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亦余心之所善兮,。(屈原《离骚》)(2),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3)2022年10月12日,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女宇航员萨曼萨•克里斯托福雷蒂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组太空摄影作品,并配上了王羲之所著《兰亭集序》中的“”,展现太空视角下所见的浩瀚之景。2.(2分)以下是某校高一年级学生阅读《乡土中国》之前设定的阅读“预期”,请依据你的阅读经验判断,不适合的一项是()A.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面貌以及文化特性。 B.学习一些社会学研究中观察社会的途径方法。 C.探究中国基层社会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D.解决家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家庭既是传统伦理由以产生的土壤,又是传统伦理得以实践的核心机制。在古代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氏族母体孕育的血缘纽带一直藕断丝连、绵延不绝地贯穿在传统社会中,并取得自己的肯定性形式“家庭”“家族”“宗族”。中国就不像西方诸民族那样从家庭到私产再到国家,而是从家庭到宗族再到国家,国家混合在家族里就成为所谓社稷。①但氏族关系始终没有彻底摧毁②原始社会的结构一直没有遇到足够的冲突得以转换③原始文明虽然逐渐萎缩④血缘纽带始终没有碰到突发的机遇得以中断⑤社会形态也在不断交替A.④⑤②③① B.②④③⑤① C.②③①④⑤ D.④②①③⑤二、阅读70分(一)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①文艺对现实负责,并非其本身定义下的必然使命,如果它必须负责,其责任也纯然是一个自然、自由的抉择,而非隶属于任何与它无关的理念。文艺创造仅仅是心灵世界真实再现,它可以拥有现实的影子,也可以没有,或者仅仅是对现实极模糊或远距离的把握。文艺并不承担批判、责备或赞美的使命,一句话:文艺无立场。比如荷马史诗,你能理出它的是非善恶么?还有莎士比亚剧作、泰戈尔诗以及许多流传千古的作品都是如此,历史文学作品更如此,比如《圣经》旧约、新约,中国的《史记》《汉书》等。②有人会立即反驳:《圣经》不正是传道的吗?不错,可同一部经书,历史上却扮过完全不同的角色,同一种信仰却生出完全不同的世界观。无怪费尔巴哈会说:《圣经》只有一部,只是人们给予了不同的解释。③一件文学艺术作品对读者的作用和产生该作品的动机全然不是一回事,同一作品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作用,这是人理解力差异造成的。正因如此,伟大的作品往往也是最富争议的。对于文学艺术作品产生迥然相异的社会效果,这不是作者能决定,也不是他可以负责的。作者关心的就是创造一种形式,把自己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与现实接近的作品似乎更易被人接受,作者有意或下意识取悦读者,这并非文学艺术创作原则,也非作品优劣判断的标准。作品符合现实的逻辑,它是被创造的新现实,人们可以通过这一新现实更深刻地把握自己面对的世界,产生深刻思想,这些都与文学艺术职能无关。文学艺术可以充当布道工具,那仅仅是工具而已,作为工具和它本身不是一回事。④枪可以射杀人和动物,也可以被展示和观赏,它本身产生的目的是前者而非后者。文艺作品刚好相反,目的是被展示和观赏,它产生射杀人和动物效果,那不是作品创造的初衷。然而被观念燃烧的激情也可以为后一目的,促使作者创造伟大的作品,许多文艺巨匠都是由此被社会接受的。伟大作品对现实的作用促使更多人把结果视为目的,于是文艺评价功利化蔓延在文化活动的诸多方面。(节选自叶剑波《文学艺术与现实责任》)材料二:①当代艺术家的“自我实现”,大多伴随着对“功成名就”的渴望与“艺术创新”的创作过程。好多人说“我们杀出来了”,“我要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符号”,“我的作品价位在拍卖会上又上涨了多少”,以此来界定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成功,这些价值观念的背后实际是商业利益与广告效应的驱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从来不以创新作为界定优劣的标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的不是变换花样的翻新,而是指道德的修持与学问的精进。中国传统的艺术品评也不以新旧、怪异作为品评标准。艺术作品的成功在于能否充分地表达作者的理想与感情,能否使观者的心灵得到愉悦与净化。②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古代,艺术是志道、据德、依仁之后的余事,是文人“穷则独善其身”时个人精神的陶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伦理功能和陶冶性情、移风易俗的力量。艺术创作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完成一件作品,而是通过这个创作过程达到自身的完善,并且期望对当时与后世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古代艺术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他们与生俱来的禀赋加之苦心孤诣的修持精进,使他们的思想与行为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国家与命运的忧患意识,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使他们的艺术创作活动具有明显的伦理价值指向和文化承载意义。③艺术具有精神导向的作用,尤其是那些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与知名度的艺术家,他们的绘画思想、绘画风格以及行为言论都会成为关注与模仿的对象,因此,他们的价值判断与艺术观念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艺术家的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的担当是并行不悖的。当代的艺术家,在工业文明与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有的失去了定力,出现了价值判断的混乱与模糊,从而导致艺术价值观念的扭曲。或重器轻道,尚智巧谋急用,以技术为创作的目的,忽略了作品的精神内涵;或积画以求售,尘交物蔽,缺失了艺术创作需要的虚静的精神状态与心理空间,导致了艺术品质的下降;或以丑为美,追求狂怪、邪僻与色情,创造吸引眼球的噱头,这些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清明雅正越来越远,对艺术观念与艺术风格的误导却愈演愈烈。(节选自徐桂香《艺术家的自我实现与责任担当》)(1)材料一第④段加点词“功利化”是指。(2)下列针对相关作品的表述最符合材料二中对艺术创作目的要求的一项是A.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引发了英国社会对童工问题的关注。B.鲁迅的《祝福》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阐明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C.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机融合中西方诗歌技巧探索新诗格律化。D.李密的《陈情表》以情理打动皇帝实现辞不就职奉养祖母的目的。(3)材料一第②段画线句在论证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4)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两则材料均认为艺术作品自身具有价值。B.依据材料一,文艺作品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故价值无高下之分。C.依据材料二,文艺作品评价应以社会效应为重点,突出责任担当。D.