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思维、能力与实践》第1章劳动和劳动形态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熟悉对劳动的新认识,熟悉劳动的形式,了解劳动起源论。(2)熟悉劳动形态,了解劳动形态的变化,掌握劳动形态的内涵。(3)学习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论述,熟悉劳动三形态。(4)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5)了解延安时期的劳动故事,熟悉延安时期的劳动精神,了解延安精神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意义。学习目标素质目标(1)对照学习内容,审视自身对劳动的认识、情感、态度和劳动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劳动品德。(2)反思自身劳动习惯的不足之处,培养积极进取的劳动习惯。(3)学习马克思的经典劳动思想,培养对共产主义理论的认识。(4)学习延安精神,培养热爱劳动的高尚情操。能力目标(1)能准确定义劳动的基础概念,能积极收集和学习革命理论。(2)结合个人成长经历,熟悉劳动思想的不断发展进步。重点难点(1)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提出、发展和最新思想。(2)熟悉和马克思的劳动三形态论述。(3)学习掌握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4)理解、熟悉中国共产党的延安劳动精神及其伟大意义。导读案例: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00【导读案例】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尊重劳动、关心劳动者。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及劳动和劳动者。【导读案例】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1.关于劳动的重要性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来到全国总工会机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导读案例】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2014年4月30日,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习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
径,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也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四风”
的重要保障。【导读案例】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
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
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导读案例】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2.如何对待劳动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来到全国总工会机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国工人阶级要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胸怀全局,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以国家主人翁姿态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贡献。【导读案例】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2014年4月30日,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指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不仅自己要做好工作,而且要身体力行向全社会传播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导读案例】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广大劳动群众要勤于学习,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学各方面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要立足岗位学,向师傅学,向同事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梦想属于每一个人,广大劳动群众要敢想敢干、敢于追梦。说到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现在,党和国家事业空间很大,只要有志气有闯劲,普通劳动者也可以在宽广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导读案例】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3.树立什么样的劳动观念?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来到全国总工会机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导读案例】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的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
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导读案例】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01020304什么是劳动劳动形态演变与内涵马克思的劳动三形态延安时期的劳动精神
第1章劳动和劳动形态第一节什么是劳动01第一节什么是劳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但是劳动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
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
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第一节什么是劳动人类的祖先猿,是经过长期劳动才变成为能制造工具的人。劳动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所谓劳动,是指人们运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劳动在人类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图1-2劳动创造了人一、劳动的认识二、劳动的形式三、劳动起源论第一节什么是劳动一、劳动的认识劳动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其实质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动来调整和控制自然界,使之发生物质变换,即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性质,为人类的生活和自己的需要服务。劳动的内涵是指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从外延上看一切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人类活动都属于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作为自为的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就是劳动”。这一论述揭示了劳动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的本质,这种实践
活动是人自为的特有的活动,并能创造满足人需要的
