑甫、皇甫冉、谢良弼、朱巨川,后至执政显官。华触祸衔悔,及为元德秀权皋铭③、四皓赞④,称道深婉,读者怜其志。(选自《新唐书》,有删改)【注】①支娅:此处指亲信。②庋guǐ:放东西的架子。③为唐代诗人元德秀和唐朝大臣权皋所作墓志铭。④为秦末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隐者所作赞语。(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劾按不挠②乌有隳节危亲(2)选择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解释。①为权幸见疾A.嫉妒B.痛恨C.疾病D.迅速②赍金帛往请A.赠送B.凭借C.携带D.购买(3)为④段画线句断句。华文辞绵丽少宏杰气颖士健爽自肆时谓不及颖士而华自疑过之。(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李岘领选江南,表置幕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苦风痹,去官,客隐山阳,勒子弟力农,安于穷槁。(5)第④段骂李华以文示友,其态度经过了从到的转变。(用自己的话概括)(6)联系全文,概括文章结尾“读者怜其志”中“怜”的依据。8.(12分)相州昼锦堂①记(宋)欧阳修①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②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③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④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注】①相州昼锦堂:相州,地名,今河南省安阳县。魏国公韩琦是相州人,以武康节度使身份回相州任知州,如衣锦还乡,因此修建了昼锦堂。(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之、焉B.于、也C.乃、乎D.而、矣(2)对第②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一句收拾前文、振起下意。B.人们所说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韩琦早就应当拥有的。C.军中的大旗和象征权力的官服都是韩琦为了显示荣耀和高贵。D.只有恩及百姓功在国家,名垂青史光照后世才是韩琦的志向。(3)对于韩琦“措天下于泰山之安”的表现,本文与《曲洧旧闻》记载略有不同,试加以评析。欧阳文忠公作《锦堂记》成,云:“垂绅正笏,不动声气。如此,予所亲见,故实记其事,无一字溢美。于斯时也,他人皆惴慄流汗,不能措一词:公独闲暇如安平无事,真不及也。”(选自《曲洧旧闻》)【注】《曲洧旧闻》是一部宋人笔记,材料丰富、内容可靠。其中包含人物轶事等,记录有关宋代文人之的交往,并提供很多细节。(4)欧阳修写《相州昼锦堂记》,对昼锦堂却着笔不多,是否离题?试作分析。三、写作(70分)9.(70分)作文。美剧《人生切割术》描绘了一种新兴技术——将芯片植入人脑,使人的工作和生活完全分割:有一个“你”一直在工作有一个“你”则享受着生活,两者间的记忆和体验皆不相通。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附属东昌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4)《蜀道难》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写两种动物难以逾越来表现蜀道之难。【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情境式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因此平时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背。【解答】故答案为:(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重点字:鉴)(2)艰难苦恨繁霜鬓(重点字:繁)(3)亦余心之所善兮(重点字:亦)(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重点字:攀)一.按要求选择(5分)2.(2分)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准备了半年,你弟弟的演出如期举行,祝贺他此次演出成功,众人给予他的评价,实在是过誉了。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困惑我多年的问题,让不才这么一说,就解决了,真是高见,希望今后能够多闻指教。 C.刚才李教授抛砖引玉,讲得非常精彩,现在由我发言,献丑了。 D.我亲爱的朋友,由于种种原因,以前的电话号码作废,这是我的新号,敬请惠存,以后多多联系。【分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解答】A.“过誉”是对别人给予自己的称赞表示客气的话,这里用错了对象。B.“不才”是谦称自己,不能用于对方。C.“抛砖引玉”是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不能用于对方。D.得体。故选:D。3.(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将人类一切有关自然界的有系统的知识都视为科学,。但即使如此,上面的说法要成立也仍然有困难。,他们之间无法进行谁“领先”的比较,。只有当我们将“科学”和“技术”这两个概念混合成一个概念,即我们经常使用的、极富中国特色的“科技”一词,。(江晓原《技术与发明》导言)①因为中国古代的科学发展与西方走的是不同的道路②那么中国古代毫无疑问是有科学的③如果我们使用最宽泛的“科学”概念④此时“中国曾经遥遥领先”的说法才有可能成立⑤就像我们无法在一个向东走和一个向南走的人之间进行谁“领先”的比较A.③②①⑤④ B.①②③⑤④ C.⑤④③①② D.③④⑤①②【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连贯能力。做此题时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现代文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意合理。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和体会。【解答】第一空为总领句,结合“将人类一切有关自然界的有系统的知识都视为科学”分析,空前应该是假设条件,于是确定③“如果我们使用最宽泛的‘科学’概念”置于第一空处;第二空的信息与下文“但”构成对比转折关系,再结合“上面的说法”确定所填句应该有一种说法,于是得出答案为④“此时‘中国曾经遥遥领先’的说法才有可能成立”;第三空,结合后文“他们”分析,空处需要有人物对象,确定答案为⑤“就像我们无法在一个向东走和一个向南走的人之间进行谁‘领先’的比较”;、第四空,①句“因为中国古代的科学发展与西方走的是不同的道路”的关键词“走”照应上文,即⑤句中的“走”,归结原因,衔接自然紧密;第五空,照应开头句,并总结上文,确定答案为②“那么中国古代毫无疑问是有科学的”,也能与上文关联词“只有”“即”相关的信息相衔接。