两则材料均否定艺术作品的功利化追求。(5)假如你是材料一(或材料二)的作者,请站在自己的立场与另一材料作者对话,针对对方有关艺术家责任担当的论述进行评析。(二)5.(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风中的高粱安宁①高粱是村子里长得最仙气的一种庄稼,夏天的时候,它们细细长长地迎风而立,颇有诗仙李白醉酒后的逍遥姿态。当然村子里的人们,是不懂什么李白或者杜甫的,他们只是喜欢饭后去田地里走上一圈,或者蹲在村口,一边吸一袋烟,一边看那大片火红的高粱地,被晚霞染得更加地艳了。女人们纳着鞋底,有那么片刻,她们会停下来,用针尾挠挠头发,而后看着风里摇摆的高粱们发会儿呆。男人想得深远,他们从用高粱秸秆打成的房顶上的“箔”开始,延伸到给儿子娶一房像样的媳妇,再到给孙子编一方小凉席,夏天的时候卷着出去乘凉用。②关于高粱的记忆,基本上都是从被收割完之后开始的。高粱叶子和根首先被砍下来,堆积起来供冬天烧火做饭。随后村民们会将高粱秆子剪下来,整齐地晾晒在平房上,或者院子里。几乎家家户户用来扫地的笤帚、刷锅的刷子,都是用高粱穗做成的。这活基本上归家里的男人们干,因为用铁丝将高粱穗捆绑在一起,压紧,防止散开,算得上是一个技术活,铁丝的两端紧紧地扭在一起后,为了防止尖端扎手,还要用钳子给插到高粱杆里面去。一把上好的笤帚,不仅仅是将高粱翎捆绑在一起,还要讲究美观大方,用起来也舒适顺手,而且清扫的过程中,不会总是掉下高粱粒或者细小的草茎一样的翎子来。乡下的男人们似乎天生就会做这些精细的活计,这跟女人们天生会纳鞋底、绣花、做衣服一样。③高粱晒干后,田地里的活渐渐忙完了,初冬恰好闲来无事,村里的女人们便剪下细长的高粱莲,备齐了料子,开始更新家里锅上蒸饺子用的篦子,或者晾面条用的锅配。锅配是用两面高粱楚以十字形拿麻绳串在一起的,串完后会剪成所需要的大小,形状当然都是圆形。一个用来放刚刚包完的饺子、擀好的面条的锅配,可以用上几年时光,而不觉其旧。而且看到这样一个旧用具,会觉得心安,有家常的温暖的气息。我总觉得,那旧味道是从高粱地里生长出来的,它们是有纹理的,不像塑料或者铁制品冰凉冷硬、缺乏温度,更想到源头上,泥土的湿润和宽广。我还会因此想起女人们在冬天的煤油灯下,聚在一起一边用麻线串着锅配,一边聊天的琐碎家常。好像有一些家长里短的乡村故事,也一起被串进了其中,并在蒸馒头或者煮饺子的时候,浸润到我们的肠胃里。村民们不懂这样的感觉,可是,他们却永远都是诗一样田园生活不停息的缔造者。④“打箔”是另外一种与高粱相关的乡村生活。“打箔”其实就是打秫秸箔棚的简称,跟打家具一样,都属于技术和体力兼而有之的乡村活计,所以一般都是要请同一个家族里的男人来帮忙。秫秸箔大致有两种用处,一种是日常用来晾晒地瓜干、棉花、玉米、白菜等东西的大垫子,一种是只有盖房子的时候才会用到的房顶上的薄棚。晾晒东西的秫秸箔对用料没有那么讲究,差不多的高粱秆,都可以拿来使用,看起来这活有些像纺线,只不过工人都是大老爷们。他们在院子里搭起一个木头架子,再用绳子吊起几个砖头,用于固定秫秸箔,两根高粱秆之间用麻绳连接起来。一个面积不太大的秫秸箔,一下午就打好了,请来的同族男人也不用吃饭,洗把手就回家。秋天的时候,将秫秸箔摊开在田地里,用来晾晒棉花。那棉花如果没有干,晚上也不用装起来,直接将秫秸箔卷起来,扛回家,第二天接着铺开来继续晒。有时候我很想躺在上面,变成一团棉花,或者一片干豆角,被人卷起来,扛回家去。这样慵懒的永远无法实现的生活,在我的想象中,总是又浪漫又诗意。尽管,真正的乡村生活,常常是琐碎枯燥,甚至孤独的。⑤盖房子用的秫秸箔棚,就需要精挑细选最好的高粱秆,因为房顶的质量可大意不得。早在房顶上粱之前,就已经有村里最好的师傅,给打好了秫秸箔。只等着垒平屋口,上了粱,屋脊上的木头也弄好了,然后开始披上秫秸箔。在北方呼啸的冬天夜晚,家里生起炉子,暖暖和和的,人的脸也红通通的,也会想起糊房子的人,说谁谁谁干活真实诚,瞧这顶棚糊得多密实,明年开了春打箔还叫他!⑥大人们在絮叨这些人情冷暖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就在旁边,用高粱莲子扎手表或者眼镜玩。眼镜是我最擅长扎的,将高粱莲的外皮剥下细细的4根来,再将里面的芯截取大小如指肚般的6块,而后便可以将其中一个芯串进外皮中间,并用另外一个芯连接起两端来。同样的方法做成另外一个圆框,并用小的尖利的皮连接起左右框,而后将两根外皮插进中间的芯,做成眼镜腿,剩下的两块芯在腿上做挡头,便可以戴在鼻梁上。⑦有时候实在无聊,我还会剥下高粱楚的外皮来,将里面的芯做成香烟的样子,而后点燃火柴,一个人倚在墙根下,学着那些寂寞的老头,抬头看向天空,边吸着明明灭灭的“香烟”,边想着遥远的可以走出乡村的未来。天空上什么也没有,连一朵云也没有,空空荡荡的,像我的心。我觉得自己还不如做一株高粱,在秋天的地里,高高地随风飘摇,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关心,整个的秋天,都是属于我的。(选自散文集《消失的乡下植物》,有删改)(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描述锅配的内容。(2)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不同叙述视角交织的表达效果。(3)文章大量篇幅描述高粱收割之后的内容,却以“风中的高粱”为题,请从构思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请结合本文内容以及下列材料,探究本文的主旨。材料一:消失的是世事,永存的是人情,所以即便是写作乡村的植物、动物系列,我的视角,依然不曾离开过与春种秋收和鸡鸭牛羊密切相关的人情世故。乡村孕育了繁茂的生命,也孕育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田园世界。(选自散文集《消失的乡下植物•序》)材料二:我知道村庄老了,人们也陆续地将土地出租,搬去了城里。他们在城里快乐吗?我很想知道,却忽然间发现,我不过和他们一样,奋不顾身地离开了村庄,住进了城市,并在长久的孤独之后,忽然间想要借助于文字,重新回到被时间遗忘了的乡村生活。(选自散文集《消失的乡下植物•后记》)(三)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剑客(唐)齐己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1)下面对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翻①嫌易水②上②轻仇不足论③细碎动离魂④勇死寻常事【注释】①翻:反而。②易水:水名。荆轲入秦行刺秦王,燕太子丹饯别于此,好友高渐离击筑以表离别之情。A.①③④②B.④②①③C.④③①②D.①②④③(2)下列关于本诗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物烘托人物B.风格直率奔放C.对比凸显人物D.咏史寄托缅怀(3)清代黄白山认为删除本诗后四句,作为绝句更好,前四句“写剑客行径风生。赘后四语,其妙顿减。”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以及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看法。(四)7.(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马伶传(明)侯方域①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②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③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子,天下之善技者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受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④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鸣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节选自《晋书》)【注释】①《鸣凤》,即《鸣凤记》,明代王世贞戏曲家作品,讲的是明朝忠臣夏言、杨继盛等人与奸相严嵩及其党羽不屈斗争的故事。(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梨园以技鸣者②已而论河套(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A.征服B.邀请C.征收D.访求②今日幸为开宴A.侥幸B.高兴C.幸福D.希望(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4)第④段画线句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5)第②③两段写了两场竞技,在场景描写方面有差异。