个人财富。一、劳动的认识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分别从三个维度,对劳动的价值进行全面阐释。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他阐明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创造了人类;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他揭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教育学角度,他强调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二、劳动的形式劳动的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体力劳动,一种是脑力劳动。但是任何一种劳动都是脑力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它们共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系统辩证法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自然界在变化发展中孕育着人类;人类在制造石器中诞生;人类在学会使用火的过程中脱离了动物界。所以说,劳动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范畴的中介环节。三、劳动起源论劳动起源论也称为社会起源说,是教育起源的三大主要观点之一,代表人物是前苏联教育家米丁斯基、凯洛夫,另外两个观点涉及生物和心理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心理起源学说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劳动起源论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前苏联的教育史学家、教育学家以及我国的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就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三、劳动起源论劳动起源论是指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就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三、劳动起源论劳动,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础,也是人类最原始的现象,其主要观点包括: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和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三、劳动起源论劳动起源说认识到劳动是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力,它克服了教育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在教育社会属性上的缺陷,看到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问题,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从而为科学、合理地揭示教育起源的问题奠定了基础。第二节劳动形态演变与内涵02第二节劳动形态演变与内涵劳动形态指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在人类生产活动中所采取的表现形式。潜在的劳动形态,指未实际发挥作用的,存在于劳动者体内和脑力的总和,即劳动能力。流动的劳动形态,又叫活劳动,指在实际的劳动过程中正在
发挥的体力和脑力。物化的劳动形态,又叫死劳动,指凝结
在产品中的劳动。一、劳动形态变化二、劳动形态的内涵第二节劳动形态演变与内涵一、劳动形态变化劳动形态不是一层不变的,要正确认识劳动形态及其发生的变化,以便于适应时代需要与劳动的新发展,作出劳动政策上的调整,使其更加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一、劳动形态变化新的时代,人类劳动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脑力劳动的比重空前增加,服务性劳动在GDP中的占比已经远远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无与伦比,复合型劳动成为日常的劳动形态……
因此,站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上深刻理解劳动形态的演变,就
显得十分重要。一、劳动形态变化一方面,我们不能简单重复上个世纪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时期对于劳动及劳动教育概念的理解,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学工学农”,而对脑力劳动、消费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等的重要性熟视无睹;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简
单否定体力劳动、体力劳动者的重要性,强调“以体力劳动
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
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在这个意义上具有教育实
践的针对性。一、劳动形态变化此外,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上深刻理解劳动形态的演变,一定要与劳动精神的坚守相统一。人类历史川流不息,劳动形态会一直演变下去。但是无论形态如何改变,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理从未改变。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一定要准确把握这一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
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
社会。二、劳动形态的内涵科技劳动成为第一生产劳动。科技劳动在生产中不仅作为生产劳动参与价值与财富的创造,而且,科技工作是复杂劳动,比普通工人可创造更多劳动价值。科学技术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巨大作用,使科技劳动成为第
一生产劳动。具体表现为:一是科技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
已经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
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
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二、劳动形态的内涵20世纪初,社会生产力发展只有5%依靠科技进步,而现在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已达到70%-80%。科技不只是使经济在量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
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变
革力量。二、劳动形态的内涵二是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推动力量。科学技术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要素,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最重要力量。三是科技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高效化。总之,
科技劳动作为第一生产劳动,已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劳
动分工方式。它不仅使劳动的创造性和智能性大大加强,
也推动了劳动由以体力劳动为主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转
变,脑力劳动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二、劳动形态的内涵经营管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其结果是使劳动过程的环节增多,链条拉长,生产商品的劳动很难在同一个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完成;劳动过程成为越来越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种相对独立的劳动职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同一个商品的生产过程,从而使劳动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大大加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要在经营管理方面下苦功夫才行,否则,再丰富的资源也不会得到最佳配置,再优秀的员工也不会得到起码的尊重,再广阔的市场也不会得到满意的份额。因此,必须提高对经营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二、劳动形态的内涵精神生产和服务业的劳动日益重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向其他领域延伸。表现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在现代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导致劳动向其他领域转移和延伸,已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而且延伸到了社会服务领域和精神文化领域。总之,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导致劳动向其他领域转移和延伸,已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而且延伸到了社会服务领域和精神文化领域。第三节马克思的劳动三形态03第三节马克思的劳动三形态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劳动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马克思把劳动比喻成整个社会为之旋转的太阳,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本质,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劳动的发展史。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
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马克思把劳动分为三种形态,是指劳动的潜在形态、劳动的
流动形态和劳动的凝结形态。
