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教考结合 】(真题+模考题)完全梳理_第1页
文言实词【教考结合 】(真题+模考题)完全梳理_第2页
文言实词【教考结合 】(真题+模考题)完全梳理_第3页
文言实词【教考结合 】(真题+模考题)完全梳理_第4页
文言实词【教考结合 】(真题+模考题)完全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实词教考结合(真题+模考题)完全梳理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重要实词教考衔接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考察点:重要实词席,①〈名词〉席子;用草、竹篾、苇篾等编织的坐卧铺垫的用具。《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又】〈名意动〉以……为席。《左忠毅公逸事》:“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②〈名词〉席位;坐位。《口技》:“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③〈名词〉酒席;筵席。《群英会蒋干中计》:“瑜命撤席,诸将辞出。”④〈名词〉船帆。李白《梁园吟》:“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⑤〈动词〉凭借;倚仗。《汉书·刘向传》:“吕产禄席太后之宠,据将相之位。”重要实词教考衔接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考察点:重要实词枕,zhěn〈名词〉枕头。《梦游天姥吟留别》:“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zhèn①〈动词〉将头放在枕头等物上。《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②〈动词〉临近;挨着。《汉书·严助传》:“北枕大江。”重要实词教考衔接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考察点:特殊句式(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或“惟……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助词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介宾结构中的介词宾语,也放在介词前面,宾语前置。重要实词教考衔接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考察点:重要实词蔽,①〈动词〉遮住;遮掩。《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②〈动词〉蒙蔽。《论语·阳货》:“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又】受蒙蔽。《邹忌讽齐王纳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③〈动词〉隐藏,躲藏。《黔之驴》:“蔽林间窥之。”④〈动词〉总括;概括。《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重要实词教考衔接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考察点:重要实词逆,①〈动词〉迎;迎接。《国语·晋语》:“吕甥逆君于泰。”【又】迎敌;迎战。《赤壁之战》:“将兵与操并力逆操。”②〈动词〉预先;预料。《孔雀东南飞》:“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③〈动词〉不服从;违背。《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④〈名词〉叛逆;骚乱者。《〈指南录〉后序》:“数吕师孟叔侄为逆。”【逆旅】客舍;旅舍。选D。重要实词教考衔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重要实词教考衔接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B.“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慢”是“轻慢、怠慢”的意思,因此周尧卿是对轻慢自己的人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而非“不如自己的人”。故选B。慢,①〈形容词〉傲慢;不敬。《史记·淮侯列传》:“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②〈动词〉懈怠;轻视。《陈情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③〈形容词〉缓慢。《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重要实词教考衔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答案:(1)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泫然”,流眼泪的样子;“是”,如今、现在;“复”,还、再;“……乎”,反问句,……吗。)泫:〈动词〉激水珠下滴。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引】流泪。王僧达《祭颜光禄文》:“心悽目泫。”【泫然】流泪的样子。重要实词教考衔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答案:是,①〈形容词〉对;正确。《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又】〈形意动〉认为……正确;肯定。《问说》:“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②〈代词〉这;这个;这样。《石钟山记》:“是说也,人常疑之。”③〈形容词〉凡是;所有的。《游园》:“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④〈动词〉表判断。《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重要实词教考衔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答案:复,①〈动词〉返回;回还。《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信陵君窃符求赵》:“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②〈动词〉回复;回答。《信陵君窃符求赵》:“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送东阳马生序》:“不敢出一言以复。”③〈动词〉恢复;还原。