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一、积累运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虽内容细小但含意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是:“,。”2.(2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什么是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有人以“秤”来比喻和诠释“中”的内涵。称量东西时,秤砣不能固定在某个地方,而应该随物之轻重来回移动,这才是“中”,才能“中”。①“中”的标准不固定,更不拘泥,它是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②“中”不是简单数理意义上的“中间”,更不是“折中”③因此真正做到“中”是不容易的④此时“中”,换个时间未必“中”,此地“中”,换个场合未必“中”A.③②①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④①②③3.(2分)小徐同学想探究《红楼梦》中贾探春这一人物形象,她列出了一些要细读的章回,你认为其中哪一回略读即可?()A.第3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B.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C.第55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D.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二、阅读70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材料一:①对于经济学是不是科学,学界争论颇多。达尔文曾这样解释科学:“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科学的本质取决于研究方法。判断经济学是科学的主要依据在于它在对经济现象和规律的探索过程中运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②首先,经济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采用实证方法,超脱了价值判断,以客观态度研究经济现象。在十九世纪之前,经济学是以道德学说的面目出现的。十九世纪中期之后,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等努力使经济学摆脱价值判断,成为一门实证科学,走上了科学化之路。现在,实证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的主流。其次,经济学成功的运用了教学工具以确保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经济学家把经济现象作为若干经济变量变动的结果,进而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运行规律。最后,经济学在某种假设之下分析社会现象并得出结论,再用事实来检验结论,上述方法与自然科学运用的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③现代经济学的历史仅二百余年,与典型的自然科学相比,它还是年轻而不成熟的,但他发现的许多规律已经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对经济学的科学化作出高度评价,他认为:“尽管那些落后的社会科学还需要找到自己的伽利略,而经济学却已经却已经历过自己的牛顿革命。”④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经济学经常做出错误预测,这能是科学吗?确实经济学的预测经常失误,然而气象学作出的错误预测恐怕比经济学多得多,又有谁否认气象学是科学呢?材料二:①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是一致的,因此经济学是科学的。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同心理学、历史学一样,经济学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其实,判断经济学是否属于科学,先要弄清科学的特征。一般而言,科学至少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是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二是研究态度力求客观公正,最大限度地摆脱价值判断的干扰,三是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和逻辑推理。②如果从这几个方面来考察,我们会发现经济学和典型的科学间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虽然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采用实证、逻辑推理等方法,有着向典型的科学靠拢的倾向,但是在研究对象上,经济学和自然科学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科学研究的是无感情、无意志的物质世界,而经济学研究的是有感情、有意志的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前者的研究对象具有机械性,只要某一条件发生变化,就会相应出现可预见的结果。但人的活动常常是相互冲突的。和物质世界的因果律相比,人类社会的因果关系要复杂得多。因此,相较于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研究结论要更为多元。在研究态度上,经济学家的研究不可能不指向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可能不存在着相当的意识形态色彩。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学也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必须找到适合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田野调查法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学永远无法成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③那么,抛弃了科学主义以后,经济学还剩下些什么呢?我认为经济学家们要努力调整心态,要意识到经济学适合历史学相似的学问是。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经济学和历史学一样,都是对人类活动的研究,研究者都会并持一定的价值观,他们的结论也都很难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性,而这正是社会科学的价值所在。(1)根据材料二,以下研究课题最适合运用“田野调查”方法的一项是A.土壤酸碱环境对水稻生长的影响。B.全球主要构造带地震活动的状态。C.多巴胺分泌对人情绪波动的影响。D.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情况。(2)材料二的作者想找著名经济学家的言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以下最有可能引用的一项是A.经济学是价值的侍从和实践的仆人。B.经济学以求得人类快乐为最终目的。C.经济学现象的研究只需要保持立场中立,而不必宣称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D.科学思考的艺术就是做出假设,从而使复杂的世界简单化,解释起来更容易。(3)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A.依据材料一,经济学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对经济现象做变量分析。B.依据材料一,在波普尔看来部分社会科学的科学化尚未完成。C.依据材料二,数学研究比经济学研究更复杂更机械化。D.