故选:A。二、阅读(70分)4.(15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历史剧的诗性品格刘和平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观众在观看历史剧时能够更方便及时地搜索史料,将剧中情节与史料比对。于是,历史剧的创作是否符合史书记载的史实,往往成了网上的热议,迅速激化长期存在的所谓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争,给创作者和观众同时带来困扰。②黑格尔说:“历史叙述是与历史事迹与事件同步出现。”单从字面上看这句话像是个悖论,因为从来没有历史叙述和历史事迹、事件是同步出现的。所以黑格尔的论断应该有更高层面的理解。在《史记》中,很多地名都是司马迁自己安上去的,如他把庐山命名为庐山的时候,就是参照了最具有记载意义的事件——匤庐七子曾经在这座山里结庐隐居,这一刻,他的叙述和曾经的事迹和事件就同时发生了。我们能不能这么认为:真正的历史叙事者往往是与历史心灵契合,身临其境。当遥想变成了“邂逅”,这也正是对我们每一个历史的叙述者的启示。历史学的叙述尚且这样,历史剧的叙述更是这样。③如果说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叙述必须基于考据与考证,那么诗人则旨在用美学的眼光看世界,旨在讲述一个好的故事。(A)当然,这里所说的“诗人”是广义的,用在我们的行业就是剧作家。当一个历史记载的事迹和事件在事实上的可能性更大,却不是一个好的故事时,作家就不会采纳这种说法,而宁愿采纳另一种版本的故事传说,想象、虚构一个属于好的故事的历史讲述。比如,荷马在其史诗中将特洛伊之战归因为海伦的美貌,而历史学界所考证的种种版本里,特洛伊之战十年,海伦并不在城中,战争的起因是波斯人对希腊人远古的仇恨。这说明,荷马在叙述这段历史的时候,放弃了那些更接近事实可能的版本,而是选用并大胆虚构和想象了大家至今喜闻乐见的海伦的传说。④究其深层原因,诗人所讲述的历史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思潮,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历史的另一种向往。(B)好的历史故事所承载的往往是历史思潮。这也许就是诗人虚构和想象的历史与历史学者记载的历史能够长期并存的根本原因。⑤既然历史剧的源头是史诗,那么历史剧理应具有诗性的品格。(C)然而,在我国,当现代意义的历史剧这一命名被界定后,在继承传统戏曲和借鉴西方戏剧电影嬗变的过程中,却一度陷于两难的困境,即历史剧之“剧”需要保留剧作者自由虚构和发挥想象的叙事特征,而历史剧之“历史”却又要求尊重历史文献记载的史实。⑥关键问题还是虚构。(D)我国曾对历史剧定下的铁律“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这种虚构和想象必须符合历史本质的真实和历史文化的真实。在这个基础上,虚构的故事更能照亮历史,也能照亮现实。这正是历史剧基本的诗性品格。⑦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诗性叙事的另一基本品格是“不失诗人温柔敦厚之旨”。《礼记•诗教》“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所谓温柔敦厚之旨,首先表现在对历史、对历史人物要取一种“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这种“了解之同情”,既是对笔下的历史人物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也是向受众传递美好的价值取向和感情倾向,给予希望与期待。白居易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洪昇著名的剧作《长生殿》,都对杨玉环的身世和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他们宁愿相信杨玉环并没有死,而是得到了救赎。这种温柔敦厚的诗性传说不仅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民众,甚至影响了邻国日本的许多民众。直至现在中日合作的电影《妖猫传》,依然延续着这个传说。⑧温柔敦厚另一条要旨是不贩恶。人性最大的恶之源,是情绪上的恶,从“我就是看那个人不顺眼,看不得那个人好”,到“我就要不择手段干掉他”,这样的人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确实都有,但这样的人格不值得写进诗性叙事的文艺作品之中。现在有些宫斗戏就在写这样不可理喻的“情绪恶人”。以为剧是爽了,结果爽到网友纷纷留言想把剧中人弄死,甚至有网友直接迁怒于演员,不可理喻。⑨以上叙述,旨在强调,无论是历史剧还是假托历史的古装剧,都应秉承诗性叙事的品格。剧作者尚有很长的路要走,自媒体时代的观众互动也还有许多“了解之同情”的上升空间。(选自2020年11月25日《文汇报》,有删改。)(1)联系上下文,说说“邂逅”一词加引号的作用。(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观众在观看历史剧时搜索史料,将剧中情节与史料比对产生争议,给创作者带来困扰。B.荷马借助虚构和想象将特洛伊之战归因为海伦的美貌,讲述了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C.诗人虚构的历史与学者记载的历史长期并存,说明历史故事所承载的是历史思潮。D.人格之恶常见于历史和现实生活,写进文艺作品中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观众宜泄情绪。(3)原文在删改中省略了这个例证:苏轼在《赤壁怀古》中咏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民间,尤其是在元代出现了《关大王单刀赴会》等诸多演绎三国的说唱和戏曲,都是这一历史时期人们心目中所希望看到的英雄故事。根据文意推断,这个例证最可能出现在文章B处。(4)请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5)请以高中所学课文《窦娥冤》为例,谈谈该剧所隐含的“诗性品格”。【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把握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要求掌握七种常见的点号(句号、问号、叹号、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和九种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的基本用法、作用以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能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论点与论据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句段文中作用一般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考虑句段与全文写作内容的关系,与主旨、作者情感、观点的关系;结构上,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表达效果上,多是针对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如有特殊表现手法的句子。