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卷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一(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江苏卷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一(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江苏卷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一(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江苏卷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一(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江苏卷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一(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01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

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

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不仅是网络文学的载体和传播媒介,还是它的“产床”和交互平台。因文学趣好而聚集的“文

学钟情族”在这里完成“交往”仪式,而“批评”就是这众声喧哗的“趣缘仪式”中不经意间完成的“公

共产品”,这便是网络文学的线上批评景观,它构成了网络文学批评空间结构的一元。网络文学的在线批

评,于广大网络写手有普及文学创作常识的作用,促使他们提高文学创作与创新意识;同时作为评家自己,

也可以通过及时的文学批评锻炼艺术感悟力,在文学文本与文学接受者之间起到中介、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以增加接受者审美快感的强度和深度。

另一种批评存活空间是为传统学人更熟悉的线下批评,即由批评家在平面媒体(书报刊)发表的网络文

学批评,或者是由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术社团机构组织的网络文学研讨活动和理论批评会议。这一批评空间

不仅享有行政、学术、传媒之话语权力,还背靠千百年文学传统的观念积淀,理论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了

自己的评价标准和批评范式。仅就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史而言,已经体系化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批评理论学

科,并植根于传统文学批评家的观念图式,成为他们的思维工具。《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按学术资

历和“入网”先后,把网络文学批评的“学院派”概括为三股力量:"'拓荒者'的理论探索”“'集团

军’的纵深研究”“'后备队'的新锐批评”,认为“学院派是一群有层次、有规模、有潜力的精英知识

分子,他们的学理建树在网络文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规制和指向的作用”。在理论特色上,“他们的文学批

评更注重学理逻辑和思辨性,善于透过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本体考察,探寻问题的根据,并以此建立批评

标准或理论体系,行文带有学术规范和专业化特征,其成果常见于学术期刊、学术著作与学术会议论文中”。

从这一描述中我们看到,在学源和学理的意义上,学院派的线下批评无疑是网络文学批评的“执牛耳者”,

它们构成了网络文学批评空间结构中无以替代的另外一元。

线上与线下“二元结构”构成了网络文学批评的整体格局,也形成了以“线”分陈的“空间并峙"。

那么,为了进一步增强批评的有效性,能否在“二元结构”的必然性和“功能分殊”合理性的语境中,促

进“二元”与“功能”的有效互动以实现二者的互补融通?这是一个需要回应的有意义的话题,也代表着

网络文学批评的未来走向。

(摘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批评:“线上与线下”识辨》)

材料二:

如果说,20年网络文学创作走过的是一条爆发式增长、“马鞍形”上扬之路,网络文学批评则是在低

调起步、艰难前行中日渐发声的。尽管与繁盛的创作相比,批评的滞后和微弱有着鲜明反差,但小众的批

评话语依然在中国网络文学20年的快速崛起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的成就和不足都已成为20

年网络文学发展的一部分。

从批评主体的身份看,20年网络文学批评主要由三股力量构成:一是关注网络文学的传统批评家,特

别是那些关注文学发展、回应现实问题的批评家,他们以学院派的身份或职业批评家的眼光看待新兴的网

络文学,及时调整思维聚焦,敏锐地面对新兴媒体中的文学发声,构成学理化批评最具实力的一派。第二

股力量是面向文化市场的媒体批评者,它们主要由记者、编辑、作家和关注网络媒体的文化学人构成。这

类批评者善于从媒体传播的角度,在网络文学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文学现象,找到一个切入点进行导向

性文化点评,或者以敏感的“新闻鼻”将其纳入某个“议程设置”予以舆论引导,以形成广泛的文化关注。

还有一类是文学网民的在线批评,批评主体是关注并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的态度型网民、跟风追读型粉丝、

论坛灌水型刷屏者、创作与评论的交互型聊友、匿名上网的评论型鉴赏者,甚或作为文学幕后推手的商业

型“马甲”、“水军”等。这三股力量各有其阵地,又各具其功能,虽角色不同却彼此互补,共同打造了

20年网络文学批评多维互动的开放式格局。

许多传统批评家视网络文学批评为“小道”和边缘,不屑于介入,年较的学者还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

在传统的观念中,网民的声音在评论界得不到重视,他们的点赞或吐槽往往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职业批

评家习惯于在传统媒体特别是学术理论刊物发表成果,不屑于网络发声,无形中失去了批评与创作即时互

动、彼此交流的契机,回避了批评对创作的干预力量,削弱了批评对文学现实的敏锐回应功能。

(摘编自欧阳友权、张伟顽《中国网络文学批评20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不仅是网络文学的载体和传播媒介,也是网络文学线上批评的重要载体。