三、流动形态劳动四、凝固形态劳动一、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论述二、潜在形态劳动第三节马克思的劳动三形态一、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论述1.劳动本质论“人的本质是什么”,一直是困扰学术界的重要难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
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详细描述了劳动在人类从猿进化为
人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会使用和创造劳动工具把人类社
会与猿群世界得以区分开来。劳动使人学会直立行走,并且
还创造了语言。一、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论述第二,劳动创造了人类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地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这“有生命的个人”之所以能够存在,最主要的是因为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创造和生产物质生活资料。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劳动的过程就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作用于自然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物质交换过程,正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一、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论述第三,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只有劳动才赋予已发现的自然产物以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同样有过明确的表述:“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
富。但是劳动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它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
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
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
和精神财富的活动。一、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论述第四,劳动创造了社会关系。劳动不仅创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害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即“劳动资料占有和使用关系,劳动的分工和协作关系,劳动产品的交换、分配和消费关系等”)以及人与主观意识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社会是人类劳动的产
物,是劳动活动的展开形式,也必将随着劳动的
发展而发展。一、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论述2.劳动价值论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全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是促使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不是精神、意志、神灵,而是人的劳动实践。一、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论述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
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
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
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
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一、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论述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由抽象性的劳动所凝结。劳动价值论把价值定义为一种人类劳动,因此在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范围内“不能说劳动能创造价值”,《资本论》也没有“劳动创造价值”的语句,只提到具体的人或者劳动者能创造价值。商品交换中的交换是一种劳动(价值)而不是交换的不可度量的效用,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配第认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同时也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一、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论述3.劳动解放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只承认“精神劳动”的价值,只知道劳动的积极方面,而忽略了其消极方面。他进一步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正是通过“现实的劳动”来“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从而实现其真正的自由与解放。一、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论述但是在资本主义时代大机器生产方式,人的劳动被异化。异化不仅导致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以及劳动成果的分离,异化还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以及社会的异化。“劳动异化”导致了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异化状态是人类解放和自由的障碍。而要改变这个状态,就必须通过革命消灭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私有制。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劳动快乐和自由,才能获得根本的解放。那将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建立在“人的现实的劳动”基础之上的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的统一,才是真正的人类解放。一、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论述马克思对于人的解放的思考并没有停留在对于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批判,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劳动复归”的理论。只有彻底消除私有制,社会生产得到极大的发展,人类才能从劳动的束缚和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真正享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自由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拥有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实现劳动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劳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劳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与动力,人人参与劳动,劳动创造社会共同财富,这一切有关于“劳动”的思想与理论成为毛泽东思想关于劳动论述的理论来源。二、潜在形态劳动潜在形态的劳动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它虽然潜在于劳动者的身上,不是现实的劳动,但是它却是流动性的劳动和凝结形态的劳动的前提和条件,是劳动者能干什么的标志。一般来说,劳动者的生产技术、生产技能越高,能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就越多。二、潜在形态劳动因此,用潜在形态的劳动来衡量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有三个好处:一是能比较正确地估计出劳动者向社会可能提供的劳动;二是潜在形态的劳动相对稳定性大,便于考察;三是有利于劳动者的技术进步,以技术进步来改
变自己潜在的劳动形态。上述的三个好处,在从事复杂劳动的脑力劳动者身
上表现的非常明显,因为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