请结合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6)第④段中侯方域评价“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异”的内容。(五)8.(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送僧浩初序(唐)柳宗元①儒者韩退之与余善,尝病余嗜浮图①言,訾余与浮图游。近陇西李生础自东都来,退之又寓书罪余,且曰:“不斥浮图。”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②,不与孔子异道。退之好儒未能过扬子,扬子之书于庄、墨、申、韩皆有取焉。浮图者,反不及庄、墨、申、韩之怪僻险贼□?曰:“以其夷也。”果不信道而斥焉以夷,则将友恶来、盗跖③,而贱季札、由余④乎!非所谓去名求实者矣。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②退之所罪者其迹也,曰:“髡而缁⑤,无夫妇父子,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乎人。”若是,虽吾亦不乐也。退之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吾之所以嗜浮图之言以此。与其人游者,未必能通其言也。且凡为其道者,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者为多。吾病世之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也。则舍是其焉从?吾之好与浮图游以此。③今浩初闲其性,安其情,读其书,通《易》《论语》,唯山水之乐,有文而文之;又父子咸为其道,以养而居,泊焉而无求,则其贤于为庄、墨、申、韩之言,而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者,其亦远矣。④李生础与浩初又善。今之往也,以吾言示之。因北人寓退之,视何如也。【注释】①浮图:泛指佛教徒,也代指佛教。②奭然:释然,形容丝毫不受拘束。③恶来、盗跖:古代恶人。④季札、由余:古代贤人。⑤髡而缁:剃发穿黑色僧衣。(1)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A.耶B.焉C.矣D.也(2)对第③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点明浩初寄情山水的超凡气质。B.意在批判官场相互倾轧之现实。C.运用对比手法凸显浩初之形象。D.暗寓乐于浮图交游的获益之处。(3)简要概括柳宗元针对韩愈“以儒斥浮图”观点的辩驳思路。(4)有人认为本文徒有“赠序”之名而无“赠序”之实,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文内容作简要分析。三、写作70分9.(70分)生活中,当人们执着于自己的某种想法时,常常会自动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3)2022年10月12日,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女宇航员萨曼萨•克里斯托福雷蒂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组太空摄影作品,并配上了王羲之所著《兰亭集序》中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展现太空视角下所见的浩瀚之景。【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得”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解答】故答案为:(1)虽九死其犹未悔(重点字:犹)(2)扪参历井仰胁息蜀道难(重点字:扪)(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重点字:俯、察)2.(2分)以下是某校高一年级学生阅读《乡土中国》之前设定的阅读“预期”,请依据你的阅读经验判断,不适合的一项是()A.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面貌以及文化特性。 B.学习一些社会学研究中观察社会的途径方法。 C.探究中国基层社会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D.解决家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主要涉及对作品基本内容、主旨的整体把握;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设题角度主要从名著故事、经典情节、场景、人物性格、作品主题、结局等方面入手,侧重于对名著内容的分析鉴赏,如对名著的人物形象、结构模式、思想主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作简要的鉴赏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鉴赏评价能力。它要求考生在识记作品人物、情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做出相应的评判。【解答】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根据题目要求,这是某校高一年级学生阅读《乡土中国》之前设定的阅读“预期”,请依据你的阅读经验判断,选项中不适合的一项。根据《乡土中国》的内容,只有C项。“探究中国基层社会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规律”,不适合。故选C。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家庭既是传统伦理由以产生的土壤,又是传统伦理得以实践的核心机制。在古代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氏族母体孕育的血缘纽带一直藕断丝连、绵延不绝地贯穿在传统社会中,并取得自己的肯定性形式“家庭”“家族”“宗族”。中国就不像西方诸民族那样从家庭到私产再到国家,而是从家庭到宗族再到国家,国家混合在家族里就成为所谓社稷。①但氏族关系始终没有彻底摧毁②原始社会的结构一直没有遇到足够的冲突得以转换③原始文明虽然逐渐萎缩④血缘纽带始终没有碰到突发的机遇得以中断⑤社会形态也在不断交替A.④⑤②③① B.②④③⑤① C.②③①④⑤ D.④②①③⑤【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解答】根据空后“由氏族母体孕育的血缘纽带一直藕断丝连、绵延不绝地贯穿在传统社会中”,说的是氏族关系,与之联系紧密的是①,所以最后一空是①,排除CD;根据后文提及的“家庭”“家族”“宗族”,因此最先提及的是传统社会结构,应把②放在最前面,与之相连的是④,因为说的是血缘纽带。②④提及的是原始文明,与之联系紧密的是③。由此排列顺序:②④③⑤①。故选:B。二、阅读70分(一)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①文艺对现实负责,并非其本身定义下的必然使命,如果它必须负责,其责任也纯然是一个自然、自由的抉择,而非隶属于任何与它无关的理念。文艺创造仅仅是心灵世界真实再现,它可以拥有现实的影子,也可以没有,或者仅仅是对现实极模糊或远距离的把握。文艺并不承担批判、责备或赞美的使命,一句话:文艺无立场。比如荷马史诗,你能理出它的是非善恶么?还有莎士比亚剧作、泰戈尔诗以及许多流传千古的作品都是如此,历史文学作品更如此,比如《圣经》旧约、新约,中国的《史记》《汉书》等。②有人会立即反驳:《圣经》不正是传道的吗?不错,可同一部经书,历史上却扮过完全不同的角色,同一种信仰却生出完全不同的世界观。无怪费尔巴哈会说:《圣经》只有一部,只是人们给予了不同的解释。③一件文学艺术作品对读者的作用和产生该作品的动机全然不是一回事,同一作品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作用,这是人理解力差异造成的。正因如此,伟大的作品往往也是最富争议的。对于文学艺术作品产生迥然相异的社会效果,这不是作者能决定,也不是他可以负责的。作者关心的就是创造一种形式,把自己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与现实接近的作品似乎更易被人接受,作者有意或下意识取悦读者,这并非文学艺术创作原则,也非作品优劣判断的标准。