B.传统学人的线下批评,主要表现为在平面媒体或相关活动上对网络文学的批评。

C.20年网络文学创作与批评走了不同的路,一是爆发式增长之路,一是上扬之路。

D.小众网络文学批评的不足,并不影响它成为20年中国网络文学崛起的重要因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以网络文学批评为谈论对象,行文思路清晰,严谨中不乏文学味,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增强了文章可读性。

B.两则材料都突出了“学院派”批评的体系化、学理化,都认为“学院派”批评在网络文学批评中的

地位是无可撼动的。

C.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时各有侧重,材料一基于线上线下批评者的比较,材料二立论基于网络文学

二十年的发展历程。

D.两则材料都认同网络文学批评虽主体各异却可以彼此互补,网络文学批评多维互动开放式格局的形

成是具有可能性的。

3.下列选项的观点与材料一观点一致的一项是()(3分)

A.网络文学发展二十多年来,其批评队伍也随之壮大,先后经历了网络作者“自说自话”、学术研究

者“众声喧哗”和普通读者“一家独大”的三个阶段。

B.网络文学批评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相比,两者的主要差异并不仅仅在于批评的对象,更为关键的在

于“互联网,,一即媒介因素,网络文学批评的合理性根本便在此处。

C.网络文学批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抱拥主要在于两种角度:一是继承中国文学传统在网络文学中的表

现形式;二是网络文学评价标准对传统精英文学评价标准的部分受容。

D.线上、线下的两种批评都只是整个批评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都必须切身地参与到网络文学创作

活动和消费环节中去,共同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繁荣发展。

4.线上与线下“二元结构”的“空间并峙”,对线上网络文学批评者有哪些积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

括。(4分)

5.2023年“网络文学批评者的担当”活动主办方拟邀请你作主题演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演讲要点。(6

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狩猎

师陀

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

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

孟安卿确乎下了决心,决心不再见果园城了。试想他回来何干?看那座城头上的塔吗?尘土极深的街

道吗?奸恶的脸吗?还是去看一去不回的河水?

果园城里他的姨表妹,气恼加上悲痛,为他哭了,甚至为这个狠心人病了。“你没良心。走就走吧,谁

拦着你了?可是总该、总该……”伤心的把脸埋在枕头上,她在床上想。

朱太太——那个姨母,“为他难过呢!什么好东西?……像他这种人,我们挤上眼也找得来!”

她光火有充分理由。两个小儿女在她眼中长大,正像两棵花儿。所有看见过他们的人早就自然的把他

们当做夫妇,全以为他们终有一天要结婚的,在这长久的期待中,她在他们身上耗的苦心多么多,寄的希

望多么大!一阵狂风,所有的美梦给吹散了。说真话,她流的眼泪比她的女儿更多。看看她的女儿——这

个生了长长的黑脸蛋的美貌小姐,她的两只大眼看人时候从下面滚上去,像在人家心上打闪;破颜一笑,

小鼻子鼓动得多逗人爱;①常常,她常常稳重的坐着,眉整起来,严密的闭着的嘴唇稍微向外突出,就像

顽固的小花骨朵。从这种特别表情,谁都能看出她有性格,有主见。她的样子仿佛说:“你瞧我多有本事?

我准备好了,我在等待着了。”她显著的倾向实际方面,最后两年母亲几乎把家务全交给她,很快就练成

了能手。她比母亲处治的更有条理。

可惜正为她处治的更有条理,孟安卿想起这是个爱用秤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幻

梦才深深受了伤。并不是他不爱她了;恰恰因为他仍旧爱她,她的每一个小动作仍旧能牵动他的神魂——

那么他怎么能忍受这种打击?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跃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

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

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年轻人全有这种气度,青春跟雄心支持着他,幻象

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最后他成了个肖像兼风景画家,他大狩猎的结果。

但是最初的兴奋——由工作顺手激起的兴奋和快乐过去之后,孟安卿的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

荒凉,出其不意,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

他在车站下面的旅馆里订了个房间,在里头关两小时,仔细的从鬓角上拔掉几根白头发,随后他走出

来,一直上了河堤。郊野上好风光,天色澄蓝,阳光充沛的照耀着新犁起的田地、树林和大路,仿佛向人

报告好运。而鸟儿在柳树上鸣唱着,在堤岸旁边,孟安卿没有想到,它们看见他惊骇的飞开了——过去他

跟它们那么亲密过的,现在它们不认识他了!就是这个孟安卿,当他做孩子时,他在堤岸上奔跑着,额上

出满了汗;再大一些,为偶然跟姨表妹发生口角,哀愁地坐在柳荫下望着河水吹笛...

