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海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上海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上海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上海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上海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上海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5分)1.按要求填空。(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大学之道》)(2)柳永在《望海潮》中描绘达官贵人游乐场景的句子是:“,,。”(3)《扬州慢》中的“,”两句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衰败。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2)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3)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4)执政甫归,阁子弹章副本已至矣3.花朝节时,学生们打算以《红楼梦》为主题办花展,用不同的花代表《红楼梦》里的人物,小王分到了芙蓉、梅花和芍药花,请你结合《红楼梦》中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帮助小王从以下人物中选出三位与这三种花分别配对:芙蓉、梅花、芍药。A.史湘云B.探春C.薛宝钗D.袭人E.妙玉F.晴雯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在社会团体的形式中常常可以看见,两人间的关系靠了第三者的存在而得到固定。雷蒙德•弗思说:“真正的三角是由共同情操所结合的儿女和他们的父母。”婚姻的意义就在建立这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选自费孝通《生育制度》,有删减)①在这个婚姻的契约中同时缔结了两种相联的社会关系—夫妇和亲子②而且是共同向儿女负责的合作关系③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④夫妇不只是男女间的两性关系⑤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⑥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A.①②③⑥⑤① B.④②①⑤③⑥ C.①④②⑤③⑥ D.①⑤③⑥④②二、阅读(45分)(一)5.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何建良①“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人们耳熟能详。它或被用来证明文学文本意指的不确定性和意蕴的丰富性,或被用来印证读者理解文本的差异性。②如果仅从字面看,“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暗示,一个读者眼中,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然而,伍尔夫在谈到自己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时曾说,她少年时就读《哈姆雷特》,后来又多次阅读,却是常读常新,人生的不同阶段对这部经典的理解都有不同,心中的哈姆雷特形象也有变化。这样,她的眼中就不止一个哈姆雷特了。那么,一个读者眼中,到底有多少个哈姆雷特?③伍尔夫的阅读体验,绝不是孤例。关于阅读,中国古人张潮曾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的话与伍尔夫的阅读体验相互印证,阐明了一个道理:人生阅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把握方式,产生不同的理解。看来,一个读者眼中,真的不止一个哈姆雷特。④如果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凸显了读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一种向度的阅读差异的话,那么顺着张潮的话,我们则发现了阅读差异存在的另一向度——的向度。这一向度的阅读差异为什么会存在?因为人的“理解视野”是生长的。“阅历”其实构成了阐释学所说的理解视野的“先在结构”:自我成长带来阅历的丰富,阅历丰富使这个先在结构更加丰富或者发生变化,先在结构的丰富、变化最终使理解视野扩大、加深或者变化。这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不同生长阶段的理解视野也会形成不同的阅读体验,阅读在历时层面的差异性就出现了。⑤当然,这种阅读差异产生的重要客观条件是,文学文本本身意蕴丰富。张潮将读书比作赏月,其实读书或者说文学阅读,与其说是像赏月,不如说更像佛家所说的“因指见月”。文本如“指”,发挥了登岸之筏的引渡功能,承载读者抵达如“月”的意义彼岸。而不管有多少次登岸,都必须乘坐此筏。因此,尽管我们承认阅读体验的差异性,重视读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但绝不否认这种差异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为文学文本的特殊结构这一客观基础所限定与制约着的。(甲)⑥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的理论语境中,还存在着某些几乎无视文学文本这一客观基础的阅读与阐释。(乙)⑦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阅读和阐释呢?(丙)“强制阐释”批判者认为,这样的阅读与阐释理论先行,立场前置,罔顾原文,是一种“不道德的”阐释。强制阐释之所以是强制阐释,就在于它明明已经脱离了文学文本这一科学性的客观基础,却非要说自己比别人更有道理,并要求他人接受。因此,它难以洗刷“不道德的”嫌疑。⑧(丁)强制阐释的问题还在于,它是以非文学阅读的方式来处理文学文本的。在强制阐释者心目中,文学文本已沦为“材料”,而不是带给他们感悟的“作品”。对于材料的处理方式,当然是程序化的、步骤化的,文学文本被解剖开,并部分地被抽取出来,只是为了与论者早已存在的观点相验证。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只看到智力性的投入,而文学阅读所要求的情感投入、对文本的细腻感受,统统都变得不必要了。