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12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牛河梁遗址坐落于辽宁省朝阳市,是红山文化晚期的突出代表。该遗址涵盖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建筑遗迹,并且出土了众多石器、玉器、彩陶以及塑像等。这反映了当时()A.社会的复杂化形态 B.阶级社会开始形成C.农业生产高度发达 D.宗教信仰体系成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牛河梁遗址涵盖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建筑遗迹,并且出土了众多石器、玉器、彩陶以及塑像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差别,即社会的复杂化形态,A项正确;阶级社会在此之前就已形成,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化形态,未涉及农业生产状况,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化形态,不能体现宗教信仰体系是否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2.西周时期,周公旦在日常政治和社会活动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则与仪式,并且为之配备了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需践行不同的礼仪,具体情况如表所示。这说明西周时期()等级使用乐器乐舞的规模/人天子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64诸侯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48卿大夫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32士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16A.音乐成为贵族生活的核心内容B.礼乐制度强化了等级秩序C.统治者喜好决定社会活动走向D.统治阶级推动了艺术发展【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题目中描述的规则与仪式表明了不同等级的贵族需要践行不同的礼仪,这与西周的礼乐制度相关,礼乐制度通过音乐、舞蹈和礼仪等方式区分社会等级,使得各级贵族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明确的身份区别,从而强化了等级秩序,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礼乐制度的规定,体现了音乐在贵族生活中的作用,但材料不能说明音乐并非贵族生活的“核心”内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礼乐制度对各级贵族享受的音乐的规定,与统治者喜好没有直接关系,且C项本身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一时期音乐发展的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3.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朝政府“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秦朝此举旨在()A.扩大商业贸易范围 B.推动民族交融C.强化对边疆的经略 D.削弱地方势力【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政府将“亡人、赘婿、贾人”等迁徙到桂林、象郡、南海,这样做的意图是加强边防以巩固统一,C项正确;秦朝此举旨在强化对边疆的经略,秦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此举并不是为了扩大商业贸易范围,排除A项;秦朝此举旨在强化对边疆的经略,“推动民族交融”属于客观影响,排除B项;秦朝此举旨在强化对边疆的经略,未体现地方势力的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4.东汉时期,文人五言诗创作日益增多,并且汲取了乐府民歌的元素。五言诗不但有独立成篇的作品形式,还会附在赋的结尾处,并作为赋的一部分保存下来。这反映出汉代()A.文学审美标准发生巨大变化B.赋在文学领域影响力逐渐削弱C.文学发展具有交融性的特点D.文学创作受到严格的文体限制【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文人五言诗汲取了乐府民歌的元素,并与赋相结合,体现了汉代文学发展具有交融性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汉代文学发展具有交融性的特点,未涉及文学审美标准变化,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五言诗“还会附在赋的结尾处,并作为赋的一部分保存下来”,未体现赋在文学领域影响力逐渐削弱,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汉代文学发展具有交融性的特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5.东晋时期,国家权力的分配主要以门第高低为依据,一些重要职位被特定家族世代长期把持。例如,庾亮、庾冰曾分别掌控荆、扬二州,王导、王敦兄弟更是把控朝廷军权。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A.士族势力的强大 B.科举制度的缺失C.政治局势的混乱 D.武将权力的膨胀【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由于门阀士族的势力强大,他们在政治上占有特权,很多重要的官职都是门第高的士族所把持,这种现象是典型的士族政治表现,与士族势力的强大直接相关,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在东晋时期尚未建立,排除B项;虽然东晋的政治局势确实较为混乱,但这更多是权力分配不均衡的结果而非原因,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士族势力的强大,排除C项;东晋时期虽然有一些武将掌握权力,但题目中强调的是是高门第的文人掌权,排除D项。故选A项。6.485年,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露田40亩,女子授露田20亩,露田用于种植谷物,不得买卖,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用于种植桑、枣、榆树等经济作物。桑田为世业田,可以世袭,但限制买卖。由此可知,均田制的施行()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B.解决了贫富差距问题C.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D.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均田制是由政府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使得农民有了一定的土地进行耕种,保证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D项正确;均田制下土地仍然属于国有,并非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排除A项;均田制的实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土地耕种权,贫富差距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均田制无法彻底解决,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土地的分配方式,没有明确提及减轻农民赋税负担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7.南北朝时期,北朝将南朝贬称为“岛夷”,南朝则称北朝为“索虏”,双方皆以中国正统自居,欲消灭对方以实现全国统一。然而,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众多汉人政权纷纷承认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甚至甘愿称臣纳贡。这一变化反映出()A.民族交融的进一步深化 B.民族矛盾基本消除C.南方经济实力超越北方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北朝互相贬低,皆以中国正统自居。