(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主要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解答】(1)“邂逅”一词,本义是不期而遇。根据语境“真正的历史叙事者往往是与历史心灵契合,身临其境。当遥想变成了‘邂逅’,这也正是对我们每一个历史的叙述者的启示”可知,此处的“邂逅”有特殊含义,指的是历史叙事者能够身临其境,与历史心灵契合。(2)D.“目的是为了便于观众宣泄情绪”错,由原文“现在有些宫斗戏就在写这样不可理喻的‘情绪恶人’。以为剧是爽了,结果爽到网友纷纷留言想把剧中人弄死,甚至有网友直接迁怒于演员,不可理喻”可知,观众宣泄情绪是这些宫斗剧“贩恶”导致的结果,不是其创作目的。故选D。(3)例证列举苏轼在《赤壁怀古》中咏叹三国时期的人物周瑜,元代出现的《关大王单刀赴会》等演绎三国的说唱和戏曲,强调“都是这一历史时期人们心目中所希望看到的英雄故事”,与第四段“诗人所讲述的历史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思潮,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历史的另一种向往”观点一致,该事例能够作文例证证明该段的观点。因此,这个例证最可能出现在文章第四段,即B处。(4)从结构看,“既然历史剧的源头是史诗,那么历史剧理应具有诗性的品格”总结上文,“然而……”又引出下文关于中国历史剧陷于两难的困境的分析,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从内容看,第五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之后“然而”形成转折,语段的重点在第二句,而第二句“却一度陷于两难的困境,即历史剧之‘剧’需要保留剧作者自由虚构和发挥想象的叙事特征,而历史剧之‘历史’却又要求尊重历史文献记载的史实”指出我国历史剧的两难困境。(5)首先本文所说“诗性品格”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虚构的故事更能照亮历史,也能照亮现实。这正是历史剧基本的诗性品格”,即能照亮历史,也能照亮现实;二是“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诗性叙事的另一基本品格是‘不失诗人温柔敦厚之旨’”“既是对笔下的历史人物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也是向受众传递美好的价值取向和感情倾向,给予希望与期待”,即体现诗人的温柔敦厚,也就是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并给予美好希望与期待。然后结合《窦娥冤》这一剧本情节,从以上两个角度作出分析。《窦娥冤》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答案:(1)“邂逅”一词,指的是历史叙事者能够身临其境,与历史心灵契合。引号作用是有特殊含义。(2)D(3)B(4)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指出我国历史剧的两难困境。(5)《窦娥冤》故事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真实地反映元蒙统治下的时代悲剧,表现下层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能照亮历史,也能照亮现实。窦娥发的三桩誓愿一一应验,表现善良人民的美好愿望,体现诗人温柔敦厚之旨。5.(15分)老来割麦蒲楠①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②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适合开镰。③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④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⑤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⑥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⑦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⑧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⑨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真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⑩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样,弯不下直不起。⑪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⑫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作派。⑬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⑭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⑮六哥自言自语:他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唉,田不收,吃啥呀。⑯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⑰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的灯盏亮些?⑱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⑲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⑳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㉑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拃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㉒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浸地看着天空。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一眼,如是同时冒出了一句:走吧,该回了。㉓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㉔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㉕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㉖顺爷说:真的呀!真好。