由此,我们可以将强制阐释式的阅读与常规的文学阅读区分开来。强制阐释或许有它的道理和存在的价值,但是这些道理和价值应该在文学阅读之外。⑨回到文学阅读,因为情感的真挚性,文学阅读确保了从作者到读者的意义传达的连续性。如此,一个读者眼中不管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只要不变成李尔王或者其他,都是好事。⑩总之,从文学接受视角看,文本阅读存在三种可能向度: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非文学的“理论”或“文献”,如此一来,一个读者眼中,可能连一个哈姆雷特都没有了;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超历史”的文本,所有的阅读都力求还原“真相”,于是,在一个读者眼中,有且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召唤结构”,期待并允许读者不断去补充、扩展、引申,这样,一个读者眼中便有无数个哈姆雷特。看来,要弄清一个读者眼中究竟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并非易事。不过,也恰是存在一个读者眼中有多少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追问,文学阅读才显得趣味盎然,文学经典才能够润物无声。(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1)联系上下文,在第④段两个括号处填入合适的词语。(2)把下面一段话放入文章中,合理的位置是张江曾经举例说,同样是阅读《哈姆雷特》,有一位女性主义理论家肖瓦尔特,她看到的却只有奥菲利亚,心心念念地只是“解放奥菲利亚,或者让她成为悲剧的中心”。这样一来,一位读者眼中,一个哈姆雷特也没有了。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3)不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伍尔夫和张潮的阅读体验都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B.如果“大部分网络小说文意比较单薄”这一前提成立的话,则很难产生丰富多维的阅读差异。C.“强制阐释”虽然存在问题,但在文学阅读之外或许也有道理和存在的价值。D.文学文本的情感真挚性是保证从作者到读者意义传达连续性的重要条件。(4)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二)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边城(节选)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翠翠,翠翠,帮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那第一个下山人。那人笑着说:“请不要拦我!……”“不成,你不能走!”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的吠着。其余商人皆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并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祖父就说:“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远处鼓声又蓬蓬的响起来了,黄狗张着两个耳朵听着。翠翠问祖父,听不听到什么声音。祖父一注意,知道是什么声音了,便说:“翠翠,端午又来了。你记不记得去年天保大老送你那只肥鸭子。早上大老同一群人上川东去,过渡时还问你。你一定忘记那次落的行雨。我们这次若去,又得打火把回家;你记不记得我们两人用火把照路回家?”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提起旧事,翠翠嗤的笑了。“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你那天只是恨不得让城中的那个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你这种人,好记性!”“我人老了,记性也坏透了。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哩。”“人老了才当守船。”“人老了应当歇憩!”“你爷爷还可以打老虎,人不老!”祖父说着,于是,把膀子弯曲起来,努力使筋肉在局束中显得又有力又年青,且说:“翠翠,你不信,你咬。”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道唢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旁去。为了想早早的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皆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只十五岁。”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的把船拉动起来。到了家边,翠翠跑回家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地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祖父睡着了,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1)联系全文内容,最适合填入文章横线空白处的一句是A.你这个人,哪壶不开提哪壶。B.你这个人,我怎么不记得?C.你这个人,干嘛还当我是个小孩子呀!D.你这个人,这让我怎么好意思说呢?(2)赏析文章画横线句描写在刻画祖父形象上的作用。(3)分析祖父“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的原因和情感内涵。(4)选文结尾画波浪线处表达很有特点,请加以赏析。一、(三)7.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江淹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1)。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注释:(1)琼树枝:传说中仙山上的树。(1)根据体裁与诗意,本诗的题目是A.古离别B.雁门赠别C.生离别D.岭上逢久别者又别(2)下列对诗中意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四句中围绕“黄云”表达的意思与“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类同。B.七八句借“蕙草”表达不为蕙草秋天凋零而叹惜,而为对方异乡忍受风寒而悲愁。C.