《出师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师说》:“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④〈动词〉免除赋税徭役。《史记·高祖本纪》:“沛幸得复,丰未得复。”⑤〈动词〉报复。桓宽《盐铁论·本论》:“有复匈奴之志。”重要实词教考衔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答案:复,⑥〈副词〉再;又。《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⑦〈名词〉夹衣。《世说新语·夙惠》:“冬天昼日不著复衣。”⑧〈形容词〉夹层的。《旧唐书·王锷传》:“作复垣洞穴,实金钱于其中。”⑨〈形容词〉繁复;重复。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⑩〈动词〉通“覆”,覆盖,盖住。《女娲补天》:“天不兼复,地不周载。”《促织》:“复之以掌,虚若无物。”重要实词教考衔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答案:乎,①〈介词〉相当于“于”。⒈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师说》:“生乎吾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乎沂,风乎舞雩。”⒉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异乎三子者之撰。”《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⒊介绍依凭的条件。《庖丁解牛》:“乎天理,批大郤。”⒋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捕蛇者说》:“吾尝疑乎是。”重要实词教考衔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答案:乎,②〈助词〉语气词。⒈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唐睢不辱使命》:“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鸿门宴》:“壮士,能复饮乎?”⒉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陈涉世家》:“王候将相另有种乎?”⒊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于“吧”。《殽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庄暴见孟子》:“则齐国其庶几乎?”⒋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冯谖客孟尝君》:“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重要实词教考衔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答案:乎,⒌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归去来兮辞》:“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召公谏厉王弭谤》:“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始得西山宴游记》:“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③〈词缀〉用于形容词、叠音词后面。《庖丁解牛》:“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矣。”《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五人墓碑记》:“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重要实词教考衔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答案:(2)杨纭到达县里后,不再另行访查,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邑”,名词,县;“察”,考察、访查;“第”,只是。)邑,①〈名词〉城镇。《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动词〉封地。《荆轲刺秦王》:“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③〈名词〉县。《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④〈形容词〉通“悒”。忧愁不安。《汉书·杜邺传》:“由后视前,忿邑非之。”重要实词教考衔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察,①〈动词〉仔细看;观察。《石钟山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②〈动词〉看清楚。《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又】〈动词〉苛求。《班超告老归国》:“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③〈动词〉考察。《寡人之于国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也。”④〈形容词〉清楚;明白。《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⑤〈动词〉考察举荐;选拔。《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剌史臣荣举臣秀才。”⑥〈动词〉督察。《邵公谏厉王弥谤》:“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补察:弥补过失,督察是非。)重要实词教考衔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第,①〈名词〉次第;次序。《左传·哀公十六年》:“楚国第,我死,令尹司马非胜而谁?”(按照楚国的用人次序,我死后令尹司马的官职不是胜(人名)来继任还有谁呢?)②〈名词〉官僚和贵族的住宅。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出,驾而宿于朝房,旬而还第。”《左忠毅公逸事》:“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③〈名词〉科举考试的等级。成绩好为“甲第”、“上第”,考中了叫“及第”,没考中叫“落第”、“下第”。《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芋老人传》:“书生用甲第为祖国。”重要实词教考衔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第,④〈副词〉表假设,译为假使,如果。