㉗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㉘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1)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2)结合材料,请评析小说中塑造的顺爷和六哥这类人物形象。(3)有人评价这篇小说“在温暖与希望中又隐约闪现伤逝情绪”,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一章中写道: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在一个完全固定的社会结构里不会发生这距离的,但是事实上完全固定的社会并不存在。在变得很慢的社会中发生了长老权力,这种统治不能容忍反对,社会如果加速的变动时,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请利用本材料中相关论述分析上面这个故事。(不超过100字)。【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从修辞和写景角度两个方面分析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筛选出与人物及其活动相关的内容,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概括。(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到文中找到能体现“温暖希望”和“伤逝情绪”的内容,并分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读懂材料中的观点,然后再到文本中筛选出与之相应的内容,最后将二者结合进行论述分析。【解答】(1)“沉醉”“饱饱地”“低着头”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的描写麦子熟了的状态;“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从视觉的角度描写麦子成熟的形态,“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成熟麦子的香气,视觉和嗅觉相结合,描画了庄稼成熟时的丰收画卷,传达出农民对丰收的喜悦之情。(2)如“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使着劲割起麦子来”,这是写顺爷和六哥乘着星露割麦子的动作,因为此时割麦“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这是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二人对土地的热爱和辛勤劳作的特点。如“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怎么不进城去”“舍不得呀”“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真的呀!真好”“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这是写二人的对话,通过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二人对土地的眷恋,因眷恋而不舍故土,不愿进城,也可以看出二人不顾年长而执着种地的特点。写二人种的麦子是“长得厚实”,他们割过麦子留下的麦茬是“整齐”的,这是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二人善于耕种的特点。“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样,弯不下直不起”“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体现出两位老人留守田地的孤独。(3)“温暖希望”是文中展现出的明朗的一面:如文中塑造了两个农民的形象,顺爷和六哥一个七十二岁,一个七十四岁,“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他们勤劳,大早上就起床割麦;“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他们热爱家乡和土地,在村里青壮年都出城务工时,还能坚守土地,坚持种田;“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他们热情淳朴,互相帮衬,乐于助人。如文章最后“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六哥大孙子要回村创业意味着新生代年轻人又重新重视乡村土地,愿意回到乡村,耕作土地,暗示着将有下一代新人继承顺爷和六哥的衣钵,农村土地不会荒芜,农村发展将会有光明的未来。如小说的结尾用麦茬地的优美景象来揭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者赋予了大自然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作者寄寓景物以象征意义,预示着农业发展必将如“麦茬间嫩嫩吐绿的花生”,充满生机。这些都给人温暖和希望。“伤逝情绪”是小说中流露出的令人伤感的一面。如“村里青壮年都到城里去了”,剩下的都是像顺爷、六哥这样的老人,他们独自守着乡村,种着土地,即使到了收获的季节,这些青壮年都不愿意回来收割。如青壮年认为“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流转出的地……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青壮年进城,土地流转,种地的人不精心,而文本二中提到人和土地的关系应是密不可分的,而现实却是变得疏远了。由这些可以看出人与土地的关系不在紧密,传统的乡土文明在当下社会的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消逝,这些令人伤感和不舍。这些都是“伤逝情绪”的流露。(4)小说中“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作派”“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田不收,吃啥呀”“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顺爷与六哥是老一辈农民的代表,他们以食为天,一辈子依恋土地,离不开,体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一种传统的乡土文明;而“他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流转给别人种”体现了进城务工、乡村土地流转的社会变迁,社会转型时期,人地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紧密,变得疏远了。答案:(1)①通过视觉和嗅觉的描写,刻画了麦子成熟时刻的丰收画卷;②运用拟人修辞,传达出农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庄稼的深厚感情。