接着他进城,在果园里,春天他曾陪同姨表妹去掐花,夏天他们曾游玩过的,现在果树大半都衰老卷

秃了,有的且被砍伐代以新的小树了。最后他走上市街,在街上,仍旧是尘土,仍旧是狗和猪。“看起来

只有这里没有变动,”他心里想。面坊的磨子响着,脚踏要的撞击声一直传到外边。药铺里的舂药声仍旧

是老调子,叮咚叮当,药臼的鸣声活泼而又清脆。

②终于他站在那个一直深埋在记念中的门前,手按在门环上,他迟疑不决。既然已经回来,既然不久

就要看见想念的人,何不把这种好心情多保存一会儿?

③一个熟人凑巧解救了他。正在这时候,一个卖纸烟的凑巧从那边走过来。

“卖香烟的!“他走过去。

卖纸烟的原先卖梨糕,他自己小时候是个买零食的好主顾。

“你不卖梨糕了?”

“不,不卖了。现在没有人做了。”卖纸烟的惊异地看着他。

“你可知道朱太太还住在这里?”

卖纸烟的说她仍旧住在老地方,压根儿就没有搬过。

“那么——”孟安卿的心跳起来,气色变了,脸红了。他本来想问另外一个女人,朱太太的女儿,他

的姨表妹,忽然他改了口。

“那么,这城里有个孟安卿,你认识吗?”

“不,不认识。”他说他根本不相信有这个人,他以为只是爱开玩笑的捏造来骗人的传说。

一阵失望压倒了孟安卿,突然间他感到兴亡变迁,时间加到人身上的变化。他想起他在旅馆里拔掉的

白头发,他的终于无可遮掩的皱纹。现在果园城人更进一步告诉他,他们认为根本没有他这么个人,只在

人家的笑谈中才存在了。孟安卿毫不动弹的站着,脚踏萝药臼照样响着,——其实连它们也变动过了;狗

和猪从旁边走过去,他也不再感到亲切了。他向空中愣好半天,最后,看见卖纸烟的还等着他,他搭讪着

买了一包。

他没有再询问他的姨表妹。他珍重的将在果园城买的香烟塞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④火车在

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

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日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讲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的时候就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开启他的“离乡”之旅,

也为后文“还乡”张本。

B.在这个专门争斤论两的城市,姨表妹被培养成了“生活能手”,这也是年轻的孟安卿离乡开始生活

大狩猎的原因之一。

C.“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的原因除了“青春”“雄心”,还因为他对故

乡的情感淡漠。

D.孟安卿在旅馆里拔白头发的细节,既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也表明了他希望以良好的状态呈现在故乡

人面前的心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描写人物笔触细腻,“顽固的小花骨朵般”的嘴唇,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有性格有主见的

少女形象。

B.句子②通过孟安卿动作等细节的刻画揭示了他归乡时的迟疑心理,制造合理的悬念,增加了故事的

张力。

C.句子③写卖纸烟的“熟人”,说明孟安卿并没有忘却故乡和故乡的人,和“熟人”忘了自己形成了

对比。

D.句子④“按月出租”意在暗示外出狩猎是另一种版本的“争斤论两”,他乡与故乡,孟安卿无处可

逃。

8.有评论说,孟安卿是理想的化身,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本文和《祝福》都有一个“归乡”模式,文章是怎样叙述这个“归乡”模式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

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人臣皆宜其能胜

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

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般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材料二:

闰月,口也,上宴近臣于丹霄殿。上曰:“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

言辄不应,何也?”魏徵对目:“臣以事为不可,故谏;陛下不从而臣应之,则事遂施行,故不敢应。”

上目:“且应而复谏,庸住像!"对目:“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

下,乃面从也,岂稷、契事舜之意邪!”上大笑目:“人言魏徵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

上问魏徵目:“群臣上书可采,及召对多失次,何也?”对日:“臣观百司奏事,常数日思之,及至

上前,三分不能道一。况谏者拂意触忌,非陛下借之辞色,岂敢尽其情哉!”上由是接群臣辞色愈温。

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目:“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

“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徵日:“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

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上谓侍臣日:“朕比来决事或不能皆如律令,公辈以为事小,不复执奏。夫事无不由小以致大,此乃

危亡之端也。公辈常宜为朕思炀帝之亡,朕常为公辈念关龙逢南之死,何患君臣不相保乎!”上谓魏徵日:

“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对曰:“然。天下未定,

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

[注]关龙逢,夏桀之臣,桀荒淫无道,遂进谏,桀囚而杀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人臣A皆宜B其能C胜D其官E而莫怀F余力G于心H莫负I兼官之责J于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乙卯,文中以干支来纪日,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中“乙卯”用法不同。