《陈涉世家》:“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⑤〈副词〉只;仅仅。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⑥〈连词〉只是;但是。表示转折。《与妻书》:“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⑦词头。用在整数的前边,表示次序。《孔雀东南飞》:“云有第三郞,窈窕世无双。”《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重要实词教考衔接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人。尧卿聪明机警,博闻强记,七岁时就擅长作诗,二十岁时以学识和品行而闻名。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和饶州通判。去世时年五十三岁。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诗》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尧卿在十二岁时失去了父亲,悲伤哀痛得就像成年人,见到母亲句抑制情感、忍耐哀痛,不想让母亲伤心。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这样的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尧卿后来果然赡养孝顺母亲,他的志向如同母亲所说的那样。他对待兄弟,尤其厚道友爱。母亲去世后,他结草庐守孝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即使生病也不饮酒吃肉。有人劝他按照礼仪规矩适度保重,他说:“《礼记》上说‘老年多病可以不停止吃酒肉’,也许是因为忍受不了丧亲之痛罢了。我虽然病了但还没有年老,能忍心像这样做吗?”安葬母亲时,他亲自背土填埋。有人告诉他说:“古代贫穷无法安葬逝者的人或许会这样做,现在你何必自苦呢?”参考译文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尧卿为人正直严谨,不喜计较,对于那些轻慢他的人,他必定会以丰厚的礼仪来使其惭愧。尽管担任官职的薪俸不高,但他会倾尽所能来救助亲族和朋友,直到用完为止。无论到哪里为官,他都以治理得当而受到民众的思念。他曾在汀州宁化县任知县,提点刑狱杨纭刚进入境内,暗中观察刺史行为的优劣,他看到身戴刑具却仍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杨纭就靠近并询问原因。那个人回答说:“我因为贫穷而追求利益,(知县)为人正直不折,法令不可违反而我却违反了,我又有什么理由怨恨呢?”杨纭到达县里后,不再另行访查,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庆历年间,范仲淹举荐尧卿为可作为学习榜样的老师,可惜周尧卿还没有得到起用就去世了。尧卿的学问,不拘泥于经传注释,他不断地提问、辨析和思索,以通达文义为目的。参考译文他在学习《诗经》时,遵循孔子所说的“《诗》有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纯真无邪”,以及孟子所说的“解说《诗》的人,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才叫做有所得”。他钻研经传的主旨,同时也看到了毛氏和郑氏注释的得失之处,他说:“毛氏注想要简洁,有时缺乏义理,不符合‘用一句话概括’的经义;郑氏注则想要详尽,有时偏离了情性,不算是‘推测诗人的本意’。我们还能不经过筛选地获取知识吗?”在学习《春秋》时,他说:“《左氏春秋》的记述详尽,符合经典的编写方式。”对于三传的异同,他都有所取舍,说:“圣人的意图,怎么可能是不一样的呢?”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说:“像周君这样的人,对待双亲恪尽孝道,处于丧期极尽哀礼,而且以礼行事。他的学识高于毛、郑《诗》注和《左氏春秋》。”参考译文文言文实词模考题练习及解析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便私,指有利于私门;当中的“便”字与成语“便宜行事”中的“便”字意思相同。(至昧者则苟简息情,便私胶习,而不知变通之权,此其所失也。)B.权,指权变,灵活性;与《齐桓晋文之事》“权,然后知轻重”的“权”意思不同。C.箕敛,指苛敛民财;当中的“敛”字与《促织》“科敛丁口”的“敛”字意思相同。(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D.愎,指固执,任性,不接受别人意见:与成语“刚愎自用”中的“愎”字意思相同。答案1.A解析:A.不正确。“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便私”的“便”,有利于;成语“便宜行事”指根据情况,自行决定适当的措施或办法,便宜:因利乘便,见机行事。B.正确。“意思不同”正确。“权”,权变,灵活性,原文句意:却不知道变通的权变;“权,然后知轻重”的“权”,衡量、权衡。C.正确。“意思相同”正确。“箕敛”,用箕子收取,指苛敛民财;《促织》“科敛丁口”句意:向百姓摊派有关费用,敛:摊派,征收。D.正确。“意思相同”正确。“愎”,固执,任性,原文句意:王安石性情不通达而固执任性;成语“刚愎自用”意思:倔强固执,自以为是。重要实词梳理巩固1.便biàn①<名>便利;方便。《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②<动>有利于。《信陵君窃符救赵》:“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③<形>简便,轻便。《冯婉珍》:“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④<副>就,即。《孔雀东南飞》:“槌床便大怒。”⑤<连>即便,即使。《兵车行》:“便至四十西营田。”pián①<形>安逸。《墨子·天志中》:“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②<形>口才好;能说会道。《孔雀东南飞》:“便言多令才。”【便嬖】受宠幸的亲近小臣。《孟子·梁惠王上》:“便不足使令于前与?”重要实词梳理巩固2.权①<名>秤;秤锤。《论语·尧》:“谨权量,审法度。”②<动>称量;衡量。《齐桓晋文之事》:“权,然后知重。”③<名>权势;权力。《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又】有权势的。《报刘一丈书》:“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④<动>代理;兼任。胡仔《推敲》:“时韩愈吏部权京兆。”⑤<名>权变;灵活性。《谋攻》:“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⑥<副>姑且;暂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权在营前开了个茶酒店。”【权变】变通;灵活处理。【权首】主谋;首先起事的人。【权时】衡星时势,即权时度势之义。