依据材料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结论都不具有客观性。(4)材料一第④段运用气象学的事例进行反驳,试图通过推翻他人质疑的隐含前提来反驳“经济学不是科学”。(5)针对“经济学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两则材料持不同观点进行论证,你认为哪个论证更有说服力?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5.(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十字街,与钉婆婆王晓莉①十字街这个地方,是硕果仅存的老城区缩影。挨挤得密密匝匝、低矮的棚户,每一家的门都朝着街道敞着。木结构的房屋电线凌乱,细看是不同时期接上去的。电表盒子也是上一个下一个,哪儿有空当就在哪儿挂一个,弄得墙上像挂了很多炸药盒。乱归乱,生活却是便利得很,因为卖什么的都有。不用出街,一日三餐吃穿用度全可以在这街上搞定。②差不多是2014年,有一天我买菜路过十字街,突然发现街口安上了围挡,上面张贴着“观念一变天地宽征迁片区开新篇”之类的标语。围挡后面,整条街已经面目全非,大部分房屋已搬空。剩下几户人执意不走,在那么大一片土地上就很显眼,怎么看都有点凄惶。③这样我就认识了钉婆婆。她是那不肯搬走的几家中屋子最为“豪华”的。木质的两层老宅,在这片正在经历拆迁的土地上,那样完整、一点不松懈地存在着,显得相当孤僻,以及不合时宜。钉婆婆的门是敞着的,我刚从一家搬空的人家转出来,顺势就半只脚踏进她的木门槛。脚还没放稳,就见一个老太太从廊道里急急出来,冲着我一声喝:“做吗呢做吗呢!”她个子矮小,但全身都是骨骼,丝毫没有肉,显得很“硬”,颇有太湖石的特征,瘦、漏、皱、透。我被震慑了,这才意识到自己误进了“有主”的屋子。我忙忙地说自己小时候住过这样的房子,所以想看看,老太太才略微放松了警惕,但明显也很不欢迎我这样的人。我赶紧退出来。一枚传说中的“钉子”,我在心里说,暗自把她叫做“钉婆婆”。④后来我又去了十字街几次,发现随着拆迁的日益完成,钉婆婆的门扉再也不打开了。但我还是感受得到有人在里面生活的气息。有电视和自来水的声音。几乎没有人从十字街穿过了,除了捡破烂儿的。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大哥在拉废弃的钢筋,“搏斗”了很久,才有一根钢筋到手。那时是黄昏,他瘦削而紧致的身影仿佛陷落在建材垃圾里,后面是灰扑扑的夕阳,没有耀眼、喜悦的光泽,只有一丝悲凉往外渗,悲凉中又生出一些力量来。⑤到了今年夏天的时候,十字街的一头落成了“王府井购物中心”,听说开张那几天车都停不下了。人们动辄说“王府井”,仿佛置身北京似的。我却不知怎的惦念起钉婆婆了。趁着一个好天,我决定去十字街会会钉婆婆。⑥绕过街口围挡走了一段,我发现我已经快要不认识这条路了。几乎所有的老房子都消失了,拆迁的建筑垃圾比以前更多,但同时又拉进来了许多新的建材,待用的混凝土预制板弯翘翘地堆得到处都是。在那么大一片工地当中,我略带惊讶地一眼就看见了钉婆婆的家。所有人生活其中的、旧的、能拆的部分,都已经被彻底拆除了,那幢古旧的两层老宅,还完整地留在那里,还是那么孤僻、不合时宜地门扉紧锁。周围几十层的新楼,衬托得它更为低矮,不堪一击似的,但又似乎更为倔强。我发现它唯一变化的是比两年前多加了一道铁栅门。透过铁栅往里看,漆黑的廊道尽头有只干净的木凳子,除此什么也没有。我不死心,又绕到屋后去,也没有看见什么。又退后几步往二楼阁楼看,还是不能判断钉婆婆是否在里面。但我有了新的发现,我看见从二楼阁楼的背后长起了一棵笔直的构树,非常高,有一层楼那么高,这使钉婆婆家显得像是三层楼了。⑦一个建筑工过来,问我干吗。我说我两年前来过,当时还有个老婆婆住在里面。他立即以一种掌握了第一手情报的得意神情告诉我,老婆婆还在里面,生活得好好的,有儿子陪着她。我“啊”了一声,却什么其他话也说不出。⑧我拿出手机拍钉婆婆屋顶那棵笔直得像把尺子、直刺青天的构树。工人说,这有什么拍的呢?我有点尴尬地笑。我没法跟他说我觉得这有点特别。本来是很凡庸的一棵树,因为长在这样一个荒凉与热闹兼有的地方,因为几乎所有的绿树都被销毁或是挪走了,它就显得非常不一般起来。⑨树长到了钉婆婆家的房顶正中央,钉婆婆和她的儿子不嫌碍事,选择与树共生共存,这里的用意大可回味。我想我是理解钉婆婆的。时代在往前冲,像“王府井购物中心”那样的新的东西不断生出来,叫人心蠢动,叫人目不暇接。漂亮,豪华,但是那些在骨子里并不是我们的。我们路过,看一会儿,终究还是要离开。我们只能抱着残存的、与自己一起长起来又一起老下去的东西活。⑩我们每个人都是钉婆婆,或者都在成为钉婆婆的路上。(有删改)(1)第③段画线句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请对此加以赏析。(2)作者为什么在第④段写捡破烂儿的大哥?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3)学校图书馆以“悲喜人生”为主题,组织同学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小徐同学欲推荐本文,请你帮忙解决两个困惑:①她想摘取文中一句意蕴丰富的句子作为推荐语的开头,却不知选哪句合适。请给出你的建议并简述理由。②她觉得第⑥段语言繁冗。请选择其中两处加以分析,发表你的看法。6.(8分)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出门[清]陆次云回首望家山,渐远山渐低。倾听岸傍语,乡音已渐移。放舟入大河,烟水无端倪①。偶逢相识人,遥呼心依依。无如②交行舟,倏忽已远离。[注]①端倪:边际。②无如:无条。(1)下列拟编纂的诗歌选集中,适宜收录本诗的一项是A.《明清格律诗选》B.《明清近体诗选》C.《明清古体诗选》D.《明清乐府诗选》(2)下列选项中,适宜用来评价本诗的一项是A.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皎然《诗式》)B.夫诗,比兴错杂,假物以神变者也。(李梦阳《缶音序》)C.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D.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3)诗人将情感波动寓于叙事之中,这一写法颇有特色。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赏析。7.(19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材料一:①董其昌,字玄宰,籍松之上海。公十三出就试,见赏于郡侯洪溪衷公,才名籍甚。规摹古帖楷书,已得纵观项子京家藏晋唐真迹,自此不向碑版上盘桓,直悟入用笔用墨三昧,且旁通绘事矣。客以笺扇求者,其父见辄擘碎之,使专精本业。自此试辄冠军。食饩有太学范尔孚者,捐资助公游北雍。戊子秋闱,公名在第三,已丑名在第二,选读中秘书。馆师田中台殁公匍匐数千里舆其榇送还闽中。②凡六年,起湖广提学副使。甫试毕,乞致仕。家食二十余年。中原士大夫气节理学,分门立帜,公不喜附丽为名高;亦绝不露纤毫抵牾之迹。即户外以干旄至,以问奇至,欣然应之;而书画诗文,则渐老渐熟,几有“古人不见我”之恨。③癸酉,上特拜公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既陛见,班行中额手相庆,曰:“此先朝凤麟,出而瑞世,安可当吾辈而失之!”于是肩摩踵接,幸沾公色笑为快,而祈请词翰者,亦无虚日。余寄声公曰:“公向国王城舍中,以笔墨说法,今可洗足收钵矣!况趋朝陪祭,颠倒衣裳,其匍匐更有百倍于此者耶?”公报曰:“人之念祖,谁不如我?我将藉手以徼地下光。子视我岂恋恋一官者?”乃思请辞。时上御下严,乞骸骨者,不讶其有所避而去,则疑其有所托而逃;独公一再乞,一再留,凡六疏,温旨仍赐驰驿,听公还。盖公以礼自处,而上亦以进退大臣之礼处公。予迎之舟次,公笑曰:“今而后,始知我与子,两相期无愧心;两相见无愧色矣。”④公北归时八十有一,精采健旺,须眉飒飒,有神仙霞举意。对客谈笑,竟日忘疲,不知其老之将至。丙子仲冬九日,忽痰作,不三日而逝。——节选自明代陈继儒《陈眉公先生全集》(有删改)材料二: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赠太子太傅。福王时,谥文敏。——节选自《明史•董其昌传》(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①甫试毕②竟日忘疲(2)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我将藉手以徼地下光A.抚慰B.借助C.稍有所得D.帮助(3)把第①段画波纹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客以笺扇求者,其父见辄擘碎之,使专精本业。自此试辄冠军。(4)给第①段画线句加上三处句读,请用“/”标识出这三处合适的位置。