B.何伤,意为妨碍什么,“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中“何之”表示到哪里去,两者结构相同。

C.造次,意为轻率、随便,与《红楼梦》中“宝玉自知说得造次了”中“造次”意思不同。

D.“小人竞进矣”与“万类霜天竞自由”“念往昔,繁华竞遂,三句中的“竞”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非认为明君使臣下的职事不扰、职责分明,能够各展所长、各立其功,那么就不会争斗角力、互

相伤害,从而达到治世的最高境界。

B.太宗在丹霄殿大宴近臣时提到魏徵每次进谏时,太宗如果不听从,魏徵就不应答,魏徵认为臣子不

可以当面顺从,背后却说另一套。

C.在讨论国家安危根本所在时,群臣怕忤旨不敢行谏,唯独魏徵直言相谏,指出太宗在贞观初能躬行

节俭,近来却渐渐开始大兴土木。

D.太宗希望臣下不要因为事情小就不再启奏,隋炀帝灭亡的教训、关龙逢死谏的忠诚无畏都应彼此念

及,这样君臣才能相互保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

(2)况谏者拂意触忌,非陛下借之辞色,岂敢尽其情哉!

14.选官用人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韩非、唐太宗与魏徵三者在选

官用人方面不同的观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涛

朱庆馀

木落霜飞天地清,空江百里见潮生。鲜飙®出海鱼龙气,晴雪喷山雷鼓声。

云日半阴川渐满,客帆皆过浪难平。高楼晓望无穷意,丹叶黄花绕郡城。

【注】①鲜飙:少见的狂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落霜飞”“丹叶黄花”以及“晴雪”,点明观涛正是秋末初冬时节。

B.“鱼龙气”“雷鼓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涨潮时的磅礴气势。

C.“川渐满”写出潮势之大,“浪难平”则突出浪潮之多,一浪接着一浪。

D.尾联诗人的视角由观涛转向城郭,目之所及,秋意无限,生出无限遐思。

16.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云:“朱庆馀诗,清丽浅切,而巧思动人,字意清远。”请结合刘克庄的评价

赏析这首诗。(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

尽的乐声之美。

(2)自古而今,中华民族对“为官先为人”的品质要求一以贯之。我们党坚持“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也说

明党对领导干部做人的严格要求。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树木、清泉为喻,对执政者提出了

,”的要求,

(3)青年承担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志向远大,正如《论语・泰伯》篇中所说的

三、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势”是一种客观存在,标示着事物发展的形势、态势、趋势,察势在于审时

度势,①o身处变动不居的时代环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因势而

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任何新事物从发端、兴起到发展、壮大,②,而是需要持续积累,进而积厚成势,最终势如

破竹,不可阻挡。回望____③,从小岗村的红手印拉开农村改革大幕,到自贸区在上海启航后推而广

之,改革渐进式,不仅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积势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探索过程。

当信息化的快车加速到5G时代,我们要合乎规律取势,占得先机顺势,让新事物健康成长,让新动能

加速壮大,才能将更多“小趋势”汇聚成磅礴的时代大潮、发展大势。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时的春节,其实和现在没有太大的不同,这种喜庆团圆的氛围,在我们的生命里汩汩流淌,像万古

长存的精神图腾。我记事起的第一个春节,是幼儿园中班。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给我买了新衣服,再加

上爸爸妈妈给买的新衣服,瞬间收获了三身新衣服。鞋子呢?初次参加工作的大舅用自己的工资给我买了

人生的第一双红皮鞋;从上海出差回来的大伯,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一双棕色搭扣的小牛皮鞋,把上海滩的

时尚洋气带到了我的身边。除夕还没到,姥姥就把过年吃的烧肉、烧鸡、烧鱼、炸糕等吃食送到了我家。

后来,筹备年货的工作就落到了爸爸妈妈头上。早早地,爸爸会买好年画、对联、福字,给我讲倒着

贴“福”字的习俗。妈妈则在用满满当当一桌又一桌的美食,抚慰过年那几天家人和亲友的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年货的筹备悄然落在了我肩上,不仅要准备自己家的,还有父母和亲戚的,遇到

了好货,总要问他们一句:“有没有,我这边先备上了。”这是过年的仪式,点滴亲情在不经意间流淌O

20.文中加点的词“筹备”可换成“准备”,“抚慰”可换成“喂饱”,但表达效果不如原词,为什么?请结合文本

简要分析。(4分)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话家常,读来倍感亲切温馨,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3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n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鲁迅先生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

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

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请以“我的一点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不得套作。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01

语文・全解全析

二、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不仅是网络文学的载体和传播媒介,还是它的“产床”和交互平台。因文学趣好而聚集的“文