不同,他们的潜在形态的劳动以学历等为标志。三、流动形态劳动流动形态的劳动,也就是劳动者正在进行的生产活动本身。如果说潜在形态的劳动表明的是劳动者能干什么,那么,流动形态的劳动表明的则是劳动者正在干什么。如果说潜在形态的劳动只是劳动的可能形态,那么,流动形态的劳动则是劳动的显示形态。这样,流动形态的劳动就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劳动者的实际支出。在一个企业内部,劳动者的劳动性质、强度和难易程度、劳动时间以及所担负的职责都不尽相同,也不可能每一个劳动者都能生产出凝结形态的劳动产品。这样,社会化生产,就要求企业主要以流动形态的劳动来衡量企业内部每个劳动者根据企业利益所实际支出的劳动。三、流动形态劳动在企业内部以这种流动形态的劳动来衡量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有利于健全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激励劳动者各尽所能,把潜在形态的劳动最大限度地转变为现实形态的劳动,打破企业给劳动者个人的“大锅饭”。四、凝固形态劳动凝固形态的劳动,就是劳动者已经物化在产品中的活劳动。它表明的是劳动者已经干出了什么。由于凝结形态的劳动具体体现于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之中,而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产品只有得到社会承认,企业才能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因此,以凝固形态的劳动来衡量企业劳动者集体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既能借助货币比较准确、简便地衡量出企业劳动者集体劳动的数量、质量以及有效性,又能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使全民所有制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四、凝固形态劳动然而,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凝固形态的劳动只能用来衡量企业集体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质量与有效性,很难用来衡量企业内部所有劳动者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提供的劳动量,这一点,特别表现于那些生产自动化程度高,又不易检验生产以及生产任务经常变动的企业和工种。第四节延安时期的劳动精神04第四节延安时期的劳动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自我实现。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期间,非常重视劳动精神的培育。受制于解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时代主要矛盾的局限,虽然当时没有明确地提出“劳动精神”,但回望那段历史,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方方面面强调劳动意识、选树劳动模范、宣扬劳动事迹、培育劳动精神的脉络清晰可见。第四节延安时期的劳动精神历史总会给我们带来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新时代发展内涵中,当然不能缺少对劳动精神的教育培养。01延安时期劳动精神培育的历史图景02延安时期培育劳动精神的历史意义03延安精神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字第四节延安时期的劳动精神一、延安时期劳动精神培育的历史图景延安时期劳动精神指的是党中央从1935年10月19日至1948年3月23日这个时间段,在陕北这块土地上所激发、鼓励、培育出来的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理念。这种精神是由每个劳动者个体认同、在实践的基础上凝聚形成的,其培育过程体现在陕甘宁边区的
各个方面。一、延安时期劳动精神培育的历史图景1.经济建设中培育劳动精神从党中央落脚陕北至1939年底,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来源主要以爱国华侨、仁人志士的捐赠、共产国际分配的经费和国民政府的军饷等这些外援为主。1939年底,国民党停发八路军军饷,再加上自然灾害、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时局变化,边区财政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内忧外患的综合因素下,边区以毛主席的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发端,开展了近四年的大生产运动,克服了经济困难、渡过了难关。在此过程中,从上到下,从首长到马夫,全部编入生产小组,每个人都有生产任务,人人参与生产。一、延安时期劳动精神培育的历史图景此外,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还在农忙时节主动帮助群众生产劳动。热火朝天的农业生产劳动成为后方的主要场景。除了农业,在工业方面,陕甘宁边区在几乎为零的基础上发展了纸张、皮革、火柴、炼铁、修造机器等生产部类,劳动的类别得到了扩大。经济战线所取得的成绩保证了陕甘宁边区党政军
的给养需求,使持久抗战有了物质基础,同时也
生动地诠释了“劳动改变生活、劳动创造幸福”
的判断。一、延安时期劳动精神培育的历史图景2.社会生活中培育劳动精神党中央一直非常重视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党政军干部带头参加生产劳动,从井冈山时期就形成了这种优良传统。延安时期,毛泽东亲自下地干活,在杨家岭种了菜园子。周恩来一只胳臂受伤,在纺线比赛中成为纺线能手。朱德是拾粪能手。林伯渠带头制定“个人生产节约计划”,他以身作则参加劳动。各级干部也都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参加体力劳动。毛泽东送毛岸英到特等劳动英雄吴满有处上“劳动大学”。1949年10月,毛泽东在同绥远负责人的谈话中就指出:“干部要参加生产指挥和劳动,劳动可以改造思想,改造人。”可见,参加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已经超出了劳动本身。一、延安时期劳动精神培育的历史图景改造“二流子”。陕甘宁边区的农村,存在约占人口6%的“脱离生产”“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他们不劳动,还影响了边区的社会风气。从1940―1945年,边区全面开展改造“二流子”工作,使绝大多数“二流子”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好吃懒做被看作是耻辱”,改造过的“二流子”不仅努力生产,自食其力,摆脱了贫困,而且自给有
余,走向了丰衣足食,有的甚至成为劳动模范。一、延安时期劳动精神培育的历史图景劳模运动。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竞赛开始,先后举行了“第一届农业展览会”“第一届工业展览会”“五一劳动大竞赛”“生产总结、颁奖大会”“劳动英雄代表大会”等多场以表彰先进劳动者、形成示范引领为目的的活动,促进了生产发展,形成了热爱劳动的风尚。一、延安时期劳动精神培育的历史图景3.教育事业中培育劳动精神延安时期,党中央创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明确要求,教育要与实际相结合。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员有三个本领:枪杆子、笔杆子和锄把子。抗大学员除了在露天、在窑洞里学习抗日救国的真理外,还自己动手建校舍,自己生产,开荒种地解决衣食住行的物质问题。陕北公学在办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对人民群众的革命感情,除参与军事训练、理论学习外,还积极参加建校劳动和农业生产劳动。学生在“锄头和土地石子发出铿锵的和谐的合奏”声中提高生产实践能力,培养同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一、延安时期劳动精神培育的历史图景4.文艺事业中培育劳动精神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从信天游、陕北大秧歌中汲取有益营养,创作出了《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大量反映劳动人民
生活的文艺作品,既改造了文艺工作者本身的人
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向社会公众宣传和弘扬了
劳动精神。二、延安时期培育劳动精神的历史意义延安时期劳动精神的培育是全方位的,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状态下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人们从内而外的一种自觉行动。劳动精神就属于延安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延安精神内涵中本身就有劳
动精神的因子。二、延安时期培育劳动精神的历史意义(1)筑牢了执政基础。延安时期的劳动在较大成分上单指体力劳动,而体力劳动的主体是农民。中国共产党认同劳动,就是和农民拉近了感情距离,也赢得了农民对共产党的支持和拥护。此外,陕甘宁边区对旧社会的地主富农和小资产阶级进行思想改造,通过劳动教育改变其“贱视劳动”的不良思想,将其培养为社会发展的新人,使其团结在党的周围。
对劳动精神的感情认同,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共产