作品符合现实的逻辑,它是被创造的新现实,人们可以通过这一新现实更深刻地把握自己面对的世界,产生深刻思想,这些都与文学艺术职能无关。文学艺术可以充当布道工具,那仅仅是工具而已,作为工具和它本身不是一回事。④枪可以射杀人和动物,也可以被展示和观赏,它本身产生的目的是前者而非后者。文艺作品刚好相反,目的是被展示和观赏,它产生射杀人和动物效果,那不是作品创造的初衷。然而被观念燃烧的激情也可以为后一目的,促使作者创造伟大的作品,许多文艺巨匠都是由此被社会接受的。伟大作品对现实的作用促使更多人把结果视为目的,于是文艺评价功利化蔓延在文化活动的诸多方面。(节选自叶剑波《文学艺术与现实责任》)材料二:①当代艺术家的“自我实现”,大多伴随着对“功成名就”的渴望与“艺术创新”的创作过程。好多人说“我们杀出来了”,“我要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符号”,“我的作品价位在拍卖会上又上涨了多少”,以此来界定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成功,这些价值观念的背后实际是商业利益与广告效应的驱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从来不以创新作为界定优劣的标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的不是变换花样的翻新,而是指道德的修持与学问的精进。中国传统的艺术品评也不以新旧、怪异作为品评标准。艺术作品的成功在于能否充分地表达作者的理想与感情,能否使观者的心灵得到愉悦与净化。②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古代,艺术是志道、据德、依仁之后的余事,是文人“穷则独善其身”时个人精神的陶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伦理功能和陶冶性情、移风易俗的力量。艺术创作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完成一件作品,而是通过这个创作过程达到自身的完善,并且期望对当时与后世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古代艺术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他们与生俱来的禀赋加之苦心孤诣的修持精进,使他们的思想与行为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国家与命运的忧患意识,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使他们的艺术创作活动具有明显的伦理价值指向和文化承载意义。③艺术具有精神导向的作用,尤其是那些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与知名度的艺术家,他们的绘画思想、绘画风格以及行为言论都会成为关注与模仿的对象,因此,他们的价值判断与艺术观念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艺术家的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的担当是并行不悖的。当代的艺术家,在工业文明与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有的失去了定力,出现了价值判断的混乱与模糊,从而导致艺术价值观念的扭曲。或重器轻道,尚智巧谋急用,以技术为创作的目的,忽略了作品的精神内涵;或积画以求售,尘交物蔽,缺失了艺术创作需要的虚静的精神状态与心理空间,导致了艺术品质的下降;或以丑为美,追求狂怪、邪僻与色情,创造吸引眼球的噱头,这些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清明雅正越来越远,对艺术观念与艺术风格的误导却愈演愈烈。(节选自徐桂香《艺术家的自我实现与责任担当》)(1)材料一第④段加点词“功利化”是指突出关注文艺作品的现实责任/重视文艺作品的现实作用。(2)下列针对相关作品的表述最符合材料二中对艺术创作目的要求的一项是BA.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引发了英国社会对童工问题的关注。B.鲁迅的《祝福》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阐明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C.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机融合中西方诗歌技巧探索新诗格律化。D.李密的《陈情表》以情理打动皇帝实现辞不就职奉养祖母的目的。(3)材料一第②段画线句在论证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4)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A.两则材料均认为艺术作品自身具有价值。B.依据材料一,文艺作品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故价值无高下之分。C.依据材料二,文艺作品评价应以社会效应为重点,突出责任担当。D.两则材料均否定艺术作品的功利化追求。(5)假如你是材料一(或材料二)的作者,请站在自己的立场与另一材料作者对话,针对对方有关艺术家责任担当的论述进行评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词语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含义和用法,认真推敲。(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3)本题考查分析重点语句在论证上的作用的能力,注意结合论证结构和主旨具体分析。(4)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5)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解答】(1)结合“伟大作品对现实的作用促使更多人把结果视为目的,于是文艺评价功利化蔓延在文化活动的诸多方面”可知,材料一第④段加点词“功利化”是指突出关注文艺作品的现实责任/重视文艺作品的现实作用。(2)结合“艺术作品的成功在于能否充分地表达作者的理想与感情,能否使观者的心灵得到愉悦与净化”“艺术创作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完成一件作品,而是通过这个创作过程达到自身的完善,并且期望对当时与后世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可知,“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古代艺术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他们与生俱来的禀赋加之苦心孤诣的修持精进,使他们的思想与行为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国家与命运的忧患意识,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使他们的艺术创作活动具有明显的伦理价值指向和文化承载意义”。ACD三项更多的是个人的情志,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故选B。(3)结合“有人会立即反驳:《圣经》不正是传道的吗?”可知,引入虚拟论敌,针对上文“文艺无立场”观点所举例证“圣经”进行反驳,“不错,可同一部经书,历史上却扮过完全不同的角色,同一种信仰却生出完全不同的世界观。无怪费尔巴哈会说:《圣经》只有一部,只是人们给予了不同的解释”,以此主动亮明论证中可能存在的缺陷,从而推动自我论证的深入,使论证更加严谨,更具有说服力。(4)A.正确。B.无中生有,和材料无关。C.无中生有,没有谈及文艺作品评价应以社会效应为重点,突出责任担当,只是说“中国传统的艺术品评也不以新旧、怪异作为品评标准”。D.结合“伟大作品对现实的作用促使更多人把结果视为目的,于是文艺评价功利化蔓延在文化活动的诸多方面”可知,材料一没有否定艺术作品的功利化追求。故选A。(5)本题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注意结合材料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示例一:您认为艺术家创作要达到自身的完善以及注重对现实的积极影响。