学钟情族”在这里完成“交往”仪式,而“批评”就是这众声喧哗的“趣缘仪式”中不经意间完成的“公

共产品”,这便是网络文学的线上批评景观,它构成了网络文学批评空间结构的一元。网络文学的在线批

评,于广大网络写手有普及文学创作常识的作用,促使他们提高文学创作与创新意识;同时作为评家自己,

也可以通过及时的文学批评锻炼艺术感悟力,在文学文本与文学接受者之间起到中介、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以增加接受者审美快感的强度和深度。

另一种批评存活空间是为传统学人更熟悉的线下批评,即由批评家在平面媒体(书报刊)发表的网络文

学批评,或者是由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术社团机构组织的网络文学研讨活动和理论批评会议。这一批评空间

不仅享有行政、学术、传媒之话语权力,还背靠千百年文学传统的观念积淀,理论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了

自己的评价标准和批评范式。仅就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史而言,已经体系化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批评理论学

科,并植根于传统文学批评家的观念图式,成为他们的思维工具。《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按学术资

历和“入网”先后,把网络文学批评的“学院派”概括为三股力量:“'拓荒者’的理论探索”“'集团

军’的纵深研究”“'后备队'的新锐批评”,认为“学院派是一群有层次、有规模、有潜力的精英知识

分子,他们的学理建树在网络文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规制和指向的作用”。在理论特色上,“他们的文学批

评更注重学理逻辑和思辨性,善于透过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本体考察,探寻问题的根据,并以此建立批评

标准或理论体系,行文带有学术规范和专业化特征,其成果常见于学术期刊、学术著作与学术会议论文中”。

从这一描述中我们看到,在学源和学理的意义上,学院派的线下批评无疑是网络文学批评的“执牛耳者”,

它们构成了网络文学批评空间结构中无以替代的另外一元。

线上与线下“二元结构”构成了网络文学批评的整体格局,也形成了以“线”分陈的“空间并峙”。

那么,为了进一步增强批评的有效性,能否在“二元结构”的必然性和“功能分殊”合理性的语境中,促

进“二元”与“功能”的有效互动以实现二者的互补融通?这是一个需要回应的有意义的话题,也代表着

网络文学批评的未来走向。

(摘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批评:“线上与线下”识辨》)

材料二:

如果说,20年网络文学创作走过的是一条爆发式增长、“马鞍形”上扬之路,网络文学批评则是在低

调起步、艰难前行中日渐发声的。尽管与繁盛的创作相比,批评的滞后和微弱有着鲜明反差,但小众的批

评话语依然在中国网络文学20年的快速崛起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的成就和不足都已成为20

年网络文学发展的一部分。

从批评主体的身份看,20年网络文学批评主要由三股力量构成:一是关注网络文学的传统批评家,特

别是那些关注文学发展、回应现实问题的批评家,他们以学院派的身份或职业批评家的眼光看待新兴的网

络文学,及时调整思维聚焦,敏锐地面对新兴媒体中的文学发声,构成学理化批评最具实力的一派。第二

股力量是面向文化市场的媒体批评者,它们主要由记者、编辑、作家和关注网络媒体的文化学人构成。这

类批评者善于从媒体传播的角度,在网络文学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文学现象,找到一个切入点进行导向

性文化点评,或者以敏感的“新闻鼻”将其纳入某个“议程设置”予以舆论引导,以形成广泛的文化关注。

还有一类是文学网民的在线批评,批评主体是关注并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的态度型网民、跟风追读型粉丝、

论坛灌水型刷屏者、创作与评论的交互型聊友、匿名上网的评论型鉴赏者,甚或作为文学幕后推手的商业

型“马甲”、“水军”等。这三股力量各有其阵地,又各具其功能,虽角色不同却彼此互补,共同打造了

20年网络文学批评多维互动的开放式格局。

许多传统批评家视网络文学批评为“小道”和边缘,不屑于介入,年轻的学者还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

在传统的观念中,网民的声音在评论界得不到重视,他们的点赞或吐槽往往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职业批

评家习惯于在传统媒体特别是学术理论刊物发表成果,不屑于网络发声,无形中失去了批评与创作即时互

动、彼此交流的契机,回避了批评对创作的干预力量,削弱了批评对文学现实的敏锐回应功能。

(摘编自欧阳友权、张伟顾《中国网络文学批评20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不仅是网络文学的载体和传播媒介,也是网络文学线上批评的重要载体。

B.传统学人的线下批评,主要表现为在平面媒体或相关活动上对网络文学的批评。

C.20年网络文学创作与批评走了不同的路,一是爆发式增长之路,一是上扬之路。

D.小众网络文学批评的不足,并不影响它成为20年中国网络文学崛起的重要因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以网络文学批评为谈论对象,行文思路清晰,严谨中不乏文学味,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增强了文章可读性。