馆师田中台殁公匍匐数千里舆其榇送还闽中(5)材料一第③段和材料二都记载了董其昌“上疏乞休”,分析两文写法的不同。(6)材料二董其昌谥号“文敏”,联系材料一推断其得此谥号的原因。8.(12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山水训郭熙①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①,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颖埒素,黄绮同芳哉!②《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不此之主,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溷浊清风也哉!②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钩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钩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渺。——节选自宋•郭熙《林泉高致》【注】①出处,出仕与退隐;节义,节操与忠义。②“箕颍”指隐居者或隐居之地;黄绮,隐者。(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哉B.乎C.耶D.也(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只因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身,这就违背了为臣为子者必须遵循的世俗伦常。B.因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身,就必须放弃为臣为子者出仕与节操与忠义。C.只有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身,这就违背了为臣为子者必须遵循的世俗伦常。D.只因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身,就必须放弃为臣为子者出仕与节操与忠义。(3)分析“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中“本意”的内涵。(4)第①段与第②段画波纹线处的语言特点同中有异,结合内容进行分析。三、写作70分9.(70分)当你使用计算器后,你的计算能力变得越来越弱;当你使用导航工具后,你变得越来越不识路。而相反,你尝试自己计算、自己识路后,会发现相应的能力越来越强。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普遍存在,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运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虽内容细小但含意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纵一苇之所如(重点字:苇)(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重点字:指、迩)(3)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重点字:推)2.(2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什么是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有人以“秤”来比喻和诠释“中”的内涵。称量东西时,秤砣不能固定在某个地方,而应该随物之轻重来回移动,这才是“中”,才能“中”。①“中”的标准不固定,更不拘泥,它是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②“中”不是简单数理意义上的“中间”,更不是“折中”③因此真正做到“中”是不容易的④此时“中”,换个时间未必“中”,此地“中”,换个场合未必“中”A.③②①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④①②③【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内容,结合句子之间的关系选出排列正确的选项。【解答】前文引用名言解释“中庸”,②紧承上文进一步解释“中”,①紧接之后阐述“‘中’的标准”。然后④是对①中的“它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具体阐述。最后③得出结论“因此真正做到‘中’是不容易的”。故排序为:②①④③。故选:B。3.(2分)小徐同学想探究《红楼梦》中贾探春这一人物形象,她列出了一些要细读的章回,你认为其中哪一回略读即可?()A.第3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B.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C.第55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D.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把握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名著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解答】A.第3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介绍贾探春的笔墨较少,因而这一回略读即可。B.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探春写了《咏白海棠》,诗歌对她“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形象的进一步描绘。芳心无力,使人联想到断线风筝;绢仙羽化,也使人联想到离家远嫁。探春把自己的情操赋予了白海棠,实际上是借白海棠咏叹自己。C.第55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中,凤姐小产,王夫人治家水平有限,找李纨协助,无奈李纨也是个活菩萨,只怕越帮越忙,又派探春宝钗协助。这一回主要写探春管理贾家事务。D.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中,写到查抄大观园时,在探春室内,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这充分体现了探春的性格和远见卓识。故选:A。二、阅读70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材料一:①对于经济学是不是科学,学界争论颇多。达尔文曾这样解释科学:“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科学的本质取决于研究方法。判断经济学是科学的主要依据在于它在对经济现象和规律的探索过程中运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②首先,经济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采用实证方法,超脱了价值判断,以客观态度研究经济现象。在十九世纪之前,经济学是以道德学说的面目出现的。十九世纪中期之后,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等努力使经济学摆脱价值判断,成为一门实证科学,走上了科学化之路。现在,实证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的主流。其次,经济学成功的运用了教学工具以确保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经济学家把经济现象作为若干经济变量变动的结果,进而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运行规律。最后,经济学在某种假设之下分析社会现象并得出结论,再用事实来检验结论,上述方法与自然科学运用的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③现代经济学的历史仅二百余年,与典型的自然科学相比,它还是年轻而不成熟的,但他发现的许多规律已经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对经济学的科学化作出高度评价,他认为:“尽管那些落后的社会科学还需要找到自己的伽利略,而经济学却已经却已经历过自己的牛顿革命。”