重要实词梳理巩固3.敛①<动>收;收集;聚集。《陶侃》:“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五人墓碑记》:“敛赀财以送其行。”②<动>摊派;征收捐税。《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动>收整;约束;节制。《琵琶行》:“整顿衣裳起敛容。”④<动>通“殓”。装殓;殡殓;殡葬。《祭十二郎文》:“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敛策】把马鞭收起来,指归隐不再出仕。【敛迹】⒈指恶人有所顾忌而收敛约束,不敢露行迹。⒉藏身不出。⒊指退隐。【敛衽】整一整衣袖,表示敬意。元以前,只指男子的礼节,元以后专指妇女的礼节。【敛容】脸色严肃起来,表示尊敬。重要实词梳理巩固4.愎<形>固执;任性。《后汉书·袁绍传》:“而性矜愎自高。”【愎过】坚持错误。《吕氏春秋传·诬徒》:“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自用。”【愎谏】不听劝谏。《韩非子·亡征》:“很刚而不和,愎而好胜。”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贷,宽容、宽恕,与成语“责无旁贷”中的“贷”意思不同。(其风概严而不猛,有犯,恻怛以处之,毋贷。)B.安,哪里,与《琵琶行并序》中“恬然自安”的“安”意思不同。(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矣!安得幽闲之地,茸一容膝之斋)C.已,停止、结束,与《项脊轩志》中“庭中始为篱,已为墙”的“已”意思不同。D.之,“它”的意思,与《兰亭集序》中“及其所之既倦”的“之”意思相同。答案2.D解析:A.正确。“责无旁贷”中“贷”意思“推卸”。和“宽容、宽恕”意思不同。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B.正确。“恬然自安”中“安”意思是“安逸、安适”,和疑问词用法的“哪里”不同。恬然自安:心境的平和自己感到安逸。C.正确。“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中“已”意思是“随后”,和“停止、结束”意思不同。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D.错误。“及其所之既倦”中“之”是动词,意思是:向往、求得、喜爱。和作代词时“它”的用法不同。及其所之既倦: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重要实词梳理巩固1.贷①<动>借;借出;借入。王符《潜夫论·忠贵》:“宁积粟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庄周家贫》:“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②<动>宽恕;宽免。《书博鸡者事》:“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汉书·袁安传》:“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宁。”重要实词梳理巩固2.安①<形>安定;安稳;安宁;安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山。”《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②<形>安适;安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③<动>养;奉养.《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论语十则》:“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④<动>抚慰;安抚.《孔雀东南飞》:“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之安,与结盟好。”⑤<形>安心;习惯于.《柳敬亭传》:“敬亭亦无所不安。”⑥<动>安置;安放.《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⑦<疑问副词>怎么;哪里.《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⑧<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鸿门宴》:“沛公安在?”重要实词梳理巩固3.已①<动>停止。《<论语>十则》:“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劝学》:“学不可以已。”②<动>完毕;完了。《苏武传》:“剑斩虞常已。”③<动>治愈;消除。《捕蛇者说》:“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④<动>罢了;算了。《冯婉贞》:“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副>已经。《察今》:“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垓下之战》:“汉皆已得楚乎?”⑥<副>随后;随即。《项脊轩志》:“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⑦<副>太;过于。《五人墓碑记》:“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⑧<介>通“以”。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活板》:“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⑨<助>同“矣”。《<论语>十则》:“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重要实词梳理巩固4.之①<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重要实词梳理巩固4.之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下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B.“诚辱则无为乐生”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两句中的“诚”意思不同。C.文中“幸汝以成而名”的“幸”与《鸿门宴》中的“故幸来告良”的“幸”意思相同。(其卒曰:“汝天下之国士也,幸汝以成而名。”)D.“疏爵而贵之”中的“贵”与《师说》“是故无贵无贱”一句中的“贵”的用法不同。广东省江门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答案3.C解析:B项,“诚辱则无为乐生”的“诚”是“如果”的意思,此句意为:假如受到羞辱,他就不愿活下去。“然,诚有百姓者”的“诚"是"的确”的意思,此句意为: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有这种误解的)百姓。