“琼树枝”两句意谓想得琼树治疗相思之“病”,此言盼得相见以解苦愁。D.最后两句以菟丝寄树、浮萍寄水自喻,借以表达自己无所凭依、无依无靠。(3)结合全诗,分析画线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四)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运乎?”(《泰伯》)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战?”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1)《论语》的作者是。(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①就有道而正焉②《八佾》(3)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概括选文论述“仁”的内容角度,完成下面表格。原文内容角度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和礼乐的关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①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②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③(五)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画舫斋记(宋)欧阳修①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之居,而名曰画舫斋。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共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山石唒崒,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因以舟名焉。②《周易》之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盖舟之为物,所以济难而非安居之用也。今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矧予文尝以罪谪,走江湖间,自汴绝淮,浮于大江,至于巴峡,转而以入于汉沔,计其水行几万余里。其羁穷不幸,而卒遭风波之恐,往往叫号神明以脱须臾之命者,数矣。当其恐时,顾视前后凡舟之人,非为商贾,则必仕宦。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追思曩时山川所历,舟楫之危,蛟鼋之出没,波涛之汹欻;宜其寝惊而梦愕。而乃忘其险阻,犹以舟名其斋,岂真乐于舟居者邪!③然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终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乐也,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顾子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④予友蔡君谟善大书,颇怪伟,将乞大字以题于楹。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故具以云。又因以置于壁。⑤壬午十二月十二日书。(1)根据上下文,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词语是A.胡B.岂C.莫D.孰(2)对作者“以舟名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斋的形状、结构似舟,周围景致如画,情趣盎然。B.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态。C.寄托作者逃避政治风波、泛舟江湖的理想追求。D.具有居安思危的警醒作用。(3)分析第②③段的写作思路。三、作文10.《论语》里谈论交友时说:“无友不如己者”。大致意思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2022-2023学年上海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一、积累应用(15分)1.按要求填空。(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2)柳永在《望海潮》中描绘达官贵人游乐场景的句子是:“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3)《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两句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衰败。【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重点字:壹)(2)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重点字:箫)(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重点字:荠)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举荐(2)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使……富(3)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渐渐(4)执政甫归,阁子弹章副本已至矣刚刚【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解答】(1)举荐。句意: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是个人才因而举荐他,举荐他为茂才。(2)使……富。句意:大凡治理国家的方法,都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3)渐渐。句意:于是就尽力抄写,渐渐感到很有兴趣,以致欲罢不能。(4)刚刚。句意:执政大臣刚回家,内阁弹劾的奏章副本已经送到(他家)了。答案:(1)举荐。(2)使……富。(3)渐渐。(4)刚刚。3.花朝节时,学生们打算以《红楼梦》为主题办花展,用不同的花代表《红楼梦》里的人物,小王分到了芙蓉、梅花和芍药花,请你结合《红楼梦》中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帮助小王从以下人物中选出三位与这三种花分别配对:芙蓉F、梅花E、芍药A。A.史湘云B.探春C.薛宝钗D.袭人E.妙玉F.晴雯【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能力。