④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经济学经常做出错误预测,这能是科学吗?确实经济学的预测经常失误,然而气象学作出的错误预测恐怕比经济学多得多,又有谁否认气象学是科学呢?材料二:①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是一致的,因此经济学是科学的。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同心理学、历史学一样,经济学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其实,判断经济学是否属于科学,先要弄清科学的特征。一般而言,科学至少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是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二是研究态度力求客观公正,最大限度地摆脱价值判断的干扰,三是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和逻辑推理。②如果从这几个方面来考察,我们会发现经济学和典型的科学间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虽然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采用实证、逻辑推理等方法,有着向典型的科学靠拢的倾向,但是在研究对象上,经济学和自然科学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科学研究的是无感情、无意志的物质世界,而经济学研究的是有感情、有意志的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前者的研究对象具有机械性,只要某一条件发生变化,就会相应出现可预见的结果。但人的活动常常是相互冲突的。和物质世界的因果律相比,人类社会的因果关系要复杂得多。因此,相较于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研究结论要更为多元。在研究态度上,经济学家的研究不可能不指向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可能不存在着相当的意识形态色彩。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学也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必须找到适合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田野调查法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学永远无法成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③那么,抛弃了科学主义以后,经济学还剩下些什么呢?我认为经济学家们要努力调整心态,要意识到经济学适合历史学相似的学问是。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经济学和历史学一样,都是对人类活动的研究,研究者都会并持一定的价值观,他们的结论也都很难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性,而这正是社会科学的价值所在。(1)根据材料二,以下研究课题最适合运用“田野调查”方法的一项是DA.土壤酸碱环境对水稻生长的影响。B.全球主要构造带地震活动的状态。C.多巴胺分泌对人情绪波动的影响。D.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情况。(2)材料二的作者想找著名经济学家的言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以下最有可能引用的一项是AA.经济学是价值的侍从和实践的仆人。B.经济学以求得人类快乐为最终目的。C.经济学现象的研究只需要保持立场中立,而不必宣称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D.科学思考的艺术就是做出假设,从而使复杂的世界简单化,解释起来更容易。(3)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BA.依据材料一,经济学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对经济现象做变量分析。B.依据材料一,在波普尔看来部分社会科学的科学化尚未完成。C.依据材料二,数学研究比经济学研究更复杂更机械化。D.依据材料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结论都不具有客观性。(4)材料一第④段运用气象学的事例进行反驳,试图通过推翻他人质疑的隐含前提科学是不允许经常做出错误预测的来反驳“经济学不是科学”。(5)针对“经济学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两则材料持不同观点进行论证,你认为哪个论证更有说服力?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点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解答】(1)“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学也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必须找到适合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田野调查法等”,因此“田野调查法”适用于经济学内容,ABC属于自然科学研究内容。故选:D。(2)材料二“我认为经济学家们要努力调整心态,要意识到经济学适合历史学相似的学问是。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经济学和历史学一样,都是对人类活动的研究,研究者都会并持一定的价值观,他们的结论也都很难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性,而这正是社会科学的价值所在”,这是材料二的中心内容,再结合“相较于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研究结论要更为多元。在研究态度上,经济学家的研究不可能不指向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可能不存在着相当的意识形态色彩。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学也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必须找到适合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田野调查法等”,因此说明了经济学研究要有一定价值,并加以实践。故选:A。(2)A.“经济学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对经济现象做变量分析”错误,原文“判断经济学是科学的主要依据在于它在对经济现象和规律的探索过程中运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C.“数学研究比经济学研究更复杂更机械化”错误,原文“经济学和自然科学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科学研究的是无感情、无意志的物质世界,而经济学研究的是有感情、有意志的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前者的研究对象具有机械性,只要某一条件发生变化,就会相应出现可预见的结果。但人的活动常常是相互冲突的。和物质世界的因果律相比,人类社会的因果关系要复杂得多。因此,相较于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研究结论要更为多元”。D.