此项正确。C项,“幸汝以成而名”的“幸”是“使……活命”的意思,此句意为:饶你一死,让你成名。“故幸来告良”的“幸”是“幸亏"的意思,句意为: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此项错误。D项,“疏爵而贵之”中的“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显贵”的意思,此句意为:分赐爵位使他显贵。“是故无贵无贱”的“贵”是形容词,“高贵、尊贵”的意思,此句意为:因此无论地位高贵卑贱。此项正确。重要实词梳理巩固1.诚①<形>真诚;诚实。《谏太宗十思疏》:“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②<名>诚心。《陈情表》:“愿陛下矜悯愚诚。”③<形>真实;真实的。《史记·扁鹊列传》:“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④<副>实在;确实。《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⑤<副>果真;如果确实。《屈原列传》:“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诚壹】心志专一。《史记·货殖列传》:“田农,掘业,而秦、扬以盖一州。……此皆诚之所致。”重要实词梳理巩固2.幸①<形>幸运。《论积贮疏》:“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②<副>侥幸。《童区寄传》:“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③<副>幸亏。《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④<形为动>为……高兴。柳宗元《骂尸虫文》:“妒人之能,幸人之失。”⑤<动>宠幸;宠爱。《鸿门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⑥<动>帝王到某处。《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⑦<副>敬词,希望对方照自己的意见做,可译为“希望”。《孔雀东南飞》:“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幸民】⒈侥幸苟生而怠惰的人。⒉幸福之民。重要实词梳理巩固3.贵①<形>价格高。《史记·货殖列传》:“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②<形>地位高;显贵。《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③<名>地位高的人。《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④<形>重要;可贵。《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⑤<动>重视;崇高。《察今》:“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⑥敬词。《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来,是“使……到来”,“烛之武退秦师”的“退”是“使……退”,两者用法相同。(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B.倍,指背弃,背叛,与(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倍”词义相同。(或曰:仲尼之对,亡国之言也,愿民有倍心,而诚说之“视近而来远”,则是教民怀患。)C.恃,依额,依仗,与现在所说“有恃无恐”“恃才做物”两词中的“恃”词义不同。(有人无术以柴下,恃为舜而不失其民,不亦无术乎?)D.智,通“知”,知道,了解,与《老子四章》中“知人者智”中的“智”词义不同。(“太上,下智有之。”)答案4.C解析:C项,“有恃无恐”“恃才傲物”两词中的“恃”也是“依赖、依仗”的意思,两个成语大意是“因为有依靠而不害怕”“仗着自己的才能而轻视他人”,故“意思不同”错误。D项,“知人者智”中的“智”是形容词,理解为“有智慧的”,和原文用法不同(原文:通“知”,知道,了解)重要实词梳理巩固1.倍bèi①原数的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②<动>通“背”,背向;背对着;违背;违反;背叛;背诵。③通“悖”,悖逆乖戾。《管子·五辅》:“上下无义则乱,贵贱无分则争,长幼无等则倍,贫富无度则失。”péi<动>陪伴;伴随。《穆天子传》:“丧三即位,周室父兄子孙倍之。”【倍谲】1.比喻各持一见,更相立异。《庄子·天下》:“俱诵《墨经》,而倍不同,相谓别墨。”2.同“倍僪”,太阳周围的光气。2.倚<动>依靠;依仗;凭借。《论积贮疏》:“故其畜积足恃。”重要实词梳理巩固3.智①<名>智慧。《屈原列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②<动>有才智。《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③<形>聪明。《谏太宗十思疏》:“则智者尽其谋。”【又】<形意动>认为……聪明。《智子疑邻》:“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④<名>智谋。《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⑤<名>神智;理智。《吕氏春秋·疑似》:“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智囊】足智多谋的人。江苏省202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初学情调研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盟,特指诸侯集合结盟,如《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B.寤,觉悟、明晓,与《诗经·关雎》中“寤寐求之”的“寤”用法相同。(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C.见,表被动,相当于被、受到,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见”含义不同。(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D.烹,将犯人投入锅中烹煮,又称镬烹、汤镬,与大辟、凌迟等同为死刑。(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答案5.B解析:B项,“用法相同”错误。寤,通“悟”觉悟,明晓。“寤寐求之”中“寤”的意思是:睡醒。句意: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C项,“慈父见背”的“见”表示:放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可理解为第一人称。句意:我的父亲离开了我。“范雎见疏于秦”中的“见”为被动用法,用法不同。