我认可您在艺术创作中对自身完善方面的意义,创作是内心心灵世界的真实再现,从这个角度而言,创作者可以通过创作来提升自我;但是有关现实影响与社会责任担当方面的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认为您把文艺作品产生影响与文艺作品创作目的二者混淆了,不能因此而强求作者承担责任,甚至以此为创作目的。参考示例二:您的观点是文艺对现实不必承担责任,认为要区分艺术作品对读者的作用和该作品的动机,突出作者创作的独立性,倡导文艺无立场。我认可您对艺术创作的独立性的论述,确实艺术作品的成功有能充分地表达作者的理想和感情的一面。但是,您否认其社会责任的说法我不敢苟同。我认为艺术创作者不可能脱离现实创作,您也关注到文艺作品对读者的作用的客观存在,所以,创作者不可能忽略作品的社会影响。答案:(1)突出关注文艺作品的现实责任/重视文艺作品的现实作用(2)B(3)引入虚拟论敌,针对上文“文艺无立场”观点所举例证“圣经”进行反驳,以此主动亮明论证中可能存在的缺陷,从而推动自我论证的深入,使论证更加严谨,更具有说服力。(4)A(5)参考示例一:您认为艺术家创作要达到自身的完善以及注重对现实的积极影响。我认可您在艺术创作中对自身完善方面的意义,创作是内心心灵世界的真实再现,从这个角度而言,创作者可以通过创作来提升自我;但是有关现实影响与社会责任担当方面的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认为您把文艺作品产生影响与文艺作品创作目的二者混淆了,不能因此而强求作者承担责任,甚至以此为创作目的。参考示例二:您的观点是文艺对现实不必承担责任,认为要区分艺术作品对读者的作用和该作品的动机,突出作者创作的独立性,倡导文艺无立场。我认可您对艺术创作的独立性的论述,确实艺术作品的成功有能充分地表达作者的理想和感情的一面。但是,您否认其社会责任的说法我不敢苟同。我认为艺术创作者不可能脱离现实创作,您也关注到文艺作品对读者的作用的客观存在,所以,创作者不可能忽略作品的社会影响。(二)5.(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风中的高粱安宁①高粱是村子里长得最仙气的一种庄稼,夏天的时候,它们细细长长地迎风而立,颇有诗仙李白醉酒后的逍遥姿态。当然村子里的人们,是不懂什么李白或者杜甫的,他们只是喜欢饭后去田地里走上一圈,或者蹲在村口,一边吸一袋烟,一边看那大片火红的高粱地,被晚霞染得更加地艳了。女人们纳着鞋底,有那么片刻,她们会停下来,用针尾挠挠头发,而后看着风里摇摆的高粱们发会儿呆。男人想得深远,他们从用高粱秸秆打成的房顶上的“箔”开始,延伸到给儿子娶一房像样的媳妇,再到给孙子编一方小凉席,夏天的时候卷着出去乘凉用。②关于高粱的记忆,基本上都是从被收割完之后开始的。高粱叶子和根首先被砍下来,堆积起来供冬天烧火做饭。随后村民们会将高粱秆子剪下来,整齐地晾晒在平房上,或者院子里。几乎家家户户用来扫地的笤帚、刷锅的刷子,都是用高粱穗做成的。这活基本上归家里的男人们干,因为用铁丝将高粱穗捆绑在一起,压紧,防止散开,算得上是一个技术活,铁丝的两端紧紧地扭在一起后,为了防止尖端扎手,还要用钳子给插到高粱杆里面去。一把上好的笤帚,不仅仅是将高粱翎捆绑在一起,还要讲究美观大方,用起来也舒适顺手,而且清扫的过程中,不会总是掉下高粱粒或者细小的草茎一样的翎子来。乡下的男人们似乎天生就会做这些精细的活计,这跟女人们天生会纳鞋底、绣花、做衣服一样。③高粱晒干后,田地里的活渐渐忙完了,初冬恰好闲来无事,村里的女人们便剪下细长的高粱莲,备齐了料子,开始更新家里锅上蒸饺子用的篦子,或者晾面条用的锅配。锅配是用两面高粱楚以十字形拿麻绳串在一起的,串完后会剪成所需要的大小,形状当然都是圆形。一个用来放刚刚包完的饺子、擀好的面条的锅配,可以用上几年时光,而不觉其旧。而且看到这样一个旧用具,会觉得心安,有家常的温暖的气息。我总觉得,那旧味道是从高粱地里生长出来的,它们是有纹理的,不像塑料或者铁制品冰凉冷硬、缺乏温度,更想到源头上,泥土的湿润和宽广。我还会因此想起女人们在冬天的煤油灯下,聚在一起一边用麻线串着锅配,一边聊天的琐碎家常。好像有一些家长里短的乡村故事,也一起被串进了其中,并在蒸馒头或者煮饺子的时候,浸润到我们的肠胃里。村民们不懂这样的感觉,可是,他们却永远都是诗一样田园生活不停息的缔造者。④“打箔”是另外一种与高粱相关的乡村生活。“打箔”其实就是打秫秸箔棚的简称,跟打家具一样,都属于技术和体力兼而有之的乡村活计,所以一般都是要请同一个家族里的男人来帮忙。秫秸箔大致有两种用处,一种是日常用来晾晒地瓜干、棉花、玉米、白菜等东西的大垫子,一种是只有盖房子的时候才会用到的房顶上的薄棚。晾晒东西的秫秸箔对用料没有那么讲究,差不多的高粱秆,都可以拿来使用,看起来这活有些像纺线,只不过工人都是大老爷们。他们在院子里搭起一个木头架子,再用绳子吊起几个砖头,用于固定秫秸箔,两根高粱秆之间用麻绳连接起来。一个面积不太大的秫秸箔,一下午就打好了,请来的同族男人也不用吃饭,洗把手就回家。秋天的时候,将秫秸箔摊开在田地里,用来晾晒棉花。那棉花如果没有干,晚上也不用装起来,直接将秫秸箔卷起来,扛回家,第二天接着铺开来继续晒。有时候我很想躺在上面,变成一团棉花,或者一片干豆角,被人卷起来,扛回家去。这样慵懒的永远无法实现的生活,在我的想象中,总是又浪漫又诗意。尽管,真正的乡村生活,常常是琐碎枯燥,甚至孤独的。⑤盖房子用的秫秸箔棚,就需要精挑细选最好的高粱秆,因为房顶的质量可大意不得。早在房顶上粱之前,就已经有村里最好的师傅,给打好了秫秸箔。只等着垒平屋口,上了粱,屋脊上的木头也弄好了,然后开始披上秫秸箔。在北方呼啸的冬天夜晚,家里生起炉子,暖暖和和的,人的脸也红通通的,也会想起糊房子的人,说谁谁谁干活真实诚,瞧这顶棚糊得多密实,明年开了春打箔还叫他!⑥大人们在絮叨这些人情冷暖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就在旁边,用高粱莲子扎手表或者眼镜玩。眼镜是我最擅长扎的,将高粱莲的外皮剥下细细的4根来,再将里面的芯截取大小如指肚般的6块,而后便可以将其中一个芯串进外皮中间,并用另外一个芯连接起两端来。同样的方法做成另外一个圆框,并用小的尖利的皮连接起左右框,而后将两根外皮插进中间的芯,做成眼镜腿,剩下的两块芯在腿上做挡头,便可以戴在鼻梁上。⑦有时候实在无聊,我还会剥下高粱楚的外皮来,将里面的芯做成香烟的样子,而后点燃火柴,一个人倚在墙根下,学着那些寂寞的老头,抬头看向天空,边吸着明明灭灭的“香烟”,边想着遥远的可以走出乡村的未来。天空上什么也没有,连一朵云也没有,空空荡荡的,像我的心。我觉得自己还不如做一株高粱,在秋天的地里,高高地随风飘摇,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关心,整个的秋天,都是属于我的。(选自散文集《消失的乡下植物》,有删改)(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描述锅配的内容。(2)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不同叙述视角交织的表达效果。(3)文章大量篇幅描述高粱收割之后的内容,却以“风中的高粱”为题,请从构思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请结合本文内容以及下列材料,探究本文的主旨。材料一:消失的是世事,永存的是人情,所以即便是写作乡村的植物、动物系列,我的视角,依然不曾离开过与春种秋收和鸡鸭牛羊密切相关的人情世故。乡村孕育了繁茂的生命,也孕育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田园世界。(选自散文集《消失的乡下植物•序》)材料二:我知道村庄老了,人们也陆续地将土地出租,搬去了城里。他们在城里快乐吗?我很想知道,却忽然间发现,我不过和他们一样,奋不顾身地离开了村庄,住进了城市,并在长久的孤独之后,忽然间想要借助于文字,重新回到被时间遗忘了的乡村生活。(选自散文集《消失的乡下植物•后记》)【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表现手法的能力。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人称运用等角度分析手法,从描写对象、效果等方面条分缕析拟写答案。(2)本题考查分析叙述视角交织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注意各种视角的特点,结合内容具体分析。(3)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可以从标题含义、揭示文章主题、概括文意、传达作者情感和吸引读者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解答】(1)本段由实及虚描述锅配相关内容,结合“锅配是用两面高粱楚以十字形拿麻绳串在一起的,串完后会剪成所需要的大小,形状当然都是圆形。