“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结论都不具有客观性”错误,原文“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经济学和历史学一样,都是对人类活动的研究,研究者都会并持一定的价值观,他们的结论也都很难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性,而这正是社会科学的价值所”。故选:B。(4)根据“经济学经常做出错误预测,这能是科学吗?确实经济学的预测经常失误,然而气象学作出的错误预测恐怕比经济学多得多,又有谁否认气象学是科学呢”,可知,说的是科学不能做出错误的预测。因此可填:科学是不允许经常做出错误预测的。(5)材料一,只是从“实证方法”进行说明,角度单一,“经济学经常做出错误预测,这能是科学吗?确实经济学的预测经常失误,然而气象学作出的错误预测恐怕比经济学多得多,又有谁否认气象学是科学呢”,推导结论不够严谨。材料二“一般而言,科学至少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是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二是研究态度力求客观公正,最大限度地摆脱价值判断的干扰,三是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和逻辑推理”,从研究对象、研究态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同自然科学进行对比分析,论证更加完善、清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学永远无法成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我认为经济学家们要努力调整心态”语言表达更加严谨。因此材料二更全面。答案:(1)D(2)A(3)B(4)科学是不允许经常做出错误预测的(5)相对材料一,材料二更全面,从研究对象、研究态度、研究方法三方面明确科学的特征,并以此作为判定标准,全方位考察经济学的科学性。论证过程更注重分析说理,抓住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这一关键,辨析了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论证更完善,在否定经济学是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学的社会科学属性,指出其独特价值。并且语言表达更为严谨,因此材料二的论证更有说服力。5.(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十字街,与钉婆婆王晓莉①十字街这个地方,是硕果仅存的老城区缩影。挨挤得密密匝匝、低矮的棚户,每一家的门都朝着街道敞着。木结构的房屋电线凌乱,细看是不同时期接上去的。电表盒子也是上一个下一个,哪儿有空当就在哪儿挂一个,弄得墙上像挂了很多炸药盒。乱归乱,生活却是便利得很,因为卖什么的都有。不用出街,一日三餐吃穿用度全可以在这街上搞定。②差不多是2014年,有一天我买菜路过十字街,突然发现街口安上了围挡,上面张贴着“观念一变天地宽征迁片区开新篇”之类的标语。围挡后面,整条街已经面目全非,大部分房屋已搬空。剩下几户人执意不走,在那么大一片土地上就很显眼,怎么看都有点凄惶。③这样我就认识了钉婆婆。她是那不肯搬走的几家中屋子最为“豪华”的。木质的两层老宅,在这片正在经历拆迁的土地上,那样完整、一点不松懈地存在着,显得相当孤僻,以及不合时宜。钉婆婆的门是敞着的,我刚从一家搬空的人家转出来,顺势就半只脚踏进她的木门槛。脚还没放稳,就见一个老太太从廊道里急急出来,冲着我一声喝:“做吗呢做吗呢!”她个子矮小,但全身都是骨骼,丝毫没有肉,显得很“硬”,颇有太湖石的特征,瘦、漏、皱、透。我被震慑了,这才意识到自己误进了“有主”的屋子。我忙忙地说自己小时候住过这样的房子,所以想看看,老太太才略微放松了警惕,但明显也很不欢迎我这样的人。我赶紧退出来。一枚传说中的“钉子”,我在心里说,暗自把她叫做“钉婆婆”。④后来我又去了十字街几次,发现随着拆迁的日益完成,钉婆婆的门扉再也不打开了。但我还是感受得到有人在里面生活的气息。有电视和自来水的声音。几乎没有人从十字街穿过了,除了捡破烂儿的。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大哥在拉废弃的钢筋,“搏斗”了很久,才有一根钢筋到手。那时是黄昏,他瘦削而紧致的身影仿佛陷落在建材垃圾里,后面是灰扑扑的夕阳,没有耀眼、喜悦的光泽,只有一丝悲凉往外渗,悲凉中又生出一些力量来。⑤到了今年夏天的时候,十字街的一头落成了“王府井购物中心”,听说开张那几天车都停不下了。人们动辄说“王府井”,仿佛置身北京似的。我却不知怎的惦念起钉婆婆了。趁着一个好天,我决定去十字街会会钉婆婆。⑥绕过街口围挡走了一段,我发现我已经快要不认识这条路了。几乎所有的老房子都消失了,拆迁的建筑垃圾比以前更多,但同时又拉进来了许多新的建材,待用的混凝土预制板弯翘翘地堆得到处都是。在那么大一片工地当中,我略带惊讶地一眼就看见了钉婆婆的家。所有人生活其中的、旧的、能拆的部分,都已经被彻底拆除了,那幢古旧的两层老宅,还完整地留在那里,还是那么孤僻、不合时宜地门扉紧锁。周围几十层的新楼,衬托得它更为低矮,不堪一击似的,但又似乎更为倔强。我发现它唯一变化的是比两年前多加了一道铁栅门。透过铁栅往里看,漆黑的廊道尽头有只干净的木凳子,除此什么也没有。我不死心,又绕到屋后去,也没有看见什么。又退后几步往二楼阁楼看,还是不能判断钉婆婆是否在里面。但我有了新的发现,我看见从二楼阁楼的背后长起了一棵笔直的构树,非常高,有一层楼那么高,这使钉婆婆家显得像是三层楼了。⑦一个建筑工过来,问我干吗。我说我两年前来过,当时还有个老婆婆住在里面。他立即以一种掌握了第一手情报的得意神情告诉我,老婆婆还在里面,生活得好好的,有儿子陪着她。我“啊”了一声,却什么其他话也说不出。⑧我拿出手机拍钉婆婆屋顶那棵笔直得像把尺子、直刺青天的构树。工人说,这有什么拍的呢?我有点尴尬地笑。我没法跟他说我觉得这有点特别。本来是很凡庸的一棵树,因为长在这样一个荒凉与热闹兼有的地方,因为几乎所有的绿树都被销毁或是挪走了,它就显得非常不一般起来。⑨树长到了钉婆婆家的房顶正中央,钉婆婆和她的儿子不嫌碍事,选择与树共生共存,这里的用意大可回味。我想我是理解钉婆婆的。时代在往前冲,像“王府井购物中心”那样的新的东西不断生出来,叫人心蠢动,叫人目不暇接。漂亮,豪华,但是那些在骨子里并不是我们的。我们路过,看一会儿,终究还是要离开。我们只能抱着残存的、与自己一起长起来又一起老下去的东西活。⑩我们每个人都是钉婆婆,或者都在成为钉婆婆的路上。(有删改)(1)第③段画线句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请对此加以赏析。(2)作者为什么在第④段写捡破烂儿的大哥?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3)学校图书馆以“悲喜人生”为主题,组织同学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小徐同学欲推荐本文,请你帮忙解决两个困惑:①她想摘取文中一句意蕴丰富的句子作为推荐语的开头,却不知选哪句合适。请给出你的建议并简述理由。②她觉得第⑥段语言繁冗。请选择其中两处加以分析,发表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句子的含义,结合全篇从内容、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次要人物作用能力。首先审读相关语句,然后从和主要人物关系角度分析作用。(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句的个性化解读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审清题干写作要求,确定立足点,然后解读文句含义。【解答】(1)“她个子矮小,但全身都是骨骼,丝毫没有肉,显得很‘硬’,颇有太湖石的特征,瘦、漏、皱、透”中“全身都是骨骼,丝毫没有肉”用夸张的手法,突出钉婆婆的瘦和硬,状其形,也写其性格;“颇有太湖石的特征,瘦、漏、皱、透”以石喻人,用太湖石的特征,凸显钉婆婆年迈的体态和刚硬的性格。用人物的外在形象直观地刻画出她执拗捍卫老屋的形象。(2)“一个大哥在拉废弃的钢筋,“搏斗”了很久,才有一根钢筋到手”“他瘦削而紧致的身影仿佛陷落在建材垃圾里,……悲凉中又生出一些力量来”,写捡破烂儿的大哥看似闲笔,却与钉婆婆形成了一种互释:大哥用尽全力“搏斗”很久才得到钢筋,一如钉婆婆的全力挣扎坚守。一男一女,一老一少,都在为捍卫自我而艰难撑持。两人相互映照,写出了这类人不是个体,而是一类,一批,甚至是一个阶层。“那时是黄昏,……灰扑扑的夕阳,没有耀眼、喜悦的光泽,只有一丝悲凉往外渗”黄昏的场景暗示着必将来到的失去与悲凉,预示着他们的结局;也正因为这样的背景的烘托,大哥和钉婆婆的形象更显倔强有力量。