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筑牢了执政根基。二、延安时期培育劳动精神的历史意义(2)改造了社会风气。劳动精神的塑造,一改陕甘宁边区之前劳动者就是“受苦人”、其社会地位低下的形象,也扫清了封建寄生意识存活的空间。陕甘宁边区“十个没有”清朗社会风气的形成,劳动精神起了很大作用。人民群众增强了依靠自己辛勤劳动改变生活面貌的信心,群众士气得到了提升。党政军干部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工作作风得到了改善。二、延安时期培育劳动精神的历史意义(3)积累了教育经验。陕甘宁边区确定的国民教育工作方针为:学校要与劳动社会家庭相结合,同时发展生产、扩大学校。各级各类学校以此为指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做法,既继承了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也开创了面向生产、面向时代开展教育的新局面。三、延安精神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延安时期劳动精神的培育实践和取得的经验成果,对于新时代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等教育是距离生产实践最为接近的一种教育类型,是基础教育的延伸,也是岗位教育的前站。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如果没有对劳动者的充分尊重,或者劳动意识缺失、轻视劳动价值,必然会影响个人事业发展和成长,也
会影响高等教育的社会声誉。因此,一定要在继
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把劳动精神的培育贯穿于
高等教育办学全过程。三、延安精神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1)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强化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让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的精神境界。要教育学生牢固树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坚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高等教育要继承延安时期劳动教育兼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要让学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扛起这项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要有“勤勉的意志、坚毅的品质和忍辱负重的性格”这些劳动背后的精神支撑。立德树人必须回答好“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要有理论层面的解读,更要有实践层面实实在在的付出,强化劳动教育势在必行。三、延安精神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2)在深化产教融合中强化劳动教育。产教融合要向深层次迈进,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就要使企业在产教融合中获得某种“收益”,产教融合要将学校高涨的热情化为具体的行动。二者之间有一个重要的连接点,就是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的匹配。企业希望的人才是“来者能用”“来者好用”,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这种价值诉求。延安时
期的学校教育非常重视这种结合,很多实行“教
学、科研、生产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体制”,将
学校办成“一面学习、一面工作的实际部门”。三、延安精神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借鉴历史经验,高等教育要坚持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开发更多实用教材,让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和技术进步深度、全面对接,保证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广泛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学校实践学习过程中体悟劳动精神、提升劳动技能。三、延安精神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3)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化劳动教育。延安时期的劳动精神培育是面向全社会铺展开来,是因社会需求而催生出来的。所以,当代高等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强化劳动教育。然而,服务的方式非常多元,其中最为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此外,还要为地方产业发展搭建服务平台,发挥科技人才优势组建社会服务团队,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助推生产发展,引领产业升级。这些环节里,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广泛地深度参与,在社会实践、科技推广、项目研发、基层扶贫等活动中了解民生、体察民情,从而增强对劳动改变生活、劳动创造幸福的情感认同,同时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此外,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中也应融入劳动教育。三、延安精神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需要注意防止两种狭隘的劳动教育:一是劳动教育就是参加体力劳动。时代在发展,新业态、新职业层出不穷,同时有一些职业和岗位在逐渐淘汰。劳动对象多样化,劳动形态也呈现各异。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体力劳动。二是为了劳动教育而劳动。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立劳动课,采取集中上课、考核等形式主义的方式刻意进行劳动教育;或者过
度重视仪式感,在一场场的劳动作秀和表演中进
行劳动教育。三、延安精神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劳动教育要回归教育本真,急不得也慢不得。劳动精神对个人应是一辈子需要修养和提升的,对社会应是全体成员应该共同培育和营造的。劳动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生产关系革故鼎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代高等教育应借鉴延安时期劳动精神的培育经验,在劳动者担当社会生产者角色之前要将劳动意识筑牢在学生思想深处,将勤劳、诚实奋斗等劳动
基因注入学生的行为模式,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的同时厚植发展内涵。第1章劳动和劳动形态谢谢!《劳动:思维、能力与实践》第2章劳动教育的方向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2)学习、理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见》。(3)学习、理解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4)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领会“劳动是一切
幸福的源泉”重要思想。学习目标素质目标(1)审视自身的社会敏感性,培养关心政治,学习文件的积极态度。(2)重视自身劳动态度的培养,积极进取,重视劳动教育课程。能力目标学会获取、学习重要文件的能力,从文件中体会政策、措施,得到事业发展方向。重点难点(1)了解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一贯坚持的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和推动劳动教育的处事原则与高尚情怀。(2)理解和体会“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导读案例:麦当劳的故事00【导读案例】麦当劳的故事克洛克的家境并不富裕,下课的时候在一家快餐店打工。起初老板安排他专门擦桌子,他毫无干劲儿,当天就溜回了家。克洛克向父亲诉苦:“我的理想是做老板,不是擦桌子。”父亲没有反驳他,而是叫他先把自家的餐桌擦干净。克洛克拿来毛巾,在桌子上随意擦了一遍,然后看着父亲,等他验收。父亲拿来一块崭新的白毛巾,在桌面上轻轻擦拭了一下,洁白的毛巾立即脏了,分外刺眼。父亲指着桌
子说:“孩子,擦桌子是很简单的活儿。但是你连桌
子都擦不干净,还能做好什么,凭什么做老板”克洛
克羞愧难当。【导读案例】麦当劳的故事克洛克回到了快餐店,他谨记父亲的教诲,每次擦桌子都要准备5条毛巾,依次擦s遍,而且每次都顺着同一个方向擦,为的是不让毛巾重复污染桌面。最终,克洛克得到老板赏识留了下来,并接管了那家快餐店,做了老板。10年后,他创立了自己的——麦当劳。01020304老一辈革命家重视劳动教育习近平同志重视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第2章劳动教育的方向05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第一节老一辈革命家重视劳动教育01第一节老一辈革命家重视劳动教育2021年7月1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功勋!我们向他们