(2)顺爷和六哥是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①他们年事已高乘着星露割麦,麦子“长得厚实”和“麦茬留得整齐”,表现出勤劳质朴、善于耕种、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②他们留乡精心耕种,不愿离开土地远行,表现出珍视土地、守护土地的农民形象。③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赚钱,只剩下顺爷、六哥留守乡村,表现出年老孤独的形象。(3)温暖希望:①小说中顺爷和六哥眷恋故土,珍视土地、勤劳质朴、乐于助人,具有值得传承发扬的可贵品质;②小说中写道“大孙子回村子创业”,象征着青壮年对祖辈事业、农业的回归与继承,代表着农村新生的希望与光明的未来;③小说结尾作者寄寓景物以象征意义,预示着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必将如嫩芽吐绿,充满勃勃生机。伤逝情绪:①小说中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赚钱,只剩下年老孤独的顺爷、六哥留守乡村;②进城务工、乡村土地流转,使得人地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紧密,变得疏远;③流露出对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乡土文明不可避免地远逝的不舍与伤感。(4)顺爷与六哥是老一辈农民的代表,他们以食为天,一辈子依恋土地,离不开土地,体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一种传统的乡土文明;而中国乡土社会进入社会转型期,进城务工、乡村土地流转等社会变迁,人与土地的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紧密,变得疏远了。6.(8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甲未展□□(唐)钱琊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乙菩萨蛮□□(宋)张镃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1)以下最适合填入两篇作品标题方框中的一项是CA.丁香B.杨柳C.芭蕉D.梧桐(2)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甲诗“冷”点明时节,“绿蜡”比喻新颖,并给人以翠脂凝绿的联想。B.甲诗“芳心”句使用比拟手法,将植物拟作一个含情羞怯的少女形象。C.乙诗上片前两句写春日的风姿都集中在烟雨朦胧,而非所咏植物之上。D.乙诗“无限凉”既指景致,也指心境,与后文“月明生夜寒”相呼应。(3)有人认为甲诗画线句更具有艺术表现力,也有人认为乙词画线句更胜一筹,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并阐释理由。【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了解诗歌的内容,明确写作的对象。(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鉴赏及观点评价的能力。解答时要表明观点,再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把握手法运用及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甲诗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芭蕉画面,并联想到了含情不展的少女的感情与气质,创造了一个别具新意的艺术形象。乙词的上片集中刻画了芭蕉独特的风姿和品格,下片顺着“绿衣长”“满身凉”的拟人化的描写发展,逐渐从外形深入到心灵。词人观赏芭蕉风情万种,情为之动;芭蕉得遇知音,也动起感情来了。所以,两篇作品都写的是“芭蕉”。故选C。(2)C.“而非所咏植物之上”错。乙诗上片前两句从芭蕉跟别的花卉草木的对比中写出它同中有异的特点。在人们眼光中,“风流”“多情”“潇洒”是许多花卉草木所共有的,然而词人之所以特别欣赏芭蕉,却是由于它那独特的清逸绝俗风姿。故选C。(3)“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是说,芳心犹卷的芭蕉有如一卷书札,真不知她内心蕴藏了多少心事。风儿会捷足先登知道芭蕉满腹心思。诗人巧设比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喻未拆封的书札。从第二句以芳心未展的少女设喻过渡到这一句以缄封的书札设喻,似乎又不相连属,但读时有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后两句并非用另一比喻简单地重复第二句的内容,而是通过“藏何事”的设问和“会被东风暗拆看”的遥想,展示了新的意境,抒发了更美好的情思。“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是说,那一片片开张伸展的硕大绿叶,就像是在我面前铺开的文笺,要请我在上面题写生动的诗句呢!词人观赏芭蕉风情万种,情为之动;芭蕉得遇知音,也动起感情来了。答案:(1)C(2)C(3)示例一:我认为甲诗画线句更具有艺术表现力。“一缄书札藏何事”句把“未展芭蕉”比喻“未拆封的书札”,新颖别致;“会被东风暗拆看”句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示例二:认为乙词画线句更胜一筹。“文笺舒卷处”句把“一片片开张伸展的硕大绿叶”比喻为“铺开的文笺”,新颖奇特;且从“似索题诗句”中的“索”字来看,运用拟人的手法,灵动地展现了芭蕉得遇知音时风情万种的姿态。译文:(一)未展开的芭蕉像挺立的绿色蜡烛无焰无烟,蕉心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害怕料峭春寒。有如一卷书札,真不知她内心蕴藏了多少心事。风儿会捷足先登知道芭蕉满腹的心思。(二)芭蕉并不以绚丽多姿的花朵来展露风流,只在烟雨空濛的时刻撩拨人们的情思。一身绿衣伸展特有的潇洒风韵,浑身上下透出的是无限清凉。那一片片开张伸展的硕大绿叶,就像是在我面前铺开的文笺,要请我在上面题写生动的诗句呢!唉,别再倚着阑干痴看了,明月已升到中天,寒气袭人,还是回屋去吧!赏析:(一)本首诗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芭蕉画面,并联想到了含情不展的少女的感情与气质,创造了一个别具新意的艺术形象。全诗含蓄凝练,想象丰富,色彩鲜润宜人,情思沁人心脾,韵味悠长,颇具艺术美感。丰富而优美的联想,往往是诗歌创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咏物诗,诗意的联想更显得重要。钱珝这首《未展芭蕉》就是运用联想的杰作。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由未展芭蕉的形状联想到蜡烛,这并不新颖;“无烟”与“干”也是很平常的形容。值得一提的是“冷烛”“绿蜡”之喻。蜡烛通常是红亮、温暖的形象,这里却说“绿”“冷”,不仅造语新颖,而且表达出诗人的独特感受。“绿蜡”给人以翠脂凝绿的美丽联想;“冷烛”一语,则显示出那紧紧卷缩的蕉烛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芳心犹卷怯春寒”。