我们平时要多看名著,对其故事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与掌握。【解答】①晴雯是秋时主管芙蓉的花神,所以是用木芙蓉来隐喻晴雯。故选:F。②庐雪庵联诗那一回,李纨罚宝玉去妙玉那里寻梅花,梅花开得正艳,红艳在白雪中,更是精神美丽。妙玉的住的栊翠庵里,偏生了开了让人爱慕的红梅。一个一心修行的人,对着风雪中盛放的梅花,会想到什么,错过了春天的梅花,开在寂寥的北风里,万物沉默,独此花芬芳,是不是正合了妙玉的为世不容?在大观园里,不论在精神上还是在在学问上,妙玉高过薛宝钗、林黛玉这些大观园里的第一流女子。她的芳情、雅趣、内心世界是充盈的。梅花为君子之花,品行高洁,为世人所爱。栊翠庵的梅花,是暗示妙玉的美好,过洁世同嫌,但自有她的芳华,有人欣赏如宝玉,有人敬重如岫烟。故选:E。③说到史湘云醉卧芍药,人们便回到了那个浪漫、唯美的场景之中。当时姐妹几个吃了酒,唯有史湘云一会儿就不见了,姐妹几个纷纷到园子里寻找,小丫头便上来禀报,说是史湘云喝多了在石头上睡着了。过后大家一看,果然见史湘云躺在一个石头上,头上枕着的是香包,而周围的芍药随着风一阵阵吹来,香气随风飘荡,芍药花瓣也四处纷飞,落在史湘云身上、头上、衣服上。这是多美的画面啊,大家都忍不住迷醉起来。史湘云醉卧芍药让各位姐妹一时间笑了起来,等到搀扶着醉在芍药中的史湘云时,史湘云嘴里还说着醉话。从此之后,因为史湘云醉卧芍药还让她被称为睡美人。故选:A。答案:FEA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在社会团体的形式中常常可以看见,两人间的关系靠了第三者的存在而得到固定。雷蒙德•弗思说:“真正的三角是由共同情操所结合的儿女和他们的父母。”婚姻的意义就在建立这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选自费孝通《生育制度》,有删减)①在这个婚姻的契约中同时缔结了两种相联的社会关系—夫妇和亲子②而且是共同向儿女负责的合作关系③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④夫妇不只是男女间的两性关系⑤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⑥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A.①②③⑥⑤① B.④②①⑤③⑥ C.①④②⑤③⑥ D.①⑤③⑥④②【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衔接与表达连贯的能力,做题时,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大处着眼、小处探究,重在整体把握,然后逐一击破。【解答】语段出自费孝通的《生育制度》,对就夫妇关系进行了阐述。“这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中的“这是”指的是“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和“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所以③⑥排在最后,紧邻“这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排除选项AD;“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中的“这两种关系”就是①中的“夫妇和亲子”,所以①⑤紧邻在一起,排除选项C。故选:B。二、阅读(45分)(一)5.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何建良①“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人们耳熟能详。它或被用来证明文学文本意指的不确定性和意蕴的丰富性,或被用来印证读者理解文本的差异性。②如果仅从字面看,“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暗示,一个读者眼中,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然而,伍尔夫在谈到自己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时曾说,她少年时就读《哈姆雷特》,后来又多次阅读,却是常读常新,人生的不同阶段对这部经典的理解都有不同,心中的哈姆雷特形象也有变化。这样,她的眼中就不止一个哈姆雷特了。那么,一个读者眼中,到底有多少个哈姆雷特?③伍尔夫的阅读体验,绝不是孤例。关于阅读,中国古人张潮曾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的话与伍尔夫的阅读体验相互印证,阐明了一个道理:人生阅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把握方式,产生不同的理解。看来,一个读者眼中,真的不止一个哈姆雷特。④如果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凸显了读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一种向度的阅读差异的话,那么顺着张潮的话,我们则发现了阅读差异存在的另一向度——的向度。这一向度的阅读差异为什么会存在?因为人的“理解视野”是生长的。“阅历”其实构成了阐释学所说的理解视野的“先在结构”:自我成长带来阅历的丰富,阅历丰富使这个先在结构更加丰富或者发生变化,先在结构的丰富、变化最终使理解视野扩大、加深或者变化。这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不同生长阶段的理解视野也会形成不同的阅读体验,阅读在历时层面的差异性就出现了。⑤当然,这种阅读差异产生的重要客观条件是,文学文本本身意蕴丰富。张潮将读书比作赏月,其实读书或者说文学阅读,与其说是像赏月,不如说更像佛家所说的“因指见月”。文本如“指”,发挥了登岸之筏的引渡功能,承载读者抵达如“月”的意义彼岸。而不管有多少次登岸,都必须乘坐此筏。因此,尽管我们承认阅读体验的差异性,重视读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但绝不否认这种差异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为文学文本的特殊结构这一客观基础所限定与制约着的。(甲)⑥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的理论语境中,还存在着某些几乎无视文学文本这一客观基础的阅读与阐释。(乙)⑦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阅读和阐释呢?(丙)“强制阐释”批判者认为,这样的阅读与阐释理论先行,立场前置,罔顾原文,是一种“不道德的”阐释。强制阐释之所以是强制阐释,就在于它明明已经脱离了文学文本这一科学性的客观基础,却非要说自己比别人更有道理,并要求他人接受。