作者以这段描写来赞许他们与环境抗衡、坚守自己价值观的勇气,为下文写自己面对“漂亮”“豪华”的新事物的态度、为文末“我们每个人都是钉婆婆”的论断张本。(3)①示例一:我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是钉婆婆,或者都在成为钉婆婆的路上”。因为这句话既呼应文章的标题和主要内容,又集中体现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并引发读者的感悟。钉婆婆尽管年迈、瘦弱、困窘,却在捍卫自己看重的事物时表现出无比的坚定。我们每个人也都会在时代的更替变迁中面临抉择,可以和作者一样,从钉婆婆身上获得启示。示例二:我选择“她个子矮小,但全身都是骨骼,丝毫没有肉,显得很‘硬’,颇有太湖石的特征,瘦、漏、皱、透”。这句话以鲜明的“钉婆婆”形象直击人心,给人印象深刻。带着大家去思考人的生存状态、人立于天地之间的姿态,人生的“悲喜”,易于引起共鸣和思考。②第⑥段的用语看似琐碎繁复,实际却是蕴含着丰富意义,也与作者细腻含蓄的情感相得益彰。“所有人生活其中的、旧的、能拆的部分,都已经被彻底拆除了,那幢古旧的两层老宅,还完整地留在那里,还是那么孤僻、不合时宜地门扉紧锁。周围几十层的新楼,衬托得它更为低矮,不堪一击似的,但又似乎更为倔强。我发现它唯一变化的是比两年前多加了一道铁栅门。透过铁栅往里看,漆黑的廊道尽头有只干净的木凳子,除此什么也没有”,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建筑垃圾之多、新建材之多,用“生活其中的、旧的、能拆的”等一系列修饰语,以及“几乎所有”“所有”“都”等副词,直观地展现了拆旧建新的场景,表达了对老十字街的不舍与眷恋。“我不死心,又绕到屋后去,也没有看见什么。又退后几步往二楼阁楼看,还是不能判断钉婆婆是否在里面”,写钉婆婆的房子,连用两个“还”凸显出老宅一成不变、兀然而立的形象,写出了自己重见老宅的惊讶。细致地叙写对老宅的观察,反复强调“什么也没有看见”,表现出作者对钉婆婆处境的担忧,也为她发现构树做了铺垫。答案:(1)用夸张的手法、进而以石喻人,用太湖石极具反差的特征,凸显钉婆婆年迈的体态和刚硬的性格,直观地刻画出她执拗捍卫老屋的形象。(2)写捡破烂儿的大哥看似闲笔,却与钉婆婆形成了一种互释:大哥用尽全力“搏斗”很久才得到钢筋,一如钉婆婆的全力挣扎坚守。黄昏的场景暗示着必将来到的失去与悲凉;也正因为这样的背景,大哥和钉婆婆的形象更显力量。作者以此赞许他们与环境抗衡、坚守自己价值观的勇气,为下文写自己面对“漂亮”“豪华”的新事物的态度、为文末“我们每个人都是钉婆婆”的论断张本。(3)①我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是钉婆婆,或者都在成为钉婆婆的路上”。因为这句话既呼应文章的标题和主要内容,又集中体现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并引发读者的感悟。钉婆婆尽管年迈、瘦弱、困窘,却在捍卫自己看重的事物时表现出无比的坚定。我们每个人也都会在时代的更替变迁中面临抉择,可以和作者一样,从钉婆婆身上获得启示。②第⑥段的用语看似琐碎繁复,实则蕴含深意,也与作者细腻含蓄的情感相得益彰。如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建筑垃圾之多、新建材之多,用“生活其中的、旧的、能拆的”等一系列修饰语,以及“几乎所有”“所有”“都”等副词,直观地展现了拆旧建新的场景,表达了对老十字街的不舍与眷恋。写钉婆婆的房子时,连用两个“还”凸显出老宅一成不变、兀然而立的形象,写出了自己重见老宅的惊讶。细致地叙写对老宅的观察,反复强调“什么也没有看见”,表现出作者对钉婆婆处境的担忧,也为她发现构树做了铺垫。6.(8分)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出门[清]陆次云回首望家山,渐远山渐低。倾听岸傍语,乡音已渐移。放舟入大河,烟水无端倪①。偶逢相识人,遥呼心依依。无如②交行舟,倏忽已远离。[注]①端倪:边际。②无如:无条。(1)下列拟编纂的诗歌选集中,适宜收录本诗的一项是CA.《明清格律诗选》B.《明清近体诗选》C.《明清古体诗选》D.《明清乐府诗选》(2)下列选项中,适宜用来评价本诗的一项是CA.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皎然《诗式》)B.夫诗,比兴错杂,假物以神变者也。(李梦阳《缶音序》)C.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D.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3)诗人将情感波动寓于叙事之中,这一写法颇有特色。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赏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包括以下:①古诗:古体诗。②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句数、字数、押韵、平仄等都有一定的规则,是古代的格律诗,一般包括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绝、七绝)、排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③词:属于诗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④曲:组成:言调(曲调)、曲牌、题目。解答时理清楚即可。(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进行评价。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分析诗句的含蓄意或理趣意,借助诗歌中的典故,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准确概括,全面归纳。(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仔细通读全诗,了解诗歌大意。然后从题目和注释入手,分析作者情感倾向。然后抓住核心意象,通过直接或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找到情感的指向,归纳出诗人的情感。最后结合情景关系,情理关系进行分析,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解答】(1)C.正确。结合诗歌的句数和押韵。这首诗是五言八句,一般律诗和绝句没有十句的。故选C。(2)C.正确。“回首望家山,渐远山渐低。倾听岸傍语,乡音已渐移”起首四句,写诗人舍岸登舟,渐行渐远,回首家乡,不胜依恋。“放舟入大河,烟水无端倪”写船入大河,但见烟水迷茫,四望如一,心境茫然无依,感伤陡增。整首诗作者抒情时“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情景结合。故选C。(3)“回首望家山,渐远山渐低。倾听岸傍语,乡音已渐移”起首四句,写诗人舍岸登舟,渐行渐远,回首家乡,不胜依恋。“放舟入大河,烟水无端倪”写船入大河,但见烟水迷茫,四望如一,心境茫然无依,感伤陡增。整首诗作者抒情时“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情景结合。所以诗人是“将情感波动寓于叙事之中”。答案:(1)C(2)C(3)答案示例:起首四句,写诗人舍岸登舟,渐行渐远,回首家乡,不胜依恋。五六两句,写船入大河,但见烟水迷茫,四望如一,心境茫然无依,感伤陡增。末四句,写船行途中,偶逢乡人,不禁喜出望外,远远招呼;依依不舍之时,两船顷刻交错而过,诗人再次陷入怅惘、无奈和感伤。全诗写舟行途中的离愁和乡思,跌宕起伏,饶有韵味。7.(19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材料一:①董其昌,字玄宰,籍松之上海。公十三出就试,见赏于郡侯洪溪衷公,才名籍甚。规摹古帖楷书,已得纵观项子京家藏晋唐真迹,自此不向碑版上盘桓,直悟入用笔用墨三昧,且旁通绘事矣。客以笺扇求者,其父见辄擘碎之,使专精本业。自此试辄冠军。食饩有太学范尔孚者,捐资助公游北雍。戊子秋闱,公名在第三,已丑名在第二,选读中秘书。馆师田中台殁公匍匐数千里舆其榇送还闽中。②凡六年,起湖广提学副使。甫试毕,乞致仕。家食二十余年。中原士大夫气节理学,分门立帜,公不喜附丽为名高;亦绝不露纤毫抵牾之迹。即户外以干旄至,以问奇至,欣然应之;而书画诗文,则渐老渐熟,几有“古人不见我”之恨。