表示崇高的敬意!第一节老一辈革命家重视劳动教育此时此刻,我们深切怀念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巩固、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深切怀念为建立、捍卫、建设新中国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深切怀念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深切怀念近代以来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顽强奋斗的所有仁人志士。他们为祖国和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他们的崇高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与革命工作的各个方面,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一样,劳动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伟大胜利的宝贵法宝之一。第一节老一辈革命家重视劳动教育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全国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见》的文件,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提出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要求全体学生广泛开展劳动教
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
能力,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一、毛泽东同志重视劳动教育二、邓小平同志重视劳动教育第二节劳动形态演变与内涵一、毛泽东同志重视劳动教育1949年10月1日建国初期,就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的基本
方针。在中国共产党从革命转向建设的初期,首先坚
决摧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迅速完成对
旧中国教育制度的“坚决改造”。中央人民政府政务
院1951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点向工
农大众敞开教育普及大门,努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受
教育的基本权利。一、毛泽东同志重视劳动教育1956年,党的八大宣告我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
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标志着我国
的教育方针由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转变为社会主义
教育方针,开始了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新征程。一、毛泽东同志重视劳动教育1958年,毛泽东同志认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一、毛泽东同志重视劳动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经历了一个确立、调整、完善的发展历程。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把“爱劳动”与“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一并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
体国民的公德。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
成,党实现对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领导,
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基本
原则写入党的教育方针。一、毛泽东同志重视劳动教育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毛泽东在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分析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研究了十大关系,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团结一致地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他从这一大局出发观察教育问题,首次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出明确表述:“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一、毛泽东同志重视劳动教育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在青年学生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使全体青年懂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达到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早在1957年毛泽东主席首次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后来党和政府进一步发展、总结,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二、邓小平同志重视劳动教育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要求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方针也在调整中完善。二、邓小平同志重视劳动教育作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对我国教育重大问题作了深刻阐释,逐渐形成了邓小平教育理论体系,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形势和我国经济实力薄弱、资源不足、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我这里说的关于教育、科技、知识分子的意见,是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措施来说的。从长远看,这个问题到了着手解决的时候了。”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再次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二、邓小平同志重视劳动教育邓小平同志站在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高度,反复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处理好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造就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积极倡导,“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二、邓小平同志重视劳动教育为了完善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邓小平同志从教育事业必须与国民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角度出发,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78年,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
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邓
小平同志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组织工
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做出了重大贡献。二、邓小平同志重视劳动教育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来指导教育发展,邓小平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他说,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是有质量标准的。他重申毛泽东关于教育方针的论述,要求以此作为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他要求“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二、邓小平同志重视劳动教育邓小平还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他说,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二、邓小平同志重视劳动教育面对改革开放时期的各种社会思潮,1986年,邓小平同志强调:“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他要求:“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1989年前后,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深刻地指出:“十年‘文革’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党从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对教育提出培养人的任务,通过立法程序变成了国家意志。二、邓小平同志重视劳动教育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标志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我国教育方针明确规定的培养目标。