但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众多汉人政权纷纷承认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这一变化反映出民族交融的进一步深化,A项正确;民族矛盾依然存在,“基本消除”不符合史实,表述也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变化反映出民族交融的进一步深化,未涉及南北经济实力比较,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形成,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8.唐朝政事堂作为宰相们议事场所,最初设置于门下省,之后迁至中书省。在开元十一年(723年)更名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长官被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一职务相当于宰相。据此可推知,政事堂的设立()A.导致了冗官现象 B.提高了行政效率C.完善了监察体制 D.弱化了君主权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政事堂由门下省迁到中书省,并改名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说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权融合,中枢机构出现一体化趋势,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并不会导致冗官现象,排除A项;政事堂是行政机构,并不是监察部门,排除C项;政事堂服务于君主专制,并未体现弱化了君主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9.魏晋之际,社会上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一些玄学家主张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玄学的出现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统治阶层对传统文化的尊崇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C.社会动荡下士人的消极避世D.儒道佛思想开始融合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之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社会动荡下士人的消极避世,魏晋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玄学家主张政治上“无为”,生活作风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崇尚“清谈”,这些都反映出士人在这种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下,无法施展抱负,从而选择消极避世,C项正确;魏晋之际社会动荡,玄学家主张的“无为”“自然”“清谈”并非是对传统文化单纯的尊崇,更多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和应对,排除A项;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虽然玄学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对儒学有所影响,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玄学家面对社会状况的态度和主张,而非着重体现儒学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玄学,即道家思想的影响,并未明显提及儒道佛思想的融合,排除D项。故选C项。10.王安石提出:“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对此评价道:“此乃桑弘羊欺汉武帝之言……不取于民,将焉取之?”而现代有学者则认为王安石“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这一点值得关注”。对材料解读最合理的是()A.历史评价的差异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B.司马光完全否定了王安石变法C.财税制度改革是王安石变法核心内容D.阶级属性决定历史解释客观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中涉及到王安石和司马光对财税制度的不同观点,以及现代学者的评价,这反映出对于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不同评价常常受到各自的时代背景、政治立场和经济需求等因素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反映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中“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看法,不能得知司马光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排除B项;材料虽然涉及王安石变法中关于“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措施,但据材料不能得知其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排除C项;阶级属性影响历史解释,但并非决定历史解释的客观性,排除D项。故选A项。11.金朝建国以来,四十余年内一直使用宋、辽货币,自身并未铸造铜钱。直至正隆三年(1158年),海陵王完颜亮开始铸造正隆元宝(图1)铜钱。此后,金朝各代相继铸造大定、泰和、贞元等年号的铜钱。在这些铜钱中,大定通宝(图2)的铸造量尤其庞大,年铸造量约达14万贯。金朝自铸铜钱源于()A.社会经济的发展 B.经济政策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完善 D.重商主义的盛行【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钱币的出现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金朝自铸大量铜钱,主要原因是金朝社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金朝自铸铜钱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B项;金朝的货币制度并不完善,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重商主义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过出超才能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金朝自铸铜钱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材料未体现金朝盛行重商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12.元代行省官员负责管理本省的军事设施,如城池、关隘、要塞等的修缮和守卫,在战时负责制定作战计划、指挥战斗,协调本省及周边地区的军事力量。此外,行省官员对一些地方重大事务可以自行决策并付诸实施,而对于一些中下级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也有较大的自主权。这说明元代行省()A.削弱了中央集权 B.助长了地方势力C.实现了高度自治 D.军政大权较集中【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代行省官员负责管理本省的军事设施和协调本省及周边地区的军事力量,同时行省官员对一些地方重大事务可以自行决策并付诸实施,这说明元代行省军政大权较集中,D项正确;元代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元代行省依然受到中央节制,并未助长地方势力,排除B项;元代行省虽有军政大权,但依然受到中央节制,并非高度自治,排除C项。故选D项。13.在元代,私人经商得到政府支持,甚至官僚贵族也可以从事商业活动。元代政府专门设立了行泉府司,组织商船队开展海外贸易活动。外贸成为国家重要财源,如泉州港的市舶税收一度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比超过十分之一。这反映出元代()A.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B.重农抑商政策废弛C.商业发展氛围良好 D.