③癸酉,上特拜公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既陛见,班行中额手相庆,曰:“此先朝凤麟,出而瑞世,安可当吾辈而失之!”于是肩摩踵接,幸沾公色笑为快,而祈请词翰者,亦无虚日。余寄声公曰:“公向国王城舍中,以笔墨说法,今可洗足收钵矣!况趋朝陪祭,颠倒衣裳,其匍匐更有百倍于此者耶?”公报曰:“人之念祖,谁不如我?我将藉手以徼地下光。子视我岂恋恋一官者?”乃思请辞。时上御下严,乞骸骨者,不讶其有所避而去,则疑其有所托而逃;独公一再乞,一再留,凡六疏,温旨仍赐驰驿,听公还。盖公以礼自处,而上亦以进退大臣之礼处公。予迎之舟次,公笑曰:“今而后,始知我与子,两相期无愧心;两相见无愧色矣。”④公北归时八十有一,精采健旺,须眉飒飒,有神仙霞举意。对客谈笑,竟日忘疲,不知其老之将至。丙子仲冬九日,忽痰作,不三日而逝。——节选自明代陈继儒《陈眉公先生全集》(有删改)材料二: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赠太子太傅。福王时,谥文敏。——节选自《明史•董其昌传》(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①甫试毕刚②竟日忘疲整日、一整天(2)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我将藉手以徼地下光BA.抚慰B.借助C.稍有所得D.帮助(3)把第①段画波纹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客以笺扇求者,其父见辄擘碎之,使专精本业。自此试辄冠军。(4)给第①段画线句加上三处句读,请用“/”标识出这三处合适的位置。馆师田中台殁公匍匐数千里舆其榇送还闽中(5)材料一第③段和材料二都记载了董其昌“上疏乞休”,分析两文写法的不同。(6)材料二董其昌谥号“文敏”,联系材料一推断其得此谥号的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写法的对比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语段内容,明确各段写法的特点,再结合题目要求作答。(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①句意:刚考试结束。甫:刚。②句意:一天忘记疲劳。竟日:整日、一整天。(2)句意:我们将借助以求得地下光。藉:借助。故选B。(3)客以笺扇求者,定语后置句;笺,书信;辄,就;擘碎,用手撕碎;冠军,第一名。译文:有一些人想用信件和扇面来求取董其昌的字画,董其昌的父亲看到就用手撕碎了这些信件和扇面,想让他专心精进自己的本业。从那以后,董其昌只要考试就一定得第一名。(4)句意:先生田中台去世,公匍匐几千里,抬着他的棺材送回福建。“公”为“匍匐”的主语,故在“公”前断开;而“舆”“送”前依照句意承前省略主语“公”,故在“舆”“送”前断开。据此可以断为:馆师田中台殁/公匍匐数千里/舆其榇/送还闽中。(5)由“既陛见,班行中额手相庆”“于是肩摩踵接,幸沾公色笑为快,而祈请词翰者,亦无虚日”“公向国王城舍中,以笔墨说法,今可洗足收钵矣!况趋朝陪祭,颠倒衣裳,其匍匐更有百倍于此者耶”“独公一再乞,一再留,凡六疏,温旨仍赐驰驿,听公还”可知,材料一第③段记载了董其昌在京中受到追捧,我作为朋友的规劝,董其昌反复上疏和最终得以致仕的经过,塑造了董其昌淡泊功名的人物形象;同时,也用京中人的追捧和皇帝的再三挽留,侧面刻画了董其昌名重天下的特征。叙述的具体详细。而由“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可知,材料二记载董其昌上疏乞休的事实时,简洁明了。(6)解答时,要明确“文敏”的意思,即博学聪敏、敏而有德。再结合材料一分析。由“公十三出就试,见赏于郡侯洪溪衷公,才名籍甚。规摹古帖楷书,已得纵观项子京家藏晋唐真迹,自此不向碑版上盘桓,直悟入用笔用墨三昧,且旁通绘事矣”可知,董其昌年少成名,博览名家字帖,其修撰的作品思想和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由“馆师田中台殁公匍匐数千里舆其榇送还闽中”“既陛见,班行中额手相庆”“独公一再乞,一再留,凡六疏,温旨仍赐驰驿,听公还”可知,董其昌千里送馆师灵柩回乡的厚道仗义、为京中人追捧和皇帝的重视却多次请辞归乡的淡泊名利。答案:(1)①刚②整日、一整天(2)B(3)有一些人想用信件和扇面来求取董其昌的字画,董其昌的父亲看到就用手撕碎了这些信件和扇面,想让他专心精进自己的本业。从那以后,董其昌只要考试就一定得第一名。(4)馆师田中台殁/公匍匐数千里/舆其榇/送还闽中(5)材料一第③段是行状,具体详细,记载了董其昌在京中受到追捧,我作为朋友的规劝,董其昌反复上疏和最终得以致仕的经过,塑造了董其昌淡泊功名的人物形象,也用京中人的追捧和皇帝的再三挽留,侧面刻画了董其昌名重天下的特征。材料二是史书,简洁明了,记载董其昌上疏乞休的事实,没有褒贬。(6)“文敏”的意思是博学聪敏、敏而有德。甲文中董其昌年少受学,博览名家字帖,其修撰的作品思想和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甲文中董其昌千里送馆师灵柩回乡的厚道仗义、为京中人追捧和皇帝的重视却多次请辞归乡的淡泊名利。参考译文:材料一:董其昌,字玄宰,是上海松江府人。董公十三就外出参加考试,被郡侯洪溪衷公赏识,才华与名望卓著。谋划摹写古字帖和楷书,不久得以纵观项子京家藏的晋代唐代的真迹,自此不再在其它碑帖间流连,直接领悟到入笔、用笔、用墨诀要,而且在绘画上触类旁通。有一些人想用信件和扇面来求取董其昌的字画,董其昌的父亲看到就用手撕碎了这些信件和扇面,想让他专心精进自己的本业。从那以后,董其昌只要考试就一定得第一名。有一个太学的廪生范尔孚,捐资帮助董公到国子监游学。戊子科举考试,董公考得第三名,第二年殿试高中第二名,被选任为学馆中秘书。学馆中老师田中台去世,董公奔走数千里,用车护送灵柩回老家闽中安葬。大概六年后,被外任为湖广副使,刚考试完毕,就请求退休回家。居家二十多年。中原是士大夫重视理学的气节观,都各自立了门户,董公不喜欢依附崇高的名节,但也绝不显露丝毫抵触的迹象。门外列着仪仗队来的,或者单纯求学问来的,都欣然应对。他的书画诗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更加成熟,他几乎有“古人不见我如此优秀”的遗憾。天启五年,被授予南京礼部尚书,掌管詹事府事。见罢皇帝,朝臣中有人额手相庆,说:“此人是以前朝代龙凤一样的人物,出在盛世,怎么可以在我们面前而失之交臂呢!”于是肩碰肩,脚碰脚地一个接一个到跟前,以有幸瞻得董公的颜笑为快。请求诗词墨宝的人,也是没有一天不来的。我给董公传语说:“您之前在京城中,凭借书画就很有名望了,如今可以休息一下了!况且赶着到朝廷陪祭,都匆忙而乱了顺序,其奔波的程度比作书画更甚百倍吧。”董公回复说:“人们感念祖先,谁不比我要强烈?我是想借助我的才华荣耀祖先。你觉得我岂是贪恋官位的人?”于是想着要辞官。当时皇严格管理百官,请求回家的,不是责怪他们逃避职责而想要离开,就是怀疑他们有了新的依托要离开;只有董公一再乞求回乡,皇上一再挽留,共上疏六次,才温和恳切的诏谕赐给驿车,听凭董公还乡。因为董公以礼自持,故皇上也按照召见和辞退大臣之礼对待董公。我在船旁迎接董公,董公笑着说:“从今往后就会知道,我与您相思无惭愧之心,相见无惭愧之色了。”董公北归时已经八十一岁了,身体健康,精力旺盛,须眉飘洒,有神仙高昂的意态。对着客任谈笑风生,整天不知疲倦,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丙子年十一月九日,忽然患痰症,不到三天就病逝了。材料二:崇祯四年,起用为原官,掌管詹事府事务。过了三年,多次上奏请求退休,皇帝下旨给他加太子太保衔准予退休。又过了二年就去世了,终年八十三岁,追赠太子太傅。福王在位时,赠谥号为“文敏”。8.(12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山水训郭熙①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①,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颖埒素,黄绮同芳哉!②《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不此之主,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溷浊清风也哉!②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钩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钩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渺。——节选自宋•郭熙《林泉高致》【注】①出处,出仕与退隐;节义,节操与忠义。