句意:范雎被秦王疏远。重要实词梳理巩固1.寤①<动>睡醒。《诗经·关睢》:“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②<动>醒过来。《盐铁论·忧边》:“若醉而新寤。”③<动>同“啎”。逆;横着。见“寤生”。④<动>同“悟”。觉悟;醒悟。《曲突徙薪》:“主人乃寤而请之。”【寤寐】醒时与睡时,犹言日夜。【寤生】逆生;难产。重要实词梳理巩固2.见jiàn①<动>看;看到。《齐桓晋文之事》:“见牛未见羊也。”②<动>遇见;碰见。《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③<动>见面;会面。《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④<动>拜见;谒见。《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⑤<动>召见;接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⑥<动>知道;懂得。《示儿》:“乃翁见事可怜迟。”⑦<动>听见;听到。《林黛玉进贾府》:“总不许见哭声。”⑧<名>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⑨<副>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⑩<副>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重要实词梳理巩固2.见xiàn①<动>同“现”,出现;显现。《毛遂自荐》:“锥之处囊中,其未立见。”②<动使动>使……拜见。《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重要实词梳理巩固3.烹①<动>烧煮。《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②<动>古代一种酷刑,用鼎来煮杀人。《史记·项羽本纪》:“吾翁既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③<动>杀;消灭。《史记·秦始皇本纪》:“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且夫,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可译为“况且,再说”,与“且夫天地之间”中“且夫”用法和意思相同。B.速祸,招来(招致)祸患,与《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速祸”意思相同。(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C.济,在文中是“渡过(河流)”的意思,成语“同舟共济”中的“济”意思与此相同。(夫州吁,阻兵【依仗武力】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D.觐,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后也泛指拜见。文中指石碏建议州吁去朝见周天子。(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答案6.C解析:C项,“济,在文中是‘过(河流)的意思”错误。文中翻译:民众背叛,亲信离去,难以成功了。其中“济”是“成功”的意思。同舟共济:坐一条船,共同渡河。后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重要实词梳理巩固1.速①<形>迅速;快。《孔雀东南飞》:“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②<动>招致。《训俭示康》:“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③<动>招请;邀请。宋濂《秦士录》:“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辨】快、速、疾、捷。这几个字都有快速的意思。“快”本是愉快的意思,快速是它后起引申义,上古快速主要用“速”表示。“疾”比“速”要快一些。“捷”指行动敏捷、轻快。【速速】⒈疏远不亲的样子。⒉粗陋的样子。重要实词梳理巩固2.济jì①<动>渡;渡水。《子鱼论战》:“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名>泛指河水。王粲《登楼赋》:“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②<动>成功;成就。《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③<动>救助;帮助。《赤壁之战》:“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④<动>停止。《淮南子·览冥》:“于是风济而波罢。”jǐ<名>济水;河流名称,发源于河南,东流至山东入海,后来下游河道被黄河所夺。重要实词梳理巩固3.觐①<动>朝见帝王。《谭嗣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②<动>拜见;会见。《左传·昭公十六》:“宣子私觐于子产。”【辨】朝,觐。“朝”指诸侯春天入朝见天子。“觐”本指诸侯秋天入见朝见天子。后来两者都指诸侯朝见帝王,不再有时间季节上的区别。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亡,文中指“用之亡度”,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亡”,含义不相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B.文中“未之尝闻”和“莫之或止”,两句句式相同。(残贼公行,莫之或止。)C.靡,文中“靡之者甚多”,与《氓》中“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含义相同。(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D.方,文中“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与成语“方兴未艾”的“方”,含义不相同。(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答案7.C解析:A项,“而用之亡度”中的“亡”通“无”,没有。句意: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追亡逐北”的“亡”意思是:逃亡的人。句意:追击逃亡的人。B项,“未之尝闻”和“莫之或止”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未尝闻之”/“莫或止之”。句意:没有听说过这事。/没有人去稍加制止。C项,“靡之者甚多”中“靡”意思:消费、耗费。句意:而消费的人很多。“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意思是:没有。句意:天天早起晚睡,这样的日子没有尽头。