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后来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但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规定始终没有改变。此后,新时期教育方针不断发展完善,更加注重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均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在“德智体”的基础上增加了“美”。第二节习近平同志重视劳动教育02第二节劳动形态演变与内涵劳动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伟大胜利的宝贵法宝之一。我党历史上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开始,经过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到带领人民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习近平总书记都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更加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上相继做出重要部署,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办学、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促使教育更好地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提出了一系列更为具体的要求。第二节劳动形态演变与内涵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一个“根本问题”。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再次强调关于教育“根本问题”的观点,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在明确教育“根本问题”的同时,他又提出了关于教育“首要问题”的观点,把“培养什么人”论定为“教育的首要问题”。第二节劳动形态演变与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我先给出一个明确答案,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是基于对历史的考察,以社会客观规律为依据,从维护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阐述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第二节劳动形态演变与内涵习近平总书记说:“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我们
的今天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的明天需
要青年人接着奋斗下去,一代接着一代不
断前进。”第二节劳动形态演变与内涵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接力探索开创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为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亿万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事业,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主题,这一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由此就决定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机构成部分的当代中国教育,必须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第二节劳动形态演变与内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既要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又要回答
“怎样培养人”的问题。2018年,习近平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对此做出了
系统阐述。讲话中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
重要论断,对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做出了新
的概括,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第二节劳动形态演变与内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讲话中提出的关于“根本任务”的两个重要论断,是对同一个问题即“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的回答。这表明,我国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就是指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有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个环节,贯穿教育各个领域。学科、教学、教材、管理等诸多体系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围绕这个目标教,围绕这个目标学。第二节劳动形态演变与内涵怎样才能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以立德为重点,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作了全面阐述。立德树人,首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增长知识和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第二节劳动形态演变与内涵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第二节劳动形态演变与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他说,“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必须坚持崇尚劳动。“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他把对劳动的认识提到人类的本质和文明进步规律的高度,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他明确提出:“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第二节劳动形态演变与内涵劳动教育不只是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的教育和劳动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劳动观念的教育、劳动精神的培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起列入教育方针,表明劳动不仅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而且其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这既是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教育对现实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的回应,抓住了当前教育发展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必将对进一步明确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产生深远影响。第三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见》03第三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做出了总体规划和具体指导。文件中明确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一、充分认识新时代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二、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三、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四、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第三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见》一、充分认识新时代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
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