B.两则材料都突出了“学院派”批评的体系化、学理化,都认为“学院派”批评在网络文学批评中的地位是

无可撼动的。

C.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时各有侧重,材料一基于线上线下批评者的比较,材料二立论基于网络文学

二十年的发展历程。

D.两则材料都认同网络文学批评虽主体各异却可以彼此互补,网络文学批评多维互动开放式格局的形

成是具有可能性的。

3.下列选项的观点与材料一观点一致的一项是()(3分)

A.网络文学发展二十多年来,其批评队伍也随之壮大,先后经历了网络作者“自说自话”、学术研究者“众

声喧哗”和普通读者“一家独大”的二个阶段。

B.网络文学批评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相比,两者的主要差异并不仅仅在于批评的对象,更为关键的在

于“互联网,,一即媒介因素,网络文学批评的合理性根本便在此处。

C.网络文学批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抱拥主要在于两种角度:一是继承中国文学传统在网络文学中的表

现形式;二是网络文学评价标准对传统精英文学评价标准的部分受容。

D.线上、线下的两种批评都只是整个批评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都必须切身地参与到网络文学创作

活动和消费环节中去,共同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繁荣发展。

4.线上与线下“二元结构”的“空间并峙”,对线上网络文学批评者有哪些积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5.2023年“网络文学批评者的担当”活动主办方拟邀请你作主题演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演讲要点。(6分)

【答案】1.C2.B3.D4.①使线上网络文学批评者增强艺术感悟力,提高评论水平;②促

使线上网络文学批评者提升批评理论高度,使网络文学批评体系化;③加强自身网络文学批评的学理逻辑

和思辨性,向专业化靠近。5.①重视线下精英批评与线上网络批评的互补与融合;②要强化网络文学

批评者的担当意识,加强文学批评的权威性和公正性;③转变传统批评观念,增加批评与创作的互动、交

流的契机,提高批评的效率。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一是爆发式增长之路,一是上扬之路”错误,原文为“爆发式增长、’马鞍形,上扬之路”,是同一条路的两

个特点,不是两条路。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两则材料都突出了,学院派,批评的体系化、学理化”错误,材料二只有“构成学理化批评最具实力的一派”,

没有提到“体系化”。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是对“线上与线下”批评的识辨,并提出二者应互动互补,以增强批评的有效性。

ABC三项论述对象都不属于材料一论述范畴,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

D.谈线上、线下批评与网络文学创作本身的融合,达到批评效果,促进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和材料一观

点一致。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同时作为评家自己,也可以通过及时的文学批评锻炼艺术感悟力”可概括出,使线上网络文学批评者增

强艺术感悟力,提高评论水平;

结合“仅就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史而言,已经体系化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批评理论学科,并植根于传统文学批

评家的观念图式”可概括出,促使线上网络文学批评者提升批评理论高度,使网络文学批评体系化;

结合“在理论特色上,,他们的文学批评更注重学理逻辑和思辨性,善于透过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本体考察,

探寻问题的根据,并以此建立批评标准或理论体系,行文带有学术规范和专业化特征'”可概括出,加强自身

网络文学批评的学理逻辑和思辨性,向专业化靠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在,二元结构,的必然性和,功能分殊,合理性的语境中,促进,二元,与,功能’的有效互动以实现二者的互

补融通……这三股力量各有其阵地,又各具其功能,虽角色不同却彼此互补,共同打造了20年网络文学批

评多维互动的开放式格局”可知,重视线下精英批评与线上网络批评的互补与融合;

结合“跟风追读型粉丝、论坛灌水型刷屏者……作为文学幕后推手的商业型,马甲‘、,水军”'可知,要强化网

络文学批评者的担当意识,加强文学批评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结合“在传统的观念中……职业批评家习惯于在传统媒体特别是学术理论刊物发表成果,不屑于网络发声,

无形中失去了批评与创作即时互动、彼此交流的契机,回避了批评对创作的干预力量,削弱了批评对文学

现实的敏锐回应功能”可知,转变传统批评观念,增加批评与创作的互动、交流的契机,提高批评的效率。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狩猎

师陀

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

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

孟安卿确乎下了决心,决心不再见果园城了。试想他回来何干?看那座城头上的塔吗?尘土极深的街

道吗?奸恶的脸吗?还是去看一去不回的河水?

果园城里他的姨表妹,气恼加上悲痛,为他哭了,甚至为这个狠心人病了。“你没良心。走就走吧,谁

拦着你了?可是总该、总该……”伤心的把脸埋在枕头上,她在床上想。

朱太太——那个姨母,“为他难过呢!什么好东西?……像他这种人,我们挤上眼也找得来!”