一个用来放刚刚包完的饺子、擀好的面条的锅配,可以用上几年时光,而不觉其旧”可知,首先描述村里女人们制作锅配的过程以及锅配的作用、特征,结合“而且看到这样一个旧用具,会觉得心安,有家常的温暖的气息。我总觉得,那旧味道是从高粱地里生长出来的,它们是有纹理的,不像塑料或者铁制品冰凉冷硬、缺乏温度,更想到源头上,泥土的湿润和宽广。我还会因此想起女人们在冬天的煤油灯下,聚在一起一边用麻线串着锅配,一边聊天的琐碎家常。好像有一些家长里短的乡村故事,也一起被串进了其中,并在蒸馒头或者煮饺子的时候,浸润到我们的肠胃里。村民们不懂这样的感觉,可是,他们却永远都是诗一样田园生活不停息的缔造者”可知,接着展开联想(由实及虚),描述自己在锅配中感受到的温暖与亲切,以及女人们制作锅配时的温馨诗意,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对诗意生活缔造者的赞美。(2)结合“有时候我很想躺在上面,变成一团棉花,或者一片干豆角,被人卷起来,扛回家去”可知,首先通过幼时我的视角,写出自己在乡村生活中的天真烂漫。结合“这样慵懒的永远无法实现的生活,在我的想象中,总是又浪漫又诗意”可知,接着以现在的我的视角,回顾当初自己的想法的浪漫诗意,结合“尽管,真正的乡村生活,常常是琐碎枯燥,甚至孤独的”可知,同时,冷静地反思真正的乡村生活的琐碎枯燥甚至孤独。这样的写作,把过去与当下有机融合,把作者对乡土生活的认识更加全面地展现,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缅怀以及美好诗意逐渐消亡的反思。(3)结合“高粱是村子里长得最仙气的一种庄稼,夏天的时候,它们细细长长地迎风而立,颇有诗仙李白醉酒后的逍遥姿态”可知,文章开篇刻画迎风而立的高粱,结合“我觉得自己还不如做一株高粱,在秋天的地里,高高地随风飘摇,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关心,整个的秋天,都是属于我的”可知,结尾表达如随风飘摇高粱一样的美好希望,首尾呼应。结合“关于高粱的记忆,基本上都是从被收割完之后开始的……”可知,以高粱为线索贯穿全文,大量篇幅描述高粱收割后带给村民们的物质价值意义以及作者由此对乡村生活、乡土情怀的缅怀。这样首尾与文章主体部分形成比较,“风中的高粱”,以“风中”隐喻自己与乡土生活境界的疏离,引发思考,反思这种质朴温馨生活在现实中的可望而难求,美丽而飘渺。同时,以“风中的高粱”为题,使题目形象而富有诗意,引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4)结合“消失的是世事,永存的是人情,所以即便是写作乡村的植物、动物系列,我的视角,依然不曾离开过与春种秋收和鸡鸭牛羊密切相关的人情世故。乡村孕育了繁茂的生命,也孕育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田园世界”可知,本文围绕着“高粱”,回顾乡村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呈现了乡村中人们单纯美好的生活期待、充分利用高粱的生存智慧、真诚互助的人情等充满诗意与美好的田园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乡土生活的深切缅怀赞美之情;结合“我知道村庄老了,人们也陆续地将土地出租,搬去了城里。他们在城里快乐吗?我很想知道,却忽然间发现,我不过和他们一样,奋不顾身地离开了村庄,住进了城市,并在长久的孤独之后,忽然间想要借助于文字,重新回到被时间遗忘了的乡村生活”可知,同时,又以远离村庄的身份,试图从乡村生活中寻找抚慰身处城市的孤独的内心,以回忆的笔触探寻心灵的寓所,旨在唤醒人们对自然乡村的关注与保护。答案:(1)本段由实及虚描述锅配相关内容,首先描述村里女人们制作锅配的过程以及锅配的作用、特征,接着展开联想(由实及虚),描述自己在锅配中感受到的温暖与亲切,以及女人们制作锅配时的温馨诗意,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对诗意生活缔造者的赞美。(2)首先通过幼时我的视角,写出自己在乡村生活中的天真烂漫。接着以现在的我的视角,回顾当初自己的想法的浪漫诗意,同时,冷静地反思真正的乡村生活的琐碎枯燥甚至孤独。这样的写作,把过去与当下有机融合,把作者对乡土生活的认识更加全面地展现,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缅怀以及美好诗意逐渐消亡的反思。(3)文章开篇刻画迎风而立的高粱,结尾表达如随风飘摇高粱一样的美好希望,首尾呼应。以高粱为线索贯穿全文,大量篇幅描述高粱收割后带给村民们的物质价值意义以及作者由此对乡村生活、乡土情怀的缅怀。这样首尾与文章主体部分形成比较,以“风中”隐喻自己与乡土生活境界的疏离,引发思考,反思这种质朴温馨生活在现实中的可望而难求,美丽而飘渺。同时,以“风中的高粱”为题,使题目形象而富有诗意,引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4)本文围绕着“高粱”,回顾乡村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呈现了乡村中人们单纯美好的生活期待、充分利用高粱的生存智慧、真诚互助的人情等充满诗意与美好的田园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乡土生活的深切缅怀赞美之情;同时,又以远离村庄的身份,试图从乡村生活中寻找抚慰身处城市的孤独的内心,以回忆的笔触探寻心灵的寓所,旨在唤醒人们对自然乡村的关注与保护。(三)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剑客(唐)齐己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1)下面对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B①翻①嫌易水②上②轻仇不足论③细碎动离魂④勇死寻常事【注释】①翻:反而。②易水:水名。荆轲入秦行刺秦王,燕太子丹饯别于此,好友高渐离击筑以表离别之情。A.①③④②B.④②①③C.④③①②D.①②④③(2)下列关于本诗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景物烘托人物B.风格直率奔放C.对比凸显人物D.咏史寄托缅怀(3)清代黄白山认为删除本诗后四句,作为绝句更好,前四句“写剑客行径风生。赘后四语,其妙顿减。”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以及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顺序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特点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题干信息,联系诗歌内容具体探究。【解答】(1)分析选项可知,“勇死寻常事”与“轻仇不足论”相连,强调了剑客有胆有识、襟怀开阔的特点;“翻嫌易水上”与“细碎动离魂”共同赞扬了此剑客的英勇高于荆轲刺秦王的荆轲。因此顺序是④②①③。故选B。(2)D.“咏史寄托缅怀”有误,诗歌涉及荆轲刺秦王的典故,但也是为了突出诗中剑客的英勇无畏,并没有“咏史寄托缅怀”。故选D。(3)本题的解答比较灵活,如果认同题干观点,前四句“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拔剑绕残樽”“便出门”等展现出连贯的动作,表达出剑客的英勇无畏;“西风满天雪”是诗歌的背景,“何处报人恩”表达了剑客轻仇报恩的心态。动作与背景一起展示了一位痛饮狂歌后出门报恩的剑客形象。这四句符合决绝言简意赅的特点,内容表述完整,赋有艺术特色。后四句主要四对剑客“勇死”“轻仇”的议论,最后一句用典,通过荆轲来凸显剑客的英勇,表意与前四句无异,表述直白,并未超越前四句的意境。如果不认同题干观点。前面四句是描写,刻画了剑客的英勇无畏、轻仇报恩的形象;后四句是对前四句的议论,引用荆轲的典故,“翻嫌易水上”,诗人还嫌弃荆轲刺秦王前易水离别的细碎缠绵,将其与剑客进行了对比,更一步凸显剑客形象。后四句与前四句衔接得当,符合律诗情感结构的起承转合、流转变化。若去掉后四句,情感的表达不够充分,也不符合诗人情感渐进的表述。答案:(1)B(2)D(3)参考示例一:我赞同这一观点。前四句通过典型的连贯的动作行为的刻画以及独特的风雪背景烘托映衬,展示了一位痛饮狂歌后出门报恩的剑客形象,把剑客的英勇神态、轻仇报恩的心事表露无遗。充分地体现了绝句言简意赅,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后四句中对剑客“勇死”“轻仇”的议论以及意在以荆轲对比凸显剑客的内容,并没有超出前四句的意蕴之外,同时表达也显得过于直白,缺乏蕴藉。