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别开生面,赋予它一个美好的名称──芳心。这是巧妙的暗喻: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从表面看,和首句“冷烛”“绿蜡”之喻似乎脱榫,其实,无论从形象上、意念上,两句都是一脉相通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有心惜别”的蜡烛本来就可用以形容多情的少女,所以蕉心──烛心──芳心的联想原很自然。“绿蜡”一语所显示的翠脂凝绿、亭亭玉立的形象,也常象征着美丽的女性。在诗人想象中,这在料峭春寒中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如果说,上一句还只是以物喻物,从未展芭蕉的外在形状、色泽上进行描摹刻画,求其形似;那么这一句则通过诗意的想象与联想,把未展芭蕉人格化了,达到了人、物浑然一体的神似境界。句中的“犹”字、“怯”字,都极见用意。“犹”字不只明写当时的“芳心未展”,而且暗寓将来的充分舒展,与末句的“会被东风暗拆”遥相呼应。“怯”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卷缩不舒的形状和柔弱轻盈的身姿,而且写出了它的感觉与感情,而诗人的细意体贴、深切同情也自然流注于笔端。“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小诗的后两句是说,芳心犹卷的芭蕉有如一卷书札,真不知她内心蕴藏了多少心事。风儿会捷足先登知道芭蕉满腹心思。后两句却又另设比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喻未拆封的书札。从第二句以芳心未展的少女设喻过渡到这一句以缄封的书札设喻,似乎又不相连属,但读时有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这奥妙就在“藏”字上。书札紧紧封缄着,它的内容——写信者的一片芳心就深藏在里面,好像不愿意让人知道它的奥秘。这和上句的“芳心”犹卷在意念上完全相通,不过上句侧重于表现客观环境的束缚,这一句则侧重于表现主观上的隐藏不露。未曾舒展的少女情怀和包蕴着深情的少女书札,本来就很容易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但后两句并非用另一比喻简单地重复第二句的内容,而是通过“藏何事”的设问和“会被东风暗拆看”的遥想,展示了新的意境,抒发了更美好的情思。在诗人的想象中,这未展芭蕉像是珍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随着寒气的消逝,芳春的到来,和煦的东风总会暗暗拆开书札,使美好的情愫呈露在无边的春色之中。既然如此,又何必深藏内心的奥秘,不主动的坦露情怀,迎接东风,欢呼春天的到来呢?这后一层意思,诗人并没有点明,读者却不难领会。句中的“会”字,让人感觉到芭蕉由于怯于春寒不展,到被东风吹开,是顺乎自然规律的;而“暗”字则精细的显示出这一过程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两个词语,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诗意的想象与联想,归根结蒂还是来源于对生活的细心体察和深切体验。如果钱珝对生活中受到环境束缚、心灵上受到禁锢的少女缺乏了解与同情,那么他是无论如何不会产生上面那一系列诗意的联想的,也绝不会从单调的未展芭蕉身上发现含情不展的少女的感情与气质的。(二)咏物词发展到南宋已进入成熟期,不仅作品数量众多,而且更重视写作技巧和形式类。与北宋的咏物词相比较,南宋咏物词更具有一种幽微细腻的特色,虽然不容易看出其寄托所在,但更富有朦胧美。张鎡的这首词就能够将作者内心的情思同作品外化的意象融合无间,使读者若有所悟又难以名状。词的上片集中刻画了芭蕉独特的风姿和品格。起句从芭蕉跟别的花卉草木的对比中写出它同中有异的特点。在人们眼光中,“风流”“多情”“潇洒”是许多花卉草木所共有的,然而词人之所以特别欣赏芭蕉,却是由于它那独特的清逸绝俗风姿。芭蕉并不以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花朵来显示它的“风流”,它也不在丽日和风中与群芳争妍,只有到了烟雨空濛和雨滴拍打的时刻,芭蕉,这才以一身潇洒的绿衣,显示出它那特有的风韵和情致,吸引人们观赏,撩拨人们的情思。一切繁喧炽热跟芭蕉无缘,它浑身上下透出的是无限清凉。不仅使人想起吴文英的名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唐多令》),这样,我们从芭蕉独具的潇洒、清凉,依稀感受到词人的心灵,现出了一个风流、多情、而又潇洒雅洁的文人形象。下片顺着“绿衣长”“满身凉”的拟人化的描写发展,逐渐从外形深入到心灵。词人观赏芭蕉风情万种,情为之动;芭蕉得遇知音,也动起感情来了。看,那一片片开张伸展的硕大绿叶,就像是在我面前铺开的文笺,要请我在上面题写生动的诗句呢!但我又能写什么呢?这时,明月已升到中天,清辉泻在芭蕉那略披白粉的绿叶上,好像生出了一层薄薄的寒霜,袭来一阵又一阵寒气。唉,别再倚着阑干痴看了,还是回屋去吧!“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两句,淡淡地透露出词人在此情此景下若有所思、若有所悟的感触。这种感触是什么呢?是芭蕉的清高与索句的催迫使他感到自愧弗如、无辞以对?是眼前的清冷促使他想到了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还是“以其境过清”(柳宗元《小石潭记》),“凛乎其不可久留”(苏轼《后赤壁赋》),而只得消然离去呢?词人没有明白说出,却留下了让读者充分联想、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诗词中,芭蕉常常同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把伤心、愁闷情绪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甚至还颇为怨悱。张鎡这首词的感情抒发却相当空灵含蓄。他的哀愁和悲凉并没有直接倾吐,而是在雨丝烟雾里,在寒夜月色中,朦胧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一缕淡淡的哀愁回肠九曲,大有欲吐又吞、欲说还休的况味。张鎡的这首词与唐代钱珝的《未展芭蕉》诗(冷烛无烟绿惜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车风暗拆看。),虽然暗示性有所不及,但在总体意境上更富有象征意蕴,表达上也越显得曲折幽深。7.(20分)①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少旷达,外若坦荡,内谨重。累中进士,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宰相杨国忠支娅①所在横猾,华出使,劾按不挠,州县肃然,为权幸见疾。②安禄山反,玄宗入蜀,百官解窜,华母在邺,欲间行辇母以逃,为盗所得,伪署凤阁舍人,贼平,贬杭州司户参军。华自伤践危乱,不能完节,又不能安亲,欲终养而母亡,遂屏居江南。③上元中,以左补阙、司封员外郎召之。华喟然曰:“乌有隳节危亲,欲荷天子宠乎?”称疾不拜。