她光火有充分理由。两个小儿女在她眼中长大,正像两棵花儿。所有看见过他们的人早就自然的把他

们当做夫妇,全以为他们终有一天要结婚的,在这长久的期待中,她在他们身上耗的苦心多么多,寄的希

望多么大!一阵狂风,所有的美梦给吹散了。说真话,她流的眼泪比她的女儿更多。看看她的女儿——这

个生了长长的黑脸蛋的美貌小姐,她的两只大眼看人时候从下面滚上去,像在人家心上打闪;破颜一笑,

小鼻子鼓动得多逗人爱;①常常,她常常稳重的坐着,眉整起来,严密的闭着的嘴唇稍微向外突出,就像

顽固的小花骨朵。从这种特别表情,谁都能看出她有性格,有主见。她的样子仿佛说:“你瞧我多有本事?

我准备好了,我在等待着了。”她显著的倾向实际方面,最后两年母亲几乎把家务全交给她,很快就练成

了能手。她比母亲处治的更有条理。

可惜正为她处治的更有条理,孟安卿想起这是个爱用秤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幻

梦才深深受了伤。并不是他不爱她了;恰恰因为他仍旧爱她,她的每一个小动作仍旧能牵动他的神魂——

那么他怎么能忍受这种打击?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跃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

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

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年较人全有这种气度,青春跟雄心支持着他,幻象

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最后他成了个肖像兼风景画家,他大狩猎的结果。

但是最初的兴奋——由工作顺手激起的兴奋和快乐过去之后,孟安卿的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

荒凉,出其不意,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

他在车站下面的旅馆里订了个房间,在里头关两小时,仔细的从鬓角上拔掉几根白头发,随后他走出

来,一直上了河堤。郊野上好风光,天色澄蓝,阳光充沛的照耀着新犁起的田地、树林和大路,仿佛向人

报告好运。而鸟儿在柳树上鸣唱着,在堤岸旁边,孟安卿没有想到,它们看见他惊骇的飞开了——过去他

跟它们那么亲密过的,现在它们不认识他了!就是这个孟安卿,当他做孩子时,他在堤岸上奔跑着,额上

出满了汗;再大一些,为偶然跟姨表妹发生口角,哀愁地坐在柳荫下望着河水吹笛……

接着他进城,在果园里,春天他曾陪同姨表妹去掐花,夏天他们曾游玩过的,现在果树大半都衰老卷

秃了,有的且被砍伐代以新的小树了。最后他走上市街,在街上,仍旧是尘土,仍旧是狗和猪。“看起来

只有这里没有变动,”他心里想。面坊的磨子响着,脚踏梦的撞击声一直传到外边。药铺里的舂药声仍旧

是老调子,叮咚叮当,药臼的鸣声活泼而又清脆。

②终于他站在那个一直深埋在记念中的门前,手按在门环上,他迟疑不决。既然已经回来,既然不久

就要看见想念的人,何不把这种好心情多保存一会儿?

③一个熟人凑巧解救了他。正在这时候,一个卖纸烟的凑巧从那边走过来。

“卖香烟的!”他走过去。

卖纸烟的原先卖梨糕,他自己小时候是个买零食的好主顾。

“你不卖梨糕了?”

“不,不卖了。现在没有人做了。”卖纸烟的惊异地看着他。

“你可知道朱太太还住在这里?”

卖纸烟的说她仍旧住在老地方,压根儿就没有搬过。

“那么——”孟安卿的心跳起来,气色变了,脸红了。他本来想问另外一个女人,朱太太的女儿,他

的姨表妹,忽然他改了口。

“那么,这城里有个孟安卿,你认识吗?”

“不,不认识。”他说他根本不相信有这个人,他以为只是爱开玩笑的捏造来骗人的传说。

一阵失望压倒了孟安卿,突然间他感到兴亡变迁,时间加到人身上的变化。他想起他在旅馆里拔掉的

白头发,他的终于无可遮掩的皱纹。现在果园城人更进一步告诉他,他们认为根本没有他这么个人,只在

人家的笑谈中才存在了。孟安卿毫不动弹的站着,脚踏萝药臼照样响着,——其实连它们也变动过了;狗

和猪从旁边走过去,他也不再感到亲切了。他向空中愣好半天,最后,看见卖纸烟的还等着他,他搭讪着

买了一包。

他没有再询问他的姨表妹。他珍重的将在果园城买的香烟塞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④火车在

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

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日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讲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的时候就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开启他的“离乡”之旅,也