参考示例二:我不认可这一观点。诗歌后四句以“勇死”“轻仇”的议论,深化了剑客有胆有识、意气风发的形象。同时,以荆轲刺秦离别之时细腻缠绵的悲情与剑客对比,使剑客形象更进一层。与前四句刻画的典型形象相得益彰,体现了律诗在情感结构上起承转合的流转变化特点。如果改为简短绝句,则会把作者逐步深化的意脉隔断,不能够充分地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译文:乘着酒酣拔剑起舞绕着残宴,高歌罢便毅然气昂昂地出门。西风呼啸满天飘着鹅毛大雪,要去哪里报答恩人的知遇恩?酬知已勇赴死难是寻常之事,为睚眦小怨轻生不值得谈论。反而嫌勇士荆轲悲歌易水上,过于细碎缠绵而震动了离魂。赏析:这首诗的作者热情地塑造出一个襟怀磊落,慷慨豪勇,报恩酬知己,不畏死难的剑客形象,借以寄托自己的人格理想。真可谓志陵山岳,气吞江海,撼人心魄。开头两句凌空起笔,描写饯别的场面和剑客的出门。酒宴将散,剑客的豪兴借酒而发,遂拔剑起舞,慷慨高歌,歌罢出门,扬长而去。“拔剑”二字点出剑客的身分,一个“绕”字,隐写剑客且歌且舞的场面,十分生动传神。我们可以想见,酒酣之际,拔剑起舞,旁观者可以一睹剑客高超的剑术及风采;舞剑作歌,人们又可以从其歌词中了解其超凡脱俗的情怀,在情绪上深受感染;而剑客高歌方罢,不顾而去,态度是那样毅然决然,毫无留恋之态,表现出一副大丈夫的英雄气概,又该是何等令人赞叹。这里,“歌终”的“终”字和“便”字的衔接使用,极见功力。应该说仅此开头二句,剑客英雄豪迈的形象已跃然纸上。三、四句描绘此剑客出门之后,踏上行途的景象。“西风满天雪”,这是北方冬季的大自然特有的最雄浑壮丽的画图。诗人把剑客放到如此西风狂啸,漫天大雪纷飞的背景衬托之下,有力地烘托出剑客的英雄气质。风雪茫茫,天地浩大,中有一人,持剑独立,瞻视前路..,那该是怎样的形象,如何的气度!更妙的是,作者还要对剑客问上一句“何处报人恩”,意思是说,这样大的风雪,连道路都难以识别,你到哪里去替你的恩人寻仇找敌为他报仇,来报答他对你的知遇之恩呢?表面上这是对剑客的置难之词,却是赞扬他下定决心,不为风雪所阻,不辞艰苦,一定要达到目的坚定信念。接下“勇死寻常事,轻仇不足论”二句,正面议论;点出此剑客固然可以为酬知己而勇赴死难;但他也决不是那种气量狭窄,为睚眦之怨而轻生舍命的亡命徒。这里强调了剑客的有胆有识,襟怀开阔,使其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但这两句的妙处还不仅在于此,它又暗示了此剑客的外出“报人恩”,是一次重大的有意义的行为。最后,全诗以“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作结,赞扬此剑客的豪气更在战国时代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王的荆轲之上。荆轲的勇敢事迹见于《史记•刺客列传》,书中描写太子丹及其宾客在易岸送别荆轲的场面,历来脍炙人口:“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而此剑客却嫌荆轲的反复悲歌,感伤别离,感情未免过于细腻缠绵了,可见二人比较,自有高下之分。齐己是一位僧人,这首诗写得这样豪壮刚猛,肝胆照人,可见他并未完全心归禅寂,超然物外。(四)7.(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马伶传(明)侯方域①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②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③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子,天下之善技者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受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④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鸣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节选自《晋书》)【注释】①《鸣凤》,即《鸣凤记》,明代王世贞戏曲家作品,讲的是明朝忠臣夏言、杨继盛等人与奸相严嵩及其党羽不屈斗争的故事。(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梨园以技鸣者闻名,出名②已而论河套不久,继而(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BA.征服B.邀请C.征收D.访求②今日幸为开宴DA.侥幸B.高兴C.幸福D.希望(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4)第④段画线句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5)第②③两段写了两场竞技,在场景描写方面有差异。请结合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6)第④段中侯方域评价“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异”的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场面描写的对比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语段内容,明确各段描写的特点,再结合题目要求作答。(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①句意: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鸣:闻名,出名。②句意: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既而:不久,继而。(2)①句意:广泛地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征:邀请。故选B。②句意: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幸:希望。故选D。(3)既去,离开以后;易,替换;竟,竟然;辍,停止;而,因此;独,只有。译文:(马伶)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因而只有华林部著名。(4)句意:如果三年还没学好,就仍然不回来,他的意志这样坚定,演艺的精湛又何需再问呢?据此可以断为: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5)由“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可知,第②段中以时间为序,从观众的角度分三个层次展开场面描写;由“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可知,第③段从竞技对方角度来写,描写马伶扮演严嵩时,李伶失声匍匐称弟子。故两段描写上一详一略,一点一面,富有变化。(6)由“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可知,马伶在求师不得时,直接通过对角色原型的观察学习;由“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可知,马伶为提高演技,坚持志向,不成功不罢休。答案:(1)①闻名,出名②不久,继而(2)①B②D(3)(马伶)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因而只有华林部著名。(4)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5)第②段中以时间为序,从观众的角度分三个层次展开场面描写,首先写观众的热闹,凸显竞技的重大;接着描写两方上半场旗鼓相当,观众也平分秋色;再写演到两相国论河套时,观众逐渐转向李伶,直至不再看马伶,以致马伶易装而逃。第③段则从竞技对方角度来写,描写马伶扮演严嵩时,李伶失声匍匐称弟子。场景没有渲染,观众反应省略。二者描写上一详一略,一点一面,富有变化。(6)求师不得时,直接通过对角色原型的观察学习;为提高演技,坚持志向,不成功不罢休。