李岘领选江南,表置幕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苦风痹,去官,客隐山阳,勒子弟力农,安于穷槁。晚事浮图法,不甚著书,惟天下士大夫家传、墓版及州县碑颂,时时赍金帛往请,乃强为应。大历初,卒。④初,华作《舍元殿赋》成,以示萧颖士,颖士曰:“《景福》之上,《灵光》之下。”华文辞绵丽少宏杰气颖士健爽自肆时谓不及颖士而华自疑过之。因著《吊古战场文》,极思研搉,已成,污为故书,杂置梵书之庋②。它日,与颖士读之,称工,华问:“今谁可及?”颖士曰:“君加精思,便能至矣。”华愕然而服。⑤华爱奖士类,名随以重,若独孤及、韩云卿、韩会、李纾、柳识、崔佑甫、皇甫冉、谢良弼、朱巨川,后至执政显官。华触祸衔悔,及为元德秀权皋铭③、四皓赞④,称道深婉,读者怜其志。(选自《新唐书》,有删改)【注】①支娅:此处指亲信。②庋guǐ:放东西的架子。③为唐代诗人元德秀和唐朝大臣权皋所作墓志铭。④为秦末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隐者所作赞语。(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劾按不挠查办。②乌有隳节危亲同“毁”、毁坏。(2)选择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解释。①为权幸见疾BA.嫉妒B.痛恨C.疾病D.迅速②赍金帛往请CA.赠送B.凭借C.携带D.购买(3)为④段画线句断句。华文辞绵丽少宏杰气颖士健爽自肆时谓不及颖士而华自疑过之。(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李岘领选江南,表置幕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苦风痹,去官,客隐山阳,勒子弟力农,安于穷槁。(5)第④段骂李华以文示友,其态度经过了从自以为是到心悦诚服的转变。(用自己的话概括)(6)联系全文,概括文章结尾“读者怜其志”中“怜”的依据。【分析】(1)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联想法”,即将根据上下文语境和平时积累推断词义。(2)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3)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实在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5)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6)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①句意为:对权贵严加弹劾查办,毫不屈服。按:查办。②句意为:哪里有毁坏名节并使母亲陷入危险的不忠不孝的人。隳:同“毁”、毁坏。(2)①句意为:因而被权贵所痛恨。疾:痛恨。故选:B。②句意为:人们常常携带着金银布帛前往请求他写传作颂。赍:携带。故选:C。(3)本句大意为:李华的文章言辞绵密华丽,而缺少宏大杰出的气象,萧颖士的文风刚健爽朗放任洒脱,当时人们认为李华的文才比不上萧颖士,但李华自认为超过他。“华文辞绵丽”“颖士健爽自肆”单独成句,“而”表转折,连接两个句子,“而”前需断开。(4)表:上表;置:安置;擢:提拔;去:辞去;客隐:客居归隐;勒:督促。译文:李岘在江南一带负责选拔官员,上表请求将李华安置到幕府任职,提拔他担任检校吏部员外郎。李华苦于身患风痹疾病,辞去官职,客居归隐到山阳县,督促子弟致力于农业生产,安于困窘生活。(5)“而华自疑过之”此句说明李华“自以为是”,而后“华愕然而服”,心悦诚服。(6)这一题主要是问“人们为什么要同情他”,应从概括李华的一生经历和性格特点来答题。可抓住文中一些句子来概括,如“少旷达,外若坦荡,内谨重”“华自伤践危乱,不能完节,又不能安亲,欲终养而母亡,遂屏居江南”“华爱奖士类,名随以重”。答案:(1)①查办。②同“毁”、毁坏。(2)①B②C(3)华文辞绵丽,少宏杰气,颖士健爽自肆,时谓不及颖士,而华自疑过之。(4)李岘在江南一带负责选拔官员,上表请求将李华安置到幕府任职,提拔他担任检校吏部员外郎。李华苦于身患风痹疾病,辞去官职,客居归隐到山阳县,督促子弟致力于农业生产,安于困窘生活。(5)自以为是(或恃才傲物、自视甚高);心悦诚服(或自愧弗如)。(6)①为人旷达,处事公正严谨,却为权贵所痛恨;②遭逢乱世,担任伪职而毁节,以致抱惭退隐;③晚年专心佛事,为他人作传写颂,才华不展;④奖掖后进,使他人名重官显,而自己却默默无闻。译文:李华字遐叔,是赵州郡赞皇县人,年轻时为人旷放通达,外表看似坦率放任,内心却严谨持重。经过逐级科考,进士及第,天宝十一年,升任监察御史。当时宰相杨国忠的党羽亲信在任所骄横奸猾,李华出京行使职责,对权贵严加弹劾查办,毫不屈服,州县上下十分敬畏,因而被权贵所痛恨。安禄山谋反,唐玄宗进入蜀地避难,百官四散奔逃,李华的母亲在邺县,他打算从小路用车载着母亲逃离,被叛贼抓住,被迫担任凤阁舍人的伪职,叛贼被平定后,李华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李华感伤自己陷入危险祸乱的境地,不能保全名节,又不能使母亲安定,想要为母亲养老送终,但是母亲不幸亡故,于是退居江南。上元年间,朝廷征召他担任左补阙、司封员外郎。李华感叹地说:“哪里有毁坏名节并使母亲陷入危险的不忠不孝的人,还想要承受天子的宠幸呢?”就以生病为由不去任职。李岘在江南一带负责选拔官员,上表请求将李华安置到幕府任职,提拔他担任检校吏部员外郎。李华苦于身患风痹疾病,辞去官职,客居归隐到山阳县,督促子弟致力于农业生产,安于困窘生活。他晚年研究佛法,不很用心著书,只是写点天下士大夫家传、墓版及州县碑颂之类的文章,人们常常携带着金银布帛前往请求他写传作颂,他才勉强答应。大历初年,李华死了。当初,李华写成《含元殿赋》,把它拿给萧颖士看,萧颖士曰:“你的文章在《景福》一文之上,《灵光》一文之下。“李华的文章言辞绵密华丽,而缺少宏大杰出的气象,萧颖士的文风刚健爽朗放任洒脱,当时人们认为李华的文才比不上萧颖士,但李华自认为超过他。于是他创作《吊古战场文》,竭尽才思反复研磨推敲,作成之后,故意将它污损成旧作,把它混杂在摆放梵书的架子上。有一天,李华把书送给萧颖士阅读,萧颖士称赞文章精美,李华问道:“当今谁的文章可以比得上它?”萧颖士说:“如果你加以精细研思,就能到达它的境界。”李华一分惊讶,深表佩服。李华乐于奖掖读书人,许多人的名气也因为他的缘故而显著,像独孤及、韩云卿、韩会、李纾、柳识、崔佑甫、皇甫冉、谢良弼、朱巨川这些人,后来都发达到在显要的官职上执掌政事。李华遭受祸乱,心怀悔恨,等到替元德和权泉撰写墓碣铭、撰写四皓赞,他文中用深情委婉的笔调表达对笔下人物的称颂,令读到文章的人同情他的心志。8.(12分)相州昼锦堂①记(宋)欧阳修①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②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③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④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注】①相州昼锦堂:相州,地名,今河南省安阳县。魏国公韩琦是相州人,以武康节度使身份回相州任知州,如衣锦还乡,因此修建了昼锦堂。(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BA.之、焉B.于、也C.乃、乎D.