因此,它难以洗刷“不道德的”嫌疑。⑧(丁)强制阐释的问题还在于,它是以非文学阅读的方式来处理文学文本的。在强制阐释者心目中,文学文本已沦为“材料”,而不是带给他们感悟的“作品”。对于材料的处理方式,当然是程序化的、步骤化的,文学文本被解剖开,并部分地被抽取出来,只是为了与论者早已存在的观点相验证。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只看到智力性的投入,而文学阅读所要求的情感投入、对文本的细腻感受,统统都变得不必要了。由此,我们可以将强制阐释式的阅读与常规的文学阅读区分开来。强制阐释或许有它的道理和存在的价值,但是这些道理和价值应该在文学阅读之外。⑨回到文学阅读,因为情感的真挚性,文学阅读确保了从作者到读者的意义传达的连续性。如此,一个读者眼中不管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只要不变成李尔王或者其他,都是好事。⑩总之,从文学接受视角看,文本阅读存在三种可能向度: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非文学的“理论”或“文献”,如此一来,一个读者眼中,可能连一个哈姆雷特都没有了;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超历史”的文本,所有的阅读都力求还原“真相”,于是,在一个读者眼中,有且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召唤结构”,期待并允许读者不断去补充、扩展、引申,这样,一个读者眼中便有无数个哈姆雷特。看来,要弄清一个读者眼中究竟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并非易事。不过,也恰是存在一个读者眼中有多少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追问,文学阅读才显得趣味盎然,文学经典才能够润物无声。(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1)联系上下文,在第④段两个括号处填入合适的词语。(2)把下面一段话放入文章中,合理的位置是B张江曾经举例说,同样是阅读《哈姆雷特》,有一位女性主义理论家肖瓦尔特,她看到的却只有奥菲利亚,心心念念地只是“解放奥菲利亚,或者让她成为悲剧的中心”。这样一来,一位读者眼中,一个哈姆雷特也没有了。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3)不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A.伍尔夫和张潮的阅读体验都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B.如果“大部分网络小说文意比较单薄”这一前提成立的话,则很难产生丰富多维的阅读差异。C.“强制阐释”虽然存在问题,但在文学阅读之外或许也有道理和存在的价值。D.文学文本的情感真挚性是保证从作者到读者意义传达连续性的重要条件。(4)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作答时,根据前后文语境,提炼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时,要根据前后语境推断出要补写的内容,然后根据要求概括出答案。(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进行答题即可。【解答】(1)根据原文第②段“如果仅从字面看,‘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暗示,一个读者眼中,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和第④段“如果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凸显了读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分析,每个读者眼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这是从个体的差异性来看的,也就是说是从空间向度来看阅读差异。根据原文第②段“伍尔夫在谈到自己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时曾说,她少年时就读《哈姆雷特》,后来又多次阅读,却是常读常新,人生的不同阶段对这部经典的理解都有不同,心中的哈姆雷特形象也有变化。这样,她的眼中就不止一个哈姆雷特了。那么,一个读者眼中,到底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分析可,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阅读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为人的“理解视野”是生长的,故这个维度应是“时间”向度。所以,两处的答案分别是空间和时间。(2)根据题干信息“张江曾经举例说,同样是阅读《哈姆雷特》,有一位女性主义理论家肖瓦尔特,她看到的却只有奥菲利亚……”可知,这一段话论证的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经常无视文学文本这一客观基础的阅读与阐释,故放在乙处合适。故选:B。(3)A.“随着年龄的增长,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错误。根据原文第③段“张潮的话与伍尔夫的阅读体验相互印证,阐明了一个道理:人生阅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把握方式,产生不同的理解。看来,一个读者眼中,真的不止一个哈姆雷特”可知,作者例举伍尔夫和张潮的阅读体验,想要论证的是“人生阅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把握方式,产生不同的理解”,选项“对于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曲解文意。(4)文章第①②段,首先提出“一个读者眼中,到底有多少个哈姆雷特?”这个问题,引出本文所要论述的话题。结合第③段“人生阅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把握方式,产生不同的理解”、第④段“这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不同生长阶段的理解视野也会形成不同的阅读体验,阅读在历时层面的差异性就出现了”、第⑤段“当然,这种阅读差异产生的重要客观条件是,文学文本本身意蕴丰富”可知,第③④⑤三段,从阅读的历时向度阐述了文学阅读差异产生的一种维度,并分析其产生的重要条件。结合第⑥段“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阅读和阐释呢?”