参考译文: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文武百官也都在这里,此时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接踵摩肩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岂止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地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凤记》,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没多久,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马伶走后将近三年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凤记》,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去。侯文城说:“马伶自找老师这个事可真奇怪阿!他因李伶演技高超又没有办法求得,竟然跑去侍奉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尤如见到了严嵩一样,以活严嵩来教自己演严嵩,怎么能不技巧精妙呢?啊!羞愧自己技艺不如人家,而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如果三年还没学好,就仍然不回来,他的意志这样坚定,演艺的精湛又何需再问呢?(五)8.(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送僧浩初序(唐)柳宗元①儒者韩退之与余善,尝病余嗜浮图①言,訾余与浮图游。近陇西李生础自东都来,退之又寓书罪余,且曰:“不斥浮图。”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②,不与孔子异道。退之好儒未能过扬子,扬子之书于庄、墨、申、韩皆有取焉。浮图者,反不及庄、墨、申、韩之怪僻险贼□?曰:“以其夷也。”果不信道而斥焉以夷,则将友恶来、盗跖③,而贱季札、由余④乎!非所谓去名求实者矣。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②退之所罪者其迹也,曰:“髡而缁⑤,无夫妇父子,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乎人。”若是,虽吾亦不乐也。退之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吾之所以嗜浮图之言以此。与其人游者,未必能通其言也。且凡为其道者,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者为多。吾病世之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也。则舍是其焉从?吾之好与浮图游以此。③今浩初闲其性,安其情,读其书,通《易》《论语》,唯山水之乐,有文而文之;又父子咸为其道,以养而居,泊焉而无求,则其贤于为庄、墨、申、韩之言,而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者,其亦远矣。④李生础与浩初又善。今之往也,以吾言示之。因北人寓退之,视何如也。【注释】①浮图:泛指佛教徒,也代指佛教。②奭然:释然,形容丝毫不受拘束。③恶来、盗跖:古代恶人。④季札、由余:古代贤人。⑤髡而缁:剃发穿黑色僧衣。(1)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AA.耶B.焉C.矣D.也(2)对第③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点明浩初寄情山水的超凡气质。B.意在批判官场相互倾轧之现实。C.运用对比手法凸显浩初之形象。D.暗寓乐于浮图交游的获益之处。(3)简要概括柳宗元针对韩愈“以儒斥浮图”观点的辩驳思路。(4)有人认为本文徒有“赠序”之名而无“赠序”之实,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文内容作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用法,要落实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从原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比较核实。(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注意审明题干,逐句辨别,根据要求作答。(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解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解答】(1)“浮图者,反不及庄、墨、申、韩之怪僻险贼……”意思是:难道比庄、墨、申、韩等诸子思想更加的怪僻、阴险、邪恶吗?此处表达的是反问语气,所以应该选“耶”。故选A。(2)文章第三段“今浩初闲其性,安其情,读其书,通《易》《论语》,唯山水之乐,有文而文之;又父子咸为其道,以养而居,泊焉而无求,则其贤于为庄、墨、申、韩之言,而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者,其亦远矣”,主要内容点明浩初寄情山水的超凡气质,“闲其性,安其情,读其书,通《易》《论语》,唯山水之乐,有文而文之”;“则其贤于为庄、墨、申、韩之言,而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者,其亦远矣”运用对比手法凸显浩初之形象。文中并不是批判官场相互倾轧之现实。故选B。(3)“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首先针锋相对地提出儒佛之道相合而不可斥的观点;然后通过“退之好儒未能过扬子,扬子之书于庄、墨、申、韩皆有取焉。浮图者,反不及庄、墨、申、韩之怪僻险贼……”“若是,虽吾亦不乐也。退之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吾之所以嗜浮图之言以此。与其人游者,未必能通其言也。且凡为其道者,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者为多。吾病世之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也。则舍是其焉从?吾之好与浮图游以此”逐条批驳韩愈视浮图为异端的理由,批驳韩愈因为佛教来自外国而斥佛实质是重名轻实;因为佛教徒的行为而斥佛的理由存在忿外遗中的问题。最后通过“今浩初闲其性,安其情,读其书,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进行性延髓麻痹病因介绍
- T-CIE 232-2024 液气换热型水冷板式间接液冷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 中考地理总复习七下第七章了解地区第九课时教材知识梳理
- 呼吸道职业暴露
- (报批版)塑料造粒环评报告书
- 商务励志工作报告汇报模板33
- 重庆2020-2024年中考英语5年真题回-教师版-专题01 语法选择
-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9月月考道德与法治试题(解析版)-A4
- 2023年汽车电喷项目融资计划书
- 2023年变压器、整流器和电感器项目融资计划书
-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讲座合同书协议书书范本
- 湖北工业大学《程序设计基础(三)-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件:安装工程定额计价体系
- 中国校服产业挑战与机遇分析报告 2024
- 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双基测试(期末考试) 地理 含答案
-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题带答案
- 仓库库房管理制度规定(7篇)
- 【9历期中】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详解)
- 2024年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人员-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人员(门窗检测)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第二章田径-《立定跳远》教案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