为后文“还乡”张本。

B.在这个专门争斤论两的城市,姨表妹被培养成了“生活能手”,这也是年轻的孟安卿离乡开始生活大

狩猎的原因之一。

C.“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的原因除了“青春”“雄心”,还因为他对故乡的情感

淡漠。

D.孟安卿在旅馆里拔白头发的细节,既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也表明了他希望以良好的状态呈现在故乡

人面前的心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描写人物笔触细腻,“顽固的小花骨朵般”的嘴唇,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有性格有主见的少

女形象。

B.句子②通过孟安卿动作等细节的刻画揭示了他归乡时的迟疑心理,制造合理的悬念,增加了故事的

张力。

C.句子③写卖纸烟的“熟人”,说明孟安卿并没有忘却故乡和故乡的人,和“熟人”忘了自己形成了对比。

D.句子④“按月出租”意在暗示外出狩猎是另一种版本的“争斤论两”,他乡与故乡,孟安卿无处可逃。

8.有评论说,孟安卿是理想的化身,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本文和《祝福》都有一个“归乡”模式,文章是怎样叙述这个“归乡”模式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6.C7.D8.①他是有理想的。他是一个有理想的浪漫主义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追

寻理想中的新生活,他选择了离乡狩猎。②他是理想化人格的化身。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他

的理想中的生活是没有算计、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庸俗世故的,然而对生活的城市喜欢算计而不满,害怕

自己喜欢的人变成一个争斤论两的庸俗世故之人,现实生活和理想的差距也使他选择了离乡。9.①本

文以孟安卿的“离乡、归来、再次远离”为线索(或“归乡”模式为孟安卿的“离乡、归来、再次远离”),体

现了孟安卿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探索。②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运用全知视角,描绘了孟安卿的心路历程。

突出了他既无法在城市找到心灵归宿,也无法回归故乡的精神困境。③回忆与现实交织,“记忆中”和“还乡

后”的对比写出了果园城的变与不变,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关照与思考。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对故乡的情感淡漠”错误,文中写柳树上的鸟儿,写果园的树,街上的狗、猪及声响和后文补充他小时候

买零食等都可见孟安卿对故乡的情感是深厚的、眷恋的。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意在暗示外出狩猎是另一种版本的,争斤论两,”错,“按月出租的房子”强调突出了“按月”,与“火车”“旅馆”

两个意象一起是想表明在外狩猎的生活是漂泊的、无依的。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他是有理想的。“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

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一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年轻人全有这种气度,青春跟雄心支持着他,幻

象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他是一个有理想的浪漫主义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追寻理想中的

新生活,他选择了离乡狩猎。

②他是理想化人格的化身。“孟安卿想起这是个爱用秤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那么他怎

么能忍受这种打击?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跃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

算柴米和油盐哪?”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中的生活是没有算计、没有斤斤计较、没有

庸俗世故的,然而对生活的城市喜欢算计而不满,害怕自己喜欢的人变成一个争斤论两的庸俗世故之人,

现实生活和理想的差距也使他选择了离乡。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事特点的能力。

①“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一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出

其不意,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他珍重的将在果园城买的香烟塞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

火车在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本文以孟安卿的“离乡、归来、再次远离”为线索,

体现了孟安卿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探索。

②“孟安卿确乎下了决心,决心不再见果园城了。试想他回来何干?看那座城头上的塔吗?尘土极深的街道

吗?奸恶的脸吗?还是去看一去不回的河水?”“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跃倒下来,将来

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终于他站在那个一直深埋在记念中的门前,手按在门环上,他

迟疑不决”“一阵失望压倒了孟安卿,突然间他感到兴亡变迁,时间加到人身上的变化”采用第三人称叙事,

运用全知视角,描绘了孟安卿的心路历程。突出了他既无法在城市找到心灵归宿,也无法回归故乡的精神

困境。

③“过去他跟它们那么亲密过的,现在它们不认识他了!就是这个孟安卿,当他做孩子时,他在堤岸上奔跑

着,额上出满了汗;再大一些,为偶然跟姨表妹发生口角,哀愁地坐在柳荫下望着河水吹笛……”“在果园里,

春天他曾陪同姨表妹去掐花,夏天他们曾游玩过的”是回忆中的场景,有青春的美好;“鸟儿在柳树上鸣唱着,

在堤岸旁边,孟安卿没有想到,它们看见他惊骇的飞开了”“现在果树大半都衰老卷秃了,有的且被砍伐代以

新的小树了”“脚踏梦药臼照样响着其实连它们也变动过了”是现实中的场景,有失落也有伤感。“记忆

中”和“还乡后”的对比写出了果园城的变与不变,回忆与现实交织,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关照与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

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人臣皆宜其能胜

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

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般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