动品质。二、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二、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二、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职业院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二、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三、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明确劳动教育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三、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要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四、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院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学校逐步
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高等学校要
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建立相
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四、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多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等,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四、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要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
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可采取政府购买
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
育服务。四、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多方面强化安全保障。各地区要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各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特别是辐射、疾病传染等,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第四节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04第四节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7月15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主要面向学校,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第四节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要强化学生劳动观念,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强调全身心参与,手脑并用,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要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体现时代要求;还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创新创造。第四节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导纲要》规定,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其中,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要让学生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强化自立自强意识;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体验工农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服务性劳动教育要注重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他人和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感。第四节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导纲要》强调劳动教育途径要注重课内外结合,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还要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指导纲要》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抓住关键环节,灵活运用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等多种方式方法,增强劳动教育效果;开展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要求各地和学校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管理,对劳动教育所需要的师资、场地设施、经费投入等,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创造必要条件;加强研究和指导,为提高劳动教育质量提供必要支撑。第五节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05第五节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
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第五节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大力开展劳动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增强对劳动创造幸福的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另一方面,要创造机会和条件、创新内容和形式,通过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大力弘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
三、遵循教育规律,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四、体现时代特征,创新内容形式一、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二、塑造诚实劳动的社会风气第五节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五、加强劳动教育,
锻造时代新人一、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区分人与动物的关键。马克思深刻指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社会历史,同时也创造了人类自己。一、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辛勤劳动是劳动者的基本态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释劳动的时代意义,倡导人民以辛勤劳动托举中国梦。这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传统美德,也进一步彰显了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下半年安徽黄山屯溪区部分事业单位招聘30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四川省广元朝天区考试招聘事业单位人员37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四川凉山越西县事业单位招聘3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上半年辽宁文化厅事业单位招聘拟聘人员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上半年浙江南太湖控股集团下属子公司湖州绿金发展中心限公司招聘2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上半年江苏无锡市市属国企业招考管理人员8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上半年四川省绵阳市招才引智第三批招聘1339人(重庆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上半年四川内江威远县事业单位招聘79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三季度四川经准检验检测集团股份限公司招聘48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汽车赠与合同样本
- 戴炜栋语言学练习题
- 英汉互译单词练习打印纸
- 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调试报告表
- 改革开放简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北方工业大学
- 浅析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年龄特点及游戏指导
- 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护理查房
- 新时代高职英语(基础模块)2 Unit3
- 全州疫苗接种与免疫规划培训班讲话稿
- 诗化小说示范课
- 房地产运营管理工作思路
- 有机合成化学3-基团的保护与基团的反应性转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