、第⑦段“‘强制阐释’批判者认为,这样的阅读与阐释理论先行,立场前置,罔顾原文,是一种‘不道德的’阐释”、第⑧段“强制阐释的问题还在于,它是以非文学阅读的方式来处理文学文本的”分析可知,第⑥⑦⑧三段阐述了强制阐释这一阅读维度,并分析产生这一维度的问题所在。第⑨⑩段,结合“总之,从文学接受视角看,文本阅读存在三种可能向度”分析可知,文章结尾总结了文学阅读的三个向度,并指出了文学阅读多维向度对阅读的现实意义。答案:(1)空间时间(2)B(3)A(4)文章首先提出一个读者眼中到底有多少个哈姆雷特的(问题)话题;接着,从阅读的历时向度阐述了文学阅读差异产生的一种维度,并分析其产生的重要条件;之后,阐述了强制阐释这一阅读维度,并分析产生这一维度的问题所在;最后,文章结尾总结了文学阅读的三个向度,并指出了文学阅读多维向度对阅读的现实意义。(二)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边城(节选)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翠翠,翠翠,帮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那第一个下山人。那人笑着说:“请不要拦我!……”“不成,你不能走!”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的吠着。其余商人皆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并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祖父就说:“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远处鼓声又蓬蓬的响起来了,黄狗张着两个耳朵听着。翠翠问祖父,听不听到什么声音。祖父一注意,知道是什么声音了,便说:“翠翠,端午又来了。你记不记得去年天保大老送你那只肥鸭子。早上大老同一群人上川东去,过渡时还问你。你一定忘记那次落的行雨。我们这次若去,又得打火把回家;你记不记得我们两人用火把照路回家?”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提起旧事,翠翠嗤的笑了。“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你那天只是恨不得让城中的那个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你这种人,好记性!”“我人老了,记性也坏透了。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哩。”“人老了才当守船。”“人老了应当歇憩!”“你爷爷还可以打老虎,人不老!”祖父说着,于是,把膀子弯曲起来,努力使筋肉在局束中显得又有力又年青,且说:“翠翠,你不信,你咬。”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道唢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旁去。为了想早早的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皆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只十五岁。”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的把船拉动起来。到了家边,翠翠跑回家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地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祖父睡着了,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1)联系全文内容,最适合填入文章横线空白处的一句是BA.你这个人,哪壶不开提哪壶。B.你这个人,我怎么不记得?C.你这个人,干嘛还当我是个小孩子呀!D.你这个人,这让我怎么好意思说呢?(2)赏析文章画横线句描写在刻画祖父形象上的作用。(3)分析祖父“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的原因和情感内涵。(4)选文结尾画波浪线处表达很有特点,请加以赏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语句运用的选择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句,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作用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句子的含义,结合相关文句从表达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祖父提起去年端午节天保大老送的肥鸭子,还有打火把回家等,引起了翠翠关于傩送二老的回忆,这让懵懂的翠翠有点羞怯和着恼,于是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其实她全都记得,只是恼祖父提起这件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这个人,我怎么不记得?”故选:B。(2)画线句“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中,“抿着嘴把头摇摇”是动作描写,是针对翠翠说的“全还给他了吗?”的回答;“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是神态描写,结合“祖父气吁吁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并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可知,祖父的“狡猾”体现在留了卖皮纸的年轻人一个铜子,却送给他一把烟叶。这段描写表现了老船夫既善良又有点狡黠的性格,也描写了祖孙二人日常生活的简单快乐。在这件事上,又可以看出老船夫性格淳朴,内心纯厚,重视仁义,看轻钱财。(3)首先要知道这唢呐是做什么的。结合前文“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道唢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旁去。为了想早早的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可知,这唢呐是迎亲送嫁的唢呐。其次,说老船夫“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是因为这唢呐让他想起了多年前死去的女儿,唢呐声可能勾起了祖父对翠翠母亲的回忆。