②“箕颍”指隐居者或隐居之地;黄绮,隐者。(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DA.哉B.乎C.耶D.也(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只因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身,这就违背了为臣为子者必须遵循的世俗伦常。B.因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身,就必须放弃为臣为子者出仕与节操与忠义。C.只有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身,这就违背了为臣为子者必须遵循的世俗伦常。D.只因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身,就必须放弃为臣为子者出仕与节操与忠义。(3)分析“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中“本意”的内涵。(4)第①段与第②段画波纹线处的语言特点同中有异,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解答此类题时注意分句间关系并注意结合句子的语气来判断。(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意理解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然后选出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语内涵并分析文章的思想观点的能力。要审清题干要求,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结合有关材料,明确文章的观点态度,分层简要分析。(4)本题考查赏析语言技巧的能力。作答时要理解运用的语言技巧,结合相关手法,把握有关句式,然后用简明的语言来分析概括。【解答】(1)“皆不得已而长往者”意思是“都是因为不得已才去隐居的啊”。本句是判断句,“皆……”是判断句的标志,后面加上表判断语气的“也”,可以一起表示判断。因为本句没有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哉”“乎”“耶”都不合适。故选:D。(2)“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意思是“只因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身,这就违背了为臣为子者必须遵循的世俗伦常”。直,译为“只”,而B项没有译出,先排除B;“以”是因为的意思,而C项没有译出,再排除C;而D项,“出仕与节操与忠义”翻译错误,语句不通。“出处”指出仕与退隐;“节义”指“节操与忠义”。这些都是为臣为子者必须遵循的世俗伦常,需要意译。故选:A。(3)题干要求分析“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中“本意”的内涵。此句话的意思是“这就是世人之所以看重画山水的本意呀”。理解这句话中“本意”的内涵,可以结合前文“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去分析,云霞仙圣,这是人的常情所常希望见到却不能见到的。人们在远离山水的俗世中渴望自然山水而不得。再结合“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可知,隐居林泉与云霞为伴的心志可以通过山水画展现出来。也就是说,山水画以山光水色等大自然山水为写作对象,让人们在远离山水的俗世中解决渴望自然山水而不得的矛盾。再结合“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可知,山水画所画的林泉山壑、山光水色使人心情畅快,可以满足身居庙堂的士大夫对山水的慕恋,可以成为人的精神安顿之地。(4)根据“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混漾夺目”“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可知,两段的共同性是多用整句,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加强了语势,能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强调了山水画的意趣所在,语意表达比较肯定。不同点在于:第①段,除了整句,还有“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的散句,并且做到长短错落,整散结合,句式更富于变化。而“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的反问句式,体现了作者说理的情感起伏,强调山水画多能畅快心意,可以成为人的精神安顿之地。同时多用“哉”等语气词来加强语气,写出了郭熙对于“山水”的自由自在之生活状态的向往。而第②段文字是山水训的具体内容,句式更为整饬,多用排比句式,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山和水的构思布局。结合“此山水之布置也”可知,这一段强调此为画家们创作时可以据以为典范的基本法则。与上段语句相比,没有疑问、感叹等的语气变化,语言比较严谨,行文中理性大于情绪的变化。答案:(1)D(2)A(3)首先山水画应该以大自然山水为对象,其次山水画可以满足身居庙堂的士大夫对山水的慕恋,可以成为人的精神安顿之地,在远离山水的俗世中解决渴望自然山水而不得的矛盾,所以才看重山水画。(4)两段的共同性是多用整句,语意肯定,强调山水画的意趣所在。不同在于,第①段长短错落,整散结合,句式更富于变化,体现了作者说理的情感起伏,强调山水画多畅心畅神快人意,同时多用“哉”等写出了郭熙对于“山水”的自然而自在之生活状态的向往。而第②段文字是山水训的具体内容,句式更为整饬,强调此为画家们创作时可以据以为典范的基本法则,行文中理性大于情绪的变化。参考译文:君子之所以喜爱山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交通赔偿协议书模板
- 临时工劳动签订协议书七篇
- 债务协议范本
- 全国赛课一等奖初中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增强安全意识》获奖课件
- 重庆2020-2024年中考英语5年真题回-教师版-专题07 阅读理解之说明文
- 《商务数据分析》课件-市场定位分析
- 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尽职免责培训课件
- 《卓越的销售技巧》课件
- 养老院老人康复设施维修人员福利待遇制度
- 新冠救治和转运人员的闭环管理要点(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感染防控专家课堂培训课件)
-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 【MOOC】创新与创业管理-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MOOC】成本会计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DB32T 3616-2019 企业安全操作规程编制指南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上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期末 测试卷(答案版)
- 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组”参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中国金莲花胶囊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奖牌设计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国家开放大学《Web开发基础》形考任务实验1-5参考答案
-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内涵及解读
-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必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