而、矣(2)对第②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一句收拾前文、振起下意。B.人们所说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韩琦早就应当拥有的。C.军中的大旗和象征权力的官服都是韩琦为了显示荣耀和高贵。D.只有恩及百姓功在国家,名垂青史光照后世才是韩琦的志向。(3)对于韩琦“措天下于泰山之安”的表现,本文与《曲洧旧闻》记载略有不同,试加以评析。欧阳文忠公作《锦堂记》成,云:“垂绅正笏,不动声气。如此,予所亲见,故实记其事,无一字溢美。于斯时也,他人皆惴慄流汗,不能措一词:公独闲暇如安平无事,真不及也。”(选自《曲洧旧闻》)【注】《曲洧旧闻》是一部宋人笔记,材料丰富、内容可靠。其中包含人物轶事等,记录有关宋代文人之的交往,并提供很多细节。(4)欧阳修写《相州昼锦堂记》,对昼锦堂却着笔不多,是否离题?试作分析。【分析】(1)本题是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3)本题考查学生对比赏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找到两篇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进行对比分析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艺术手法及情节安排作用的能力。调动所学知识,结合文本分析即可。【解答】(1)“得志□当时”中,“当时”是时间状语置后,故应该填介词“于”;“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是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可填“也”。故选B。(2)C.“都是韩琦为了显示荣耀和高贵”错误,根据原文“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可见,作者认为,“军中的大旗和象征权力的官服”不足以显示韩琦的荣耀和高贵,只有“德被生民”“功施社稷”,百姓人人传颂其功劳并流传后世才能展现其荣耀和高估。故选C。(3)《昼锦堂记》相关记载是“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这段话简要概括韩琦的功绩、表现,以议论为主,只有“垂绅正笏,不动声色”八个字描写其形象神态,最后还以感叹句“可谓社稷之臣矣”作为总结,高度赞扬了韩琦为官尽责、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的功绩,句式上多用短句,三字、四字显得整齐而有力,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韩琦的赞美称颂之情。《曲洧旧闻》中,作者对“垂绅正笏,不动声气”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说“予所亲见,故实记其事,无一字溢美”,表明自己是记实的文字,更加真实可靠,令人信服;采用对比手法“他人皆惴慄流汗,不能措一词”“公独闲暇如安平无事,真不及也”,以他人的惴惴不安、汗流浃背、无法应答来反衬韩琦的不动声色,镇定自若,细节描写凸显韩琦临危不乱,处事冷静沉稳的特点,更加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4)询问“是否离题”,其实就是探究标题的作用和文章谋篇布局的意图,可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内容主旨、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从韩琦建造“昼锦堂”的缘由“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可见,韩琦作昼锦堂的用意不在夸耀荣归,而在于警戒,故而“昼锦堂”本身的风貌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琦的用意。再由原文“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可知,我虽然没机会登上魏国公的昼锦堂,幸运的是曾经私下里诵读过魏国公所写的诗;我因魏国公的志向能够实现而高兴,很乐意讲给天下人听,于是写了这篇记。由此可知,作者是想以记堂为名,表达对宰相韩琦的赞颂以及对其志向的认同和肯定。其目的不在于记物写情,而在于以记为议,昼锦堂只是生发议论的引子,既颂扬其主人韩琦的品德及功业,赞美其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人生境界,也是对世俗庸夫愚妇、小人之儒的鄙夷。最后从作者自己的观点来看,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达过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希望能兼济天下、泽被苍生,文中提到韩琦“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足见韩琦正是他理想中的政治同道中人,寄托儒家泽被苍生的道德理想、兼济天下责任。故看似未写昼锦堂,但字字句句都围绕韩琦作昼锦堂的用意来写,通篇以议为“记”,并不离题。答案:(1)B(2)C(3)《昼锦堂记》:以议为主,多用三字、四字短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四节 给水用水量标准 第五节 给水设计流21课件讲解
- 2024秋新沪粤版物理8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 《感壓膠基礎技術》课件
- 《乳房疾病》课件
-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养老院老人请假审批制度
- 《电工基础知识讲解》课件
- 《创新的原点》课件
- 教培退款协议书(2篇)
- 《矿内空气》课件
- 2024年保密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355题)
- 2024年储粮安全生产责任制样本(四篇)
- 2024年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师承及确有专长考核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追觅科技笔试在线测评题
- Unit6《Is he your grandpa?》-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英语单元测试卷(译林版三起 2024新教材)
- 2024年中国物流集团限公司夏季招聘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法律实务赛项)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公司组织架构与职能分工制度
-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 国际结算第五版刘卫红课后参考答案
- 英语语法教案设计-新编英语语法第6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