最后,结合“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皆弄明白了”以及祖父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只十五岁”可知,祖父看到花轿,听到唢呐声,自然想到了孙女翠翠也到了唢呐送嫁的年龄,该有个好的归宿,这些让他忧喜参半。(4)这段文字主要采用短句,节奏舒缓。“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祖父睡着了”,这些句子一句一顿,拉长了朗读的节奏,渲染了一种宁静平和而美好的氛围。采用反复手法,“祖父睡着了”“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两个“睡着了”描写人物和动物的动作姿态,他们的安然沉睡写出了翠翠和祖父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简单纯洁的心灵,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湘西人情风物的赞美之情。答案:(1)B(2)通过描写祖父的动作、神态等,写出祖父的善良淳朴又有些狡黠的性格,以及他的重义轻财。(3)唢呐声可能勾起了祖父对翠翠母亲的回忆,孙女翠翠也到了唢呐送嫁的年龄,该有个好的归宿,这些让他忧喜参半。(4)①主要采用短句,节奏舒缓,渲染了宁静平和的氛围;②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出了翠翠和祖父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简单纯洁的心灵。一、(三)7.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江淹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1)。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注释:(1)琼树枝:传说中仙山上的树。(1)根据体裁与诗意,本诗的题目是AA.古离别B.雁门赠别C.生离别D.岭上逢久别者又别(2)下列对诗中意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三四句中围绕“黄云”表达的意思与“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类同。B.七八句借“蕙草”表达不为蕙草秋天凋零而叹惜,而为对方异乡忍受风寒而悲愁。C.“琼树枝”两句意谓想得琼树治疗相思之“病”,此言盼得相见以解苦愁。D.最后两句以菟丝寄树、浮萍寄水自喻,借以表达自己无所凭依、无依无靠。(3)结合全诗,分析画线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分析】(1)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的总体把握。作为诗作题目,要尽可能概括诗的内容。(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明确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具体诗句,找出手法,最后结合全诗分析器情感。【解答】(1)从体裁看,全诗十四句,五言,是一首古体诗。从诗意看,“别”“游子”“送君”“别离”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位闺妇与游子离别,思念远方的亲人,是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故选A。(2)C.“意谓想得琼树治疗相思之‘病’”错,“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是说希望对方可以看见自己的容颜,还像琼枝一样洁丽。故选C。(3)从抒情角度看,常见的手法有直接胸臆和间接抒情。“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诗的开篇就点明地点和事由,情郎要远去雁门关,情侣间只好无奈地分手;“送君如昨日”岁月匆匆,送别的场景似乎就发生在昨天;“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情郎远在天涯,彼此长年分别。这几句诗中“别”“送君”“别离”直接点明送别、离别的主题,属于直抒胸臆。“檐前露已团”写如今已是深秋,檐前的露水都已凝结成团,借眼前深秋清冷的景物表现自己的孤独、凄冷,表达出长时间离别的伤感和苦楚。答案:(1)A(2)C(3)①直抒胸臆。“别”“送君”“别离”直接点明送别、离别的主题。②借景抒情。“檐前露已团”借眼前深秋露重之景表现自己的孤独、凄冷,表达离别之后的相思之苦。(四)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运乎?”(《泰伯》)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战?”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1)《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①就有道而正焉靠近、看齐②《八佾》行列(3)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概括选文论述“仁”的内容角度,完成下面表格。原文内容角度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和礼乐的关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①仁和个人修养的关系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②仁和智、仁、勇三者的关系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③仁和自我约束的关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平时学习中多积累。(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书中的内容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2)①“就有道而正焉”中的“就”,靠近、看齐。句意: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匡正自己缺点。②“《八佾》”中的“佾”,行列。