D项,“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中的“方”意思:纵横、方圆。句意: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方兴未艾”中“方”的意思是:正。句意: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重要实词梳理巩固1.亡wáng①<动>逃跑。《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②<动>丢失;失掉。《智子疑邻》:“暮而果大亡其财。”《六国论》:“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③<动>灭亡。《子鱼论战》:“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过秦论》:“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④<动>死亡。《赤壁之战》:“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⑤<动>通“忘”。忘记。《韩非子·说林》:“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矣。”wú①通“无”。一指“没有”,一指“不”。《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报刘一丈书》:“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重要实词梳理巩固2.靡mí①<形>奢侈;浪费。《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②<形>细腻。宋玉《招魂》:“靡颜腻理。”mǐ①<动>倒下。《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②<动>退下;败退。《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③<动>没有;无。《促织》:“于败堵丛草处,控石发穴,靡计不施。”④<副>不。《诗经·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靡敝】败坏。【靡曼】⒈柔美。⒉华丽;美色。【靡密】微细;细密。【靡迤】⒈连绵不断的样子。⒉小步而行。重要实词梳理巩固3.方①<名>两船相并,也指并排竹木做成的筏。《诗经·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②<名>方形,与“圆”相对。《促织》:“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颈。”③<形>正直。《屈原列传》:“方正之不容也。”④<名>方向;方位。《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⑤<名>区域;地方。《<论语>六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⑥<名>方圆;周围。《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⑦<动>比拟;相比。《察变》:“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犹瀼渴之水。”⑧<名>方法;计策。《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⑨<道理;礼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旦知方也。”《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重要实词梳理巩固3.方⑩<名>药方;单方。《林黛玉进贾府》:“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⑾<介>当;在。《伶官传序》:“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⑿<副>才;刚刚。《雁荡山》:“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⒀<副>正;正在。《荆轲刺秦王》:“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⒁<副>将要;就要。《涉汇》:“吾方高驰而不欧。”⒂<动>纵横;方圆。《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之地方千里。”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跟辛弃疾《菩萨蛮》中的“中间多少行人泪”的“行人”意思不同。(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B.弊,意为困乏、疲敝,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弊”意思不同。(简子投枹曰:“乌乎!吾之士数弊也。”)C.速,意为快、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同。(简子未可以速去盾、橹也)D.何惧,意为惧怕什么,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奚疑”结构相同。答案8.B解析:两个“弊”意思相同。都是“困乏、疲敝”之意。重要实词梳理巩固1.弊①<动>败坏。《教战守策》:“数十年间,甲兵顿弊。”《训俭示康》:“风俗颓弊如是。”②<名>弊病;害处。《六国论》:“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答司马谏议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③<形>困乏;疲惫。《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又】通“敝”,困顿;失败。《过秦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朕,唐太宗的自称。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如《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B.采访,此指搜求寻访;现代为新闻用语,指记者为获取新闻材料而进行调查等活动。(因敕所司,采访大业中直谏被诛者子孙闻奏。)C.济,指过河、渡,与李白《行路难》中“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意思相同。D.属,指托付、委托,与苏轼《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属”意思相同。(时通二子在洛,帝曰:“今以东略属公,如二子何?”)答案9.D解析:D项,“举匏樽以相属”中的“属”意思是“劝酒”,意思和“托付、委托”不同。重要实词梳理巩固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