财政收入结构合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题干中提到“政府支持私人经商”、“官僚贵族也可以从事商业活动”、“专门设立了行泉府司,组织商船队开展海外贸易活动”,这说明元代对商业活动采取积极的支持态度,反映出当时商业发展氛围较好,而“外贸成为国家重要财源”则进一步体现了商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元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整体来看,元代的经济发展模式仍旧以农业为主,排除A项;元代虽然重视海外贸易,但仍旧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对外贸易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但不能说明财政收入结构的整体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14.乾道五年至七年(1169—1171年),朱熹数次上书建宁府知府,请求大力推动社仓建设并制定规则:社仓贷谷给农民,收20%利息,小饥减半,大饥免息。丰年有人借贷开两仓留一仓,饥馑之年开第三仓,赈贷深山穷谷中的耕田百姓。朱熹此举()A.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隐含了“存天理”的思想C.践行了理学格物致知理念D.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情怀【答案】D【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朱熹上书建宁府知府,请求大力推动社仓建设并制定规则,救济百姓,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情怀,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赈济百姓,而非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B项;格物致知是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5.明朝正德年间,文渊阁大学士杨廷和深得皇帝信任,出任内阁首辅。在皇帝长期疏于朝政的情况下,他总揽朝政,成功稳定了局势。然而,新帝朱厚熜登基后,便着手清除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集团,杨廷和很快失去了昔日的权势。这一变化反映出明朝内阁()A.制度化过程遭到了严重破坏B.掌握着国家的最高行政权C.只是一个临时性的秘书机构D.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意志【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明朝内阁制度虽然为皇帝的决策提供辅助,但其实质上并不具备独立的权力,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力主要依赖于皇帝的信任和支持。杨廷和在正德年间受到宠信,因而掌握实权,但在新帝登基后迅速被削弱,说明内阁的权力大小实际取决于皇帝的意志,D项正确;内阁本身就不具备决策权,只是以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其地位和权力依赖于皇帝的信任和支持,所以材料不涉及内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排除A项;内阁本身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或行政机构,排除B项;内阁虽然是秘书机构,但其并非临时性的,排除C项。故选D项。16.郑和下西洋期间,在海外众多地方设立了“官厂”。郑和在马六甲构建的官厂主要用于囤放粮食与货物。此外,郑和成功消灭了海盗陈祖义的侵扰,促使马六甲一跃成为当时东西贸易活动的主要商港。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A.维护了边疆地区稳定 B.加强了与海外联系C.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D.旨在拓展对外贸易【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郑和成功消灭了海盗陈祖义的侵扰,促使马六甲一跃成为当时东西贸易活动的主要商港”可知,郑和在马六甲构建的官厂主要用于囤放粮食与货物,还促使马六甲一跃成为当时东西贸易活动的主要商港,说明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海外的联系,B项正确;材料中“消灭了海盗陈祖义的侵扰”起到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但是题干强调的是这一活动所带来的影响——马六甲成为主要商港,即维护边疆稳定不是材料所述内容的主要影响,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加重政府财政负担主要表现为朝贡贸易的实行,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而不是拓展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商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对秦国社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史称“商鞅变法”。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部分奴隶主和奴隶,实现了向地主和农民身份的转变。这些地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为自己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扫清障碍,进而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取消奴隶主的世袭特权,这便成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根源。——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材料二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集中体现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材料三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国家机器,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商鞅变法的必然性。(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影响。【答案】(1)必然性: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发展,削弱了奴隶制人身依附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解放生产力;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变法革新提供理论;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势力增强,争霸战争频繁。(2)措施全面;注重耕战;强制性;具有彻底性;效果显著。(3)积极: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促进经济繁荣,推动秦国社会进步;壮大秦国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消极:轻视教化,刑罚严苛,加重人民负担。【解析】小问1】时空是战国(中国)。必然性:根据材料一“当时部分奴隶主和奴隶,实现了向地主和农民身份的转变。这些地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为自己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扫清障碍,进而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取消奴隶主的世袭特权,这便成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根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变法提供物质基础;土地私有制发展,削弱了奴隶制人身依附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解放生产力;结合战国时期的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变法革新提供理论,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势力增强,争霸战争频繁。【小问2】时空是战国(中国)。特点:根据材二料“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集中体现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可知,措施全面;根据材料二“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可知,注重耕战;根据材料二“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可知,强制性;根据材料三“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国家机器,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诸侯畏惧”可知,具有彻底性;效果显著。