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3)“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文”,文采,经过修饰的;“野”,粗鲁、鄙俗,缺乏文采;“史”,言辞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彬彬”,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4)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句意: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可见,论述的是“仁”和个人修养的关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②“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句意: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仁之精神境界的不同体现。所以,这则指出了仁和智、仁、勇三者的关系。③“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句意: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仁”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要在生活中行“仁”,按孔子的说法,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也就是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所以,这则指出了仁和自我约束的关系。答案:(1)孔子及其再传弟子(2)①靠近、看齐②行列(3)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4)①仁和个人修养的关系②仁和智、仁、勇三者的关系③仁和自我约束的关系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匡正自己缺点,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学而》)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八佾》)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里仁》)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里仁》)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雍也》)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泰伯》)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子罕》)颜渊(请教孔子)如何行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颜渊》)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卫灵公》)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阳货》)(五)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画舫斋记(宋)欧阳修①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之居,而名曰画舫斋。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共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山石唒崒,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因以舟名焉。②《周易》之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盖舟之为物,所以济难而非安居之用也。今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矧予文尝以罪谪,走江湖间,自汴绝淮,浮于大江,至于巴峡,转而以入于汉沔,计其水行几万余里。其羁穷不幸,而卒遭风波之恐,往往叫号神明以脱须臾之命者,数矣。当其恐时,顾视前后凡舟之人,非为商贾,则必仕宦。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追思曩时山川所历,舟楫之危,蛟鼋之出没,波涛之汹欻;宜其寝惊而梦愕。而乃忘其险阻,犹以舟名其斋,岂真乐于舟居者邪!③然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终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乐也,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顾子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④予友蔡君谟善大书,颇怪伟,将乞大字以题于楹。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故具以云。又因以置于壁。⑤壬午十二月十二日书。(1)根据上下文,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词语是DA.胡B.岂C.莫D.孰(2)对作者“以舟名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斋的形状、结构似舟,周围景致如画,情趣盎然。B.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态。C.寄托作者逃避政治风波、泛舟江湖的理想追求。D.具有居安思危的警醒作用。(3)分析第②③段的写作思路。【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了解虚词的用法,结合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思路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筛选信息确定写作思路,再概括作答。【解答】(1)分析可知,所填字应该做句子的主语,据此排除AB;“□肯至是哉?”是个反问句,强调没有人愿意到这里来。“莫”指没有人,再加上反问,意思正好相反,所以应用“孰”。故选D。(2)B.“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态”错误,“非为商贾,则必仕宦。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追思曩时山川所历,舟楫之危,蛟鼋之出没,波涛之汹欻;宜其寝惊而梦愕”,在作者看来,认为如果不是贪图利益和身不由己的人,没人愿意乘舟返泛险,所以并无“豁达乐观的心态”。故选B。(3)第②段,作者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