【小问3】时空是战国(中国)。影响:根据材料三“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国家机器,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诸侯畏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促进经济繁荣,推动秦国社会进步;壮大秦国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轻视教化,刑罚严苛,加重人民负担。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200年,平城之战让汉高祖刘邦见识到匈奴军事力量的强大,因此他采纳娄敬的建议,决定与匈奴和亲,开放关市,并每年送给匈奴大批丝绵酒食等物。即便如此,匈奴仍时有南下,骚扰汉朝边境。汉文帝时期,贾谊等人对朝廷的和亲政策极为不满,认为这是一种“倒县(悬)之势”。贾谊强烈呼吁要维护汉朝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消除匈奴对汉朝造成的威胁。——摘编自樊文礼、史秀莲《汉代儒家的民族观——以贾谊、董仲舒、何休为中心》材料二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故孽子悼惠王王齐七十二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城,兄子王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不忍,因赐几杖,德至厚也。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公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逆。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摘编自晁错《削藩策》(1)根据材料,指出汉初面临的政治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说明汉初在经济、思想领域面临的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解决汉初上述问题的举措。【答案】(1)政治问题:匈奴势力威胁汉政权的稳定;王国实力威胁中央集权;经济问题:地方豪强和商贾势力膨胀;经济秩序混乱;思想问题:思想混乱不统一。(2)举措:政治方面: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进行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经济方面: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解析】【小问1】时空是汉朝(中国)。第一小问政治问题:根据材料一“公元前200年,平城之战让汉高祖刘邦见识到匈奴军事力量的强大,因此他采纳娄敬的建议,决定与匈奴和亲,开放关市,并每年送给匈奴大批丝绵酒食等物。即便如此,匈奴仍时有南下,骚扰汉朝边境”可知,匈奴势力威胁汉政权的稳定;根据材料二“乃益骄恣,公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逆”可知,王国实力威胁中央集权。第二小问经济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地方豪强和商贾势力膨胀;经济秩序混乱;第三小问思想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思想混乱不统一。【小问2】时空是汉朝(中国)。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政治、经济、思想上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政治方面: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进行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经济方面: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等等。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太宗谓侍臣曰:“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摘编自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二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彼时,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社会呈现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风气。唐太宗大胆起用少数民族人士担任官职,下令在长安重新修缮国子监,随后又兴建书学、算学、律学三科学校,吸引了高丽、百济、新罗以及吐蕃等地区的人士前来唐朝学习交流。——摘编自乾莹《显赫于青史影响于后世——贞观之治》(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方针,并以隋朝灭亡的两个反面例子论证唐太宗相关治国方针的重要性。(2)请用唐太宗制度建设的一项成果来说明材料二所描绘的“贞观之治”局面。(要求:说明所选制度,论述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答案】(1)治国方针:戒奢从简;推行开明民族政策;实施开放对外政策。反面例子: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激化社会矛盾。这使得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隋朝短命而亡。(2)成果:唐太宗完善了科举制度,提升了唐朝的文化影响力。说明: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制的实行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周边少数民族人士以及外国人士纷纷前来唐朝学习,这充分彰显了唐朝文化强大的吸引力和广泛的影响力。【解析】【小问1】本题是综合题——情景活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第一小问治国方针,据材料一“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得出,戒奢从简;根据材料二“唐太宗大胆起用少数民族人士担任官职,下令在长安重新修缮国子监,随后又兴建书学、算学、律学三科学校,吸引了高丽、百济、新罗以及吐蕃等地区的人士前来唐朝学习交流。”可知,推行开明民族政策;实施开放对外政策。第二小问反例,结合所学可知,围绕隋朝灭亡隋炀帝穷奢极欲的例子导致隋朝灭亡来展开,如: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激化社会矛盾。这使得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隋朝短命而亡。小问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银冶炼厂社会责任与品牌形象考核试卷
- 门诊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考核试卷
- 自行车行业绿色生产标准考核试卷
- 高压容器应力分析与评定考核试卷
- 项目管理中的质量管理体系-洞察分析
- 船舶海水系统管道布局与优化考核试卷
- 梯度功能吸引管-洞察分析
- 药物释放动力学模型-第1篇-洞察分析
- 园林景观文化传承与创新-洞察分析
-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洞察分析
- 无人机表演服务合同
- 呼吸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 物业经理转正述职
- 贸易岗位招聘面试题及回答建议(某大型国企)2025年
- 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关务实务组”赛项参考试题及答案
-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 北师大版(2024新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期末考点复习提纲
- 2024年理论中心组学习心得体会模版(2篇)
-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 环保行业工业废气污染防治技术路线方案
- 电工的职业健康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